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论文)郷州断块油田剩余油分布及井网调整研究.pdf_第1页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论文)郷州断块油田剩余油分布及井网调整研究.pdf_第2页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论文)郷州断块油田剩余油分布及井网调整研究.pdf_第3页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论文)郷州断块油田剩余油分布及井网调整研究.pdf_第4页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论文)郷州断块油田剩余油分布及井网调整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i。iiiii6ii18ih7iihl7lii s t u d y o nr e s i d u a lo i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w e l lp a t t e r n a d ju s t m e n t i nt h em a o z h o uf a u l tb l o c ko i l f i e l d at h e s i ss u b m i t t e df o rt h ed e g r e eo fe n g i n e e r i n gm a s t e r c a n d i d a t e :w a n gd a n d a n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e s s o r s uy u l i a n g f i e l di n s t r u c t o r :s e n i o re n g i n e e rl vc u b a n c o l l e g eo fp e t r o l e u me n g i n e e r i n g 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p e t r o l e u m ( e a s tc h i n a ) 1 峭 1 巧 关于学位论文的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 成果,论文中有关资料和数据是实事求是的。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加以标注和致谢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或他人为获得中国石油 大学( 华东) 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 对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出了明确的说明。 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愿意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童墨盘日期:2p ,年多月1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同意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有权使用本学位论文( 包括但不限于其印 刷版和电子版) ,使用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保留学位论文,按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 机 构) 送交学位论文,以学术交流为目的赠送和交换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 借阅和复印,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 保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的使用授权同上。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翊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脚1 1 年多月日 日期:2 9 ,年易月 日 飞 0 摘要 断块小、断层多的复杂断块油藏在我国东部比较常见,这类油藏经过一次、二次开 发以后会有大量剩余油。鄞州断块油田油藏构造和储层油水关系十分复杂,是典型的复 杂断块油田。经过多年的开发,油田出现了含水上升快、产量下降快、剩余油分散等问 题。因此通过运用油藏精细描述和数值模拟等方法,揭示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增 产稳产措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对郭州断块油田的地质状况、开发历史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 分析。综合利用三维地震、测井解释等数据资料,利用p e t r e l 建模软件建立了三维地 质模型;并在粗化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利用e c l i p s e 数值模拟软件进行了历史拟合,对 油藏内流体运动变化规律及剩余油在各层间的分布进行研究。最后根据断块的剩余油分 布和富集特征,结合开发现状,提出调整方案。 本次研究落实了郭3 2 断块的剩余油分布和富集特征,通过井网加密调整,提高储 量动用程度,预计十年末可累计增油1 2 5 7 x 1 0 4 t 。本文的研究为复杂深层小断块油藏提 高采收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三维地质模型,数值模拟,井网加密 1 。 j 心 s t u d yo nr e s i d u a lo i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w e l lp a t t e r na d ju s t m e n t i nt h e m a o z h o uf a u l tb l o c ko i l f i e l d w a n gd a n d a n ( p e t r o l e u ma n d n a t u r a lg a s e n g i n e e r i n g ) d i r e c t e db yp r o f e s s o rs uy u l i a n g ,s e n i o re n g i n e e rl vc u i y a n a b s t r a c t t h ec o m p l e xf a u l t - b l o c kr e s e r v o i rw h i c hi sm a d eo fs m a l lb l o c k sa n df a u l t si sc o m m o n i nt h ee a s to fo u rc o u n t r y , l o t so fr e m a i n i n go i li nt h i sr e s e r v o i ra f t e rf i r s ta n ds e c o n d a r yr e c o v e r y m a o z h o uo i l f i e l di sat y p i c a lf a u l tb l o c ko i l f i e l d 、析廿lc o m p l e xs t r u c t u r ea n do i l w a t e r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a f t e rm a n yy e a r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m a n yp r o b l e m se x p o s ei nt h i so i l f i e l d s u c ha s w a t e rc u tg o i n gu pq u i c k l y , p r o d u c t i o ng o i n gd o w n q u i c k l y , h i g h l yd i s p e r s e d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r e s i d u a lo i la n ds oo n s oi ti se x t r e m e l yi m p o r t a n tt os t u d y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r u l e so fr e m a i n i n g o i la n dp r o p o s em e t h o d st oi n c r e a s ea n dm a i n t a i np r o d u c t i o nb yu s i n gm e t i c u l o u sd e s c r i p t i o n a n dn u m e r i c a ls i m u l a t i o nt e c h n i q u e t h eg e o l o g i c a lc o n d i t i o n ,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h i s t o r ya n de x i s t i n gp r i m a r yp r o b l e m so f m a o z h o uo i l f i e l di sa n a l y z e df i r s ti nt h i sp a p e r a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 lg e o l o g i c a lm o d e li s e s t a b l i s h e du n d e rac o m b i n a t i o no ft h r e e - d i m e n s i o n a ls e i s m i c sd a t aa n dt h er e s u l t so fw e l ll o g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b yu s i n gt h ep e t r e lg e o l o g i c a ls o f t w a r e a f t e ro u t l i n e dt h eg e o l o g i c a lm o d e l , h i s t o r ym a t c h i n gi sf i n i s h e du s i n gt h ee c l i p s en u m e r c a ls i m u l a t i o ns o f t w a r e ,t h e nt h ef l u i d m o v e m e n tr u l e sa n d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t h e r e s i d u a lo i li ss t u d i e di nt h i sp a p e r f i n a l l y ,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r e m a i n i n go i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r u l e so ft h ef a u l tb l o c k ,谢t h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d j u s t m e n ti sp u tf o r w a r df o r t h i so i lr e g i o n t h i ss t u d yi l l u s t r a t e d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t h er e m a i n i n go i lo fm a o3 2f a u l tb l o c k t h e l e v e lo fp r o d u c i n gr e s e r v e si si n c r e a s e db yw e l lp a t t e r ni n f i l l i n ga d j u s t m e n t i th a si n c r e a s e d 12 5 7 x10 4 to fo i lp r o d u c t i o na f t e r10y e a r s t h i sp a p e ro f f e r st h e o r e t i c a ls u p p o r tf o rc o m p l e x , d e e pa n ds m a l lf a u l tb l o c kt oi m p r o v eo i lr e c o v e r y k e yw o r d s :c o m p l e xf a u l t - b l o c kr e s e r v o i r ,r e m a i n i n go i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 ,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 lg e o l o g i c a lm o d e l i n g ,n u m e r i c a ls i m u l a t i o n ,w e l lp a t t e r ni n f i l l i n g 尸一一一1 | k ? 六 麓 , 目录 第一章前言一l 1 1 选题目的和意义。1 1 2 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1 1 2 1 剩余油研究现状1 1 2 2 油藏描述研究现状3 1 2 3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现状。3 1 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4 第二章研究区概况。6 2 1 基本情况:6 2 2 各断块开发简史。7 2 2 1 郭3 2 断块开发简况及主要开采特征7 2 2 2 郭2 5 断块开发简况及主要开采特征7 2 2 3 鄣3 1 断块开发简况及主要开采特征8 2 2 4 鄣3 4 断块开发简况及主要开采特征9 - 第三章地质特征1 0 3 1 地层划分与精细对比1 0 3 2 构造特征:1 0 3 3 沉积相1 1 3 4 储层物性特征15 3 5 储层非均质性1 8 第四章油藏特征1 9 4 1 流体特征:1 9 4 2 地层压力与地层温度2 0 4 3 油藏类型及油水界面确定2 0 4 4 储量复算2 1 第五章三维地质模型2 9 5 1 建模的基础资料及工作流程一2 9 5 2 三维地质结构建模3 0 5 2 1 断层模型。:3 0 5 2 2 地质层格架建模j 3l 5 2 3 小层构造模型建模3 3 5 2 4 构造建模成果3 4 5 3 储层属性三维地质建模3 6 i一 5 3 1 层细分模型3 6 5 3 2 岩相模型3 6 第六章油藏数值模拟及剩余油分布4 0 6 1 静态模型的建立4 0 6 1 1 网格系统建立原则4 0 6 1 2 网格的粗化4 l 6 1 3 油藏流体模型的建立。4 2 6 2 动态数据处理:4 3 6 3 历史拟合4 4 6 3 1 总体指标拟合4 4 6 3 2 单井拟合4 7 6 4 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5 l 6 4 1 剩余油分布特征5 l 6 4 2 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5 3 第七章井位部署及综合调整方案5 5 7 1 井位部署意见:5 5 7 1 1 剩余油分布分析5 5 7 1 2 产量预测5 5 7 2 综合调整方案5 6 7 2 1 开发调整原则和依据一5 6 7 2 2 调整方案5 7 7 2 3 指标预测6 3 7 3 方案对比6 5 结论6 8 参考文献6 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7 2 1 l ! l 谢7 3 q - i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1 1 选题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前言 复杂断块油藏在我国数量比较多。这类油藏的特点是是断块较小、断层较多,因此 经过一次、二次开发以后,更容易有大量剩余油残留在地层内,且这部分剩余油储量相 当可观,因此很多国家从很早以前就对剩余油挖潜的研究非常重视。在国民经济高速发 展的情况下,自1 9 9 3 年起我国由石油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我国石油的供需矛盾 日益凸显,因此对储层状况不好的油藏和已开发油藏的剩余油挖潜显得尤为重要【l 】。这 些年来,我国石油工作者在实践中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实际应 用中也发现了许多问题。通过过去的研究工作明确了造成剩余油分布复杂化的主要原因 是断层的存在和储层非均质性,储层的地质资料需要不断的补充、分析、修正,只有这 样才能使建立的用于反映地下油藏特征的油藏地质模型同实际情况尽量接近,使前期资 料的误差对油藏数值模拟结果正确性的影响降到最低。 目前对剩余油分布和挖潜研究较常用的做法就是对油藏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和油藏 数值模拟,地质建模和数模结果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我们对剩余油分布规律和富集部 位的判断,进而影响剩余油挖潜措施的实施效果【2 】。因此,准确建立复杂断块油藏的地 质模型和进行油藏数值模拟,对正确揭示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富集部位,并根据这 些研究成果制定挖潜措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华北油田的砂岩油藏为陆相沉积油藏,且绝大多数属于复杂断块油藏。针对复杂断 块油藏的地质特点,本文对具有代表性的郭州油田第三系砂岩油藏的剩余油分布及井网 调整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探索复杂深层断块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方 法和剩余油挖潜策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2 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 1 2 1 剩余油研究现状 现在对剩余油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剩余油是指已经经过开采的油藏 还残留在地下暂时不能被开采出来的原油,这部分储量包括经过技术改造措施可以开采 出来的储量和残存在地层中很难动用的储量。另一种观点认为剩余油是指油藏经过开 发,残留在地下可以动用的原油,不可动用的那部分原油被称为残余油【3 】。残余油与剩 第一章前言 余油的界限是相对的,因为随着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一部分残留在地下不可动用的储 量有可能变成可动用储量。因此认为剩余油是残留在地下暂时不能被开采出来的原油的 说法比较合理,本文中提到的剩余油也是基于这个说法。 目前对剩余油分布的研究现状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了解: ( 1 ) 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方法技术 研究剩余油分布现在常用的方法技术主要有:岩心分析、测井数据分析、水动力学、 驱油机理研究、地震数据分析、开发过程分析、数值模拟等 4 j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地 质模型是研究剩余油分布的关键技术之一。 随着地质研究分析方法水平的不断提高、储层三维地质建模算法的改进和油藏数值 模拟技术的逐渐成熟,油藏精细描述和数值模拟成为了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最常用的技 术。油藏精细描述和油藏数值模拟涉及到学科很多,是综合性很强的技术【5 j ,有助于直 观准确地认识地质规律。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油藏资料综合分析,多种方法灵活运用,从多个角度确定剩 余油的分布状况,使研究结果最大程度上符合实际情况。 , ( 2 ) 对剩余油富集部位的研究 石油工作者通过对油田各种开发方式下地层流体运动规律的研究和分析,探索剩余 油可能的富集规律,得到了很多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 对于已注水开发的油田,大部分剩余油滞留在注水未波及到和驱替效果不好的区 域。水驱后的油藏,原油以这几种方式残留在地下【6 】i 刀: 由于微断层、隔挡层等地质构造的遮挡形成流体的不渗透区域残留的剩余油; 由于某些区域地层压力不够,使得一部分原油不流动而残留在地下形成的剩余 油; 由于孔隙细小,残余油完全被毛管力束缚在孔隙中,或者由于贾敏效应,阻挡了 部分原油流动,均可使一部分原油残留在地层中形成剩余油; 由于储层渗透率过低,原油不易流动,注入水不能到达形成的剩余油; 未被开发井钻透的相对封闭独立的储集空间里的剩余油; 现有井网未控制到的地区。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剩余油富集部位的研究必将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综合研究 发展。如何结合实际情况,实现以三维地质建模、数值模拟等新技术为核心的与地质约 束、动静态资料分析相结合的剩余油预测理论和方法,仍然是目前乃至今后广大石油工 2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程研究人员努力的方向。其中的难题之一就是针对复杂断块油藏的剩余油分布及富集部 位的研究。 1 2 2 油藏描述研究现状 油藏描述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出现,由斯伦贝谢公司提出,最初认为油藏描述的核心 是测井油藏描述,到八十年代中期将三维地震资料和垂直地震资料引入相关研究中。近 年来这一技术逐步向多学科协同研究发展,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石油 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提倡地质、物探、测井、油藏工程研究人员综合运用地质、地震、 测井、试油试采和生产动态等信息协同工作,其中最突出的是地质统计学随机模拟方法 的应用【8 】。 我国对油藏描述的综合研究工作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九十年代全面开展【9 】。 二十多年来,经过科研人员和石油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逐步摸索出了一套适应我 国油藏储层特征的油藏描述方法,并逐步在各油田生产工作中得以全面推广。由 于油藏描述在油田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很多石油公司规定凡上报储量的油田必须 进行油藏描述,使得油藏描述成为了生产单位的日常工作之一。这项新技术在指 导油气藏勘探与开发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技术的推广,油田由此获 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逐渐凸显。 油藏精细描述最终能建立起地层模型、构造模型、流体模型、油藏模型【1 0 1 。地层模 型可以建立地层形态、组成、结构、沉积环境和时空存在状况的剖面模型,是表现地 层中各岩石地层单位形态、结构、相互关系、时空分布规律和组成的解释模型,可以确 定含油气层系及储集类型、油藏类型及含油气面积,为油藏数值模拟在纵向上划分网格 提供依据;构造模型建模的关键是小层的正确划分,通过构造模型建模可以确定圈闭的 类型及构造高点、断层、断裂系统的分布和性质、圈闭面积与高度、小层沉积界面,建 立储集层的构造框架;流体模型可以提供流体性质、流动规律及分布特征;油藏模型是 油藏描述的最终成果【1 1 】【1 2 】【1 3 】。我们一般建立的比较多的是油藏地质模型,是油藏数值 模拟的基础,可用于计算地质储量及历史拟合等,可提高勘探和开发的预见性。 1 2 3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油藏数值模拟是和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紧密联系的一门技术。以流体的渗流理论为 基础,利用数值计算方法,通过计算机程序的编制求解油气藏渗流问题【1 4 1 。国外对这项 技术的研究历史比较长,最早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随着技术的进步,这项技术 3 第一章前言 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内在六十年代初期开始数值模拟研究工作,到八十年代初期的十 几年间依次完成了二维二相模型、多层二维二相模型的编制工作【1 5 】【1 6 1 。随着计算机应用 技术的发展及实际需要的增长,适应实际需要的多种模型已经投入了实际应用,国内引 进了多种数值模拟软件应用在油田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油藏数值模拟的优势非 常明显。 油藏数值模拟方法随着油田地质、测井、试油试采、生产资料统计方法的进步而不 断进步,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微型计算机和大型快速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大大地促 进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完善和广泛应用,目前技术已逐渐趋于成熟,并被油藏工程师广泛 应用于油田开发的各个阶段。在油田开发的各个不同阶段,油藏数值模拟具有不同的特 点,并且都能发挥其重要作用【l 刀。 油藏数值模拟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建立数学模型、建立数值模型和建立计算机模 型【1 4 】。开展油藏数值模拟的工作的流程一般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和目的,收集整理油藏 数据,然后选择并建立模拟模型,接下来就是很重要的进行模拟计算和历史拟创1 8 】。通 过对油田的地质储量、累计产油量、产油速度、含水率、地层压力等指标的拟合,可以 较为真实、准确地认识油藏的地质情况以及开发过程对地层孔隙、流体性质、分布等变 化的影响,可以帮助工程技术人员分析油田剩余油分布特征、制定合理的挖潜调整方案 和预测方案实施效果。而且具有方便、快捷、能重复进行的优点。 1 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调研以及对郭州断块油田的地质状况、开发历史及现状的 调查研究,总结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三维地震资料、构造特征、沉积相、储层 非均质性等研究,采用p e t r e l 建模软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 在建立各个断块数值模拟模型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历史拟合;利用数值模拟方法, 进行油藏内流体运动变化规律及其在各层间的分布研究,明确剩余油分布和富集特征。 通过对断块的剩余油分布和富集特征的分析,结合开发现状,提出调整方案,以提 高储量的动用程度和改善注水开发效果。探索复杂深层小断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技术。 这次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如图1 1 : 4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图1 - 1 研究技术路线图 f i g l 一1 t h er o a dm a po ft e c h n i c a lr e s e a r c h 5 第二章研究区概况 2 1 基本情况 第二章研究区概况 郭州油田第三系砂岩油藏地处河北省任丘市的西大坞村一带,构造上属于冀中凹陷 鄣州构造带七间房构造。工区内地层自下而上为第三系沙河街组、东营组和上第三系馆 陶组、明化镇组、第四系平原组。含油层位为沙河街组的沙一段至沙三段上部。目前共 有油藏7 个、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 8 3 6 x 1 0 4 t ,其中已开发砂岩油藏四个、动用地质 储量5 9 0 3 x 1 0 4 t ,可采储量1 7 9 6 x 1 0 4 t ,共有油水井5 7 口,其中油井3 6 口,开井3 0 口, 核实日产油1 1 1 3 t ,平均单井日产油3 7 1 t ,综合含水6 4 ,累计采出原油1 0 8 x 1 0 4 t ,采 出程度1 8 3 ,剩余可采储量7 1 6 x 1 0 4 t 。注水井2 1 口,开井l o 口,日注水3 6 4 m 3 ,累 计注水1 8 5 2 7 x 1 0 4 m 3 ,累计注采比1 7 2 1 9 1 。 郸州油田第三系砂岩油藏共发育7 条主要断层,均为正断层,走向北东向,彼此大 致平行。包括四个断块: 鄞3 2 断块地处河北省任丘市鄞州镇七间房乡西大坞村一带,构造上属于霸县凹陷 郭州构造带。区内主要发育4 条北东向断层;形成西部断槽、中部断垒、东部断阶三部 分。形成郭5 断鼻、鄞3 2 、鄣3 2 1 3 、郭3 2 2 8 等小断块。断块主要产油层位为沙一下 段及沙三段,沙二段有零星油层,平均油层埋深3 2 4 2 1 m ,含油面积2 4 k m 2 ,地质储量 2 8 8 2 x1 0 4 t ,可采储量8 7 9 1 0 4 t 。 鄞2 5 断块地处河北省任丘市郭州镇大临河村西,构造上属于霸县凹陷郭州构造带。 断块构造简单,为两条断层夹持的一个鼻状构造。断块钻遇油层层位有下第三系沙河街 组沙一段和沙二、三段,主要含油层位为沙二、三段顶部,平均油层埋深3 2 8 0 m ,含油 面积1 0 8 4 k m 2 ,地质储量9 1 2 x 1 0 4 t 。 鄞3 1 断块地处河北省任丘市鄞州镇,构造位置属于冀中坳陷霸州构造带。该区在 沙三段中部广泛发育一套生物灰岩,这套生物灰岩在鄞3 1 井最厚,向四周变薄。以这 套生物灰岩为界将沙三段分为i 、i i 两个油组,断块主要含油层位沙三段。 鄣3 4 断块地处河北省任丘市七间房乡三家村一带,构造位置属冀中拗陷霸县凹陷 西南郭州构造带七间房构造,是一断层夹持的断鼻构造。油层主要分布在沙二、三段, 其次是沙一段,油层中部深度在3 3 0 0 m 左右。油藏类型为岩性构造油藏,含油面积 1 6 k m 2 ,地质储量8 0 x 1 0 4t ,可采储量1 9 2 x 1 0 4 t 。本次核算地质储量9 6 2 x 1 0 4 t ,可采 6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储量2 9 3 x 1 0 4 t 。 2 2 各断块开发简史 2 2 1 鄞3 2 断块开发简况及主要开采特征 ( 1 ) 开发简况【1 9 1 弹性开采阶段( 1 9 8 8 年1 0 月1 9 8 9 年4 月) 注水开发初期,产量上升阶段( 1 9 8 9 年5 月 - 1 9 9 0 年1 2 月) 产量快速递减阶段( 1 9 9 1 年1 月 1 9 9 2 年6 月) 产量缓慢递减阶段( 1 9 9 2 年7 月 - - 2 0 0 3 年8 月) 新井投产产量上升阶段( 2 0 0 3 年9 月 - - 2 0 0 5 年3 月) 产量快速递减阶段( 2 0 0 5 年4 月目前) ( 2 ) 开采特征 在开发过程中,油藏表现出的开采特点有以下几点i 局部注采系统不完善 鄞4 8 井区是近年的滚动扩边区域,目前共有油井3 口,无注水井,油井全部处于 弹性开采,无能量补充,地层能量减弱,产量持续下降,平均井组日产油由投产初期的 5 7 t 下降至目前的2 9 t ,平均月递减率4 1 。 各油井生产状况不一,平面上开采差异较大 受构造部位、储层岩性和水驱状况的影响,目前郭3 2 、郭3 2 3 3 、鄞3 2 2 7 和郭5 0 1 井四口井产量仍较高,平均日产9 t d ,累积产油2 3 7 0 2 8 x1 0 4 t ,其它油井基本已停产或 低产【1 9 】。 层间、层内差异大,产吸剖面不均匀 断块层间矛盾突出,沙一和沙二合采合注井主吸水、主产液层基本都是沙二段油层; 单注沙一段的水井,层内吸水不均匀,反映层间非均质性强【2 0 1 。 2 2 2 郊2 5 断块开发简况及主要开采特征 ( 1 ) 开发简况【1 9 】 弹性开采阶段( 1 9 9 3 年9 月 1 9 9 6 年1 月) 注水见效,高产稳产阶段( 1 9 9 6 年2 月一- 1 9 9 8 年9 月) 产量递减阶段( 1 9 9 8 年1 0 月 - - 2 0 0 3 年6 月) 7 第二章研究区概况 调驱见效阶段,产量稳定阶段( 2 0 0 3 年7 月 - 2 0 0 4 年5 月) 产量递减阶段( 2 0 0 4 年6 月 一2 0 0 7 年1 月) 产量上升阶段( 2 0 0 7 年1 月目前) ( 2 ) 开采特征 油井见效主要沿北东方向,与主断层方向基本平行。 层间矛盾突出,主力层水淹严重,非主力层动用难度大。 可动用的剩余油潜力仍集中在主力层。 由于注水见效有明显的方向性,说明即使在主力层,也存在注入水未波及到的区域, 也就是存在剩余油分布的区域,可以通过改变注入水液流方向以提高注入水的波及体积 的方法得以动用2 0 1 。 非主力层一般砂体范围小,储层物性差,注采不完善,储量基数小,即使存在 剩余油也难以动用。 2 2 3 郊3l 断块开发简况及主要开采特征 鄞3 1 断块9 4 年1 0 月投入开发,共有油井8 口,注水井4 口,采用三角形井网, 2 5 0 m 井距,9 5 年4 月注水,采用点状面积注水方式。断块自投入开发以来表现出以下 开发特点: ( 1 ) 地层能量弱,油井见效差 油井投产后均为抽油生产,由于供液能力差,液面下降速度加快,反映该断块边底 水不活跃,天然能量不足,断块注水开发以来,除郭3 1 8 、9 井曾经见到注水效果以外, 多数井未见到注水效果。 ( 2 ) 部分井注水井吸水能力差,压力保持水平低 断块由于油层物性差,注水井注水压力高,吸水能力差,断块共有4 口注水井,2 口井( 郭3 1 2 、3 1 6 井) 长期注不进,正常注水井压力也较高;加之压力传导慢,在注 水井附近形成高压,而油井由于地层能量补充不足,产量递减快,目前多口井供液不足, 已间开生产,油井处于低水平开发状态。 ( 3 ) 有效水驱率低 由于注水井吸水能力差,4 口注水井中,郭3 1 2 井注不进水、3 1 6 井由于井身质量 问题停注、3 1 一1 2 井酸化增注目前也已不能完成地质配注。统计有效水驱率1 9 3 8 。 ( 4 ) 部分水井井下技术状况差 8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目前的4 口注水井中,处于中心位置的郭3 1 6 井注水期间表层套管有泥浆上返现 象,目前井下有封隔器卡封这一井段,目前正常注水的鄣3 1 - 4 井,在3 4 3 4 6 5 m 处套管 变形,郭3 1 1 2 井多次产液剖面结果显示,下部未射孔的1 1 号层与1 0 层串通,且相对 吸水量达7 2 0 2 ,致使大量注水为无效注水。 ( 5 ) 常规油水井措施效果较差 该断块由于地层渗透性差,导致注水井吸水能力低,油井不见效,开发效果逐渐变 差,曾对油水井进行过多次增产增注措施,但总体看效果不理想。 2 2 4 鄣3 4 断块开发简况及主要开采特征 ( 1 ) 开发简况【1 9 1 郭3 4 断块从1 9 8 9 年6 月开始试采至今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开采阶段: 试采阶段( 1 9 8 9 年6 月 - - 1 9 9 4 年1 1 月) 弹性开采阶段( 1 9 9 4 年月1 2 月 - 1 9 9 5 年8 月) 注水开采阶段( 1 9 9 5 年9 月 - 1 9 9 9 年5 月) 产量递减阶段( 1 9 9 9 年5 月目前) ( 2 ) 油藏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鄣3 4 2 井含水上升较快,沙二段水淹面积继续扩大 沙一段储层物性较差,原油粘度高 油层少、层间距小、调整挖潜难度较大 目前断块5 口老采油井主要射开沙二、三段油层生产,单井油层数只有1 2 个,并 且层间距较小,多数井为2 m 左右。 9 第三章地质特征 3 1 地层划分与精细对比 第三章地质特征 ( 1 ) 地层的划分 根据标志井,结合各井区的构造特征、油水分布特征等可以进行区域上的小层分层 研究。四个断块分别划分了4 个油组,1 3 - 1 6 个小层,共计4 5 个小层。 ( 2 ) 精细地层对比 油藏描述的基础是油组划分以及对油组、油砂体组、油层的精细对比。为了搞清本 研究区块储层的分布特征,更好的配合完善注采系统等工作,在小层划分的基础上,做 了联井剖面精细地层对比的研究。 地层对比的研究通过p e t r e l 2 0 0 5 软件自动进行,利用该软件的功能,通过输入单井 测井曲线便可以根据曲线特征进行小层划分,也可以人工输入小层划分数据。根据需要 任意选择需要联井的剖面,生成联井对比图。 通过对软件自动生成的研究区四个断块共计1 l 条联井剖面图进行研究,小层的划 分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符合精细地层对比研究的需要。 3 2 构造特征 ( 1 ) 断层分布 经落实,本区穿越主力油组的较大及控制圈闭的断层共有2 2 条。所有断层均为张 性正断层( 如表3 1 ) 。 ( 2 ) 构造形态 郭西地区构造背景为斜坡,下第三系地层产状总体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构造产状 平缓,地层倾角约2 0 - - 4 0 ;北东走向的顺向断层和个别反向断层分隔地层构成一系列断 阶构造和墙角式断块构造,形成反向断鼻圈闭和墙角式断块圈闭。 郭西地区构造在工区主体的构造幅度达3 6 0 m ( 沙一底界构造) ,最高部位在郭4 8 x 井附近( 沙一底埋深3 0 6 0 m ) 。 1 0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表3 1 郭西地区主要断层要素表 t a b l e3 - im a i ne l e m e n t so fm a j o rf a u l t si nm a o x ia r e a 编 断层 产状 断距平面延伸长过井 号名称 走向倾向倾角 ( m ) 度( k m )情况 l 郭3 l 南断层 n es e4 0 。5 5 o o 2 1 0 5 7 2 鄣3 1 断层 n es e4 0o 5 5 。6 0 8 02 2 8 郭3 l 、鄞3 1 - i 、鄞3 1 - 2 3 鄞3 1 北断层 n es e4 0 。5 5 o o 5 01 2 2 4 鄞2 5 东断层 n en e5 0 。o 1 2 0 2 4 鄣2 5 - 1 、郭2 5 - 2 、 5 鄣2 5 断层 n es e 5 5 。 0 - - - 4 01 4 鄞2 5 - 3 、鄣2 5 - 6 6 鄞2 5 西断层 n n en w w5 5 0 o 6 0 o 7郭2 5 - 1 l 、郭2 5 - 1 0 7 郭3 4 2 l 断层 n n es e e4 0o 5 0 。 0 4 0 1 5 鄣2 6 、郸3 4 6 8鄣3 4 断层n n es e e5 0 。 0 2 0 04 4 鄣3 4 、鄞3 0 4 郭3 4 南l 号 9n es e6 0 。0 7 0 o 9 3 断层 鄞3 4 南2 号 l o n es e 5 5 0 - 6 0 。o 7 01 6 断层 1 1郭3 4 两断层n n en w4 5 。5 0 00 2 0o 7 鄣2 5 北l 号 1 2n es e4 5 。5 5 o o 7 0 3 8 断层 鄣2 5 = j l 2 号 1 3n n e - n e es e e - s s e4 5 。o 2 01 6 断层 郭2 5 j l 4 号 1 4n e es s e4 5 。 - 5 5 。0 1 0 01 9 7 断层 1 5 郭5 断层 n es e5 5 。l o 6 03 郭5 、郭3 2 - i 、鄣3 2 一1 6 郭5 0 1 、郭3 2 - 1 3 、 郸3 2 - 1 5 、郭3 2 - 1 7 、 1 6郭5 0 1 断层 n n en w w 5 5 。 1 0 1 0 03 2 鄣3 2 - 2 7 、郑3 2 4 1 、 鄣3 2 4 2 郭2 7 、 1 7 郭2 7 断层 n es e5 5 。o 1 3 03 8 7 郭3 2 - 3 4 、鄣3 2 3 8 1 8鄣2 7 南断层n en w5 5 。o 1 4 03 0 5 鄣4 8 x 、郭4 8 - 2 x i 、 1 9鄣4 8 南断层n e e n es s e s e4 5 。5 5 。0 1 6 05 5 鄣4 8 - 3 x 2 0郭5 北断层n n e n es s e - s e5 0 。0 9 02 5 2 l鄞4 8 北断层近e w n e近s - s e5 0 00 1 3 0 3 o 郭3 2 - 2 4 、鄣3 2 2 8 、 2 2 郭3 2 断层 n n en w w5 5 0 2 0 5 09 9 鄣3 2 3 2 3 3 沉积相 研究区含油层段主要为湖成三角洲和湖相两种沉积环境,其中三角洲又可以分为三 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三个亚相;湖相又可以分为滨浅湖和半深湖一深湖亚 相。上述亚相又可以细分为多种微相组合类型,详细分类见表3 2 。 第三章地质特征 表3 2 沉积相划分表 t a b l e3 - 2 s e d i m e n t a r yf a c i e s 相 亚 相微相 主河道、辫状河道、废弃分流河道 上 、泛滥平原 三角洲平原 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流 下 间湾、堤外泛滥平原、泻湖、沼泽 三角洲 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水下分流间湾、远砂坝、席 三角洲前缘 状砂、障壁砂坝泻湖、湖汐砂坝潮坪、潮汐水道 前三角洲 前三角洲泥、浊积砂、滑塌重力流沉积,浊积水道 滨浅湖 砂滩、泥滩 湖泊 深湖( 半深湖) 深湖泥 ( 1 ) 沉积相演化特征 鄞州地区沙一沙三沉积相的演化主要经历了湖成三角洲到湖相沉积的一个演化 过程,研究区内则表现为由三角洲前缘沉积转变为滨浅湖沉积。 沙二+ 3 油组及i i i 油组底部的部分小层沉积时期,湖泊水体相对较浅,湖水对三角 洲沉积改造作用相对较弱,因而表现为典型的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发育有水下分流河 道、河口坝、水下天然堤和水下分流间湾等微相,也有受到湖水的改造而形成的远砂坝 和三角洲前缘席状砂,但分布特征相对不明显。 i 油组沉积时期,湖泊水体加深,砂体分布范围逐渐缩小,厚度也逐渐减小,该油 组沉积初期,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仍然比较发育,但是河流作用减弱三角 洲开始消退,湖泊作用开始增强,砂体受到湖水的改造,形成了分布范围较大的滩坝砂 体。随着三角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