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论生命价值的道德支撑.pdf_第1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论生命价值的道德支撑.pdf_第2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论生命价值的道德支撑.pdf_第3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论生命价值的道德支撑.pdf_第4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论生命价值的道德支撑.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论文指出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因此人的生命价值也 必然是由这三维生命所支撑、所维系。因为所有价值关系都以人的生命存在为前提建 立起来的。离开自然生命一切将无从谈起。因此,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是所有人生理 想和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同时,人的自然生命总是有限的,只有人的思想和意识是 无限的,使人超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去追求有价值的世界和有意义的人生。所以人 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真正体现着人的本质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人对全面而自由地发 展的向往,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完美结合与充分绽放,才是人类最 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道德作为一种精神,就是人的生命超越的基本依凭和价值向度。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正是因为有了道德而成为人,人之为人的根本就在于人对生命意义的精神性追求, 人也正是在道德的不断提升中逐渐地超越其自然生命存在而使自己的生命有了意义。 本论文从两个方面论证生命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通过对古今中外的生命理论进行分析,论证生命的存在和延续是道德的 前提和基础,而道德也是内在于生命本身,又高于生命的。无论从中国传统生命理论 还是西方生命哲学,或是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学说中,我们都能看到生命价值与道德 的密切关系。道德是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道德也是生命价值的实现方式,生命的价 值因为生命显现出来的道德含量不同,而具有层次上的差异。既不能用道德排斥生命, 更不能借口生命来排斥道德。 另一方面通过实践论证反省个体生命价值失落和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查找现有道 德教育的误区。把生命和道德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和实践,导致了现实中生命教育与 道德教育的疏离。生命和道德都是人的内在需要,“生命之可贵”与“道德之价值” 是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应该做至l j _ - 者的和谐发展。 最后,笔者也提出彰显生命价值必须坚持道德教育。珍爱生命,弘扬生命的价值, 绝不能排斥道德,放弃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 道德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引导人们获得生命意义是道德教育的 终极目标。道德教育缺失必然导致受教育者的片面发展,导致畸形人格的形成,造成 自私自利、不知羞耻、没有信用、忘恩负义的行为存在。人的价值也无从实现。同时 彰显生命价值的道德教育需要吸收东西方生命理论中的合理成分,摒弃“自我保全 的狭隘生命观,确立珍爱生命的道德价值观,纠正“不是自私自利的小人,就是舍生 忘己的伟人”的狭隘道德评价标准,只有将生命与道德和谐起来,才能用道德激发生 命价值的真正实现。 关键词:生命价值;道德;道德教育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p o i n t so u tt h a tap e r s o ni san a t u r a ll i f e ,s p i r i t u a ll i f ea n ds o c i a ll i f eo ft h ec o n t i n u u m t h e r e f o r et h ev a l u eo fh u m a nl i r em u s tb et h es u p p o r t e da n dk e p tb y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 l l i f eb e c a u s ea l l t h ev a l u eo f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t o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h u m a nl i f ei ss e tu po nt h eb a s e n o t h i n gc a l lb ed i s c u s s e d w i t h o u tn a t u r a l l i r e t h e r e f o r e t h ef i r s tf o rh u m a nb e i n gi st or e s p e c ta n dc h e r i s hv a l u e sf o rl i f e a tt h e s a m et i m e ,p e o p l e sn a t u r a ll i f ei sa l w a y sl i m i t e d ,b u tt h e i rt h o u g h ta n d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si n f i n i t e ,w h i c h m a k e sp e o p l ep u r s u et h ew o r l d sv a l u a b l ea n dc r e a t et h e i r m e a n i n g f u ll i f e t h e r e f o r e ,t h es p i r i to f h u m a nl i f ea n ds o c i a ll i f et r u l ye m b o d i e st h ee s s e n c eo ft h er e q u i r e m e n t s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l o n g i n g f o rf r e ed e v e l o p m e n t n a t u r a ll i f e ,s p i r i t u a ll i f e ,a n ds o c i a ll i f ew i t ht h ep e r f e c tc o m b i n a t i o no ff u l lb l o o m , i st h ev a l u eo f t h eh u m a np u r s u i to f t h eh i g h e s tl e v e l m o r a la sak i n do fs p i r i ti sb e y o n dh u m a ni i f ea n dv a l u ew h i c hr e l i e so nt h eb a s i cd i m e n s i o n s i na s e n s e ,p e o p l ea r ed i f f e r e n tf r o mo t h e rc r e a t u r e si so n l yb e c a u s em o r a l a sap e r s o nt h e yn e e dp u r s u i n g m e a n i n g f u ll i f e ,a n dt h ee t h i c so fg r a d u a l l yr i s i n gb e y o n di t s e x i s t e n c eo fn a t u r a ll i f em a k e st h e i ro w n l i v e sm e a n i n g f u l t h i sp a p e ra r g u e sf r o mt w oa s p e c t so fl i f ea n dt h ed i a l e c t i c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m o r a l i t y o nt h eo n eh a n d t h r o u g ha n a l y s i so nt h el i v e so fa n c i e n ta n dm o d e mt h e o d e s 。i td e m o n s t r a t e st h e e x i s t e n c ea n dc o n t i n u a t i o no fl i f ew h i c hi st h ep r e r e q u i s i t ea n db a s i sf o rm o r a l i t y , a n de t h i c si sa l s oi nl i f e i t s e l f , b u ta l s oh i g h e rt h a nt h a to fl i f e w ec a ns e et h e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v a l u eo fl i f ea n dm o r a l i t yf r o mt h et h e o r y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o rw e s t e r np h i l o s o p h yo fl i f e ,e v e nf r o mm a r x i s tt h e o r y m o r a l i t yi saw a yo fl i f e , m o r a l i t yi st h er e a l i z a t i o no ft h ev a l u eo fl i f e t h ev a l u eo fl i f ei sd i f f e r e n tb e c a u s eo f t h e i rm o r a lc o n t e n t n e i t h e rc a r lw er e j c o tl i f ew i t hm o r a l i t y , n o rf i n da ne x c u s et or e j e c tt h em o r a l i t y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t h i sp a p e rg i v e s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p r a c t i c eo ft h er e a s o nt or e f l e c tv a l u eo f i n d i v i d u a ll i v e sl o s ta n dt h es h o r t a g eo f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s ot h a tw ec a ns e et h ee x i s t i n ge r r o r si no u rm 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b e c a u s ew ep u tl i f ea n dm o r a li no p p o s i t es i d e ss oi tm a k e so u rl i f ee d u c a t i o na n dm 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a l i e n a t e di nt h er e a ll i f e n er e a s o ni st h a tt h e r ei sm u t u a le l i m i n a t i o no rd i s h a r m o n yi n b e t w e e n a l lh u m a na n dm o r a ll i f ea n dt h ei n h e r e n tn e e d ”t h ev a l u eo fl i f e ”a n d ”m o r a lv a l u e s ”i st h e r e u n i f i c a t i o no f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t w oa r ei n t e r d e p e n d e n ta n ds h o u l db ea b l et oa t t a i nt h e h a r m o n i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o fb o t h a tl a s t t h ea u t h o ra l s ou n d e r l i n e si fw ew a n tt op r a i s et h ev a l u eo fl i f ew em u s tk e e po nm 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i fw ec h e r i s hl i f e ,p r o m o t et h ev a l u eo fl i f e ,w ec a nn e v e re x c l u d em o r a l i t yo rg i v eu pm 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sm i s s i o ni st oc u l t i v a t eh u m a n i t y , f u l lo fp e r s o n a l i t yc a s t i n gh e a l t h m 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o ft h em o s tf u n d a m e n t a lt a s ki st om a k el e a r n i n gt ob ee d u c a t e d 。g u i d e da c c e s st ot h em e a n i n g 0 fl i f ei st h eu l t i m a t eg o a lo f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l a c ko f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i sb o u n dt ol c a dt oo n e s i d e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e d u c a t e d ,l e a d i n gt o 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a b n o r m a lp e r s o n a l i t y , c a u s e db ys e l f i s h , s h a m e l e s s ,d on o tt r u s t , n oc o n s c i e n c e ,a na c to fi n g r a t i t u d e t h ev a l u eo fh u m a nb e i n g sw o u l dn o tb e a b l et oa c h i e v e a tt h es a m et i m e d e m o n s t r a t et h ev a l u eo fl i f ea n d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o ft h ee a s ta n dt h e w e s tn e e dt oa b s o r bar e a s o n a b l et h e o r yo fl i f e c o m p o n e n t s ,g e tr i do f ”s e l f - p r e s e r v a t i o n ”o ft h e n a r r o w - m i n d e dv i e wo fl i f e ,c h e r i s hi i f e ,t oe s t a b l i s hm o r a lv a l u e s ,t oc o r r e c t ”i sn o tas e l f i s hv i l l a i n 。t h a t i s ,t of o r g e tt h e i ro w nh o m e so fh e a l t ht h eg r e a tm e n ”o f t h en a r r o ws t a n d a r do f m o r a le v a l u a t i o ni sr e a l l y ah a r m o n i o u sl i f ea n dm o r a l i t y , a n de t h i c sc a nb eu s e dt os t i m u l a t et h er e a l i z a t i o no ft h et r u ev a l u eo fl i f e k e yw o r d s :t h ev a l u eo fl i f e ; e t h i c s ; 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 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 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渣崮! i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 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j 筮自塑) 1 f 、 日 期:丝5 s :) 、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誓导教师签翥i 缍f - i - - j 1 日期:乞趣垒上 电话: 邮编: 东北9 币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己i吉 jj嗣 当生命与道德发生冲突时,我们究竟应该选择前者还是后者呢? 单从生命这个话 题本身来说,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视角,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却是一个一直没有解 决的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笔者对道德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感受颇多,对当 代大学生生命意识淡漠,道德价值缺失深感焦虑,平时就很关注生命价值教育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西方还是中国,人的生命价值一直是哲学所关注的内核。“天 地万物,唯人为贵”。早在干百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朴素的 人本主义价值取向。不过,我国古代的人本思想是一种民本思想。“民惟邦本,本固邦 宁”埋,就是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以此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早已习 惯于群体思维模式的我国古代圣贤们,在一开始歌颂生命为万物之尊时,就自然而然 地看到了生命与万物的依存关系“天地人和万事兴”,紧紧抓住了生命的精神内涵和社 会属性,形成一套上达下学、积极入世、重气节、重操行的人生哲学。讲究为人要有 “浩然正气”,“重义轻利”,“以天下为己任”。这种“重大义、识大体,公而忘私、舍 生忘死”的道德传统,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大批有志之士、民族英雄辉煌的生命价值。 但是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纲常伦理教化在我们的历史与现实中沉积太深。对自然生命应 有的尊重是我们的社会文化心理所长期匮乏的。今天,在汶川特大地震中,中国人民 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有力的领导下,真正践行了以人为本,爱护生命的价值理念,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奇迹,也向国人昭示了:只有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 命的民族才是不可战胜的。 而近现代西方人本思想的根本是“人权”,立足于生命存在本身,强调生命是最有 价值的,只要是人,人格都平等,都拥有人的尊严,平等地享受生存的权利、生命的 自由等等。西方近现代哲学为西方人指出了条“利己”的、“自我”的人生之路。其 人本思想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现代化的 生活方式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尤 其是2 0 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物质生活日趋丰富,带 来的却是人的精神生活日趋贫乏,人逐步异化成为追逐权力、金钱和物质的经济动物。 人类在追寻真正的、属于人的幸福生活的征途中,痛苦地迷失了自我。于是人们开始 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问题。1 9 6 8 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 教育思想口1 ,并很快波及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种新生命教育思潮,其宗旨就 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即从 l 王强模译注列子全译天端第一 m 】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9 3 1 4 2 j 顾宝田,洪泽湖注译尚书译注五子之歌f 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 9 9 5 2 6 3 3 】郭静林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与道德教育【d 】: 硕士学位论文】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 0 0 6 1 1 l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精神层面,社会层面去挖掘生命的意义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关注生命价值问题。主要是两个方 面的研究,一是关于生命教育研究;二是生命权力研究。生命教育的兴起如同春天的 到来,打开了人们长期囚禁着的精神之门,让生命焕发出新的活力。将生命权写入宪 法,无疑会提升生命权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唤醒人们对生命权的注重和尊重。这两 方面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就是否定传统生命价值理论中关于“道德高于生命 的观点,强调生命的唯一性、至上性,甚至提出“生命高于一切 的价值观。但是新 的问题随之而来:当生命成为行为的最高理由之时,高扬的生命之尊随着道德的失落 而重新黯然。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西方生命哲学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我国传统道德教化 的束缚和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中,对生命的推崇与日俱增。这不能不说 是一种进步。然而在倡导生命价值的同时,些人也把生命教育极端化,将自然生命 抬到至高无上的位置,用自然生命来否定、排斥道德。一些人进而发展到认为为了个 体生命可以不惜牺牲其它一切,甚至包括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如此将个体生命 价值引入歧途,将民族前途命运置于危难之中,是极端错误的,也是极其有害的。 生命哲学的理论难题和实践难题就是生命和道德的悖论。生命价值研究的深入, 必须从道德哲学和生命哲学的高度论证生命与道德的辨证关系。本论文对生命价值与 道德内在的、具有逻辑关系的若干层面进行必要的梳理,旨在为生命价值理论的进一 步研究,为珍爱生命的道德教育理念的重塑与实践,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生命价值与道德的关系解读 生命之于我们是熟悉的,因为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言说它,如生命存在、生命价 值、生命意义等,但生命之于我们又是陌生的,因为我们很难做到用精炼、简短的语 句去概括它。生命是一个很难下定义的现象,每个专业的研究倾向于用自己的术语来 下定义。但在很多生命价值理论研究中,关于“生命”、“生命价值”、“生命道德”等 概念的阐述较为模糊,容易造成思维上的混乱。笔者在本段落力求对“生命”、“生命 价值”、“道德”以及三者的关系做出明确界定。 ( 一) 生命、生命价值、道德的概念界定 1 、生命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生命,影响重大的生命观包括以下几种:物活论又称万物有灵 论,是蒙昧的原始人对外部世界的粗浅认识,认为世上万物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的, 有感情和理性的,不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生机论也称活力论。它比物活论前进了一 步,认为只有生物才具有生命,生命是由非物理、化学性质的超自然力量操纵的,因 而才能产生出非生物体所没有的合目的性的行为;特创论又称有神论。认为生命是上 帝创造的,是神的意志的体现;近代机械论生命观起初认为,生命现象完全可以用力 学的、机械的原理加以解释,继之发展为现代的机械论生命观,认为人们通过具体的 观察和实验可以认识与理解生命;生态和谐的生命观,即将基因d n a 视为生命本质的 生命观,在当今己得到生物学界的广泛认同。 毫无疑问,人是由遗传因素确定的有机物体,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是有血有肉 的、不断进化的自然存在,具有各种生理机能。但是一旦进入哲学的视域,生命就不 单是一个活生生的自然生物体了。生命首先是一个自然的物质存在,即人首先是个肉 身,这是最基本的。但人又不只是肉身,因为他有思想,他的生命还体现在意义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以意义为本体的动物。人和意义天生纠缠在一起:“人甚至在尚 未意识到意义之前,就同意义有牵连,他可能创造意义也可能破坏意义,但他不能脱 离意义而生存。人的存在要么获得意义要么叛离意义,对意义的关注,即全部创造性 活动的目的,不是自我输入的,它是人的存在的必然性”瞳1 。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生 命的无意义。所以人才会苦苦追问生命意义,创造有意义的人生。正是这种对自身在 世界和历史中的意义的追寻,构成了人的精神的追求,生命由此成为一个精神性存在。 精神性存在使人从生物学层面上的个体生命转化为哲学层面上的独立的、有尊严的、 l i 庚镇城生命本质的探索【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0 4 3 - 2 0 1 2 1a j 赫舍尔 美】著人是谁【m 】魏仁莲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9 4 4 6 3 东北9 币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自由的价值主体,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也只有通过对精神生命的追寻,人可以超 越有限的自然生命,超越生死,达到生命的无限,趋于永恒的价值世界。 人同时还处在一定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中,作为自然与文化、个体与类的矛盾 关系的交叉而出现,因此生命还是一个“类”存在,即社会性存在。这就说明,人实 际上有三重生命:一是自然生理性的自然生命;二是关联而又超越自然生理性的精神生 命;三是关联人的自然和精神而又赋予某种客观普遍性的社会生命。因此可以说, 生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要素所组成的一种生物体的特殊存在方式, 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 2 、生命价值 人关于客观对象的观点、看法基本上可以分成价值观念和非价值观念两种。非价 值观念,也称为事实观念,是人们关于客观对象及其规律、趋势的总观点、总看法。 而关于客观对象的有用性、意义的总观点、总看法就是价值观念。所谓价值,就是客 观对象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性,即作用或意义。由此推定,生命存在对于主体所 具有的意义就是生命价值。生命价值本应泛指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命体的价值,不过 本论文仅论证人的生命价值。 因为生命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因此生命价值也必然是由 这三维生命所支撑、所维系。 首先,人的自然生命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这种存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价值。客 观存在的东西,对人来说未必都有价值,但就人而言,他的生命存在本身就有价值。 因为所有价值关系都以人的生命存在为前提建立起来的。人的自然生命是一切价值存 在的基础和依托。因此保护、尊重人的健康,自由及其他生存权利都是生命价值的体 现。 其次,满足自然生命的需求只能决定人们能不能正常的生存,却无法说明人们能 不能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因此探寻生命的价值,就不能简单地只从满足自然生命存在 的需要出发,还要去满足人的精神生命与社会生命的需求。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分 析人的需要的特征时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他指出人的需要是由低向高逐级发展 的,除了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人还有着爱、尊严以及自我实现等高级的精神需要。这 些精神需要的满足提升了生命的质量,是人的生命价值的高级形态。 第三,社会生命是精神生命在社会领域和应用层面的延伸,是个体生命的社会化 过程。是人的本质实现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通过与社会 环境的相互作用,由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适应一定社会的人的过程。人的社会化 过程即是人的精神生命的实现的过程,体现着是人对社会的作用和价值。只有关爱他 人,造福社会,人才能有成就感、意义感,才能最终实现自我。 【l l 冯建军生命教育论纲【m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报,2 0 0 4 5 1 2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总之,人的生命价值,包含两层含义:狭义地讲,人的生命价值就是指人的自然 生命的存在意义,即对人的有机体存在的肯定,表现为人的生存欲望及物质需求的满 足程度,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广义上人的生命价值还应包括人的本质的实现, 即对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追求,对生命存在的最大超越。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 命、社会生命的完美结合与充分绽放。是人类最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3 、道德 传统伦理学对道德的定义,是调节个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 间的行为规范总和。但是今天许多学者已经不再满足于对道德的这种解释,也不再满 足于对道德规范好坏的争论,而是深入追问道德存在的理由是什么? 人类的文化体系 中为何要产生这样一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的自由的道德规范体系? 人为什么不仅要 接受这些规范,而且还要把它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 很显然,人类不会作茧自缚, 唯一合理的解释便是:道德是人性完善与人类发展的智慧结晶,是植根于人的生命本 性的人之为人之道。 首先,作为“善”,道德是人的高级生命需求。人的自然生命最基本的需要是不 饥不寒,但人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有着更多超乎这些生物要求之上的需求。道德就 是这种需求之一。道德是一种优美的灵魂和善美的精神,它可以使人们在现实世界通 过反思与实践不断的实现着自身,超越着自身,以达到的永恒的意义世界。道德生活 不是欣赏和享受,而是一种自律,自责、自省的生活,它能使人知荣辱;它并不一定 会使人愉快、陶醉,有时反而会使入感到痛苦、羞愧、懊悔,但它能使入高尚。道德 以及追求道德的活动充分地显示了个体的尊严,人追求着道德,就是追求着人的崇高 性,就是追求比现实存在更为理想的生命存在关系。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康德把“心 中的道德律”与“头上的星空”相提并论,作为人类最为敬畏的两种东西。由此也可 肯定,道德就是生命中一种不可或缺的价值。 其次,作为“为人之道”,道德是生命价值的实现方式。人追求道德,目的就在 于以道德为标准和原则,对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做出终极的判断,同 时,通过判断和反思把对做人的认识变为自觉的行动,使人能够真正以人的方式存在 并生活着。所以说,道德在其实质上是关于为人之道的反思与实践,即是价值又是价 值的实现方式。 马克思早在1 8 5 7 1 8 5 8 年经济学手稿中,就把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分为四 种,即科学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和实践精神的船1 。道德是社会意识,是一种思想 关系,因此它是一种精神,但道德作为精神又不同于科学、艺术等其它精神,而是一 种以指导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它又是实践的。 道德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是一种实践精神。 l i 3 孙戬论道德的人性本质 d 】: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 0 0 6 4 2 1 周宏试论马克思把握社会的实践精神【j 】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4 16 18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为实践精神,道德是知与行的统一,也是人的现实世界与意义世界的统一。道 德即是为人之标准,也是成人之途径。人正是通过道德的反思与实践活动不断超越着 自身的自然生命而达到精神的、社会的价值生命。而且人的这一自我实现的过程是没 有止境的,人的生命就在这一进程中不断自我发展、走向成熟,走向完善。从这个意 义上,我们又可以肯定地说,道德不仅仅是价值,而且是生命价值的实现方式。对道 德的追求使人生成了自由、高贵的个性,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也推动了 人类社会的解放与发展。 ( 二) 生命价值与道德的关系解读 生命价值与道德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人的生命价值与道德互为条件,没有人的 生命存在,也就没有道德的存在。而如果没有道德价值来维护人类生命,那么也很难 保证人的生命价值的顺利实现。在这一点上,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 l 、人的生命价值是道德的前提和内容。 人的生命价值是道德的前提和内容。因为道德规范的形成存在于人的生命价值的 形成过程,如果离开了人们为满足各种欲望而进行的社会活动,离开了人对生命价值 的追寻,道德评价根本无从依附、无从表现。 ( 1 ) 自然生命的存在是人们进行道德实践的物质前提。正如洛克在教育漫话 一书中所说,“健康的灵魂寓于健康的身体,没有健康的生命,崇高的道德实践 难以得到充分的实现,对道德的追求离不开个体生命的基本需要满足。个体健康的体 魄、积极的生命活动状态,正是进行积极的道德实践的基本保障。 ( 2 ) 追求人性的完善与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也正是道德的真正主题。人的生命 价值首先表现为人的生存需要,继而表现为人类更高层次的对于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 人的生命价值要求体现生存、发展、自由、平等等价值取向。对于道德价值来说,由 于其本质规定是调节个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为维护社 会秩序、协调社会发展、保障社会健康与和谐而存在的。所以,在对于人的生存、发 展、自由、平等等方面的要求是与人的生命价值一致的,追求人性的完善与实现人类 的全面发展,也正是道德的真正主题。 ( 3 ) 人类的道德完善是在追求人的价值的实践过程中,历史地渐进实现的。对人 的发展来说,生命价值也好,道德也好,都是以“滴水石穿”、“润物细无声”的方 式获得的。所有有价值之物的追求同时都是充分地感悟和体验生命的过程,最求生命 价值的实现时道德当前提、目标和内容。看不到这一点,生命的价值就必然会被消解, 道德的内涵就会变得苍白无力。 2 、道德是生命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支撑。 道德不是生命的全部,但道德是建构生命意义的方式之一。 l l ( 英) 洛克( l o c k e ,j ) 著教育漫话【m 】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7 1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 道德对人的自然生命价值的支撑 人的自然生命的最大特性就在于生命的不可重复性、不可替代性。每个人的生命 都是独特的、弥足珍贵的。因此,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是所有人生理想和价值实现的 前提条件。 道德哲学中最基本的一对概念即善恶,通常是作为道德与不道德的同义语而使用 的。具体说来,所谓“善”,就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品德、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 原则、规范的要求,是好的、应当的;所谓“恶”,就是一个人或群体的品德、行为 违背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的要求,是坏的、不应当的。孟子尽心下说“可 欲之谓善”啪,这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对善的理解,也是我们的先哲最早对“善” 的解释和定义。善就是“可欲”,就是人的欲望可以得到满足;这时期人们关于善的 概念已不再仅仅指羊多、食物多、有饭吃等等原始含义,而是已从食物对人的生存的 支持,对人的食欲的满足扩展到了一切事物对人的生存、生命的欲望的满足。在古希 腊,人们对善的认识同我们的祖先基本上是一致的。善不仅有好、可欲、有益的意思, 还有幸福的含义。苏格拉底就认为:对于任何人有益的东西对他来说就是善。他甚至 将善的知识称为“一种关于人的利益的学问”,而“一切可以达到幸福而没有痛苦的 行为都是好的行为,就是善和有益”1 。苏格拉底的善,希腊文中本来就有好、优越、 合理、有益、有用等含义。从善的古今定义中我们看出,善就是具体事物具有的有利 于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生存发展的特殊性质和能力,是具体事物对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 生存发展所具有的正面意义和正价值,反之即为恶。因此对于生命而言,善就是保存 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 的发展。真正的道德评价体系,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价值,完善人的本质, 协调消解人类内在外在的矛盾。敬畏生命的道德观是寻求生命价值的有力保障。 ( 2 ) 道德对人的精神生命价值的支撑 道德这种规范与其他行为规范相比,总是以或多或少的牺牲为前提的。这主要表 现在:其他形式的需要往往是通过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获得、索取、占有、使用 和享受来实现,而道德需要的满足主要不是向外索取,而是付出,是通过对他人的给 予、奉献和牺牲来满足的。其调节利益矛盾的根本要求是:自觉地自我约束,乃至自 我牺牲。只有如此,人作为个体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方能成为可能。作为具有理性的 人,他能够把这种带有利他性的道德视为自己的一种自我精神塑造,一种人生价值和 意义的实现。正如老子所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h 1 。 也就是说,圣人不吝惜自己的精力,他尽量地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尽量给 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人的特殊或高贵也许正在于此,人通过对他人和社会的奉 献中感受和体验到人所独具的精神满足,感受到存在的意义,从而内心充实的、快乐 章海山,张建如编著伦理学引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 9 2 1 2 】乌恩溥注译四书译注 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 9 9 0 4 5 6 翻周辅成主编西方著名伦理学家评传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7 1 0 一ll 1 4 l 崔仲平,崔为注译老子译注【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 9 9 6 3 0 0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幸福的生活。 ( 3 ) 道德对人的社会生命价值的支撑 人离不开社会,每个人的多种多样的需要,仅靠单个人孤独的活动不可能得到满 足。人们必然要结成社会,建立各种人际关系。人是一种“类存在。在社会生活中 个人不但要考虑自己的利益,还要考虑他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不单要追求自我价 值的实现还要追求社会价值的实现。 道德作为社会生活的准则,产生于社会有序运行的需要,是维持社会活动秩序从 而保障其有序运行的手段。关于这一点,先哲们多有论述:“道德的普遍目的就是在社 会联系中建立起一种秩序;“公益乃是美德的目的”心1 ;“道德之立,所以利群也 口1 。道德的直接目的就是在于维护人际行为秩序,保障社会的有序运行。道德的间接 的,也是最终的目的,则在于满足每个人的生命需要。在道德规范的调节制约下,个 体与社会的利益才能在张力中实现最大化,个人与社会的价值才能都得以充分地体现, 个人与社会才能够健康生存发展下去。 总之,道德内在于生命,并为生命增添色彩,没有道德的生命是没有生气的,因 此也是无法达到生命的顶峰的。人的生命的真谛,首先在于对“意义的生活”的强烈 目的性。这种目的性,使生命潜能最大化,使人从有限的生命中寻求到无限的价值。 道德作为一种精神,就是人的生命超越的基本依凭和价值向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人 正是因为有了道德而成为人,人之为人的根本就在于人对生命意义的精神性追求,人 也正是在道德的不断提升中逐渐地超越其自然生命存在而使自己的生命有了意义。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追求道德,完成自我实现并超越了个体短暂而“弱小”的生命 存在,赋予自己的生命以更大的价值。人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也是伦理性存在, 这是人逃避不了的人性选择。 1 1 1 洪谦逻辑经验主义一卜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4 6 3 4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6 3 4 5 6 o i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1 4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生命价值依托道德支撑的理论根据 ( 一) 中国传统生命伦理思想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十问记载,尧和舜曾经有过一次对话:尧问舜,天下 万物孰最贵? 舜答日:生。在这里,“生最贵 的思想就是告诫人们要关爱生命,珍 视人生。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释三家都倡导重生贵生。尤其是儒、道两家从不同 角度把道德与生命的质量、生命的价值统一起来。 1 、儒家的生命伦理思想 ( 1 ) “乐生安死”的积极人生态度 儒家伦理认为人的生命是天地间最宝贵的,苟子在王制篇中说道:“水火有气 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 贵也倥1 ;夏殷商以来的人殉制度是残害生命的残忍方式,孔子对此表达了强烈的愤 慨“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口31 骂人断子绝孙在中国社会是非常恶毒的,孔子连发明木 俑陶俑殉葬的人都这样狠狠地咒骂,对于用活人殉葬就更不用说了,可见人的生命在 孔子心中的地位多么重要。 儒家伦理对生命的珍视还体现在反对战争的思想上。珍惜人的生命,反对战争, 反对杀戮,是儒家学派的一贯主张,卫灵公曾向孔子请教军旅之事,孔子反感地拒绝 道:“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第二天孔子就离开卫国了, 其实,孔子怎能不懂军旅之事? 拒绝卫灵公,是因为孔子明白战争意味着扼杀生命。 孟子见梁襄王时,梁襄王问孟子什么样的人可以一统天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 一之”。蝤1 可见儒家珍爱生命的理性态度。 儒家伦理重死,即重视丧葬礼仪,不是说崇尚死亡,教唆人们轻易放弃生命。在 儒家看来,重“死 与贵“生 不是相互矛盾的,人的生命的两端即是生与死,是生 命不可或缺的两部分,生与死是相通而一体的,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必 然要贵“生”重“死”。苟子说:“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始终俱善,人道毕 矣。”嘲人不仅要有美好的、有价值的人生,还要有完美的人生结局,这样的人生才算 是完美的人生。儒家伦理重视丧葬礼仪,即是对生命终结的伤痛之情的流露,是对生 命的尊重和体认。 胡泊论先秦儒家贵“生”重“死”的生命观【d 】:【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 0 0 7 1 2 1 2 l 荀子苟子王制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编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g 】: 先秦之部上册一匕京:中华书局,1 9 8 4 2 0 4 f 3 l 孟子孟子梁惠王上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2 0 5 1 4 孔子论语- 卫灵公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 】_ 匕京:中华书局,1 9 8 3 1 6 1 1 5 1 孟子孟子梁惠王上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2 0 6 1 6 l 苟子苟子礼论见:郭齐勇主编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m 】_ 匕京:人民出版社,2 0 0 5 2 3 9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儒家“贵生重死”的生命观,并不像道家学者那样将“命定格为自然之必然性, 也不像佛家那样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天或神那儿,而始终把目光放在现世,深刻理解 生命的双重内涵,即在自然生命中积极把握人的主体性,不但要“贵生”还要“乐生”、 “善生”;不仅要“重死”还要“安死”,充分发掘人生的内在价值。因为在生命的过 程中始终勉励勤奋,追求人生理想,以身践道,当死亡来临之时,才不会觉得此生有 所遗憾,故能以超然的态度,安然面对。作为中国哲学主流的儒家伦理思想,可贵之 处正在于这种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 2 ) “克己修身”的人生价值实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