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十届全国运动会对苏北承办城市体育发展影响研究.pdf_第1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十届全国运动会对苏北承办城市体育发展影响研究.pdf_第2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十届全国运动会对苏北承办城市体育发展影响研究.pdf_第3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十届全国运动会对苏北承办城市体育发展影响研究.pdf_第4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十届全国运动会对苏北承办城市体育发展影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十届全国运动会对苏北承办城市体育发展影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对苏北承办城市体育发展影响研究 4 摘 要 摘 要 全运会是我国发展竞技体育的最高组织形式,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 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江苏省举全省之力成功举办了第十届全国运动会,13 个省 辖市都承办了赛事。苏北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四城市都承办了相关赛事, 分散办赛可以使全运会的社会效益更广,对地方体育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直 接。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十运 会对上述城市体育发展的影响。内容包括四城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群众体 育、学校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相关赛事等。 通过调查、 分析得出: 十运会对当地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不大, 对群众体育、 学校体育开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十运会部分场馆在赛后免费向老百姓开放,十运 会前四城市承办的相关赛事在十运会后都终止。 文章对上述现状进行总结得出: 合理的项目布局和成熟的赛事经验是实现承 办目标的基本保障;十运会赛事级别与后备人才培养目标不衔接;场馆建设资金 来源渠道决定了场馆的产权及赛后管理模式; 相关赛事不能因一项大型赛事的结 束而中断等结论。 文章针对上述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进一步优化“省队市办”的运动队管 理模式;赛事体制应与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紧密衔接;稳步推进后备人才培养、群 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开展, 不依赖于举办大型赛事; 场馆建设应避免产权等纠纷、 争取为老百姓健身多做贡献;当地政府应积极保护和继承城市赛事品牌。 本文希望通过上述内容的分析,能为大型体育赛事今后的发展提供建议,能 使大型体育赛事的功能更广、延续时间更长。 关键词:十运会 苏北 体育发展 研究 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对苏北承办城市体育发展影响研究 5 abstract the national games are our country develop athletics sports highest organization form, to our country sports enterprise development pivotal function.jiangsu province lifted strength of success entire province to hold the tenth session of national athletic meet, 13 municipalities have all undertaken the sports event.northern jiangsu xuchou, huai an, yancheng, the lianyungang four cities have all undertaken the correlation sports event, divides the match to manage the match to be possible to cause the national games the social efficiency to be broader, develops the promoter action to the place sports enterprise to be more direct. in this paper, the use of literature, survey,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earch method to study the city sports national games on the above development. includes four cities in sports reserve personnel training, mass sports, school sports, the venue after use, and other related events.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alysis, study, national games on the local back-up personnel training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masses pe, school sport to carry out has a positive impact, part of national games venues free of charge to people in the game open, national games before the city hosted four related events at national games after their termination. the article carries on the summary to the above present situation to obtain: the reasonable project layout and the mature sports event experience realize the undertaking goal basic safeguard; the tenth session of national athletic meet event rank and the reserve personnel training goal does not link up; the facility construction capital source channel had decided after the facility property right and the match manages the pattern; the related sports event cannot interrupt and so on the conclusions because of a large-scale sports event conclusion.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roposal in view of the above conclusion: the sports event system should and the reserve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close engagement; advances the populace sports and the school sports development with steady steps, does not rely on in holds the large-scale sports event; the facility construction should avoid disputes and so on property right, strives for the common people fitness makes contribution and so on hope that the contents of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bove-mentioned analysis, major sports event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recommendations to major sports events are the functions of a broader, longer duration. keywords: the 10th national games subei sports development research 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对苏北承办城市体育发展影响研究 1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 本人郑重声明: 1、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 期: 日 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 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 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 期: 日 期: 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对苏北承办城市体育发展影响研究 6 1前言: 1前言: 1.1 选题的背景 1.1 选题的背景 第十届全国运动会2005年10月12日至23日在江苏省举行,第十届全运会是 我国历史上首次通过申办方式确定举办地的全运会,共有9986名运动员参与32 个项目357个小项的角逐,其中包括夏季奥运会所有的28个比赛项目,是历届全 运会设项最多的一次。共13个省辖市、9个县级市、6 所高校承担了十运会单项 办赛任务。举办十运会动用比赛场馆(不含训练场馆) 54个,其中新建和维修改造 各27个。27个十运会新建比赛场馆,省级建设12个,省辖市建设9个,县级市建设 3个,高校建设3个。不计土地费用,十运会比赛场馆建设资金需40 多亿元,江 苏省本级财政投入仅20 多亿。 2001 年九全运会在广东省的 16 个市举办,首次打破在一个城市举办全运会 的传统,十运会继续沿用这种多城市共同举办的模式,并将这种模式优化,赛场 分布更加广泛,全运会真正成为“体育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结果已经显示, 以省为申办单位,以多城市、跨城市、多单位共同举办全运会的办赛模式是成功 的。 江苏省将全省分为苏南、苏中、苏北,其中苏北城市主要有:徐州、连云港、 盐城、淮安、宿迁;苏北五个个城市承办了十运会部分项目。本文以徐州、连云 港、淮安、盐城四市为例,研究十运会给这四个城市体育发展带来的影响。 徐州市竞技体育始终保持省内前三甲的位置,2000 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 “全国最佳赛区”、全国冬泳突出贡献奖、输送优秀人才突出贡献奖、全国田径后 备人才培训基地等称号。淮安市是十运会三大球唯一承办决赛的苏北城市,淮安 市体育馆是全国男排联赛江苏一品梅男排队的主场,且被誉为“魔鬼主场” , 每 年都要承办一些国家级别的排球比赛。连云港市从 03 年起拥有江苏省帆船、帆 板训练基地(连岛海上训练基地) ,沙滩排球一直是该市的品牌项目,2004 年, 成功举办了世界男子沙滩排球比赛,成功举办了亚洲沙滩排球比赛、全国沙滩排 球比赛、江苏省沙滩排球比赛。盐城市,自上世纪 70 年代起,篮球运动已在盐 城市广泛开展,市民普遍喜爱篮球运动,十运会的篮球预赛放在盐城,可以解决 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对苏北承办城市体育发展影响研究 7 观众上座率的问题,且能更好的带动盐城的篮球运动开展,等等。苏北城市在地 理坏境或体育传统等方面都具备一定的优势, 为其承办十运会部分项目比赛打下 了良好的基础。 苏北四城市承办十运会项目分布:徐州市承办了铁人三项,男子排球预赛; 淮安市承办了男子排球决赛;连云港市承办了武术散打、帆板帆船、沙滩排球预 决赛;盐城市承办了男子篮球预赛。 省辖市成功地承办了国内最大的综合性体育赛事部分项目, 这是省辖市承办 赛事级别的突破。因此,十运会给承办地带来的影响要比举办单项赛事带来的影 响大得多。全运会是我国发展竞技体育运动的最高组织形式,对我国体育事业的 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年一届的全运会对国内各省市体育事业发展具有 指挥棒作用,特别是对竞技体育的影响最大,各省市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也 主要以备战全运会为目标。 近些年, 许多省市实行 “省队市办” 运动队培养模式, 江苏省就是如此,省体育局也将许多运动队放在省辖市训练和管理,根据项目特 点和地方体育传统安排“省队市办”项目分布,这样既可以减轻省体育局训练中 心的管理任务,也可以为各省辖市的体育传统注入新的活力。江苏省许多省辖市 具有良好的体育传统,并且具有“省队市办”的经验,在这些基础上再承办十运 会部分项目,并且取得了成功,这对各省辖市的竞技体育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 对江苏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有很大影响。 各省辖市承办的十运会项目多是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且群众基础较好,如 徐州市云龙湖多年前就建成了万人游泳场,老百姓可以免费在湖边游泳,因此, 徐州市的许多市民在此游泳健身,对游泳比赛更是热衷。在十运会前,许多省辖 市都承办了一些大型比赛,观众非常热情,比赛场面热烈。为了迎接十运会,各 市都举办了一系列的群众健身运动。 观看高水平的体育比赛, 参与全民健身运动, 这对举办地的群众体育开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十运会前和十运会期间, 许多地市中小学都不同程度的宣传了十运会和本 市承办的项目。比赛期间,多数学校组织学生观看比赛,这些都激发了青少年对 体育比赛的兴趣,让他们看到顽强拼搏的精神。许多中小学体育老师观摩了十运 会比赛,等等,这些对承办地的学校体育开展都会带来极大影响。 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对苏北承办城市体育发展影响研究 8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掌握苏北四城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在十运会后的 培养情况。 (2)通过问卷调查掌握十运会对苏北四城市群众体育开展的影响情况。 (3)通过问卷调查掌握、分析十运会后苏北四城市学校体育开展情况。 (4)通过实地调查了解苏北四城市十运会比赛场馆的赛后利用情况。 (5)通过实地访谈掌握苏北四城市承办大型赛事的情况。 (6)全面分析十运会对苏北承办城市体育事业发展影响情况。 1.2.2 研究的意义 1.2.2 研究的意义 (1)为“体育竞赛导向作用”提供事实根据。充分、合理地发挥体育竞赛的导 向作用,调整各地竞技体育项目布局,这是我国体育竞赛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本 课题对“分散办全运会给承办地体育事业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可以检验十运 会比赛项目分布是否合理,为“体育竞赛导向作用”提供事实根据。 (2)为“借大型运动会带动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发展”提供事实依据。利用竞 技体育赛事可以影响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大型运动会的功能可以进一步扩大, 本研究可以通过十运会对苏北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影响事实,进一步说明竞技 体育为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发展可以提供辅助作用。 (3)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提供理论参考。苏北城市无论在经济 实力还是在城市级别上,都没有资格单独申办全运会这样大型综合体育赛事,这 些城市文化无法直接与全运会文化互动, 更没有机会直接借助全运会来发展体育 事业。十运会给苏北城市带来了直接办赛的机会,本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向全 国推广“多城市共同举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的经验,特别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推广。 1.3. 文献综述 1.3. 文献综述 1.3.1 十运会方面:十运会方面: 邓国良在大型体育赛事市场经营开发的研究以十运会为例1一文中, 1 邓国良. 大型体育赛事市场经营开发的研究以十运会为例j 体育文化导刊,2007(12) :17-20 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对苏北承办城市体育发展影响研究 9 论述了十运会赛事市场开发的主要概况, 对十运会赛事市场开发的突破与创新进 行了分析,指出全运会在各地轮流举行,无疑将给当地体育产业发展带来良好的 发展机遇,但如何利用全运会的机遇促进体育产业长远发展也是一项有益的课 题,这对突显全运会的产业拉动作用,促进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将产生巨大而深远 的影响。 这一成果可以为本文研究苏北城市承办相关赛事状况及原因提供理论参 考, 但文章没有涉及苏北的体育产业, 因为苏北与苏南具有地区差异, 有待研究。 王志光在 对全国运动会理性回归的思考兼谈十运会口号 “体育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 2一文中,指出“体育的盛会,人民的节日”是十运会的宣传口号, 该理念的确立和成功实践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同, 该办赛宗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 届全运会,已远远超过体育本身的局限,标志着全运会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 大征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人民群众的体育利益息息相关,综合性运 动会的功能正在拓展,影响日益扩大。这一成果可以辅助说明本文“分散办赛模 式优点”论题,但涉及苏北城市群众体育方面内容没有,有待于调查。 孔庆鹏在 体育场馆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和谐统一十运会体育场馆建设的 成功探索3一文中,指出十运会场馆建设的特点和意义主要有:布局巧规划, 构筑发展大平台; 选址重论证, 推动城市和谐发展; 功能谋多元, 拓宽营运空间; 风格求协调,创建和谐景观。十运会体育场馆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所带来的体育 设施数量的增加和规划设计理念的提升,以及派生出的众多“副产品” ,不仅推 动了群众和竞技体育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塑造了城市新形 象。这一成果可以为本文就“场馆赛后如何利用问题”提供建议,但有关苏北城 市比赛场馆的建设情况没有详细阐述,有待于实地调研。 田雨普等在借鉴奥运会经验 提高十运会经济效益的研究 4一文中,在总 结借鉴奥运会增加经济收益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十运会的宏观经济效益构架和 具体实施方案,如结合国情确定创收重点、把握增加收益的关键时期、高度重视 电视转播权和合作伙伴计划的营销等方案。并对提高第10 届全运会综合效益提 出了相应对策。该研究成果可以为本文的综合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事实依据。 2 王志光. 对全国运动会理性回归的思考兼谈十运会口号 “体育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j 体育文化导刊, 2007(6) :27-29 3 孔庆鹏. 体育场馆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和谐统一十运会体育场馆建设的成功探索j 体育文化导刊, 2006(11) :3-5 4 田雨普等. 借鉴奥运会经验 提高十运会经济效益的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04(6) :18-21 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对苏北承办城市体育发展影响研究 10 此外,纪利娟等第十届全运会赛事的市场开发体育学刊 2007 年第 2 期, 陈家起提高第十届全运会综合效益的思考体育文化导刊 2005 年 1 月,等等 文章都介绍了有关十运会建设、组织、市场开发、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知识。为本 开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事实参考,但研究仅仅集中十运会本身,十运会对其他方 面的影响很少,可能是研究时间与举办十运会时间较近有关,无法考察十运会的 综合效益,特别是后效应。 1.3.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 1.3.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 与江苏后备人才有关的文章: 关于江苏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只有很少的几篇文章。刘庆山 等广东等六省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状况的比较研究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年第 2 期)一文中,对江苏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研究,同 时指出:六省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仍然主要依赖“三级”训练制度,所有 二线运动员全部在体育运动学校, 三线运动员绝大部分也在重点业余体校和普通 体校,培养渠道相对单一。这为本文研究后备人才奠定了理论基础,特别是对本 文后备人才培养调查对象的确立很有帮助。 胡莉萍等在江苏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 (南京体育学院学 报,2004 年第 6 期)一文中,指出:江苏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主要有布点项 目设置不合理、教练员素质不高、竞赛体制混乱等问题。该研究发表在十运会举 办前,本文将就十运会对后备人才的影响进行研究,因此,胡莉萍等研究成果可 以为本文研究提供比较资料。 此外,陈亚仙 江苏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吉 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4 年第 2 期;吴健江苏省排球后备力量培养现状与对策 体育学刊 2003 年第 2 期;邹国忠等十运会江苏田径项目国内实力定位与对策 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4 年第 6 期。这几篇文章只对运动单项后备人才状 况进行了研究,但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如:家长对子女的未来发展意向选择中, 希望子女继续从事职业训练的人数比较少; 江苏省排球后备人才也出现了兴趣倾 向与未来目标之间的不一致等等。 与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竞赛体制有关的文章: 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对苏北承办城市体育发展影响研究 11 张凤珍在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5一文中论 述: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采用的主要是“四级训练”体制,它是一 种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现行的竞赛体制是以奥运战略、全运会战略为 主要目标的多元化竞赛体制。其中,与我国后备人才有关的竞赛有两大系列:一 是由教育部门及其领导下的中学生体协、 大学生体协主办的各类竞赛或教育部门 与体育局等政府部门联合主办的各类竞赛; 二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及下设的各项目 管理中心、地方体育部门主办的各类竞赛。本研究将就十运会对后备人才培养影 响进行研究, 张凤珍的研究结果可以用来解释十运会对后备人才影响现状, 因此, 该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参考价值。 吴希林等在我国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结构特征及奥运设项效益研究6一文 中, 论述我国运动项目布局主要以全运竞争格局为导向, 区域布局与普及率失衡, 项目结构与奥运战略存在一定偏差,奥运设项效益偏低,通过竞赛体制改革,增 进奥运战略导向力度,对运动项目结构进行调整是提高奥运设项效益的有效途 径。虽然这篇文章没有涉及十运会和江苏省后备人才培养,但这篇文章的研究对 象是全运会格局导向下的我国运动项目布局,可以用来解释“多城市共同举办十 运会”模式导向下的江苏省各市项目布局合理性。 上面文章年限主要集中在 2005 年前后几年,对于后备人才的研究较全面, 但以一届综合运动会对后备人才培养影响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几乎没有。 本文将研 究十运会对苏北四城市后备人才培养影响状况, 由于十运会前该方面研究没有客 观的数据结果用来比较,因此,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分析被调查者 就相关问题的回答,来总结十运会对四城市后备人才培养影响的状况。 1.3.3 群众体育方面:群众体育方面: 关于群众体育的文章有数篇,但涉及江苏省群众体育的文章不多,主要有下 列几篇: 章建成等在北京奥运会增强五大城市成年人凝聚力的研究7一文中,采 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上海、武汉、西安、沈阳五大城市成年人进行了调查, 探讨了五大城市成年人对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标准的认知, 指出五大城市成年人 5 张凤珍.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 体育与科学,2008(2) :69-71 6 吴希林,袁守龙. 我国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结构特征及奥运设项效益研究j 体育科学,2007(5) :9-14 7 章建成等. 北京奥运会增强五大城市成年人凝聚力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8(5) :3-11 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对苏北承办城市体育发展影响研究 12 赞成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标准有 13 条,如破世界纪录高于上届、促进了北京的 城市建设、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等等。这些为本文调查问卷的设计提供了 参考,同时该研究思路特别是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方法给本研究很大启示, 但该文章内容对于研究群众体育开展不全面,本研究将借鉴其中一部分。 孙建等在乘十运会东风 促群众体育发展8一文中,以承办全国十运会为 背景,就如何促进江苏城市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从网络系统、服务系统、保障 系统、操作系统四个角度进行了探讨。该文章主要是理论阐述,对本研究具有理 论参考价值。 戴伟等在构建江苏省基层体育组织网络体系的研究9一文中,论述到: 江苏基层体育组织网络体系的具有功能的综合性、 组织的社会性、 管理的自治性、 体系的开放性等特点,并呈现快速的发展趋势,青少年、社区体育俱乐部方兴未 艾,经营性体育俱乐部日趋活跃,体育类民办非企业走上正轨,群众体育社团发 展如火如荼,晨(晚)健身点遍及城乡。该文章对于基础体育组织研究较全面, 具有系统性,对本研究中“群众体育研究”很有参考价值, 顾旭锋等在江苏省徐淮盐连城镇体育人口的调查分析 10一文中,论述到: 徐淮盐连城镇居民能普遍认识到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思想明确;参加锻炼人 群中,青少年所占比重较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今后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创造 了条件; 锻炼场地多选择中小学篮球场、 操场上进行, 也有一些人选择在公路上、 到收费场馆进行体育锻炼者的比例较低。 该成果可以为本文研究十运会比赛场馆 赛后利用现状提供原因分析参考。 赵方柯等在十运会与发展江苏全民健身运动的对策探析11一文中,围绕 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分析了 2005 年十运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 发展方向, 探析江苏以十运会为契机, 全面建设江苏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的对策。 该成果理论参考价值较高,但没有涉及到具体的城市。 上述文章内容涉及十运会群众活动、 苏北群众体育、 江苏群众体育政策等等, 但有关十运会给群众体育带来影响的文章没有。本研究将从这方面着手。 1.3.4 学校体育方面:学校体育方面: 8 孙建等. 乘十运会东风 促群众体育发展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2) :24-26 9 戴伟,王志光等. 构建江苏省基层体育组织网络体系的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6(12) :3-6 10 顾旭锋,于楼成. 江苏省徐淮盐连城镇体育人口的调查分析j 科技信息,2005(2) :266-267 11 赵方柯,张云保. 十运会与发展江苏全民健身运动的对策探析j 安徽体育科技,2005(4) :15-17 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对苏北承办城市体育发展影响研究 13 研究学校体育的文章有数篇, 但研究江苏省乃至苏北地区学校体育的文章不 多,主要有下列几篇。 沈红波在淮安市学校体育竞赛现状的调查研究12一文中,对淮安市部分 小学体育竞赛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体育竞赛建议和改革措施。文章 指出:淮安市中小学体育竞赛现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领导的态度、体育 教师的努力和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都将影响到学校体育竞赛的开展和质量。 该研 究为本文研究苏北学校体育竞赛情况奠定了事实依据, 但不能完全代表苏北整体 情况,有待于全面调查研究。 李刚等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现状的调查 13一文中,文章 通过对江苏省淮安市的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现状的调查,发现在经济欠发达地 区,由于经费紧缺等原因,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匮乏,成为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瓶 颈,而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受制约,势必影响整个学校体育的发展。该研究为本文 研究苏北学校体育经费、设施奠定了理论基础,但仅局限于淮安。 王宇,周兵等在江苏省农村初级中学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14一文中,指 出:江苏省大部分农村初级中学在苏北地区,意味着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承载 着江苏省农村基础教育初中段的一半重任,任务艰巨;进一步说了苏北学校体育 与苏中、苏南的差距。 陆玉林在江苏省欠发达地区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态度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 析15一文中,指出该地区中心体育教师工作的敬业精神总体水平偏低,缺乏对 本职工作的热情。该研究成果为本文研究苏北学校体育中教师因素提供了参考。 上面几篇文章就苏北学校体育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应从多方面研究学校体 育,但研究主要集中在苏北农村,且与十运会没有关系,因此,本研究将把前人 的研究成果作为参考, 设计周密的方案, 把十运会与苏北城市学校体育紧密结合, 探析十运会对其影响。 1.3.5 体育场馆方面:体育场馆方面: 国内对体育场馆研究的文章多数与奥运场馆有关, 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场馆建 12 沈红波. 淮安市学校体育竞赛现状的调查研究j 教育探索,2008(4) :4-5 13 李刚,季庆宪.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现状的调查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 :37-38 14 王宇,周兵等. 江苏省农村初级中学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 体育学刊,2006(6) :100-103 15 陆玉林. 江苏省欠发达地区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态度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1(1) :29-30 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对苏北承办城市体育发展影响研究 14 设、赛后经营、赛后服务等几个方面。 任春香在北京奥运会场馆赛后服务城市公共健身游憩空间的研究16一文 中,探讨了近几届奥运会举办国赛后场馆服务城市公共健身游憩空间的情况,在 借鉴举办国城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北京奥运场馆赛后服务于城市公共健身 游憩空间的战略设想。该成果对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参考价值,但十运会场馆 分布城市与奥运会场馆分布城市具有较大的差距, 研究中将结合苏北城市的实际 情况进行。 王学实在北京奥运场馆赛后经营战略17一文中,文章就近几届奥运会场 馆经营战略与奥与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 同时也分析了北京奥运场馆经营战略的 优点和缺点。提出:调整体育宏观发展战略,实现体育运动社会化、产业化和市 场化,是提升北京奥运场馆经营效益的基础;提高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水平,是提 升奥运会场馆经营效益的关键;努力培养体育场馆专业管理和营销人才,是提升 奥运场馆经营效益的根本等等建议。 韩新君在 高校竞技体育场馆的规划设计与赛后利用构想以北京工业大 学奥运会羽毛球比赛馆为例18一文中,文章以北京工业大学建设北京奥运会羽 毛球比赛馆为例,探讨高校建设竞技性体育场馆的申请建设论证、前期规划设计 及赛后利用构想,认为既要满足大型竞技体育比赛需要,又要方便赛后体育教育 和全民健身使用,是高校建设竞技性体育场馆规划设计的根本理念。本研究中, 徐州师大体育馆、淮海工学院体育馆参与承办了十运会比赛,因此韩新军的成果 可以为高校体育场馆在十运会后的利用状况提供原因分析的依据。 陆亨伯等在论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后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均衡 19一文中, 指出:民营化道路是改变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机构臃肿,运营成本高,服务质量低 的一条有效途径, 尽管也有一些学者提出民营化经营之后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矛盾突出的问题,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操作过程中,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都是可以实现有机均衡的。当然在具体的立法和操作过程中,还有许多问 题需要探讨和研究,但是体育场馆民营化是到目前为止的最优选择。十运会比赛 16 任春香. 北京奥运会场馆赛后服务城市公共健身游憩空间的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08(5) :22-25 17 王学实. 北京奥运场馆赛后经营战略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12) :28-30 18 韩新君. 高校竞技体育场馆的规划设计与赛后利用构想以北京工业大学奥运会羽毛球比赛馆 为例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1) :29-32 19 陆亨伯等. 论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后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均衡j 体育文化导刊,2007(8) :18-20 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对苏北承办城市体育发展影响研究 15 场馆在赛后经营都是民营化经营,因此,陆亨伯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本文研究“苏 北十运会场馆赛后利用”问题提供参考。 此外,涉及赛事经济方面的文化还有孙庆平对我国举办大型运动会的经济 学思考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4 年第 6 期;魏纯镭等后奥运效应雅典奥 运会带来的思考体育文化导刊 2006 年第 1 期;林显鹏现代奥运会体育场馆 建设及赛后利用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年第 11 期。这些文章对场馆的 研究涉及的内容较全面,为本文赛后场馆研究对象的确立很有帮助,虽然主要是 研究奥运场馆且涉及十运会场馆内容较少, 但对本课题的研究依然具有较高的参 考价值。 上述五个部分的内容,国内研究者都有所涉及,但有关某一届大型运动会对 后备人才、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影响的文章很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奥运场馆 的赛后利用等经营可以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承上,本课题将就“十运会对 苏北城市体育发展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比 赛场馆使用问题、全民健身意识变化、学校体育开展状况等等,在研究过程中将 把研究内容与十运会结合在一起,分析十运会的影响力,探究多城市举办十运会 的价值。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调查对象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调查对象 苏北五个城市中,宿迁市 1995 年刚成立的省辖市,体育实力与其它四市有 一定差距,且在十运会比赛项目安排上,组委会只安排了男子排球比赛 5-8 名排 名赛,比赛影响力远不及其它四市。 因此本研究选择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四城市,以十运会对徐州、淮安、 盐城、连云港四城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体育场馆、相关 体育赛事影响为研究对象。 以苏北四城市体育运动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教练员、四城市普通市民、 四城市普通中小学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论文需要,通过南师大图书馆和期刊网查阅相关图书和 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对苏北承办城市体育发展影响研究 16 电子期刊近百篇,通过因特网搜索相关资料,为本文的设计和构想提供了参考。 有关苏北四城市承办的十运会项目背景、目的,参与管理的省队在十运会后的搬 迁或解散情况,十运会前后承办的相关赛事情况,十运会比赛场馆产权归属及赛 后管理情况等情况,笔者查阅了当地市体育局相关文献。 (2)调查访问法: 实地走访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四城市体育局和体科所, 对部分领导和科研人员进行了访谈,获得了有关运动队发展状况、比赛场馆建设 及赛后经营状况、承办相关赛事情况等第一手资料。为掌握十运会对举办地体育 发展影响的完整性,笔者于 2008 年 3 月电话采访了四城市体育局领导,了解到 十运会到底对那些具体的工作有影响,并为深入调查做准备;笔者与 2008 年 9 月实地调研了四城市体育局、 体科所相关负责人, 了解到承办十运会项目的背景、 参与管理的省队在十运会前后的变化情况、 承办相关赛事在十运会前后的变化情 况等等;在 2009 年 2 月笔者对文章中缺乏的信息和疑问再次电话访问了四城市 体育局领导。在反复多次的调查访问中,比较明晰的了解到十运会对举办地体育 发展的影响状况。 (3)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的必要性及问卷设计的思路: 本研究主要集中于十运会对承办地体育发展的影响, 但通过文献搜索发现对 十运会前苏北城市后备人才、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全面研究很少,更没有客观的 统计数据,也就无法进行十运会前后的比较,因此,为了本文研究的需要,本研 究设计了三套问卷对主题研究进行补充。在问卷设计过程中,本研究力图在调查 问题中体现十运会前后有关内容的变化情况, 通过被调查的主观回答来寻找十运 会对上述三方面的影响。 问卷内容:根据论文研究需要,设计了十运会对苏北后备人才培养影响、 对群众体育开展影响、对学校体育开展影响的三套问卷,后备人才问卷涉及十运 会对学校项目设置、招生及师资、培养目标及输送、领导重视等的影响;群众体 育问卷涉及十运会对群众体育意识、群众体育活动、体育消费等的影响;学校体 育问卷涉及十运会对学校体育教学、课余锻炼、业余训练及竞赛、领导态度等方 面的影响。 样本的抽取:由于十运会在苏北四城市举办点都集中在市区,直接或间接 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对苏北承办城市体育发展影响研究 17 参与比赛的人也几乎都来自市区,如群众、中小学体育教师及学生等,因此,为 使研究具有代表性和简便性, 本研究把调查对象总体规定为四城市市区后备人才 学校教练员、群众、中小学体育教师。抽取的样本分别为:100 人、200 人、200 人。由于本人能力、经费、时间有限,在问卷发放过程中采用了随意抽样。 信度、效度检验:在发放问卷前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效度检 验采用专家认同的方式,专家意见如下表: 表 1 后备人才培养问卷效度检验结果 效度 可行 基本可行 不可行 频数 6 3 1 % 60 30 10 表 2 群众体育开展问卷效度检验结果 效度 可行 基本可行 不可行 频数 8 2 0 % 80 20 0 表 3 学校体育开展问卷效度检验结果 效度 可行 基本可行 不可行 频数 7 2 1 % 70 20 10 信度检验:本文采用“测验再测验”的方法,即用可靠性系数(01 之间) 的大小估计问卷的可靠程度。第一次填表的 15 天后,从第一次填表人中抽取 20 名再次填表,将两次填表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相关系数分别为(顺序同上表) : 0.73、0.81、0.74,表明本研究所制定的调查问卷的等价可靠性较高,其结果能 够比较真实地反映被调查者的情况。 问卷发放与回收:主要采用直接送发的方式。向苏北四城市市区体育运动 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教练员发放后备人才问卷 100 份,回收问卷 98 份,有 效问卷 96 份, 有效率为 98%; 向苏北四城市市区普通市民发放群众体育问卷 200 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对苏北承办城市体育发展影响研究 18 份,回收问卷 193 份,有效问卷 188 份,有效率为 97.4%;向苏北四城市市区普 通中小学体育教师发放学校体育问卷 200 份,回收问卷 192 份,有效问卷 186 份,有效率为 96.9%。 (4)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的信度进行了检验; 对有关数据作出了相应的分布图,寻找 规律; 对问卷问题答案进行了频数、频率统计。 以上统计处理方法采用了 microsoft excel 和 spss 软件完成。 3. 结果与分析 3.1 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四市承办十运会项目背景 3. 结果与分析 3.1 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四市承办十运会项目背景 十运会成功申办以后, 江苏省政府要求 13 个省辖市都参与承办十运会比赛, 多城市共同举办全运会可以减轻南京市的办赛压力。 项目布局主要按照各市的体 育传统和办事经验来分布, 这样可以解决观众上座率和各市体育局组织比赛能力 的疑虑。四城市市民能够看到自己喜欢的体育比赛,各市体育局可以娴熟的组织 比赛, 并获得组织大型比赛的经验。 四城市承办十运会部分项目都有深刻的背景。 表 4 四城市承办十运会部分项目情况一览表 城市名称 项目 比赛场馆 比赛阶段 铁人三项 云龙湖 男女预决赛 徐州 排球预赛 徐州师大体育馆 徐州市新体育馆 男子预赛 淮安 排球 淮安市体育馆 决赛 盐城 篮球 盐城市体育馆 男子预赛 沙滩排球 连云港市南广场 操场 男女预决赛 武术散打 淮海工学院体育 馆 男女预决赛 连云港 帆船帆板 连岛海上基地 男女预决赛 3.1.1 3.1.1 徐州市承办十运会项目背景徐州市承办十运会项目背景 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对苏北承办城市体育发展影响研究 19 3.1.1.1 徐州市文化、体育传统3.1.1.1 徐州市文化、体育传统 徐州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多年的积淀形成了良好的体育氛围。徐州是江苏省体育大市,省运会成绩一 直位列前茅,为省、国家培养输送了众多体坛名将。迄今,该市共有 20 名优秀运 动员 46 次获得世界冠军,世界冠军人数全省最多。从 1985 年起,该市诞生了王 沛、王立友、周传彪、杜彪、苏红、宋娜、冀方新、孟爱国、刘峰、刘会峰、路 海松、李红云、崔文华、杨影、闫森、孙晋、仇志琪等 17 名世界冠军,他们先后 42 次登上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三大赛事颠峰,在新中国波澜壮阔的体育史上 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还培养出了李霞、宫鲁鸣、胡卫东、黄海洋、王 正等众多的亚洲冠军。 徐州市云龙湖,是国家级水利旅游景区,多年前沿湖滨建成了万人游泳场, 向徐州市民免费开放,湖滨安置了许多健身器材,承办过铁人三项游泳比赛。因 此,铁人三项比赛期间,老百姓观看比赛的热情非常高。 徐州市铜山区普通中小学, 具有良好的排球传统, 其中棠张中学是省级体育 传统项目学校(排球) ,承担了徐州市排球队的培养任务。 3.1.1.2 3.1.1.2 徐州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经验徐州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经验 自 2000 年至 2002 年,徐州共承办了三次全国以上级别的铁人三项比赛,两 次铁人两项全国比赛。2000 年 6 月 17 日至 18 日,承办 2000 年“维维杯” 亚洲 杯铁人三项系列赛暨全国铁人三项锦标赛;2001 年 6 月 8 日至 9 日,承办 2001 年“神龙杯”亚洲杯铁人三项系列赛暨全国铁人三项锦标赛;2002 年 9 月 8 日, 承办 2002 年“亚飞杯”亚洲铁人三项锦标赛。2001 年 6 月 7 日,承办首届全国铁 人两项锦标赛;2002 年 9 月 7 日,承办 2002 年全国铁人两项锦标赛。 徐州市民观看铁人三项比赛的热情非常高,在自行车赛段中,组织方必须派 更多的人维持现场的秩序。笔者在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群众交流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