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辛亥革命是一场真正的、具有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山西地区毗临京津,横亘中原,历史悠久,人文鼎盛,历来 为兵家必争之地,自然也成为了是清末革命派最重要的活动区域。武昌起义后不到 二十天,山西同盟会员立即响应,在清政府的侧后方点燃了起义之火,不仅彻底推 翻了清政府在山西的专制统治,而且极大地动摇了清政府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孙中 山先生说:“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告成功,此实山西之力。”这一切使山西的辛亥革 命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分三个部分系统地探讨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山西社会。第一部分详细分析了 清朝末年的山西社会情况,以及辛亥革命在山西发生的背景和社会基础;第二部分 论述了武昌起义爆发后,山西各地响应起义的情况,以及在此期间山西的社会情况; 第三部分探讨了辛亥革命后,阎锡山于民国初年主政山西时,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与 发展,以及共产党在山西的发展情况。总之,无论在辛亥革命前还是辛亥革命后, 山西都是一个相对封闭而独特的地区,这里的人民虽地处山间河坳,但在国家与民 族危难的时刻和发展的道路上却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责任。 关键词关键词:辛亥革命;山西;社会 ii abstract revolution is a real and a full sense of the capitalist democratic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has important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shanxi province is near to beijing and tianjin, runs through the central plains, a long history and flourishing, has always been of military significance, will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 late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in the region. less than 20days after the wuchang uprising in shanxi alliance members to respond immediately, in the qing governments side rear light the fire of the uprising, not only the complete overthrow of the qing government in shanxis authoritarian rule, but also greatly undermined the rule of the qing government in the country status. sun yat-sen said: the wuchang uprising did not actually notice contained in semi-successful, the power of this fact in shanxi. all this makes the 1911 revolution in shanxi to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revolution. this three-part system in shanxi during the revolution of the community.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first part of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provinces social situation and the 1911 revolution took place in shanxi background and social infrastructure;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wuchang uprising broke out, various localities to respond to the intifada, and during this period of social conditions in shanxi;the third part of the 1911 revolution, the yan xishan in shanxi in the early republican in power, 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all aspec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hanxi communist party.in short, both before the revolution or the 1911 revolution, the shanxi is a relatively closed and unique areas. although people here river pass is located in the mountains, b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 on the road has never forgotten its responsibilities. key words: revolution; shanxi; society 承诺书 35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 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成果。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 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成果。 作者签名: 作者签名: 20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37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 论文。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 论文。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20 年 月 日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20 年 月 日 第一章 导 论 1 第一章 导 论 1.1 研究意义 长期以来,国内史学界对全国的辛亥革命,特别是对湖北、湖南、广东、陕西 乃至云南等省的辛亥革命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山西辛亥革命的研究,特别是 对辛亥革命前后山西地区的社会研究较为薄弱,且比较分散、零碎,从区域史的角 度对山西辛亥革命及当时的社会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则更不多见。因此,加强 对该课题的研究,可以揭示山西辛亥革命的起因、特点和规律,将辛亥革命研究推 向深入,同时可以揭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发展规律,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提供参考和启示,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2 资料情况 除山西辛亥革命史 、 辛亥革命在山西 、 山西通史 、 山西通志等已出 版的资料外,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了许多关于辛亥革命的文史资料 专辑,如山西文史资料第一辑(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专辑)、第四辑、第九辑、 第十九辑(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专辑)、 阎锡山与山西辛亥革命 、 、 李提摩太与 山西 、 辛亥山西革命军记录 (姚以价遗稿) 、 辛亥太原起义追记 (叶复元遗稿) 、 山西辛亥革命日记 (张树帜)等,运城、长治、大同、晋中等地政协文史资料研 究委员会也编印了纪念辛亥革命的资料专辑。此外,还有许多资料散见于各种报刊、 杂志、地方志以及各地档案馆。 1.3 研究现状 对于该课题的研究,除了山西学者刘存善所著山西辛亥革命史 、 辛亥革命 在山西对山西的辛亥革命运动的发起、山西辛亥光复的过程等作了较为集中地论 述。史学界对山西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变、山西各地的光复和民初山西社会等 领域己作了一定的研究,取得不少成果,尚未对山西辛亥革命前后山西社会各方面 的变化进行全面、系统、多层次、多视角地深入研究,尤其是民初山西社会各方面 的变革的研究不够深入。 1.4 创新与不足 本文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充分挖掘极其零散的史料,系统 地探讨了辛亥革命前山西的社会状况,辛亥革命期间山西各地的光复和社会,辛亥 革命后的山西社会状况,分析了山西辛亥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总结了辛亥革命的经 辛亥革命时期的山西社会 2 验教训,更对辛亥革命对山西社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证和分析。把 辛亥革命做为一场大规模、长时间的社会运动或社会整体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研 究,因而文章不是冠以“山西辛亥革命史研究” ,而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山西社会状 况” 。 第二章 辛亥革命前的山西社会 3 第二章 辛亥革命前的山西社会 2.1 辛亥革命前的山西农村 清朝末年,随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的加深,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 社会在这个阶段日益表现出它的腐朽和没落。吏治败坏,经济不振,社会动荡不安。 政治的腐败达到了极点对外卖国求安,苟且偷生,对内加强统治,盘剥百姓。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吏治不饬成了山西社会的一大痼疾,这在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就 已露出端倪。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在批复凤台(今晋城市)知县赖昌期的书札 中,分析炼铁作坊大灾之后迟迟不复业的原因,说:“民间有利之事,必为奸胥蠹 役之所垂涎,往往以稽查为名,假公济私,百计阻挠,诸多掣肘,故民间欲为之者, 必须将衙门内外人等,各予以年利规费,而后其事得行,迨其事行,而其利已无几 矣。又复多为名目,横添枝节,俾规费年增一年,非但朘其脂膏,必使之削骨见髓, 而犹噬吮之不已”。 这无疑是当时山西社会的真实写照。 1877 年1878 年,山西大部地区连续两年遭受了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全省共 有 82 个州受灾,饥民逾 500 万。也就是说,几乎全省有一半人口受到饥荒的困扰。 是为“清朝二百年未有之灾”史称“丁戊奇荒”。“丁戊奇荒”使不发达的山西农 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中日益枯竭。“丁戊奇荒”以及 以后连绵不断的天灾人祸,使山西人口出现了递减现象。有资料统计,在光绪三年 (1877 年) 到光绪十三年 (1887 年) 的十年之间, 全省人口由 1643.3 万减少到 1065.8 万,总计减少将近 600 万。及至辛亥革命的 1911 年,再降到 992 万。人口下降的现 象在广大的农村尤其严重。一方面,大灾之年,完全靠天吃饭的农村人口因饥饿而 大批死亡;另一方面,由于灾害中,农业生产条件的严重破坏耕畜因死亡而奇 缺,土地因此而荒芜,部分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 2.2 保矿运动与山西近代工业的发韧 在曾国荃担任山西巡抚期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曾专门为山西设计包括开矿、 兴实业、办学校等内容的“洋务”方案。1882 年,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面对山西 积贫积弱的现状以及“丁戊奇荒”对地方经济的严重破坏。他根据李提摩太设计的 这个方案艰难地启动了山西近代化的进程,建立了山西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山西 机器局。此外,张之洞还在太原成立桑棉局,推动了山西的纺织工业开端。 彭泽益: 中国近代手工业资料第 2 卷,第 316317 页。 辛亥革命时期的山西社会 4 1896 年后,胡聘之先后出任山西布政使、山西巡抚。他主持开办了太原火柴局、 太原机器局等一系列新式工业。其中,创建于 1898 年的太原机器局成为山西近代机 械工业的先驱。进入 20 世纪初,随着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山西的近代工业进入初 步发展时期。1907 年,“山西商办全省保晋矿务有限总公司”成立。后因胡聘之被 英国福公司所利用,私立条约,向外商转让了山西部分矿产开采权。1905 年,就在 英国福公司前来接洽接收矿区的时候,全省绅、商、学各界纷纷行动起来,开展了 声势浩大的“收回矿权运动”。争矿运动最终在两年后,在晋商名流渠本翘的鼎力 支持下以 275 万两白银的价格一次性清还了福公司的赔款,赎回了山西采矿权,归 晋人自办,成立了山西商办全省保晋矿务有限总公司。组织董监联合会,董事十三 人,监察八人。公举渠本翘为总公司总理。保晋公司成立后,致力于矿产开采。到 1011 年,山西煤炭年产量达 133261 吨。但当时山西风气未开,民性守旧,对兴办实 业,多不重视。尤其在早年,常有以个人资本开煤窑而致毁家荡产的;更有人认为 “窑黑子打折腿,是小岔儿”,把开煤窑看成是不道德的事。 在保晋公司成立前后,山西近代工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山西印书局、益晋公司、 浚源纺织公司、涑川铜矿公司、太原电灯厂、新兴劝工厂相继开办。 2.3 鸦片的种植与吸食 鸦片战争以后,鸦片由过去的禁贩商品变为“合法”商品,随即便以凶猛的势 头涌入中国,成为近代中国的一大祸端。烟毒之害致使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烟毒 之害导致人口素质下降,社会生产萎缩。 明清之际,是晋商兴盛之时。清朝嘉庆年间,在各方面均开风气之先的太谷、 平遥、介休等地的富商大贾,成了山西鸦片泛滥的始作俑者。他们从广东运鸦片回 晋中贩卖,牟取暴利。由此晋民“日久沾染,颇有吸食之人,以至”太谷灯成 为全国最佳烟灯之一”。据海关估计,每年转入山西的洋烟约在 2 万石左右。鸦片 战争后,清政府无法明令禁烟,便使鸦片贸易“合法化”,先后奉行“寓禁于征”、 “寓禁于种”的政策,鸦片对山西的危害步步加深。光绪十一年(1885 年),仅据 30 个厅、州、县举报,药料坐商竟多达 272 户。烟店四布,烟馆林立,自然诱惑更 多的人嗜烟成癖,使山西吸食鸦片之人众多,出现许多“鸦片村”。之后,由于“寓 禁于种”政策的推行,在厚利引诱下(有种植罂粟“得利最厚”的说法),民间又 纷纷以良田种地罂粟。自咸丰末同治初山西开始种植罂粟,至光绪年间,已是“膏 腴禾田,遍种罂栗”。 第二章 辛亥革命前的山西社会 5 鸦片的贩卖、吸食与种植,一方面,使清廷得以以各种名义的专项捐税从山西 征走大量银两。据统计,在晚清时期,清政府每年从山西所征罂栗地亩税银达 11 万 两,若再加上鸦片厘金行商税,则高达 26 万两之巨,约占全国烟税的 12%。另一方 面,却给自己留下了无穷的后串。吸食鸦片使许多“殷实人家”破产衰败,许多勤 劳的农民“变成懒汉”,沦为乞丐、盗贼;种植罂粟侵占了大量良田,使粮食产量 锐减,民间积蓄渐空。对此,山西巡抚张之洞无可奈何地慨叹道:“晋省吸烟之癖, 官吏士民,弁兵胥役,以及妇人妇子,类皆沾染,大率乡僻居其十之六,城市及其 十之八。人人窳赢,家家晏起,惰颓靡废,毫无朝气,在官者不修其职,食力者不 修其业,循此不已,贫者益贫,弱者益弱。数十年后,晋省危乎”。 2.4 清朝末年的文化教育 晚清的山西社会,随着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缓慢发展和逐渐成长,随着固有的 封建统治基础的日益动摇,旧的教育模式也随着发生了动摇,继而代之的是以山西 大学堂为代表的新式教育。 19 世纪末,山西只有书院而没有学校。书院的宗旨在于科举,在清政府废除科 举考试后显然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1882 年,当时的山西巡抚张之洞受洋务运 动的鼓舞,极为重视山西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山西创办最高学府“令德堂”。 令德堂袭用旧制,“学生由学台从秀才中挑选,堂中业务是八股、诗赋等。” 甲午 战争之后,巡抚胡聘之在令德堂的“课程内容方面增设了算学、格致(包括天文、 地舆、农务、兵事及其他有用之学)。1898 年,在维新运动的影响下,北京设立京 师大学堂,胡聘之又奏请改令德堂为山西省省会学堂,书院院长屠守仁改任为学堂 总教习,再聘西学副教习二人,仿京师大学堂章程,中西开课”。 1901 年春,岑春煊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开始协商处理“山西教案”。李提摩 太提议 “山西教案” 后山西付银 50 万两作为赔款, 这笔赔款不是用来抚慰死难教士, 而是用来在太原创办一所近代中西大学堂,选拔全省优秀学子入学,学习近代学问。 “专为开导晋省人之知识,设立学堂,教导有用之学,使官绅士庶子弟学习,不再 受迷惑。” 1902 年,他偕同总教习白崇礼、分教习化学教授新常富等六名中国教习 抵达太原后,得知山西地方筹办的山西大学堂已于前一月在原令德堂的基础上建了 起来,督办及总副教习均已委任。经与山西绅商的几度交涉、商讨,达成中西大学 王家驹, 令德堂和山西大学堂 , 山西文史精选建国前的山西教育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 年。 王家驹, 令德堂和山西大学堂 , 山西文史精选建国前的山西教育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 年。 徐士瑚, 解放前的山西大学 , 山西文史精选建国前的山西教育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第 14 页 辛亥革命时期的山西社会 6 堂并入山西大学堂,改为西学专斋的协议。这样,李提摩太的中西大学堂与先它一 步产生的山西大学堂合二为一,成为后来的“山西大学堂”。山西大学堂早期毕业 的学生,不少人追随孙中山先生走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他们在留学回国以 后,对山西辛亥革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光复全省作出了重要贡献。 山西大学堂的创建带动了山西各地新式学堂的兴起。1902 年,当年全省各府、 州县的书院相继改为中学堂。到 1910 年,仅省城太原数年中即有 17 所新式学堂问 世。此外,其他各州、道、府、县还有可计数的中常常 5 所,师范学堂 7 所。女学 堂所,蒙学堂 26 所,半日常常所,农业学堂 2 所,实业学堂、蚕桑学堂各一所,警 察沉淀所。山西近代学堂建设已初具规模。由于新学堂毕业生和学堂教职人员的不 断发展,大山西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近代知识分子阶层。这一阶层在辛亥 革命时期的社会发展变动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2.5 义和团运动与山西教案 天主教和基督教于十七世纪传入山西。鸦片战争后,天主教、基督教在山西得 到迅速传播。清朝末年,太原地区已经建有 60 余座教堂,并且建有修道院、教会学 校、教会医院、孤儿院等。 随着天主教、基督教的深入和教民数量的增加,新的宗教信仰与山西社会旧有 习俗之间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大,终于使得这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在 1900 年以“义和团 运动”的形式激烈爆发。而由于山西地方官员特别是山西巡抚毓贤的愚昧无知、夜 郎自大和盲目仇外,则最终酿成了异常惨烈的“山西教案”。 在毓贤的支持下,义和团运动在山西也开展的如火如荼,太原的东夹巷教堂、 大北门教堂以及一些教会医院、教会学校都被烧毁。毓贤亲自将 51 名外国传教士、 17 名中国教徒以及从寿阳押来的英国教师毕翰道一家 7 口全部带到巡抚衙门,在百 姓的围观之下逐一杀害。此后,义和团在城内散发传单、毁洋伞洋帽、逐杀教徒。 太原郊区的几支义和团也开始设坛拜神,杀戮教民,焚烧教堂。 据统计,“山西教案”席卷全省 79 个州、县,全省被杀教士 191 人,被杀教徒 6060 人,被毁教堂、医院 225 所,被烧、拆房屋 20000 余间。岑春煊出任山西巡抚 后,按旨镇压义和团,全省被捕处死的义和团首领多达 120 余人,此外,全省还有 40 余名官员被严查,山西还被要求每年分担庚子赔款 116 万两,同时赔偿山西教会损 失 263 万两。这场深重的灾难最终还是落到了山西人民的头上。 第三章 山西的辛亥革命 7 第三章 山西的辛亥革命 3.1 山西同盟会等革命组织的发展 十九世纪末,腐朽专制的满清政府在经过了一次又一次惨痛的失败之后,决定 建立近代化的军队和与之相适应的军事教育制度。1898 年,山西武备学堂在太原应 运而生,但仅仅一年之后就被山西巡抚毓贤裁撤。1902 年夏天,山西武备学堂又恢 复设立向全省招生,为培养下级军官之所。第一年招收 120 余人。两年后,山西地 方政府从这 120 名学员中选拔了 24 人保送日本留学,并指定住日本士官学校,从中 培养高、中级军鼓人才。这次保送的有温寿泉、乔煦、张瑜、马开崧、姚以价、黄 国梁、阎锡山、李大魁、井介福、荣福洞、荣炳、张呈祥、马开崧、顾祥麟等人。 1905 年,孙中山先生的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中国十七省的留日学生和旅 日华侨数百人参加了同盟会。各省高分会干事,山西分会干事谷思慎,并介绍荣有 温寿泉、赵戴文、阎锡山、景定成、王国祜、荣福洞、荣炳、何澄等参加。同盟会 成立后特别注意军事活动。选拔积极分子,组织“铁血丈夫团”,作为军事运动的 中心。其中有山西的阎锡山、温寿泉、乔煦、张瑜、何澄,后来成为了山西新军的 骨干。 1909 年,山西武备学堂第一批留日学生陆续回到太原。由于在日期间专攻军事, 回省后分别被安置在山西陆军督练公所和山西陆军小学堂任职。阎锡山充任陆军小 学堂教官,张瑜等任督练公所教练员,温寿泉则做了山西大学堂的兵学教官。 按惯例初归国的留学生一般不得直接跻身于军旅,这无疑与同盟会革命党人掌 握武装的意图相悖。正当阎锡山等为掌握兵权费神的时候,1909 年 11 月,清政府陆 军部鉴于军事人才的不足,在北京召集士官毕业生举行会试。会试客观上为士官生 中分散于各地的同盟会会员提供了一次聚会交流的机会,同时也为他们直接掌握兵 权铺设了阶梯。会试结果在山西籍的学生中,温寿泉名列优等,成为炮兵科举人, 得授副军校衔;阎锡山名列上等,成为步兵科举人得授协军校衔;其余几人分别成 为步、马等科举人,授协军校衔。取得功名成为“举人”的士官生们,同时也就获 得了进入军队的通行证。随后,温寿泉被任命为督练公所帮办兼陆军小学堂监督, 阎锡山被任命为第四十三协第八十六标教练官(副职),同为士官生的黄国梁(非同盟 会会员)被任命为第八十五标教练官(根据 1909 年 12 月的编制,山西的清军为一个 混成协暂编陆军第四十三协下辖八十五、八十六两标,亦称新军。另有巡防队, 分驻平阳临汾、大同)。由于会试的交流与会试后清廷对士官生的任用,山西和 辛亥革命时期的山西社会 8 其他各省一样,革命党人的兵运工作具备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1910 年 12 月,在运动与舆论的双重作用下,原任标统先后去职,黄国梁、阎锡 山以教练官相继升任第八十五、八十六两标标统,南桂馨任第八十五标军需,直接 掌握了军队。 接着,阎锡山等借新任督练公所总办姚鸿发提出整理军队的机会,在两标中各 建一个模范队,安插同盟会会员王嗣昌、张德荣担任模范队队长;以“旧兵退伍, 补充新兵,教育一年”为名,让一批有文化的同盟会会员下连队当兵,或任文书等 职,深人兵棚做兵运工作。 由于上述努力, 到 1911 年, 驻防省城的军队主力已经基本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 正如阎锡山所说: “我的二标(第八十六标)的三个管带张瑜、乔煦都是我们的坚强同 志,只有瑞镛是个旗人,其余下级军官,都很可靠骑炮营是些老军人,不赞成, 也不会反对,且炮兵中有不少下级军官和头目是我们的同志,可能控制该营,工辎 队虽不同情,亦不会有急剧的抵抗,且人数又少,关系不大。需要特别注意的,只 有一标(第八十五标),因为一标的黄国梁标统与我私交虽好,但不是同志,他的三 个管带白和庵、姚以价、熊国斌亦然,故只能从下边运动,因为队官与头目之间, 我们的同志还不少。 ” 3.2 山西辛亥革命的情况 3.2.1 太原光复 1911 年 10 月 10 日,湖北的革命党人在武昌举义,辛亥革命爆发。 武昌起义,朝野震惊,形势骤变。 “中秋节后,报纸宣传武昌起义,湖北巡抚弃 职潜逃,风声鹤唳,人心惶惶。 ” 山西新上任的巡抚陆钟琦对驻省城陆军两标中的 异动已有觉察,为防不测,会同第四十三协协统谭振德,以及督练公所总办姚鸿发 等,紧急决定调兵遣将。 其时,在省城太原的文武官员以及行政、军事机关有:巡抚陆钟琦(汉军旗,宣 统三年六月十六日由江苏布政使调升)、布政使王庆平、提法使李盛铎、提学使骆成 骧、冀宁道王为平、巡警道连印(满族)、协统谭振德、总办姚鸿发;巡警 1000 人左 右,分驻东、南、西、北、中 5 个分局;旗护卫 300 余人;巡防马队营;新军第八 十五、八十六两标。督练公所为全省军事最高机关,新军两标是省城主要的军事力 量。有鉴于此,10 月 22 日(农历九月初一,西安起义的当天),陆钟琦急电驻在乎阳 孙振汝: 陆钟琦父子之死 , 山西文史资料第一辑,第 80 页。 第三章 山西的辛亥革命 9 府的总兵谢有功,调集所部马步七旗,集中平阳府待命;并令加强黄河河防,饬令 亲自部署巡查” 。又于 10 月 25 日(农历九月初四日)在太原召集军政官员开会,决定 将分驻各地的巡防队调集太原,震慑省城;将第八十五标黄国梁部开往蒲州,协同 巡防队防堵陕西革命军东渡,并拟将第八十六标随后调往代州,将存在山西的 5000 枝德国造新枪运 3000 枝到河南。第八十五标黄国梁部奉命在领到弹药装备后(为随 时防患军队尤其是新军谋变,平时多是有枪无弹,只有在调防或有战事时才能领到 弹药,这在清末可以说是不成文的规定),于 10 月 28 日(农历九月初七)由太原开拔 南调。这无疑将使革命党人联合两标力量,待武昌革命军北上之时, “出井陉截取京 汉铁路的中心” ,实现“南响北应”的战略设想落空。 针对变化了的情况,同盟会骨干阎锡山、温寿泉、赵戴文、南桂馨、乔煦等与革 命的同情者黄国梁等紧急聚于黄国梁家中会商,仓促做出提前起义的决定。决定: 先以黄国梁偕同军需官南桂馨率标本部和骑兵营出发南向,做出开拔的样子;一伺 第八十五标在规定的开拔日期前领到装备弹药后,即行响应武昌,发动起义。阎锡 山后来回忆说: “越数日, 首先接到开拔命令的是一标一营, 开拔日期是九月初八(公 历 10 月 29 日)。我得到这个消息后,认为起义的时间不能再缓,即决定于九月初八 日起义,时为武昌起义之后十九日。 ” 决定起义后, 阎锡山立即派张树帜在八十五标运动中下级官员。 他本人负责发动 第八十六标。在经过一番秘密的串联部署后,1911 年 10 月 29 日(农历九月初八)凌 晨)领到弹药奉命开拔的第八十五标两营,在公推的司令管带姚以价统领下(为迷惑 敌人,标统黄国梁离队南行,姚虽非同盟会会员,但一贯同情革命,且练兵有方, 颇具威信。第八十五标同盟会的优势在中下层,在自下而上的拥戴下,姚以价欣然 允诺),由城外营盘起兵,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根据既定方略,第八十五标由新南门(亦称承恩门)进城后, “先占领子弹库” ,然 后迅速分兵,第一营直扑新满城(今新城街,系满族聚居地),第二营向巡抚衙门挺 进。第一营先行打响。在第一营打响的同时,第二营沿海子边、桥头街、柳巷、北 司街,一路小跑到达府东街巡抚衙门正门。随即冲人衙门内,一时枪声大作,从睡 梦中惊醒的衙门卫队措不及防,四散逃逸。巡抚陆钟琦一边掩衣服一边说: “我到山 西,尚未满月(陆正式到任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五),并没有做对不起山西人的事。 ” 参阅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4 年 9 月版。 辛亥革命时期的山西社会 10 陆话音未落,即在一片“这就是巡抚,开枪”的呼声中,中弹身亡。巡抚衙门唾手 而得。 第八十五标占领子弹库后,第八十六标接着也开始动作,高呼: “到子弹库取上 子弹(阎锡山的第八十六标尚未接到正式开拔命令,不能提前领到弹药。该标在第八 十五标之后发动,这是主要原因),一致行动起来。 ”标统阎锡山宣布“一标发生兵 变” ,遂以“保护”为名,派第二营排长陈锦文守护军装局;模范队队长张培梅等率 队到抚署九仙桥,右队队官王缵绪等率队至抚署东,密令他们将驻小二府巷的守卫 抚署、抗拒起义部队的巡防马队相机击散。并亲率第八十六标一部协同第八十五标 一营攻打新满城。巡防马队毫无戒备,听到枪声大作,起来之后见大局已定,有的 逃逸,有的放下武器静待接收。所以二标派出的部队,可以说兵不血刃,就完成了 任务。 新满营的战斗打得比较激烈。 第八十五标第一营的进攻一开始就遇上了驻防旗兵 的拼死抵抗。随即,弹药告缺。阎锡山赶到后,与督队官苗文华“率军登城并攻满 营,复调炮队兵士于凤山、高永胜、刘德魁等,向满营南门轰击。 ” 由于炮兵营起义加入战斗,以炮轰击,满营守军渐渐不支,被迫竖白旗请降。 随着新满城的解决,太原全城光复,清朝在山西的专制统治宣告结束。 3.2.2 山西军政府的成立 太原光复后,巡抚衙门被起义军占领,巡抚陆钟琦毙命,山西瞬间变成了权力的 真空。起义成功后,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迅速建立新的政权机构。所以,战斗的硝 烟尚未散尽,选举都督的问题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上。10 月 29 上午,新满城战斗一结 束,起义的主要参与者就秘密会议,讨论建立新政权的问题。同盟会会员阎锡山、 赵戴文、温寿泉、张瑜、乔煦、张树帜、周玳等紧急碰头。议定先推总办姚鸿发做 都督;如果姚不从,则依官职而论,公推阎锡山上任。 是日中午,在议长梁善济主持下,同盟会会员及其他起义有功人员,会同部分议 员在省咨议局举行会议,选举都督、副都督(会前有人征求姚鸿发的意见,姚以其父 姚锡光现任清廷陆军部侍郎,力辞不就)。由于事先的筹划,同盟会方面先发制人, 提出让阎锡山做都督,形成压倒优势。企图都督自为的议长梁善济不得不退避三舍。 于是,在多数人的推戴下,第八十六标标统、同盟会会员阎锡山就任山西都督,温 寿泉任副都督。 李冠洋: 山西乡老座谈辛亥山西起义 , 山西文史资料第 19 辑,第 20 页。 张博士: 辛亥太原起义亲历记 , 山西文史资料第 19 辑,第 73 页。 第三章 山西的辛亥革命 11 非常时期一切从简,被推为都督的阎锡山发表讲话: “太原虽然光复,不可认为 成功。因革命如割疮,我们已往等于医学校的学生,今天才是临床的大夫,亦可以 说今天才是革命的开始。原与孙先生约定革命军到河南时,山西再动,今不得已而 早动,对全局好处固多,而我们的困难亦甚大,愿与诸同志军民本高度的革命精神 与清军作战,先求固守。 ”遂当场宣布就职,组织军政府。 由于来不及进行必要的准备,紧锣密鼓中, “山西省军政府”匆忙宣告成立军政 府在都督、副都督以下,设军政、参谋、军令、政事、财政、外交、司法七部,分 别以温寿泉、黄国梁、常越、景梅九、曾纪纲、乔义生(临汾县人,参加过兴中会, 是山西最早的民主革命者)、 张映竹为部长, 杜上化任军政府总参议。 同时, 设立 “大 汉银行” ,以徐一清为行长。随即宣告以黄帝纪元为年号,以“八卦太极图”旗代替 清朝的“龙旗” 。 由于起义的领导者们忙于军政大务, 忽略了暴风骤雨之后的社会治安, 致使在军 政府成立之时,太原城内发生了藩库和一些商号、金店被抢事件。有鉴于此,军政 府不得不先把注意力放在维持社会秩序上。与此同时,军政府针对日益迫切的军事 问题,决定招募新兵,扩充武装,操练队伍,光复全省。首先,在原有武装的基础 上实施扩军,将两标新军扩充为四标,分别以同盟会骨干和起义有功人员张煌、苗 文华、刘汉卿、张瑜任标统。其次,组成“敢死军” ,以同盟会会员杨彭龄为司令, 派专人到各地特别是洪(洞)赵(城)一带(洪赵人以强悍著称,洪赵地区自古多出勇猛 悲壮之士)招募新兵,抓紧时间进行操练。 接着,出于光复全省以及应付可能发生的突然事变的考虑,迅速采取军事行动, 先后派出三支部队,分别向东、北、南三路进军:东路军以姚以价为总司令,赵戴 文为参谋长,率张煌的第一标(姚原任第八十五标管带,张是其属下的一个队官)进 军娘子关;北路以张瑜为总司令,率所属第四标攻占雁门关,并进军大同;南路以 刘汉卿为总司令,率所属第三标进军河东,伺机光复平阳、运城。 阎锡山回忆说: “山西在崇山峻岭之中,对清廷影响尚小,顶好是出兵直隶(今河 北)正定,一方面可堵住山西的门户,一方面可断绝平汉路的交通。惟感力量不够, 又不敢轻作尝试, 于是仅先移师一部进驻娘子关, 视清廷对我行动, 再作攻守之计。 ” 阎锡山: 革命回忆录 , 阎锡山传记资料(五),台湾天一出版社,第 4 页。 辛亥革命时期的山西社会 12 3.2.3 山西各地响应起义 由于有同盟会多年活动的基础,太原光复后,晋北、晋南等地均发生起义行动。 在晋北, “五台、 崞县一带积极活动的革命党人, 他们在各县倡办学校和提倡体育会, 大批发展同盟会员,并经常派人到绥远一带进行革命活动。这个运动的中心人物是 续桐溪(字西峰)、王建基等。他们深入社会各阶层,活动地区,由雁门关内各县, 经应县大同等地,直到绥远、包头一带” 。 辛亥太原起义发生后,晋北地区同盟会员以崞县为中心,积极准备发动起义。忻 州的同盟会会员出面告诫知州朱善元: “太原成立了军政府,将来安定下来,不管哪 州哪县,谁敢不服从,决不碎刀宰割,使各县人民受流血之苦。 ”五台、定襄的同盟 会会员主动组织武装民团, 维持地方治安。 崞县则以上庄村为中心组织起命名为 “仁 义堂”的农民武装。与此同时,代县的李嵩山等出其不意在岱岳镇夺得部分枪支, 并趁势打人山阴城,接着攻占应州,后被清廷大同总兵王德胜派出的骑兵一队袭 击,主要领导人惨遭杀害。 大约在 11 月初,续桐溪应阎锡山之邀赴太原,面议进一步组织武装光复晋北各 地的问题。议决迅即在忻县地区组建以同盟会会员为骨干的武装力量“忻代宁 公团” 。经过近半月的动员、招募,迅速拉起了 2000 人的队伍。为了充实基层队官, 同时吸收闻讯赶到的山西陆军小学、北京陆军中学学生赵承绶、续范亭、李生达、 王靖国等参加。11 月 23 日,以续桐溪为团长、康佩珩为副团长的“忻代宁公团”在 崞县宣告成立。 就在“忻代宁公团”成立的前两日11 月 21 日,由省城出发向北进军的张瑜 部在原平与续桐溪、弓富魁相会。 “公团 成立后,两支队伍按照既定方略三路出 兵:中路出代州攻雁门,东路出繁峙攻胡峪口,西路出宁武攻阳方口。 与张、 续两部冒着严寒向北挺进的同时, 同盟会大同支部在晋北重镇大同发动了 起义。太原起义前,同盟会在大同已有了相当的力量,形成了支部性质的机构。太 原光复后,同盟会会员王芝等也在岱岳镇夺得王德胜欲运往雁门关的步枪 80 枝,用 以武装自己。因遭清军追击,不幸牺牲 19 人。为了安全起见,主要领导人一度不得 不转移外地,但留在城中坚持斗争的同盟会会员仍在积极准备起义。他们一面继续 在清军中策反士兵,一面筹买必要的武器等。 11 月 30 日下午,同盟会骨干根据掌握的情报研究决定: “乘部分清军南调、城 内比较空虚之机,立即行动。 ”当晚 12 时,宋世杰、李国华等按预定计划,在总兵 衙门附近点响了铁炮(礼炮,约一尺高,放在地上朝天放),其他同盟会会员在四处 第三章 山西的辛亥革命 13 燃放纸炮、二踢脚等响应,城内一时炮声四起。宋世杰、李国华等随即赶到总兵衙 门,夺得卫兵步枪 3 枝,并将辕门打开;孙占标、傅殿邦、孔宪林等在总兵衙门内 鸣枪响应, 事先组织好的 28 名官兵趁势冲人衙门。 睡梦中惊醒的总兵大人越墙而逃, 知府、知县慌忙中藏匿于教堂之内,驻守大同的清军巡防步队第一旗接受劝说,参 加起义。起义者控制了大同城,随即于 12 月 1 日宣布成立军政府,整编队伍,恢复 地方秩序,防御清军反扑,并向太原和“忻代宁公团”发函求援。 “忻听代宁公团” 在与张瑜部达成进军方略后,于 11 月 28 日由崞县原平镇牛市誓师,东出繁峙。张 瑜部则分由中、西两路进攻。 “公团”一路奇兵直抵繁峙,越铁角,出茹越,12 月 4 日到达怀仁。其时,清廷派赴大同镇压起义的毅军陈希义部也抵达阳高。为驰援大 同起义, “公团”全速前进,先清军一步进人大同城。随即被围。北上雁门关的张瑜 部得悉“公团”被围,遂派队驰援,在大同城外败于清军围城部队,不得不后撤, 与北上的阎锡山部会合。 “公团”在续桐溪的指挥下与城中的同盟会会员一起坚持攻 防战,直到南北议和开始后才协议撤出。 “1912 年 1 月 17 日(辛亥十一月二十九日), 根据约定,大同付给忻代宁公团开拔费白银一万三千两(亦称四万两),忻代宁公团 和大同起义军撤出大同。忻代宁公团南下雁门关以南,大同起义军由宋世杰率领暂 住口泉。淮军由东门、北门进入城内。轰轰烈烈的大同起义就此结束了。 ” 与此同时,两大重镇平阳(临汾)、运城都在酝酿起义。平阳是清末太原镇总兵衙 门和平阳府所在地。太原镇总兵谢有功兼任前路巡防统领长并第一旗管带,下辖马 步七旗,分驻各地。太原起义时,总兵正奉巡抚之命前往风陵渡一带视察黄河防务, 以防陕西革命军东渡。山西军政府成立后,便迅速派参议董桂萼(太平县人,今属襄 汾)前往招抚。在此之前,当地的同盟会会员侯少白等已开始发动巡防队官兵,密谋 起义。董桂萼到平阳时,城中各级军政官员只有知府耆昌一人在职,招抚之事不能 落实。但侯少白等的兵运却卓有成效动员步兵管带李嘉有、骑兵管带尹冠业参 加革命。不料正在部署起义之时,前路巡防帮统陈政诗由河东筹饷回到临汾,起义 只得暂时作罢,再待时机。 运城是晋南的第二大重镇, 不仅是河东道所在地, 而且因有潞盐而特设河东兵备 盐法道。武昌起义后,在外活动的河东籍同盟会会员都相继回到故乡。时在河东一 带声望较高的同盟会会员、省咨议局议员张士秀,因交文惨案被诬人狱,在家乡临 晋县监狱扣押。同盟会会员积极活动,贿赂主官,使张士秀得以释放。张士秀出狱 后, “认为河东起义的条件尚不成熟,特别是没有掌握武装,遂赴陕求援”*。 在上述形势下,11 月 19 日,根据山西省军政府三路出兵的部署,南路军总司令 辛亥革命时期的山西社会 14 刘汉卿率领第三标(实际上只有一个营,约 500 余人),携小钢炮 4 门,由太原出发 南下。南下民军虽兵力单薄,行动迟缓,但是由于奉命拦截的是同情革命的骑、步 兵管带尹冠业、李嘉有,得以默许让路,未遇抵抗,即于 11 月 29 日通过晋南北部 门户韩侯岭顺利向南。在乎阳的前路巡防帮统陈政诗见民军将至,官兵又多异动, 被迫接受附近各县绅士“与民军议和,以免人民受害”的劝告,佯许议和,逃离平 阳城,前往绛州(阎锡山闻讯,以都督名义委陈为平阳府知府,陈未接受)。号称九 旗的巡防队(原有七旗,陈政诗于前返平后,招募新兵又成两旗)群龙无首。民军趁 势于 12 月 5 日晚开始陆续进入平阳城,晋南第一重镇平阳不战而克。 3.3 革命后的反复 3.3.1 燕晋联军的组建 山西军政府派出的东路军,号称一标,实际主力只是原第八十五标二营。10 月 29 日,先头部队在标统张煌率领下乘正太火车出发。由于清守军闻讯后弃关而逃, 次日晨即先后占领了东部门户娘子关、旧关,以及关前高地乏驴岭。随后,又攻取 前进阵地清原平。及至总司令姚以价率其余部队赶到,全体官兵布防完毕,严阵以 待。与东路军出兵娘子关夺关布阵的同时,清廷着手部署对山西起义的镇压。太原 起义虽然迟于武昌以及湘、赣、陕三省,但是近在咫尺的地理位置,使其无异于在 清政府的肘腋之间放了一把大火。光复的次日,清廷即下诏,命驻防保定的第六镇 统制吴禄贞率部进军山西。5 日之后的 11 月 4 日,复命吴禄贞为山西巡抚,促吴入 晋就任。吴禄贞,字绶卿,湖北云梦人,日本士官四期生。吴禄贞素有革命志向, 赴日留学之前,即与唐才常组织过自立军起义,是早期革命组织兴中会、华兴会的 成员。接到出兵山西的命令后,吴禄贞鉴于清政府己任在湖北督战的袁世凯为内阁 总理大臣,让其出山主持军政的现实,认定“大局所关,尤在娘子关外。革命之主 要障碍为袁世凯,欲完成革命,必须阻袁人京。若袁人京,无论忠清与自谋,均不 利于革命” 。故决意与山西都督阎锡山联合,以“晋军东开石家庄,共组燕晋联军。 合力阻袁北上” 。 11 月 1 日,吴禄贞率部由保定南下石家庄。 11 月 2 日(亦说 11 月 4 日),吴禄贞指挥所部在石家庄截留北京经由京汉铁路运 往武汉的大炮械弹。 同时,迅速与阎锡山及山西民军联系。到达石家庄后,吴禄贞先派所部新任第十 二协参谋、同盟会会员何遂前往山西民军的前进阵地娘子关面见东路军总司令姚以 第三章 山西的辛亥革命 15 价,名为宣抚,实则“与山西民军联系,商讨联合进军北京之事” 。 11 月 4 日暗遣副官长周维桢持密函径抵太原会晤阎锡山,当面转达组织燕晋联 军的提议。权衡再三,阎锡山决定“先与吴军合歼旗军,以清燕晋联军之障碍。当 托周维桢君建议吴将军先令旗军攻固关,晋军击于前,吴军击其后,旗军歼,燕晋 联军之举自可实现”为条件,接受“燕晋联军”的提议。 ” 1911 年 11 月 5 日(农历九月十四),根据事先的约定,吴禄贞、阎锡山在娘子关 为燕晋联军事会晤。吴轻装简从,只带几名参谋人员,深入山西民军的防地,表示 了极大的诚意。阎锡山及其随行参谋幕僚温寿泉、姚以价、赵戴文等见状,疑虑尽 释。 在友好的会晤气氛中, “燕晋联军”宣告组建,众口一词“公推吴禄贞为燕晋联 军大都督兼总司令,阎锡山为副都督兼副总司令,温寿泉为参谋长;并决定山西民 军派两个营开赴石家庄,归吴指挥,共同执行截断京汉路的任务。 ” 3.3.2 燕晋联军计划的失败 娘子关会晤的当天,吴禄贞抱着统率燕晋联军北上,与张、蓝成功会师北京的 宏图大略返回防地石家庄。紧随其后,根据吴、阎会晤达成的协定,划归吴禄贞指 挥的山西民军先头部队也乘车出发, 抵达石家庄, 发出 山西革命军公报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脂脉康定价策略研究-洞察及研究
- 2025年度地下车库钢管运输安全防护及应急处理服务合同
- 2025版绿化工程环保材料采购与应用合同下载
- 2025年保密网络安全设备集成安装合同
- 2025版台球俱乐部场地租赁与赛事运营授权合同
- 2025年度智慧城市通信服务合同规范范本
- 2025年动迁房买卖合同范本家居健康服务
- 2025东莞租赁合同范本(含租赁合同备案要求)
- 2025年度草种销售与种植技术支持合同
- 2025版城市更新改造项目资金借款合同样本
- 武汉市养犬管理暂行办法
- 2025年网格员招聘笔试题库含答案
- 造型基础教学课件
- 抗菌型PE(聚乙烯)保鲜膜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项目商业计划书
- 行政单位固定资产培训
- 园林绿化监理质量控制措施
- 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 无人机操控与维护专业教学标准(中等职业教育)2025修订
- 企业运费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年中国橄榄苦苷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 (2025)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结业考试题库与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