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学专业论文)清江中游土家族“撒叶儿嗬”研究——从原生态到舞蹈教材建设.pdf_第1页
(舞蹈学专业论文)清江中游土家族“撒叶儿嗬”研究——从原生态到舞蹈教材建设.pdf_第2页
(舞蹈学专业论文)清江中游土家族“撒叶儿嗬”研究——从原生态到舞蹈教材建设.pdf_第3页
(舞蹈学专业论文)清江中游土家族“撒叶儿嗬”研究——从原生态到舞蹈教材建设.pdf_第4页
(舞蹈学专业论文)清江中游土家族“撒叶儿嗬”研究——从原生态到舞蹈教材建设.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舞蹈学专业论文)清江中游土家族“撒叶儿嗬”研究——从原生态到舞蹈教材建设.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以清江流域土家族地区丧葬仪式舞蹈“撒叶儿嗬”为研 究对象。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借鉴前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运用历史 学、人类学、比较学、美学与舞蹈教育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试图从 纵向上对“撒叶儿嗬”舞蹈的源、流及教材开发进行探讨;横向一卜- , 在土家族文化与“撒叶儿嗬”舞蹈形态特征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与舞 蹈教学法相结合进行“撒叶儿嗬”舞蹈教材建设方法论的初步探索。 全文立足“传承”,旨在“发扬”! 本文分引言、四个章节和结语三部分。引言概述了本文的研究目 的、意义、研究资料与方法,介绍了一些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结果,分析了“撒 叶儿嗬”的源头与流变,并对“撒叶儿嗬”丧俗和舞蹈形态进行了整 体描述。笫二章:从“撒叶儿嗬”丧葬仪式本体出发,挖掘舞蹈背后 的生成机制,对清江流域土家族的观念体系与信仰系统进行分析。为 下章节的舞蹈美学分析奠定基础。本章主要观点:孝道伦理决定了舞 蹈功能;阴阳观抉择了舞者性别;“撒叶儿嗬”词源指出它是以巫文 化为基底,儒、释、道、巫合一的混溶型宗教信仰结构;“十”“九” 并用、“虎”“风”共存现象反映出它足巴楚文化融合的结晶。第三章: 从形式美学和动态特征两方面,对“撒叶儿嗬”舞蹈形态进行归纳总 结和形态特 j f 美学分析。提出了:以“方”为主的形式美;“外力。内 圆”荚;以“顺”为美;二拍式“晃颤”动律美和重拍向下。本章为 承 二启f 章饥第四章:“撤叶儿嗬”舞蹈教材。以素材提炼动 作规范一一组合编排组织教学四部曲为线,分别陈述1 r 本人对教 材建设各阶段的把握原则。并以“颤”动律教学组合为例,将理论与 实践结合。最后为结语部分:对本文的一些认识性成果作了总结与概 括。 奉文的新视点在于尝试多种角度、多种方法、多重视点相结合的 研究方法,对“撒叶儿嗬”舞蹈原生形态进行分析。在“立”稳、“抓” 准的前提下,把它引入到民族舞蹈教学中来。 关键词十家族,“撒叶儿嗬”,舞蹈教材,舞蹈传承 a b s t r a c t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l sb a s e do nt h er e s e a r c ho fs a y e r h ed a n c e ,a 如n e r a l r i t i l a ld a n c eo ft u j i an a t i o n a l i t y - d o m i n a t e dr e g i o n si nm eq i n gj i a n g r i v c rv a l l y b a s e do n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锄db o n 0 w i n go ft h ef i n d i n g so f p r e v i o u ss c h o l a r s ,v e r t i c a l l y t h ea u t h o rt r i e dt ot r a c eb a c kt oi t so “g i n , a n ds o r t e do u t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a sw e l l 硒t h ec o m p i l a t i o no f 白e x t b o o ki n t h i sr e g a r db yw a yo fi n t e g r a t i n gt h em e t h o do fh i s t o r 弘a n t h f o p o l o 蹦 c o m p a t i b i l i t i e s , e s t h e t i c sw i t h c h o r e o g r a p h i cp e d a g o g y w h i l e h o r i z o n t a l l y ,t h e 棚m o rv e n t l l r e dt om a k em ei n i t i a le x p l o r a t i o no ft h e c o m p i l a t i o n o fs a y e r h ed a n c e t e a c h i n gm a t 翻a l s ,c o m b i n i n g c h o r e o g r a p h i ct e a c h i n gm e t h o d o l o g y t 1 1 ew h o l et e x th a saf o o t h o l di n i n h e r i t i n gt h er i c hl e g a c yo ft h ee t h n i cg r o u po ft u j i aw i t ht h ea i mo f p o p u l 撕z i n gi t i h i st h e s i s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t h em t r o d u c t l o n ,4c h a p t e r sa n d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i n t m d u c t i o np a r t 嘶e f so nt h eo b j e c t i v ea n ds i 鲥f i c a l l c e o fc o n d u c t i n gm er 骼e a r c h ,i t sr e s o u r c e sa n dt h em e t h o d si n v o l v e di n s t i l d y i n ga n de l a b o m t eo ns o m ea c h i e v 锄e n t sr e l a t e dt o t h et 叩i c t h e f i r s tc h a p t e rp a i n t sab i gp i c t l l r eo ft h ec u s t o m sa n dt h ef o 瑚a t i o n so ft h e s a y e r h ed a n c eb yi n t e g r a t i n gt h er c s e a r c hf i n d i n g sa n dt h el i t e r a t l l r e m a t 嘶a l so f t h ep r e d e c e s s o r sa n da n a l y z i n gt h eo “g i na n dt h ee 、,o l v 锄e n t o ft h i sp a n i c u l a rd a n c e t h es e c o n dc h 印t e ra n a l y z e st h ec o n c 印t i o n 锄d b e l i e fs y s t 锄so ft h et u j i an a t i o n a l i t yr e s i d i n ga c r o s st h eq i n gj i 卸g r i v e rv a l l e yd e p a n i n g 舶mt h ee s s e n c eo ft h e 如n e r a r yr i t e sa n dt h e a n a l y s i so ft h eg e n e r a t i v em e c h a n i s mu n d e r l 撕n gt h i ss p e c i a lk i n do f d a n c e t h i sc h 印t e rl a i das o u n df o u n d a t i o nf o ri t se s t h e t i ca n a l y s i si nt h e n e x tc h 印te r t i l i sc h 印t e ri sf e a t u r e db yt h ec 伽c 印t sa sf 0 1 1 0 w s :f i l i a l c o n d u c t sa n dt h ee t h i c sd i c t a t eo nm e 矗l n c t i o n so fd a n c e t h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y i na n dy a n g ,t w oi n s t m m e n t a le l e m e n t so f e v e r y t h i n g a sb e l i e v e db yc h i n e s e7 i a o i s t a n c e s t o r s ,d e c i d e so nt h e s e xo ft h e p 娟m l e r s a y e r h ed a n c ei m p l i e s t h a ti ti sam i x e d - t y p e r e l i g i o u s s t r u c t u r et h a tf - e a t u r e st h ee s s e n t i a le 1 锄e n t so fc o n 如c i a n i s m ,b u d d h i s m 。 i a o l s ma n dw l t c h c r a f tc u l t l l r er c s t l n go nt 1 1 es 0 1 i db 髂l so fw l t c h 啪f t c i l l t u r e t h ep h e n o m e n at h a tt 锄dn i n ec o m b i n ea n dt i g e r 觚dp h o e i l i x c o 强i s tr e n e c tt l l en a t u r eo fs a y e r h ed a n c ea sac 巧s t a lo fb ac i l l t u r ea 1 1 d c h uc u l t l l r e ( t h en o wh u n 柚a i l dh u b e ip r o v i n c e ) c h a p t e r3i n c l u d e sa d c d u “o n 卸ds u m m 撕z a t i o no ft h ef i g u r e sa i l da p p e a r a n c e so fs a y e r h e d a n c ei na d d i t i o nt ot 1 1 ea e s t h e t i ca 1 1 a l y s i so fi t sf e a t u r e s 肋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f - o 姗a e s t h e t i c sa n dd y l l a m i cc h a m c t 甜s t i c s t l l ed a i l c e s t r e s s 嚣o ne x t 锄a ls q u a r ea i l di n t c l a lr o u n d 撼b e a u 够a n dh i g h l i g h t s c o m p l e t ei no n eg os ot h a tt h e r ei sc o h e r 锄c ei nt h o u g h ta l l du n i t yi ns t y l e i te m p h a s i z e st h et h r e e - s t 印s h a l ( e sa 1 1 dt r e m b l e sr h h ma i l dd o w n w a r d s t r o n gb e a t s t h i si sac h a p t c rt h a tf o 蛐sac o n n e c t i n gl i n kb e t w e e nw h a t c o m e sb e f o r ca n dw h a tg o e sa f t e r t h ef o u r t hc h 印t e ri sa b o u tt h e c o m p i l a t i o no ft h es a y e r h et e a c h i n g m a t e d a l s i te l 灿r a t e so nt l l e p r i n c i p l e s o ft h ea u t h o rg o v e m i n gt h ec o n s t n l c t i o no ft h et e a c h i n g m a t e “a l su s i n gt h ef o u rs t 印s 硒am a i n l i n e :r e f i n i n gm em a t 鲥a l s , s t a n d a r d i z i n g t h e g e s t l l r e s a n dm o v e s , o 略a n i z i n gt h em o v e sa n d i n t e g r a t i n ga n do 唱a n i z i n gt e a c h i n g i tc i t e sp r a c t i c a le ) 【a m p l e sf 而mc l a s s s oa st oa c h i e v eag o o dc o m b i n a t i o no ft h e o r ya n dp r a c t i c e l a s tc h a p t e r b e i n g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g e n e r a l i z e sa n ds u m m a r i z e so nt h ec o g n i t i v e a c h i t i v e m e n t sl a i do l l ti nt h j st h e s i s t h eb r e a k t h r o u g ho fi tl i e si ni t se m p l o y m e n to fv 嘶f i e dm e t l l o d o l o g y f e a t i l r i n gm u l t i p l es p e c t a c l e s ,m u l t i p l em e t h o d sa n dm u l t i p l es t r e s s e sf o r t h e 柚a l y s i so fa b o r i g i n a ld a n c i n g u n d e rt h ep r e 】r e q u i s i t e so fs t a b l e f o u n d a t i o na n dc l e a re m p h a s i s ,i ti n t r o d u c e ss a y e r h ed a j l c ei n t ot h e t e a c h i n go fm e f o l kd a n c i n g k e yw o r d s :t u j i ae t h n i cg r o u p ,s a y e r h ed a n c e ,d a l l c e t e a c h i n g m a t e r i a l s d a i l c ei n h e r i t a n c e 引言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2 0 0 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 家族总人口为8 0 2 8 1 3 3 人,跨“湘、鄂、渝、黔”四省( 市) 而居。其中,鄂西 清江流域和湘西酉水流域是士家族文化保持得相对完整的两大区域。土家族居住 区境内山峦重叠,山势险峻且溪河密布。海拔多在1 0 0 0 一1 5 0 0 米之间,属典型的 山区丘陵地带。 清江流域的长阳五落钟离山,传说为廪君蛮的发祥地。“1 9 8 8 年至1 9 8 9 年, 考古工作者发掘了长阳渔峡口镇东南、清江北岸的香炉石遗址,获取先商、商、 周时期遗物近万件。发掘者认为,香炉石有可能就是我国古代巴人最初定居的 都城( 夷城) 所在地,是距今3 4 千年的早期巴文化遗址及巴人先民的墓葬 区。”国 广泛流传于清江中游土家族地区的丧葬仪式舞蹈“撒叶儿嗬”,又名跳 丧。许多学者根据远古巴人的活动区域,判定“跳丧舞是古代巴人的舞蹈遗 存” 。2 0 0 6 年2 月,由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申报的土家族舞蹈撒叶儿嗬 ( 序号1 2 1 ;编号i i i 一1 8 ) 成功经文化部审批成为首批公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对象。大量的“活体”遗存和文本资源为“撤叶儿嗬”舞蹈教材的整理与 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动作来源、形式范本。对它的先天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对它的 形态进行全面解读。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研究与教学统一起来是民族舞蹈教材整 理、开发的必由之路。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选题的目的 本文试图通过对于“撤叶儿嗬”舞蹈形态的梳理,建立起以土家族民族文化 为理论支撑,“撒叶儿嗬”舞蹈元素为实体核心的专业舞蹈训练教材;并以此迈 出探索土家族专业舞蹈教材建设的第一步,为将来进一步的探索真正完整意义上 的土家族专业舞蹈教材打好基础,提供方法论上的参考。 。彭万廷冯万林主编巴楚文化源流湖北教育j 版社2 0 0 3 年1 月第l 版第5 2 页 8 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央民族人学出版社1 9 9 8 年1 1 月第1 版第1 5 1 贞 3 ( 二) 选题的意义 1 本课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其关键是教育。通过教育,可以使新生一代能够经济而高 效地占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积累和发展。研究非物 质文化遗产教育问题,可以进一步挖掘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对即将流 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起到其他领域研究成果难以迄及的,更是不可 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从破解这一世界性难题的立场出发,教育路向的系统研 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本课题拓展了民族舞蹈教育的内容,具有开发性研究意义。此处所指的 开发性研究意义包含两点:( 1 ) 丧葬仪式舞蹈首次进入专业舞蹈教材内容涉猎范 围的开发性意义。( 2 ) “撒叶儿嗬”作为土家族专业舞蹈教材内容的一部分进行 整理的开发性意义。 目前在国内专业院校中,民族舞蹈教学内容主要是以五大民族为民族民间舞 教材,土家族舞蹈教材仅在湖南的个别院校初步从实践介入,但未成系统;关于 土家族舞蹈教材建构中“撒叶儿嗬”的整理与研究更是严重不足。因此,根据开 发性课题所具有三个特点:( 1 ) 桥梁性,即沟通理论与实践;( 2 ) 转化型,即将 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提示的规律应用到实践中,促进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3 ) 反馈性,即通过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对实践的指导价值, 促进理论与应用研究。 本选题对于未来建立系统完整的土家族专业舞蹈教材有 基垫作用和很强的实际意义;对于拓展学院派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内容起到了一 定充实作用。 3 本课题对于土家族民族文化和民族舞蹈的发展具有积极推进意义。对于 长期被排除在主流文化之外的土家族文化来说,寻根问祖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民 族文化素质、民族理想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推动民族文化向前发展的过程。 尤其是对于长期以来依赖民间自发传承,从未经过整理、加工,实用性和功能性 远远大于审美性的民间舞蹈来说,本课题对于土家族民族文化和舞蹈文化的发展 无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更有其美学上的价值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针对目前整个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内容来说,丧葬仪式舞蹈只有理论研究 介入,实践部分的教材整理还无人介入。土家族专业舞蹈教材的整理现状,还仅 。大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b 鲢n ;立n 璺型:鲤出蚀堡盟 4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卓挺哑,张亿钧,李汪洋等编著南海j l 版公司 第6 3 页 4 限于“摆手舞”动作元素整理。“撒叶儿嗬”舞蹈教材,目前只有巴山舞、清 江舞这类普世性的体育健身舞蹈教材、广场舞蹈教材。关于“撒叶儿嗬”舞蹈 的理论研究,不乏从民俗学、人类学、历史学、伦理学等角度上的研究成果,但 将“撒叶儿嗬”舞蹈形态与整个土家族文化生态的结合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我将努力做到以小见大,兼顾广度、深度和高度三维立体建 构原则:广度,主要是指提取的“撤叶儿嗬”动作元素和动律一定要有广泛意义 上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深度是指挖掘动作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及其隐含的文化意 义;高度是指总结出土家族舞蹈动作的衔接规律以及民族的审美取向,为最终的 实践( 即为舞蹈动作的提炼升华、训练组合的编排等) 提供依据和指导。 本文主要采用以下四种研究方法进行综合论证:第一,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主要对历史文献与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研读与分析。第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利用田野调查法,进入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利用阐释人类学的方法, 挖掘舞蹈文化背后的隐因,力图对动态舞蹈进行文化阐释。第三,比较学的研究 方法,主要是针对“撒叶儿嗬”遗存分布区进行舞蹈风格上的比较。第四,舞蹈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对教材理念、教学组合编排方法以及教学法进行初步探讨。 四、论文框架 整篇论文以形态、文化、审美、课堂传承为线索,由四个章节构成。鉴于“撤 叶儿嗬”舞蹈是以土家葬仪为载体传承至今。因此,本文第一章主要以追溯其历 史源流,还原其存在空问和具体形态为中心而展开描述与分析。本章为全文的基 础章节;在第二章中,主要对“撤叶儿嗬”舞蹈背后的生存机制进行了探索。着 重探讨了孝道背后的伦理观和阴阳观,分析了隐匿在“撒叶儿嗬”舞蹈中的信仰 系统,并为下一章节埋下伏笔;第三章是从美学角度对“撒叶儿嗬”舞蹈形态特 征进行了总结分析。该章“上承”土家文化,“下启”舞蹈教材,为本文的枢纽 章节;第四章舞蹈教材建设,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并尝试性地将“颤 动律”教学组合进入到舞蹈课堂进行教学检验。全文以“一个点”( “撒叶儿嗬” 舞蹈) 进,另“一个点”( “颤动律”教学组合) 出为导引原则而结束行文。 5 第一章源流与形态 “撒叶儿嗬”是广泛流传于湖北清江流域的丧葬仪式舞蹈。属于土家丧葬习 俗“打丧鼓”( 跳丧、坐丧的合称) 中的一种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 在清江中游的土家山寨,每遇老人“百年”( 即去世) ,人们都认为是“顺头 路”( 正常死亡) ,是值得庆贺的“白喜事”。乡邻们就会怀着一颗虔诚的心, 为亡者打一夜或几夜丧鼓,即跳“撒叶儿嗬”( 青少年死不跳) 。在个别地方,还 有年高或久病未死的老人会要求人们在自己面前“跳丧”,称之为“打活丧鼓”。 “丧事当作喜事办”的生死观是土家“撒叶儿嗬”最大的特点。 第一节源流 “撒叶儿嗬”舞蹈在清江流域流传的历史久远。许多学者根据远古巴人的活 动区域,判定跳丧舞是古代巴人的舞蹈遗存”国。 一、溯源 先秦时期,有关巴人舞蹈和巴入丧葬仪式的史料记载极少。根据“香炉石遗 址”出土的人骨资料,田万振推断:“蹲屈式的崖葬葬式与早期巴人的穴居生活 紧密相联;穴居生活方式造成了“撒尔嗬”舞蹈基本特征向低空发展,在 其先民巴人甚至更早时期就已具备,应当说在原始社会就有了”。由此他认 为“撒尔嗬最迟在此时( 夏朝) 已经产生,其上可追溯到大溪文化。”。而 “撒尔嗬葬礼源于土家族的白虎崇拜。它的最初形态,就是虎舞和关于白虎 系列歌谣的祭祀歌舞。” 也有学者根据巴人尚武崇巫的民族个性,提出:“跳 丧的起源,则可追溯到土家先民巴人的丧舞及至春秋战国时期演变而成的巴楚 丧事歌舞。”“巴人刚劲勇锐又能歌善舞,从周武王伐纣时歌舞以凌殷人,所 歌所舞既是巫歌巫舞又是武歌武舞。吕氏春秋、周礼等文献记载周武王伐 纣后所制的大武乐舞,当即仿巴人武舞而作。巴人的武歌武舞,由先秦至汉 初盛而不衰。华阳国志巴志记述,汉高祖刘邦兵出巴蜀、汉中以定三秦, 募发阆中巴人板楣蛮从军,( 板楣蛮) 天性劲勇,处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 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好歌喜舞的巴人冲锋陷阵,难免血洒疆场、 。纪兰慰、邱久荣中目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央民族丈学i i 版社1 9 9 8 年1 1 月第1 版第1 5 l 页 。田万振土家族生死观绝唱撤尔嗬中央民族大学;i j 版社1 9 9 9 年1 0 月第l 版第2 0 i 页 。硐万振土家族生死观绝唱撒尔嗬中央民族人学;i j 版社1 9 9 9 年1 0 月第l 版第1 9 8 页 8 田万振士家族生死观绝唱撒尔哨中央民族人学出版社1 9 9 9 年l o 月第1 版第1 9 7 页 6 横尸阵前,于是在战斗结束,也定会载歌载舞以为阵亡将士送葬,表达颂扬悼念 之意和视死如归之情。这时的载歌载舞,便是丧歌丧舞,也就是今日土家族跳 丧的初源。”瀣何一种事物的产生,绝非单因所至。笔者认为“撒叶儿嗬”舞 蹈是多元聚焦的结果,先秦时期巴人的早期文明都有可能成为它的孕育因子。 南北朝时期,开始有了相关巴氏葬俗记载。唐懿宗时,樊绰撰蛮书卷十 载:“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自虎之后也。”在同书同卷中,引有南北朝时宋人 所著的夔城图经“夷事道,蛮事鬼。初丧鼙鼓以为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 跳,此乃盘瓠自虎之勇也。”圆“其歌必号,其众必跳”正是今天“撒叶儿嗬”最 精炼的描述。它虽无更为详略的记载,但足以说明:南北朝时期,“撒叶儿嗬” 就已经存在了! 另一方面,因为夔城图经描绘的是巫山以上的巴人祭祀图, 又可推论:此时“撒叶儿嗬”舞蹈流传区远涉长江流域的川东地区。 隋书地理志最早对“撒叶儿嗬”葬仪进行了较为明确具体记载:“其 左人则不同,无哀服,不复魄。始死,置尸馆舍,邻里少年,各持弓箭,绕尸而 歌,以扣弓箭为节,其歌词说平生之乐事,以至终卒,大抵亦犹今之挽歌也。歌 数十阙,乃衾棺敛,送往山林,别为庐舍,安置关柩。”段超进行分析后认为“魏 晋至隋,撒尔嗬的表演形式为绕尸而歌,以扣弓箭为节,歌词内容为说 平生之乐事,以至终卒,与现在的撤尔嗬形式和内容基本相似,说明最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撒尔嗬已具雏形。”9 宋溪蛮丛笑载:“死亡群聚歌舞,舞则联手踏地为节,名日踏歌,”唐宋 时期“撒尔嗬”名“踏歌”、“踏蹄”,表演形式由“绕尸而歌,以扣弓箭为节” 演变为“打鼓踏歌”、“其众必跳”、“其歌必号”,歌词内容为“歌白虎”,与现在 “撒尔嗬”的形式和内容完全相似,说明“撒尔嗬”在唐宋时期已基本定型。固 清康熙三十六年版宜都县志风俗志葬仪载:“宜邑踵楚旧习,信鬼 而尚巫,丧葬之仪,颇多出入,虽然,土俗相沿,不可尽废也”;“宜俗,父母终 葬期先一日晚,孝家备酒,请族亲友邻伴夜,酒毕,勿论诸人,皆绕棺而跳。一 人击鼓,众人则随口作歌,彼此相嘲,名为跳丧。好事者,闻其声,虽不请亦来, 风雨亦所不避。附跳雀歌词云:进门来就要唱,拐棍插在屋梁上,三句两句 不投机,抽起拐棍就回去。无伦无理,信口相嘲,诸如此类,虽非齐东之语, 然而实属楚人之咻矣。” 宜都地处长江、清江的交汇处,虽属汉族疆域。但其在 土司时期,被容美土司作为买官地,从汉族手中买入撑作门面。“撒叶儿嗬”丧 葬习俗在此地县志出现,自然合情合理。 o 彭万廷冯万林主编巴楚文化源流湖北教育h 版社2 0 0 3 年1 月第l 版第6 7 页 。p q 库全书蛮书转弓i 自湖北k m 土家跳丧历史文献资料汇编第2 0 页 。段超士家族文化史 民族f ;版社2 0 0 0 年9 月第l 版第7 5 页 。段超土家族文化史民族m 版社2 0 0 0 年9 月第j 版第7 6 页 8 宜都县志转引自湖北长用土家跳嵌历史文献资科汇编第8 6 、8 7 页 7 清嘉庆巴东县志载:“旧俗,殁之日,其家置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 歌舞达旦,或一夕或三五夕。”。清道光长阳县志载:“l 临葬夜,众客群挤丧 次,一人擂大鼓,更互相场。名日唱丧鼓,又日打丧鼓。歌词大都妥亡灵,慰生 者。” 清长乐县志“家有亲丧,乡邻来吊,至夜不归,日伴亡。与柩旁击鼓, 日丧鼓。互唱俚歌哀词,曰丧鼓歌。” 说明此时“撒叶儿嗬”名称演变为“打丧 鼓”,表演形式为“呜金伐鼓,歌舞达旦”,其目的是为了“妥亡灵,慰生者”。 与现在流行的“撒叶几嗬”完全相同。 二、流变 根据以上史料记载,古时跳丧极有可能曾遍及整个清江流域和三峡地区。但 是,现今只有清江中游的长阳、五峰、巴东以及周边地带还在流传着这种古代巴 人留下的“撒叶儿嗬”舞蹈。 2 0 0 6 年暑假期间,笔者对这三个土家族自治县的1 6 个乡镇进行了田野调查, 亲眼目睹8 场“撒叶儿嗬”葬仪。根据此次的调研结果,土家葬俗相沿至今,“撒 叶儿嗬”葬礼在三县残存区整体略同,但又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长阳、五峰、巴东三地均保持了“家有亲丧,乡邻来吊,至夜不归”“家置 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舞达旦,或一夕或三五夕。”临葬夜,众客群挤丧 次,一人擂大鼓,更互相场。”笔者所见到的八场葬仪,除五峰石良司和巴东清 太坪闹夜三休,其他地区均为一夜。丧仪流程虽有繁有简,但“十碗八扣”的酒 席各家必备,无一从简。乡邻们无需孝家邀约,通常会闻讯主动前往。伴亡闹夜 歌舞达旦的“撒叶儿嗬”,虽有地域之别。但都是一人击鼓叫歌,其他人两两相 对,接歌起舞,轮流登场,通宵达旦。 但“撒叶儿嗬”在整个土家葬仪中的分配时间,有差异:五峰前两个晚上 用跳丧守夜,第三晚做整晚法事。下葬前的那一晚为法事时间。长阳前河盛行 响匠班子,响匠班子一到,跳丧者自动让开。只闹一夜,第二天送上山。据了解, 如丧葬延续几日,跳丧仅在下葬的前一夜进行。长阳后河打丧鼓也只在埋葬的 前一夜进行,且是跳丧、坐丧穿插进行,锣鼓声通宵达旦不问断。 “撒叶儿嗬”的“俚歌哀词”依然“随口作歌”信口相嘲”,歌词内容浑俗 无忌,灵活性强,包容面广。歌师可以见什么唱什么! 想什么说什么! 排山倒海、 打情骂俏的“五句子”情歌是三县“撤叶儿嗬”丧歌的共性特征。“五句子”指 歌体多为五句诗体,是“以七言五句为基本格,五句为一段,有一段独立成章。” o 转弓i 自剃启l 鲥沈阳箸清江流域撒尔瞒湖北长江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3 月版第1 页 。跃阳县忐( 道光) 转引自湖北长阳t 家跳丧历史文献资料汇编第7 j 页 8 长乐县志转引白湖北艮阳士客跳丧历史文献资科汇编第8 4 页 s 。要求第四句为结束,第五句再奇峰突起,使意境升华,故有“五句山歌五句单, 四句容易五句难”的说法。如“一把扇子二面花,隔扇看见俏冤家,我看情哥会 种田,情哥看我会绣花,大风吹不倒犁尾巴”“压轴部位放上一句俗话大风 吹不倒犁尾巴,寥寥数字就勾画出了一幅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的图画。o ” “撒叶儿嗬”音乐上的地域特征主要体现在歌腔上:五峰、长阳前河的歌腔 以平腔为主;而长阳后河、巴东的高腔更显突出。高腔中的“特性三度”又称为 “特性三声腔”在音乐界被誉为是巴楚古音的“活化石”,其特点主要体现在音 阶结构上。“这种音阶明显地不合于我国今人通用的音律概念( 五度律、纯律及 十二平均律) ,仅在五声之中即有二至三个音的律高非同一般,而被常人误认为 不准。”。音乐家戏称它为“钢琴缝里的音”! “撒叶儿嗬”的伴奏用鼓,也有地域之别。长阳、五峰的鼓为木头本色,没 有刷漆。而巴东的鼓则刷有红漆,呈大红色。但伴奏鼓点三县略同,带切分音的 6 8 节拍的音乐节奏型,是整个清江流域“撒叶儿瞒”音乐的共同特征。 从舞蹈来看,三县的“撒叶儿嗬”动作都讲究“肩靠肩来手挽手;脚下踩的 升子底,手上挽的链子扣”但又因地有异,大致形成了三大色块:五峰的红渔 坪、白溢坪、水瀑司、石良司跳丧虽有个别差异,但是整体风格古朴。上肢动作 幅度小,两腋紧夹。下弧形的运动路线极有特色。五峰的付家堰,长阳的前河 风格粗犷豪放。讲究动作的力效;立腰、收腹式的“摆胯”动律明显,摆中有颤, 颤中有摆。双龙地区上身运动路线呈明显的“八字圆”轨迹。长阳后河乐园一 带,恩施州巴东的野三关、清太坪风格轻松柔缓,有戏曲因子的痕迹。舞者之间、 鼓手与舞者之间非常注意交流。下肢动作缠绵。 各不相同的地理环境、地域历史及所受文化影响的差异等是造成“撒叶儿嗬” 舞蹈风格各异的原因。如:长阳前河与五峰境内同属为武陵山脉之余脉,山势雄 伟,峰高峡深。这两地的“撤叶儿嗬”舞蹈风格较之长阳后河与巴东地区明显相 近一些。但长阳前河又因其位于清江中游,是经考古证实的廪君蛮的发祥地。因 此这一地区的“撒叶儿嗬”舞蹈动作粗狂、讲究力度,有明显的“白虎后裔”阳 刚之气。其他地区地处清江支流,较之位于清江主流上的长阳前河地区,动作力 感明显现弱。 地处清江支流之一的五峰为容美土司的要塞,境内至今仍保留两座“汉土疆 界碑”。明末水添安抚司唐镇邦所建的“帅府”( 又名“藏军洞”) 所在地“白溢 坪”是五峰县内“撒叶儿嗬”保留最为完好的残留区之一。它同时又以摩天盆地 的“暑天冰穴、严冬暖巢”世界奇观被载入世界之谜。此次调研中,笔者见 。宜尸i 民歌宝藏的瑰宝五句予山歌丛! 巳;塑型:堕墨! :翌b 如! 出2 q q 曼= 2 二2 3 。宜昌民歌宝藏的瑰宝五句予山歌b ! ! 巳;z 塑:虫圣璺如! 璺b b b 地! 2 立q 曼二2 = 2 。巴楚古音的“活化石”必山体系民歌丛! 乜;! 塑:婴鲤! :! ! b 垒! n 坐! 2 嫂:2 :堕 9 到与“白溢坪”一壑相隔的红渔坪“撒叶儿嗬”,上肢动作幅度小,两腋紧夹。 据当地学者介绍,多年前五峰一直以“两腋能夹住一个鸡蛋”为美。其舞蹈动作 形态明显受到土司时期等级制度森严,集权专制的封建统治影响,而更显古朴之 风。由上至下然后走平圆的运动路线,无论在身体整体运动中( 如“幺姑姐”主 体动作) ,还是在局部运动( 如“牵牛喝水”单手下弧线) 中都特别突出。而这 一特征,在其他两县都不曾见到。如果仅将它归为山势落差大的影响的话,显然 底气不足。因为地势相近的长阳前河并无此动态特征,所以我认为造成这一形态 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森严的土司等级制的影响。 长阳后河和巴东县,地理位置也不在清江主流上,也不似五峰和长阳前河属 于武陵山脉的余脉,山势落差小,给人感觉山体绵延缓和。这两个地区的“撒叶 儿嗬”舞蹈动作也相对轻松柔缓,尤其是下肢动作缠绵。长阳后河是长阳县的蔬 菜基地,可见当地较之前河地区土质松软。而“撒叶儿嗬”舞蹈中的核心舞段“待 尸”主体动作,被学者们形容为“像踩的棉花步”,可见其动作与质是有一定 的联系的。除此以外,笔者认为这很有可能也与蜀文化的蚕图腾也有关。巴蜀 舞蹈史中绘有“蛸蛸葵中蚕”的屈曲体态以及“蠕动”动律,根据笔者采风所 见的“待尸”基本动态,它们之间有明显相同之处。“待尸”主体动作下肢缠绵、 上肢圆软之态非常接近蚕立体蠕动行进姿态。巴东“燕儿衔泥”的舞蹈形态也与 巴蜀舞蹈史中所绘的蜀文化的鸟图腾舞蹈形态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 是,“燕儿衔泥”动作属技艺性较强的嘴叼手巾动作。以“巾”为道具在其他两 县都是没有的,巴东“撒叶儿嗬”舞蹈中还有专门“耍五巾”动作。巴东与四川 为邻,是否与三星堆考古所证实的古蜀文明蚕桑纺织业发达有关? 我认为是极有 可能的! 长阳后河和巴东还有一个共有的特征:舞者之问、鼓手与舞者之间非常 注意交流,这明显是受到了早期戏曲的影响。 “撒叶儿嗬”舞蹈虽有地域差异,但在体态和动律上仍突现出共同的特征: 在体态上的表现为“含胸”“拔背”、“屈膝”;动律上“颤、悠、摆、摇、晃”, 其中“颤”最为突出;舞姿上则表现出“顺”。双人对跳时,以“拢、靠、擦、 绕、闪、挪、让”七字为原则。讲究整体美,时刻不忘脚方手圆,遵循“脚下踩 的升子底,手中挽的链子扣”。尤其是“脚下踩的升子底”令我深有体会。我在 长阳随贺家坪民问艺人王爱民学跳“撒叶儿嗬”时,他非常讲究脚下的方位,反 复强调“脚要拿到那儿,不能只到这儿”。差半寸就要求我要重来。而他这种对 于方位规范的反复强调,反映出的显然是“撒叶儿嗬”舞蹈在双人配合时,整体 美的内在要求。 丧鼓场上“撒叶儿嗬”是以鼓、歌、舞三位统一体流传至今,它嵌于整个丧 葬仪式之中。形式是独特性的,但存在决非是孤立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将它还 原到它所依存的生活场中,从整体性的文化结构中,去挖掘它的文化意涵,探索 i o 它的舞蹈个性。 第二节土家族丧俗与“撒叶儿嗬”舞蹈形态 清江流域葬仪流程各地大同小异,后面的简述将主要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所 见的葬礼为主,其他两县所见为辅的方式结合介绍,兼顾地域差异。之所以如此 选择,一是因为,笔者记录下了五峰石良司村一组黄文富老人葬礼的全部过程, 历时三天四夜。有充分的发言权。二是因为,笔者认为石良司村的这场葬仪也是 土家葬仪中保存得较为完整的一场。僧道仪式部分在葬礼中仍保留完好,这是很 难得的! 因为其他两县,自文革后,就已不多见了。据了解,文革期间,各地宗 教仪式和“撒叶儿嗬”舞蹈都曾一度中断,文革后,大多数地方都只恢复“撒叶 儿嗬”舞蹈。因此,在其他葬礼中,我没有见到僧道仪式。宗教部分,因其在葬 仪中,儒、佛、道都有,除“儒”有明显差异,显示出“高高在上”的“士人之 风”外。其他两教之间的界限则是模糊的。就如,笔者在长阳资丘采访时,当地 人告诉我,这里信奉“佛兼道”;三县均将僧道统称为道士先生。儒不属宗教, 但是当地人习惯将它称之为儒教、将开祭之人称为“礼生”和“引礼子”。所以, 下文效仿当地人的说法沿用了“儒教”、“道士先生”。 清江流域的土家族崇尚土葬。老人辞世,子女必会齐跪于床前哭丧,为亡者 烧“落气纸”。边烧边念老人生前功德和老人的生庚八字、落气时辰以及所亡之 地。烧“落气纸”的同时,孝家还须在屋场前鸣三眼铳报丧。土家人讲究“红事 要( 媒) 人说,白事要人撮( 主动) 。左邻右舍的乡亲闻讯后,通常会主动前往 去丧家帮忙。 随即,约请“督管”,料理丧事诸宣;请阴阳先生择阴地( 亦有生前选定墓 地) ;八大金刚“做金井”挖墓坑等。入棺之前,需为亡者沈“五心”( 顶命心、 太阳心、心口窝、脚板心、手心) 或前胸后背各沈三下净身,为之“妆老”。“老 衣”也称“寿衣”,“为单数,上单下双,取老者一人死去,下一代则应成对成双 繁衍后嗣之意。亲友毕集,请道士择时入殓,诵经,为之开路。棺木一般以杉 木制作,表面涂山漆,外黑内红。恩施野三关地区,棺枋为套枋出里外两层构成。 亡者先入内枋,出殡时才将内枋放入外枋。土家人相信亲人在阴司会有灵,保佑 后代儿孙吉祥平安。为了防备亡者入阴司过阳关时,阎王引诱他喝下“忘魂汤”, 忘掉阳间一切。亲人便会在亡者嘴里塞一把茶叶,为之解渴。口不干,自然不会 喝“忘魂汤”。这就是俗言所道“莫饮阴问忘魂汤,只饮阳问一杯茶”。 尸入“寿木”,即棺木。大头冲里、小头冲外,垂直停柩于灵堂中,不封棺 口。棺材大头由两条板凳重叠支撑,小头被置于一方桌上,约占方桌三分之一。 。白晓萍撒叶儿嗬清江土家跣丧湖北美术;i j 版社2 0 0 6 年9 月版第2 2 页 余下的三分之二用于摆放灵牌等。枢下点有“长明灯”,五峰为“七星灯”。都是 意在为亡魂照亮去往阴间的道路。依据亡者年龄大小决定多少的“岁竹签”被分 插在两个竹筒内,固定在方桌的两条桌腿上。各地“岁竹签”( 也称为:岁数签、 寿签子) 摆放的位置相同,但摆插的形状以及颜色略有不同,五峰、长阳的“岁 竹签”不有意交叉,颜色为五彩色;巴东的“岁竹签”,交叉,颜色为红、白相 问。尤其是在清太坪见到的“岁竹签”,其交叉度从正前方看,似花圈又似小型 凉棚,几乎挡住了整个棺木,大有“隐蔽子孙”之感。寿木上罩有棺罩,除五峰 为红色床单( 当地称之为掩棺布) ,其他两县均为大红色的特制棺罩,棺罩上装 饰有彩灯、流苏。棺罩上有的摆红色调的灵屋,有的摆放花圈。据介绍,棺罩和 灵屋只能由女儿送,长阳乐园黄家墩村秦学清老人有两个女儿,他的灵柩上就同 时罩了两个棺罩。 殓棺以后,出殡之前是吊祭时间。此问,丧家备有十碗八扣,宴请各位看信、 帮忙者,谓之“坐席”。因看信者( 即奔丧的乡亲) 川流不息,络绎不绝。因此 丧宴通常都是“流水席”。土家白事处处体现来客要有主动意识,吃饭也是不用 请。讲究“坐席不兴喊,兴自己往席上坐”,即俗言的“白事饭甑开,不请自然 来”“自事不支客,人人都吃得”。长阳资丘镇马岭岩村,丧家在两席之间,还备 有糖、瓜子、花生、饼干、饮料,完全是喜宴的做法。亲朋好友、远亲近邻或送 祭帐、或送挽联、或送鞭炮纷纷来孝家看信、奔丧帮忙。笔者见到在长阳、巴东 两地,盛行由亲戚请“锣鼓家业”( 也称“排子家业”“响匠班子”“十班鼓”等) 举着祭幛子( 现多为送踏花被和花圈) 吹吹打打、鸣鞭放炮,浩浩荡荡到孝家来 奔丧。听见锣鼓声一进道场,孝子们须在堂屋门口跪成两排,磕头迎接。男在前、 女在后。“锣鼓家业”有大有小,人数有多有少。一般小为五件组成的“六合班”, 大为1 6 至3 2 人不等的“排子家业”。通常都是由两只长号引路,进入孝家大门。 他们首先不是在灵柩前上香磕头,而是端着丧葬礼品,环绕棺材逆时针游行数圈。 然后从屋里到屋外,孝子们尾随其后,开始“游五方”。整个时长约半小时。五 峰石良司的那场葬礼,“游五方”由道士先生引领孝子们完成。有的地方,“锣鼓 家业”在屋外形成圆圈,孝子们从长号开始逆时针方向,依次给每一位”响匠师 傅”磕头,当地人依其形式称之为“团圆头”。葬礼中,常会有好几个“响匠班 子”来送祭,“响匠班子”越多,其亲戚也多。陈家坡的那场葬礼中,就有4 、5 个大小不一的“家业班子”到场。 “开通冥路,送亡登程”的“开路”,是孝家替亡者“解罪”,以尽孝心的必 行之举。酬请宗教来做法事,在文革前是各地都有的。但此次仅在五峰葬礼中见 到。据了解,法事规模大小通常是孝家依据自己的家境自行决定,三、五、七日 不等,也有做“七七四十九天”大斋的。清江流域,儒、佛、道三教信奉者都有, 但信奉道教者居多。丧家通常是依据自己的信仰来决定请谁来做法事。道、佛两 1 2 教由道士先生做道场或做法事;“士人之家,不信僧道,亲丧之后,请礼生开堂 祭” 来“超度亡魂”。三教各有自己的印章( 儒教的印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