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试论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与繁盛.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试论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与繁盛.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试论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与繁盛.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试论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与繁盛.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试论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与繁盛.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b s t r a c t i nq i n gd y n a s t y , t h es e a l c u t t i n ga r td e v e l o p e dp r o s p e r o u s l yi n t oah i g hd e g r e ea n dm a d e f a i r l yl o f t ya c c o m p l l s h m e n t so fa r t ,s u c ha sd i v e r s eg e n r e sa n dm a n y e m i n e n ts c h o l a r s b yp u t t i n gt h es e a l c u t t i n ga r ti n t ot h eb r o a d e r f i e l do fs o c i a ia n dc u l t u r a l l i v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o u t s t a n d i n gt r a i to ft h i sp a p e r i st h a tt h ea u t h o ri n t e n d s t oe x p o u n dt h er e s e a r c h e si n t ot h er e a s o n sw h yt h es e a l c u t t i n ga r tr e c e i v e d ab i gp r o s p e r i t yi nq i n g d y n a s t y ,a n da l s ot oe x p o s e t h er e g u l a rp a f t e r n so f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e n v e l o p m e n ti n t e r m so ft h es e a l - c u t t i n ga r ta sw e l ia st o i n d i c a t et h ei m p o r t a n t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 sd u r i n gt h i s p e r i o d c o n s e q u e n t l y 。 t h i sr e s e a r c hl s s i g n i f i c a n tf o ru st oh a v ef u r t h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c o m ei n f r o mt h es e a l c u t t i n ga r ti nq i n g d y n a s t y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c o n s i s t so ff o u rs e c t i o n s : t h ef i r s t s e c t i o n t h r o u g hl h ed i s c u s s i o n o v e rt h r e ed e f i n i t i o n so ft h e s e a l c u t t i n g ,c r y s t a l l i z e st h ea s s o c i a t i o nb e t w e e ns e a l c u t t i n ga n ds i g i l 。w h i c h i sa c o n f u s i n g i s s u ef o ra l o n gt i m e a c c o r d i n g l y t o p r o v i d e af u r t h e r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b o u t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i n y u a nd y n a s t y , w h e nt h es e a l c u t t i n g e m e r g e d t h es e c o n ds e c t i o nd w e l l so nt h ep r o p e r t i e sa n dt h er e g u l a rp a t t e r n so f t h ed e v eo p m e n ti nt h ef i e l do ft h es e a l c u t t i n ga r t f o l l o w i n gt h et r e ep e r i o d si n q i n gd y n a s t y :p r i m a r y ,m i d d l e ,a n dl a t e r i nt h ep r i m a r ya g e ,e v e nt h o u g h c h e n g s u i a n dl i n h a od i ds o m ec r e a t i o na l o n gw i t hs u c c e s s i o nt ot h et r a i t so f s e a lc u t t i n go fm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 yd i d n tc o m p l e t e l ye r a d i c a t et h e i rs e n i o r s s h o r t c o m i n g ;i nt h em i d d l ep e r i o d g a o - f e n g h a ni n i t i a l l ys t i r r e du p t h eo r i g i n a l m e t h o d sa n dp o u r e di n t ot h es o u r c eo fv i t a l i t y c o m b i n i n gt h ev a r i e t i e so f q i n ,h a n ,y u a na n dm i n gd y n a s t y ,d i n g j i n g n e n gc r e a t e dt h eg e n r eo fz h e w i t ht h es p i r i to f “u n i q u et h i n k i n gs t y l e ” f o l l o w i n gh i ss e n i o r s 。a t t a c h e dt o h i s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ns e a lc u t t i n g d e n g s h i r us t o o do u to ft h es i g h ta n d p r o s p e r e dt h eg e n r eo fw a n w h i c hh o l dt h em a i ni d e a “t h es i g i lc h a r s c t e r s s h o u l db a s eo nt h ew a yo fc a l l i g r a p h y ”i nt h el a t e rp e r i o d z h a o z h i q i a ns e t j nm o t i o no fu n i t i n gz h e g e n r ea n d w a n g e n r ew i t ht h em a i nt h e o r y , “a c q u i r i n g l h en u t r i t i o nf r o mo u t e rf i e l do ft h es e a l c u t t i n ga r t d u r i n gt h i sc u r r e n t 。t h e r e w e r et w o p r e e m i n e n t s c h o l a r s e m e r g e d t h e y a r e w u c h a n g s h o u a n d h u a n g - m u f u i nt h e i rw o r k s t h ef o r m e ro n es h a p e dad r i v i n gp r o p e r t ya n d w a sr e g a r d e da st h eb e s to ft h et i m e 。w h i l et h ei a t t e ro n ec r e a t e dav i v i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w i t ht h ea n c i e n tt r a i t sa n ds t a n d a r d i z e dt h es u p r e m ep e a ka n d t h ep r o s p e r o u ss t a t u si nt h es e a l c u t t i n ga r ti n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t h i r ds e c t i o ni st oj i l u s t r a t et h eo u t s t a n d i n g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 si n t e r m so ft h ep r a c t i c a l i t ya n da r to fs e a lc u t t i n gi nq i n gd y n a s t y i nt h ef a c e to f p r a c t i c a l i t y s e a lc u t t i n gw a sf a m i l i a r ,a l m o s t w i t h o u te x c e p t i o nt oe v e r yf i e l d s a n df a c e t so f s o c i a il i v e s i nt h i sp o i n t 。x i a ns i g i l p l a y e d ac r i t i c a la n d f u n c t i o n a ir o l e w h i c hi sas o r to fp e r s o n a ls i g i lo u to ft h es c a l eo ft h es i m p l e s i g i lw i t hn a m e s a tt h es a m e t i m et h eu s a g eo fs i g i ig r a d u a l l yc a m ei n t oa n e x p a n s i v es c a l ea n di n d i c a t e dt h a ts e a ic u t t i n gt u r n e di n t oa n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 2 p a r to fl h es o c i a ia n dc u l t u r a ia c t i v i t i e s ;i n t h ea s p e c to fa r t ,t h es e a l c u t t i n g n o tm e r e l yr e a c h e dt h ep e a ko ft h i sf i e l di nq i n gd y n a s t y ,b u ta l s op i e r c e di n t o t h ec o n c e p t i o n “s t u d y i n gs e a lc u t t i n gm u s tf o i l o wt h et r a i t so fq i na n dh a n d y n a s t y ”c o n s e q u e n t l y s e a ic u t t i n gw a s i nt h es t a t u so fg r e a ta c h i e v e m e n t s a sf o ry i np u ,w h i c ha r et h eb o o k sc o l l e c t e ds i g i l p i c t u r e s ,r e g a r d e da st h e c r u c i a ic a r r i e ro ft h es e a l c u t t i n ga r t i nt h es c a l ea n dt h ev a r i e t yo fc o l l e c t i o n s , m a d eas t r i k i n g p r o g r e s sc o m p a r e dw i t h f o r m e rg e n e r a t i o n s ;a n da st h e e s s e n t i a ip a r to ft h es e a l c u t t i n ga r t ,b i a nk u a n ,w h i c hj ss e a l e do nt h es i d eo f t h es t o n e a l s oe n r i c h e dt h ee x p r e s s i v ef o r c ef o rt h es e a l - c u t t i n ga r tw i t hf o u r s o r t so fb e a u t ya c c u m u l a t e df r o mc a l l i g r a p h y p a i n t i n g s c u l p t u r ea n dd i c t i o n t h e r e f o r e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y i np ua n d b i a nk u a na b o u n d e d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o ft h es i g i ia r ta n dw a si d e n t i f i e dt oh a v et h es a m es o c i a ls t a t u s w i t h p o e t r y ,c a l l i g r a p h y , a n dp a i n t i n g l n q i n gd y n a s t y a s a r e s u l t ,s e a i c u t t i n gc a m e t ob eau n i q u es u b j e c ti nt h ea r tf i e l d t h ei a s ts e c t i o ni st op r o b ei n t ot h er e a s o n so ft h es i g i la r tp r o s p e r i t y f r o ml h ef o i l o w i n ga n g l e s :f i r s t l y w i t hl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e c o n o m i ca n d c u l t u r a i i i v e s m a t e r i a l sa n ds t y l e so fs t o n e sw e r em o r ev a r i o u sa n dt h et o o l s w e r ei m p r o v e dl o o a c c o r d i n g l ya l it h e s ei n f l u e n c e ds e a l c u t t i n ga r ti nt h e a s p e c t so fa e s t h e t i c sa n ds t y ,l e s ;s e c o n d l y b e c a u s eo ft h es o c i a l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f o rt h es e a l c u t t i n ga r ta n dp e o p l e sh i g h e rc u l t u r a i l e v e l t h es o c i a is t a t u so f t h es i g i l e n g r a v e r sw e r e e n h a n c e db yl e a p sa n db o u n d s ;t h i r d l y 。t h ea c a d e m i c e t h o sa l t e r e d 。w h i c he f f e c t e do nt h es e a t c u t t i n gt h e o r i e s ,a e s t h e t i c sa n de v e n t h ek n o w l e d g es t r u c t u r e so ft h es i g i is c h o l a r s t h en a t u r a la s s o c i a t i o na m o n g l i n g u i s t i c s ,e p i g r a p h y ,a n ds i g i ld i r e c t l y i n f l u e n c e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 s e a l c u t t i n ga r t :f o u r t h l y ,t h es e a l c u t t i n g a r to b t a i n e dt h ep l e n t i f u ln u t r i t i o n f r o mo t h e ra r ts u b j e c t sa n dt h e i rm a t u r et h e o r i e sa n dp r a c t i c e s u c ha sp o e t r y , p a i n t i n g ,a n dc a l l i g r a p h y a b o v et h e s ef o u r f a c t o r s ,t h e y a l l p l a y e d 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te f f e c t so n t h ep r o s p e r i t yo f s e a l c u t t i n ga r ti nq i n g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q i n gd y n a s t y , s e a lc u t t i n g ,s i g i l ,t h es e a l c u t t i n ga r t ,c u l t u r a ll i v e s ,x i a ns i g i 3 后记 一、绪论 ( 一)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1 3 1 本文以清代的篆刻艺术作为研究对象。 篆刻艺术在清代达到了繁盛的地步,取得了堪与秦汉玺印相媲美的艺术成 就,对民国以后的篆刻艺术有巨大影响。研究清代篆刻艺术发展、演变的规律, 探讨其繁盛的原因,对于我们更好地继承清代篆刻艺术的精髓,发展新时期的篆 刻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篆刻”、“印章”、“金石”等是本文涉及的关键性概念,对这些概念可以 有不同的理解,本文所指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为避免误解,这里先作辨析、说明, 以使本文的研究对象更加明晰。在辨析的过程中会涉及到明清以前篆刻艺术的发 展,对于理解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也极有帮助。 l 、“篆刻”一词的三种含义 “篆刻”一词据不同语境有三种主要含义,分别是: ( 1 ) 一是广义。从构词上看,其字面意思是“以篆书镌刻”,若照此理解, 应包括所有载体上刻写的篆书,诸如钟鼎、泉币、碑版、印章、砖瓦等物上以篆 书镌( 铸) 刻之文都在其中,基本属于传统上“金石文字”的范畴。如宋书 卷八的丙子年诏书称“内府雕文篆刻无益之物,一皆蠲省”;欧阳修集古录跋 尾卷五说碧落碑“篆刻宛然”;曾巩集“古今篆刻为金石录五百卷”( 曾 巩集附录) ;董迪说“秦则无道而篆刻顾后世不及”。这种含义在元明清三 代仍在沿用,如最先以花乳石治印的王冕曾有“题申屠子迪篆刻卷”。,所说的 “篆刻”却是“重刻峄山、泰碑二石于绍兴路学”;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卷 三有“一石人传为丁兰所化,旁多篆刻,苔蚀不可读”,嘉庆重修一统志载泗 水西岸的歌风台,有“立石篆刻歌风辞于其上”。;清末陈介祺传古别录在 谈及如何剔除出土古器金文的粘连笔画时说:“良工心细或亦能之,而不如读书 人解古篆刻者之所为也。”。可见“篆刻”的广义应用很广,但我们注意到,在宋 元以上的文献中,未发现“篆刻”特指“印章”的用法 ( 2 ) 二是喻义。指对文章的刻意雕琢,这个用法来源于汉代扬雄法苦吾 子卷第二“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是说当时人挖空心思、精心经营赋体 文学的行为只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但自曹丕提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后,扬 雄对“雕刻”文章不屑的态度遭到人们的反诘,如颜之推颜氏家训 中就有 这样的内容。于是“篆刻”又成为对精心撰文的赞扬。此贬褒二种态度都为后世 。来董遥广川书跋卷四,中嗣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 9 9 3 年出版。第7 7 5 页。 。明王冕竹斋集) 卷下,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第l o 页。 。嘉庆重修一统志第2 2 5 5 册,四部丛刊续编史部 。美术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7 9 4 页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第九:“雄日:然童予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余窃非之” 后记 一、绪论 ( 一)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1 3 1 本文以清代的篆刻艺术作为研究对象。 篆刻艺术在清代达到了繁盛的地步,取得了堪与秦汉玺印相媲美的艺术成 就,对民国以后的篆刻艺术有巨大影响。研究清代篆刻艺术发展、演变的规律, 探讨其繁盛的原因,对于我们更好地继承清代篆刻艺术的精髓,发展新时期的篆 刻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篆刻”、“印章”、“金石”等是本文涉及的关键性概念,对这些概念可以 有不同的理解,本文所指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为避免误解,这里先作辨析、说明, 以使本文的研究对象更加明晰。在辨析的过程中会涉及到明清以前篆刻艺术的发 展,对于理解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也极有帮助。 l 、“篆刻”一词的三种含义 “篆刻”一词据不同语境有三种主要含义,分别是: ( 1 ) 一是广义。从构词上看,其字面意思是“以篆书镌刻”,若照此理解, 应包括所有载体上刻写的篆书,诸如钟鼎、泉币、碑版、印章、砖瓦等物上以篆 书镌( 铸) 刻之文都在其中,基本属于传统上“金石文字”的范畴。如宋书 卷八的丙子年诏书称“内府雕文篆刻无益之物,一皆蠲省”;欧阳修集古录跋 尾卷五说碧落碑“篆刻宛然”;曾巩集“古今篆刻为金石录五百卷”( 曾 巩集附录) ;董迪说“秦则无道而篆刻顾后世不及”。这种含义在元明清三 代仍在沿用,如最先以花乳石治印的王冕曾有“题申屠子迪篆刻卷”。,所说的 “篆刻”却是“重刻峄山、泰碑二石于绍兴路学”;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卷 三有“一石人传为丁兰所化,旁多篆刻,苔蚀不可读”,嘉庆重修一统志载泗 水西岸的歌风台,有“立石篆刻歌风辞于其上”。;清末陈介祺传古别录在 谈及如何剔除出土古器金文的粘连笔画时说:“良工心细或亦能之,而不如读书 人解古篆刻者之所为也。”。可见“篆刻”的广义应用很广,但我们注意到,在宋 元以上的文献中,未发现“篆刻”特指“印章”的用法 ( 2 ) 二是喻义。指对文章的刻意雕琢,这个用法来源于汉代扬雄法苦吾 子卷第二“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是说当时人挖空心思、精心经营赋体 文学的行为只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但自曹丕提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后,扬 雄对“雕刻”文章不屑的态度遭到人们的反诘,如颜之推颜氏家训 中就有 这样的内容。于是“篆刻”又成为对精心撰文的赞扬。此贬褒二种态度都为后世 。来董遥广川书跋卷四,中嗣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 9 9 3 年出版。第7 7 5 页。 。明王冕竹斋集) 卷下,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第l o 页。 。嘉庆重修一统志第2 2 5 5 册,四部丛刊续编史部 。美术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7 9 4 页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第九:“雄日:然童予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余窃非之” 所常用,例子屡见不鲜,如:苏轼尝自谓“学虽笃志,本先朝进士篆刻之文”。为 褒义:清初顾炎武自叹“少年畴不过从诸文士之后,为雕虫篆刻之技”9 为贬义。 总之都是围绕文章撰写而言的,使用频率甚高,堪称熟典。 ( 3 ) 三是狭义。指篆刻印章,并进一步特指元明以后文人的篆刻艺术。这 个用法也是如今最常用的“篆刻”含义,但宋元以前的文献未见这样的用法。元 翰林学士吴澄赠篆刻谢仁父序云:“谢复阳仁父,儒家子,工篆刻,予每视 其累累之章而喜,岂真为其笔法、刀法之工哉! ”。这可能是文献中首次以“篆刻” 专指篆刻印章。虽谢仁父其人失考,但吴澄与赵孟颊同时,其为“儒家子”而工 于篆刻,从而与赵孟烦、吾丘衍力倡文人篆刻、恢复汉魏“典型质朴之意”的背 景相合拍。此后,“篆刻”的这种用法开始出现,如元末郑元祜有赠篆刻朱生 盛。一诗赞扬当时的治印者朱硅;明代中期,文彭亲自操刀治印,上承吾、赵, 力倡秦汉古法,后世尊为篆刻鼻祖,胡应麟尝赞以“篆刻特为一代宗师” 。文 彭以后,以“篆刻”专指以篆书镌刻石章一义逐渐风行,成为“篆刻”的最主要 用法,为世所公认并广泛应用至今。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篆刻”完全成为由文 人全程实施、完成的一种艺术活动。本文正是研究这个意义上的“篆刻”在清代 的发展情况。 2 、印章的发展直接孕育了篆刻艺术 元人开始倡行的篆刻艺术,在此后却多与古已有之、用于征信的“印章” 相混淆,致使“篆刻”概念模糊、指代不清。故这里试从印章发展的源流上来分 析篆刻艺术是如何产生,及其产生的前提。 印章起源于商周,可分为官、私两大类,初称“玺”,又作“铢”、“鲸”、“端”。 当时“玺”字尊卑共用,在质地、形制方面也没有等级规定,吏民听其所好,故 多以金玉为之,龙虎钮。直至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对君、臣用印作出了区分,“天 子独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官员、百姓则称“印”,“印”遂成为后 世最常见的称呼。西汉时,武帝于元狩四年( 公元前1 1 9 年) 、太初元年( 公元 前1 0 4 年) 两度改定官制,规定丞相、大将军、御史大夫以及御史等二千石以上 高官印文用“章”字o ,这里的“章”字为“彰显、彰著”义。随着“章”字的 流行,“印章”二字逐渐合用,成为通称。这时的印章以其征信功能、实用价值, 被广泛地用于诏令、启牍、文书、货殖封缄等方面,在政治、经济生活中起着重 要作用。印章材质则以铜为主,兼用金、银、玉等,其制作工艺、流程相对复杂, 需多方合作方可完成,故官府设有专门机构和专职印工负责铸凿工作,民间亦有 专门工匠专营私印制作。此时官印、私印的风格特色和艺术水准基本一致,都具 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成为后世篆刻艺术发展、取法之渊薮。魏晋以后,随着 简牍封检之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用印方式也完成了从封泥到以印色钤纸的转 变,官印由白文改用朱文,印面增大,印文则极尽扭曲盘绕之能事,艺术水准开 o 苏轼集 卷六十七,“密州谢表”。 o 亭林馀集卷“典陛桴亭札”,四部丛刊初编t 集部。 o 元吴澄攮吴文正公集) 卷三十三“赠篆刻谢仁父序”,四库全书本,第1 4 页 o 元郑元袖撰侨吴集卷五,四库全书,本,第1 9 页 o 明胡应簟撰少室山房集 卷一百九“题何长卿、文寿丞墨竹图”,四库全书本,第1 7 页 o 参见卫宏汉官旧仪 、蔡邕独断 。 o 详细制度可参见汉书孝武本纪 ,汉书郊祀志、应邵汉官仪) 、卫宏汉官旧仪) 以及北堂 书钞仪饰部、初学记服食部 、通典汉宫、( 白帖,十三、太平御览仪式部 等。 o 王献堂五镫精舍印话,齐鲁书社1 9 8 5 年舨,第2 8 3 页 6 始降低。 隋唐以后,印章进入艺术上的衰微期。但印章的实用价值却未打丝毫折扣, 印章还产生了许多别称,在朝廷、官府用印方面,唐代将“玺”改称“宝”, 增加了“记”、“朱记”的字样,明代官印又增加了“关防”、“条记”等称呼,清 代还将满、汉篆书同刻于一印。封建社会形成的一套玺宝和印章制度,与当时的 政治制度、职官制度相适应,至清代到了集大成的地步。私印方面,宋代以来还 多用“图书”之名,这与时人喜将印章钤在书籍、图画等物上有关。;而民间流 行的“契、合同”等称呼,显然是用于商业流通场合;元押则更是特定历史条件 下的产物。 总之,印章作为权力的象征、取信的凭证,一直在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 隋唐以后印章的发展产生了新特点,这就是官印、私印在形式、风格和艺 术要求上开始分道扬镳。官印仅作为权力的象征而存在,在形式、印文用篆上有 严格的规定,以致日趋僵化,艺术水平江河同下,这基本为后人所公认。而私印 却花样迭出,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唐宋以来收藏、鉴赏印的兴起,这类印章不仅与 此前存在的其它印章一样具有实用价值,而且更具有审美价值,逐渐成为文人关 注的欣赏对象,从而营造出孕育篆刻艺术的浓厚氛围。这一氛围可从以下两个方 面来看: ( 】) 首先应归功于书画收藏、赏鉴之风的蔚然兴起。“前代御府,自晋宋 至周隋,收聚图书,皆未行印记” ,而唐宋以来鉴藏家皆喜于所收藏、过眼的 书画、图书上钤以印记。 唐代窦泉述书赋、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记 等书都有专节表述鉴、藏印记。明代张应文叙书画印识罗列的唐宋收藏、鉴 赏印章达1 4 7 枚。其中既有皇家所用,如唐秘府“贞观”、“开元”,宋“大观”、 “宣和”,金章宗“明昌御览”等七玺”;也有纯粹私人用印,如唐褚遂良的“褚 氏”方印,虞世南的“会稽内史”印,宋欧阳修的“醉翁子孙其永保之”,贾似 道“秋壑”等印。用印最多的当属米芾,有近百枚,朱、白文,铜、玉质兼有, 分别施于不同等次的书画,如白文玉印“辛卵米芾”、“米芾元章印”等六枚皆施 于绝品,而“米姓清玩之印”则施于次品之上 。这些鉴藏印章的主要作用仍是 征信。但是,由于这类印章要钤于法书、名画之上,故对它也就自然兼有了艺术 上的要求,如米芾虽以不污损画面为原则要求“印文虽细,圈须与文等”,但也 反映了他对印章的审美,这一认识对后世圆朱文印颇有影响。 除了鉴藏印章之外,钤于书画、图籍之上的还有斋馆印、词句印、书画落 款名号印。如唐李泌的“端居室”斋馆印,南宋贾似道的“贤者而后乐此”,词 人姜夔“鹰扬周室,风仪虞廷”印等,欧阳修的“六居士”等,它们品式很多, 与鉴藏印章一样,不仅丰富了私印的形式,还增加了印文的内涵,对提高此类印 章的艺术水平帮助甚大,并逐渐成为书画创作的一部分。 ( 2 ) 与宋代金石学大兴有关。金石学兴起后,古代玺印的赏鉴、研究也随 。旧唐书职官制二,武则天恶“玺”音近“死”音,而命将“玺”字“改为宝。其授命、传国符八玺 文并改肜宝字” o 明徐官古今印史) ,韩天衡编订历代印学论文选) ,西泠印社1 9 8 5 年版,第5 7 页。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卷三“叙自古跋尾押署” o 此类皇家鉴藏印有别于象征权力的官印,应视为特殊的个人收藏 o 明张应文叙书画印识,历代印学论文选第8 1 页 7 着商周盘彝、秦汉刻石而为学者所重视。除王俅啸堂集古录那种兼收古印的 金石学著录外,还出现不少专辑古印的集古印谱,如宋代杨克一的集古印格、 姜夔的姜氏集古印谱以及传为宋内府编辑的宣和印谱。到了元代,此风 更盛。 文人集辑玺印的最初目的主要是证经订史或发思古之幽情,但学者在考证、 赏鉴的过程中却很自然地产生了审美愉悦,并欲在实践中表现出来,如赵盂颊摹 辑古印三百馀枚,集成印史,乃于序中提倡篆刻要有“汉魏而下典型质朴之 意”;吾丘衍辑古印式二卷,遂于学古编三十五举中处处以汉印古法 为准绳来讲授篆刻之法。事实上,古代玺印的研究成果对篆刻艺术的兴起在 审美观上提供了必要的参照,为篆刻艺术的萌生以及恢复秦汉传统并发扬广大有 巨大作用。 综览以上两点可知,宋元时期形成的文人之间这种浓厚的赏鉴、探讨印章 的氛围,孕育着篆刻艺术的发展。但是,作为一门艺术,其本身应“是一种个体 性精神劳动”,且“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还应具有自己的审美理想,来潜移默 化地导引主体的审美意识,规范艺术方法,并形成一定的风格流派。古代玺印 显然不具备这些要素。由于古代玺印所用印材以铜、玉为主,其坚韧非文人所能 自镌,长期以来,文人用印最多也只能自己写篆,再假手于印工,很难完全表达 文人的审美理想。故从文人对印章制作的介入,到彻底把握篆刻创作这一质的转 变,还受着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由这种限制可归纳出篆刻艺术产生所需的两个基 本条件,一是刻印主体的自篆、自刻,二是石质印材的使用。“自篆”能力是文 人所具有的,石材的应用不仅可以精微表现印稿的本来追求,也使文人“自刻” 成为可能。 沙孟海先生就曾以“自篆自刻”为标准,将印学的形成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北宋米芾,第二阶段是元朝赵孟瘊、吾丘衍,第三阶段是元末王冕, 第四阶段是明中期的文彭、何震。但称米芾自篆自刻,仅是一种推测,清代丁敬 虽也说过米芾所用印乃自刻。,恐并无依据。而赵、吾二氏没有自刻的记载,文 献却有材料证明他们的印章是自篆后交与他人刻治的。故学术界一般认为在元 末王冕、朱硅等人开始使用石质印材后,文人们方能将自己所理解的汉印古朴、 质厚之意随心所欲地表现出来。因此,“铁笔”之类的称呼出现在元人的笔下当 非偶然 ,而着眼于操作过程的“篆刻”一词成为这门艺术的名称,自然也顺理 成章了。 以上分析了篆刻艺术的产生及其产生所需氛围、条件,应该有助于准确理 解“篆刻”这一概念。其实,“篆刻”一词重视操作过程的实质在于对主体的关 注,“篆刻”与元以前传统印章的区别主要是由契刻者的差异所造成的。 3 、“印章”与“篆刻”的区别与联系 据上文可知,印章与篆刻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二者是否具有艺术欣赏功能, 是否是在一定审美理想指导下的个体创作等方面,我们下面列表说明“印章”与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概论) 。 。沙盂海日j 学形成的几个阶段,见沙孟海论书丛稿) ,上海书画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8 7 页。 。丁敬“胡姓翰墨”款:“朱文米姓翰墨印,盖公自刻者”历代印学论文选 第8 3 5 页 。元夏溥学古编序文:“余夏溥小印先生写,可证也” 。元元鼎方寸铁歌赠伯盛朱隐君,转引自黄悖著中国古代印论史,上海书画出舨社1 9 9 4 年版t 第 2 3 页。 “篆刻”的区别与联系: 印章篆刻 印j :、匠人,文化素质较低。多“夙伺审美理想的艺术家,以十人夫为主, 刻印主体习”和“世守其业”者。治印多被动 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有“游戏”之心态, 成分。治印多主动。 源丁商周,盛丁秦汉、 朝,绵量正于倡丁朱元,人兴丁明,繁盛丁清,至今 起源发展 隋唐、明清,至今尚有使_ l j 。术衰,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以铜为主,品玉、金银等皆有,臼秦以f i 质为主,晶、玉、铜属个圳治印者 材质 以后,有完善的等级制度规定。偶一为之。 权力象征、征信、厌胜等实用功能,以艺术的欣赏功能为主,兼具征信的实 功州用于文书、契约、诏令、货殖等场合, 用功能,被视为治印者的“精神所寄”, 后世用以考古、赏鉴、证经订史。 主要用于书画艺术等场合。 篆写、铸刻分离, :艺流程复杂,技一般分为篆写、镌刻两个步骤,由个体 制作过程 术性强,需多人分工合作。创作完成,易于抒发、表现性情。 铸、凿、刻、錾、琢,制作程序应等以刻为主,刀法有冲、切两火类,清代 制作手段 同于青铜器皿制作,翻砂、拔蜡皆有。 曾有人总结出十三种刀法之多。 有理论、成体系、有流派,能抒发性情 性质 带有艺术性的工艺制作。 的艺木创作。 明、清的篆刻艺术作品仍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更兼具艺术的欣赏功能。只有这 样,它才更为人们所接受,具备更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也使它有别于与它同时的 明清时期完全用于权力象征的官印,也就是说,本文不将明清时期的官印作为篆 刻艺术的研究对象。 印章、篆刻二者混淆的原因主要是,广义的“篆刻”从字面意义上看包括 玺印的制作,而“篆刻”不作为艺术名称出现时,它仅表示一种操作的过程,印 章j 下是这一操作过程的具体物质形式。“篆刻”与“印章”的混淆在篆刻艺术萌 生之时就已开始,如元末脱脱监修、揭候斯参与其事的宋史就开始以“篆刻” 泛指官方用印,宋史舆服六称太祖于乾德三年,因“旧印五代所铸,篆刻 非工”,乃诏“世习缪篆”的蜀中铸印官祝温柔重铸。明清以来著述中将古代玺 印称为“篆刻”者更是比比皆是,至今仍为人所混用。虽有学者意识到这个问题 ”,但未加深入辨析,众多的印章史、篆刻史、篆刻学类书籍更是未加区分。 在理解了“篆刻”与“印章”的关系后,就容易理解“篆刻”一词的其它 代称,如“铁笔”是以刻印的工具为喻,强调了篆刻的“笔意”特性;“金石” 则隐含了篆刻和会石之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广义的篆刻一词含有古今金石文字之 义,故明清之时,文人也很自然地以“金石”来指代篆刻,而不应视为篆刻家以 学术来自抬身价之意。篆刻作品的物质形式是以印章面目出现,故将篆刻称为“治 印”、“刻印”乃至“刻戳”等俗称也无不可,但应明白这里的“印”与古代印章 是有区别的。“印人”作为篆刻家的称呼,源于清初周亮工的印人传一书, 周书极力搜罗篆刻家事迹,阐幽发微,很有影响,后继者有清中期汪启淑的飞 鸿堂印人传,以及清末叶铭的再续印人传等。但众书所收印人不乏硕学大 儒、阁老学士、封疆大吏,他们似不会以“印人”为念的,故本文除在特殊场合 外,皆改用“治印者”这一中性称呼。至于“金石家”之称呼,借用马衡先生“金 石家不必为刻印家,而刻印家必出金石家”的话,是对篆刻家们提出了更高的要 。陈振濂独立:篆刻本位的观念确立,中国篆刻总第一、二期:叶一苇中国篆刻史,西泠印社 版杜2 0 0 0 年版,第1 6 8 页 求,而篆刻家们也应力求做到“金石家”的名实相符,提高修养,而不使人们认 为篆刻仅是“一支铁笔与几方印石之谓”也。 ( 二) 、本文的研究特点与材料问题 l 、本文的研究特点 篆刻艺术是以古代印章为母体孕育而出,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印章 作为权力的象征、征信的凭证、封缄的工具、厌胜的信物等,深入到古代社会政 治、经济、文化乃至商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它的研究,极有益于深刻理解篆刻 艺术的渊源,故这既是金石学家的一项任务,也是印学家、篆刻家的共同课题。 篆刻所用字体以篆书为主流,这一方面是因为篆书的笔画善于引长促短、弯曲流 动,造型能长能扁、可方可圆,可以适应印石任何的特定形状,并易做到生动协 调,篆法与章法、刀法之间的相互适应性也远远超过其他书体:另一方面也因为 篆书属于古文字,一般人难以掌握,更具征信、防伪之功效。而对篆书这种古文 字的研究,与历代文字学的研究水平密切相关,文字学是经学家、史学家研经考 史的阶梯,同时也应是印学家、篆刻家的当行本色。自篆刻艺术大行于世后,鉴 藏印、闲章、书画款印就与书画结下不解之缘,有时甚至成为书画创作的有机组 成部分,而这些文人书画家也多有操刀治印者,这样也就很自然地将诗情画意、 书道之理运用至篆刻创作中,增强、事富了篆刻的艺术表现力。 所以,前人对于篆刻艺术,一方面因为它曾是匠人所为,就认为是小道, 属雕虫小技;另一方面又认为它们是篆刻艺术家们的“精神所寄”,浸淫其中, 自可“艺也而进于道”,而且是“非胸有书卷,终不免俗乎”。,需要有深厚的文 化和艺术修养才能游刃于其中。 故本文对清代篆刻艺术的研究特点就是:不仅仅局限于篆刻艺术风格的发 展、篆刻流派的演变、作品的介绍、篆刻技法的探讨以及篆刻家的评述等狭隘的 圈子内,而是将其置于有清一代社会经济、学术与文化艺术发展的大环境下来思 考,揭示它发展、演变的规律,指出清代篆刻艺术对前代的继承和发展,说明它 的突出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扩展了清代篆刻艺术研究的领域,使清代篆刻艺 术的研究迈向更深的层次。 2 、本文的材料问题 本文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前代尤其是明清有关篆刻的论述,以及当代的研究 成果。这些论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者、治印者、印论家有关篆刻发展及其 理论的论述;二是治印者的篆刻艺术作品,包括印章实物和历代集辑的印谱。 由于历代学者、文人包括治印者多视篆刻为小道,鲜有长篇大论,但其中 锦言碎玉,散见于历代的序跋笔记之中,颇多真知灼见。众所周知,明清古籍浩 如烟海,有关篆刻的论述材料自然不在少数,却极其零散无序。八十年代中期, 韩天衡先生曾编辑历代印学论文选,采辑古代篆刻著作、印谱序跋、论印款 识及论印诗词甚多,材料相对集中,极便使用,对近二十年来的篆刻艺术研究有 筚路蓝缕之功。但今天看来,仍不免有讹脱的情况,且从所收文字篇幅上看,材 料也远未达到齐备的地步,故本文的材料收集工作立足于第一手资料的铨选。最 。林罐印说十则,见历代印学论文选第3 9 7 页 1 0 求,而篆刻家们也应力求做到“金石家”的名实相符,提高修养,而不使人们认 为篆刻仅是“一支铁笔与几方印石之谓”也。 ( 二) 、本文的研究特点与材料问题 l 、本文的研究特点 篆刻艺术是以古代印章为母体孕育而出,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印章 作为权力的象征、征信的凭证、封缄的工具、厌胜的信物等,深入到古代社会政 治、经济、文化乃至商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它的研究,极有益于深刻理解篆刻 艺术的渊源,故这既是金石学家的一项任务,也是印学家、篆刻家的共同课题。 篆刻所用字体以篆书为主流,这一方面是因为篆书的笔画善于引长促短、弯曲流 动,造型能长能扁、可方可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