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楼阁题咏诗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楼阁题咏诗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楼阁题咏诗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楼阁题咏诗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楼阁题咏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楼阁题咏诗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唐诗题材广泛,其中楼阁题咏作品颇多,形成了唐诗题咏的一大突出特点。对唐诗 楼阁题咏的研究早已有之,但大多以登高母题为切入点,将楼阁题咏涵盖其中,或者是 作为辅助材料,用以研究楼阁的发展状态、在园林中的布景艺术。其实楼阁作为建筑物, 与唐代诗歌创作关系非常密切,楼阁题咏向我们传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了解唐 人生活的一把钥匙。楼阁题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审美表达方式和独特情 感内容,很多作品成为诗歌史上的瑰宝,传诵不已。 本论文即以全唐诗为研究文本,在史书、笔记、方志等史料的基础上,借鉴建 筑学科相关的研究成果,对唐诗楼阁题咏状况进行全面分析。首先,对唐诗中楼阁描写 进行量化分析,概观唐诗楼阁题咏的整体状况,总括其繁荣盛况,并进一步探究该文学 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其次,对研究客体本身进行文化观照,楼阁作为客观建筑物,其 兴废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楼阁题咏的记载,透视楼阁承载的文化,间接地反映 出时代的盛衰;再次,楼阁题咏不仅丰富了唐诗题材,也为我们研究唐代文人生活、创 作等真实生活状态打开一扇窗,楼阁题咏也揭示了题咏行为与建筑实体楼阁之间相得益 彰的关系;最后,楼阁与文人生活关系密切,在日益普遍化的楼阁题咏过程中,逐渐形 成了固定的情感模式和审美表达方式,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究,将更细致地展示唐人的精 神面貌。 关键词:唐诗,楼阁题咏,文化,文人创作,审美表达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t h e m e so ft a n gp o e t r yw e r ew i d e s p r e a d t h e r ew e r eq u i t eal o to f p o e m sw h i c hc h a n t e dt h ep a v i l i o n sa n df o r m e dt h eb e a u t i f u ls c e n e r yo ft a n g p o e t r yf o rp a v i l i o nc h a n t s 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p a v i l i o nc h a n t sa m o n gt a n g p o e t r yh a da l r e a d yb e e na r o u n dal o n gt i m ea g o ,b u tm o s to ft h er e s e a r c h e r s t o o kt h ef e m a l et o p i co fa s c e n d i n gah e i g h ta st h eb r e a k t h r o u g hp o i n t ,c o v e r i n g t h ep a v i l i o nc h a n t so rw e r et a k e na st h ea c c e s s o r ym a t e r i a lt os t u d yt h es t a t u s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a v i l i o n sa n dt h es c e n e r ya r ti nl a n d s c a p eg a r d e n a c t u a l l y , a s t h eb u i l d i n g ,t h ep a v i l i o nw a sc l o s e dw i t h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p o e t r yc r e a t i o n t h ep a v i l i o nc h a n t sh a dt r a n s m i t t e dt h er i c h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t ou s ,b e c a m e ak e yf o ru s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l i f ei nt a n gd y n a s t y t h e s ep o e m sf o rc h a n t i n g p a v i l i o n sh a df o r m e dt h es p e c i f i ce s t h e t i cm e a n so fe x p r e s s i o na n dt h eu n i q u e e m o t i o nc o n t e n t s ,b e c a m et h et r e a s u r ei nt h eh i s t o r yo fl i t e r a t u r e ,w a so n e v e r y b o d y sl i p sf r o mg e n e r a t i o nt og e n e r a t i o n t h i sp a p e rn a m e l yt a k e c o m p l e t ec o l l e c t i o no ft a n gp o e t r y a st h e r e s e a r c ht e x t ,o nt h eb a s i so f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 ,s k e t c h b o o k sa n dl o c a lr e c o r d s a n ds oo n ,a n dw i t hr e f e r e n c et oa r c h i t e c t u r er e l e v a n tr e s e a r c ha c h i e v e m e n t a b o u tp a v i l i o n s ,t oc a r r yo nt h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a l y s i sa b o u ts t a t u so ft h e p a v i l i o nc h a n t sa m o n gt a n gp o e t r y f i r s t ,t h r o u g hq u a n t i t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a n d o v e r v i e wo ft h eo v e r a l ls i t u a t i o no f t h ep a v i l i o nc h a n t sa m o n gt a n gp o e t r y , w e n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 a ns t u d yt h es u r v e ya b o u tt h ep a v i l i o nc h a n t si nt a n gd y n a s t y , a n df u r t h e r a n a l y z ei t si n d e p t hr e a s o n s e c o n d l y , a st h eo b j e c t i v eb u i l d i n g ,t h er i s ea n d f a l lo fp a v i l i o n sw e r ec l o s e l yr e l a t e d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t i m e s ,t h r o u g h t h er e c o r d so ft h ep a v i l i o nc h a n t s ,w ec a ns t u d yt h e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 t h eu p sa n dd o w n so ft h ee r a o n c em o r e ,t h ep a v i l i o nc h a n t sn o to n l ye n r i c h e d t h et h e m e so ft a n gp o e t r y , b u ta l s oo p e n e daw i n d o wf o ru st ob e t t e rr e s e a r c h l i f ea n dc r e a t i o no ft h el i t e r a t ii n t a n gd y n a s t y a tt h e s a m et i m e ,t h e d e s c r i p t i o no ft h ep a v i l i o n si nt h ep o e t s w r i t i n g sa n dt h ep a v i l i o n si nt h e r e a l i t yb r o u g h to u tt h eb e s ti ne a c ho t h e r f i n a l l y , t h ep a v i l i o n sa n dt h el i f eo f l i t e r a t ih a db e e nf o r m e da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i na ni n c r e a s i n g l yg e n e r a l i z e d p r o c e s s o ft h e p a v i l i o nc h a n t ,t h e f i x e de m o t i o n a lm o d e la n da e s t h e t i c e x p r e s s i o ng r a d u a l l yf o r m e d t h ee x p l o r a t i o no ft h et w op r o b l e m sw i l ls h o w t h es p i r i to ft a n gd y n a s t ym o r em e t i c u l o u s l y k e y w o r d s t a n gp o e t r y t h ep a v i l i o nc h a n t c u l t u r e l i t e r a t iw r i t i n g t h ea e s t h e t i ce x p r e s s i o n 1 1 1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 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竺二苍指导教师签名: _ t 峰 仞胁年6 月7 日。年钿矽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 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 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 二l 思。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孪青 劢o 年6 月7 日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1 】唐代是诗歌质与量登峰造极的时代。“唐诗之繁荣,不 仅表现在作者的众多和作品数量的巨大,而且表现在有鲜明风格、有巨大成就的诗人的 众多和千古传诵的名篇的数量的巨大上。 【2 j 唐诗题材丰富,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血有肉的唐代社会的生动画面。【3 j 正因如此,鲁迅说:“一 切好诗到唐代都已做完,后人作诗全未能跳出唐人的如来掌心。 1 4 】唐诗题材丰富,故 而为我们提供了多个视角去追寻唐诗的美丽。目前对唐诗内容的研究遍及各个领域:科 举、氏族、地域、园林、宗教、交通、绘画、乐舞、服饰等,这种多学科交叉研究方面 硕果累累,成绩斐然,然而唐诗中仍有很多重要的文学现象、诗歌题材值得关注。 翻阅唐诗,可以看到唐诗中对楼阁的题咏蔚然大观,形成一道颇具特色的文学胜景。 所谓“楼阁题咏其内容大致包括两个基本类别:一类是身登之作,一类是楼阁意象描 写。当该题咏活动日渐兴盛,作为文化现象而存在时,对其考察就变得非常重要。其实 对于楼阁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现象,古人早有所察觉,并对楼阁题咏进行了整理。宋 代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时,重修岳阳楼,就编成岳阳楼诗集,收取唐、宋诗赋五 十一首。元人陈公举搜集岳阳楼诗词赋记序等,编有岳阳楼集,收录了元代及其前 代关于岳阳楼的诗文,卷一即为唐代和唐以前文人所作岳阳楼诗。【5 j 时至明代,武昌知 府孙承荣撰黄鹤楼集,收录了明万历前与黄鹤楼相关的诗歌创作,是首部将黄鹤楼 诗文集中收录的古籍。明正德元年( 1 5 0 6 年) 南昌府学训导董遵“辑滕王阁由唐至明 之诗文 【6 】编成滕王阁集。地理、方志类书籍中对楼阁记载甚详,往往引诗为证, 如方舆胜览、类编长安志、大明一统志等保存有大量相关楼阁与诗歌的资料。 一些类书等书籍中将“楼阁作为单独的条目,如艺文类聚卷六十三居处部引 用尔雅、说文等工具书专门解释了“楼 这居处形式,并根据史书、笔记小说、 方志等记载展示楼的发展历程;对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楼意象,依据诗、赋、铭等文体形 式一一举例。【7 】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六、卷一百六十七、卷一百六十八居处部 l l 】千国维宋元戏曲史,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 0 0 6 年,第7 页 1 2 l 罗宗强唐诗小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第1 页 1 3 】罗宗强唐诗小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第2 页 1 4 l 鲁迅著鲁迅全集第十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第3 0 7 页 1 5 l 湖南省地方志编委会编岳阳楼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第3 3 8 页 1 6 】钦定口q 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二载有滕乇阁集十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川( 唐) 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第1 1 3 0 页 绪论 对“楼 、“台 进行详细解释,大量列举了史书、笔记等各种书籍中对楼的记载,呈 现楼阁的发展。1 1 】玉海一书也在第一百六十三卷和一百六十四卷专门分列“阁 、 “楼 条目,根据史实的记载,对各个朝代的楼阁详细介绍,并提及与楼阁相关的文学 作品。【2 】前人虽然开始辑录题咏楼阁的诗作,但是也仅止于搜集记录,对楼阁题咏创作 的文学现象并未进行深入分析。基于此,本文针对唐代诗歌中楼阁题咏的文学活动进行 深入探讨。 追溯楼阁题咏的历史,可见该文学现象在古代诗歌中出现的很早。汉代古诗十九 首中就有“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3 】之句,所以说,唐代楼阁题咏并非前无古 人后无来者之独创题材。唐前有著名的王粲登楼;唐代以后,伴随楼阁日益世俗化,登 楼之作不绝如缕,那么唐代楼阁描写状况如何? 有何文化特色? 这些问题是非常值得探 讨的。 首先,我们要了解楼阁作为建筑物之属性。“建筑作为社会文化之所需,也反映这 种社会文化。【4 】楼阁是社会财富极大发展以后,在* l n 要求和精神追求双重需求的背 景下产生,它不仅仅具有使用功能,是人们的居住之所,为诗人提供了活动的舞台,同 时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诗人题咏的对象。当楼阁经过文人浓 墨重彩的描写,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时,它们不再仅仅作为客观建筑而存在,而是能够 折射出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风貌。楼阁描写前代已有,然至唐代始兴,逐渐形成一 种为士人认同的、被高雅化的、具有身份认同意识的文学行为。唐诗中的楼阁,作为建 筑的一个重要门类,它勾连起文学、园林、建筑学三个方面,本文拟以全唐诗中楼 阁描写为研究对象,在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史料、地理、方志类书籍的记载, 分析唐诗楼阁描写中传达出的唐代* l n 文化、唐人的精神风貌。 唐诗中楼阁描写繁荣,首先要从唐代楼阁建筑的兴盛谈起,楼阁的发展是楼阁题咏 诗作繁荣的先决条件。在研究唐代楼阁描写之前,有必要对唐代及其以前“楼阁”的概 念及其发展状况进行简单介绍,以使读者对研究对象有更清晰的认识。 一、“楼阁”释义 提及“楼 ,不可避免地要谈到“阁。现今楼阁作为一偏义词,侧重指“楼 这一 建筑形式,而在唐前,“楼”与“阁”是有区别的。首先从文学典籍的记载探究楼与阁 1 1 】( 宋) 李防等撰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 9 6 0 年,第8 5 8 8 7 0 页 1 2 1 ( 南宋) 王应麟玉海,江苏古籍f l 版社上海书店,1 9 8 7 年,第2 9 9 8 - - 3 0 2 7 页 1 3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上)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3 3 0 页 1 4 j 沈福煦著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第8 页 2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含义之流变。 “楼 尔雅释宫日:“四方而高曰台,陕( 狭) 而修曲曰楼。 1 1 l 说文解字日:“楼,重屋也。从木,娄声。一【2 】 园冶屋宇:“言窗牖虚开,诸孔惶慎然也。造式,如堂高一层者是也。”1 3 】 以上三种解释分别从外在形态、内在构造、实用功能三方面对楼进行描述,由此可 知楼是指:两层以上建筑,楼与台有密切关系,并且楼上开窗。乐嘉藻先生认为:“继 台而兴者为楼,楼者,台上之建物也。 、“思于远眺之时,不受炎日与风雨之来袭。 【4 】 楼继承了台之追求向上的特质,建筑形式趋于复杂完备。 “阁”的演变较为复杂,其含义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尔雅释宫日:“所以止扉谓之阁。”1 5 1 说文解字日:“阁,所以止扉者。”段玉裁注日:“谓门开则边旁有两长橛,使其 止而不过也。”1 6 】 此两种解释皆指明了阁最初的本义:古代放在门上防止门闭合的长木桩,而非建筑 之门类。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日:“阁,本训作直橛所以扦格者。引申之,横者可以庋物 亦曰阁。”忉 郑玄注日:“阁以板为之,庋食物也。”【8 l 由此两条所谓“阁即用来搁置食物的工具。 淮南子主术训:“高台层榭,接屋连阁”。1 9 】 “阁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建筑物,其建筑特点类似楼房,通常两层或多层,往往四 周设桶扇或栏杆。阁,还指栈道或复道上的屋宇,阁道,即栈道,也简称阁,如战国 策齐策六:“故为栈道木阁而迎王与后于城阳山中,王乃得反,子临百姓。 0 0 1 “从 唐宋开始,将两层以上的木构建筑统称为楼阁。其阁的原始性质已不复存在。由现 1 1 1 ( 晋) 郭璞著,( 宋) 邢呙疏尔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第1 3 4 页 1 2 1 ( 东汉)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第2 5 5 页 1 3 1 ( 明) 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8 8 年5 月第二版,第8 6 页 1 4 l 乐嘉藻著中国建筑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 0 0 5 年,第1 3 页 1 5 1 ( 晋) 郭璞著,( 朱) 邢爵疏尔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第1 3 0 页 1 6 1 ( 东汉)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f 版社,1 9 8 1 年,第5 8 9 页 1 7 1 ( 东汉)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第5 8 9 页 1 9 1 ( 西汉) 刘向等编著,高诱注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第9 7 页 1 9 1 ( 西汉) 刘向等编著,高诱注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第9 7 页 1 1 0 l ( 西汉) 刘向集录战国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第4 6 5 页 3 绪论 存的大量资料和实物来看,唐宋以后,命名为楼或阁的建筑物,在形制和结构 方面都没有严格的区别。”1 1 j 这是通过典籍记载,追溯楼阁名称的演变。作为建筑物, 它们在形制上有何区别与联系呢? 对于楼与阁在具体形制上的区别,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楼阁 条的解释:“中 国古代建筑中的多层建筑物。楼与阁在早期是有所区别。楼是指重屋,阁是指下部架空、 底层高悬的建筑。阁般平面近方形,两层,有平坐,在建筑组群中可居于主要位置 楼则多狭而修曲,在建筑组群中常居于次要位置后世楼阁二字互通,无严格区分。 【2 】而陈明达更精炼地概括为“屋上建屋为楼,平坐上建屋为阁”【3 】精辟地指出了楼与阁 在建筑特色上的区别:楼指重屋,而阁有平坐,是下部架空、底层高悬的建筑物。这种 形制差别跟楼与阁最初的起源有关,楼与北方的高台建筑有密切的关系,阁则是南方干 栏建筑的发展。【4 j 在功用上,楼与阁也是有区别的,楼一般用于居住,作为园林建筑则 具备多重功用,可居、可观。阁一般做储物之用,如储藏典籍、图书,例如从汉代的天 禄阁到后来的文津阁、文渊阁、天一阁等,都是作藏书之用。 唐宋以降,楼与阁更加趋向于融合,最终两种建筑概念合二为一,“因此,南朝的 玉篇和唐朝的一切经音义,都开始将阁解释为楼,统称楼阁。1 5 】某一建筑 所以称作楼或者阁,只是取决于人们在命名时的习惯。例如唐代清晖阁,遇雪应制诗作 中,不同的诗人在诗句中对其称谓不同。宗楚客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 “窈窕神仙阁,参差云汉间。 【6 j 李峤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阶前萁候 月,楼上雪惊春。【7 】李义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上日登楼赏,中天御 辇飞。”1 8 】了解了楼阁的演变过程对于唐诗中所出现的楼与阁不一致称谓就能够理解, 对江南三大名楼包含滕王阁也就不足为怪。 唐代文学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楼阁作为建筑的一个门类,天 然地属于建筑学研究的对象,且唐代楼阁题咏之兴盛其先决条件即唐代楼阁建筑的发 1 1 】吕江唐宋楼阁研究,清华大学建筑系主编建筑史论文集第十辑,1 9 8 8 年,第2 2 页 1 2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第7 4 卷,中国大百科在线检索系统 【3 l 关于何谓平坐,马晓在中国古代木楼阁一书中引梁思成先生的研究成果,认为:平坐形式多样,有直接“坐” 在城墙之上,有“坐”在平地上,还可作为平台,还可立在水中作为水上平台和水上建筑的基座。北京:中华书 局,2 0 0 7 年,第6 6 页 1 4 j 关于干栏建筑形式,马晓在中国古代木楼阁一书中解释“广义的干栏建筑,泛指底层架空的建筑,一般考古 学意义上的干栏建筑都是。这种底层架空的干栏建筑,从构造形式而言,属阁。”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 第6 6 页 1 5 1 转引自覃力著说楼,济南:山东画报 f 版社,2 0 0 4 年,第8 页 1 6 j ( 清)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 9 6 0 年,第5 6 0 页 i q ( 清)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 9 6 0 年,卷五十八,第6 9 2 页 嗍( 清)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 9 6 0 年,卷九十二,第9 9 4 页 4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展。探究唐代登楼之作繁荣的原因,必须先明了唐代楼阁的发展状况。从建筑学的角度 对楼阁进行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著作主要有: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1 1 j 对单座建筑 楼阁进行了详尽地解释,并附以具体实例;乐嘉藻中国建筑史【2 】将建筑形式分为: 平屋、台、楼、阁、亭、轩、塔、坊、桥等,并专章对楼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简洁缜密地 梳理;中华意匠中国建筑的基本门类1 3 l 考察楼的功用,对黄鹤楼、岳阳楼等名 楼与文学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马晓博士的中国古代木楼阁是专以古代木楼阁为 研究对象的著作,阐述细致入微,详细地为我们介绍了古代的木楼阁文化及其发展历程。 此外单篇的论文有中吕江的唐宋楼阁建筑研究对唐宋时期楼阁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 画中楼阁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中国古代建筑画【4 】由保存下来的建筑画入手进行分 析,为我们研究唐代楼阁的情况提供了资料支撑。张威、吴雁春论中国古代楼阁建筑 的审美意向1 5 n 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总结出楼阁审美四个方面的变化。这些研究成 果为研究唐代楼阁的兴盛打开了视域,也为唐诗楼阁题咏的繁荣作出了解释。 楼阁之建,南方居多,尤其是名胜楼,置身江南水乡,往往形成一片公共风景园林 区。唐诗中江南楼阁描写之众,向我们传达出丰富的信息。李德辉在江南楼阁与唐诗 1 6 】一文中着重分析了江南众多著名楼阁与唐诗的不解之缘与相得益彰之关系。覃力说 楼【7 】贝0 辅以照片,梳理楼阁的发展脉络,并以诗词为证,结合建筑学知识,综述楼阁 的发展脉络,对楼阁与文学创作相得益彰之关系进行论述。老楼阁古风:中国古 代建筑艺术【8 】该书图文并茂,彰显楼阁与诗歌创作之间齐肩并进之美。 由于楼阁与诗歌发生联系是通过“登临 这一行为动作完成,因此唐代登楼诗的研 究往往包含在登高诗中,因此楼阁题咏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登楼情感的描写。相关论 文有:黯然独自登高千古寂寞情怀唐代登高诗审美价值探析【9 】探讨登高诗的美 感特质和诗人情怀。登高望远心瘁神伤兼论中国文人的生命意识 1 0 1 分析了登高 望远时,诗人感触到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唐代登临诗略说【1 1 】历数唐前登临诗情感表 1 1 】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5 7 年 1 2 乐嘉藻中国建筑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 0 0 5 年 1 3 :1 - 振复中华意匠中国建筑的基本门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 1 4 】付东光画中楼阁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中国古代建筑画,故宫博物院院刊,1 9 9 9 年第2 期 1 5 】张威、吴雁春论中国古代楼阁建筑的审美意向,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第2 期 1 6 】李德辉江南楼阁与唐诗,古典文学知识,2 0 0 8 年第5 期 1 7 】覃力说楼,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 0 0 4 年 i s l 何兆兴老楼阁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 0 0 3 年 1 9 】李彩霞黯然独自琶高千古寂寞情怀唐代登高诗审美价值探析,鄂州大学学报,2 0 0 3 年1 月第1 期 1 1 0 1 马元龙登高望远心瘁神伤兼论中国文人的生命意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1 9 9 8 年第4 期 1 1 1 1 钟亚萍唐代登l 临诗略说,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 0 0 1 年第3 期 5 绪论 达特点,突出了唐代登临诗的新气象。浅析登高母题发生期之特征谦论楼台亭阁 对于登高母题的影响【1 】开始注意到亭台楼阁等人文建筑对登高主题的影响,然而其论 述相当简单,此为其不足之处。 楼阁同时作为园林建筑而存在,是园林的重要构成要素。置身园林中的楼阁因其景 观和观景的双重身份,备受人们喜爱。对楼阁建筑的研究也存在于园林景观的研究中并 且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如周云庵的陕西园林史1 2 】在对历代园林的发展状况中附带介 绍了园林中楼阁的发展状况。陈根远等编著陕西古代园林对唐代园林尤其是曲江池、 兴庆宫、华清宫的楼阁建筑进行了详细介绍。华夏意匠有专章对园林建筑进行论述, 明确指出:亭台楼阁等园林要素至唐代而开始盛行。李浩的唐代园林别业考论对唐 代园林别业进行了整理,为研究唐代园林建筑情况提供了便利。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 史对各个园林类型都论述详细,对园林中之楼阁之美颇多论述。此外还有王毅园林 与中国文化、中国园林建筑艺术、静读园林等从文化角度对园林中楼阁进行研究 的著作。 唐诗中登楼描写甚众,大部分研究者仅从登高的角度探讨登临行为发生的文化 背景,传达的文化意蕴,或从建筑学的角度研究古代楼阁构造的演变。对唐诗进行 仔细梳理,可以发现唐诗中楼阁频频出现,或许是对楼阁司空见惯而至熟视无睹, 唐诗之楼阁题咏没有被重视,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唐诗中楼阁题咏向我们传达出 许多讯息,除却楼阁自身的发展历程,它还凝聚着唐代特殊的文化风貌。首先,所 登楼阁丰富多彩,名目不一,有一郡之胜景的名胜楼,有俯瞰浩渺江水的江楼、有 毗邻大荒的城楼、有孤独耸立的戍楼、有女性居住的朱楼、有手可摘星辰的危楼、 有欢歌笑语的酒楼、有奔波途中的驿楼,这种种楼阁景色各异,都成为诗人笔下的 登临之地;有些楼阁随着历史的发展凝结成一个固定的意象出现在诗歌中。从地理 分布上看,这些楼阁遍布大江南北,为何登楼描写数量如此之多,且范围如此之广, 这是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历来对唐代登楼诗作的研究者侧重于研究登楼之后的 诗人的情感体验,而对该文学现象关注不够,笔者试图对此空缺进行完善。 在中国古代社会,楼阁作为备受诗人喜爱的居所,并未得到广泛普及,尤其是北方 园林别业中的楼阁,因其性质不同,登临者也体现出鲜明的身份特征。楼阁充任普通居 所,则显示出更加鲜明的等级秩序,此时楼阁不再是单纯的客观建筑,它体现出了鲜明 f 1 】李园。浅析登高母题发生期之特征豢论楼台亭阁对于登高母题的影响,贵州社会科学,2 0 0 7 年1 月第 l 期 【2 惆云庵陕西园林史,西安:三秦出版社,1 9 9 7 年 6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文化特色,而通过诗歌中楼阁建筑的描写可窥见一代之兴亡。 诗人作为最敏感的群体,往往触物兴情,不同的环境、时节、登临之地都会激发诗 人的不同情感。当登临行为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时,它便具有一定的共性,这种共性支配 着诗人总体的情感走向,唐代登楼诗歌的抒情内容如何,抒情方式如何,有何时代特色, 这也是本文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7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唐诗楼阁描写盛况探析 楼阁,是唐代诗文经常描写的对象,它作为一种客观建筑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是宫室本位【1 1 ,然楼阁仍以其灵动、高耸、通神的特点在组群性的 宫殿建筑中取得一席之地,作为单体性建筑而备受青睐。楼阁一旦走入诗歌领域,就并 非只是作为建筑实体而存在,它是人们活动的重要场所,是题咏的重要对象,唐代楼阁 描写状况如何,为何呈现出这样的特色,本章就该问题进行论述。 第一节唐诗中楼阁描写概述 唐诗中楼阁描写蔚然大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楼阁题咏往往抒情与写景浑然一 体,了无痕迹,情景交融,既开拓了唐诗的题材,使唐诗更加丰富多彩,又增加了唐诗 的美感,提升了唐诗艺术。楼阁种类繁多,“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种( 根据中 国建筑词林) :( 1 ) 军用楼阁:又分为西城楼箭楼敌楼( 2 ) 酒、茶、戏楼:此类为 商业、娱乐之用( 3 ) 报警报时楼:钟楼鼓楼( 4 ) 藏书、藏经楼阁( 5 ) 宗教特用 楼阁( 6 ) 纪念楼阁( 7 ) 挹景游赏楼阁( 8 ) 住宅楼 【2 1 。具体到唐诗中的登楼之作, 楼阁作为诗人的活动空间和诗歌描写的物质对象,更加丰富多彩。唐代诗人所登之楼种 类繁多,诗歌中楼阁意象运用也相当熟稔,但楼阁作为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无论是作 为登临之地还是作为诗歌描写意象,都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因此在分析唐代楼阁 描写之前,有必要对唐前诗歌中楼阁描写的发展状况作一简要回顾。 1 1 唐前诗歌中楼阁描写概述 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意象可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的,如天文、 地理、动物、植物等;社会生活的,如战争、游宦、渔猎、婚丧等;人类自身的,如四 肢、五官、脏腑、心理等;人的创造物,如建筑、器物、服饰、城市等;人的虚构物, 1 1 】( 日) 伊东忠太原著,陈清泉译中国建筑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8 年,第4 0 页。作者在概括中国建筑 之特性时,总结为五个方面:富室本位、平面、外观、装修、装饰花样,第一点即明确指出中国建筑具有宫室本位 的特征。 1 2 1 李战修风景环境中的楼阁( 中) ,古建园林技术,1 9 9 4 年第4 期,第4 1 4 2 页 9 第一章唐诗楼阁描写盛况探析 如神仙、鬼怪、灵异、冥界等。 【1 j 作为建筑类的“楼阁 意象进入诗歌领域却经历了 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为楼阁,并非如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岸边花草、水中虫鱼, 吾与子之所共适,而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追求向上、通神欲望的物化,是寻 求精神满足、更高层次享受的奢侈品,是在社会财富极大发展,经验技术不断积累的情 况下产生的,非人人所能共享。楼阁之进入诗歌领域与山川湖泊、清风明月等物象也有 很大的差异。后者是永恒存在着的客观事物,在人类诞生之日起,始终陪伴着人们,亘 古不变,是人类文明早期最先认知到的事物,并且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成为文学 作品中具有特定性格的形象。楼阁则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 类的思想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特色,演绎着社会生产发展的轨迹。作为 人类主观能动的一种产物,它较之自然界的意象,受到更多的文化因素的制约,记录着 人类思想发展的进程。 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内容博杂,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个方面都 可以在诗经中觅到踪迹,是描绘当时社会生活的一幅画卷,因此胡适称其算得上“中 国最古的史料 。【2 】其中已有关于建筑形式的记载,如豳风:“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堪户。嗟我父子,日为改岁,入此室 处。 1 3 】大雅绵:“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 翼翼。掾之瞑瞑,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 【4 j 根据其记载,可见其建筑类型 只是“室 、“屋 、“庙”、“灵台 等,而无楼这一建筑形式出现。唐前诗歌作品中,楼 阁描写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诗歌的质量也日益精进。现取各个时 期诗歌作品,就楼阁描写的数量进行分析。 先秦、秦朝诗歌中不存在“楼 意象的描写。【5 j 汉代诗歌中最早出现了有关楼阁的 描写,所出现的不过是“百尺高楼与天连”1 6 l 、“盈盈楼上女 1 7 、“西北有高楼,上与 浮云齐 【引、“明月照高楼,想见馀光辉”1 9 l 。楼阁描写单纯凸显其高度,对楼阁自身及 其楼阁内的活动还没有太多涉及。诗歌发展至南北朝时期,才有较多的登楼之作,或以 楼阁为活动场所的描写,如宋文帝刘义隆登景阳楼诗、谢灵运登池上楼诗、沈约 1 1 j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增订本)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第5 3 页 1 2 】胡适撰,耿云志导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导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第1 7 页 1 3 1 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 9 9 1 年,第4 1 2 页 1 4 1 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 9 9 1 年,第7 6 2 页 1 5 1 这一结果是根据逯钦立整理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所辑诗歌进行统计。 1 6 1 逯钦市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上)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2 7 6 页 1 7 l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上)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3 2 9 页 1 8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上)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3 3 0 页 1 9 1 j 匿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上)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3 4 0 页 1 0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登玄畅楼诗、梁武帝登北顾楼诗、梁简文帝萧纲奉和登北顾楼诗、登烽火楼 诗等等。从这些诗歌的作者身份看,多为皇家贵族或者皇帝本人,楼阁题咏作品数量 上也较少。这一现象的出现有深刻的原因。除却诗歌自身发展状况外,说楼在分析 史书记载的基础上,认为:“虽然有黄帝曾建十二楼的传说,但是不可尽信,且夏、商 缺少可靠资料,无法考证当时楼阁建筑是否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楼阁的形 象资料,但早期的楼阁多为军事和祭祀之用。一1 1 】秦汉时期,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楼 阁建筑虽然有所发展,楼阁仅仅见于帝王之家,并且由于建筑技术的局限,秦汉时期, 最为盛行的建筑仍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园林建筑“高台,而“楼阁主要是 集中在皇家离宫别馆、园林建筑中,除此之外便是列侯、公卿的私宅。追寻楼的发展历 史,主要就要从中国园林的发展中寻根究底。因此,楼阁虽然很早就已经出现,但由 于诗歌艺术自身发展的局限,及其楼阁建筑并未被广泛使用,在早期的诗歌创作中,楼 阁还不是常见的吟咏对象。 1 2 唐诗中楼阁描写盛况 有唐一代,国力强盛,经济发展,社会财富极大富足,使得楼阁发展迎来了第二次 高潮。【2 】楼阁不再似唐前状况,为皇家贵族所有,多存在于皇亲贵戚、达官贵人的园林 别业中。在各个州郡都有作为标志性楼阁建筑,成为登览胜地,甲于一郡,譬如越王楼、 散花楼、滕王阁、韶阳楼、齐云楼、岳阳楼、黄鹤楼等都是州郡之胜景,为文人士子登 临观赏。作为园林建筑和居住之所,楼阁建筑也得到了普及,唐诗以其博大的包容力将 社会的这一变化吸纳到诗歌中,创作出大量以吟咏楼阁为题材的诗歌。 作为唐诗的著名选本唐诗三百首“充分体现了唐诗的风骨,展示了唐诗的精髓, 凸显出唐诗的灵魂。1 3 】根据笔者统计,在所选的三百一十首诗歌中,约十分之一的诗 篇中出现了“楼 意象,频率已相当高。在这些楼阁描写中有身登之作,描写登楼后的 壮阔景象,登临之怀,如杜甫登岳阳楼、登楼;有的楼阁作为一种意象而存在, 如薛逢宫词:“十二楼中尽晓妆 1 4 】;有女性的住所,如翠楼、红楼、十二楼、玉楼, 有各个州郡的城楼、自然风景区名胜楼,有戍楼,驿楼、寺楼等等,名目不一。全唐 1 1 1 覃力说楼,济南:山东l 面报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3 1 7 页 1 2 l 马晓中国古代木楼阁,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第1 6 页 1 3 】唐诗三百首是唐诗的缩影,作为唐诗的选本,刊行后,广为流传,当时“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光绪 十一年( 1 8 8 5 年) ,四藤吟社重新刻印时,增加了杜甫的咏怀古迹三首,使唐诗三百首收入的唐诗达到三 百一十首。张和增 与蘅塘退士孙洙,文史杂志,2 0 0 2 年第6 期,第2 7 页 1 4 1 ( 清)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百四十八,薛逢宫词,北京:中华书局,1 9 6 0 年,第6 3 2 3 页 第一章唐诗楼阁描写盛况探析 诗收录有大约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关于楼阁描写的作品也占有相当比重。 王兆鹏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数据遴选,衡定出唐诗中的一百首经典名篇,并 对百首名篇流行程度进行排行。根据统计结果,在唐诗的十大名篇中有四首是登楼之作, 包括崔颢的黄鹤楼、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登岳阳楼、柳宗元登柳州 城楼。【1 】这一研究方法非常新颖,他在研究唐诗经典的同时,还从另一个角度开启了 我们的思考:在唐人的经典诗作中,楼阁题材的诗歌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且所占比 例相当可观。唐诗楼阁描写包括哪些类型昵? 1 3 唐诗楼阁描写的类型 孙克诚曾对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楼阁意象进行研究,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了二元分 类。根据“有无出典看,可分为有出典的楼意象与无出典的楼意象;根据楼意象的显隐 状态看,可分为显性的楼意象与隐性的楼意象;从楼人关系看,可分为静态的楼意象与 动态的楼意象。”【2 l 二元分类固然简便明了,然并不能概括古代诗词中楼之总体面貌。 唐代楼阁功能多样,文人所登楼阁繁多,且有时诗题中并无明确指出所写之楼的名称, 所以很难对所写楼阁进行简单的二元划分。具体到唐代诗歌中,依据其所登楼的类型, 笔者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并简单描述楼阁描写状况。 郡楼 郡楼多名胜。郡楼乃一个郡县具有代表性的楼阁,往往宏敞壮丽,成为一郡之胜景, 为诗人称赞“郡楼何其旷,亭亭广而深。 1 3 】“始罢永阳守,复卧浔阳楼。 【4 】郡楼选址 多依山而建,临水而立,故能收佳景于楼中,倚栏杆四望而通,常作为文人登临、宴饮 集会之处。如羊士谔郡楼晴望二首:“闲吟懒闭阁,旦夕郡楼中。 1 5 】刘兼郡楼闲 望舒怀:“郡城楼阁绕江滨,风物清秋入望频。 1 6 1 1 闲暇之际,登楼赏景,打发时光。 诗歌中所描写的大部分州郡楼阁,常常无明确名称,而名胜楼多以确定名称出现在诗作 中,唐诗中常出现的楼阁有:花萼楼、紫云楼、乞巧楼、勤政楼、逍遥楼、击瓯楼、望 1 1 l 王兆鹏、孙凯云寻找经典一唐诗百首名篇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2 0 0 8 年第2 期,第4 4 页。该篇文章 排列出唐诗百酋名篇的排行榜。其统计出的十大名篇包括:崔颢黄鹤楼、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 杜甫登高、王之涣登鹳雀楼、张继枫桥夜泊、李白蜀道难、杜甫登岳阳楼、柳宗元登柳州 城楼、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自居易琵琶行、杜甫闻官车收河南河北、王湾次北固山下。作 者指出,由于末三首得分完全相同,难分高下,故十大名篇实际为1 2 篇。 1 2 1 孙克诚中国古代诗词中楼意象探论,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第3 期,第3 6 4 2 页 1 3 1 ( 清)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百六十四,顾况酬房杭州,北京:中华书局,1 9 6 0 年,第2 9 3 7 页 1 4 j 孙望编著韦心物诗集系年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 0 0 2 年,第3 7 9 页 1 5 1 ( 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