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研究.pdf_第1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研究.pdf_第2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研究.pdf_第3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研究.pdf_第4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虏玉兰 日期:伽o 7 年 夕月cg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聊签名:笺讥 嗍叫年r 月伊日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研究 专业:政治经济学 硕士生:廖玉兰 指导教师:关智生 摘要 区域经济差距,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差距历来是区域经济学中研 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年来,中国西部不发达省区与东部沿海省市的经济发展差 距相当突出,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术界就中国区域经济差异 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国家的十一五计划提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要率先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要实现这个 伟大的目标,东部地区必然要先实现自身稳定协调的发展。否则,东部内部差距 过大不仅不利于东部的发展,而且其拉动中西部经济增长的作用也会受到抑制。 本文首先通过运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等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对自1 9 9 0 年 - 2 0 0 7 年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八省市的经济差距变动进行了考察。得出的主要结 论是:自1 9 9 0 年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八省市之间的经济差距总体上是不断趋于 下降的;东南沿海区、东部沿海区及北部沿海区这三大区域间的经济差距总体变 动比较平缓,三大区域间的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变动状况大致呈“u 型。从差距 的地区分解来看,北部沿海区和东部沿海区区域内的差距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 济差距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差距的产业分解来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构成 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差距变动的主因。然后文章从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政 府政策、人力资本等方面分析了差距变动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 议。 关键词: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政策建议 a bs t r a c t m a j o r :p o l i t i c a le c o n o m i c s n a m e :l i a oy u l a n s u p e r v i s o r :g u a nz h i s h e n g 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i cd i f f e r e n c e sh a v ea l w a y sb e e no n eo ft h ec o r ei s s u e si nt h e s t u d yo f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i c s ,e s p e c i a l l yi nd e v e l o p i n gc o u n t r i e s i nr e c e n ty e a r s ,t h e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t h ew e s t e r nu n d e v e l o p e dp r o v i n c e sa n d t h ee a s t e r nc o a s t a lp r o v i n c e sa n dc i t i e so fc h i n aa r ev e r yp r o m i n e n t w h i c hh a s a r o u s e dw i d e s p r e a dc o n c e r ni nt h ea c a d e m i cw o r l d 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 e r sf r o mh o m e a n da b r o a dh a v ea ni n d e p t hr e s e a r c ho nt h ep r o b l e ma b o u tt h e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i c d i 脏r e n c e so fc h i n a t h en a t i o n a le l e v e n t hf i v e y e a rp l a nh a sp u tf o r w a r dp l a n st o e n c o u r a g et h ee a s t e r na r e at od e v e l o pf n s t l y t ot a k et h el e a di nr a i s i n gt h ec a p a c i t yo f i n d e p e n d e n ti n n o v a t i o n ,t or e a l i z et h eo p t i m i z a t i o na n du p g r a d i n go fe c o n o m i c s t r u c t u r ea n dg r o w t hp a t t e r n ,t ot a k et h el e a di n p e r f e c t i n gt h es o c i a l i s t m a r k e t e c o n o m i cs y s t e m , a n dt oh e l pa n ds u p p o r tt h ew e s t e r nr e g i o n st od e v e l o pd u r i n g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r e f o r m t 0a c h i e v et h i sg r e a tg o a l , t h ee a s t e r na r e as h o u l da c h i e v ea s t a b l ea n dw e l l c o o r d i n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f i r s t l y o t h e r w i s e ,i ft h ei n t e r n a l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e a s t e r na r e aa r et o ol a r g e i ti sn o to n l yi n c o n d u c i v et ot h ed e v e i o p m e n to fe a s t e r n a r e a b u ta l s oi t sd r i v i n gr o l ei n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o fw e s t e r nr e g i o n sw i l lb ei n h i b i t e d i nt h i sp a p e r , b a s e do nd i f f e r e n tp e r s p e c t i v e sa n du s i n gs u c hs t a t i s t i c a l i n d i c a t o r s a st o e f f i c i e n to fv a r i a t i o nt h eg i n ic o e f f i c i e n ta n ds oo n w ea n a l y z e dt h ee c o n o m i c 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t h ee i g h tp r o v i n c e sa n dm u n i c i p a l i t i e si nc h i n a se a s t e r nc o a s t a l a r e a sf r o mt h ey e a r1 9 9 0t 02 0 0 7 t h em a i nc o n c l u s i o ni st h a ts i n c e1 9 9 0 t h ew h o l e e c o n o m i c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t h ee i g h tp r o v i n c e sa n dm u n i c i p a l i t i e si nc h i n a s e a s t e r nc o a s t a la r e a st e n dt od e c l i n e ;t h eo v e r a l lc h a n g et h ee c o n o m i cd i s p a r i t i e s b e t w e e nt h et h r e er e g i o n so ft h es o u t h e a s tc o a s t a lr e g i o i t , e a s t e r nc o a s t a lr e g i o n n o r t h e mc o a s t a li sr e l a t i v e l yf l a t t h ec h a n g eo ft h ei n c o m ed i s p a r i t i e sb e t w e e nt h e r e s i d e n t so ft h et h r e e r e g i o n sm a j o r s h o w e d r o u g h l y ”u ”t y p e f r o mt h e d e c o m p o s i t i o no ft h ed i s p a r i t i e sb e t w e e nt h er e g i o n ,t h ed i s p a r i t i e sw i t h i nt h e n o r t h e mc o a s t a lr e g i o na n de a s t e r nc o a s t a lr e g i o na r et h em a i nf a c t o r so ft h ec h a n g e o ft h ed i s p a r i t i e sb e t w e e nc h i n a se a s t e r nc o a s t a la r e a s :f r o mt h ed e c o m p o s i t i o no ft h e d i s p a r i t i e sb e t w e e nt h ei n d u s t r y , t h es e c o n di n d u s t r ya n dt e r t i a r yi n d u s t r yc o n s t i t u t e s a r et h em a i nr e a s o n s a n dt h e nw ea n a l y s et h em a i nr e a s o n sf o rc h a n g eo ft h e d i s p a r i t i e sb e t w e e nc h i n a se a s t e r nc o a s t a la r e a sf r o ms u c ha s p e c t sa st h e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f o r e i g nd i r e c ti n v e s t m e n t ,g o v e r n m e n tp o l i c i e s ,h u m a nc a p i t a la n ds oo n f i n a l l y , s o m er e l e v a n tp o l i c i e sa n dr e c o m m e n d a t i o n sh a v eb e e nr a i s e d k e y w o r d s :t h ee a s t e r nc o a s t a la r e a s ,e c o n o m i c d i f f e r e n c e s ,p o l i c i e s a n d r e c o m m e n d a t i o a s 目录 摘要( i ) a b s t r a c t ( i i ) 目录( i i i ) 第一章绪论( 1 ) 1 1 提出问题( 1 ) 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 1 3 研究目的和内容( 4 ) 第二章与地区经济差距研究相关的理论综述( 6 ) 2 1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6 ) 2 2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6 ) 第三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形成和变动轨迹的实证分析( 1 2 ) 3 1 研究时期和相关指标( 1 2 ) 3 2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的实证分析( 1 4 ) 3 3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的分解( 2 3 ) 第四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形成和变动的原因分析( 2 9 ) 4 1 产业结构因素( 2 9 ) 4 2 外商直接投资因素( 3 1 ) 4 3 其他因素( 3 5 ) 第五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3 8 ) 5 1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 3 8 ) 5 2 进一步吸引外资,提高外资利用效率( 4 0 ) 5 3 加快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 4 1 ) 5 4 进一步提高各地区的人口素质( 4 2 ) 第六章结语( 4 4 ) 参考文献( 4 5 ) 致谢- ( 4 8 ) 我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研究 1 1 提出问题 第一章绪论 我国是世界上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不但存在着东中西和南北 地区的大地区间及其内部的经济差距,而且还存在着各省市间及各省市内部的小 地区经济差距。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地区利 用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开放地带等国家赋予的特殊优惠 政策,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持 续占据着领先的位置,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地区的部分行业和领域形 成国内领先的优势地位,已经具备与国际市场竞争高低的实力和话语权。2 0 0 5 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 0 8 9 9 9 亿元,占全国比重为5 5 5 ,比2 0 0 0 年提 高3 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 3 5 6 8 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 6 8 倍,比2 0 0 0 年提高0 1 2 倍。 但是,由于自然、历史、政治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内各 地区各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平衡。我们从g d p 的绝对量来看,2 0 0 6 年沿海 省市最发达的地市与最落后的地市的人均g d p 之比情况如下,苏州与宿迁相差 9 7 倍,深圳与梅州相差8 1 倍,而杭州与丽水的则为3 6 倍;而从东部沿海地 区人均g d p 最高与最低的省之比及省市之比来看,2 0 0 2 年浙江与福建相差1 2 倍提高至2 0 0 7 年的广东与福建的2 倍,人均g d p 最高的上海与福建相差( 2 0 0 2 ) 3 倍甚至提高到2 0 0 7 年的8 6 倍。 要实现各地区均衡性地发展,进而实现整个区域内发展的一体化,就必须经 历地区的非均衡发展过程,但是各地区的差距也不能过大,过大的地区经济差距 将降低地区间经济合作的层次,既阻碍发达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欠 发达地区经济的起飞。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基本政策就是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 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正是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具体体现, 我田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研究 因为非均衡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均衡发展。就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来说,三大 经济发达区即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发展潜力 巨大,经济实力正不断增强,而该地区的其他区域则发展得相对滞后。并且我国 东部沿海地区正呈现着一种梯度推移发展的趋势,以珠三角为核心的东部沿海区 是属于第一梯度,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最先快速发展的地区,接着是处于第 二梯度的以长三角为核心的东部沿海区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而以北京、天津为 核心的北部沿海区则是作为第三梯度。也就是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是由南向北推进的,这样的一种发展模式使得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也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东部沿海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或者说是差距越来越大,不 但有悖于共同富裕与社会公平的基本目标,而且也不利于东部沿海地区与全国经 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如何进一步缩小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有哪些因素 导致了该地区经济差距的变动格局,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协调各区发 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问题,是我国各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由于目前国内专门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进行研究的文献比较少,大 部分文献都是在研究全国地区经济差距问题时涉及到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的 分析。所以,本节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的研究现状综述也主要是以国内 外对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研究的现状分析为主。 1 2 1 对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现状的研究综述 杨伟民( 1 9 9 2 ) 通过运用变异系数,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及三大地带 之间的差距呈不断缩小的变动趋势。c h e n 和f l e i s h e r ( 1 9 9 6 ) 运用索罗经济增长模 型亦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而郭金龙和王宏伟( 2 0 0 3 ) 、林毅夫和刘培林( 2 0 0 3 ) 、 邓翔( 2 0 0 3 ) 、贺灿飞和梁进社( 2 0 0 4 ) 、魏后凯( 2 0 0 7 ) 等则刚好相反,发现中 国地区经济差异尤其是区域间的经济差距是不断扩大的。 魏后凯( 1 9 9 2 ) 通过加权变异系数得出,从1 9 5 2 1 9 6 5 年间,我国三大地带 2 我l l 寸东部沿j f ! f 地区经济筹趴研究 间的收入差异在不断缩小;1 9 6 5 年之后,三大地带i 自j 收入差异急剧拉大,直到1 9 8 8 年后才有缩小的趋势,呈“s 型变化趋势。而我国省区之间收入差异的变动格 局以1 9 7 8 年为拐点大体呈倒“u ”型;杨丌忠( 1 9 9 4 ) 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中 国省际收入差异大致呈倒“u ”型,而沿海与内地问的变化大致呈“v ”型;而l o n g g e ny i n g ( 1 9 9 9 ) 利用人均g d p 指标,却发现1 9 7 8 1 9 9 4 年期间中国地区发展差异 的变化过程呈现“u 型曲线;郝寿义( 2 0 0 6 ) 则发现中国地区经济差异变化轨迹 是一个较为复杂的“a m o s 假说 倒“s ”型曲线。李文陆( 2 0 0 7 ) 得出的结论刚好 相反,即中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差距呈现“s 型发展的态势。魏后凯( 2 0 0 7 ) 则 发现中国省际差距大体以1 9 9 0 年为拐点呈“u 形变化。 林凌( 1 9 9 6 ) 在东南沿海内部、新兴工业地区( 东南沿海) 与老工业地区( 天津、 辽宁) 、东西部三个空间层面上,通过g d p 增长在空间上的分布和人均g d p 两个指 标的比较描述,发现东南沿海省内差距呈扩大之势。老工业区g d p 增长速度低于 新兴工业区,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扩大。贺灿飞和梁进社( 2 0 0 4 ) 采用多层次的锡尔 指数发现,在1 9 5 2 2 0 0 2 年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随时间波动明显,省际差异自改革 开放以来呈现u 型变化态势,但地带间差异则持续上升;东部沿海和西部省区内 的地区差异较大,而中西部省区内差异较小。周玉翠等( 2 0 0 5 ) 以人均g d p 为测度 指标,研究发现,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中国沿海省份与内陆省份之间的经济发展差 异扩大,而沿海各省市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又在缩小。李会宁、叶民强( 2 0 0 6 ) 研究发现,自1 9 9 1 年第九个五年规划以来,中国东中西部三地区的g d p 增长率、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经济指标问的差异正在扩大。 从以上的文献中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学者主要是通过分析东中西三大区域 间及其内部的差距,全国各省市间,沿海与内地的差距来对全国区域经济差距进 行考察,而对某一区域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的研究则比较少。对东部沿海地 区经济差距的分析也是基于考察全国经济差距的基础之上,而且涉及到的分析也 只是粗线条的,没能准确而全面地进行刻画。 1 2 2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综述 林毅夫、蔡防和李周( 1 9 9 8 ) 从人均6 d p 和人均收入来考察中国经济转型时期 3 我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研究 ( 1 9 7 8 - - - 1 9 9 5 年) 的地区差距变化,他们按照产业对人均g d p 进行分解,发现第二 产业是总体经济发展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范剑勇和朱国林( 2 0 0 2 ) 也得出了类似 的结论。章奇( 2 0 0 1 ) 认为对外贸易规模、国有化的程度、中央宏观调控能力的 高低、财政分权以及发展战略的演变等因素是中国地区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蔡 叻和都阳( 2 0 0 1 ) 认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间差距扩大的原因是中西部与东部 在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的初始条件上、人力资本禀赋、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 市场化程度、政策扭曲的消除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b a o 等( 2 0 0 2 ) 也认为沿 海地区在自身地理优势和低运输成本的基础上实行市场改革和开放政策,吸引了 大量的外资和流动劳动力,是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郭金龙和王宏伟( 2 0 0 3 ) 把资本流动作为影响区域经济差距变化的重要因素,发现国家投资政策的倾斜所 引起的资本向东部流动,促使东部地区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良好的发展环境和 较高的投资收益率,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姚枝仲、周素芳( 2 0 0 3 ) 从理论 上论证了劳动力流动缩小地区差距的决定性作用,但由于中国劳动力流动还受到 很多限制,其缩小地区差距的作用有限,并认为地区差距的主要根源在于地区间 要素禀赋的差异,资本相对丰富的地区比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地区人均收入要高。 王小鲁和樊纲( 2 0 0 4 ) 从地区间的资本流动和外资的地区分布、地区间的劳动力 流动的规模,对产出的贡献、人力资本的地区分布、各地区市场化程度、地区间 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发展水平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原因。贺灿 飞和梁进社( 2 0 0 4 ) 通过时间序列和横断面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改革开放政策、 地区参与全球化的程度、市场化程度以及城市化进程等因素是导致中国区域经济 差距扩大的显著原因。温祥静( 2 0 0 7 ) 认为,资本流动和人口流动是中国沿海与内 地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原因。刘恩华和龚志平( 2 0 0 7 ) 认为中西部的非公有制经 济在发展总量、发展规模以及产业集中度等方面与东部差距较大,全国非公有制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东西部差距的扩大产生很大的影响。张秀生和陈慧女( 2 0 0 8 ) 认为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居民收入、财政收入和产业结构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 制度变迁与创新、历史和区位、国家政策、基础设施、市场意识等诸因素导致了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 现有文献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形成的原因分析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部分 学者是从某一个要素的角度来分析,如:有的从资本流动的角度、有的从劳动力 4 我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研究 流动的角度、还有产业结构、非公有制经济等;还有一部分学者则从多个影响因 素入手进行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有:历史、区位、政策、制度、市场化城市化水 平、资源( 主要是劳动力和资本流动) 等。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大多是对我国整体区域经济差距问题的研究,而对我国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献则比较少,即使有所涉及也只是粗线 条的。我们知道,东部沿海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领先的位置,承担着帮 助和带动中西部发展的重任,但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内部的经济差距有扩大的趋 势,若东部内部不能协调发展,不但其自身经济的发展会受阻,而且也不能很好 地发挥其带动中西部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的作用。因此,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的经济差距问题必不可忽视。 1 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 3 1 研究目的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 动力,也是推动我国中西部经济共同发展,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力量。自改 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位于全国前列,为我国经济的整 体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虽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但其内部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各个层次上,如有各省 市间的不平衡,有三大区域间及区域内的不平衡,还有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及发达 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的不平衡等等。这些不平衡或者说是发展差距不仅不利于整 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也不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的实现,且最终也会延缓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找出那些背后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 差距变动的主要因素,尽快实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一体化和整体经济继续又 好又快地发展,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统计数据,应用 各种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来全面揭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的变动轨迹,找 出其背后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今后的发展提 供一些政策建议等。 5 我困东部沿海地区绎济差距研究 1 3 2 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着力于揭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的变动情况及其背后的 主要影响因素,进而为加快实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一体化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等。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应用各种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力 求能全面而深入地考察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问题。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 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研究的现状进行简评。这部分主要涉及 到当前学术界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问题研究的现状; 第二部分则是对与地区经济差距研究相关的理论进行综述: 第三部分主要是立足于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变动格局的实证分析。 这部分主要是从各级地域单元出发,通过运用相关的测算方法和采用人均g d p 作 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考察自1 9 9 0 年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水平差距的变化轨迹; 第四部分则是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的形成与发展变化的原因进行 剖析。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各级地域单元上的 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为何表现出那样的变化趋势的原因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第五部分是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今后发展所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议等; 第六部分是结语。 6 我吲东;! l j 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研究 第二章与地区经济差距研究相关的理论综述 地区经济差距问题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 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现有的众多国内外文献运用各种理论模型和实 证研究方法对区域经济差距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综合起来,现 有的与地区经济差距研究相关的理论主要如下所述。 2 1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源于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增长理论,由g h 鲍茨 和j l 斯坦于1 9 6 0 年在其自由市场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一书中首先提出。该理 论认为,在规模收益不变甚至递减,并且存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前提 下,区域经济的长期增长取决于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三个要素的区域内供给和 区域间流动。由于随着区域资本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边际劳动生产率( 以工资率 表示) 也将提高,而边际资本生产率则会降低,因而资本和劳动力将朝相反的方 向流动,即劳动力将由低工资区域流向高工资区域,而资本则由高工资区域流向 低工资区域。其结果是,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将趋于缩小,而区域经济将趋于均衡 增长。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并不符合实际,主要是因为在影响区域经济发 展的各种因素中,它仅考虑了劳动、资本、技术进步等供给方面的因素,而消费 和投资等需求方面的因素则被忽视了。另外它关于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具有完全 的流动性等相关假设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其实,正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样,世 界上大多数国家( 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地区发展不 平衡的问题。因此,这一理论不能有效地解释现实中的区域经济差距问题。 2 2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7 我团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研究 2 2 1 扩散效应理论 该理论认为,资金首先应大量投放在经济体的一个特定地区,一旦这些地区 发展起来之后,它们对于其它地区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会增加,从而产生从该地区 到其它地区的技术知识扩散,最终,其它地区会通过这种扩散效应或溢出效应而 受益。一旦先进地区的生产成本上升到其它地区能有效与其竞争的时候,地区差 距将被矫正( g o l l e y ,2 0 0 2 ) 。扩散效应理论认为地区差距在短期内存在,但在长 期将消失。该理论支持优先发展特定地区的发展战略。 该理论一个不足是地区间存在回流效应的可能,即在优先发展地区的经济发 展之后,其它地区的资源还会源源不断地流向该地区,而这正是累积性因果关系 理论的核心。 2 2 2 累积性因果循环理论 缪尔达尔在1 9 5 7 年将累积性因果循环理论具体运用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 研究。结果他发现,由于聚集经济的存在,发达地区在市场的自发作用下持续加 速增长,并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效应,即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回流效应是指落 后地区的劳动、资本、技术、资源等因受发达地区较高的要素收益率的吸引而向 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而扩散效应则是指当发达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人 口稠密、交通拥挤、污染严重、资本过剩、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等原因,生产成本 上升,外部经济效益变小,在发达地区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已变得相对不经济,这 时,发达地区将主动地向落后地区扩展,资本、技术、劳动力等也随之向这些地 区扩散。但这两种效应有可能相互抵销,且这种平衡并不是一种稳态均衡,力量 对比的任何变化都会导致系统作出向上或向下的累积运动。因此,不发达地区市 场力量的作用会加剧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所以他认为,在存在地区间不平等的 条件下,“经济力和社会力的作用使有利地区的累积扩张以牺牲其他地区为代价, 导致后者的状况相对恶化并延缓它们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将导致不平等状态的强 化。一 8 我东j ! f j 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研究 2 2 3 增长极理论 佩鲁( 1 9 5 5 ) 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空问不是均衡的,而是存在于极 化过程之中,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部门,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 增长部门,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建立在非均衡 发展理论基础上的增长极理论的核心是:由于某些主导产业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 大企业在核心区域或大城市的集聚,导致资本与技术的高度集中,形成规模经济, 通过自身增长迅速对周围地区产生强大的扩散作用的“增长极”,可带动周围地 区的共同发展。其理论实质是一种区域内部发展理论,强调区域内部增长中心本 身的形成与发展,将通过增长极地区的优先增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该理论在 区域发展规划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主要 缺陷在于混淆了增长极的地理意义和产业部门含义。 2 2 4 极化效应与涓滴效应理论 赫尔希曼( 1 9 5 8 ) 的极化效应与涓滴效应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 在两种效应:极化效应和涓流效应。赫尔希曼指出,经济发展不会同时出现在所 有的地方,而一旦在某一地方出现了,在巨大的聚集经济效应的推动下,该地区 的经济增长将进一步加快,并最终形成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核心区。与核心区相 对应,周围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可称为边缘区( 或外围区) 。极化效应是指核心区 在同边缘区的竞争中,将处于支配地位,并通过将各种要素和资源从边缘区吸入 到本地区,引起边缘区经济的衰退;而涓流效应则是指核心区在其经济发展过程 中,将不断增加对边缘区的原料、燃料和食品等的购买,并输出资本、设备和技 术,这会反过来促进边缘区的经济发展。但由于只有在经济进一步发展后,涓流 效应才会不断增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极化效应往往大于涓流效应,因而在市场 力量的自发作用下通常会出现区域差异扩大的情况。因此,政府应采取措施干预 这一不平衡增长过程,从而使得地域上的涓流效应将足以超过极化效应。该理论 有点类似于缪尔达尔的累积性因果循环理论。 9 我f 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研究 2 2 5 倒“u 一型假说 关于倒“u 型假说,首先由西蒙库兹涅茨在1 9 5 5 年提出。他认为,“收 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 早期阶段迅速扩大,而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即 收入差别的长期趋势类似于一个倒写的“u 字。1 9 6 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 逊把库兹涅茨的收入分配倒“u 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了 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 型理论。威廉姆逊以各地区人均收入的加权变异系数( v w ) 作为地区差距的主要评价指标,通过对2 4 个国家的横断面数据和1 0 多个国家的短 期和长期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最后得出了以下结论:“在国家经济发 展的早期阶段,必然会出现区际收入差异的扩大和南北二元结构的加剧,而在国 家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则会出现区际收入趋同和尖锐的南北问题的消失。 可 见,该理论在区域差异缩小的过程中,忽视了政府行为,只强调经济发展的内在 规律和市场作用。 2 2 6 梯度推移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是一种区域经济学理论,以梯度推移发展理论为基础的非均衡 发展战略。其基本观点是:无论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在一国范围内,经济技术的发 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已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有梯度就有空间转移。生产力 的空间转移,要从梯度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让有条件的高梯度地区,引进掌握 先进技术,然后依次向处于二级、三级梯度的地区推移。随着经济的发展,推移 的速度加快,也就可以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以美国哈佛大学弗农教授等人创立的工业循环论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 业产品都经历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四个阶段。据此,区域经济学家们认为, 首先,在产品创新时期,由于高梯度地区具有地理位置、人才、交通、销售市场 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所以新工业部门、新产品往往都集中在这个地区;然后到了 产品发展时期,高梯度地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地租高、工资高、远离原材料 1 0 我陶东郎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研究 产地等问题出现,而逐步失去竞争优势,相反二级梯度在这方面则具有优势。因 此,部分剩余生产力及生产技术和科技力量等便开始向该地区推移。最后产品发 展到成熟期,生产工艺开始通用化、标准化,技术要求相对简单,落后地区也可 凭借低成本优势接受成熟产品的生产,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从而获得发展。 本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威尔逊的倒“u ”型理论及梯度推移理论。在实证 部分,我们通过各种测度方法来看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在1 9 9 0 2 0 0 7 年间的变动轨迹是否如威尔逊所说呈倒“u 型。另外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遵循的 是典型的梯度推移发展模式,这样的一种发展模式也是该地区经济差距变动的一 个重要影响因素。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研究 第三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形成和变动轨迹 的实证分析 3 1 研究时期和相关指标 地区差距的衡量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因为它受到所选取的研究时期、地 域单元、经济指标、测度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尺度的变动都会导致 不同的结论。从前面的文献综述中就可看到,对于同一问题的研究会产生不同的 结论,究其原因,正是以上这些因素所导致。因此,在正式考察前,我们有必要 讨论下地区差距衡量的相关问题。 3 1 1 研究时期 对地区差距进行动态研究时,必须要明确所研究的时期,因为在比较两个年 份的地区差异的大小时,选择不同的起始时点,分析得出的结论也有一定的差异。 基于统计资料中部分数据的缺失,本研究拟采用1 9 9 0 - 2 0 0 7 年间的连续时间序列 数据,而且由于本文研究的相关数据在8 0 年代末才始有统计,限制了作者对9 0 年代以前地区差异的考察,所以综合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真实性,本文选择了这 个时间跨度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 3 1 2 研究的地域单元 为了更好地反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轨迹,本文研究区域拟定为: 首先运用相关经济指标考察东部沿海八省市即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 浙江、福建、广东之间的差距在考察时期的变动状况;其次考虑到北京、天津、 上海三个直辖市的特殊性,本文还将考察以上三直辖市同其余五省之间的差距; 我l j 4 东;:f l j 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研究 再次为了更好地揭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的变动情况,本文将东部沿海 分为三大区域来考察,即北部沿海区包括北京、天津和山东,东部沿海区包括上 海、江苏和浙江及东南沿海区包括福建和广东。 3 1 3 研究指标 1 、经济指标 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方法大致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单一指标如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另一类是通过一系列指标来对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 合评价如a s h a 指标法,是由就业率、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人均g d p 增长率、 人口出生率、婴儿死亡率等多项指标按一定的方法合成的一个综合指标。 基于以下几个因素的考虑,本研究拟采用人均g d p 作为主要的经济指标来评 价地区经济差距:一是人均g d p 在一国内受价格的影响很小,即使对各地区以当 年价格计量的人均g d p 不做任何价格上的调整,也具有高度的横向可比性;二是 人均g d p 法较综合指标体系法受统计资料可得性的限制要小的多;三是有迹象表 明,用人均g d p 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排序,与同年份用多个指标进行 综合评价排定的顺序基本一致;四是从国际上看,西方学者( 如世界银行的专家、 威廉姆逊等人) 在考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时,也多以人均g d p 作为地区经济 发展水平的代表性指标。另外考虑到人均g d p 指标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 它并不能准确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他们对地区差异的态度与承受能力,另一 方面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如教育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城市化等也会影响各 地区间的差距。为此,本文还选取一些辅助性的指标如居民人均收入,居民人均 消费,产业结构等。 2 、测度方法 测度地区差距的统计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绝对差异指标,另一类是相对 差异指标。 其中绝对差异指标包括极差、平均差和标准差等;相对差异指标包括极值 比率、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锡尔指数等。考虑到各统计指标在 。周陶富中国经济发展【l i 的地区差距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m 版社。2 0 0 1 。1 - 3 2 1 3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研究 衡量地区差距方面的优缺点,本文主要利用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并结合绝 对差异指标、基尼系数、锡尔指数等,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来综合考察我国东 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和变动轨迹。下面简单介绍下这几个指标: 标准差:s d = 【罗( y 一砀2 ,l 】1 7 2 ( 3 一1 )变异系数:c v :s d 一y( 3 2 ) 加权变异系数:c v w = 【( x i ) 2 e e 】l 2 i ( 3 3 ) 锡尔指数:,删一 ( y 哪木l o g ( y j y ) ( p j p ) ( 3 4 ) 其中y i 表示第i 省市人均g d p ,i 表示考察地区的人均g d p ,y 表示考察地 区g d p 总量,p i 表示第i 省市人口数,p 表示考察地区总人口数,n 表示考察地 区地域( 省市) 个数。 3 2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的实证分析 3 2 1 我国东部沿海八省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为了全面、准确地揭示我国东部沿海八省市之间自1 9 9 0 年以来经济发展水 平差距的变化趋势,我们采用了多重指标包括绝对指标如极值比率和相对指标如 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和锡尔指数( 见表3 1 ) 等,结合图表( 见图3 1 和3 2 ) 来综合反映。 现在我们来分析表3 - 1 中所反映的数据,从标准差这一指标所反映的我国东 部沿海八省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来看,自1 9 9 0 年以来这一差距是不断扩 大的,由于人均g d p 标准差指标既没有消除经济发展水平基数变化的影响,也没 有剔除价格水平变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