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与马克思生存论思想比较研究.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与马克思生存论思想比较研究.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与马克思生存论思想比较研究.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与马克思生存论思想比较研究.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与马克思生存论思想比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与马克思生存论思想比较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与马克思生存论思想比较研究 i 摘要 海德格尔的生存论思想是深刻的, 但由于其不可克服的理论疑难最终陷入了 自身无法解决的理论困境之中。马克思虽然是早于海德格尔的哲学家,其本人也 并未明确提出生存论概念, 但其思想所蕴含的丰富生存论内容却已为学界所普遍 承认, 经过重新建构的马克思生存论理应是陷入困境的海德格尔生存论的出路所 在。 本文依据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哲学文本的生存论解读,分别阐述海德格尔与 马克思的生存论思想。论文第一部分从界定生存与生存论的概念入手,以存在、 存在者、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烦、畏、思、集置等海德格尔哲学核心概念为 切入点,刻画海德格尔生存论哲学在前期与后期的理论表现,意在表明海德格尔 前期与后期在研究对象上的确有着明显的转折, 但是他的思想方法上以及研究目 的则是前后期一致的。 论文第二部分则是从马克思生存论哲学中的存在与生存出发,依人类实践活 动中的劳动、异化劳动与共产主义线索,阐明马克思生存论思想的生成性本质 实践性、历史性与社会性。 论文第三部分通过逻辑起点与哲学基础等角度对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与马 克思生存论思想进行比较,阐明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所陷入的三重理论困境,即 价值评价的普适性困境、 存在与存在者无法通达的困境以及不同存在者之间无法 通达的困境。而在这海德格尔生存论哲学所无法解决的三重困境之中,只有马克 思生存论哲学所阐发的人的现实的实践, 才是海德格尔生存论哲学所处困境的出 路所在。 关键词:存在 生存 生存论 生成性 生成性存在 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与马克思生存论思想比较研究 ii abstract the thought of heideggers existential-ontology is profound, but finally fell into the deep end because of its insurmountable difficult in theory which oneself is unable to solve. although marx is earlier than heidegger and not to propose the concept of existential-ontology explicitly, but its thought contains the rich content of existential-ontology actually already has the acknowledgement in academia, and surely the marxs existential-ontology which has newly construction is the outlet of the heideggers existential-ontology. this essay based on the existent comprehension of heideggers and marxs philosophical document, separately elaborated the thought of heideggers and marxs existential-ontology. in the first part, the author start with limits the conception of exist and existential-ontology and emphasize on the conception of being, existence, there-being, being-in-the-world, misery, anxiety, thought, enframe, etc. to expatiate the heideggers existential-ontology theory in prophase and anaphase, intends to indicated the heideggers indeed has the obvious transition on the research object in prophase and anaphase, but in his thinking method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purpose are consistent. in the second part, the author start with the conception of being and exist, and along with the thread of labor, alienation labor, and communism to clarify the essence of marxs existential-ontology: practicality, historicity, and sociality. in the third part, 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logical originating point and philosophy foundation of heideggers and marxs existential-ontology, intends to clarify the three difficult in heideggers existential-ontology, namely, the difficulty of value appraisal do not be applicable general, the difficulty of being can not strike to existence, and the difficulty amongst various existence can not strike. only alone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与马克思生存论思想比较研究 iii practice in marxs existential-ontology can be make the position of the outlet of the theory difficulty. key words: being, exist, existential-ontology, production, existence, pratice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 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沈庆华 日期:2008 年 3 月 3 日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沈庆华 指导教师签名:黄伟力 日期:2008 年 3 月 3 日 日期:2008 年 3 月 3 日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与马克思生存论思想比较研究 1 引言引言 生存及生存的意义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哲学家们所关注的最重要问题之一, 而 自 20 世纪哲学领域发生生存论转向以来,生存问题更是成为几乎所有哲学家关 注的焦点问题。海德格尔作为 20 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他以自己的存在论为 依托建立了极其深刻的生存理论, 在人类探究生存及生存的意义道路上作出了自 己的努力。但由于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中蕴含着不可克服的理论疑难,最终还是 陷入了自身无法解决的困境之中。而马克思虽然是早于海德格尔的哲学家,其本 人也并未明确提出生存论概念, 但其思想中所蕴含的丰富生存论内容却已为学界 所普遍承认, 经过重新建构的马克思生存论理应是陷入困境的海德格尔生存论的 出路所在。 0.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0.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关于生存的概念,根据学界通常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理解: “一种观点把 生存与生活区分开,强调应在常识语境内理解生存,即把生存看成是人的动物性 的存活,而把人所特有的生存直接理解为生活。第二种观点主张超越常识的并且 被近代机械主义生命理论强化了的流俗的生存观, 强调人的生存的超越性及生存 意义。第三种观点则认为人的生存本身就具有二重性,是动物性的生存与超越性 的生命的统一。 ”1而本文则认为,广义的或者说通俗用语意义上的生存,即是 指对生命的保存,与死亡相对应,狭义的或者说海德格尔用语意义上的生存,则 应该直接从字面上去理解,专指人的生成性存在,与存在或者说非生成性存在相 对应。 我们可以说, 海德格尔的生存论思想所关注的唯一问题, 就是人的生存问题, 就是人的生成性存在问题。 海德格尔的生存论思想毫无疑问是对人类思想史的巨 大贡献,是对人类生存问题所提供的一份引人深思的答卷,是一条林中之路,为 身处迷茫与昏暗的密林之中的人们指出一条似有若无的方向。 正如海德格尔在其 论文集林中路一书的扉页上所写的那样: “林中有路。这些路多半突然断绝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与马克思生存论思想比较研究 2 在杳无人迹处。这些路叫做林中路。每人各奔前程,但却在同一林中。常常看来 仿佛彼此相类。然而只是看来仿佛如此而已。林业工和护林人识得这些路。他们 懂得什么叫做在林中路上。 ”2海德格尔的这段话不仅可以清晰地表达这位伟大 思想家一生所思所想的基本理路,更可以告诉我们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究竟为何。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海德格尔与古今所有最伟大的思想家一样,都试图寻 求以一己之力改变整个生活世界的有效路径,而他为人类生存所给出的答案就 是,告诉人们林中有路,告诉人们林业工和护林人可以识得这些路,告诉人们, 应当使自己成为林业工与护林人, 这就是海德格尔终其一生所力图描述给人们的 生存论。 海德格尔独辟蹊径的生存论思想为探究生存及生存的意义问题开辟了一条 全新道路,随着人们对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研究的逐步展开,海德格尔生存论思 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开始充分显现出来, 这也反过来成为国内学界对海德格 尔生存论研究进一步深入的推动因。 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 海德格尔在表示 “林 业工和护林人识得这些路”的坚定信念的同时也提醒着人们,在林中路上不可避 免将遭遇巨大困难,即“这些路多半突然断绝在杳无人迹处” ,而事实上,尽管 海德格尔表示人通过思的方式可以通达生存的澄明之境,可以实现“诗意的栖 居” ,但是海德格尔本人在其晚年所写的只有一个上帝能够拯救我们中却又 十分悲观地表示道: “我全不知道任何直接改变现今世界状况的道路,即使说这 种改变根本就是人可能做到的我也不知道”3,此外从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的实 际影响看,在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的同时,人类社会中充斥着 的严重生存意义缺失感非但没有缓和,反倒是更有加剧之势,人的生存,依然深 陷在一片迷茫与浑沌之中。十分遗憾地,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事实上依然没能摆 脱“突然断绝在杳无人迹处”的历史命运,人们依然需要在探究生存及生存的意 义问题道路上艰难前行。 好在,海德格尔从不以建立某种固定的哲学体系为目标,他逝世前不久总结 自己的著述时就曾明确表示,自己的著述是“道路而非著作” ,自己的著述 只不过是人类在探究生存意义道路上的探索,他希望自己的著述能够成为人们 “路标” 。而我们也知道,海德格尔尽管没能够寻求到人的生存的真正路向,但 还是明确地告诉了我们“林中有路” ,这里“林中有路”的意思不仅仅说明了林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与马克思生存论思想比较研究 3 中之路本身,还说明了密林之中的道路并不止一条。 海德格尔自身所尝试的不同理论路向代表着不同的林中之路, 而与海德格尔 一样试图为身处迷茫与昏暗密林之中的人们指明道路的思想家则同样代表着不 同的林中之路。马克思,人类思想史上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用他的生存论思想 为我们指出了他所识得的林中之路,而我们认为马克思的林中路向,即具有社会 性、 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实践, 才是海德格尔所说的 “林中路” 的真正出路之所在。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在人类思想史上的贡献都是相当巨大的, 但是如果我们的 目的是要寻求人类生存问题的切实解决路径的话, 探讨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生存论 思想的差异、联系乃至缺憾就是必需的了。同时我们相信,只有充分汲取海德格 尔与马克思生存论思想中的精华才能使我们在探寻生存及生存的意义问题上得 出有意义的启示,而这也正是本文的选题意义之所在。 0.2 国内学界研究现状 0.2 国内学界研究现状 起初国内学界对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的相关研究, 仅仅是对海德格尔简单的 人物述评,而后也不过是对海德格尔学术著作的单纯的文本解读,再后来才是系 统地针对海德格尔各个时期著作展开的学理研究, 只不过这些研究都仅仅局限在 西方哲学研究领域之内, 即使偶尔有学者引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海德格尔思 想进行探讨与评价,也只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哲学表现” 或“始终未逃脱主观唯心主义的巢臼” ,这种一棍子打死的做法无疑是不可取 的。 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国内学界对西方哲学背景了解的增多, 学界开始联系世界 哲学生存论转向的大背景来重新审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及其生存论思想, 尤其是 开始联系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来审视海德格尔的生存论, 这才逐步促成了我国哲学 界的生存论研究的转向。学者高秉江在为全国“生存与发展哲学研讨会”所写的 综述中写道, “正是基于对近代以来所形成的发展观念和模式的反省,基于对更 具合理的生存方式和新的文化样式的寻求, 同时也是基于对西方生存主义哲学以 及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理论反思与超越,近年来在国内哲学研究中出现了一种生 存论转向的趋势”4,可见这一趋势适应了人类思想史的发展方向,而这一转 向过程是与国内学界对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的关注是分不开的。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与马克思生存论思想比较研究 4 在我国哲学界发生生存论转向以及更多的学者开始理性地审视海德格尔生 存论哲学之后, 学者们对海德格尔生存论哲学与马克思生存论思想的比较研究主 要有以下几种研究方向: 0.2.1 重新探究生存与生存论概念 0.2.1 重新探究生存与生存论概念 生存问题向来为哲学研究所关注, 只不过以往哲学并未从本体论角度去思考 生存问题,亦即以往对生存的关注是非生存论的。而国内哲学界的生存论转向最 初表现即为学者们对生存以及生存论概念的关注, 有学者试图通过梳理哲学史上 包括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在内的诸多哲学家关于生存的理解来重新探究生存及 生存论概念,从而为学界发生的生存论转向奠定概念基础。 学者高秉江在其生存论思想的哲学史溯源一文中重新梳理了哲学史上的 生存概念,从而指出“海德格尔用在世生存的此在取代胡塞尔的的纯粹意识 的先验主体,可以被看作是当代生存论转向划时代的标志”5,认为当代哲学之 所以发生这一转向在哲学史上是有其内在发展逻辑的。学者张曙光在其 “生存 与发展”问题和生存论哲学中同样是从哲学史上追溯了柏拉图、笛卡尔、克尔 凯郭尔、海德格尔直至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存性存在”的论述,从而提出“实现 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换与建构现代生存论哲学当属同一课题”6这一观点的。 除却从哲学史溯源上来探究生存概念之外, 另有学者试图通过阐述生存论与 传统认识论的区别来描述生存及生存论路向,如学者吴晓明在当代哲学的生存 论路向一文中指出,哲学史上标志着哲学-形而上学的知识论路向正转变为标 志生存论性质的生存论路向, 并在探讨了海德格尔在终结传统认识论上所起的巨 大作用之后认为, “在谈到全部哲学-形而上学的终结以及生存论路向的决定性开 启时,我们应当毫不含糊地提到马克思的名字” ,最终得出了“生存论路向的开 启和深入阐发将长久地成为一项任务或工作” 7的结论。 而欧仕金等学者在 “在 世”及其意义也指出近代哲学以认识论视野取代了哲学原初意义上的全面关怀 意蕴,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则是试图使哲学走出认识论视野局限的一种尝试,认为 “这一哲学视野的开拓对于哲学历史问题的解决和时代精神的表达都具有积极 的意义”8。毫无疑问,在国内哲学界生存论转向历程中,这两种探究生存及生 存论概念的研究方法都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0.2.2 以生存论视角解读马克思哲学文本0.2.2 以生存论视角解读马克思哲学文本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与马克思生存论思想比较研究 5 在对生存概念与生存论路向有了一定的认识与研究成果之后, 学者们的研究 方向开始趋向于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进行生存论的重新解读, 而原本局限于西方 哲学研究领域内的海德格尔哲学研究也开始联系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生存论解读 来推动海德格尔思想研究的发展,这类研究成果可谓是相当丰富的。 学者俞吾金在对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反思一文中提出,长期以来马克思 的实践观被局限在了抽象认识论范围之内, “只有当人们自觉地把马克思哲学理 解为生存论的本体论 , 并从这一新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其实践观时 , 马克思实 践观的实质和丰富内涵才会清晰地展现出来”9。邹诗鹏的对象化、非对象与 人的本质活动 一文中则是引入海德格尔生存论哲学术语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 课题,最后认为“人类追问美的本质的活动天然地表明了人的超越性存在方式, 是其生存活动中最本真的体验与表达”10。而在他的价值哲学的生存论问题 一文中同样是意图借用海德格尔术语来完成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建构的尝试, 认 为“需要与价值都是根植于人的生存的。生存论的理论建构本身就是价值哲学在 理论上必须解决的问题” 11。 此外, 李鸿的 现实的生活世界与马克思的辩证法 归纳了学界对马克思历史观的四种理论范式的认识,即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 与生存论,并认为现实的生活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与超越性所在;舒永 生的从感性本体论到感性生存论通过对马克思哲学文本与费尔巴哈哲学文本 的重新解读,阐述了马克思的感性本体论对费尔巴哈的超越,这些研究成果都是 值得借鉴的。 0.2.3 突出马克思生存论的超越性0.2.3 突出马克思生存论的超越性 随着对马克思生存论路向研究的推进,出现了一批以“超越性”为关键术语 的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的共同特征即是注重挖掘马克思哲学文本对生存论哲学尤 其是对海德格尔生存论哲学的超越性。 学者吴宏政在其从实践唯物主义到历史生存论中指出了马克思的历史生 存论是超越性的生存论,认为,黑格尔、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关于生存的关注有着 惊人的相似,并在其马克思哲学何以是原始的生存论中坚定地认为“ 生存 论转向仅仅是指海德格尔对希腊生存论哲学的恢复”12,而相比较而言,马克 思哲学在哲学观上看更具有本原性,即是更“原始”的生存论;学者亢安毅在其 从本体论批判到生存论批判中则指出生存论转向是马克思生存论的重要内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与马克思生存论思想比较研究 6 容,但人不应成为生存论关注的唯一主题;徐赟在其存在论与生存论、哲学批 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则虽然承认生存论是对存在论的超越,但马克思的政治经 济学批判才是对包括生存论在内的所有哲学的超越, 也就是说新兴的马克思生存 论研究并未超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成效, 这些研究成果所具备的价值无疑 都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0.2.4 廓清对马克思主义生存论的误读0.2.4 廓清对马克思主义生存论的误读 在生存论转向逐渐完成而马克思生存论开始为学界所普遍接受的过程中, 也 存在着一些学者简单地用海德格尔的术语、 视角去生吞活剥马克思的生存论的现 象,这种草率的态度是应该引以为戒的。 学者文兵在其对“生存论本体论”的一些质疑中对此现象极其深刻地批 评道: “生存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的差别,只在于其阐释的理论框架稍稍发生了 变化。以前是以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卢卡奇、葛兰西等人的思想,以及南斯拉 夫实践派哲学的思想来解读马克思的文本,现在则是以海德格尔等人的思想 来解读马克思的文本。虽然据说马克思的生存本体论深刻地影响了现代西方 哲学的本体论转向,包括影响了海德格尔的本体论,但笔者倒宁愿相信是海德格 尔的基础本体论影响了一些学者对马克思本体论的阐释。 笔者明显地感觉到他们 在阐述马克思本体论时那种深深的海德格尔的印迹。 ”13学者李海青也在其海 德格尔的幽灵对所谓马克思生存论的一种批判中径直指出: “生存论者认 为自己构筑的是马克思的生存论,实质上他们构筑的仍是海德格尔式的生存论, 只不过在形式上表现为这两者的混合。 所谓马克思的生存论将两种根本异质的体 系强行扭在一起,名为创新,实则不伦不类。因此,对马克思哲学的这种诠释是 一种非法的诠释,这样诠释的马克思主义者是非马克思主义者。 ”14他们的 批评应该并不是要阻止我们对马克思哲学思想进行生存论解读, 只不过是在提醒 我们,简单地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拖入海德格尔体系的做法是肤浅的。 0.2.5 冷静思考生存论转向的后果0.2.5 冷静思考生存论转向的后果 在许多学者热衷于探讨生存论转向以及生存论转向将为社会带来何种积极 影响的同时,也有学者对此持审慎态度,认为并不应盲目乐观地期待海德格尔生 存论思想能够为社会带来多少积极效应。 学者余治平在其海德格尔的生存论本体论中分析了海德格尔的生存与生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与马克思生存论思想比较研究 7 存论概念之后独到地指出,生存即死亡,死亡即生存,能在构建着生存的本质。 生存论对人的精神世界与价值世界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并认为生存论蔓延将会 造成极大的不良后果。他说: “生存论本体论一旦在全社会范围推延开来,真理 精神、民族灵魂、人心观念则必然面临着一场权力至上、金钱万能、拜金主义的 空前清洗。 把生存论本体论落实到感性社会层面则容易被演绎成一种不顾一切开 发、不分青红皂白利用的实用逻辑。理性辨别、科学认知、理性原则、社会规范 等等都是次要的, 甚至还是可以不要的, 惟有先生存、 存在的行动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法律、道德、纪律、规范、原则、信仰都可以置若罔闻。一切社会存在都 被消费化,现炒现卖,即用即扔,人变得越来越简单,难得再有上帝、理想、责 任、声誉、耻辱与荣耀的生成与设定。 ”15在学界乐观地认为生存论将为解决社 会中现实的虚无主义相对主义泛滥状况时, 这种意见对我们冷静思考生存论及其 实效是极为有益的。 似乎正是基于同样的认识,信仰学研究的重要性重新闪现出来。学者黄惠珍 在其 此在生存之根的理论反思: 生存论视域内的信仰学研究 中明确提出, “对 信仰做深入全面系统的反思已成为当代哲学工作者不容回避的责任,甚至可以 说, 当代哲学工作者只有正确合理地解释信仰问题才能实现当代人的深刻全面的 自我理解,重新确定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为人类的继续发展指明方向。 ”16 至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在学界热衷于探讨马克思生存论的时候,应同步开展 生存论蔓延的不良后果研究,尽管学者余治平并没有提出解决之策,但似乎依然 该重新审视我们热衷探讨的马克思生存论是否需要我们审慎思考。 先行学者研究 成果的价值不容否定, 不过在不能简单地将马克思生存论变为海德格尔生存论的 同时,我们依然应该重新审视马克思生存论本身,在批判吸收海德格尔思想精华 的基础上谨慎地探讨建构马克思生存论。 一、海德格尔生存论的主要思想一、海德格尔生存论的主要思想 在展开海德格尔生存论研究之前必须进行必要的准备性概念分析, 否则研究 工作将无法开展。而在了解了海德格尔生存论的基本术语之后,还需要对生存与 生存论的概念作出界定,这是探讨海德格尔生存论的另一前提。当我们正式进入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与马克思生存论思想比较研究 8 海德格尔生存论的研究领域之时, 我们首先将明确海德格尔早期生存论思想与晚 期生存论思想的关注点之不同,而最后我们还应该得出结论为,海德格尔早期生 存论思想与晚期生存论思想的目的与服务的对象是同一的,即,海德格尔生存论 思想的意图始终是要为身处迷茫与昏暗的密林之中的人们寻求一条似有若无的 林中之路。只有在完成了以上研究任务之后,我们才能探讨海德格尔生存论的理 论缺憾问题, 即海德格尔生存论所指示的林中之路最终断绝在杳无人迹的密林之 中的真正原因。 1.1 生存与生存论概念分析1.1 生存与生存论概念分析 尽管,生存与生存论的概念早已为人所提出或研究,然而在研究海德格尔生 存论具体内容之前,我们依然有必要对生存及生存论概念先行作出界定。 有学者认为,在知识论层面上发问何谓生存、何谓生存论是很难回答的,因 为它们都是生存论路向下的概念, “给定义乃是知识论路向上的方式”17,因此 是无法为生存与生存论给出定义的。故而对生存论只能给出“扼要性的描述” , 认为“知识论路向的性质是概念的、逻辑的和反思的,而生存论路向的原则却要 求自身达于使得概念的、逻辑的和反思的世界得以成立的更具本源性的领域,因 而其性质是前概念的、前逻辑的和前反思的。 ”18我们认为这种意见对于开展生 存论研究以及与传统知识论路向的区分研究都是极具启发性的, 但同时我们也认 为,生存与生存论未必是局限在知识论路向的“概念” 。或许,我们不能完全掌 握生存与生存论的全部精确涵义, 不过却并不说明我们不能对生存与生存论进行 概念界定,毕竟,我们对生存与生存论的概念(无论是知识论路向下的概念还是 生存论路向下的概念)的内涵已有所“含混的平均的领会” 。 海德格尔早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就已指出, “任何发问都是一种寻求。 任何寻求都有从它所寻求的东西方面而来的事先引导。 ”19我们总已活动在对生 存与生存论概念的某种领悟中才能对生存与生存论的概念发问, 哪怕我们并未掌 握生存与生存论的精确内涵, 甚至我们根本对生存与生存论单纯只有字面上的理 解,但是我们对生存与生存论的概念已经具备的平均的含混的理解是“事实” , 我们便可以对生存与生存论概念作出界定。或许,我们在生存论视阈下给生存及 生存论所下的定义并不完全准确, 但如果考虑到人类认识论领域原本就没有完全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与马克思生存论思想比较研究 9 准确的概念,或许我们便不会执着于完全准确的定义了。 1.1.1 生存 1.1.1 生存 哲学上的生存(existenz)概念并非是海德格尔最先使用的,黑格尔就曾经 直接使用过生存的概念,他甚至也认为生存是“存在”的一种自我生成性活动, 在我们看来这已经相当接近于海德格尔或马克思用语中的生存概念了。只不过, 黑格尔的“生存”仍然是在“实存”的意义上使用的,比如逻辑学一书中使 用的“实存就是从根据产生出来的、通过扬弃中介而得到恢复的存在”20,这里 的“自我生成性活动”仍然只是“存在”的恢复。与黑格尔不同,海德格尔认为 “此在能够这样或那样地与之发生交涉的那个存在, 此在无论如何总要以某种方 式与之发生交涉的那个存在,我们称之为生存existenz。 ”21“此在永不可能从 存在论上被把捉为某种现成存在者族类中的一员和样本。 ”22对此有学者将其解 释为“人通过对存在的领会而存在的特殊存在方式被规定为生存。 ”23这里的领 会在海德格尔那里被称为“生存上的领会” ,就是以“这样或那样地与之(存在) 发生交涉”的方式“进行的对生存活动本身的领会” 。也就是说,海德格尔的生 存并不是故往“存在”的“恢复” ,而是此在始终处于“世界”之中,不停地与 “共同此在”进行交往、联系从而不断处于生成变化进程中的一种存在方式。正 是基于此,本文才认为可以更简单地从字面上将“生存”解释为生成性存在,即 生存就是指始终处于对生存过程的领会、领悟之中的生成性存在。 1.1.2 生存论 1.1.2 生存论 广义地说凡是从生命、生存等角度探讨哲学问题的都可以称为生存论哲学, 而从海德格尔生存论哲学来看, 应该联系到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向来就存在着的 两大哲学传统,即 being 的传统与 becoming 的传统。being 即存在,而 becoming 就是生成或生成性存在。理论上来说两大哲学传统应该是不可分割 地交织在一起的,即论述 being 时不忘 becoming,论述 becoming 时不忘 being,不过在哲学的实际发展史中,苏格拉底哲学之后的西方哲学,being 传 统逐渐由实体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 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或者是标榜超 越两者的其他所有西方哲学,大都将 being 理解为一种实存的具有固定本质的 存在,完全忽视了存在的 becoming 一面,直至海德格尔在现代性处境下重提 古希腊哲学传统,重提存在的 becoming 性质,将存在重新阐发为一种非实存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与马克思生存论思想比较研究 10 的、生成性的存在,这就是他的生存论本体论或者说生存论存在论( “存在论” 只是“本体论”的新译)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论述说: “生存问题是此 在(生存的主体)的一种存在者层次上的事务 。为此并不需要对生存的存在 论结构作理论的透视。 追问生存的存在论结构, 目的是要解析什么东西组建生存。 我们把这些结构的联系叫做生存论建构existenzialitaet。 ”24学者余治平将其 直白地解释为, “海德格尔哲学中,此在生存着,对此在的分析构成生存论。 ”25 即是说, 海德格尔的生存论是力图在对此在的生存的分析中寻求对生存的理解的 本体论, 海德格尔生存论哲学就是生存论的本体论或存在论。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 只有理解了海德格尔的生存,才有可能理解海德格尔的生存论。 1.2 海德格尔生存论的出发点 1.2.1 存在与存在者 1.2 海德格尔生存论的出发点 1.2.1 存在与存在者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是从批判传统哲学中的存在概念入手的, 而在面对传统哲 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的存在论之时,海德格尔反对黑格尔把“存在”规定为“无 规定性的直接性” ,认为“ 存在不是某种类似于存在者的东西。所以,虽然传 统逻辑的 定义方法 可以在一定限度内规定存在者, 但这种方法不适用于存在。 ” 26海德格尔指出 “存在总是某种存在者的存在。 存在者全体可以按照其种种存在 不同的畿域分解为界定为一些特定的事质领域。 这些事质领域, 诸如历史、 自然、 空间、生命、此在、语言之类,又可以相应地专题化为某些科学探索的对象。 ” 27这就是说, 海德格尔的存在者是指具体的事物, 而存在却是指这些具体事物的 存在状态或对这些具体事物的领会。以往人们在哲学领域中探讨的“存在”事实 上只是具体的事物或者具体事物的性质, 而并非是具体事物的存在以及存在的性 质。被认为是普遍自明的无需或不能定义的“存在”一直被人们遗忘了,他认为 人们应将视野从存在者领域重新转回存在领域的探讨,认为这才是面向事物本 身。 1.2.2 此在 1.2.2 此在 海德格尔认为“诸种科学都是人的活动,因而都包含有这种存在者(人)的 存在方式。我们用此在这个术语来表示这种存在者。 ”28因此, “此在”是海德格 尔用来指称人这种特殊存在者的学术专用语,但海德格尔的“此在”却既不是一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与马克思生存论思想比较研究 11 般用语意义上的“人” ,也不是其他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中的“人” 。海德格尔之所 以使用“此在”而不使用“人”来称呼这一特殊存在者,是因为他认为“这个存 在者的本质规定不能靠列举关乎实事的什么来进行。它的本质毋宁在于:它 所包含的存在向来就是它有待去是的那个存在;所以我们选择此在这个名称,纯 粹就其存在来标识这个存在者。 ”29“此在总是从它的生存来领会自己本身:总 是从它本身的可能性是它自身或不是它自身来领会自己本身。 ”30“此 在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 ”31正是此在的“始终处于对生存的领会中”这一 特点决定了它与其他思想体系中的“人”的不同。其他思想体系中的人,总是已 经存在了的具备了固定属性的既定存在者, 而不是时刻处于对自身生存领会中的 “有待去是”的存在者。因此,海德格尔指称“人”这种特殊存在者的“此在” , 与其他思想体系中的“人”是相关而有区别的。 1.3 海德格尔的生存论思想1.3 海德格尔的生存论思想 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哲学是以对生存主体的生存(生成性存在)的研究为核心 的存在论哲学,1927 年发表了其最主要的哲学著作存在与时间 ,以生存主体 “此在”为研究对象,充分研究了寓于世界与时间中的此在的生存方式,而以 1936 年的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为转折,海德格尔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他从对此在生存状态的研究转向了对语言与思的研究他为了避免“人”这个 复杂概念可能带来的多种迷误而拒绝使用这一概念,于是他提出了此在,并希望 通过对此在这种存在者的存在状态的研究来达到对存在真理的揭示与澄明, 而在 后期他认识到自己对此在的研究, 仍然造成了将世界的存在置于个人制约之下的 现实,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有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危险,于是从 30 年代初起他开 始探索如何超出对此在这一个体的人的生存状态的分析来揭示存在的意义的道 路最终,他将此在所具有的语言与思,作为“存在的家”或“存在真理的直 接体现” ,而将此在退回到了“存在的看护者”地位,从而为后期天地神人四重 整体诗意栖居的思想奠定了基础。尽管,海德格尔思想前后期的研究主题确 有着明显的转折, 但是他以对存在的研究取代传统形而上学对存在者的研究从而 追寻存在的真理这一思想方法上前后期是一致的, 而他揭示存在真理所提出的通 向语言的诗与思之路,却是能够引起我们对此在的生存状态以深思的。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与马克思生存论思想比较研究 12 1.3.1 前期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 1.3.1 前期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 海德格尔认为, 在所有的存在者之中只有此在这种特殊的存在者能够追问自 己的存在,只有此在这种特殊的存在者不是既定的实体意义的存在,因此此在在 存在论上与其他存在者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先地位, 因此只有从此在着手分析才能 获得存在的真理,而分析此在,海德格尔是从分析此在的存在状态入手的。 1.3.1.1 此在的存在结构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 海 德 格 尔 认 为 此 在 的 生 存 的 基 本 结 构 是 在 世 界 之 中 存 在 (in-der-welt-sein) ,对在世 的分析是海德格尔生存论本体论的基本内容。此在 不是先验地、孤立地存在,而总是处于世界 之中,和其所在的世界不可分割。 海德格尔的世界 不是作为具体事物现象出现在人们生存过程中的具体的存 在者,也不是人们生存环境中的所有存在者的总和,而是作为世界之为世界 的存 在论根源的始源世界 。海德格尔说: “ 世在在世这个规定中的意思根本不 是一个存在者。也不是一个存在者的范围,而是存在的敞开状态。 ”32这里的敞 开状态是指存在的全部存在“界限”内的存在,意味着存在者对存在者以及存在 者周围相关领域内事物的察觉与领会。 因为只有此在这种特殊的存在者才能对自 身以及自身周围事物有所领会, 所以存在的敞开状态专指此在对自身以及周围领 域的领会。 世界 只能在与此在的联系中由此在来领悟和揭示。海德格尔说: “到底有没 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的存在能不能被证明?若不由在世界之中的此在 来提这 个问题此外还有谁会提这个问题呢?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 ”33因此, 海德格尔生存论哲学中的世界只能是与此在浑然一体的并为此在所领悟和揭示 的世界,是此在生存的种种可能性实现的敞开状态。 而在世界之中存在 (in-der-welt-sein)是海德格尔在四个德文词之间加连 字符生造出的一个词,意在于告诉人们此在 相对于其他存在者的独特存在方式。 对于这个海德格尔制造出来的复合词,海德格尔指出, “ 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个 复合名词的造词法就表示它意指一个统一的现象。 这一首要的存在实情必须作为 整体来看。 ”34这还是说,此在与世界是浑然一体的,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不 能将此在与世界割裂开来, 无论是探讨脱离世界的此在还是探讨没有此在的世界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与马克思生存论思想比较研究 13 都是无意义的,也是根本不可能做出合理探讨的。 事实上,根据海德格尔对“在世界之中存在”的“统一”重点强调来看,海 德格尔意在表明此在(dasein)与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这两个 词是同一的,即此在就是在世界之中存在,而在世界之中存在必然也就是此在。 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生存论建构就是建筑在其对在世界之中存在 的认识基础之 上的, 这很可能就是海德格尔晚期思想中天地神人四位一体思想的理论渊源之所 在。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认识论在主客二分上的通病就是先行设立一个孤立 存在的主体,然后去认识与之相对立的客体,从而围绕着主体能否超越客体从而 通达客体而争论不休。在海德格尔看来,这些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哲学犯的同样的 错误就是将主体与世界对立起来,而不懂得此在与世界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这样 先行设立孤立于世界之外的主体的行为,最终都必然走向各种形式的唯我论。而 只有使此在寓于世界之中的存在关系澄明, 才能认识世界, 才能认识存在的本质。 1.3.1.2 此在的烦(sorge) :常人与沉沦,自由与超越 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而在世界之中即意味着此在与其所处世界之中的事 物、他人始终处于焦虑、烦恼、担心、关切、操心等等各种联系之中,这些焦虑、 烦恼等种种关系构成的统一整体就被称为烦 。 烦 可区分为烦心 与烦神 ,烦心是指此在与他物发生关系的存在状态,烦神是 指此在与他人发生关系的存在状态,烦神是烦心意义的进一步引申。举例来说, 在读书这一活动中, 烦心指向被读的书, 烦神则指向著书、 印刷以及贩卖书的人。 海德格尔以烦总结了此在生存的状态,同时,在对烦神的阐释中揭示了此在的存 在不只是孤独的个人的存在, 还是与他人一起的存在, 即共同此在 (mitdasein) 。 此在与他人的共同此在通过“周围世界中所操劳的共同世界”来“照面” , 从而在与他人的共同此在交往中受到影响并最终失去自己 沦为海德格尔所谓的 “常人” 。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烦本应是为了此在与共同此在的存在而烦, 然而人们在 日常生活中往往把此在与共同此在作为类似于此在之外的存在者 (人以外的具体 事物)而烦。最终导致此在在生存中失去了本己,而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带来 的种种影响所吞没。海德格尔论述道: “此在作为日常共处的存在,就处于他人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与马克思生存论思想比较研究 14 可以号令的范围之中。不是他自己存在;他人从它身上把存在拿去了。他人高兴 怎样,就怎样拥有此在各种日常的存在可能性。 ”35“庸庸碌碌,平均状态,平 整作用,都是常人的存在方式,这几种方式组建着我们认之为公众意见的东 西。 ”36一句话,常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失去了自己对存在的 领悟,从而丧失了独立为自己“筹划”未来的可能性。这种丧失自己的过程,即 被海德格尔称之为“沉沦” 。 沉沦的基本样式是闲言、 好奇、 两可。 所谓闲言仅意味着 “把话语说了一番” , “以人云亦云、鹦鹉学舌的方式传达自身”37,并不参杂多少深沉的思考在内。 而好奇也并“不是为了领会所见的东西,也就是说,不是为了进入一种向着所见 之事的存在,而仅止为了看。 ”38至于两可则是指,在闲言与好奇的说与看过程 中, “一切看上去都似乎被真实地领会了、把捉到了、说出来了;而其实却不是 如此,或者一切看上去都不是如此而其实却是如此。 ”39这里事实上就是在说作 为沉沦中的常人,其不可靠的说与看造成的结果只能是两可,只能是继续沉沦。 尽管,此在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沉沦为常人,但是常人只是此在生存的一种可 能性,而并非必然性。在海德格尔生存论哲学中,此在生存的可能性除却沉沦之 外,还可能是自由与超越。 所谓自由即此在对自己的将来方向进行筹划与选择的自由, 通过自由可以实 现对自身的超越。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以外的存在者都是其所是的东西,都是 既定事实,而此在则还是其所尚不是的东西,还处在不断地筹划、选择和超越自 己的过程中。即使此在沦为常人,此在仍在不断地为自己的将来而筹划、选择, 只不过, 常人的筹划与选择都是受到其他常人的观念影响而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 与超越而已。 海德格尔将自由看成是此在对其可能性的选择, 认为这种可能性不以任何外 在条件为转移, 是此在生存的原始特性。 而这就意味着此在的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