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双击鼠标自动滚屏故乡教案 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2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3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二、体裁:小说三、背景:1、请问鲁迅的故乡在哪?浙江绍兴。2、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是他对故乡的什么情感?留恋、喜爱、思念之情。3、对鲁迅的故乡你了解多少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了我们一些关于鲁迅故乡的信息,从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到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可以看出鲁迅的故乡如何?不仅景美,而且人淳朴、善良、友好。4、在这一篇故乡中,作者抒发的是这种留恋、喜爱、思念之情吗?为什么?不是,因为故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很糟糕。5、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发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思考。时代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作者赴绍兴老家接母亲回北京,在那里耳闻目睹了离别多年的家乡破败的景象,农民生活陷入困境、人际关系冷漠、隔阂,于是以回乡见闻为题材,写下了这篇故乡。注:课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呢?当然不是,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四、生字词(略)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六、结构1、回故乡(15) 少年闰土2、在故乡(677) 杨二嫂3、离故乡(78结尾) 中年闰土七、作业:1、抄写生字词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把握全文感情基调1看提示,请问本文线索?“我”的见闻和感受。2那么贯穿全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悲哀3千里迢迢地赶到二十年不见的故乡,不是激动、兴奋,而是悲哀,为什么?故乡发生了变化。4那么故乡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才使“我”一踏上故土,就惊呼“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下面我们就通过“我”的见闻来具体分析故乡的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悲哀情绪。二.变化(一)景1当“我”踏上故土时,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萧索的荒村2这幅“萧索的荒村”图让我感到悲哀,因为“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那么“我”记忆中的故乡又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神异的图画(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对少年朋友的敬佩思念)小结:曾经美好如“神异图画”的故乡如今却变成了“萧索的荒村”,又怎能不让我感到悲哀?“横着”进一步体现萧索和没有活气,反映了故乡的荒凉和冷落。第二节写“我”初回故乡所见到的萧索、衰败的荒村景象,烘托出灰暗、凄惨的氛围,揭示了“我”的悲凉心情,为主人公闰土展示了一个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的典型环境。(二)闰土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描写:健康可爱:外貌描写淳朴:初见,离别时的表现 小英雄聪明勇敢:捕鸟、刺猹和我的关系:好朋友中年闰土:木偶人描写:苍老贫困、迟钝、麻木、愚昧和我的关系: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本义为阻隔的墙,这里指人与人之间严重的隔膜)闰土四次称我为“老爷”,并认为先前的哥弟称呼不成规矩,这表明善良的农民不仅为饥寒的生活所苦,而且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麻木,由此“我”产生了震惊、同情、悲哀。语言描写中的省略号,表明中年闰土反映迟钝、麻木,无法尽情表达内心的痛苦,这与少年闰土有声有色的描绘、滔滔不绝的谈吐形成鲜明的对比。小结:通过肖像、语言、行动的描写,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就摆在了我们面前。两者对比非常鲜明,请问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小英雄变为了一个木偶人,使两个情同手足的好伙伴变为了隔着厚障壁的主仆?明确: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是封建等级观念,是社会的折磨(三)杨二嫂1分角色朗读有关杨二嫂的文字:“哈,这模样了出去了”2根据作者的描写语句说出杨二嫂的性格特点。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放肆、泼辣外貌:精瘦、放肆(“圆规”:借代,突出其外貌特征)语言:尖酸刻薄、虚伪行为:明讨暗偷、顺手牵羊3塑造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意义?杨二嫂虚伪奉承、尖酸刻薄的话,顺手牵羊、明讨暗偷的行为,说明她已经从20多年前招揽顾客的“豆腐西施”变成了潦倒无聊的可鄙女人。着重语言及动作描写,前后对比,衬托主要人物闰土,也反映社会现实,说明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的衰败已经波及到各个方面的下层人民。(四)小结从这两个人物、三个形象中可以体会到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村经济的衰败、萧条、日趋破产,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第三课时一复习旧课作者在故乡中运用对比手法,着力刻画了景与人的变化。景:神异的图画萧索的荒村人:闰土小英雄木偶人杨二嫂豆腐西施 细脚伶仃的圆规“我”与闰土 好朋友 隔着厚障壁的主仆当我离开故乡时,我不留恋故乡的山水,是因为故乡死气沉沉,没有一丝活气,曾经美好如一幅神异图画的故乡却变成了萧索破败的荒村。更使我失望的是与童年好友之间有了一道无形的高墙,西瓜地里小英雄的形象不见了。曾经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却变成了迟钝衰老的木偶人;曾经文静端庄的豆腐西施却变成了尖酸自私的圆规;曾经称兄道弟的好友却成了隔着厚障壁的主仆。所有美好的值得“我”留恋的记忆都被残酷地毁灭掉了,“我”又怎能不让感到悲哀?除了悲哀之外,“我”在离别故乡时还想到了什么?希望关于“希望”,在文末作者有一段很精辟的话,你找到了吗?二“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1解释原文。“无所谓”“说不上”。2你认为希望究竟是否存在?除了希望的存在与否,作者还有没有其他的意思隐藏在这句话里?请你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来证明你的观点。前后桌可以互相讨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充实、有力。3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辅导。4小结:罗列观点,其实在这句话中,重要的并不是希望的存在与否,而是后面关于“路”的论述。“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阐明了一个非常浅显易懂的道理?引导学生回答:路是人走出来的。1如果不去走,就肯定没有路。2只有走了,才会有路。3引申到其他事情凡事只有做了,才有希望,才会有未来。如果不去做,那只会一事无成,那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三扩展阅读这样类似的句子,这样的思想,在鲁迅先生其他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关于“希望”祝福呐喊自序药关于“走”过客 建议同学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庆股票知识培训课件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光的色散》分层作业练习题
- 重庆小面培训课件
- 图文转换分析(知识清单)-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
- 中建三局安装公司(智慧事业部)工艺标准库-电气篇试行版
- 重庆二造培训课件
- 重庆一日游课件
- 《学位论文写作》课程介绍与教学大纲
- 《翻译理论与实践2》课程介绍与教学大纲
- 老年人环境课件
- 2025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入库题库与答案
- 仪表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三级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考试题库(附答案)
- 婴幼儿营养与喂养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工程设计图纸技术交底
- 学科交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胰腺炎超声诊断表现
- 2025甘肃行政执法资格考试模拟卷及答案(题型)
- 地质勘探施工总进度计划及进度保证措施
- 常见肛周疾病的治疗及护理
- 护蕾行动法律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