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理论专业论文)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思想与实践.pdf_第1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思想与实践.pdf_第2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思想与实践.pdf_第3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思想与实践.pdf_第4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思想与实践.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番 j 芦l 论文原创性声明内容: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 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 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篡黼张弓纵彬 日期:m 年6 月日 l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 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 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 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复印、缩 学位论文作者警:;卿锡导师 怵呷6 小 日期 一 卜八j i i q 日 b 烽f叫 - 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的思想与实践 专业:法学理论 硕士生:张增哲 指导教师:马作武教授 摘要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是法家的一个重要思想。为适应中国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 封建专制帝国的建立,从商鞅、韩非到李斯都倡导用政治系统来统率文化系统,使思 想从属于政治,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本文首先,在引论部分综述前人对“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的评析,并陈述自己的看法。其次,在正文中分三个部分论述“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第一部分以法家的三个重要人物商鞅,韩非,和李斯为线索,梳理出“以 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思想发展与实践,“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发端于商鞅,形成 于韩非,实践于李斯。第二部分结合历史渊源与时代背景,论证“以法为教,以吏为 师”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第三部分从法律解释权的角度解读“以法为教,以吏为 师,进一步剖析其文化专制的深刻内涵。秦通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垄断法律 解释权,进而形成一元化法律解释,以满足大一统的需要,实现对效率的追求以及对 吏民的控制,而这些归根到底又是为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所服务的。最后,在结语部 分阐述对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反思与借鉴。 关键词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文化专制,法律解释 t h e t h e o r ya n d p r a c t i c eo f o f f i c i a l sa st e a c h e r sa n d l a wa st e a c h i n gc o n t e n t , m a j o r : n a m e : l e g a lt h e o r y z h a n gz e n g z h e s u p e r vis o r :p r o f m az u o w u a b s t r a c t “o f f i c i a l sa st e a c h e r sa n dl a wa st e a c h i n gc o n t e n t ”i sa ni m p o r t a n tp r i n c i p l e o fl e g a lis m i no r d e rt oa d a p tt ot h ee s t a b lis h i n go fc e n t r a li z e d f e u d a l a u t o c r a t i cu n i f i c a t i o ne m p i r e ,f r o ms h a n g y a n g ,h a nf e it o1 is i ,a r ea l l a d v o c a t i n gt ou s ep o l i t i c a ls y s t e mt oc o m m a n dc u l t u r a ls y s t e m ,a n ds u b m i tt h e t h o u g h tt op o l i t i c s ,c a r r yo u tc u l t u r a ld e s p o t i s mf i r s t l y i nf o r e w o r d ,r e v i e w i n g t h ea n a l y s i so fs c h o l a r s ,a n ds t a t i n gm yo p i n i o n s e c o n d l y ,t e x th a sb e e n 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a b o u tt h et h o u g h ta n d p r a c t i c e o f“o f f i c i a l sa st e a c h e r sa n dl a wa st e a c h i n gc o n t e n t 。a n df o c u so n s h a n g y a n g ,h a nf e ia n dl is i l e g a l i s m s “o f f i c i a l sa st e a c h e r sa n dl a wa s t e a c h i n gc o n t e n t w a s o r i g i n a t e d f r o m s h a n g y a n g ,a n d w a sf o r m e di n h a n f e i t h e n ,l is ip u ti ti n t op r a c t i c e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e x p o u n d i n ga n d p r o v i n g “o f f i c i a l sa st e a c h e r sa n dl a wa st e a c h i n gc o n t e n t ”t ob eak i n d o fc u l t u r a ld e s p o t i s mw i t hh i s t o r i c a lo r i g i na n db a c k g r o u n d t h et h i r dp a r t i sa n a l y z i n g “o f f i c i a l sa st e a c h e r sa n dl a wa st e a c h i n gc o n t e n t ”i nt h ev i e w o fl a we x p l a n a t i o n ,i no r d e rt of u r t h e ra n a l y z e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o f “o f f i c i a l s a st e a c h e r sa n d l a wa st e a c h i n gc o n t e n t ”w i t ht h e “o f f i c i a l sa st e a c h e r s a n dl a wa st e a c h i n gc o n t e n t ,q i ne m p i r em o n o p o li z e dt h er i g h to fl a w e x p l a n a t i o n ,i no r d e rt om e e tt h en e e d so fu n i f i c a t i o na n de f f i c i e n c y ,a n d c o n t r o lt h eo f f i c i a l sa n do r d i n a r yp e o p l e h o w e v e r ,a l lo ft h e s ea r es e r v i n g a u t o c r a c ya ta 1 1 i nt h ef i n a ln o t e ,t h et h e s i sm e n t i o nt h er e t h i n k i n ga n d r e f e r e n c ea b o u tt h e “o f f i c i a l sa st e a c h e r sa n d l a wa st e a c h i n gc o n t e n t k e y w o r d s :o f f i c i a l sa st e a c h e r s ,l a wa st e a c h i n gc o n t e n t ,c u l t u r a ld e s p o t i s m , l a we x p l a n a t i o n 、 i t f u 了 目录 弓i 言:1 第一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思想渊源与实践3 第一节发端于商鞅4 第二节形成于韩非6 第三节实践于李斯7 第二章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剖析1 3 第三章从法律解释权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1 5 。 第一节法律解释权的垄断1 5 第二节一元化法律解释权的特点1 6 第三节垄断法律解释权的原因分析1 8 结语。2 3 参考文献2 5 后记2 7 尽 f 噜 ,f 引言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简单来说,就是以法律条文作为教材,用官吏作为 教师。关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学界论之者颇多。在“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渊源的论述方面,孙培青在中国教育史说:以吏为师是法家代表人物韩 非提出的教育主张,其首倡者则是商鞅 。1 熊贤君于中国教育行政史也说2 以吏为师是先秦法家的教育主张,是以政府官吏承担教育行政官员和教师 职责的制度。此制度由商鞅打下毛坯,由李斯加以光饰,提出并完善此制。2 以 上观点虽仅言“以吏为师”,但也内涵了对“以法为教 的认识,代表了一些学 者对这一问题的共识,即认为这一治国和教育方略是商鞅,韩非等的创造。所考 的文本根据,主要为以下几种:其一,商君书定分中商鞅曾主张“置主法 之吏,以为天下师 。其二,韩非子五蠢中韩非明确提出:“故明主之国, 无书简之文,以吏为师:无先王之语,以法为教。其三,史记秦始皇本纪 载李斯倡议:“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以上史料的准确性不容置疑,但笔者 认为这些史料充其量只能证明商鞅、韩非和李斯曾主张或实际施行过该方略,说 是他们的首创和为秦所特有则未免有牵强之处。章太炎说:“非仕无学,非学无 仕,二者是一而非二也。秦丞相李斯议日: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亦犹行 古之道也。”3 指明了“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并非法家的“发明创造 ,其渊源 乃在于周代的吏师制度。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史释中说得更清楚:“以吏为 师,三代之旧法也:秦人之悖于古者,禁诗、书而仅以法律为师耳。三代 盛时,天下之学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其守举职而 不坠天工者,皆天下之师资也秦人以吏为师,始复古制,而人乃狃于所习, 转以秦人为非耳。秦之悖于古者多矣,犹有合于古者,以吏为师也。 4 笔者倾向 于章学诚之渊源说。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内涵的论述方面,多数学者是从文化专制的角度进 行评析,杨鹤皋中国先秦法律思想史“法家的专制主义应田于文化方面,便 1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1 5 0 页。 2 熊贤君:中国教育行政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第3 6 页。 3 刘梦溪,主编:中周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第4 8 0 - 4 8 1 页。 4 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叶瑛,校注,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2 3 2 页。 成为统一思想和统一教育的政策。法家以为要安定国家,必须统一思想、教 育这在商鞅变法时已开其端。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明显地表现 出文化专制思想。韩非大大地发展了商鞅的文化专制思想,主张毁弃一切文化典 籍,取缔一切学术派别,他公开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5 金太军试 论中国封建社会的“以吏为师 现象“以吏为师是我国封建统治者实行文化专 制主义的一项有效手段和重要统治术,对封建主义政治制度的巩固和强化, 发挥了不容低估的作用。6 李桂林中国教育史“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符合 当时历史发展潮流的渗透了封建的文化专制主义精神 。7 也有学者从法律解 释权的角度评析“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徐忠明论中国古代刑事审判传统 “即使强调法律必须布之于百姓的法家,他们为了避免百姓精通法律以后可 能与官府产生法律解释上的竞争这种难堪的局面,也企图通过设置“法官法 吏和“以吏为师 这个途径;以便垄断法律知识的生产权和解释权。这是因为, 法律作为一种统治利器;民众一旦操持在手,将会危及国家的法律权威,危及君 王的权威。 8 谢晖中国古典法律解释的三种样式官方的、民间的和司法 的“在古典中国,尽管法律解释每每操在官家之手,甚至像秦始皇那样强调以 法为教,以吏为师,从而为法律的多元解释设置了种种障碍,兼之古典法律主要 为刑律,似乎离人们的生活较远,但毕竟这种法律已经全方位地作用于人们的日 常生活。因此,官家垄断法律解释也就往往力不从心。 9 此外,还有学者从法律 普及的角度对“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进行论述。如高英彤商鞅的普法思想及 其现代价值“为使法令得到普及,商鞅还继承了法家的一贯思想,推行“以法 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进行法制的宣传教育”。1 0 高氏把“以法为教,以 吏为师视为法家推行“普法教育 的一种手段。 由于史料的缺乏,以往研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侧重于在思想部分,论 述实践部分的文献不多,且大多只谈及焚书坑儒。本文对现有史料重新进行研读, 把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实践相关的材料予以整合,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专门 5 杨鹤皋:中国先秦法律思想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 9 9 0 年,第3 6 9 3 7 0 页。 6 金太军: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的“以吏为师”现象载于广东社会科学1 9 9 5 年o l 期。 7 李桂林:中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8 9 年,第9 6 页。 8 徐忠明:论中国古代刑事审判传统,载于法制与社会发展,2 0 0 4 年第1 期。 9 谢晖:中国古典法律解释的三种样式官方的、民间的和司法的载于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 0 0 6 年 o l 期。 1 0 高英彤,王凌皓:商鞅的“普法”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载于法制与社会发展,2 0 0 1 年0 4 期。 2 气、 , : i 予以论述,这是本文做的一些梳理工作。此外,“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作为一 种文化专制制度毋庸置疑,若对其从法律解释权的角度切入研究,则有新颖,独 到的意义,且能进一步剖析其文化专制的内涵,现已有学者从此角度进行评析, 但没有系统深入地论述下去,因此,本文在对“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的思想与 实践进行梳理的同时,从法律解释权的角度对“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作进一步 地探析,有助于全面了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深刻内涵。 第一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思想渊源与实践 商鞅变法,以法治国,确立了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治传统。秦 始皇三十四年,李斯奏请焚烧民间“诗、书、百家语”。所不去者“医 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1 1 ,把商鞅以来的“以法为 教、以吏为师”的政治传统推向了极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也就成为秦朝 暴政的专有名词。但是,若跳出以往的思维定势,用长时段的眼光看问题,就会 发现,“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并非商鞅的发明,也不是秦朝独有的历史现象。 追其根源,可发现,在管子、周礼等书中已显其雏形。 管子立政云:正月之朔,百吏在朝,君乃出令,布宪于国。五乡之师, 五属大夫,皆受宪于太史。大朝之日,五乡之师,五属大夫,皆身习宪于君前。 太史既布宪,入籍于太府,宪籍分于君前。五乡之师出朝,遂于乡官,至于乡属, 及于游宗,皆受宪。宪既布,乃反致令焉。然后敢就舍。宪未布,令未致,不敢 就舍;就舍谓之留令,罪死不赦。五属大夫,皆以行车出朝,出朝不敢就舍,遂 行。至都之日,遂于庙,致属吏,皆受宪。宪既布,乃发使者致令宪未布, 使者未发,不敢就舍;就舍谓之留令,罪死不赦。1 2 立政叙述的是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就上文所述,政令法律由国君于正 月初统一颁布,由太史负责颁发,太府保管。地方长吏如“五乡之师,五属大夫, 皆身习宪于君前 。即首先学习领会,然后由上向下逐级传达宣讲,直至基层百 姓;传达完毕回朝复命之后才能回家。“布宪没有完成不能回家,否则“罪死 不赦 。当然,“布宪”的内容绝非上传下达那样简单,而是包括了贯彻执行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 1 2 管子立政。 3 内容在内,负责解答属吏和平民的法律疑问,否则是谈不上理解执行的。 周礼地官云:“乡大夫之职,各掌其乡之政教禁令。正月之吉,受教 法于司徒,退而颁之于乡吏,使各以教其所治,以考其德行,察其道艺。卅l 长, 各掌州之教治政令之法。正月之吉,各属其州之民而读法,以考其德行道艺而劝 之,以纠其过恶而戒之,若一岁时祭祀周社,则属其民而读法,亦如之。党正, 各掌其党之政令教治,及四时之孟月吉日,则属民而读邦法,以纠戒之。春秋祭 禁,亦如之。族师,各掌其族之戒令政事,月吉则属民而读邦法,书其孝悌睦女i ;i 有学者,春秋祭酣亦如之,以邦比之法,率四间之吏,以时属民。 1 3 周礼地官中所述的这种的乡、州、党、族的地方行政系统不是西周制 度的真实纪录,而带有着战国学者设计的成分在内。因为在西周时代,是不存在 什么成文法的,所有的只是刑罚,刑罚是统治阶级治理庶民的秘器,是不公布于 众的,也不存在什么“读邦法的问题。将法律公布于众应该是战国时代成文法 问世以后的事情。根据周礼所述,乡大夫受于司徒之“教法 ,州长所读之 “法,党正、族师所读之“邦法”都是战国时代的成文法。但是,周礼的 上述记载至少说明了在周礼作者的心目中,理想的政治应该是以法治国,官 吏在教化庶民的同时也要让庶民知法守法,换句话说,庶民们要向统治自己的官 员们学习政教禁令以知道禁避。1 4 很显然,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法制建设和管子 立政、周礼地官有相通之处。章学诚文史通义史释:以吏为师,三 代之旧法也;秦人之悖于古者,禁么诗、书而仅以法律为师耳。三代盛时, 天下之学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其守官举职而不坠 天工者,皆天下之师资也秦人以吏为师,始复古制,而人乃狂于所习,转以 秦人为非耳。秦之悖于古者多矣,扰有合于古者,以吏为师也。1 5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并不是商鞅,韩非的发明,而是由其历史基础的,商鞅,韩非将这 传统注入法家思想的内容,是以古代之“旧瓶 装法家之“新酒”,貌相似,其 味却不同。 1 3 周礼地官。 1 4 参见臧知非: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渊源与流变,载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 0 0 8 年第4 期。 1 5 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叶瑛,校注,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2 3 2 页。 4 ,; 0 第一节发端于商鞅 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思想发端于商鞅。“对秦国及秦朝而言,没 有什么比商鞅及其学派更重要了”1 6 自秦孝公开始,秦国在政治方面贯彻了由商 鞅奠定的治国方略。商鞅主张“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1 7 希 望以刑去刑,使吏民牢牢置于法律之下。同时商鞅看到在争霸的征程中,除了使 用严刑重罚,统一思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才能使得民众专心于农战。因 此,在国家律令传播的过程中有着严格的程序控制。商君书定分说:“今先 圣人为书传之后世必师受之,乃知所谓之名。不师受之,而人以其心意议之,至 死不能知其名与其意。故圣人必为法令置官也置吏也为天下师,所以定名分也。 名分定,则大诈贞信,民皆愿悫,而各自治也。 埔商鞅认为,老师讲授是文化 承传的必要环节。同样,法令制定以后也要设置相应的官吏向百姓讲解、传播, 这样法令才能发挥定分止争、预防犯罪的作用。即定分所说:“为置法官, 置主法之吏以为天下师,令万民无陷于险危。故圣人立天下而无刑死者,非不刑 杀也,行法令,明白易知,为置法官吏为之师以道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 就福而皆以自治也。四这里明确提出了“以吏为师 。其具体操作过程是“为法 令置官吏,朴足以知法令之谓者,以为天下正,则奏天子。天子则各主法令之。 皆降,受命发官,各主法令之民,敢忘行主法令之所谓之名,各以其所忘之法令 名罪之。主法令之吏有迁徙物故,辄使学读法令所谓,为之程式,使日数而知法 令之所谓,不中程,为法令以罪之。有敢剽定法令,损益一字以上,罪死不赦。 诸官吏及民有问法令之所谓也于主法令之吏,皆各以其故所欲问之法令明告之。 各为尺六寸之符,明书年、月、日、时、所问法令之名,以告吏民。主法令之吏 不告,及之罪,而法令之所谓也,皆以吏民之所问法令之罪,各罪主法令之吏。 即以左券予吏之问法令者,主法令之吏谨藏其右券木柙,以室藏之,封以法令之 长印。即后有物故,以券书从事”。2 0 首先由天子任命主法令之官,即国家的最 1 6 郑良树:商鞅及其学派,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第4 页。 。 1 7 商君书刑约。同时要说明的是,关于商君书的作者,学术界频有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商君书 基本是伪书。另一种意见是基本肯定商君书的作者是商鞅。第三种意见认为,商君书是商鞅遗著与 其他法家遗著的合编。本文同意第二种意见,因此本文所述商鞅之观点均引述商君书中的论述。商 君书作者的考证并非本文的任务,所以在此仅做必要的说明。 埔商君书定分。 1 9 商君书定分。 加商君书定分。 5 高司法长官。主法令之官任命后,由他们任命低一级的法官并向他们布置任务。 各级法官要如实传达国家律令,擅自改动法令一字者,罪死不赦。因此,当老百 姓对法令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问法官,法官不但要依据官方的规范性解释谨慎回 答,而且要将所问和所答内容刻在竹简或木简上,注明时间,左片给所问之人, 右片封印后官府密藏,以后有争议可拿出对质。定分还说,为了使各级法官 及吏准确地把握国家法令,法令- n ,他们要“学问并所谓”2 1 。其他官吏想知 道法令内容的可以询问法官。这样,经过各级法官及其属下的层层传播,“故天 下之吏民无不知法”。2 2 商君书没有明确提出“以法为教,它守“壹 的思 想实际己将其包含其中。壹言说:“故圣人之治也,慎为察务,归心于壹而己 矣。”2 3 此外,商君书农战说:“辩说之人而无法也。如此,则民务焉得无 多,而地焉得无荒? 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 者,上无使战守。国以十者治,敌至必削,不至必贫。国去此十者,敌不敢至, 虽至必却。”2 4 为此,商鞅提出了“燔诗书而明法令,2 5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初步形成。 第二节形成于韩非 先秦法家至韩非发展到高峰。在韩非看来,各国诸侯王公的养土礼士,让他 们自由议论,实在是一个错误。因为允许私家学派存在意味着思想的纷乱不一, 结果一定是与君主产生二心。韩非将这些私学派称为“二心私学 。认为:“凡乱 上反世者,常士有二心私学者也。”2 6 他建议说:“愚诬之学,杂反之行,明主弗 受也。2 7 并说:“是故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2 8 为 了“禁其言 ,他这样建议君主:“且夫人主于听学也,若是其言,宜布之官而用 其身;若非其言,宜去其身而息其端。2 9 如果“是而不用,非而不息,就是“乱 2 1 商君书定分。 2 2 商君书定分。 2 3 商君书壹言。 “商君书农战。 2 5 韩非子和氏。 2 6 韩非子诡使。 2 7 韩非子显学。 2 8 韩非子说疑。 2 9 韩非子显学。 6 l v , 、 亡之道 。3 0 具体到他所“非”的诸家学说,韩非不仅有详实深刻的剖析,而且 给予彻底的批判。如他反驳儒家重义轻利、以德治国说:“今学者之说人主也, 皆去求利之心,出相爱之道,是求人主之过于父母之亲也,此不熟于论恩,诈而 诬也 ,“学者之言,皆日轻刑,此乱亡之术也此非特无术也,又乃无行 3 l 五蠢中,韩非更是把“学者( 主要指儒家) 、言谈者( 纵横家) 、带剑者( 游 侠) 、患御者( 逃避兵役的人) 、商工之民( 经营工商业的人) 3 2 并称为国之五 蠢,认为:“人主不除此五蠢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 之朝,亦无怪矣。 3 3 一个“除字,把韩非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明确提 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3 4 ,韩非的 逻辑是这样的,首先要求官吏学习国家法律政令,并以此作为言行举止的依据和 标准。这就是说疑所论:“法也者,官之所以师也。其次,要求平民百姓以 官吏为师,向他们学习国家法令制度,并严格遵守之。这样就最终形成为君主专 制服务的、被极端化的“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第三节实践于李斯 由上文可知,在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从商鞅变法时就已经发端,商 鞅提出“燔诗书而明法令”,“置主法之吏,以为天下师。韩非更加系统地提出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然而这些主张是否得到实行? 根据现有材料的记载, 只可知在李斯入秦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的实行情况,然而这些主张在商鞅 时期得到实行与否,由于史料的缺乏,无从可知。因此,李斯是我们研究法家“以 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践的重要人物。“至秦,会庄襄王卒( 前2 4 7 年) ,李斯 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说秦王日: 胥人者,去其几也。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遂忍之秦王乃拜斯为长史, 听其计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3 5 公元前2 4 7 年赢政登基, 李斯受封长史,得到重用,之后官至宰相,公元前2 0 8 年李斯死于咸阳。本文 对已有材料梳理推知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实践,均发生于此短时间之内, 3 0 韩非子显学。 3 1 韩非子六反。 3 2 韩非子校注,韩非子校注组,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第6 2 5 页。 3 3 韩非子五蠹。 3 4 韩非子五蠹。 3 5 史记李斯列传。 7 包括睡虎地秦墓竹简语书,除弟子律法律答问中的记载情况,秦始皇 出巡刻石,3 6 以及焚书坑儒。其中焚书坑儒,李斯起直接和主导作用。秦始皇出 巡刻石,历史文献虽未记载秦刻石撰书者姓名,但相传均为李斯撰并书。3 7 而语 书是秦王政二十年( 公元前2 2 7 年) ,四月初二日南郡的郡守腾颁发给本郡各 县、道的一篇文告。除弟子律则收录在秦律杂抄中。同时,竹简整理小 组认为秦律杂抄是墓主喜根据其为官的应用需要,从秦律中摘录的一部分律 文,而法律答问亦绝不是私人对法律的任意解释,在当时应具有法律效力, 也就是将法律答问的内容看作是官方立法机关所作的解释,喜生于公元前 2 6 2 年,死于公元前2 1 7 年左右,3 8 因此在其1 5 岁时,李斯已经入秦受封长史, 辅佐秦王政,喜死时,李斯任位居丞相之位,“二十馀年,竞并天下,尊主为皇 帝,以斯为丞相 。3 9 即可推知,秦律杂抄中喜所抄之律令,以及法律答 问的所解释之法律,均为李斯在朝时所实行之律令。因此,李斯与“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的实践密切相关。 1 从秦简中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的实践 秦设有除弟子律,应该是有关如何对学吏弟子的管理、培养及任用等的 立法。秦简中保存了一条除弟子律,文日:“当除弟子籍不得,置任不审,皆 耐为侯( 候) 。使其弟子赢律,及治( 笞) 之,赀一甲;决革,二甲。加“当 即“应当”。全文意为:学吏成功,应该除去弟子籍,也即毕业了,还不得除;录用 为吏不审当,均耐为候,侯是在边塞伺望敌情的刑徒。此外,如果役使弟子超 出法律规定,及加以笞打,应罚一甲;打破肉皮,要罚二甲。可见学室弟子是专 立有名籍的,而且除了学吏事之外还要受官吏的役使,甚至笞打。那么民众为什 么还争做学吏弟子呢? 因为,一旦成为弟子,即可免除摇役,学成后可入仕途。“县 毋敢包卒为弟子,尉,赀二甲,免;令,二甲。4 1 如此重惩包藏军兵为弟子,就 是因为弟子可以不用服役,“包卒为弟子 就减少了国家的兵源。同时又规定: “驾驺除四岁,不能驾御,黄教者一盾;免,赏( 偿) 四岁德( 徭) 戍。”4 2 学习司御 3 6 公元前2 2 0 年公无前2 1 0 年,秦始皇共五次出巡,留有刻石7 项。 3 7 参见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二卷) ,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第4 页。 靼参见睡虎地秦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文物出版社,1 9 7 8 年,第3 页 卵史记李斯列传。 柏睡虎地秦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文物出版社,1 9 7 9 年,第1 3 0 页。 4 1 睡虎地秦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文物出版社,1 9 7 8 年,第1 3 0 页。 4 2 睡虎地秦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文物出版社,1 9 7 8 年,第1 3 0 页。 广、 i v 者,四年未成,主教者要罚一盾,学徒者要被除名,而且还要抵偿服四年摇戍, 可见学吏弟子是不与兵戍摇役的。从以上可推知在秦当时的社会中,“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制度已经的得到了实施,并且有一套相应的法律法令来规范这种制度 的实行。 法律答问中载有“告人盗百一十,问盗百,告者可( 何) 论? 当赀二甲。盗 百,即端盗驾( 加) 十前,问告者可( 何) 论? 当赀一盾。自一盾应律,虽然,廷行事以 不审论,赀二甲。 4 3 引法伪书,弗智( 知) ,赀二甲。今咸阳发伪传,弗智( 知) , 即复封传它县,他县亦传其县此,到关而得,仅当独咸阳坐以赀,且他县当尽赀? 咸阳及他县发弗智( 知) 者当皆赀。 4 4 从对话中可以推知,对提问者一方,大约 是下级的一些司法官吏针对具体的案件,向有解释权的机构或吏员请教;对解答 者一方,从其所用的语词,语气及解释模式等可以看出,这些解释者出自一些固 定的人员,且解释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此种问答体的解释方式表现出一种解释 者对请问者的教示,在保证操作性的同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维护成文法的严肃 性和权威性。4 5 法律答问的作者究竟是谁,目前尚无定论,竹简整理小组认 为它“决不会是私人对法律的任意解释,在当时应具有法律效力4 6 也就是将法 律答问的内容看作是官方立法机关所作的解释,这即反映出了“以吏为师 在 当时官方的推行情况。 除了在以上秦律中关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的记载外,在秦简语书 中也可以看到“以法为教 在当时社会的一些实践情况。语书是秦始皇二十 年( 公元前2 2 7 年) ,南郡郡守腾颁发给本郡各县、道的一篇文告。4 7 该地原是楚 国的地区,楚人的习俗根深蒂固,对秦国制度法令的抵触情绪很深。如文中所指 出的:“今法律令已布,闻吏民犯法为间私者不止,私好、乡俗之心不变。自从 令、丞以下智( 知) 而而弗举论,是即明避主之明法也,而养匿邪僻之民 4 8 地 方令、丞等官员对这些现象“知而弗举 ,予以袒护。语书就是鉴于这个问题, 对吏民进行告诫。文告指出:古者,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 民,害于邦。是以圣王作为法度,以矫端民心,去其邪避( 僻) ,除其恶俗。法律 4 3 睡虎地秦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文物出版社,第1 6 7 页。 “睡虎地秦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文物出版社。1 9 7 8 年,第1 7 6 页。 4 5 参见谢晖:中国古典法律解释的哲学向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第1 8 4 页1 8 5 页。 4 6 睡虎地秦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文物出版社,1 9 7 8 年,第1 5 0 页。 4 7 睡虎地秦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文物出版社,1 9 7 8 年,第1 4 页。 柏睡虎地秦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文物出版社,1 9 7 8 年,第1 5 页。 9 未足,民多诈巧,故后有问令下者。凡法律令者,以教道( 导) 民,去其淫避( 僻) , 除其恶俗,而使之之于为善也。4 9 此文告具体地阐述了端平法度、以法为教,去 除异俗的意义。其大略是说,民各有乡俗是客观环境所造成的,不同地区的乡俗, 往往价值取向不同,善恶的评判尺度也不一样。因此圣王创立法度,目的就是要 矫正民心,除去邪恶的行为和不良的习俗。文告明确指出,法令的作用在于教导 民众,以达到移风易俗的效果,而一定的习俗对法令的推行又有相当大的推行或 阻滞作用。语书的这些论述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以法为教实施时的社会 背景,以及这一制度行使之目的。 2 从刻石中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实践 秦统一前,各地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秦以军事手段征 服天下,但不能消除地域差别,要维护统一成果,还必须消除分裂割据的社会基 础,这就需要根据中央集权的需要统一政令法度,并对各地不利于推行政令法度 的陋风异格进行纠正,进而统一思想,为专制服务。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 显示权威、震慑吏民、宣扬法度、匡正异俗,同时也有游历、欣赏江山之意,曾 先后五次出巡各地,除第一次没有刻石外,其余四次均有行文刻石。这些刻石文 辞既有秦皇丰功伟绩之举,又不乏体现端平法度,匡正异俗,以法为教思想的内 容。当然,匡正异俗,以法为教,归根到底是为了统一思想,一统专制服务的。 刻石的有关一法度、正异俗,以法为教的有关内容摘引如下: 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凤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二 十有六年,初并天下,因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 迹。本原事业,抵诵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体明,垂于后 世,顾承勿革。( 泰山刻石) 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 会稽 刻石) 研 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 仁义,显白道理。普天之下,专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 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 秽睡虎地秦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文物出版社,1 9 7 8 年,第1 5 页。 卯史记秦始皂本纪。 5 1 史记秦始争本纪。 l o 产、 v e i 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措必当, 莫不如画。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久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 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贱,欢欣奉教,尽知法式。( 琅邪 台刻石) 配 昭设备器,咸有章旗。职臣遵分,各知所行。事无嫌疑,黔首改化,远近同 度,临古绝尤,常职既定,后嗣循业,长承圣治。原念休烈,追诵本始,大 圣作治,建定法度,显著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 之罘刻石) 5 3 透过以上刻石文辞文字可以看出,秦统一天下后,十分重视端平法度。法度 的范围很广,包括“定刑名、显陈旧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及“器械一 量、同书文字 ,做到“诸产得宜,皆有法式”。这些刻石文字还涉及法律教 化内容。其中明确表示要“专隆教诲 ,教化的内容,主要是“建定法度,显 著纲纪 ,也就是确定社会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从而做到“贵贱分 明,男女礼顺 。同时还要用法律教导民众“匡饬异俗 、改化黔首”( 百姓) , 使“远远同度 。这样,民众在受到充分的法律教化之后,就能臣民“咸知所辟 又“各知所行“欢欣受教,尽知法式 ,自能“举措必当 。这样,人人克 守本分、慎行守法的“良好”社会秩序也就建立起来了。同时刻石中还强调端平 法度并非一时之事,而是“以立恒常 之举,要“垂于后世,顺承勿革”,最终 达到“常职既定,后嗣循业,长承圣治 的目的。 3 焚书坑儒 秦统一后的最初几年,统治者主要忙于在政治上巩固统一,加天下实施郡县 制,铲除各地军事基础、销毁兵器,以及统一度量、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等, 可谓大刀阔斧。然而激烈的举措必然带来思想文化上的震荡,它们之间的碰撞不 可避免。到了秦始皇三十四年,在为皇帝祝寿的宴会上,仆射周青臣赞颂秦始皇 “平定海内 ,“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元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 及 。5 4 博士淳于越立即指斥他阿谀颂圣,并由此发难,批评郡县制不合殷周古 制。他指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5 5 这样淳于越就将对一个具体 制度的看法上升到治国方针和理论的高度,秦始皇遂令群臣讨论。丞相李斯驳斥 5 2 史记秦始争本纪。 5 3 史记秦始皂本纪。 甜史记秦始阜本纪。 舒 史记秦始皇本纪。 了“师古之说,强调:“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 异也。,5 6 秦已建万世无双之功,三代之制又何足效法? 他进而斥责诸生以学乱政, 认为以往诸侯并争,故“厚招游学 ,而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 力农工,土则学习法令辟禁”。但是诸生却不师今而学古,非议时政,惑乱百姓。 他由此指出: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 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 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 之便。了7 李斯立足于统一以后形势变化的要求,指出私学对朝廷政策法令权威性 的危害极大,民间学术会出现与国家政策法令相对抗的情况。认为当法令颁布后, 民众会根据自己所学之说对其妄加评议或解释,这样就会导致社会对法律理解出 现混乱,进而会导致社会思想混乱,那么君主的意志也就根本得不到实现,而且 会导致臣下以学派或观点结为朋党,从而削弱君主的权势,这也正是专制君主最 为忌讳的。以防此种现象发生,他继而提出具体措施:“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 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 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 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学法令,以吏为师。5 8 这些举措得到秦始皇正式批准,成为被称为“挟书律 的法令。按照这个法令, 民间除医、农、占b z 外的书籍均要收缴焚毁,重点是取缔社会政治学术的“百 家语 ,这样就彻底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 挟书令颁布后的次年,有两个儒生侯生和卢生,私下说了秦始皇一些坏 话,如刚愎自用、专任狱吏、乐以刑杀为威、等等,然后就逃亡了。秦始皇闻知 大怒,联系到诸生在咸阳者“或为妖言,以乱黔首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 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悉坑之成阳 5 9 还流放了一批儒生。 这就是著名的“坑儒”事件。 5 6 史记秦始皇本纪。 卯史记秦始皇本纪。 鳃史记秦始皇本纪。 5 9 史记秦始皇本纪。 1 2 譬 0 l 第二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剖析 中国古代的文化专制制度是政治专制制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伸和表现,它 服从和服务于当时的政治。辞海中对专制的解释是:“最高统治者独揽国家大 权、实行专横统治的政治制度,剥削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 因此,文化专制 制度可以理解成统治者制定的以维护统治为出发点,以调整观念的冲突和统一思 想为内容的规范体系。就时代而言,中国古代的文化专制制度可上溯至“五帝 时代,始作俑者是颛顼。史载,颛顼时,“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 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读:是谓绝地天通”6 1 “南正重 成为主管神事的专 职人员,而“火正黎 则是主管民事的专职人员。神事与民事分离。“南正重 一类的人因为具有沟通人神关系的特殊地位而成为整个社会的思维细胞,他们往 往通过表达神意天命的方式为世人确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钳制世人的思 想。商朝时,“司天以属神 的巫职人员的队伍更为庞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 地位更为加强。当时的巫职人员,以巫为首,有祝,宗、卜,史等,组成庞大的 宗教机构。他们经营祭祀并通过占卜活动干预政事。殷人“尊天事鬼”,因而事 无巨细都要占i - 。巫职人员通过占i - 活动预测吉凶,决定行止,为王室的活动提 供依据。事实上,这一时期的巫职人员的职责就是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各 方面的举措提供合理性,让世人信服,从而统一民众的思想,保持社会结构的稳 定。可见,自“绝地天通 以后,先秦政治便初步走上了文化专制的道路。6 2 到了战国时期的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便把早先的什伍组织与严厉的“连 坐 法结合起来,加上实行劳役地租与实物地租,成功地把人口固着在土地上, 因为商鞅追求的政治目标是单一的富国强兵,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和途径也是单 一的以刑赏促农战。故蒋礼鸿说:“商君之道,农战而己矣致民农战,刑赏而己 矣。使刑赏必行,行而必得所求,定分明法而己矣。他无事矣。6 3 而这一系列单 一化的实现又必须以人的单一化为前提,而人的单一化往往要从钳制思想着手, 需要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强制统一和严厉规范。商鞅因此号召号召消灭“六虱 、6 4 酣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9 9 年,第8 l 页。 6 1 国语楚语下。 6 2 参见正淑萍:绝地天通中国古代文化专制制度的肇始,载于山东社会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