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诫子书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3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教学重难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导入新课教师提问:三国时期,群雄并起,问鼎逐鹿。请问,你最喜欢哪位英雄?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教师总结: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资料助读诸葛亮(181234 ),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这篇文章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为了蜀汉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2文言文基础知识重点词语解释:夫(f):_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_君子:_品德高尚的人。_行:_指操守、品德、品行。_ 修身:_个人的品德修养。_淡泊:_内心恬淡,不慕名利。_ 明志:_明确志向。_ 宁静:_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_致远:_达到远大目标。_ 广才:_增长才干。_成:_达成,成就。_淫慢:_放纵懈怠。_ 励精:_振奋精神。_险躁:_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_ 治性:_修养性情。_ 与:_随同。_ 驰:_疾行,指迅速逝去。_ 日:_岁月。_ 去:_消逝,逝去。_ 遂:_于是,就。_ 枯落:_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_多不接世:_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_穷庐:_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_将复何及:_又怎么来得及。_3. 整体感知(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2)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注意词句停顿。(3)学生自由朗读。有自己解决不了的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4)找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朗读节奏。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屏幕出示一些需要学生特别注意的字的读音和节奏。(5)学生齐读全文。说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最好的方法之一。通过范读、自由阅读、速读、指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指导熟读,理解文章内容,理清结构。根据学生初步阅读形成的印象,自主提出疑惑,有效地利用,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6)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翻译课文,不必逐字逐句地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重点难点句的翻译。(7)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诫惜时,有所为。二、深入情节梳理脉络1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1)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是否有关系?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三、语言品析分析人物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论据略。3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