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版2019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四专题九文言文阅读.doc_第1页
北京专版2019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四专题九文言文阅读.doc_第2页
北京专版2019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四专题九文言文阅读.doc_第3页
北京专版2019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四专题九文言文阅读.doc_第4页
北京专版2019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四专题九文言文阅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题训练(四)专题九文言文阅读 劝喻讽谏 一、xx西城区二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9分)甲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赵威后问齐使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注释 处士:有才能而隐居不出来做官的人。钟离:复姓。业:使之做官而成就功业。用作动词,这里指重用。叶(sh)阳子:齐国的处士。叶阳为复姓。北宫:复姓。婴儿子是其名。彻:同“撤”。环瑱(tin):耳环和戴在耳垂上的玉。不朝:不上朝,古代女子得到封号才能上朝,这句是说“为什么还没有得到封号呢”。於陵子仲:於(w)陵,地名,在今山东省长山县西南;子仲,齐国的隐士。臣:用作动词。臣于王,做王的臣。1.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登轼而望之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B.何以战以养父母C.公问其故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D.苟无岁苟富贵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1)小大之狱狱:(2)何以王齐国王: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的意思。(2分)小信未孚,神弗福也。4.请根据两篇文章的内容找出相同的地方,填写表格。(3分)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国君的特点给你的启示(答一点即可)曹刿论战赵威后问齐使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甲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乙晋文公欲伐卫晋文公出会,欲伐卫。公子锄仰天而笑。公问何笑。曰:“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道见桑妇,悦而与言。然顾视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窃笑此也。”公寤其言,乃止。引师而还,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注释 鄙:这里指边境。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不同的一项是()(2分)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B.齐师伐我/引师而还C.然顾视其妻/元方入门不顾D.乃下令/公寤其言,乃止2.翻译下列句子。(4分)(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2)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3.邹忌和公子锄采取的劝说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结合文意加以分析。(3分)4.一个国家要安定团结,兴旺发达,需要具备哪些人为因素?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3分)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6分)商於子驾豕商於子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生过而尤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曰:“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者也。”(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注释 商於(w)子:作者虚构的人物。豕(sh):猪。轭():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几:差不多,几乎。服田:驾牲口耕田。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1.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1)子过矣过:(2)商於子怒而弗应弗: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3.本文是一篇讽喻性小品文,目的是借古喻今。请结合本文内容,分析作者讽喻了什么样的社会问题。(2分)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左传)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1)又何间焉间:(2)必以信信: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本段文字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描写,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2分)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以及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4分)链接材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智虽弗及,必将至焉。”(节选自国语)注释 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甲十九年春,楚子御之,大败于津。还,鬻拳弗纳。遂伐黄,败黄师于踖陵。还,及湫,有疾。夏六月庚申卒,鬻拳葬诸夕室,亦自杀也,而葬于绖皇。初,鬻拳强谏楚子,楚子弗从,临之以兵,惧而从之。鬻拳曰:“吾惧君以兵,罪莫大焉。”遂自刖也。楚人以为大阍,谓之大伯,使其后掌之。君子曰:“鬻拳可谓爱君矣,谏以自纳于刑,刑犹不忘纳君于善。”乙初,王姚嬖于庄王,生子颓。子颓有宠,蒍国为之师。及惠王即位。取蒍国之圃以为囿,边伯之宫近于王宫,王取之。王夺子禽祝跪与詹父田,而收膳夫之秩。故蒍国、边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作乱,因苏氏。秋,五大夫奉子颓以伐王,不克,出奔温。苏子奉子颓以奔卫。卫师、燕师伐周。冬,立子颓。(选自左传庄公十九年)注释 楚子:楚文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鬻(y)拳:鬻氏,名拳。楚国宗室后裔。春秋时楚官。以忠义赤诚,敢于直谏留名青史。因事诤谏楚文王,文王不从,乃以兵器威胁文王,强使改正错误。阍:黄昏关门。此处指守门人。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临之以兵,惧而从之兵:(2)鬻拳强谏楚子,楚子弗从弗:(3)临之以兵,惧而从之惧:(4)子颓有宠,蒍国为之师宠:2.翻译下列句子。(4分)(1)谏以自纳于刑,刑犹不忘纳君于善。(2)五大夫奉子颓以伐王,不克,出奔温。3.甲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述。(2分) 杂说明理 六、xx顺义区一模 阅读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9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必先苦其心志天下苦秦久矣B.曾益其所不能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家喻户晓D.入则无法家拂士参差披拂2.亩,本意“田垄”,指高起的土埂。在古代,垄上叫亩,垄中叫畎。“畎”字的异体字是圳(甽),本义是田间水沟。垄作可解决农耕排涝和灌溉问题,代表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畎亩”连用,意义得到发展。“舜发于畎亩之中”这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是:。“士”字初形是“斧钺”,古代金文写作,像是有手柄的宽刃战斧。在上古,斧钺是当时狱官施行大辟(砍头)刑罚的刑具。在本文中,“管夷吾举于士”的“士”字解释为,是借行刑之具来引申字的含义。“士”的意思起初令人望而生畏,而随着时代发展,“士”字所指越来越美,体现的审美意识也不断丰富,如“信士”“义士”“”等。(4分)3.下面链接材料是关于范仲淹经历的记述。请联系链接材料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容,围绕“忧患磨难”这个主题,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获得的人生启迪。(3分)链接材料范公讳仲淹,字希文,世家苏州。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选自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注释 适:女子出嫁。之:往、到。戚:忧伤。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困于心,衡于虑衡:(2)必先苦其心志苦:2.用现代汉语翻译“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分)3.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贫,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4.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文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2分)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甲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乙善学者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选自礼记学记)注释 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庸:归功于。攻坚木:指加工处理木材。节:树的枝干交接处。目:纹理不顺处,泛指节疤。说:同“悦”。从容:同“舂容”,即撞击。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教然后知困(困难)B.然后能自反也(同“返”,返回)C.又从而怨之(怨言)D.及其久也(等到)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2)此皆进学之道也。3.两文都阐释了学习的有关道理,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2分)九、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甲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相马赋徐先生相马,不相色,不相力,相其德,奥乎不可测。何以征之?鬣青丝兮风生,眼黄金兮电光。蹄盘摊而散花,毛翕赩而成章。众人观之,已骈于路傍,不啻于堵墙。一曰为龙,一曰为鹿,中间何敢乎比方。先生则异于是,忘筌于毛质之外,引镜于肺腑之里。见其心兮如思勿思,见其目兮如视非视。虚舟为动,乔木为止。合大道而自然丧一,齐至人而何处有以?若此者,足不以遵地,影不以逐形。腾六合,喷四溟。截飞鸟,遗流星。日车为之不转,风驭为之中停。贰师为之罢贡,伯乐为之焚经。卓然擅天下名,宜乎不尔。噫!徐公不至,驽骀共皂于骐骥。徐公一来,骐骥出群于驽骀。由此观之,世上贤才,用则虎,否则鼠。何以异哉?小人也,内颂无国马之贤,遇君有徐公之术。早已蒙于一顾,至今长鸣;犹未骋于千里,更思翦拂。超然自得,恍然自失。倘受恩兮果如前,则平生之愿毕矣。(节选自全唐文,作者武少仪)注释 徐先生:即徐无鬼,为庄子虚构人物。鬣:马、狮子等颈上的长毛。黄金、电光:形容马眼晶莹敏锐。盘摊:坚实而圆平。散花:蹄印有如花纹。翕赩:深赤色。“忘筌”句:从马的毛色之外品味马的品质,像用镜子看东西。丧一:忘记本身。至人:达到无我境界之超人。贰师:指汉时西域大宛国的贰师城,出良马。罢贡:大宛停止贡献宝马。驽骀:劣马。皂:同“槽”,马料槽。骐骥:神骏。翦拂:洗刷整饬,意为推崇、赏识。1.选择加点词含义相同一项()(2分)A.一食或尽粟一石林尽水源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解衣欲睡C.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D.徐先生相马似与游者相乐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早已蒙于一顾,至今长鸣;犹未骋于千里,更思翦拂。3.甲乙两文都与相马有关,两篇文章各侧重写什么内容?(2分)4.甲乙两文写作的内容不同,但要表达的中心是一致的,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篇文章的中心。(2分) 史书传记 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送高闲上人序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伎。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今闲之于草书,有旭之心哉?不得其心而逐其迹,未见其能旭也。(选自韩昌黎集,有删节)注释 高闲上人:即高闲,唐朝僧人。张旭:唐朝书法家。一寓于书:都寄托在书法上。端倪:头绪。心:思想。1.下列句中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是()(2分)A.往时张旭善草书(善于,擅长)B.不治他伎(研究)C.必于草书焉发之(表现)D.不得其心而逐其迹(痕迹)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2)不得其心而逐其迹,未见其能旭也。3.张旭之所以能“终其身而名后世”的原因是什么?(2分)十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曾从龙传曾从龙,字君锡,左仆射公亮四世从孙。初名一龙,庆元五年,擢进士第一,始赐今名。授签书奉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嘉定六年秋,阴雨,乞放系囚。进对,言“修德政,蓄人材,饬边备”。帝善其言。七年,知贡举。疏奏:“国家以科目网罗天下之英隽,义以观其通经,赋以观其博古,论以观其识,策以观其才。异时谋王断国,皆繇此其选。比来循习成风,文气不振,学不务根柢,辞不尚体要,涉猎未精,议论疏陋。愿下臣此章,风厉中外,澄源正本,莫甚于斯。”诏从之。端平元年,授资政殿大学士。时有三京之役,极论南兵轻进易退。未几言验。进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以枢密院使督视江淮、荆襄军马。疏言:“边面辽远,声援不接,请并建二阃。”诏许之,专畀江淮,以荆襄属魏了翁。朝论边用不给,诏从龙、了翁并领督府。及从龙卒,赠少师。(节选自宋史曾从龙传,有删改)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1)擢进士第一擢:(2)策以观其才策:(3)议论疏陋陋:(4)授资政殿大学士授:2.翻译下列句子。(4分)(1)异时谋王断国,皆繇此其选。(2)时有三京之役,极论南兵轻进易退。3.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人物的哪些事件?(2分) 读书学习 十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李德辉传李德辉,字仲实,通州潞县人。适岁凶,家储粟才五升,其母舂蓬稗、炊藜苋而食之。德辉天性孝悌,操履清慎,既就外傅,嗜读书,束于贫,无以自资,乃辍业。年十六,监酒丰州,禄食充足甘旨,有余则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已乃厌糟曲,叹曰:“志士顾安此耶!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无闻,同腐草木也!”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节选自元史)注释 操履:操行。外傅:老师。监酒:监管制酒。恶可:怎么能,如何能。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B.弗之怠(懈怠)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心)D.礼愈至(达到)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2)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3.甲文作者借到书“手自笔录”“弗之怠”,乙文李德辉“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共同心态?(2分)4.宋濂与李德辉在志趣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分析。(4分) 咏物抒怀 十三、xx丰台区一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7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节选自陆游书巢记)注释 枕藉:交错地躺在一起。觌(d):相见。槁枝:枯树枝。槁(go),干枯。就:靠近。信:确实。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可以调素琴众口难调B.辄自笑曰浅尝辄止C.无案牍之劳形好逸恶劳D.或陈于前推陈出新2.甲文中,刘禹锡因“”(用原文回答),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乙文中,陆游因(用自己的话回答),而笑称自己的居室为“巢”。从中可以看出,两人都不在意居室的条件,只注重。(3分)3.陶渊明自得于田园,刘禹锡安处于陋室,陆游乐居于书巢每当你内心躁动不安的时候,会想到谁?他的处世态度给予你怎样的启迪?(2分)十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陋室铭(mng)B.苔痕上阶绿(hng)C.草色入帘青(lin)D.南阳诸葛庐(l)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1)有仙则名名:(2)谈笑有鸿儒鸿儒: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文中画线句写出了陋室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2分)十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甲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秋兰赋秋林空兮百草逝,若有香兮林中至。既萧曼以袭裾,复氤氲而绕鼻。虽脉脉兮遥闻,觉熏熏然独异。予心讶焉,是乃芳兰。开非其时,宁不知寒?于焉步兰陔,循兰池,披条数萼,凝目寻之。果然兰言:称某在斯。业经半谢,尚挺全枝。啼露眼以有待,喜采者之来迟。苟不因风而枨触,虽幽人其犹未知。于是舁之萧斋,置之明窗。朝焉与对,夕焉与双。虑其霜厚叶薄,党孤香瘦。风影外逼,寒心内疚。乃复玉几安置,金屏掩覆。虽出入之余闲,必褰帘而三嗅。谁知朵止七花,开竟百日。晚景后凋,含章贞吉。露以冷而未晞,茎以劲而难折。瓣以敛而寿永,香以淡而味逸。商飙为之损威,凉月为之增色。留一穗之灵长,慰半生之萧瑟。(节选自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注释 萧曼:香气清淡,到处蔓延。袭裾:熏染衣襟。裾,衣服的前襟。氤氲:气流动荡弥漫。陔:田埂。枨(chng):触动。舁(y):抬。萧斋:书斋的别称。党:亲朋,这里指同类。褰(qin):撩起,用手提起。含章贞吉:包含着美好的质地。商飙:秋风。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濯清涟而不妖(妖艳)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C.披条数萼(覆盖)D.业经半谢,尚挺全枝(还,仍然)2.翻译下面句子。(2分)(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2)开非其时,宁不知寒?3.两文异曲同工,都是借花寓人,咏物抒怀,请说说两文表现了怎样的共同情怀。(4分) 山水游记 十六、xx海淀区二模改编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醉翁亭记(节选)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2)名之者谁名: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上面这段文字写了山水之美,请你写出两个同时含有“山”和“水”的成语。(2分)4.下面链接材料的作者郭熙是宋代著名画家。假如他去游览琅琊山,他会喜欢这座山吗?为什么?(2分)链接材料山以水为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以山水之布置也。林泉高致十七、xx密云区二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志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志不忘一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选自苏轼喜雨亭记)注释 志:记。扶风:凤翔府。雨麦:麦苗返青时正好下雨。弥:整、满。忭:欢乐、喜悦。荐饥:连续饥荒。1.下列词语中的“负”与“负者歌于途”中的“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负隅顽抗B.皇天不负有心人C.不分胜负D.负荆请罪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2)为亭于堂之北。3.简要概括乙文中苏轼为什么把亭子命名为喜雨亭,甲乙两文共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4分)4.古诗词中有许多含有“雨”字的诗句,请你写出一句:(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1分)十八、xx东城区一模 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8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唯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选自唐顺之竹溪记)注释 绝徼(jio):最远的边境地方。徼,边界。芟(shn):铲除。穷其所生之地:探求它的原产地。穷,彻底追求。荆溪:水名,在江苏南部,经溧阳、宜兴,注入太湖。间:间隙。这里指偶然。土:这里指本土,本地。适:乐。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全石以为底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B.乃记之而去或芟而去焉C.或千钱买一石或以为死D.其岸势犬牙差互甥其为我记之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凄神寒骨凄:(2)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胜: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1)皆若空游无所依。(2)遍植以竹。4.“记”是古代一种常见文体。核舟记主要通过描写核舟的精巧,赞叹王叔远雕刻技艺的高超;小石潭记通过,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竹溪记则通过京师人、南方人以及“绝徼海外人”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悟出的道理。(2分)十九、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甲岳阳楼记(节选)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乙谏院题名记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节选自司马光司马文正公文集)注释 汲汲:急切的样子。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2分)(1)薄暮冥冥薄:(2)而或长烟一空一:(3)汉兴以来,始置官始:(4)其间相去何远哉去: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2)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3.甲文作者为什么说“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乙文作者为什么说谏官责任重大?(用文中原句作答)(2分)4.范仲淹曾经也是一位谏官,你认为他符合谏官的哪些要求?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分析说明。(2分)二十、xx昌平区二模 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13分)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乙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丙苏轼徙知徐州(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奔走,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遂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释 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1.阅读甲文画横线句,展开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在你脑海中所呈现的图景。(1分)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念无与为乐者念:(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4.苏轼一生屡遭贬谪,甲乙两文都是他在贬谪之地所作。同样是对月抒怀,甲文中他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乙文则借月夜美景排遣胸中的,表现出他旷达的胸怀。丙文记载了苏轼被贬徐州时,在洪水泛溢“城将败”之际,他采取驱赶富人回城、让官吏分堵守护等措施保全了徐州城。由此看来,他虽身处逆境,却具有“”(用岳阳楼记中的语句回答)的胸襟。(4分)5.初三即将毕业分离,同学们舍不得三年的情谊,在这个特殊时期,谈谈你对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的认识。(2分)6.古诗文中还有很多描写月亮的诗句,请你再写出连续的两句。(2分)二十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甲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莲花洞莲花洞之前为居然亭,亭轩豁可望,每一登览,则湖光献碧,须眉形影,如落镜中。六桥杨柳,一路牵风引浪,萧疏可爱。晴雨烟月,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处也。洞石玲珑若生,巧逾雕镂。余尝谓,吴山南屏一派,皆石骨土肤,中空四达,愈搜愈出,近若宋氏园亭皆搜得者。又紫阳宫石,为孙内史搜出者甚多。噫!安得五丁神将,挽钱塘江水,将尘泥洗尽,山骨尽出,其奇奥当何如哉?(节选自袁宏道袁中郎全集)注释 莲花洞:在杭州西湖南山,净慈寺旁。轩豁可望:是说居然亭开畅,可以远眺。须眉:男子,这里指作者自己。六桥:指西湖苏堤内,有六座桥相连。萧疏:错落有致。石骨土肤:仅表皮为土层,下面是中空的石头(似太湖石,可以装饰园林)。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2)余拏一小舟拏:(3)洞石玲珑若生生:(4)巧逾雕镂逾: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晴雨烟月,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处也。3.甲乙两文的景物描写各有怎样的特点?(2分)4.结合全文来看,两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2分) 理想愿景 二十二、xx大兴区一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9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陶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清高不群,任真自得。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療馁有日矣。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于半道栗里要之。既至,欣然便共饮酌。先是颜延之在浔阳,与潜情款。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潜不解音律,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注释 檀道济:东晋人,官至征南大将军。三径之资:比喻筹集隐居住所的费用。督邮:官职名。庞通之:陶渊明的好朋友。赍(j):携带。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便要还家于半道栗里要之B.忘路之远近应束带见之C.悉如外人潜悉遣送酒家D.停数日,辞去我醉欲眠,卿可去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依据乙文,下面对“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A.每次喝酒喝得尽兴,(陶渊明)就会弹奏无弦琴来抒发自己的心意。B.每次喝酒喝醉了,(陶渊明)总会抚摸无弦琴来寄托自己的情意。4.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思想、品格历来被后人称道。阅读甲乙两文,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陶渊明有了哪些了解。(3分)二十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节选自礼记礼运)乙今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节选自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注释 布:颁布,公布。於:同“于”。卒:终于,最终。嗣:继承。刑:处罚。傅:老师。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秦民大说说:(2)有一人徙之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3.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甲文中的“”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2分)4.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已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2分)参考答案一、1.D解析 D项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都是“假如”之意。A项前者表承接,后者表转折。B项介词“凭借”/目的连词“来”。C项“的原因”/“岂(怎么;哪)”。2.(1)案件(2)统治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词义。此题的两个词都是古今异义词,千万不要以今释古。3.小的信用不能被神所信服,神不会保佑你的。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