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论语六则 教学目标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教学时数 二课时课前准备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本课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划分朗读节奏。2、理解、掌握、背诵第一、二则。教学过程 一、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二、整体感知 1、教师放朗读全文的录音,学生听清朗读节奏的划分、停顿,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义。3、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提出疑问,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师生共同探讨。三、师生互动1、提出初学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明确: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做到朗读和背诵。2、结合注解,学生提出难解的字词重点词语:亦(y):也。说(yu):愉快、高兴。乐(l):喜形于色。知:了解。愠(yn):怨恨,心里不满。可:可以。以:凭借。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的原则:人名、地名不译;单音节词语翻译成双音节词语。3、抽查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4、学生诵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师抽背,学生互背。四、学习小结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诵读,反复进行,当堂完成。五、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翻译第一、二则。2、说说“不亦说乎”中的“说”、“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与在现代汉语中用法、意义的不同。六、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本课目标1、学生诵读背诵第三、四、五、六则2、疏通课文后四则的文义3、总结全文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齐读课文全文,检查第一、二则的背诵和默写。二、整体感知1、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注释,疏通文义。重点词句:罔(wng):迷惑不解殆(di):危险何以(hy):凭什么是以:因此。(是:这(代);以:因)识(zh):记,记住。厌(yn):满足诲(hu):诱导,教导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对于我有哪一样呢?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2、抽查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3、在五分钟内完成本文后四则的背诵,以小组为单位。三、总结古文翻译方法。翻译原则: 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翻译方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四、学习小结1、请学生归类,文中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文中其它话说的是什么内容呢?明确:其它话说的是人的修养、精神境界。3、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出现的“而”字的几种用法?(具体见补充练习)(1)顺接(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2)转接五、补充练习1、用课文的原句回答问题。(1)作者阐述学和思辨正关系的句子的哪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3)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根据是什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论语中很多话后来成为成语,下面句中各含一个请找出来。(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不耻下问)(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善而从)3、“而”字的用法(1)学而时习之(表顺接)(2)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接)(3)温故而知新(表顺接)(4)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接)(5)默而识之(表修饰)(6)学而不厌(表转接)(7)择其善者而从之(表顺接)六、教学反思 22、世说新语二则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小说的一般方法。2、引导学生认识到“诚信”是立世之本。3、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教学重、难点课文中的疑难词语的讲解分析,对“诚信”的理解教学时数 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1 讲述故事 同学们,老师小时侯听过一个故事,至今记忆犹新。你们想不想听听这个故事呢?(教师讲述“曾子杀猪”的故事,注意技巧,恰当运用形体语言,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学生复述故事作铺垫。)大家知道这个故事的题目吗?大家想想,老师为什么会对这个故事如此刻骨铭心呢?(引导学生说出故事蕴涵的道理。)2 导入新课 “诚信”是立世之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讲求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诸如“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两朵浪花,伴随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诚信的真谛吧!二、简介世说新语及其作者三、指导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小说的一般方法(板书)1、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2、理解字句,整体感知。3、复述故事,推究内涵。 4、审美评价,勇于创新。(解说: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的读音障碍,特别要注意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推敲每一句的朗读停顿;调动原有的积累,运用工具书,通过合作学习,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在对原文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推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小说的审美评价是多方面的,就初中学生而言,最主要的是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审美评价。要让学生知道评价人物的根据是人物的言行,评价人物的标准是正确的、人们公认的思想道德准则。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审美,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四、组织学生学习期行1、 引导学生进行文言小说第一阶段的学习。(1) 注意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读音。 期(q) 尊君在不(fu) (2)学生自读课文,推敲朗读停顿;指明朗读课文,师生共同修正,齐读课文。 2、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小说第二阶段的学习。 (1)请学生翻译课文。(可一人一句,要讲重点字句。) (2)通过讨论,梳理故事情节。(可板书) 开端:期行不至,太丘舍去。 发展:客问元方,怒骂太丘。 高潮:元方驳客,无信无礼。 结局:客惭下车,元方不顾。3、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小说第三阶段的学习。(1) 同座学生互述故事,推荐优秀者上讲台表演。(要求表演的学生注意体验开始四教师讲故事的语气、神态、力求能够绘声绘色)(2) 讨论:作者创作这个故事,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明白怎样的道理呢? 明确:告诉人们诚信是立世之本,要人们做一个守信的人。4、引导学生进行文言小说第四阶段的学习。期行这则文言小说短小精悍,但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也刻画得栩栩如生。你能否就文中一两个人物的言行,说说自己的看法呢?(学生自由发言,如果学生说出陈太丘、元方有做的不妥的地方,“客”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五、小结同学们,这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了文言小说的一般学习方法。大家的悟性很高,顺利完成了期行这篇文言小说的学习方法。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乘船,老师想放开手,完全由你们自己来学习这篇文言小说,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呢?六、布置作业1、回家将期行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父母听,请他们给你评判打分。(优、良、中、差)2、如果你是学习小组的牵头人,你将如何组织你的小组成员按照老师介绍的学习文言小说的一般方法,来学习乘船?请你设计一份内容具体、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案,准备竞选乘船学习小组的牵头人。七、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 回顾文言小说的一般学习方法二、 小组学习乘船1、各小组交流学习方案,选定方案优秀者为本小组学习牵头人。2、取长补短,小组成员共同修改完善学习方案。3、按照确定了的学习方案,小组合作学习乘船,疑难问题可求助老师。4、展示学习成果(采用知识竞赛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1)课文朗读展示。(每小组出1人,人选由其他小组任意的选定。)(2)字句理解展示。(可由教师出题,各小组抢答。)(3)故事复述展示。(由小组推选1人参加。)(4)故事内涵展示。(各小组在整理好答案后,选定1人公示。)教师明确: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5)评价审美展示。(让学生们评判华歆与王朗谁“优”谁“劣”。各组自由发言,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不同观点可以展开辩论,看法新颖独特的要给予加分鼓励。)三、教师对各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点从鼓励的角度,肯定各小组的学习成果,同时对学生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要中肯的指出,以利以后的学习)四、布置作业1、回家将乘船的故事讲给父母听,请他们评定优劣。2、就这次小组学习中的得与失,写一份200-300字的体会。3、课后搜集两个以上有关诚信的小故事。五、教学反思23、伤仲永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熟读课文,朗读好课文。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4、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5、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名言导入,激趣引读1、导入: 在谈到学习时,有人打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比方:学习知识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想,在湍急的江水之中行船,顶着水向前,如果不能一篙接着一篙的用力前撑,会是怎样的结果呢?当然只能是一退千里!所以孔子在论语六则中谆谆告诫我们,要“敏而好学”。可见就有人不明白这道理,做出一些让人感到悲伤、惋惜的事来。2、作者文题: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这个人感到惋惜。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1、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2、译一译: 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疑难词语探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A、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扳: 称:B、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传一乡秀才观之:仲永所写的四句诗,代词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C、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伤仲永:为感到惋惜,形容词作动词。 3、议一议: 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辩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A、天资聪慧是成长的关键B、后天教育是成长的关键(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三、布置作业思考:你从仲永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结合课文,说一说现在社会上有没有类似仲永的现象。四、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究,互动释疑1、合作探究:“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金溪民方仲永”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见闻交织,详略有序,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讨论明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了。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如何体会。可从两方面体会:a、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其中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b、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3、模仿表演:模仿仲永及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情节。二、体验反思,拓展阅读1、体验反思: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畅谈感受与启示。 要求: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语言简练。 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时间在2分钟左右。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2、拓展阅读: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三、小结我们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四、布置作业组织讨论当今社会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从而使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请你写一封信与你的父母进行沟通交流。五、教学反思 24、木兰诗教学目标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教学设想。 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育和背诵。教学时数:两个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本课由教学过的现代诗歌,引到将要教学的古代诗歌,引出木兰诗(板书诗题)。二解题,介绍相关文学常识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中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为乐府诗中的“双璧”。范文澜先生说:“北朝有木兰诗,足够压倒南北朝世族诗人”。其言并不为过,可见它的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之大。(可以结合书中注释进行介绍。)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四、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读准下面加粗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机杼:Zh,织布梭子。左旁偏旁从木不能与抒情的抒相混。可汗:k hn专用名词,不能念k hn。鞍鞯:,ji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i,僵绳。燕山:yn,山名,不能念yn。胡骑:j,战马,不能念q。戎机:rng,军事。与戍的念sh,当防守讲,形音都不相同。朔气:Shu,北方。金柝:tu,打更用的梆子。与析的念x。当劈开讲,音义都不相同。红妆:zhu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 Zhu,穿。区别著作中的著,念 Zh,当写讲,形同而音义不同。傍地走:bng,临近,临沂,此处引申为贴着。 五、听录音朗读全诗。六、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按时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代父出征、征途思亲、十年征战、获奖辞赏和归家团聚。也可分为四个部分: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还乡。七、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绢,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板书:代父出征)。八、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1)这一部分先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2)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板书:反复),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板书:烘托),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征途思亲)。九、布置作业1反复朗读本诗,体会本诗语言特点。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十、教学发思第二课时一、(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代父出征、征途思亲、引到继续分析后文。二、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学生分析这一部分。(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板书:夸张)。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板书: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板书:烘托),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板书;互渗):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板书:、十年征战)。三、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板书:夸张衬托),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板书:获奖辞赏:)。(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板书:排比铺陈亲欢)。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板书:归家团聚)。四、指定学生朗读第五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板书: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板书:歌者赞词)。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五、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之所以这样处理,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六、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七、布置作业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八、教学反思 25、诗五首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一些古诗的基本常识。、反复朗读,理解古诗内容,当堂背诵。、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探讨五首古诗的写作特色。教学重点、难点、反复朗读,理解古诗内容,当堂背诵。、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本课目标1、让学生了解一些古诗的基本常识。2、反复朗读前三首诗,当堂背诵3、引导学生把握诗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情感。4、共同探讨前三首诗的写作特色。一、导入新课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诗歌成就也是首屈一指。唐代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都传达了诗人浓浓的真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空间,走进诗人的世界,体会他们丰富的情感生活。二、知识准备(古诗常识介绍)1、古诗的分类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仿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乐府产生于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了。由于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词大概产生于盛唐。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象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乐府和绝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古体诗律诗(8句)首联颔联多用对仗颈联近体诗绝句(4句)尾联2、要学会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一些古典诗词。A、感情:轻松愉快 激愤昂扬 哀怨悲伤节奏:明快朗畅 急促有力 低沉B、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一般: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三拍(2/3,2/2/1,2/1/2)七言诗的节奏是四三拍(4/3,2/2/1/2,2/2/2/1) 语文活动:请学生背诵有关思乡和送别的古诗要求:有感情地背诵,能讲出作者及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整体感知1、播放前三首诗的朗读录音,让学生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生自己诵读诗,提出疑问,理解把握课文内容。3、语文活动:请学生背诵有关思乡和送别的古诗4、要求:有感情地背诵,能讲出作者及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四、师生互动1、请学生朗读诗(齐读、分组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新国航安全员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汽车维修技术高级工程师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外贸销售合同4篇
- 农产品电商溯源体系构建-洞察及研究
- 跨界竞争壁垒突破-洞察及研究
- 安全素养考试题及答案
- 高利合同模板(3篇)
- 安徽会计基础试题及答案
- 汽车维修居间代理合同范本
- 公路建设项目终止及赔偿责任协议范本
- DL∕T 1785-2017 电力设备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技术导则
- 不交社保劳动合同模板
- DL-T5493-2014电力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
- 大冶市大垴山金矿千家湾矿区铜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
- 试运行专项方案模板
- 高考日语应用文写作失物招领寻物启事课件
- 3d打印实训小结
- 产值计算方案
- 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诊疗指南
- 冬季抢工措施方案
- 《统计学-基于Python》 课件 第7章 假设检验(Python-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