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语文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语文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语文版.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语文版.doc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语文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重要性。(2)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2.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文章,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用如此精美的比喻来歌咏书籍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它将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求知。二、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做教授。三、检查预习1为下列生字词注音(课件出示)肇(zho) 授予(shu) 埋没(m) 瞭望(lio) 不知所措(cu) 彷徨(png hung)2解释下列词语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三、整体感知听课文朗读录音,思考下列问题: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2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一些读书人继续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3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用课文原话回答。)4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什么问题?作者的结论是什么?明确: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真理是由圣人领悟并传给一般人,研究圣人之经书即可得到真理;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3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4主要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作者的结论是: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四、合作探究1为文章划分层次第一部分(l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解决问题第一层(25段):分析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第二层(612段):分析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第13段):解决问题。提出实验精神应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2 “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 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 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 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却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讨论并归纳: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6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7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8第11段写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何用意? 讨论并归纳:意在指出高分低能现象的根源,从反而论证了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9提问:第12段举为什么要举自己的例子?这是什么论证?讨论并归纳: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作者到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吃了很多苦,作者举这一例子旨在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论证了受传统教育影响的中国学生有“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属于举例论证。 五、课堂小结聚焦论证方法,重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学生讨论,明确: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所举事例,一是第四节,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物”失败告终。一是第十二节,“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 这两个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所借以的事实论据。王阳明的例证,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的观点,王阳明失败的结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实验,而是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必然结果。“我”的亲身经历,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两个事例,都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六、课堂练习 1议论文三要素: 、 、 。 论据的类型: 、 。 常见论证方法 、 、 、 、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 、 。论证的方式: 、 。2课后练习3七、课后作业1. 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板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第一部分(l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解决问题第一层(25段):分析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第二层(612段):分析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解决问题。提出实验精神应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教学反思】在学习了第一篇议论文后,该课的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