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案 苏教版.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案 苏教版.doc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案 苏教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 教学目标,文学成就及本词的写作背景。“月”意象的古诗词,初步归纳“月”所表达的情感类型。,学习本词的情感变化及写作特点。理解苏轼的旷达的人生态度。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二. 教学过程(一) 诗文导入多媒体展示“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文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洵,苏轼,苏辙)师:我们在小学时就学过苏轼的诗(题西林壁),这学期又学习了他的词浣溪沙,还记得吗?生:师生齐背浣溪沙师:(启发)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但苏轼却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其他的不如意之事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去寻找答案。 (二)走进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苏轼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全才”,然而他的政治仕途却“一波三折”。写此词之时,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他宦途失意贬官,心情抑郁。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三)文体知识:又叫长短句,也有的又叫“曲子词”、“乐府”等、词是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倚声填词”)。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词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 “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大部分都分为片(段),“片”也叫“遍”或“阙,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至90字)、长调(91字以上)。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是交待了写作时间、背景,写作的缘由等这类说明性的文字。(四)研习课文,把握诵读节奏及字词读音多媒体展示明月几时有课文内容,同时播放配乐朗诵。“月”知多少 师:通过这幅画面和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我们可以知道本词是围绕我们非常熟悉的意象而写的月。那么在我们同学们的脑子里,有没有关于月的诗句?(启发学生说出关于月的诗句及对应抒发的情感,在学生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对“月”这个意象所表达的情感类型进行归纳)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怀人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凄清孤苦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广阔情怀那么,今天来探究学习这首明月几时有中“月”所饱含的深刻情感!:明确作用-点名写作缘由。4研习上阕(1)学生用自己的话将上阕的内容描述出来明确: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呢?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道月宫中的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呢? 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2)从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上阕主要是写什么?明确:上阕-望月(写景) 明月、酒、青天、我、风(实景) 宫阙(琼楼玉宇) ( 虚景) (3)重点研习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自比神仙,一个“欲”,一个“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舍,所以打消念头。表现作者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仅仅是“回天上”和“在人间”的矛盾吗?明确:词人通过是“回天上”还是“在人间”的犹豫表达出“出世”还是“入世”的心理矛盾(同时也用“天上”、“人间”暗指“朝廷”、“地方”)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这句写出了他对着自己的影子翩翩起舞,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心情,何似在人间的意思是不如在人间,表现诗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积极乐观的情怀。 (4)总结上阕词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抉择上的徘徊困惑心态;于是想到乘风飞往月宫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5,学习下阕(1)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下阕内容明确: 月光从红色阁楼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的人。 月亮对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总是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 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2)从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下阕主要是写什么?明确:下阕-怀人(抒情)(3)怀念谁?明确:子由(4)“转朱阁,低绮户”这句有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现出作者的什么情怀?“此事古难全”反映出作者怎样的胸怀?明确:“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以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恨亲人难聚、恨命运多坎坷,然而苏轼毕竟是苏轼,以其高度的智慧吟唱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诗句,旷达、乐观的对待不幸,发出了“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并将这种祝愿推广到所有承受离别之苦的人。(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由此还表现出他的什么特点?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旷达的胸怀,乐观的生活态度(7)总结下阕下阕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上。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接着有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不可能完美无缺的。-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体现出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把握上下阙的关系和作者的情感变化明确:上下阙关系: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情感变化:苦闷矛盾豁达祝愿明月几时有,再次感受词中的深刻情感,并尝试背诵这首词。总结:历代诗文中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