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专业论文)小城镇环境规划的研究以淮南市夏集镇为例.pdf_第1页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小城镇环境规划的研究以淮南市夏集镇为例.pdf_第2页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小城镇环境规划的研究以淮南市夏集镇为例.pdf_第3页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小城镇环境规划的研究以淮南市夏集镇为例.pdf_第4页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小城镇环境规划的研究以淮南市夏集镇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小城镇环境规划的研究以淮南市夏集镇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i 摘要 小城镇是一个特殊区域,是联系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它在接受大中城市辐射 的同时,又带动着周围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但在其 建设过程中,若忽略生态平衡问题,只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对资源肆意掠取,将 造成小城镇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严重后果。小城镇环境规划是保护和整治小城 镇生态环境的一种综合性手段,由于其具有“预见性”的特征,且体现“预防为 主,防治结合”的环境政策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能调控区域内社会、经济及 自然亚系统各组分的关系,使之达到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良性 循环。 本文基于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环境规划、环境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采用 资料查询、社会调查、案例分析和理论总结等方法相结合的手段,在国内外文献 资料总结和案例分析基础上,对小城镇环境规划的指导性原则、技术路线框架、 基本规划内容及相应的方法进行教全面系统的研究,论文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环境承 载力理论、人地系统协调共生理论,提出小城镇环境规划中必须贯彻的 3 项指导 思想,即可持续发展思想、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思想、以人为本思想。 通过夏集镇环境规划的案例,构建了研究小城镇环境规划的技术路线框 架,该框架由现状调查与评价、规划目标与指标体系、环境功能区划分、污染防 治规划、生态产业规划、规划目标可达性分析与投资估算等 6 个环节构成。 围绕小城镇特色资源的评判、特色生态产业的选择这两个方面,对小城 镇特色如何在环境规划中得以体现这一问题作了探讨, 建立了小城镇特色资源评 判的标准体系, 提出小城镇特色生态产业选择的原则并以夏集米业为例进行了阐 述。 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 个方面 探讨了当前在进行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过程中,应注意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分 析了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小城镇 环境规划 特色资源 新农村 小城镇环境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ii abstract small towns are special areas which connect cities and countries. small towns have received a lot of benefits from big and moderate cities, and meanwhile,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ir surrounding rural economy, social development and living quality. however, in construction process, decision-makers in small towns only pursue the economic benefits, willfully exploit resources, and neglect the ecological balance. this will lead to severe consequenc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s and ecological damages in small towns. environmental planning of small towns is a synthetic approach to protect and repair th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t has the prefigurative character, and carries out the policy of“prevention first and combining prevention with control. in some sense, it can contro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gional society , economy and natural components of the system, so that they will reach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 virtuous circulation. this dissertation based on interdisciplinary theories, such as ecology, landscape ecology,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tc, combines with the approaches of reference research, community-based survey, on-site investigation, case analysis and theory summary. based on the result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case analysis, the author makes further discussion on guiding 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of small towns, framework of technical routes, basic content of regional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related approaches. the main achievements of this dissertation are as follow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regional complex ecosystem、recycling economy、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symbiotic coordination of man-land system, three guiding ideologies which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the environmental planning of small towns have been put forward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y are the ideolo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egrated decision-making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and people-oriented. considering the case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for xiaji town ,the paper abstract iii constructs the environmental planning for small towns of the technical route, including six links ,such as the foundation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planning goals and targets system ,environmental function zoning division ,pollution prevention planning ,eco-industrial planning ,reachability analysis of planning objectives and investment estimation.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how to revea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towns in environmental planning by the following two points : first ,how to judge the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of small towns; second ,how to select the special ecologic industry .this paper also constructs the judging system of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and principle of choice and set the rice trade of xiaji as an example. from five aspects , such as “product development ,affluent life ,rural wind civilization ,tide village ,democratic management”,this paper puts forward environmental planning should be paid with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t also analyses the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ountryside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small towns, environmental planning, characteristic resource, new countryside 小城镇环境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iv 目录 abstract . ii 目录 . iv 第一章 小城镇环境规划研究现状 . 1 1.1 基本概念. 1 1.1.1 小城镇的定义. 1 1.1.2 小城镇环境的特征. 1 1.1.3 小城镇的生态系统. 1 1.2 小城镇环境规划研究现状. 1 1.2.1 对小城镇环境规划的认识. 1 1.2.2 小城镇环境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 2 1.3 小城镇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3 1.3.1 规划的指导思想. 3 1.3.2 规划的原则. 4 1.4 小城镇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 4 1.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4 1.4.2 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5 1.4.3 循环经济理论. 6 1.4.4 环境承载力理论. 6 1.4.5 人地系统协调共生理论. 7 1.5 小城镇环境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7 1.5.1 基础状况调查与评价. 7 1.5.2 环境规划的目标与指标体系. 9 1.5.3 生态功能区划. 11 1.5.4 污染防治规划. 11 1.5.5 生态产业规划. 12 1.5.6 规划目标可达性分析. 13 1.5.7 政策支持及法律保障. 13 目录 v 第二章 夏集镇环境规划案例分析 . 14 2.1 规划时限. 14 2.2 现状调查与评价. 14 2.2.1 自然环境概况. 14 2.2.2 社会环境概况. 15 2.2.3 污染源现状. 18 2.2.4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20 2.2.5 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3 2.3 环境预测与规划目标. 25 2.3.1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25 2.3.2 环境预测. 26 2.3.3 规划目标. 28 2.4 环境功能区划分. 29 2.4.1 生态功能区划. 29 2.4.2 水环境功能分区. 30 2.4.3 空气环境功能分区. 31 2.4.4 声环境功能分区. 31 2.5 污染防治规划. 31 2.5.1 水污染防治规划. 31 2.5.2 大气污染防治规划. 33 2.5.3 噪声污染防治规划. 34 2.5.4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 35 2.6 生态产业规划. 36 2.6.1 生态农业规划. 36 2.6.2 生态工业规划. 37 2.6.3 生态林业规划. 38 2.7 规划目标可达性分析与投资估算. 39 2.7.1 资源、能源需求分析. 39 2.7.2 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 40 小城镇环境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vi 2.7.3 经济社会目标可达性分析. 40 2.7.4 技术可达性分析. 41 2.7.5 规划投资估算. 41 第三章 小城镇特色在环境规划中的体现 . 45 3.1 小城镇特色资源的评判. 45 3.1.1 小城镇特色资源的类型. 45 3.1.2 小城镇特色资源的评判方法. 45 3.1.3 小城镇特色资源在环境规划中的体现. 47 3.2 特色生态产业的选择. 49 3.2.1 特色生态产业的选择原则. 49 3.2.2 夏集镇特色产业的选择. 49 第四章 新农村建设在小城镇环境规划中的体现 . 52 4.1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52 4.2 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 52 4.2.1 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 52 4.2.2 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 53 4.2.3 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 53 4.2.4 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53 4.2.5 民主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54 4.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措施. 54 4.3.1 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54 4.3.2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55 4.3.3 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 55 4.3.4 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正常化. 56 4.3.5 健全农村民主决策机制. 57 第五章 论文总结 . 58 5.1 研究成果. 58 5.2 特色与创新点. 58 目录 vii 5.3 不足和展望. 58 参考文献 . 66 致谢 . 72 发表文章 . 73 第一章 小城镇环境规划研究现状 1 第一章 小城镇环境规划研究现状 1.1 基本概念 1.1.1 小城镇的定义 小城镇又称乡镇,通过文献查阅发现,专家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大多运用“小 城镇”这一概念。 2002 年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下发的关于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 行) 1的通知中所提到的小城镇指的是以镇区为依托,以镇区至周围的村为半 径所构成的区域网络。这一表述 2在对小城镇的界定的基础上,增加了农民居住 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村庄,即建制镇和集镇所在的镇域,不仅具有乡村 的特征,同时也有城市的特征。作为小城镇中心的镇区,它的形成、发展与周围 乡村发展的特点,乃至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1.1.2 小城镇环境的特征 小城镇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部分,由于涉及广大的农村地区,因而小城镇环 境与城市环境相比,具有多个不同于城市的环境特点,包括 3:环境容量大,自 然净化能力较强,受气候带制约力弱,自然环境差异显著等。而环境污染则具有 分散性和随机性强、分布广、面积大、间歇性排放、污染物种类多、变化幅度大、 难治理等特点。 1.1.3 小城镇的生态系统 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 4看,小城镇生态系统是由人口、生产、消费、资源、 环境构成的,以人为主体,以经济、社会活动为中心,以资源、环境为基础的多 层级的复合生态系统,它包括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又由 若干个不同层次的子系统组成,各层次内部以及层次子系统之间的关系错综复 杂,彼此互为环境。 1.2 小城镇环境规划研究现状 1.2.1 对小城镇环境规划的认识 在乡镇环境规划指南5一书中,乡镇环境规划被定义为: “以生态经济 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 小城镇环境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 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使乡镇环境与 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地发展。 ” 彭林 6指出乡镇环境规划是“保持乡镇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调控措施” 。从可 持续发展理论来看,环境资源是稀缺的、环境的纳污能力是有限的,环境质量以 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所能提供的服务, 比过去人们在发展规划和经济管理中所假定 的要多得多,它为每个人提供了维持生命、身体健康和保障生活质量所必需的条 件,同时也为经济过程提供所需的投入。 张山岭 7等认为编制小城镇环境规划就是为了解决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 恢复的问题。它对于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义体现在:很多环境问题正是 由于规划不周、不科学造成的。很多布局、产业规模与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 面的问题成为城镇环境管理的“先天不足”和“疑难病症” ,只有通过环境规划 才能很好地解决。相对大城市来讲,小城镇整体经济实力较弱,经济承受能力 有限, 在发展过程中, 必须考虑环境保护的成本, 一旦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治理和恢复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充分利用环境规划可以少花钱多办事。相对 城市环境管理,小城镇环境管理比较薄弱,把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消灭在规划之 中,减少到最小程度,可以降低小城镇日常环境管理的工作量和工作成本。小 城镇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 会和环境诸多领域,关系到环境、资源、产业、法制等众多部门,政策性强,技 术要求高,必须有一个总体工作指南和科学的环境规划作为指导。 贾涛 8等根据规划的目的将小城镇环境规划分为指令性规划和指导性规划。 指令性规划是围绕上级政府部门下达的具体任务、目标,制定规划方案,是一种 强制性规划;指导性规划是在现状调查、分析、评价与预测的基础上,在充分考 虑政策、经济、技术发展等因素的前提下,提出规划目标,然后提出实现目标的 多种规划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论证比较、 优化及可行性分析, 这是一种导向性规划, 规划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目前的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多为指导性规划。本文中 所论述的小城镇环境规划也属指导性的环境规划。 1.2.2 小城镇环境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 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因而小城镇环境规划也与许 多其他规划相容或相关。 第一章 小城镇环境规划研究现状 3 小城镇环境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关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小城镇在较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 全局安排,它规定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总政策,是发展中应采 取的战略部署和重大的政策与措施,也是环境规划的依据。在发展规划中应涵盖 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任务和详细的控制指标,但这些目标和任务只是 宏观的、原则性的。环境规划是多层次、多阶段的有关环境方面的专项规划的总 称,它主要是考虑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运用环境规划手段来促 进小城镇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9-11。所以只有通过环境保护规划来规划布局, 确定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规模,搞清楚建设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限 制在什么程度上才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要求等, 在此基础上才能提出既符合经济 效益,又符合环境效益的对策,才能确保农村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既保护了 环境, 防止生态破坏,又使未来的经济活动能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最佳状态 下运行 12-15。 小城镇环境规划与乡镇总体规划的关系 小城镇环境规划既是乡镇总体规划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又是乡镇建设中 的独立规划,二者互为参照和依据。小城镇环境规划目标是总体规划目标之一, 参与乡镇总体规划目标的综合平衡并纳入其中 16。 迟维韵17认为城镇环境规划与 城镇总体规划的关联性有三个方面:一是城镇人口与经济;二是城镇的生产力和 布局;三是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差异性则在于:城镇环境规划主要从人的健康 出发,以保持或创建清洁、优美、安静的适宜生存的城镇环境为主要目标,从更 深、 更高层次上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要求,并含有城镇总体规划所不包括 的污染源控制和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等内容。 小城镇环境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及土地本身的 适宜性,对一个较长时期土地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和土地的开发、利用、整 治、保护进行统筹协调、合理安排的战略性计划 18-20。城镇环境规划,尤其是其 中的布局规划一定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协调。 1.3 小城镇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3.1 规划的指导思想 小城镇环境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21。根据小城镇生态环境特点、环境容量和生态承 载力,探索通过保护资源和环境使之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 态建设的协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 22。努力解决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 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 23。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城镇生态环境综 合整治,努力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1.3.2 规划的原则 小城镇环境规划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坚持 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致力于城镇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保护。在规划中充分体现以下原则: 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 方针,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24; 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针对小城镇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环境特征、 功能定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确定小城镇产业 结构和发展规模 25;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 26。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27。以建制镇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既要满足当代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后代预留可持续发展空间; 坚持将城镇传统风貌与城镇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自然景观与文化名胜保 护相结合,科学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坚持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服从区域、流域的环境保护规划 28。注意环境 规划与其他专业规划的相互衔接、补充和完善,充分发挥其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综 合协调作用; 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 29。既要立足当前实际,使规划具有 可操作性,又要考虑发展的需要,使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1.4 小城镇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 1.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一章 小城镇环境规划研究现状 5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一个新历史时期, 是一个漫长而无止境的人类 社会演化的最高阶段。 它不是人类征服自然欲望的探索, 而是以实现人口、 经济、 资源、环境的物质、能量供需均衡和社会协同发展为目标的发展。在小城镇环境 规划中,可持续发展显示出其独特的运行机理 30。 供给与需求平衡。任何时空域的物质生产总供给与物质消费总需求应当 保持一种相对平衡态,才能既满足人类的基本生存和日益增长的物质消费的需 要,又不至于因超度索取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自组织机制下的动态平衡 31-33。 发展与保护同步。“发展是硬道理”这一原则既符合社会经济系统,也 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化 34。然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供给却是有限的。 人类生产活动的索取若超越一定的阈值, 必然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物质的有机循环 和能量流动的内在均衡。因此人类在发展的同时,必须做到与保护相同步。 开源与节流并重 35。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和 社会、经济资本的不断有效开发利用,但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本在特定时空 域的有限供给,决定了节流是必须的人类生产和生活消费活动。 效益与公平同构 36。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三种 效益是一个相互依存, 统筹兼顾的有机整体。 生态效益是基础, 经济效益是手段, 社会效益为目的。社会效益依赖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只有建立在生态效益的基 础上才具有长久性。 因地制宜与综合发展协同 37。人与自然共生的区域系统实际上是一个社 会、 经济和生态交融的复合系统,因地制宜与综合发展协同是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的基本守则。 1.4.2 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区域是以人为主体,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 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区域的物质基础是自然生态系统, 区域的整体是一种自然人文复合生态系 统, 人类活动与物质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城镇与乡村也存在着相 互依存的生态关系。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区域生态系统的运行既要遵守自然演化 规律,也要遵守社会经济规律 38-41。 一个符合规律的生态型区域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生态系 小城镇环境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6 统。 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 合理的土地利用、 良好的环境质量、 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 配置、 物力的经济投入、 人力的充分发挥、 物流的畅通有序、 信息流的快速便捷; 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 环境承载力协调 42-44。 1.4.3 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 3r 原则, 即 “减量化 (reduce) ” 、 “再利用 (reuse) ” 、 “再循环(recycle)” 45-47。 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 它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和消费目的, 在经济活动 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个减少污染。换句话说,人们必须学会预防废弃物的产生 而不是产生后治理。 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它要 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利用,而不是用过一次就废弃,以抵 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换句话说,人们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 的使用所买的东西,通过再利用,可以防止物品过早的成为垃圾。 再循环原则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 量。 它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利用的资源而不是 无用的垃圾,人们将物品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和资源化。 1.4.4 环境承载力理论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 在维持区域环境质量不发生质的改变 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它可看作区 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适宜程度的一种表示。 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 统功能的外在表现, 即环境系统具有有限地抵抗人类系统的干扰并重新调整自组 织形式的能力 48。环境承载力是描述环境状态的重要参量之一,它并不是纯粹描 述自己环境特征的量,也不是只描述人类社会的量,它反映的是人类与环境相互 作用的界面特征,是研究环境与经济是否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判据。 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不仅与环境系统本身的机构有关,还与外界(人类社会经 济活动)的输入输出有关。在一定时刻、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若将环境系统自身 第一章 小城镇环境规划研究现状 7 的固有特征视为定值, 那么环境承载力就会随人类经济行为规模与方向的变化而 变化 49,5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