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pdf_第1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pdf_第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pdf_第3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pdf_第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青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 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 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青海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 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 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日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青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青海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 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 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由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部办理。 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i 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摘摘 要要 近年来,我国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问题不断出现,2004 年之后这 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大量研 究。 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 缺失亲情关爱和教育, 孤独感是他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状况,以及三者 之间的关系, 从而更深入的研究留守儿童问题, 我选取庄浪县卧龙乡某小学四、 五、 六年级共四个班,随机抽取 180 名被试,分别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儿童版、 儿童孤独量表(cl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ps)进行测试。通过对留守与非留 守儿童的孤独感、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在性别、年级、寄宿、家庭完整性、看护类 型等方面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状况: 1.在孤独感变量上,在家庭类型维度上,完整和不完整家庭的留守儿童孤独 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看护类型维度上,不同看护类型的非留守儿童孤独感之间 存在显著差异。 除此之外,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在性别、年级、寄宿、家庭类型、看 护类型等维度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2.在人格特征变量上,在年级维度上,在内外向分量上,四、五、六年级之 间存在显著差异;在是否寄宿维度上,在内外向分量上,寄宿和非寄宿的留守儿童 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父母外出打工维度上,在精神质和掩饰性分量上,留守儿童 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除此之外,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各分量在性别、年级、寄宿、家庭 类型等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3.在社会支持变量上,在年级维度上,在主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分量上, 四、五、六年级的留守儿童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客观支持分量上,四、五、六年 级的非留守儿童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除此之外,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性别、年级等维度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相关情况: 1.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主观支持之间都呈显著的负相关,与支 持的利用度之间都呈显著的负相关。 2.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神经质与主观支持之间都呈显著的负相关, 人格特征的内外向与客观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人格特征的内外向与孤独感 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精神质与神经质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 ii 关,精神质与掩饰性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非留守儿童的掩饰性与精神质、神 经质之间都呈显著的负相关。 3.留守儿童的主观支持与客观支持之间、主观支持与支持的利用度之间、客 观支持与支持的利用度之间都呈高度的正相关。非留守儿童的主观支持与支持的利 用度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 关键词关键词:留守儿童,孤独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 iii lonelines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support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problems rapidly appear, this special community group have gradually aroused great concern from the whole society since 2004,scholars have conducted extensive research from different angles. left-behind children were separated from their parents, lack of family care and education, loneliness is their first problem. in order to better discuss left-behind childrens lonelines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support,i select four classes from a primary school in zhuanglangxian wolongxiang,180 subjec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the fourth, fifth, sixth grades. respectively,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kids, 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 (cls) and the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ps) for testing. by the analysis the left-behind and non-left-behind childrens lonelines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support from gender, grade, boarding, family integrity, and care type, we reach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 the status of the left-behind and non-left-behind childrens lonelines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support: 1. in loneliness variable and family type dimensions, 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loneliness between the complete and incomplete family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 in caring dimensions, 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loneliness were greatly different with the different care types . in addition, the left-behind and non-left-behind childrens loneliness were not different in gender, grade, boarding, family integrity, and care type. 2. grade four, five, six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t between the personality variables, grade dimensions and within or outgoing ;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boarding and not boarding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t in within or outgoing dimensions; lodging and outgoing components between ;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t in parents work out dimensions and psychoticism and hide component . in addition, the left-behind and non-left-behind childrens loneliness were not different in gender, grade, boarding, family integrity, and care type. 3. grade four, five, six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t in social support variables, grade dimensions and the use degrees of subjective support and support component ; grade four, five, six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t in objective support component . in addition, the left-behind and non-left-behind children have no difference in gender and grade. iv second, relevant circumstances of the left-behind and non-left-behind childrens lonelines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support: 1.the left-behind and non- left-behind childrens loneliness and subjective support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 and also negative correlation of the use degree of support ). 2.the left-behind and non- left-behind childrens neurotic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support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 the extraversion of personality and objective support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 the extraversion of personality and and loneliness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 left-behind children personality psychoticism and neurotic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psychoticism and hide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while non-left-behind childrens hide, psychoticism and neurotic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 3. left-behind childrens subjective support and objective support, subjective support and the use degree of support, objective support and the use degree of support is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ion . the non-left-behind childrens subjective support and the use degree of support w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key word: key word: left-behind children, loneliness, personality, social support, v 目目 录录 前 言 . 1 1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2 1.1 文献综述 . 2 1.1.1 国内外关于留守儿童状况研究 . 2 1.1.2 国内外关于孤独感的研究 . 5 1.1.3 国内外有关人格的研究 . 6 1.1.3.1 人格理论 . 6 1.1.3.2 留守儿童人格的研究现状 . 7 1.1.4 国内外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 . 8 1.2 研究意义 . 9 1.2.1 理论意义 . 9 1.2.2 现实意义 . 9 1.3 问题的提出 . 9 2 研究设计 . 10 2.1 研究目的 . 10 2.2 研究假设 . 10 2.3 研究方法 . 11 2.4 研究对象 . 11 2.5 研究工具 . 13 2.6 研究程序 . 14 2.7 统计处理和分析方法 . 14 3 研究结果 . 15 3.1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现状与特点 . 15 3.1.1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孤独感的性别特点 . 15 3.1.2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年级特点 . 15 3.1.3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孤独感在看护类型上的特点 . 15 3.1.4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孤独感在家庭结构上的表现特点 . 16 3.1.5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孤独感在寄宿状态上的特点 . 16 3.1.6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孤独感在父母打工维度上的特点 . 17 3.1.7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孤独感在父母打工时间上的表现特点 . 17 3.2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现状与特点 . 18 3.2.1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性别特点 . 18 3.2.2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年级特点 . 18 3.2.3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看护类型特点 . 19 3.2.4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家庭结构特点 . 21 3.2.5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寄宿状态特点 . 22 3.2.6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父母打工特点 . 23 3.2.7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父母打工时间特点 . 23 3.3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现状与特点 . 24 3.3.1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人社会支持的性别特点 . 24 3.3.2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年级特点 . 25 3.3.3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看护类型特点 . 26 vi 3.3.4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家庭结构特点 . 27 3.3.5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寄宿状态特 . 28 3.3.6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父母外出打工的特点 . 29 3.3.7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父母打工时间的特点 . 30 3.4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 30 3.5 回归分析 . 32 3.5.1 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 32 3.5.1.1 社会支持对孤独感的预测性 . 32 3.5.1.2 人格特征对孤独感的预测性 . 32 3.5.1.3 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对孤独感的预测性 . 32 3.5.2 农村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 33 3.5.2.1 社会支持总分对孤独感的预测性 . 33 3.5.2.2 人格特征总分对孤独感的预测性 . 33 3.5.2.3 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对孤独感的联合预测性 . 33 4 讨论与分析 . 35 4.1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不同变量上孤独感的差异分析 . 35 4.2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不同变量上人格特征的差异分析 . 36 4.3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不同变量上社会支持的差异分析 . 38 4.4 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 39 5 对策与建议 . 41 5.1 家庭方面 . 41 5.2 学校方面 . 41 5.3 社会方面 . 42 5.4“留守儿童”应提高自身的心理适应能力 . 42 5.5 社会、学校和家庭也应重视对非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关爱 . 42 6 结论 . 43 6.1 主要结论 . 43 6.2 不足之处 . 44 致 谢 . 53 作者简介 . 55 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1 前前 言言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工进城打工,但是由于城市高昂的教育费用、工作的 性质、住房问题、中考高考的户籍限制、教材内容的不同等原因,他们没法把子女 带到自己打工的地方上学,只好将孩子留在农村家里,于是农村便出现了留守儿童。 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多 ,留守儿童数量的不断上升, 留守儿童问题不断出现。 2004 年以后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 行相关的研究。有的学者认为,留守现象使儿童产生较多心理健康问题和消极人格 特征 1 。多数学者认为,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可能会成为国家新的不稳定因素。也有部分研究结果表明,留守状态并未造成生活、 安全和行为表现方面的问题,有些留守儿童表现出来的问题,并不是由留守状态这 样的不利因素造成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均会表现出来。 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国情造就了留守儿童,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将继续存在, 也正由于其“特殊性” ,目前尚无可借鉴的经验。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 父母正常的关爱和教育,孤独感将是这类儿童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人格特征和社会 支持又将怎样影响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基于以上的认识,我选取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拟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情况进行实证研 究,以期为留守儿童问题的干预研究提供一些实证性资料,为深入研究留守儿童构 建和谐社会提供参考。 1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28(4):8552858 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1.1.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11.1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1.1.11.1.1 国内外关于留守儿童状况研究国内外关于留守儿童状况研究 19 世纪末,国外其他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虽然也存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的情况,但是,他们转移的劳动力能够在新的居住地得到同等的就业机会、受教育 机会和社会地位,其子女可以在那儿学习生活,没有出现父母与未成年子女长期分 离的情况,不存在留守儿童现象,因而国外没有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 在我国, “留守儿童”这一术语 1994 年才首次出现。之后,虽然学者们对留守 儿童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索与研究,但对留守儿童的年龄阶段问题并未达成共识, 有的认为留守儿童的年龄应该界定在 14 岁,有的认为应该界定在 16 岁,还有的认 为应该是 18 岁,而周福林、段成荣(2006)认为,应该以遵循联合国儿童公约的 年龄标准(18 周岁及以下)为据。由于对留守儿童的年龄阶段划分不一致,因而对留 守儿童的定义和称谓也各不相同,在留守儿童的称呼方面,有人将留守儿童称为留 守学生、留守子女、留守孩、留守青少年等等;在留守儿童的定义方面更是各有千 秋。如雷芳认为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 孩 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 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的 17 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1 。而段成荣、周福林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 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2 。今天,留守儿 童通常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工作而未能与父母双方一起生活并由其他亲人照 顾的未成年人 3 。 自2004年以来, 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2004 年 5 月 31 日 ,教育部专门召开了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座谈会。 会议指出: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教育部将加大研究力度 ,广泛听取专 家意见,共同努力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2005 年 5 月 21-22 日 ,全国妇联 和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 。2007 年全 国“两会”期间 , 与会代表和委员们非常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纷纷递交提案, 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4 。 关于留守儿童的数量问题,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认为, “根据 2005 1雷芳.不同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比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年第 18 卷第 1 期 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29(1):2936 3 troia g a. migrant students with limited english proficiency can fast for word languagej.remedial and special and special edu cation,2004,25 (6):353362. . 4段成荣,吴丽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年 2 月 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3 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可以确认 017 周岁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 例为 21.72%,据此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 5800 万人,其中,14 周岁以下的农 村留守儿童约 4000 多万。 ” 近十多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留守儿童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 面: (1)(1)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影响的影响 王东宇(2003)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大约百分之三十的留 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问题,并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抚养人的受教 育程度明显负相关。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留守初中生的比留守小学生的好,而留 守高中生的比留守初中生的好。黄艳苹的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和曾留守儿童的心理 健康状况普遍没有非留守儿童的好;同辈看护和无人看护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 况最差,而单亲看护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 (2)(2) 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自我意识方面自我意识方面的影响的影响 留守儿童在聪慧性上与普通儿童没有显著差异(范芳,2005) ,但是留守儿童有 严重的自卑感(范芳,2005) ,自尊较低(郝振,2007) ,对自身的评价明显偏低, 在自己的智力、外貌和幸福满意度方面自我评价偏低(赵红, 2006) ,有盲目反抗心 理,大多对父母充满怨恨(范先佐, 2005) 。 (3)(3) 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情绪情绪和行为和行为方面方面的影响的影响 留守儿童情绪的显著特点是不稳定性 (王东宇, 2002) , 他们常常感到孤独无助, (王良锋,2006) 。王良锋 1等人对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进行测查,结果发现,有孤 独感体验的留守儿童占到测查总样本的 17.6%,并且,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老师教 学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孤独感水平。 留守儿童的抑郁(高文斌,2007)水平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高文斌等人应用 抑郁问卷,通过对 667 名农村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的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与 非留守儿童的抑郁水平得分中,有显著差异的班级是小学五年级和高中一年级;而 差异不显著的班级是初二年级。对初二和高一年级的抑郁得分分析发现,与父母联 系频率的高低会影响着留守儿童的抑郁水平。 留守儿童的焦虑状态(刘正奎,2007)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刘正奎等人通过 对 667 名农村留守和非留守儿童的焦虑状况的调查发现,在焦虑水平上,留守儿童 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并存在个体差异。 留守儿童的行为状况不容乐观,社会适应不良(黄爱玲, 2004) ,存在社交焦虑 (王良锋, 2006;张顺,2007)和较严重的人际交往问题,不服管教,小偷小摸, 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些甚至违纪违法(范先佐, 2005) 。 1王良锋,张顺,孙业桓.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639640. 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4)(4) 父母外出打工对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社会社会支持状况的影响支持状况的影响 留守儿童获得的社会支持不多, 尤其在主观性支持方面比较低 (高文斌, 2007) 。 刘霞、武岳(2007)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 对留守儿童来说, 老师的陪伴支持是影 响孤独感的唯一显著预测因素;而在对照组儿童群体中,老师的肯定价值和母亲的工 具性支持是影响孤独感的重要因素。对支持的利用度较低(刘霞, 2007) 。 (5)(5) 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人格人格状况的影响状况的影响 常青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性格特点方面,留守儿童比较偏激、易猜疑、孤僻、内 向、缺乏自信等;在性格类型方面留守儿童不稳定。赵红等人的研究发现,留守儿 童的个性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并不理性。 而王东宇(2002)的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较为内向,范芳(2005)的研究 发现,留守儿童具有下述一些人格特点:自我意识强、孤独、自卑、抑郁、容易冲 动、任性等。 (6)(6) 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 关于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众多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 习兴趣不高(周宗奎,2005) ,学习习惯不良(马艳琳, 2007) ,常逃学、迷恋网吧, 甚至辍学,学业成绩不理想。 (7)(7) 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个人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个人生活方面生活方面的影响的影响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由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父母监控机制弱化,与 父母相对疏远,缺少亲情关怀,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 缺乏社会责任感。农 村的客观经济条件,只求吃饱不求吃好吃得有营养,无法保证留守儿童身体发育的 正常营养需求,不利于儿童身心发育。 ( (8 8) ) 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人身安全的影响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人身安全的影响 2008 年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有 34%的人 只是“有时会注意”预防孩子发生意外,还有 8%明确表示“顾不过来” 。另外,这个 报告还指出“据有关部门反映,被拐卖儿童中,流动儿童居第一位,留守儿童居第 二位。 ”近年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伤亡和被伤害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据央视 2010 年 2 月 24 日报道,2008 年中国共有 2 万名青少年非正常死亡,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 据了很大一部分。 纵观上述研究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留守儿童心理问 题不容忽视,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与发展迫在眉睫。关注留守儿童刻不容缓。 (9 9)解决解决留守儿童的建议和对策留守儿童的建议和对策方面方面 周宗宪 1等人提出以下建议: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大力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心 1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 1 期(总第 187 期) 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5 理辅导与咨询,及时诊断和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 有益身心的课外活动;学校要关注和改善农村未成年人生活的社会环境。 1.1.1.21.2 国内外关于国内外关于孤独感的研究孤独感的研究 孤独感是一种消极的、弥漫的心理状态,长期处于这种负性情绪下,会导致适 应不良。 孤独感研究的创始人是 weiss,受 boelby (1969) 有关依附学说的影响, weiss 于 1973 年发表了孤独,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一文,开创了孤独感研究的 先河。受该文的影响和启发,peplau 和他的学生于 70 年代后期开始孤独感研究,并 编制了广为采用的 ucla 孤独量表,并对孤独感进行了理论上的析因分析。儿童的孤 独感研究强调个体对其社交状况进行主观性评价,是个体感到不快乐的一种负面情 绪。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儿童对这种交往进行满意度评价,如果感到满意,就不会 产生孤独感。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关于孤独感的研究最近 10 年里发展非常迅速, 学者们从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特点、亲子缺失、孤独感与同伴交往、学习成绩、学 习困难儿童友谊质量等许多角度对孤独感进行了研究。 perlman 和 landolt 从认知发 展、社交技能发展、情感发展、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四个发展阶段进一步界定了儿童 孤独感的含义。同伴关系,认知因素,人格因素以及社会支持情况都会影响孤独感 体验水平。有关儿童孤独感的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孤独感与同伴关系之间存 在密切的联系。另外,孤独感与自信心缺乏、内向、情绪激动、沮丧、焦虑、神经 质、社会自我概念低和社会悲观的态度等都有关系。社会支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