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中论》的道德修养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中论》的道德修养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中论》的道德修养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中论》的道德修养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中论》的道德修养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中论的道德修养思想研究中论的道德修养思想研究 硕士研究生:崔尧硕士研究生:崔尧 指 导 教指 导 教 师师:浦玉忠(教授)温波(教授):浦玉忠(教授)温波(教授) 学 科 专学 科 专 业业:伦理学:伦理学 苏州科技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 二一二年五月 master dissertation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of moral thought studies in book of zhong lun master candidate: cui yao supervisor: pu yuzhong (pro.) wen bo(pro.) major: ethics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public management may,2012 苏州科技学院苏州科技学院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和使用授权使用授权书书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书 苏州科技学院、 国家图书馆等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论文的复 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完全了解苏州科技学院关于收集、保 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 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赢利为目的 的前提下,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i 摘摘 要要 在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中,道德修养思想历来是被各代的哲学家所重视。并且在 当代,研究传统的道德修养思想也多半是范围集中在历代思想家的代表人物上。有很 多重要的思想著作都被人们忽略了,其中包括中论 。 中论是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的代表著作,也是建安七子唯一流传 下来的说理议事的著作。研究一本于乱世写成的道德修养思想著作,也具有了一定的 启示意义。在中论中,社会之所以混乱,就是爵禄失位和交游过度造成的。这两 种现象直接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名实关系不一致。 中论是以其“为学”思想为起点的,这种“学习”的思想从始至终,是贯穿 整个道德修养思想过程的。而其他的思想诸如“立仁” 、 “行义” 、 “治艺”和“庄容” 则是其道德修养思想在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立仁”是在态度上应该表现出来的道 德修养。 “行义” 是在言行上表现出来的。 “治艺” 是在学习的具体内容上表现出来的。 而“庄容”则是在外表上表现出来的。这四个方面既是需要学习的,也同时是通过学 习而完善自己人格的, 以去除人由于自己的主观认识而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的不利自身 道德修养的活动。 中论的道德修养思想既是对以前道德修养的继承,也为当代人对传统的道德 修养思想提供一种解读模式。 关键字关键字: : 中论, 道德修养思想, “为学” , abstract ii abstractabstract the 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 in morality had been attached to importance in chinese history of ethics.and at present time, it is studies that people center on the most representatives in our history. so at large many valuable books are be forgotten, including zhonglun. zhonglun is a philosophy book which written by xu gan (170 - 217), a philosopher and poet of the late han dynasty period of chinese history. he was known in the cohort of the seven scholars of jianan(name of the famous essay by cao pi,is composed of seven chinese intellectuals of the eastern han period). the eastern han period is a turbulent time, so to do this research is meaningful job. in the book of zhonglun, it conveys that the counterbalance reason of society have two respects,one is official salary is uncoordinated to virtue,and anther is people in society over-contacted with each other. both two reasons can misguide living people for the disorder recognitive to true things. moral thought of zhonglun becomes study, and this word have plentiful meanings. do study needs do the moral from start to end. there are four moral thoughts in the zhonglun. they named ren-li (which means do things have aspiration)yi-xing(which means use suitable word and action in communion) yi-zhi(which means study perfect course) androng-zhuang(which means do suitable outward appearance). the four moral aspects need to study consummately, especially in association. like others philosophers, zhonglun the book he had write, also has aim of moral cultivation which he believes. so the ethics thought of this book maintenance not only have enlightenments for his times, but also have many enlightenments of now. keyword: zhonglun , ethics , study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iii 目目 录录 摘摘 要要 .i i abstractabstract . iiii 目目 录录 . iiiiii 绪绪 论论 .1 1 一、研究的现状一、研究的现状 .1 1 二、研究的方法二、研究的方法 .3 3 三、研究的内容三、研究的内容 .4 4 四、创新之处四、创新之处 .5 5 第一章中论道德修养思想的形成第一章中论道德修养思想的形成 .6 6 一、中论道德修养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一、中论道德修养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6 6 二、中论道德修养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根源二、中论道德修养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根源 . 1111 第二章中论道德修养思想的起点第二章中论道德修养思想的起点 . 1414 第三章中论道德修养思想的途径第三章中论道德修养思想的途径 . 1717 一、立仁一、立仁 . 1717 二、行义二、行义 . 2222 三、治艺三、治艺 . 2525 四、庄容四、庄容 . 2929 第四章中论道德修养思想的目标第四章中论道德修养思想的目标 . 3232 一、强调个人的修养一、强调个人的修养无过无过 . 3232 二、个人修养影响整二、个人修养影响整个社会个社会成圣成圣 . 3535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iv 第五章中论道德修养思想的评价第五章中论道德修养思想的评价 . 3838 一、历史价值一、历史价值 . 3838 二、局限性二、局限性 . 3838 三、当代意义三、当代意义 . 3939 结结 论论 . 4242 参参 考考 文文 献献 . 4343 致致 谢谢 . 4545 作者简历作者简历 . 4646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绪 论 1 绪绪 论论 “中”在古代的思想中有丰富的含义。在说文中, “中”解释为“和” 。在传 统的解释中, “中”和“得”的含义也是互通的。北宋理学家程颐在解释“中庸”的 时候,将“中”解释为“不偏” 。然而中国传统儒学对于“中”的解释并不是仅仅停 留在理解层面,相当程度上,还在于将这个概念付诸于自我修养的道德实践环节上。 换句话说,对于“中”这个概念,传统的儒学不只是进行逻辑上思维上的解释,还把 所理解的道德修养思想用到自己的日常行动处事当中。 这种道德修养思想如果处于一 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政治伦理和谐的年代,修身则具备了先天充分的条件。然而 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秩序紊乱,徐干能“顺志保真” ,并且做到“淡薄无为” , 即能“统圣人之中和之业” ,也能“蹈先哲守度之行” 。他以自己的学识,以自己对儒 学的认识,阐释了儒学的道德思想。他能在价值多元并且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保持自 己的信念,坚持自己的道德理想,严格执行儒家的道德规范。他还能在充满诱惑的社 会中恪守自己的信念,这也是很困难的。由于中论是当下所知道的徐干唯一留下 来的说理性著作,研究徐干的中论 ,探讨其中所包含的道德修养思想的内容,对 当代个人修养及社会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的现状 徐干所著的中论 ,虽然被称为“词义典雅,足传以后” ,但是实际上历史上对 其研究和引用都是很少的。在近代,张之洞的数目答问 ,马一浮的通治群经必 读诸书举要和章太炎的中国国文数目 ,都将此书列举于儒学子部类书中,作为 了解传统儒学道德思想的必读书。并且张之洞数目答问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9 年 12 月)中提到“俞樾、孙冶让皆有条校” 。大陆哲学泰斗张岱年在其多个著作中也 提到过中论和徐干。但是对于其思想的研究,都是很有限的。 对于中论的主要思想,学界的研究主要涉及了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思 想以及教育思想。 首先是政治思想。 中论的政治思想近些年来虽有提,但是并不多。其代表论 文主要是祝瑞开的徐干的社会政治主张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 西北大学学 报 ,1987 年 7 月) ,张良娟的学位论文 中论研究 。其中祝瑞开的论文认为徐 干的政治主张是“贵有常尊,贱有等差,君子小人,各司分职( 中论佚文 ) ” ,即 认为国家稳定,各个阶层需要各司其职。同时该文比较系统的解读了中论对这一 思想。该文指出要想实现这个指导思想,要使用赏罚两个手段,既强调赏罚对维系整 个社会安定的重要性,又反对“严刑厚赏” 。另外还要掌握民数,反对各个阶层蓄奴。 总而言之要维护一种“中道”的思想。张良娟的论文强调治国要通过“礼治”和“德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绪 论 2 治”两种手段,国泰民安是圣君和贤臣共同治理的结果。 其次是哲学思想。对中论的哲学思想研究,主要围绕名实关系、天人关系而 展开。这两种说法较早的见于潘富恩主编的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哲学卷 (复旦大学 出版社,1992,第 212 页) 。研究的代表论文有:张良娟的 中论研究 、沈静的 徐干钟长统的比较研究 、蔡伯铭的徐干的名辩思想 (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 1990,第 2 期) ,均从哲学角度论述了名实关系。他们从中论考伪中“名者、 所以名实也,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也”进行阐发,认为“实”比“名”更 重要。沈静的论文除了分析这点外,还从本末的角度论述了两者的关系。蔡伯铭的论 文除了论述名实关系,还通过对 “辩”的概念分析,即“辩之为言别也,为其善分 别事类而明处之也” ,得出“辩”分为“君子之辩”和“小人之辩”的结论。他还认 为徐干的“辩”有几个特色,如“其理也不独显” “遇人之是则止”等。该文明确指 出徐干所认为的“辩” ,是从“贵言” “考伪” “贵验”的角度来阐发,并指出这种思 想主要是在当时王充的 “虚疾妄” 的影响下提出的。 另外沈静的名辩思想也与此类似。 天人关系中则主要从人格修养论中论述。 张良娟的论文认为徐干的天人关系是继 承了荀子的观点,既承认天的自然客观的特点,又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沈静的观点 也是如此。其他人的观点与此观点类似。 再次是道德思想。对中论的道德思想研究,代表性的论文是张良娟的学位论 文 中论研究 。这篇文章主要是从人生的修养方面来阐发的。这篇文章认为,徐 干的人生修养观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一部分是人格完善的 基本条件。换句话说是道德修养和艺纪才智是人生修养的两个环节。其中道德修养既 分内在的修养,也分外在的修养,还应强调德、智、艺的修养。 最后是教育思想。对中论的教育思想研究,代表论文就是祁海文的美育与 “礼乐教化”略论徐干的“美育群材”说及其意义 。该文明确指出中论中的 教育思想就是“诗、乐、舞及礼等艺术审美形式来自外而内的培养,教育人,使之成 为君子” (见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3,第 27 页) ,换句话是达到一种“纯 粹内实,光辉外着”的境界。这不仅包含教育达到的目标要做君子;也包含教化 的内容通过六艺来教化。由于此文有和另外的人物教育思想作比较的意图,所以 美学的氛围较浓, 张良娟的论文也提到这类观点。 另外是王晓丽的 徐干的教育思想 ( 见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 年 9 月)除对以上两个方面内容上做了相似的论 述以外,还清楚的概括了中论包含的教育方法,如因材施教、虚心向道、大义为 先、坚持不懈等。 最后不得不提一点就是张岱年先生的 中国哲学大纲 , 也提到了徐干的 中论 , 并且张先生是将徐干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家来对待的。 他认为徐干 中论 对 “心 “的 概念开启了宋明理学“理具于心”的先河。他的思想中最大的特色就是“贵智” ,这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绪 论 3 是比较少见的。他把中论中有关“名实关系”的论述放到“致知论”中,基本上 也符合了其他研究者的范围。 其他的提到中论的哲学教材和著作多与类似,不多叙述。 总的来看,上述的论文以及著作中所论述的中论思想,从政治、哲学、教育 以及人性修养来论述其包含的思想内容,特别从名实关系引入到知行关系中,认为从 外在“礼”和使人心平和的“乐”的教化,可以提高个人的修养,提升人的境界。 另外港澳台以及国外也有研究徐干以及中论的著作。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只能看到文章的名字,并不能看到文章。如骆建人着的徐干中论研究 ; (台北: 商务印书馆,1973 年) 。梁荣茂: 徐干中论校释 ; (台北:牧童出版社,1979 年) ;修订本,题为徐干中论校证 (台北:牧童出版社,1980 年) 。丁履譔着 的 中论校注 , 高雄师范学院学报2 期(1973 年 12 月) ,第 255-337 页;标 点本,附有主要来自钱培名及骆建人校注的注释) 。多田狷介着的 中论译稿 , 日本女子大学纪要31 期(1981) ,第 91-134 页;及 32 期(1982) ,第 39-65 页; ) 池田秀三着的徐干中论校注 , 京都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23 期(1984) ,第 1-62 页;24 期(1985) ,第 73-112 页;及 25 期(1986) 。 综上所述,学者对中论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对于中论的思想研究,学者们的研究局限在对于其外在表现形式方面。 其阐述的范围多局限在“行”上,谈到的功能多,但对于核心概念的分析,特别是为 什么要这么分析论述的较少。 2.对于研究中论的方法上,学者主要是从文学的视角对其进行语言上的分 析。特别是将其著作和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一起研究,用伦理学的方法研究比较少。 3.对于版本的选用上,虽然当前学者各有选择,当前也有出版的注释本,但是 本文认为最好的还是文渊阁四库本。 虽然学者们会断定当时编著的四库全书很多书籍 有改动,但是国家费很大精力编写一套丛书,毕竟汇集了当时的最有名的权威的专家 的心血,在很大程度上利大于弊。 总的来看,徐干和其著作中论很多的教材会提到,但是无论是从其作品的流 传和阅读情况看,还是从对其理论文章的研究深度看,其著作的影响无论是在过去还 是在现在都似乎与其本身的价值不匹配。徐干的思想多体现在中论中,因此,研 究徐干的思想不可忽视的就是中论 。本论文的研究主要依据的就是徐干中论 这本著作。 二、研究的方法 1.历史研究法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绪 论 4 任何哲学思想都是时代的精华, 每一思想的出现都不能脱离思想者的时代背景和其 所包含的文化背景,抛弃了这些就等于抛弃了思想者的本身内涵,也不能正确理解作 者所表达的意思。这需要尽可能还原当时的历史情景,将徐干作中论及其中所包 含的思想放在当时的时代与背景中去解读,才能真正理解徐干写作中论所要达到 的意图。 2. 比较研究法 同一种语句,不同的作者表达的风格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些历史上常识的东西今 天很难作为“常识”来对待。所以有的语句在理解上难免有误差,这个需要时代相差 无几的不同作品来相互印证,斟酌其语句,才能相互得到解释。 3. 辩证分析法 仔细分析中论这部著作的材料,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对徐干的道德思想进 行合乎历史,忠于原著的分析。努力用现代的方式梳理该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道德 思想的意义。 三、研究的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 分析中论道德修养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通过对徐干 所处社会的历史背景的分析,以及当时社会盛行的思想,并综合分析当时徐干所处文 化条件,分析中论道德修养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 第二部分 分析中论的道德修养思想理论基础是源于“为学论“,也是“教 化论” 。人们需要学习,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并不是抽象的,而是涉及到具体 的方面。在完善自身人格的不同方面需要学习不同的内容。 第三部分 分析中论的道德修养思想所包含的内容。从文本出发,探索中论 道德修养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立仁” 、 “行义” 、 “治艺”和“庄 容” ,并对四者之间相互关系作一分析。 第四部分 分析中论的道德修养思想的目标。徐干的道德理想实际上和其他 的儒者一样,徐干认为的道德修养并不认为如何做到善,而是如何去恶。因而对个人 而言,就是无过;个人修养影响整个社会的话,就要成圣。 第五部分 对中论的道德修养思想的评价。主要从历史价值、局限性及当代 的意义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最后对中论的道德修养思想研究作一个小结。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绪 论 5 四、创新之处 本文与以往的论文不同,主要是论述中论的道德修养思想。本文认为中论 所表达的道德修养思想是人修养的前提,并认为“仁”是中论道德的核心思想, 仁与其他的范畴诸如“礼” 、 “艺” 、 “义”等是一种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其他的范畴都 是“仁”在具体的特定的对象上的用相关对象属性反映出来的特性。这是本文最大的 创新之处。 徐干所论述道德修养思想的内容,本论文认为是四个方面,即“立仁” 、 “行义” 、 “治艺”和“庄容” ,这与其他人认为道德思想或方法是“为学”或者“礼乐”不同。 这也是本文另一创新点。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中论道德修养思想的形成 6 第一章中论道德修养思想的形成第一章中论道德修养思想的形成 目前文献上关于徐干的记载,多采用魏志王粲传中所述: “粲与北海徐 干字伟长、广陵陈琳字孔璋、陈留阮瑀字符瑜、汝南应玚字德琏,东平刘桢字公干, 并见友善。干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五官将文学。琳前为何进主簿。进欲诛诸宦官, 太后不听,进乃召四方猛将,并使引兵向京城,欲以劫恐太后,竟以取祸。琳避难冀 州,袁绍使典文章。袁氏败,琳归太祖(即曹操) 。瑀少受学于蔡邕。建安中,都护 曹洪欲使掌书记,瑀终不为屈。太祖并以琳、瑀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军国书檄, 多琳、瑀所做也。琳徒门下督,瑀为仓曹掾属。玚、桢各被太祖辟为丞相掾属。玚转 为平原侯庶子,后为五官将文学。桢以不敬被刑,刑竟署吏。咸昔年疾役,亲故多离 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 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着中论二十余篇,辞义典雅, 足传于后” 这段话简单地介绍了徐干当时生活的历史背景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从上面的描述也可以看出,他生活的年代,实际上并不是百姓安居乐业的稳定的太平 盛世,而是一个地方割据势力庞大,群雄争霸的时代。当时的国家政权和地方的割据 势力矛盾, 宦官与地方大臣的矛盾都是非常严重的。 在这样的时代, 他先 “绝迹山谷, 幽居研几” ,后虽“应命从戌征” ,没过几年就又“潜身穷巷” ,遂“养浩然之气,习 羡门之术” ,直到去世。他著文赋数十篇。瑀以十七年卒,干、琳、玚、桢二十二年 卒。文帝(即曹丕)书与元城令吴质曰:他是“深美颜渊荀卿之行”的儒者,他是能 在乱世之中也能藏于市集之中的隐者。他的行为在当时一定会让常人难以理解,也会 因为他的淡泊名利而让世人忽视他的言行。他的思想,他的所作所为并不是天才的创 造,而必然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思想就是在他成长中经历 的生活形成和发展的, 因此, 他的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学术根源。 徐干说:“人, 过则生乱,乱则灾及其身” 。 他产生这样的看法,也自有其原因。 一、 中论道德修养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徐干一般认为是生于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 170 年) ,卒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 (公元 218 年) 。这一时期正好处在东汉末期,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无论是当时的政 治状况,还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秩序,都可描述成一个儒家所认为的“礼坏乐崩”的时 代。因而,其历史背景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 洪治刚主编,刘师培经典文存m,上海大学出版社,第 8 页 徐干著,中论法象第二, 摘引自: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子部儒家类二m, 台湾:台湾商务印书出版中心, 1986,696-472(以下所引中论的内容,皆出此版本,故只标篇章数和页数,另外后面的页数采用的是台湾 商务印书馆的页码标注法,即前一个数字为册书,后一个数字为页码,如 696-472,意思为第 696 册,472 页)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中论道德修养思想的形成 7 一是从政治角度看,徐干所处的时代是儒家政治伦理思想遭到破坏的时代。在徐 干看来,君王应是天下道德最全面的人,因为德行越高的人,禄位也是最高的。他认 为,爵禄是“德”和“功”的直接反映。因为“功大者,禄厚;德远者,爵尊。 ” 也 就是说,在社会稳定,政治开明的社会,一个人的德性、或者说他的个人道德修养越 高,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影响就越大。而“德”与“寿”又是一体的。也就是说, 德性越高的人,其寿也就越长。值得注意的是,古代人说的“寿”实际上并不是指人 确切的可用数字描述的生命长短,并不是指人的形体之存亡,也不是说圣人非得经历 苦厄戮辱,才可以扬名。在徐干看来,只要做到“利养万物,万物亦受利” ,则必 然能长寿。 但是在社会混乱的年代,这种评判标准被严重损坏了,其爵位和禄位不能正确反 映其道德修养的水平。 这种不再以德薄和功少为耻辱的世界观, 容易造成 “奸邪得愿, 仁贤失志”的现象。由此,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失位”的状态。这样,对整个社会来 说,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的评判,也就不再是以圣人所制定的那种合理的并且公允的 评判标准,而是带有强烈的个人功利性质上的主观判断,虽然这种判断也是当时整个 社会所认可的。 之所以产生这种思想,是由于当时的政治伦理秩序与传统的伦理秩序不一致。在 徐干生活的年代,并不像汉朝前期“大一统”的时代,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上,而是过 多的分散在士族当中。 汉朝建立初期,吸取了前朝统治的教训,采用得是“休养生息”的做法。这种做 法在意识形态上看是“以德治国” ,最突出的是推行“孝”道。汉朝时期,无论是天 子,还是平民,都推崇“孝” ,著名的二十四孝中的汉文帝就是为母亲亲尝汤药。汉 朝时期,很多人是通过“举孝廉”的方式进入太学学习,并且出来做官的。汉朝的初 期的皇帝也可以为了行孝而更改律法。虽然汉朝初期制定了一些政策推崇德义,但是 实际上采取的政权统治政策以及方法为后来的社会不稳定埋下隐患。 汉朝实行的统治制度虽然可说是“郡县制” ,但是更准确的应该是“分封制” 。汉 朝的皇帝将全国的土地分封给了他的子孙,并可以世袭。这些被分封的皇族实际上是 名副其实的“诸侯王” 。在汉朝的早期,由于边疆和国内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这种 做法确实能辅助皇帝平定边疆,稳定国家,维护中央的统治。但是经过若干年后,汉 民族与外民族的融合,国内也趋于稳定,汉朝刘氏政权与其他政权的矛盾转为刘氏政 权内部的矛盾,进一步扩展为皇族贵族的内部的矛盾。汉武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以 及后来的王莽“新朝” ,无一不在表明宗族统治的弊端,虽然汉朝的最高统治者也采 取了各种措施,但是中央集权仍然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汉朝儒学所建的伦理纲常“君 中论爵禄第十,696-483 中论夭寿第十四,696-492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中论道德修养思想的形成 8 为臣纲”或者“君君、臣臣”从统治阶层的内部瓦解。特别是到了东汉以后,由于皇 族与地方割据势力特殊的关系,使得皇帝的中央权力进一步缩小,而地方的割据势力 进一步加大。此时虽然有皇帝,但是其能力往往还不如地方的大臣势力庞大。皇帝要 依靠宦官打击地方的势力,进一步加深了宦官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对这一现象, 徐干认为,“大臣者,君之股肱耳目也。所以视听也,所以行事也。 ” 无论是宦官还 是地方的割据势力,都是皇帝的“臣” 。对于统治者来说,如果要想使得自己聪明睿 智,能更好立德和行义,就需要别人的帮助。也正是因为此,国家才设立了很多的职 位,聘用能人来辅助君主统治。所聘的大臣,除了大家的推举外,还需要通过君主亲 自考察,才能辅佐君主。 从上面魏志中“进欲诛诸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四方猛将,并使引兵向京 城,欲以劫恐太后,竟以取祸”这句能推知,太后是依靠宦官的,另外对于大臣的建 议也做谨慎的思考。立德和行义已经不是整个社会的最主要的价值指向,取而代之的 是地方割据势力以自己的富贵美恶为处事标准, 各地的地方势力也是以自己的利益为 标准,这样的社会是一个“失位”的社会,而作为万民的代表、具有最高德性的君王 无力用立德和行义来改变这个状况的。 在这种情况下,徐干认为,只有从政治上能使人各司其职,充分发挥每个人所起 的作用,才能使社会转向“仁”的社会。因此,徐干作中论 ,主要是基于当时政 治状况,想重新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 二是从经济角度看,徐干认为经济不平衡破坏了社会正常的秩序,而造成当时经 济基础不稳固的原因就在于人们的交游过度。 人属于群居的动物。既然是组成一个社会,共同生活,交往本来在生活和生存中 是必要的。 那么圣王之治下的交往与徐干生活的时代人们的交往有什么不同呢?另外 圣王之治下的交往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徐干在中论谴交第十二一开篇就提出了这个两个问题。他说“民之好交游 也,不及圣王之世乎?古之不交游也,将以自求乎?” 圣人之世的交往是怎么样的?徐干认为“昔圣王之治其民也,任之以九职,紏之 以八刑,导之以五礼,训之以六乐,教之以三物,习之以六容,使民劳而不至于困, 逸而不至于荒。当此之时,四海之内,进德脩业,勤事而不暇,讵敢淫心舍力、作为 非务以害休功者乎?自王公至于列士,莫不成正畏,相厥职有恭,不敢自暇自逸。 ” 古代人之所以交往有限,是因为古代的圣人在管理上将自己的臣民划分了类,并 且采取了多种教化措施。百姓人民有事可做,即使是在无事可做的时候,也不至于荒 中论审大臣第十六,696-495 中论谴交第十二,696-487 中论谴交第十二,696-487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中论道德修养思想的形成 9 废,这是“心存于职业而不遑” 的结果。 在古代社会中,普通的劳动者被划分为士、农、工、商四种职业。这四种职业在 服务对象上是相同的,都是为王服务的。其从事的具体活动在中论中也有论述: “执契脩版图,奉圣王之法,治礼义之中,谓之士;竭力以尽地利,谓之农夫;审曲 直形势,饬五材以别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 ” 这四种职 业是圣王教化后形成的,他们在不同的方面服务于社会,他们之间是不冲突的,这样 做可以使社会稳定,也能使全体利益都得到充分满足。 在这种管理下,因为职业不同,士农工商四种门类的的百姓的生活交往是这个情 景: “各世其事,毋迁其业,少而习之,其心安之,则若性然而功不休也。故其处之 也,各从其族,不使相夺,所以一其耳目也凡民出入行止,会聚饮食,皆有其节, 不得怠荒,以妨生务,以丽罪罚” 。 由此可见,士农工商四种职业的人们在圣王的教化之下,能各安其职。无论是做 工,还是与其他人相处,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的。 古代社会对人民大众的管理是按照人口划分的。按照中论的说法,是“五家 为比,使之相保。比有长。五比为闾,使之相忧,闾有胥。四闾为族,使之相葬,族 有师。五族为党,使之相救,党有正。五党为州,使之相賙,州有长。五州为乡,使 之相宾,乡有大夫” 。乡大夫是管理地方的长官,是靠自己的德行赢得的。当批准 执行的法律推行下来的时候,乡大夫就要在自己的地方上按照制定的法律管理百姓。 在乡大夫自己管理的区域内,哪怕是其中一人行善或者作恶,都能尽人皆知。因此每 个人的言行举止以及人的活动都会有理有节, 符合一定的规范。 如果超过了这个规范, 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在这种管理制度下, 中论认为,人们只能通过向内求,而不能向外求。也就 是说,人们只会谨言慎行,生怕犯错误而受到惩罚,根本无暇去顾及其他的事物。 另外就是圣王之世的交往与徐干生活时代的交往不同,在于“古之交也为求贤, 今之交也为名利而已” 在徐干看来, 他所生活的年代, 人们的交往不是为了 “学习” , 即学习圣人的“大道”或者说“总道” ,而是为了学习的虚表的事物。所以交往也并 不是真正的要学习什么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只不过是为了追逐社会上的时 尚、名利而已。 然而不按照圣王的规定管理群众,就容易产生祸乱,特别是在经济关系上,不再 是简单的士农工商四个勤勤恳恳为王服务的阶层,而是走向了社会结构的反面。 中论谴交第十二,696-488 中论谴交第十二,696-488 中论谴交第十二,696-488 中论谴交第十二,696-488 中论谴交第十二,696-488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中论道德修养思想的形成 10 整个汉朝的特殊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演变,使得魏晋南北朝的社会阶级结构,可 以细化为“高门世族地主阶层” 、 “寒门庶族地主阶层” 、 “僧侣地主阶层” 、 “编户齐民 中个体小农和个体手工业者” 、 “官府控制的军户、吏户、营户和百杂之户” 、 “世俗地 主控制的佃户、部曲、浮客等依附民” 、 “僧侣地主控制的僧袛户、白徒、养女等依附 民”和“奴隶” 。 之所以产生如此多的分化,是由于汉朝的经济政策。而这种经济政策会导致人 们从事的事役不均。 徐干认为如果人民的事役均衡的话, 则 “民尽其心而人竭其力 庶功既兴,故国家殷富,大小不匮,百姓休和,下无怨疚焉” 。 但实际上恰恰相反。 究其原因,是因为汉朝从一开始实行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家很快积累了大 量的财富。但是在这些财富的分配问题上,汉朝的统治者始终没有很好的解决。国家 制定的法律始终存在漏洞, 以至于政府在平衡各个阶层利益的时候, 总是会损害一方。 比如国家在对待盐铁的问题上打击了商人的利益,国家的财政虽有增加,但是受利最 大的是士族。另外汉朝也没有解决好秦朝留下来的土地问题。由于士族的私田越来越 多,需要缴纳国家税收的公田相对越来越少,而士族经济收入也大大增加。这也是导 致汉朝的经济分配不均。这样,使皇帝的利益进一步受损,以至于到了东汉末年,皇 帝为了钱财走了极端。 “桓、灵两世,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一方面他们大肆安排自 己的党羽在各个郡县,加强专治统治,另一方面是贪污贿赂。这期间,两朝的皇帝为 了扩充自己的钱袋,增加地租。比如“恒帝延熹 8 年(公元 165 年) ,田每亩额外敛 十钱。灵帝中平 2 年(公元 185 年) ,税天下田亩十钱。灵帝又主持卖官,按等论价, 官阶越高价目越大。 灵帝之母永乐太后聚金为堂, 贪欲无限, 用不满足, 民间童謡 河 间姹女工数钱,以钱为堂金为室” 除了东汉末年的皇帝们加剧敛财外,对于当时的士族的情况,台湾毛汉光博士在 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中评判了士族的问题。他在书中提出划分士族的标准: “家族 存在三世以上”和“官职在五品以上” 。他指出,这两个标准几乎包括了当时的全部 士族。这些士族能维持在二百年以上,有自己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维持家族稳定和发展 所需要的支出。他认为汉朝其实并没有真正解决好秦朝遗留下来的土地问题,反而是 士族通过占据大量的土地,扩展了自己的经济来源。在东汉时期,地方割据势力严重 影响了中央集权,皇帝的影响力衰减。很大程度上,土地问题是造成士族的势力扩大 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种经济的不平衡就能影响到政治,使政治局面也不能平衡,破坏正常的社会伦 理秩序,从而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影响因素。在徐干看来,只有恢复以往的社会秩 详细请参见高敏主编:中国经济通史 魏晋南北朝上m,北京: 经济济日报出版社,2007 中论民数第二十,696-501 马大英著:汉代财政史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第 73 页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中论道德修养思想的形成 11 序,才会“民劳不至于困,逸而不至于荒” 。而恢复以往的社会秩序,应转向“仁” 的社会。 二、 中论道德修养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根源 中论在遣交第十二中描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