(水利工程专业论文)洞庭湖治理的多重关系和工程体系研究.pdf_第1页
(水利工程专业论文)洞庭湖治理的多重关系和工程体系研究.pdf_第2页
(水利工程专业论文)洞庭湖治理的多重关系和工程体系研究.pdf_第3页
(水利工程专业论文)洞庭湖治理的多重关系和工程体系研究.pdf_第4页
(水利工程专业论文)洞庭湖治理的多重关系和工程体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水利工程专业论文)洞庭湖治理的多重关系和工程体系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 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 谢意。如不实,本人负全部责任。 论文作者( 签名)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2 0 0 5 年、) 月汐日 河海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中国学术期 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或电 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 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论文全部或部分内容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河 海大学研究生院办理。 论文作者( 签名) : 、 门 2 0 0 5 年月扩曰 摘要 洞庭湖治理中面临着多重关系体系,应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基础上, 在现有的江湖、人湖、山湖、河湖垸环境下,寻求稳定江河湖泊体系的手段和方 法,使湖泊走向良性循环。目前复杂的关系体系和日益恶化的洞庭湖环境须通过 工程体系来改善。洞庭湖治理是以水工程系统为主体、以非工程系统为保障、以 水环境系统为特征的水利体系建设过程。在治理思路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 利”转变的过程中,要注意两者兼顾、标本兼治。要改善泥沙淤积严重的状况, 除了治本措旌治山兴林外,眼前还得采取一些治标措施,如三口建闸、扫障清淤 等。从湖南的实践来看,还是开辟蓄洪垦殖区优于废田还湖,既提高了利用率和 质量,也缓解了人湖关系,通过“与水让路”和“与水共路”,实现人与洞庭湖的 和谐共存。建议尽快实施三口建闸、四水建库、堵支并流、干流河段疏浚结合鳞 洲裁弯等工程建设,缓解洞庭湖严峻的防洪形势。 、 关键词:洞庭湖多重关系 工程体系综合治理 a b s t r a c t t h ea d m i n js t r a t i o ni nd o n g t in gl a k ef a c e st h em u i t ip i er e l a t i o ns y s t e mt h a ts h o u i d b es e tu por t h eb a s iso fp e e p ieg e t t in ga o n gw i t hn a t u r ec o o r d i h a t e i y s e e kt h et i t a n s a n dm e t h o d st os t a b ii iz er l v e r si a k es y s t e m a n dm a k et h ei a k ec ir c u i a t eb e n i g n i yu n d e r e x is t i n gt o w n sa n dv ii a g e sa ilo v e rt h ec o u n t r y p e e p i ea n di e k e s t h eh il sa n di a k e s , e n v ir o n m e n to fp r o t e c t i v ee n l b a n k m e n to fr iv e ta n die k e n o w t h o s e t h a t t h e m u i t i p i er e i a t i o n s y s t e ma n dt h ed e t e r i o r a t in gd o n 酊in gl a k ee n v ir o n m e n ts h o u i db ei r e p r o v e db yp r o j e c ts y s t e m t h ea d m ;n is t r a t i o no fd o n g t in gl a k e s ab u i1 d in gc o u r s eln s y s t e mo f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n c y r e l v i n g 咐i n i vo nw a t e rp r oj e c ts y s t e m 、w i t hn o n p r o j e o ts y s t e mf o rg u a r a n t e e a n dt a k i n g e n v ir o n m e n t a is y s t e mo fw a t e ra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d u r in gt h ep r o c e s so fc e n t r e ii n gt h e t h n kn gc h a n g e sf r o m ”p r o j e c t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n c y ”t o ”r e s o u r c e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n c y ”its t n e e d st o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t w oa n dg i v e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t o a n dt r e a tb o t hp r i n c i p a ia n d s e c o n d a r ya s p e c to fd is e a s e i fw a n tt oi m p r o v et h es e r i o u sc o n d i t io n i th a dt ot a k es o m e t e m p o r a r ys o i u t l o n s u c ha st h r e eb u ii d fj o o d g a t e ,r e m o v i n go b s t a c i e s c i e a n i n ga n ds o o n b e s i d e sp e r m a n e n tc u r e s m o u n t a i nc u r e sa n dw o o d sp r o s p e ra sf a ra st h ep r a c t i c e s nh u n a na r ec o n c e r n e d t h em e a s u r e n a u g u r a t i n gs t o r ef io o d w a t e ra n dr e c ia m a t i o na r e a a r eb e t t e rt h a nt h a ta b a n d o n i n gf ie i d st or e n e wa k e s f o ri tn o to n i yi n c r e a s e st h e u t i l iz a t lo nr a t i oa n dq u a i i t y a n da ls or e l e a s e s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p e e p i ea n dl a k e s i tr e e ii z e sp e e p i ea n dd o n g 。c in gl a k ec o e x is th a r m o n j o u s i yb y ”g i v i n gw a yt ow a t e r ”a n d ”t o g e t h e rw a ywt hw a t e r ”1t ss u g g e s t e dt h a ts u c hp r o j e c t s ,a st h r e eb u d fo o d g a t e , f o u rw a t e rb u ds t o r e h o u s e m a s t e rs t r e a ms e c to nd r e d g ea n dc o m bn es u c hp r o j e c to f j u d g ec u r v e di np a i z h o u ,e t c b ei i i l p l e m e n t e d a ss o o na sp o s s j b l e ,i no r d e rt oa 1 i e v i a t e t h es e v e r ea i t u a t i o no fpr e v e n t i n gf i o o do fd o n g t jn gi a k e k e yw o r d s :d o n g t i n gl a k e i t i p l er e l a t i o n s p r o j e c ts y s t e m c o m p r e h e n s iv e a d m in is t r a t j o n 1 1 问题提出 第一章绪论 洞庭湖区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总面积1 87 8 0 平方公里,( 其中湖 南1 52 0 0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 0 9 ) ,受堤防保护面积1 2 0 0 0 平方公里,耕地1 3 0 0 万亩,人口1 2 0 0 万,天然湖泊面积2 6 2 5 平方公里。 因其地处我国中南腹地,京九、京广、枝柳三大铁路干线纵贯全境,其间又横穿有 长江黄金水道,并联结诸多支流湖泊,地理区位相当突出。从国家总体生产力发展格局 来看,东有实力雄厚持续发展的华东经济区,西有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大西南,南有经 济急速崛起的华南沿海开放地带,北有重工业化且煤炭等资源丰富的华北经济区。洞庭 湖区的承东启西j 北靠南联的经济战略地位也日益凸显。 洞庭湖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素 f 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建国后被确定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其棉、油、麻、蚕桑、 水产等也产量颇丰,平均约占湖南省的7 0 以上,与其有关的加工业也占了一半以上。 湖区工农业总产值己占湖南省的三分之一,在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 洞庭湖是长江中游的一个洪道型过水湖泊,或者说是湖泊型洪道,吞吐长江,接纳 四水。北有松滋、太平、藕池三口分泄长江洪水( 调弦口于1 9 5 8 年堵塞) ,南有湘、资、 沅、澧四水注入,区间还有一些直接入湖的中小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达3 0 1 8 亿立方 米( 相当于鄱阳湖的3 倍、黄河的5 倍) 。其中来自长江的有1 1 1 9 亿立方米,约占入湖 总水量的4 0 ,这些入湖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多年平均汛期入湖水量达2 3 6 5 亿立方 米,占入湖总水量的7 8 ,其中长江为1 0 3 0 亿立方米,占长江入湖总量的9 2 。洞庭 湖每年吞纳长江洪水的3 0 一4 0 ,使长江无数次洪患化险为夷,为长江中下游的防洪 保安作出了重大贡献。由此可见,洞庭湖作为长江中游的调蓄湖泊,每年承纳长江汛期 巨大的超额洪水,在长江防洪中起着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 洞庭湖区是一块宝地,同时又是一块险地。由于长江洪水和其挟带的泥沙停蓄洞庭 湖,再加上四水的洪峰组合,导致湖区洪灾频繁,损失惨重。从古至今,湖区人民承受 了无数次严重的水患,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建国5 5 年来就有3 9 年发生了大小洪水灾害。 同时随着洪水大量入湖,泥沙俱下,不断沉积,洞庭湖区已淤积成大片洲土,削减了 湖泊的调蓄容量,使抗洪能力日益减弱,形成了恶性循环。终于演变成了“万里长江险 在洞庭”的格局。作为全国洪灾最多的区域,洞庭湖区目前已不仅仅是湖南的心腹之 患,也是涉及全国的心腹大患。洪灾的频繁,泥沙的剧增,设施的薄弱,病疫的回升, 负担的沉重,损失的惨痛等等都说明洞庭湖区的综合治理是一个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 重大课题。 1 2 研究现状 现在关于洞庭湖的书文出了很多,都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洞庭湖,也有许多科研机构 从水文、气象、地质、化学、生物、考古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研究了洞庭湖,出了不少 研究报告和专题报告。 如由湖南省原副省长王克英主编的洞庭湖治理与开发一书,较全面地介绍了洞 庭湖的治理开发政策与历程。其中重点提出了江湖关系对洞庭湖治理的制约,并介绍了 关于洞庭湖治理的不同见解和方案。谢风阳著的与洞庭水和谐共存一书则从“江湖 同治,江湖两利”的角度谈了江湖关系,并提出了治湖之本在治山兴林。窦鸿身、姜力目 虎的洞庭湖则全方位地介绍了洞庭湖的情况。韩其为等的“洞庭湖泥沙淤积、江湖 关系变化及其对防洪影响”的研究报告着重分析了洞庭湖的淤积变化以及相应的江湖关 系的变化,重点提出了荆江裁弯未考虑分汉河道的特点而造成洞庭湖出口淤积加重。水 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的“长江中游江湖关系研究报告”则通过对江湖关系变化的 研究,提出通江湖泊的堵闭以及荆江裁弯后,城陵矶附近比国务院批准的1 9 8 0 年长江 中游防洪方案要增加2 0 0 多亿立方米的超额洪量。并提出觯洲裁弯可降低城陵矶水位 0 3 7 o + 5 2 米,加大螺山泄量3 0 0 0 , - 4 0 0 0 立方米秒,对下游汉口的影响水位抬高不超过 0 1 米。 国外关于洞庭湖的研究主要是从环境和水资源的角度出发,强调水土保持、水资源 保护和水环境改善。丹麦和加拿大目前都在专题研究洞庭湖,至今还未出研究成果或正 式提出部分专题报告。 从国内外治理大江河湖和防洪的经验来看,美国河道的防洪标准一般采用历史最大 洪水,但对密西西比河下游的防洪标准则采用了比历史最大洪水高2 5 的计划洪水。相 当于1 5 0 年一5 0 0 年一遇的洪水标准,其费用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两级负责。同时,美 国对非工程的防洪措施非常重视,主要有:洪水预报及警报、洪泛平原管理、疏散、社 区重建、洪水保险制度、洪水风险区土地转让等。美国对未来洪水的防减思路是:大多 数水灾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人类无法完全控制水灾,但却可大大减轻其造成的破坏 影响。 荷兰防洪的主要工程措施就是堤坝,因其大部分土地都处在海平面以下。荷兰防洪 有几个特点:一是管理有效,防汛抢险实行政府长宫负责制;二是技术先进,建立了先 进的水位自测系统以及通信预报系统:三是注重水土保持和绿化工作:四是拥有系统而 完善的排水网络;五是水利投资巨大,是世界上人均水利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荷兰对 未来洪水的防减思路是:为河流提供更多的空间。 国内的太湖治理,主要是以加修环湖大堤,同时加强建设引排洪涝工程和通讯监测 工程为主体的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简称为“1 0 + 1 ”工程,总投资9 8 0 2 亿元。 国内外对洞庭湖治理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关系进行全面研究的较少,也很少有人对治 理的工程措施进行过系统地分析。但对江湖关系的研究文章非常多,荆北的文章大多带 有明显的“舍南保北”倾向,而荆南的则大多持“南北兼顾,江湖两利”的观点。其他 关系和工程措施也在许多研究文章有所论述,如蓄泄关系、人湖关系、山湖关系、南北 分流、三口建闸等等。 不少专家、学者对洞庭湖的治理提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但终因洞庭湖的关系过于 复杂、涉及因素众多而无法实施。 1 3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分析洞庭湖治理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关系及治理的各种主要工程措施,从其 多重关系体系和工程体系出发,较为系统地分析洞庭湖的现状并提出治理的建议。 研究洞庭湖区,首当其冲的就是洪涝灾害频繁、泥沙淤积严重的问题,还有安全设 施薄弱、环境劣化、退田还湖、防洪工程标准偏低、维护费用高、管理体制不顺等等诸 多问题。但除这些问题外,如前所述,涉及洞庭湖综合治理的诸多关系不得不引起重视 关注,也就是本文所侧重的多重关系体系以及工程体系研究,多年来这些关系一直都未 理顺,是阻碍湖区治理的关键问题之一。历史经验证明,洞庭湖区的治理与开发,是一 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利益出发,统筹兼顾,就难以采取综合性 的、科学的、协调统一的措施治理好洞庭湖的问题。而诸多关系中最主要的就是江湖关 系、人湖关系、山湖关系、蓄泄关系,还有湖垸关系、治河和治湖关系、治山和治水关 系、治标和治本的关系、治理和开发的关系、目前和长远的关系、主动蓄洪和被动蓄洪 的关系、重点垸和一般垸的关系以及三峡和洞庭湖的关系等等都一直缠绕着水利工作 者,有的争议甚至可上溯几个世纪仍悬而未决。工程体系中的主要工程举措有三口建闸、 篇洲裁弯、四水建库、堵支并流,还有退田还湖、南北分流、河段疏浚、城市防洪、沿 堤筑台、控湖调洪、主泓南移、;l 洪放淤、挖湖抬田、湖垸互换、三峡建坝等等一系列 关于洞庭湖治理的思考。 本文将重点分析研究江湖关系、人湖关系、山湖关系、蓄泄关系、河湖关系以及治 理与开发的关系,从关系产生的原因到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提出建议。同时将重点分析 研究三口建闸、薜洲裁弯、四水建库、堵支并流等工程举措,从其可行性、轻重缓急以 及利弊的角度提出治理思路。 第二章洞庭湖区的历史演变 2 1 秦汉以前的洞庭湖 秦汉以前,洞庭湖只是君山附近一个小湖泊,方圆2 6 0 里,史云“洞庭湖为小渚, 云梦为大泽”,那时洞庭湖区是由湘、资、沅、澧四水河网切割的平原,镶嵌着大量边 缘湖群。 搿 瘵、 喜一鐾 ,鸿 ,穗r :一 ,、 y 一、 _ ,- 、 酗。一l 秦汉文b 吲_ 庭滴形成印期不意图 记述全国水道的水经一书,对湘、沅、澧水均直接称“入江”,仅资水载明为 “东与沅水合于湖中,东北入江”。但郦道元的水经注则称:“凡此四水,同注洞庭, 北会大江”。 当时长江洪水出三峡后,入云梦泽调蓄,再下汉口。洞庭湖主要是纳四水汇入长江, 洪水过程不明显,江患甚少。 秦汉时期洞庭湖的水面和具体湖周界线,目前从文献记载中难以精确考证。依据湖 区考古发掘资料分析,湖区腹地绝大多数新石器时期文化层至龙山期中断,表明从距今 4 0 0 0 年前,洞庭湖的水面扩大。 秦汉时期己在湖区边缘地带广泛设县,而湖区腹地平原水网区却没有设置一县。至 于人工围湖垦殖的情况则更为少见,仅东汉初年樊重曾在西洞庭湖区兴筑过“樊陂”, 其位置在今常德市北8 9 公里,据元和郡县志说“有肥田数千顷,岁收谷千万斛”。 2 2 秦汉以后至18 6 0 年逐步扩大的洞庭湖 云梦泽早在秦汉以前,已南连长江北通汉水,方圆达9 0 0 里。一片汪洋,横无际涯, 蔚为壮观。伴随着其强大的调蓄功能,长江和汉水挟带大量泥沙倾入,到魏晋南北朝时 期仅余三、四百里,到唐宋时云梦泽己变成星罗棋布的小湖群,曾称“千湖之国”,直 至演变到今天的江汉平原。 期间,北岸为保淤积洲滩的围垦,开始构筑大堤,使洞庭湖大量接受荆江汛期分水 分沙。九穴十三口作为两岸入湖洪水的通道,由于北岸构筑金堤,使南岸的太平口、调 弦口大量洪水入湖,又使洞庭湖不断扩大。 随着荆江大堤的逐步形成,荆江水位抬高,过去一些分湖水入江的河道,这期间也 转变成泄江水入湖的水道。原为泄湖水北入长江的藕池河,宋代却由“北通于江”转变 为“南通于湖”j 虎渡河也恢复南流,成为连通江湖的河道。北宋时期,岳阳风土记 中出现了江水倒灌入湖的记载:“荆江出巴蜀,自高简下,浊流汹涌,夏秋暴涨,则逆 流洞庭,潇湘清流为之改色,岳人谓之翻流水;南至青草湖,或三五日乃还,俗云 水神朝君山也”。 6 图2 2 南朝时期洞庭湖扩展示意图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洞庭湖在( 巴陵) 县西南一里五十步,周回二百六十里”, “青草湖正县南七十九里,周回二百六十里”。两湖相加,总面积2 3 5 0 平方公里,加上 赤沙湖及其他边缘小湖,当时整个洞庭湖区天然湖泊面积为3 3 0 0 平方公里左右。 唐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已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使湖区的围垦进入了一个 高潮。北宋末年,北方动乱,中原人口又一次南迁,在私人围垦的同时,官方也进行了 大规模的围湖造田。 其后,人们在河道淤塞条件下堵口围垸,至公元1 5 2 4 年,九穴十三口中北岸最后 一口郝穴堵口,形成了统一的荆江大堤和江汉平原,也形成了荆江河床。 从1 5 2 4 年至1 8 6 0 年荆江河道相对稳定,江水被约束在单一的荆江河槽内,水不能 再向江汉平原分流,促使荆江河段水位逐年抬升。江水南侵致使洞庭湖逐渐发展演变为 南连青草、西吞赤沙,横亘七、八百里的大湖,直至巅峰时的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四 水四口、源远流长,集雨面积达1 3 0 万平方公里( 其中宜昌以上1 0 4 万,洞庭湖水系 2 6 万平方公里) ,天然湖泊面积达6 0 0 0 平方公里。 云梦泽消亡的过程就是荆江河床形成的过程,也就是洞庭湖由小变大的发展过程。 云梦泽从南连长江,演变到九穴十三口,再到尽堵北岸诸口,荆江大堤形成,从而荆江 7 河床也就形成。 2 318 6 0 年至今逐步衰退的洞庭湖 自1 8 6 0 年藕池溃口和i 8 7 0 年松滋溃口,形成四口分泄长江洪水入洞庭湖,使下荆 江河段由于流量急剧减小而迅速淤塞萎缩弯曲,逐步形成九曲回畅。随着长江、四水的 洪水、泥沙的倾注沉积,洞庭湖由盛而衰,重复着云梦泽发展、消亡的过程。在长约 1 0 0 多年的时间内,湖泊面积缩小了近2 0 0 0 平方公里,不是简单而是提速重复着云梦 泽的消亡过程。 图2 51 9 4 9 年洞庭湖示意图图2 - 61 9 6 9 年洞庭湖示意图 解放后,随着通江湖泊的先后堵闭和大规模的围垦,使洞庭湖的面积再次锐减,由 8 1 9 4 9 年的4 3 5 0 平方公里到1 9 6 9 年的2 9 4 3 平方公里,再到1 9 7 8 年的2 6 9 1 平方公里。 此后,再无围垦,按1 9 9 5 年实测资料面积为2 6 2 5 平方公里。 图2 71 9 9 8 年洞庭湖示意图 由于洞庭湖面积和容积的萎缩,使湖区水患日益频繁。再加上原有近1 3 0 0 0 平方公 里的通江湖泊堵闭了7 0 以上,失去了调蓄长江洪水的功能,使洞庭湖的洪患矛盾更加 突出。 1 9 6 7 1 9 7 2 年下荆江中洲子、下车湾、沙滩子三处裁弯取直,缩短洪道7 9 4 公里, 扩大下荆江泄量约1 0 0 0 0 立方米秒,下荆江泥沙也随之下移,城陵矶一螺山河段不断淤 积,使城陵矶附近水位逐年抬高,加之洞庭湖泥沙不断淤塞泄洪通道,现今洞庭湖的防 洪形势越来越严重。 2 4 灾难深重和不断治理的洞庭湖 而伴随着洞庭湖的发展和衰退过程,就是湖区人民的一部灾难深重的辛酸历史。据 统计,在民国3 8 年中,洞庭湖区先后发生水灾3 2 次,平均1 2 年一次,其中3 1 、3 5 、 4 8 、4 9 年的四次灾害最为严重。原扬子江水利委员会主任孙辅世在三十七年洞庭湖 水灾查勘报告一文说:“本年洪水水位较常年为高,共溃1 9 6 垸,洪水破堤而入,庐 舍荡然,损失尚难估计,民国二十四年受溃田亩仅1 6 6 万亩,本年达3 0 0 万亩,二十四 年洪水较本年为高,但本年春夏雨时过长,且洪水自3 月高涨到7 月止,始终未退至中 水位以下,使农田无泄水机会,因而垸内渍水深者达3 公尺,浅者1 公尺有余,而垸外 洪水水位高出垸田均在5 公尺以上”,“湖河水位高时,内湖之水无法外泄,则田禾淹没 立成灾象,此种情况,无岁无之,尤以挽修愈早之堤垸为甚”。这说明那时洪涝灾害几 乎每年都发生,只是大小不同而己。又据4 8 年湖南省政府公告所载“洞庭湖的悲 剧”一文:“滨湖今年被灾稻田2 8 0 万亩,减少秋收1 5 0 0 万担,待哺的灾民黎逾3 0 0 万人,灾情特别惨重,民生凋敝不堪,大地陆沉,民苦溺陷,良田万顷,尽成泽国,真 是伤一t l , 惨目,不忍言状”。解放后,1 9 5 2 年9 月2 4 日晚遇到9 级大风,南洞庭湖区2 4 个堤垸同时溃决,加上其他,整个洞庭湖区一个晚上溃垸8 4 个,死亡2 1 0 0 人,淹没耕 地4 8 万亩,涝灾面积1 5 2 万亩。1 9 5 4 年又遇到全局性、毁灭性的灾害,长江中游普降 暴雨,湖水一直上涨,而无回退,从5 月2 5 日到8 月2 7 日历时9 0 天,入湖水量达3 0 5 0 亿立方米( 其中四水占4 8 7 ,四口占4 2 5 ,区间占8 8 ) ,岳阳出现历史最高水位 3 4 8 2 米,总共溃决堤垸3 5 6 个,淹没耕地3 8 5 万亩,涝灾面积1 5 3 万亩,几乎所有堤 境不溃即涝,整个洞庭湖区,垸内垸外一片汪洋,两湖地区当时淹死3 3 0 0 人,事后瘟 疫流行,死亡达3 万人。 表2 1 洞庭湖区( 1 9 5 0 1 9 9 9 ) 大水年份灾情统计 1 年代年份 受灾面积 成灾面积受灾人口倒塌房屋经济损失 ( 万亩)( 万亩)( 万人)( 间)( 万元) 5 。 1 9 5 24 8 14 8 12 0 8 73 2 9 7 17 6 3 2 5 1 9 5 43 8 4 93 8 4 91 6 3 6 0 24 8 4 3 5 51 8 1 6 6 1 9 6 。 1 9 6 42 5 12 5 11 8 5 02 4 9 _ 3 27 0 5 3 3 1 9 6 95 5 25 5 22 5 - 38 5 1 63 9 0 1 0 1 9 7 34 04 01 6 43 4 5 01 3 4 3 1 7 0 1 9 7 9 1 9 5 1 9 51 2 52 9 5 1 61 7 1 6 0 0 1 9 8 03 8 6 3 8 6 2 0 16 4 3 3 0 2 7 1 6 0 0 1 9 8 32 8 82 8 81 2 96 3 7 8 81 0 6 3 1 4 0 8 0 1 9 8 82 2 52 2 51 8 8 91 9 1 42 2 8 1 0 0 0 1 9 9 12 92 9 2 1 32 7 3 8 92 8 4 9 c 1 0 0 1 9 9 32 - 32 _ 31 3 21 4 5 22 5 1 姗0 1 9 9 41 0 71 0 72 3 41 8 7 9 63 2 7 5 0 0 0 1 9 9 51 5 59 7 0 5 0 03 9 9 3 86 0 8 0 0 0 o 1 9 9 67 0 4 02 2 9 54 6 0 05 0 8 6 0 03 0 3 0 0 0 0 0 1 9 9 88 1 0 63 4 9 6 3 6 4 33 9 5 6 0 01 9 7 0 5 0 0 0 1 9 9 94 3 5 13 4 05 1 4 _ 3 76 3 2 0 02 7 9 5 0 0 0 同样,伴随着灾难史也必然有一部人类抗争的治理史。湖区自明代开始筑堤围垸, 主要“恃堤防以御水患”,着重于堤防的加高培厚,堤垸系就地势修筑,大小不一,堤 垸小,堤线长,加之施工技术简陋,堤防经常漫溃。据史载,明清时代的治理方略,概 括为“经纬论”、“分蓄论”、“废田还湖论”、“塞口还江论”、“筑疏并举论”、“统筹论” 等六个方面。建国后,湖区治理受到了空前关注,5 0 年代属于恢复创伤性质,经历4 8 、 4 9 、5 2 、5 4 年四次大水后的湖区是满目疮痍,当时湖南省委确定了“重点整修,医治 创伤,消除隐患,险堤加固,有计划地并流堵口,合修大圈,争取农业丰收”的治理方 针。6 0 年代转向垸内建设,在堤垸抗洪能力相对提高后,垸田的主要矛盾则是渍水的 危害。采用了“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等高裁流,分区蓄渍”的办法,大力发展了电排 建设,并与撇洪结合起来,先撇后排,大大减轻了渍灾的危害。7 0 年代大搞田园化结 合进行消灭血吸虫的灭螺工作,走“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道路, 大搞四旁( 即渠旁、路旁、屋旁、堤旁) 植树造林,形成了“处处是渠成网、田成方、 树成行”的景象。8 0 年代由于连续三年遇到大水,又迫使人们回过来继续加高加固大 堤,兴建防洪保安设施。9 0 年代开始洞庭湖的综合治理一、二期建设,继续加高加固 大堤,后又进行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及蓄洪区建设等。 经过五十多年的持续治理,现在湖区的抗洪排涝能力有很大提高。重点堤垸的抗洪 能力由过去的二、三年一遇提高到十年一遇洪水位标准。蓄洪堤垸及一般堤垸也能防御 三至五年一遇的洪水位标准,垸内排涝能力接近达到十年一遇一日暴雨三天排干的排涝 标准。 防御风险的能力提高了,但问题依然存在,没有根本解决。数百亿立方米的超额洪 水无处可去,泥沙淤积依然警钟长鸣,无法摆脱“听天命”的困境。 2 5 洞庭湖区演变的思辩 洞庭湖自远古时期形成后,经历了由小到大,再由大n - j 的漫长的演变过程。随着 荆江北岸大堤的修筑,荆江南流之水大增,洞庭湖随之逐渐扩大;1 9 世纪末,随着藕 池口、松滋口的相继溃决,荆江“四口南流”的局面形成,大量泥沙输入洞庭湖,湖洲 面积迅速扩大,引发了大规模的垦殖浪潮,湖面迅速变小。相关资料显示,洞庭湖是 个构造湖,湖盆自第四纪以来一直处在不规则的下沉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沧 桑巨变”是大地构造运动和泥沙的自然沉淀造成的,是江湖演变中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但是,人类肆意砍伐森林、开垦草地、毁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更是加剧了江河湖泊 的泥沙淤积。洞庭湖由小到大,再由大变小的形成演变过程,就是由于人类活动能力的 逐步增加。通过围湖垦殖,沿江修筑大堤,改变了原来的江湖关系,迫使江水南流,四 口溃决,破坏了原来洞庭湖的水沙平衡状态,湖泊面积随入湖流量的增加而扩大。后来 随着泥沙的不断淤积,人工围垦,洞庭湖面积又由大变小。这是人类活动与自然复合作 用的演变,洞庭潮区的洪涝灾害虽然与天灾有关,但是更大成分上应归功于人祸。 从云梦泽、洞庭湖与长江之间的演变来看,两湖在长江中游防洪中起到了重要 作用。如果没有两湖的调蓄作用,长江中游不仅会遭受重大的洪灾,而且必然会引起长 江的改道。黄河中下游由于没有象长江流域的湖泊调蓄洪水,在过去几千年中有过6 次较大的改道或迁移,入海口也有3 次变迁,多次形成广袤的洪泛区,造成巨大的洪灾 损失。由此可见,在人类几千年的防洪历史进程中,长江由于有大量湖泊调蓄洪水,主 河道迁移变幅较小,河道相对比较稳定,在历史上的洪灾损失也较小,其中湖泊的调蓍 起到了重要作用。 天然湖泊调蓄洪水显然比人工水库和堤防更有优势,一是湖泊一般地处天然洼地, 水面高程比地面低,是蓄洪的好地方,水在低处漫溢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而且蓄洪过程 对周边地区淹没不是突然的,而是渐进的,人们可以预见,且容易撤离;二是自然调蓄, 不需要人工建设、运行和管理,成本比水库和堤防低。对于大型水库,虽然调节库容大, 但建大库代价高昂,安全、经济和环境风险都较大;三是江湖互通,利于维持水生生物 的生命通道和湖泊的湿地特征。所以,江湖互通对于防洪和生态环境的作用是十分突出 的。 湖泊的防洪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直接分流洪水,当湖泊高程低于洪水位 时,可以直接分流洪水,解决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的问题,如洞庭湖:二是调蓄洪水, 直接接受支流洪水,减小和延缓千流洪峰流量,如鄱阳湖和洞庭湖等,其中洞庭湖具有 上述两方面的作用。 第三章洞庭湖治理的多重关系体系 3 1 总体分析 洞庭湖不是一个孤立的湖泊,洞庭湖区也只是一个子系统,而且是许许多多大系统 中的一个子系统,比如从地域上属于湖南系统,属于长江流域系统,就相应存在山湖关 系、水湖关系、江湖关系。所以治理洞庭湖也无法孤立地、不考虑其它相关因素地去治 理。那么在洞庭湖的综合治理中,怎样才能趋利避害,辩证施治呢? 首先应从主次上, 分清、认识关系体中的诸多关系;然后在指导思想上,实行江河湖结合,治山治水治江 治库与治湖结合,区域规划和流域规划结合,城乡结合,上下游结合;再在实际行动上, 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治理长江、控制四水、搞好洞庭湖内部防洪治涝建设三位一 体同步实施。 在诸多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江湖关系,先不论它是历史上争论得最多、最久、最 无定论的话题,单说在长江流域中它是唯一被长江贯穿的洪道型调蓄湖泊,是长江的 “胃”和肾”,“胃肾不宁,寝食难安”,从流域角度来看就足见其重要;从洞庭湖的 角度来看,入湖洪量近半来自长江,泥沙8 3 从长江输入,所以江湖关系排在首位是显 而易见的。其次是人湖关系,这也是历史上争论颇多的一个话题,不能否认数百年来的 人水争地是造成洞庭湖的调蓄能力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据初步统计从1 8 2 5 至1 9 4 9 年,每年平均围垦1 3 2 平方公里。再者是山湖关系,既包括长江中上游也包括四水中 上游的水土流失,泥沙淤积使洞庭湖的调蓄能力由1 9 4 9 年的2 9 3 亿立方米减少到1 9 9 8 年的1 6 7 亿立方米。另外还有蓄泄关系,也是目前洞庭湖治理思路上争论不下的一个话 题,是以蓄为主还是以泄为主,从经济角度来讲这肯定是个矛盾。其他还有标本关系: 是重点治理堤垸保民还是治理上游解患;治理开发关系:以治理为主还是以开发为主: 重点垸和一般垸关系:保重点垸,一般垸也是万亩以上,有一百多万人口;河湖关系: 主要是建防洪水库,预留调度错峰;湖垸关系:是外湖和内湖的关系,若内湖退田可增 加湖面;主动蓄洪和被动蓄洪关系:是主动破垸还是先保后被迫蓄洪:三峡和洞庭湖关 系:在建时怎么治理洞庭湖,建好后又怎么治理等等,这些关系也不能被忽视,经常在 某些方面很大程度地左右我们的治理决策。 3 2 江湖关系 简而言之,就是荆江和洞庭湖的关系。荆江是长江最险要的河段,原有“万里长江, 险在荆江”之说,上起湖北枝城,下迄湖南城陵矶,全长3 3 7 公里。藕池口以上称上荆 江,1 6 7 公里;以下为下荆江,1 7 0 公里。荆江是典型的蜿蜒型河道,从枝城至城陵矾 直线距离只有约1 9 0 公里,但河道却长达3 3 7 公里,落差仅1 0 米。荆江北岸是湖北的 江汉平原,荆江南岸是洞庭湖平原。两岸地势平坦,水土资源丰富,物产富饶,是我国 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之一。由于荆江及城陵矶以下河道安全泄量较小,加上长江暴雨 持续时间较长,各地洪水在时间上经常遭遇,致使大小洪灾频繁,是长江防洪的重点地 区。目前,上荆江沙市河段的安全泄量,包括松滋口、太平口的分流,约有6 0 0 0 0 , - 6 8 0 0 0 0 立方米,秒,而下荆江石首河段,包括藕池口分流,通过的安全泄量仅4 6 0 0 0 - 5 0 0 0 0 立 方米秒。这就意味着荆江每年有相当一部分水量必须分流入期,汇合四水后从城陵矶 注入长江,形成了江湖关系。据宜昌站近百年来实测资料,洪峰流量超过6 0 0 0 0 立方米 秒的就有2 6 次,其中1 8 6 0 年和1 8 7 0 年分别高达9 6 0 0 0 立方米,秒、1 1 0 0 0 0 立方米秒。 江湖关系发展至今大约有三个阶段:明代以前,北岸、南岸皆有穴口,江水南北分 流,江湖关系稳定:明代开始加修荆北大堤,“已成约1 8 0 公里大堤,堤高已达l o 米以 上,而江南筑堤历史比荆北为晚,敞洲时问较长,形成江北高江南低的局面”,江水南 函3 - 2 荆江三口河道与洞庭湖不意图 北分流发生变化,至江北尽堵九穴十三口之北岸诸口结果是彻底打乱了原有水系,江 湖关系发生根本变化;近代,藕池、松滋相继决口,由于荆江南流之水挟带大量泥沙造 成的淤积,使洞庭潮进一步淤塞萎缩,同时出口下游也逐渐淤高,逼高出湖口水位,对 湖口产生顶托,造成了现在“洪水进得来,出不去,湖容又逐步锐减”的复杂严峻的江 湖关系。 因为江湖关系的巨变,荆江大堤据统计在藕池溃口之前6 3 年中有1 3 次溃口而后 8 0 年中竟未发生一次,可见藕池、松滋二口在形成后的一个时期内,极大地缓解甚至 是阻止了荆江洪水位的上升。从已有的水文资料看,1 9 3 1 年枝城最大流量6 9 7 7 0 立方 米移,四口最大组合流量4 0 7 0 0 立方米秒,1 9 3 7 年枝城最大流量6 6 8 5 0 立方米秒,四 口合计洪峰流量3 5 1 7 0 立方米秒,也就是说,长江过半的洪水分泄入洞庭湖。长江洪 水挟大量泥沙冲进平缓的洞庭湖平原,至此,洞庭湖成为长江的湖泊型洪道。由于流速 减缓,泥沙沉积、淤高,洞庭湖的面积和容积日渐萎缩。1 9 4 9 年湖面积减为4 3 5 0 平方 公里,容积缩为2 9 3 亿立方米。至今,洞庭湖已被冲刷淤积分割成河网交错、堤垸纵横、 靠洪道相连的散布型湖泊,天然湖泊面积仅存2 6 2 5 平方公里,容积1 6 7 亿立方米。 而城陵矾作为洞庭湖唯一的出口,其下游至螺山的长江干流河段的安全下泄流量也 只有6 0 0 0 0 立方米,秒左右。从二十世纪来看,城陵矶出口组合长江和四水的合成洪峰 流量超过1 0 0 0 0 0 立方米秒就有1 9 3 1 、1 9 3 5 和1 9 5 4 三年;仅1 9 5 0 1 9 8 3 的3 4 年中, 大于6 0 0 0 0 立方米秒的有2 6 年,大于7 0 0 0 0 立方米,秒的有1 9 年,大于8 0 0 0 0 立方米 秒的有7 年。按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中下游防洪方案,以1 9 5 4 年洪水重现为目标,将沙 市、城陵矶、汉口、湖口的控制水位分别定为4 5 、3 4 4 、2 9 7 3 、2 2 5 米。这样一来, 尚有5 0 0 亿立方米( 长办计算为4 9 2 亿) 的超额洪水量拟利用各河段的分蓄洪区予以解 决。在城陵矾附近地区就安排了3 2 0 亿立方米( 湖南、湖北各半) 。加上四水洪水组合, 如1 9 9 6 年洪水,洞庭湖2 8 天入湖总水量达到7 0 8 亿立方米,其中四水洪量4 7 6 亿,长 江入湖洪量1 5 6 亿,区间水量7 5 亿多( 仅次于1 9 5 4 年) 。遇到这样的大洪水,根本无 有效对策,宣泄不畅,只有雍高洪水位,使洞庭湖的堤垸长时间浸泡在高洪水位下,处 处告急,处处抢险,情节可想而知。 从螺山泄量来看,1 9 5 4 年洪峰流量7 8 8 0 0 立方米秒,其水位为3 3 1 7 米;1 9 9 6 年 流量6 6 1 0 0 立方米秒,水位为3 4 1 7 米;流量小了1 2 7 0 0 立方米秒,水位却高了一米; 1 9 9 8 年流量6 4 0 0 0 立方米秒,水位达3 4 9 5 米;流量小了1 4 8 0 0 立方米秒,水位竟高 了1 7 8 米。事实说明螺山河段的河道水情发生了显著变化,泄量比1 9 5 4 年缩小了,而 且还在逐渐减小,下游水位的抬高使江湖关系的卡口现象日益严重。正如明末清初的名 旬“雨欲退,云不放。海( 湖) 欲进,江不让。” 水量不大水位高,洪水不大灾情重,己成了近几年屡见不鲜的事实。如1 9 9 8 年城 陵矶最大出湖水量只2 8 8 0 0 立方米秒,比1 9 5 4 年的4 3 5 0 0 立方米,秒少1 4 7 0 0 立方米 秒,而水位却达3 5 9 4 米,比1 9 5 4 年的3 4 5 5 米高出1 3 9 米。早在1 9 8 3 年,专家们就 提出了长江中游再现“两头低,中间高”的问题,系指沙市、汉口都低于1 9 5 4 年洪水 位,而城陵矶却高于1 9 5 4 年,近年更为突出。以1 9 9 6 年实测洪水位为例,汉口低于 1 9 5 4 年1 0 7 米,沙市低于1 9 5 4 年1 6 8 米,而城陵矶莲花塘站却超过1 9 5 4 年1 0 6 米。 显而易见,湖口顶托作用和湖口下游长江洪水下泄不畅是现今复杂江湖关系的又一个重 点。如不能改变这种局面,长江中游洪患的焦点就必然只能在洞庭湖区,造成湖区年年 修堤赶不上湖水位不断上涨的严峻局势。 表3 - 11 9 5 4 年,1 9 9 6 年洞庭湖出口七里山站泄洪能力比较 水位:米 流量:立方米秒 1 9 9 6 年1 9 5 4 拄 日期七里山水位七里山流量日期七里山水位七里山流量 7 月1 4 日 3 2 5 22 1 6 0 0 6 月2 9 日 3 2 5 4 3 8 6 0 0 1 5 日3 2 7 32 3 1 0 0 3 0 日 3 2 8 23 7 3 0 0 1 6 日3 3 1 72 4 0 0 0 7 月1 目 3 3 0 13 7 7 0 0 1 7 日3 3 7 4 3 0 0 0 02 日3 3 2 23 8 7 0 0 1 8 日3 4 3 23 8 5 0 0 8 月3 日 3 4 3 94 9 2 0 0 1 9 日 3 4 8 5 3 8 5 0 04 日 3 4 3 4 4 8 2 0 0 2 0 日 3 5 0 1 3 8 5 0 05 目 3 4 3 3 4 7 0 0 0 2 1 日 3 5 2 34 3 7 0 0 6 日 3 4 3 04 6 5 0 0 2 2 日3 5 ”4 3 5 0 07 日3 0 3 4 4 6 6 0 0 2 3 日3 5 1 04 0 1 0 08 日3 4 3 54 3 8 0 0 2 4 日3 49 1 3 6 4 0 0 9 日 3 4 2 94 3 4 0 0 2 5 日3 4 8 03 2 0 0 01 0 日3 4 2 44 3 6 0 0 2 6 日3 4 6 42 8 3 0 01 1 日 3 4 2 0 4 3 8 0 0 2 7 日3 4 3 92 8 3 5 01 2 日3 4 1 64 3 8 0 0 2 8 日3 4 ,0 82 7 3 5 01 3 日3 4 0 94 4 1 0 0 从总的格局来看,江湖关系可以理解为:洞庭湖对荆江的影响表现为承纳了荆江分 流分沙,减轻了荆江的洪水威胁与淤积,调蓄了超额洪水,减轻了下游的洪水威胁;荆 江对洞庭湖的影响则表现为四口分流增加了洞庭湖的入湖径流量和洪水压力,加速了淤 积,城陵矶下游长江顶托湖泊出流,延长了湖泊换水周期并抬高洪水位。由于洞庭湖的 急剧萎缩,不仅加剧了江湖关系的恶化形势,对长江的安全渡汛也将产生严重影响。 长江在其自然发育过程中,在中下游形成了大面积湖泊和湿地作为洪水和泥沙的天 然调节器。荆江北岸通江湖泊全部被封闭后,江汉湖群基本失去了调洪能力,洞庭湖从 此长期承受调蓄洪水和沉积泥沙的巨大压力。由于长江中下游湖泊和湿地被大规模围 垦,共丧失了约6 0 0 亿立方米的调洪能力。这是人类必须设法偿还给长江的债务。 江湖关系复杂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江湖泊的堵塞,大大减少了调蓄容积。 据资料统计,建国前长江中游的通江湖有洞庭湖、洪湖、西凉湖、黄盖湖、东西湖、沔 阳等湖泊面积共1 3 万平方公里,目前仅留下洞庭湖,通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