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过关检测人民版.docx_第1页
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过关检测人民版.docx_第2页
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过关检测人民版.docx_第3页
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过关检测人民版.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春秋晚期孔子特别推崇周公“制礼作乐” 的创造性贡献,常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推崇西周礼乐制度的主要原因是礼乐制度()A推动西周社会的经济发展B打击了诸侯割据势力C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D有利于分封制的推行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制度主要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下的等级制度,对西周社会的经济发展影响不大,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诸侯割据势力的出现,礼崩乐坏,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前面分析可知礼乐制度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制度有利于分封制的推行,但更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其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故D项错误。2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生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引文中“共生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君主制D郡县制解析:选B。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与材料中“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生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阐述的是西周分封制,故B项正确;君主制与材料中“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不符,故C项错误;郡县制,与材料中“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不符,故D项错误。3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A深受宗法影响B突出皇权至上C体现宗教色彩D利于邻里和睦解析:选A。材料“一个家族”体现的是血缘宗法,“长幼有序”“男尊女卑”体现的是宗族内的尊卑秩序,据此可得出这种建筑布局受三代以来宗法制度的影响,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福建民居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可知土楼属民居,楼内住着一个家族的人,与皇权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家族内的长幼尊卑,与相信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的宗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体现的是家族内的关系,非邻里关系,故D项错误。4(2018德州高三期末)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存在着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依据山川走势)两条相互对立的主要原则,往往同时并用。但越到后来,前一原则越占上风。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A同级政区的数量明显减少B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多C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解析:选D。材料说的是中国古代政区划界的原则的变化,没有涉及政区的数量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犬牙交错划界逐渐占据上风,因为自然地形划界是促成地方割据的重要的因素,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犬牙交错、相互制衡的原则来划分行政区域,“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多”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也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5有学者指出“从汉朝到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以皇权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下列选项能反映此材料观点的是()A魏晋九品中正制B隋唐三省六部制C元朝设立中书省 D清朝设立军机处解析:选B。魏晋九品中正制是选官制度,与材料中的宰相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其中尚书省始于东汉时的尚书台,与中书省(原为内史省)和门下省原来都是皇帝的秘书侍从机构,主要是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发展到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符合材料“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故B项正确;元代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力,权力很大,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清代设立军机处表明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此时宰相制度已被废除,故D项错误。6(2018湛江模拟)唐太宗贞观三年正式确立史馆修史制度。据载在武后、中宗之前,史馆“每欲记一事,载一言,皆阁笔相视,含毫不断”,“然今馆中作者,多士如林,皆愿长喙”,导致“傥(同倘)有五始初成,一字加贬,言未绝口,而朝野具知”。由此可知,当时()A史官个人才能得到发挥B史书修撰管理严格C史官与大臣间矛盾尖锐D修史制度需要改革解析:选D。材料“每欲记一事,载一言,皆阁笔相视,含毫不断”意思是每次想要记一件事,记录一句话,都要停笔想一想,不停的构思,所以是不利于史官个人才能的发挥,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对史书修撰的严格管理,故B项错误;据材料“傥(同倘)有五始初成,一字加贬,言未绝口,而朝野具知”可知有“告发”现象,不能说明史官与大臣间的矛盾尖锐,故C项错误;据材料“多士如林,皆愿长喙”可知史官众多带来弊端,所以需要改革,故D项正确。7(2018蚌埠高三质检)秦汉以来,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先后经历了州郡推荐的察举制,门阀士族控制的九品中正制,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这反映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总趋势是()A由重才学到重品德B由不公平到公平C由重血缘到重才学D由封闭到开放解析:选D。材料“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分别体现了道德、门第、才学的选官标准,故A项错误;三种选官制度,依据不同的选拔标准,都不能全面选拔人才,都存在一定局限性,故B项错误;世官制才体现重视血缘,材料未体现该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可知扩大了国家的统治基础,为不具有士人身份的学子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体现了由封闭到开放的过程,故D项正确。8(2018太原模拟)清朝政治的特色,就是对规矩和习惯的依赖。日常的国家事务,往往依靠会典与则例来办。即使皇帝本人,一般也要顾及规矩的规定,不肯随便突破藩篱。这种政治上的循规蹈矩()A引起地方对抗中央B造成皇帝怠于政事C导致改革积弊困难 D形成权臣专政局面解析:选C。材料说的是统治者对政治改革的态度,与地方对抗中央无关,故A项错误;统治者政治上的循规蹈矩并不能说皇帝对政事的怠慢,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清朝处理政务会依据样本来处理,这就会导致皇帝或是官员办事拘泥规则,不会就事处事,长期的不变就会导致改革难以推行,故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清朝的政治特色,这与权臣专政无关,故D项错误。9(2018淮南模拟)唐宋时期重要官员的任免需要经过皇帝和宰相商量,而清朝中枢机构的任职多由皇帝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中常有“行走”这一具有临时差遣性质的字眼。这表明()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文官政治日益成熟C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唐宋时期官员的任免需皇帝和宰相商量,宰相的意见会影响皇帝的定夺,等到清代中枢的任职大多数由皇帝自己遴选,这说明君主专制的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皇帝对官员的任职,并没有说明文官、武官,故B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出各个中枢机构的配合,所以谈不上行政效率的提高,故C项错误;科举制度不符合题干主旨,故D项错误。10清代曾侍从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A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C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力D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解析:选D。张廷玉作为军机大臣,“从不留片稿于家中”“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其小心谨慎说明军机处仅仅是君主集权的工具,不能说明军机处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黑暗和残酷,与欧美民主制度完全不同,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君主专制的强化,军机处对于皇权没有制约作用,故C项错误。11(2018衡水模拟)雅克萨之战(16851688年)是17世纪晚期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中国军民被迫进行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并取得了胜利。该事件说明()A先进制度是反侵略战争胜利的保障B中央集权制度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C中外民族矛盾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D中国依然保持先进的历史发展趋势解析:选B。清前期封建专制制度已落后于世界,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为反击沙俄侵略有效地集中了力量,故B项正确;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故C项错误;清朝时中国已逐渐落后于世界,故D项错误。12(2018桂林、崇左高三调研)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的忠孝思想逐步发生了变化,从忠孝并重发展到孝先于忠。这主要是因为()A士族门阀维护政治统治的需要 B孝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意识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 D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主流思想解析:选A。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孝先于忠”,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选拔官员,受家族利益影响,孝先于忠,故A项正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的忠孝”,不能体现普通社会民众的主流意识,故B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的孝更多受到门阀政治的影响,官员选拔的权力在中正官,与君主专制关联不大,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儒家思想在该时期受到了佛道思想的冲击,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科举制大事年表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的依据和方式前后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有何不同。(10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7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8分)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逐条概括。第二小问不同,魏晋时期的选官是九品中正制,依据的是门第,汉朝选官的依据是品德和才能。(2)根据材料二“科举制大事年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科举考试由单科到多科,实行分科考试;注重公平;由统一卷到南北分卷,照顾到地域差异;由于明清八股取士考试形式和内容僵化,最终被废除。(3)综合上述材料可以得出古代中国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逐渐完善,人才选拔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人才选拔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答案 (1)变化:从单纯地方官举孝廉到孝廉仅成为参政入仕的资格;增加考试环节;选举或考试都分区定额,按地区人口比例推选。不同:注重血缘门第。(2)特征: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设目,方式多样,内容丰富;严谨公平,择优录取;由全国统一卷到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带有较强时代色彩。(3)认识:古代人才选拔根本服务于封建统治;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各有利弊;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因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14(2018邯郸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12分)(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 根据材料“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得出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结合史实加以论述。根据材料“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得出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结合史实加以论述。根据材料“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得出观点: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结合史实加以论述。答案示例一 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阐述:唐代取士重诗赋,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对于宋代文化的繁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作答,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推动了理学的发展。综上所述,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示例二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