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专业论文)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刑法合理规制研究.pdf_第1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刑法合理规制研究.pdf_第2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刑法合理规制研究.pdf_第3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刑法合理规制研究.pdf_第4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刑法合理规制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内容摘要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频繁发生,给国家、社会和公民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虽然 1997 年刑法第 133 条将交通肇事“逃逸和致人死亡”行为作为交通肇事罪 的量刑情节予以规定,我国最高法院在 2000 年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 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指导 了司法实务,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逃逸行为的发生;但是,随之带来了一些刑法 理论上的争议。为了定分止争和遏制逃逸行为,有必要重新思考现有立法对交通 肇事逃逸行为的规定,反思存在哪些不足与问题,为何没有达到惩治和遏制逃逸 行为的效果?基于此目的,笔者撰写这篇硕士论文,希冀能够提出一些自己的想 法,能够对刑法关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立法和司法实务工作带来些许帮助。本 篇硕士论文的主要内容将分为三部分完成。 第一部分的标题是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界定。本部分重点论述逃逸行为的概 念、本质和类型三个方面。第一,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概念进行分析,得出目前 国内对其概念界定都不够准确的结论;提出自己对其概念进行界定的见解:行为 人明知发生交通事故后,能履行救助伤者的义务却不履行的行为;或者为了逃避 法律的追究而逃跑的行为。第二,分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本质,指出逃逸行为 在本质上是一种不作为。其作为义务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法律明文规定 的义务,即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11 年修订版)第 70 条及其相关条例中 所明确规定的行为人应尽的义务, 尤其是其中所规定的行为人要及时抢救伤员的 义务;二是行为人自己的先行行为所引起的义务,即行为人先前实施的交通肇事 行为,致使被害人身体和生命处于危险状态,行为人有采取积极措施予以防止危 险进一步扩大的义务。第三,根据不同的标准,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分为四种不 同的类型。 第二部分的标题是我国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刑法规制现状及问题。本部分内 容,笔者将分成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是分析我国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刑法规制 现状,分析刑法及解释对逃逸行为处理的具体规定。第二是分析我国交 通肇事逃逸行为刑法规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四个小部分:其一,将分析刑 法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概念界定不准确,不符合其本质,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本 质上是不履行救助伤者的义务;其二,解释中关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共犯的 规定,与我国刑法中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存在冲突;同时,指出将逃逸行为 镶嵌在交通肇事罪中,既作为定罪情节又作为量刑情节,存在矛盾之处;其三, 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附属规定在交通肇事罪中, 使得某些逃逸行为得不到刑法的 评价;其四,把逃逸行为附属于交通肇事罪中,混淆了两种行为的性质;事实上 两者是性质不同的行为。 第三部分的标题是我国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刑法合理规制的建议。 本部分内容 主要是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论述: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刑法规制模式选择和我国交 通肇事逃逸行为刑法合理规制的具体构想。 第一, 选择几个较为典型的域外国家, 分析其关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刑法规制的方式, 一般是设立专门罪名和设立非专 门性罪名。同时,分析我国目前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刑法规制的立法选择。在借鉴 域外国家关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刑法规制方式和结合国内学者的建议及其社会 实际情况,笔者建议将逃逸行为单独成罪,其罪名为“交通肇事逃逸罪”。第二, 论述我国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刑法合理规制的具体构想,笔者将在这部分内容,着 重阐释新罪的立法条文设计、犯罪构成及其与交通肇事罪的区别。 关键词: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现状;问题;合理规制 4 abstract traffic accident behavior occurs frequently, causing great harm to the state, society and citizens.1997 article 133 of the criminal code traffic accident escape and cause death acts as a traffic crime sentencing be laid down, our supreme court in 2000,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criminal cases on the trial of traffic accident legal interpretation of several issue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explain ), to guide judicial practice, to some extent, to curb the occurrence of escape behavior; however, brought criminal doctrinal dispute. stableford disputes and curb the escape behavior, it is necessary to rethink the existing legislative provisions of the traffic accident behavior, reflect on what are the weaknesses and problems, why did not reach to punish and to curb the effects of the escape behavior? for this purpose, i write this masters thesis, hoping to be able to make some of their own ideas, to bring a bit of help to the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practice of the criminal law on the traffic accident behavior.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masters thesis will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title of the first part of the traffic accident escape behavior defined. this section focuses on the concept of escape behavior, the nature and type of the three aspects. traffic accident concept of escape behavior analysis, come to the domestic definition are not enough accurate conclusions; presented its concept defined insights: perform rescue the injured, the perpetrator was knowingly involved in a traffic accident obligation not to perform the behavior; escape in order to avoid legal action in behavior. second, the nature of the behavior analysis of traffic accident, pointed out that the escape behavior in nature is an omission. as a source of obligations are mainly two aspects: first, the obligation obligations expressly provided by law, that is, 70 of the road traffic safety law (2011 revision) and its associated regulations specified behavior, especially the people to which the provisions of the actrescue wounded obligations in a timely manner; obligation arising of the first acts of the perpetrator, the behavior of the traffic accident that behavior previously implemented, resulting in the victims body and life at risk, the behavior of people to take posi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risk of further expansion ofobligations. thir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riteria, traffic accident behavior is divided into four different types. the title of the second part of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the criminal regulation of traffic accident behavior. the contents of this section, the author will be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 are discussed. the first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traffic accident behavior criminal regulation criminal and explain to deal with the specific provisions of the escape behavior. the second is to analyze the behavior criminal regulation in traffic accident in china, mainly four small parts: first, the analysis of the criminal code traffic accident escaping behavior inaccurate definition, does not meet its essence, traffic accident behavior essentially does not fulfill the obligation of assisting the wounded; seco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escape acts of complicity in the provisions of the traffic accident common criminal provisions conflict with chinas criminal law; same time,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escape behavior embedded in traffic accident sin, both as punishment fits the crime and as punishment fits the crime, there are contradictory; third, the traffic accident acts ancillary requirements in a traffic accident crime, making the evaluation of certain escape behavior is not criminal law; fourth, to escape behavior affiliated to the the traffic crime confusing two acts of nature; fact they are qualitatively different behavior. the title of the third part of the traffic accident in china criminal law reasonable behavior regulation proposals. this section is mainly discussed from two aspects: traffic accident behavior criminal regulation mode selection and traffic accident in china acts of criminal law specific concept of reasonable regulation. first, select a few of the more typical extraterritorial national analysis of the escape behavior of criminal regulation on traffic accident, and generally set up a special offens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on-technical offenses. analysis of traffic accident acts of criminal regulation of legislative choices. learn extraterritorial national traffic accident behavior criminal regulation and the proposed combination of domestic scholars and their actual social situation, i suggest will escape behavior alone into sin, against himself, called traffic accident crime. second, the exposition 6 of traffic accident acts of criminal law to reasonable regulation of specific ideas, i will be in this part, the focus explain the legislative provisions designed for the new offense, the crime constitute its distinction with traffic crime. key words:traffic accident;escape behavior of; ;current situation;problem; reasonable regulation 目录 引言 . 1 一、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界定 . 3 (一)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概念 . 3 (二)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本质 . 4 (三)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类型 . 8 二、我国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刑法规制现状及问题 . 11 (一)我国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刑法规制现状 . 11 (二)我国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刑法规制存在的问题 . 12 三、我国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刑法合理规制的建议 . 20 (一)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刑法规制模式选择 . 20 (二)我国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刑法合理规制的具体构想 . 27 结语 . 32 致谢 . 33 参考文献 . 34 1 引 言 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三十多年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民 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特别是近几年, 随着人民收入的提高和观念的改变, 越来越多的私家车进入了老百姓的家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由于我国某些地 方驾照考试还不严格,驾驶员自身素质较低,加上我国人民交通安全意识普遍较 弱等原因; 交通事故不断发生, 给国家、 社会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其中,交通肇事者逃逸的行为经常发生,性质和危害更是恶劣。其危害性主要体 现在:使原本可以避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给公安机关加 大了办案难度,使肇事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逃避责任,使得被害人得不到应有 的赔偿。 为应对此种情况,我国立法部门在 199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 简称刑法)修订时,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作为第 133 条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 节;且将“因逃逸致人死亡”规定为特别加重情节 1。此后,最高法院发布的解 释 , 指导了司法实务工作, 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发生。 但是, 也给刑法理论界带来了诸多争论,比如解释中规定的交通肇事罪共同犯罪。 解释明确规定了指使肇事者逃逸的行为人,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这就与 我国刑法关于共犯的规定存在冲突之处;还有,逃逸行为在性质上到底是属 于定罪情节,还是量刑情节,也存在争议;逃逸行为是否应该单独成罪等等。 目前,国内有些学者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初炳东、黄春 燕认为应当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独立成罪,其罪名就定为“交通肇事逃逸罪”。 2周光权认为指使交通肇事者逃逸的应当以窝藏罪定性。3黄丽勤认为应当将交通 肇事逃逸行为定为“遗弃肇事受伤者罪”,或者定为“拒不救助肇事受伤者罪”, 或者定为 “肇事后逃逸罪” 。 4潘永建认为应当增设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罪” 。 1 也有观点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罪的结果加重犯,但通说一般认为它是交通肇事罪特别加 重情节,仅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参见王作富主编: 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上) ,北京:中国方正出版 社,2007 年版,第 199 页。 ) 2 初炳东、黄春燕: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独立犯罪化问题研究” ,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年 4 月,第 19 卷第 2 期,第 157 页。 3 周光权: “指使交通肇事者逃逸应当以窝藏罪定性” , 人民检察 ,2005 年 7 月(下) ,第 19 页。 4 黄丽勤: “增设肇事后逃逸罪之立法思考” ,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年 9 月,第 6 卷第 2 5殷磊认为应当对交通肇事罪进行重构,增设“逃避交通肇事责任罪”。6黄河认 为应当增设“不救助罪”,包含交通肇事逃逸行为。 7 从域外立法来考量,很多国家都是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单独定罪。比如,在 德国,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构成擅自逃离肇事现场罪;在瑞士,交通肇事逃逸行为 构成不救助罪;在日本,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构成保护责任人遗弃罪;在我国台湾 地区,交通肇事行为构成肇事逃逸罪;等等。 本篇硕士论文试着对我国刑法关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规定进行梳理, 分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概念、本质内涵,得出一个准确的概念;并且根据不同 标准,将逃逸行为进行分类。对我国关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规定进行分析,指 出存在的问题,给刑法理论研究和司法实务工作带来的诸多不便。由于我国刑 法 对逃逸行为的界定不准确, 不符合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本质; 解释 与 刑 法规定存在矛盾之处等等缺陷,使得我国关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理论存在混 乱, 同时致使很多逃逸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 这不符合我国罪刑相适应的原则。 在借鉴国外关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规定,结合我国刑法规定、刑法理 论及我国社会现实等基础上,提出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刑法合理规制的具体构 想,建议在我国刑法中增设“交通肇事逃逸罪”,分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独立成 罪的理由, 对刑法条文进行修改和设计, 以期能弥补我国关于这部分的立法缺陷, 指导我国的司法实务工作, 希望以后我国交通肇事逃逸行为能够得到有效的遏制 和减少。 3 期,第 98 页。 5 潘永建: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罪立法刍议” ,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4 年 2 月,总第 50 期,第 117 页。 6 殷磊: “论交通肇事罪的立法完善” ,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4 年,第 17 卷第 4 期,第 87 页。 7 黄河: “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罪名化” , 政治与法律 ,2005 年第 4 期,第 119 页。 3 一、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界定 要分析研究交通肇事逃逸行为, 首先得清楚其基本知识。 本部分基于此目的, 笔者将从其概念、本质、类型这几方面进行分析。这对分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具 有重要的意义。 (一)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概念 从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 我们可以知道逃逸的具体意思。 顾名思义, 逃逸, 就是指为躲避不利于自己的环境或事物而离开的行为,是“逃跑”的书面用语。 但是,每个语词在不同语境或在不同方面,其含义是不一样的。就交通肇事后的 逃逸行为而言,其“逃逸”具有什么内涵,“逃逸行为”如何界定,对交通肇事 逃逸行为的刑法规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 我国刑法理论、 刑事立法和司法实务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中的 “逃逸” 一词的概念和内涵尚未达成统一认识,各自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虽然从字面 上看起来不同,但它们基本意义是大同小异的。有的观点是强调“明知”,行为 人的主观心理态度为故意;且“逃逸”的前提是“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这种观 点的代表人是高铭瑄和马克昌教授 8。有的观点,主要是从未尽义务方面来分析 的,只要没有尽到义务,就以“逃逸”论处;这种观点的代表人是侯国云教授。 9 目前我国司法实务工作中所适用的观点 10,是从司法解释上对“逃逸”概念 进行界定,对我国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规制具有现实意义,笔者将着重分析此观 8 高铭瑄、马克昌主编: 刑法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76 页。他们认为, “逃逸”是 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已经造成了重大事故,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 9 侯国云: “交通肇事罪司法解释缺陷分析” , 法学 ,2002 年第 4 期,第 46 页。他认为, “逃逸”是指在 发生交通事故后,放弃救助伤者或者放弃保护现场之行为。不论是否逃离现场,只要不履行这种义务,就 应当以“逃逸”论处。 10 第 3 条,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 ,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第(五) 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该条明确规定,交通肇事逃逸是 指,在以下几种情况发生后,仍然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跑的行为。这几种情况包括:先前肇事行为致使一 人死亡或者三人以上重伤,且负有主要责任;致使三人以上死亡,且负有事故同等责任的;造成公私财产 损失,负有主要责任且无能力赔偿三十万以上的;致使一人以上重伤且负有事故主要责任,同时行为人酒 后、吸食毒品或无驾驶资格等驾驶机动车的。 4 点。虽然该种观点涵盖了逃逸行为的动机,即为逃避法律责任;但是,该观点对 “逃逸”概念的界定不够全面,没有体现法律所规定的救助义务。 第一,解释将“逃逸”行为界定为“为逃避法律责任、躲避司法机关追 究而逃跑的行为”,与立法本意是不合的。1997 年刑法之所以增加逃逸行 为的规定,就是为了打击交通肇事后不救助被害人或者进一步伤害被害人的行 为,而不是只为了追究肇事者的责任。这显然是不符合立法本意的,也不符合民 众的期待。因为民众更加关注肇事者是否救助被害人,抢救财产;使被害人的生 命健康权不至于遭到进一步损害,使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第二,解释将“逃逸”界定为“为逃避法律责任、躲避司法机关追究的 行为”,与社会常理是不相符合的。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后,为了逃避法律责 任、躲避司法机关的追究而逃跑,对于社会上的正常人而言很正常,也符合社会 常理和一般逻辑。换句话说,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后,为了不承担法律责任、 躲避司法机关追究而逃跑,是不具有期待可能性的行为。正因为这样,自首才会 成为各国刑法规定中的法定从宽情节。假如按照解释中所规定的将“逃逸” 行为解释为“为逃避法律责任、躲避司法机关追究而逃跑”这种逻辑思维的话, 那么,我国现行刑法为什么不将犯罪实行行为后的“逃逸”规定为其他犯罪 的法定刑升格的情节呢? 11因此,笔者认为解释中关于逃逸的概念界定,既 不符合立法本意,也不符合社会常理和一般逻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以上各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是,作为交通肇事逃 逸行为的概念界定,还不够准确和完整,不能够反映出“逃逸”的本质和内涵。 (二)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本质 1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本质上是一种不作为 所谓不作为,亦称犯罪的不作为,危害行为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指行为人负 有刑法要求必须履行的某种特定的义务; 12即应为而不为。我国刑法理论通说, 一般认为特定义务的来源有三个:一是法律明确规定的义务。我国宪法、法律和 11 参见张明楷: 刑法学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年版,第 543 页。 12 马克昌主编: 犯罪通论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 167 页。 5 各种法规所明确规定的,并且被我国刑法承认的义务,即要求行为人实施的 义务。例如,税法规定的公民与法人向国家纳税的义务,婚姻家庭法规定的父母 子女之间以及夫妻之间有相互扶养的义务, 保密法规定我国公民有保守国家秘密 的义务。当然,不是所有法律的义务均可以成为刑法意义上不作为的根据,只有 其他法律、法规的义务被刑法所承认,才是不作为的法律义务的根据。二是职务 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 这一特定义务以行为人具有某种职务身份或从事某种 业务并且正在执行为前提,否则,不发生履行该类义务的问题。同时,只有行为 人正在执行其职责时,这种义务才现实存在。例如,如果医生在下班之后,路遇 需要救助的病人,即使其不予救助,也不存在刑法意义上的不作为。三是行为人 的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即行为人先前实施的行为,致使某种合法权益有遭到严 重损害的危险;这时,该行为人就有积极采取某些措施,防止该种合法权益受到 损害的义务。这类义务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行为人的先行法律行为产生的作为义 务,如基于签订合同所产生的法律义务,基于行为人的自愿行为而产生的义务; 二是行为人有造成某种危害结果危险的先行行为所产生的义务。例如,成年人某 甲带未成年某乙去深山打猎,某甲就具有保护某乙生命与健康的义务,若不履行 这种义务就可能构成犯罪。 13 2.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作为义务的来源 所谓作为义务,是指必须实施一定行为的义务。因而是一种积极义务,它是 相对于消极义务或不作为义务而言的。 14在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中,行为人的作为 义务来源,理论上存在争议,主要有法律义务说、先行行为说和竞合说。但是, 我国理论界基本上都是在讨论移置逃逸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时, 对行为人的作为义务来源进行分析;而对单纯逃逸的义务来源则鲜有分析。笔者 认为, 具体到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中, 行为人的作为义务来源有两个: 一是我国 道 路交通安全法(2011 年修订版)第 70 条所明确规定的行为人应尽的义务,二 是行为人先前实施的交通肇事行为。 (1)“法律明文规定”作为义务的来源 13 参见陈忠林主编: 刑法总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第 99 页。 14 陈兴良: 刑法适用总论 (上卷)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64 页。 6 依照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 70 条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 15,在发生交 通事故后,行为人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妥善 的处理情况。行为人应当采取停车、抢救伤员、报警等具体措施。根据该条及相 应条例的规定,我们可以得出,发生交通事故后,肇事行为人应尽的义务包括: 立即停车,抢救伤者,迅速报告交通管理部门或者执勤的警察,等候处理等 16这 些法律上明文规定的肇事者应尽的义务,就是逃逸行为作为的义务来源。如前文 所述,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必须经过刑法认可或要求的,才能视其为作为义务 的根据。那么,我国刑法是否认可或者规定了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所要求肇事 者应履行的义务呢?笔者认为,刑法第 133 条第 2 款和第 3 款,将“逃逸行 为”区别于“其他特别恶劣的情节”而单独规定,和“因逃逸致人死亡”情节一 起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予以规定,从立法意图推断,显然是对前面所述义 务的认可。在司法实务工作中,对于行为人有无法律明文规定的作为义务,不能 机械地着眼于法律条文上的直接规定,而且对于没有法律直接规定的,要根据案 件的具体事实,运用法理,分析有关法律的内涵,以及行为人同所发生的法律事 件的关系,加以确定。 17 随之就会产生如下疑问:如果这些规定可以构成肇事者的作为义务的话,条 文中同样也规定了过往车辆和行人应当予以协助, 那么是否可以解释为若过往车 辆的驾驶人和行人未尽“予以协助”之义务,就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构成交通肇 事罪呢?显然不能这样理解。即使作为义务来源于相同的法律规定或法律事实, 但作为义务的程度不同,就可能构成称不同的犯罪。 18作为义务的强弱,取决于 作为义务与法益的关系,具体到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上文所提到的过往车辆的 驾驶人和行人仅违反了一般的道德规范,并不会受到法律的规制和惩罚;但是肇 15 第 70 条: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 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 场的,应当标明位置。乘车人、过往车辆、过往行人应当予以协助。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身伤亡,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以即行撤离现场,恢复交通, 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不即行撤离现场的,应当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 门。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并且基本事实清楚的,当事人应当先撤离现场再进行协商 处理。 16 参见高秀东: 交通肇事罪的认定与处理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56 页。 17 赵秉志主编: 刑法新教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第 124 页。 18 张明楷: 刑法格言的展开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42 页。 7 事者若不履行其上文所提到的义务,按照刑法第 133 条的规定,就会构成交 通肇事罪,并以逃逸行为作为加重情节予以加重处罚。 (2)“先行行为”作为义务的来源 如上文所述,先行行为是造成危险状态出现的事前行为。关于先行行为能否 包括犯罪行为,刑法理论上存在分歧。 19由于本文篇幅的限制,笔者在此不准备 详细论述。笔者赞同张明楷教授的观点,即犯罪行为中的故意犯罪行为能否成为 先行行为,需要区别对待;而过失犯罪行为是可以成为先行行为的。从过失犯罪 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来看,既然行为人既不追求犯罪结果的发生,也不放纵犯罪结 果的发生;那么其就应该避免或者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若危害结果已经发生且 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行为人就当采取措施防止其进一步扩大,防止较轻结果 向较重结果转化。我国刑法对故意犯罪规定的刑罚相比过失犯罪要重得多。在过 失犯罪中,行为人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避免危害结果的扩大,才能承担较轻的刑 事责任;否则,一旦出现更加严重的危害后果,刑法将对其行为进行补充评价, 加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具体到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的 “因逃逸致人死亡” 情形, 其先行行为就是交通肇事行为。行为人先前的肇事行为,使受害人生命健康法益 处于更加危险的状态,行为人负有实施救助的义务;若行为人置之不理,不履行 其先前肇事行为所带来的救助义务,刑法就加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在刑法 第 133 条第 1 款和第 3 款规定的量刑幅度中,就可以明显看出这种变化。第 1 款 中,所规定的量刑幅度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而第 3 款则是“七年 以上有期徒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中行为人负有的作为义务来源有两 个:一是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即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11 年修订版) 第 70 条及其相关条例中所明确规定的行为人应尽的义务,尤其是其中所规定的 行为人要及时抢救伤员的义务;二是行为人自己的先行行为所引起的义务,即行 19 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先行行为既可以是违法行为(包括犯罪行为) ,也可以是合法行为, 如陈兴良教授,认为“只要足以产生某种危险就可以成为不作为的义务来源,而不必要求先行行为具有违 法的性质。在先行行为是犯罪行为的情形下,先行行为与不作为之间具有牵连关系,构成牵连犯。 ” (参见 陈兴良主编: 刑事法评论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第 215216 页。 )第二种观点,张 明楷教授认为,故意犯罪行为能否成为先行行为,得区别对待,只有“在刑法没有就某种故意犯罪行为规 定结果加重犯,也没有规定发生某种严重结果而成立其他严重犯罪的情况下” ,故意犯罪行为才可以成为先 行行为; 过失犯罪与过失违法行为都可以成为先行行为。 (参见张明楷: 刑法学 ,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45 页。 )第三种观点,主张先行行为应是合法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但不能是犯罪行为。 (参见 蔡墩铭主编: 刑法总则争议问题研究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 年版,第 60 页。 ) 8 为人先前实施的交通肇事行为,致使被害人身体和生命处于危险状态,行为人有 采取积极措施予以防止危险进一步扩大的义务。 根据前文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概念和本质的分析,笔者认为, “交通肇事逃 逸行为”的概念应为:行为人明知发生交通事故后,能履行救助伤者的义务却不 履行的行为;或者为了逃避法律的追究而逃跑的行为。由于文章结构的安排,对 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具体内涵,侵犯客体、客观行为方式、主观动机目的等方 面,笔者将放在本文第三部分予以详细论述。 (三)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分成不同的几种类型: 1.单纯逃逸行为和非单纯逃逸行为 这种分类的标准是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是只实施了单一的逃逸行为, 还是附 加实施了其他行为。所谓的单纯逃逸行为,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以消极的方 式逃逸的行为。单纯逃逸行为,不管行为人主观上是基于何目的,其客观上表现 为只实施了从肇事现场逃离的行为。 根据行为人主观上对其肇事行为产生的危害 后果是否有明确认识为标准,又可以将单纯逃逸行为分为几种不同的情况。概括 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虽然交通事故已经发生了,但行为 人对其肇事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并不知情,没有认识到危害后果的严重性,行 为人害怕承担法律责任而逃逸。第二种情况是,交通事故发生后,行为人对其肇 事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有明确的认知;但是,从客观实际来看,即使行为人及 时抢救受害人,受害人也会死亡;行为人害怕承担法律责任而逃逸。第三种情况 是,交通事故发生后,行为人对其肇事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有明确的认知;如 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后果还将继续扩大,比如受害人得不到及时的救助治疗而死 亡;行为人因害怕承担法律责任而逃逸。第四种情况是,交通事故已经发生了, 行为人虽然已经认识到其肇事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后果;但是,行为人过于自信的 认为即使采取措施实施抢救,也无法挽回损失,而逃跑的行为。 所谓的非单纯逃逸行为, 是指行为人在逃逸的过程中, 不仅实施了逃逸行为, 而且还附带实施了其他一些行为。在实践中,非单纯逃逸行为的表现形式一般有 9 以下几种形式: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不但不救助伤者,而且还将受害人带 离肇事现场,将受害人带到一些人烟稀少的地方,使受害人得不到救助;或者在 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为了毁灭证据,破坏肇事现场,采取一些暴力手段继续 伤害受害人。但是,此处需要注意非单纯逃逸行为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 伤害罪,解释第 6 条对这种情况予以了明确规定。 20 对于单纯逃逸,其行为方式是不作为,不难理解,也是理论界的共识。而对 于移置逃逸, 到底其行为方式是作为, 还是不作为, 则存在争议。 有的学者认为, 在发生交通事故后, 此时受害人身体和生命处于危险状态, 在急需救助的情况下, 行为人不但不救助受害人,反而采取积极的行为(以作为的方式,区别于不作为 方式)提高法益的危险性,致使被害人身体和生命处于更加危险的状态;这种情 形下, 刑法的评价重点应放在行为人采取积极行为的作为方式上而非不作为方式 上。例如,司机李某由于通宵打牌后疲劳驾驶,不小心导致交通事故发生,致使 行人王某被撞后不省人事。李某见状,立刻下车将王某扶上车,但他并没有将受 伤者王某带到医院进行治疗,而是将车开到荒郊野外,将王某遗弃于杂草丛中, 使别人不易发现。我国台湾学者林山田认为,在该案中,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李 某没有将受害人王某送到医院去治疗,未履行救助伤者的义务,从这个层面上来 看,毫无疑问李某的行为方式属于不作为;但是李某将受害人王某遗弃于杂草丛 中,从这个层面来看,李某的行为方式属于作为。把李某将受害人王某遗弃于杂 草丛的行为从社会意义层面上进行考察, 李某的行为已经明显降低了王某获救的 可能性,而提高了其生命法益的危险性,所以刑法评价的重点应放在李某遗弃王 某的作为上,而不是放在李某未实施救助伤者的不作为上。换言之,这种情况, 就应认定李某的逃逸行为是作为。 21 笔者认为,对移置逃逸的评价,应从整体上予以把握,而不能只是分开来分 析身体的动静和行为方式,不应该孤立地将各部分行为内容进行评价。陈兴良教 授认为,作为是违反禁止性义务规范,不作为是违反命令性义务规范;凡是不应 20 第 6 条,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的,致使被害人 得不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 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21 参见林山田: 刑法通论 (下册)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 524 页。还有学者有类似观 点,认为交通肇事后,行为人将身负重伤的被伤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实际上是使没有生存和 自我保护能力的被害人身陷绝境,无异于剥夺被害人的生命或者损害其健康的行为,所以,应当视为以积 极的身体举动实施违反刑法规范的作为犯。 (参见张明楷等: 刑法新问题探究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59 页。 ) 10 为而为的,就是作为;凡应为而不为的,就是不作为,不管其有无身体的积极活 动。 22从此可以看出,作为与不作为的区别,不在于身体的动静和身体的积极动 作与否;而应考察其是违反了禁止性规范,还是违反了命令性规范。因此,不管 是单纯逃逸,还是移置逃逸,都要将考察重点放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