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董仲舒的经权伦理思想探微.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董仲舒的经权伦理思想探微.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董仲舒的经权伦理思想探微.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董仲舒的经权伦理思想探微.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董仲舒的经权伦理思想探微.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伦理学专业论文)董仲舒的经权伦理思想探微.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位代码 10445 学 号 2008020029 分 类 号 b82 研究生类别 全日制硕士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论文题目 董仲舒的经权伦理思想探微董仲舒的经权伦理思想探微 学科专业名称:学科专业名称: 伦理学伦理学 申申 请请 人人 姓姓 名:名: 周贝利周贝利 导导 师师 姓姓 名:名: 马永庆马永庆 教授教授 论文提交时间:论文提交时间: 2011 年年 6 月月 1 日日 独独 创创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 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 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学校学校 可 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 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0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20 年 月 日 目 录 中文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导 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 2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 . 4 一、 董仲舒经权思想的立论基础 . 5 (一)董仲舒其人及其时代背景 . 5 (二)董仲舒经权思想的理论来源 . 7 1、孔子经权思想 . 7 2、孟子经权思想 . 9 3、荀子经权思想 . 12 二、董仲舒经权思想的基本内容 . 14 (一)常与变 . 14 (二)经与权 . 17 (三)经礼与变礼 . 21 (四)阳经与阴权 . 22 三、 董仲舒经权思想的特点及历史价值 . 23 (一)董仲舒经权思想的基本特点 . 24 (二)董仲舒经权思想的积极影响 . 25 (三)董仲舒经权思想的消极影响 . 26 四、经权思想的现代启示 . 28 (一)经权思想与无执精神 . 28 (二)经权思想与境遇论 . 31 参考文献 . 39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45 致 谢 . 4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经权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儒家的经权伦理思想,更是两千 多年来一脉相承、从未间断。汉代新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董仲舒的经权思想就是在继承先 秦孔孟荀的经权思想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的。在经权关系上,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儒家力求 在普遍的道德原则(经)与具体的道德行为(权)之间保持适当理论张力的真精神,这也 正是儒家思想之所以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活力的原因之一。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董仲舒 与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在经权思想上,有着共同的思维向度:经制约权,权从属于 经,经居于更为主导、根本的方面,这无疑为宋明理学走向权威主义独断论创造了理论依 据和极大可能性。 董仲舒的经权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第一,常与变。通过回应和辩解春 秋发难者对司马子反专政轻君历史事件的三个设问,董仲舒得出了一个很有辩证法意义 的结论: “变用于变,常用于常,各止其科,非相妨也。 ”第二,经与权。董仲舒借春秋 中所载的逄丑父和祭仲这两件事来阐发自己的经权思想,一方面反对固守经学教条,主张 行权;另一方面他又反对以行权为借口离经叛道。为了限制权的过多膨胀,走向威胁经的 反面,同时他又规定了一些行权的条件限制,把“荣” 、 “义” 、 “正”规定为在特殊情况下 行权的标准和前提条件。第三,经礼与变礼。经权关系推广到人伦生活世界就有了经礼和 变礼的区分。董仲舒并进一步对经礼和变礼做了定义, “为如安性平心者,经礼也。至有 于性,虽不安于心,虽不平于道,无以易之,此变礼也” 。变礼虽然被允许,但不能过分 膨胀。所以,董仲舒又为权变设定了严格的活动范围, “夫权虽反经,亦必在可以然之域。 不在可以然之域。故虽死亡,终弗为也。 ”第四,阳经与阴权。董仲舒不但认为人类社会 中存在经与权,就是自然界也有经与权的问题, “天以阴为权,以阳为经” 。他并进一步把 阳、德、经相比附,把阴、刑、权相对应。最后,他由此得出了天“贵阳而贱阴” 、 “大德 而小刑” 、 “先经而后权”的普遍性结论。这些现在看来非常荒谬的“天人合类”的神学理 论,但在当时,却为有效的实现董仲舒要在确立经的权威地位的同时,还要为权保留一席 合法地位的真实目的,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尽管董仲舒的经权思想是服务于他自己 的政治理想的,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但其经权思想作为一种方法论仍具有一定的现实 意义。 既强调经、常,又重视权、变;在坚持经、常的基础上,行权适变;唯变则通,通了 然后才能够久。由权变思想打造出了中国人无执的哲学气质。儒家反对坚执,主张无适、 无莫,这正是一种无执的气质。这也正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的基本思想路线最直 接的传统根源。权、变对经、常的突破与挑战,塑造出中国人既注重原则性又强调灵活性 的思维方法和行为范式。 经权思想与西方的境遇伦理学有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域,都涉及人们的道德选择问题。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权变就是人们在道德两难时的道德选择问题,所以正确理解和对待权变,是人们进行正确 的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前提。所谓权变,就是人们在特殊情境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利益 损失,或者为了维打更大的道德价值,对自己所认可的某项道德规则所采取的暂时性的违 背行为。权变具有多方面的特征。权变发生的境遇可概括为不必要牺牲型境遇和规则冲突 型境遇两种,相应地,权变也可分为不必要牺牲型权变和规则冲突型权变两种。对待权变, 既要承认其必要性、合理性,也要有批判和审慎的态度。所以,我们应建立正确的经权观: 权不离经,经不离权。经是相对恒常不变的,离权之经走向极端就会陷入绝对主义的泥淖 中变得腐朽僵化,必然导致独断论;如若只见权之用而无视经之本,离经之权则必然会滑 向相对主义深渊,使思想行为失去导向。 关键词:关键词:经权,董仲舒,无执,境遇论 分类号:分类号:b8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detection of dong zhongshus jing and quan thought abstract jing and quan i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ethical culture organic component. especially the confucians jing and quan ethical thoughts, but also by the right for more than 2,000 years to come, uninterrupted.dong zhongshus jingquan thought,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of han dynasty, is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inheriting the pre-qin confucian scholars jingquan thought.as far as the relationship of jing and quan,dong zhongshu inherited the pre-qin confucians real spirit of seeking appropriate theory tension between abstract moral principle and concrete moral behavior like jing and quan which is one reason of the confucian with strong vitality and vigor .but from another angle, dong zhongshu and the pre-qin have the common thinking tendence that quan belongs to jing, undoubtedly ,which created theoretical basis and great possibilities for the idealist phylosophy dogmatism toward authoritarian of neo-confuciannism. as the confucian master of hanpossibilities for the idealist phylosophy dogmatism toward authoritarian of neo-confucianism.as the confucian master of han dynasty, dong zhongshu adapted by feudal period into the empire period of the formation and confucianism situation thought-unification rising status.on the one hand, dong zhongshu emphasize jing for adapting to the new social situation and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fucian thought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social and political reform.on the other hand, he ensure quan for the long-term stability and confucianism power position firm.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ing and quan, dong zhongshu consistent with the pre-qin confucians thought that quan belong to jing. dong zhongshu do the highest standard as glory, justice and yi, it is as the same as confucius die for ren, mengzidie for yi. they are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typical morality.to prevent line rights excessive inflation, and to endanger classics status, dong zhongshu proposes limit negative vesting two fields, namely can be of real domain and cant of real domain. by dong most special right thought is that, in his days the theology of yin and yang to establish the authority after the first,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right to torture linked de relationship. although the right idea is by dong serve their political ideal, significant limitations of the times, but its the right ideas as a kind of methodology still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emphasize again by, often, attention right, variable; on the basis of classics, often vesting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optimal variable; and only bianzetong, through the then can long. make the by contingency thought the philosophy of chinese no grasping temperament. the confucian advocates against conveys no suitable, no mo, this is a no grasping temperament. this is emancipating the mind,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the partys basic thought the most direct route of traditional roots. on the right, change the breakthrough and challenges, often, model a chinese it has focused on principle also emphasizes the thinking method and behavioral flexibility paradigms. the right idea and the plight of the ethics has many western of the common problems domain, involves peoples moral selection problem. contingency is people in the moral choice when moral dilemma, so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treat contingency, is the correct moral practice people an important premise. the so-called contingency that people in special circumstances, in order to avoid unnecessary loss of profits, or to play great moral values dimension, accepted a moral rules adopted by the temporary violation.contingency has many characteristic. contingency situation happened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costs necessary conditions and standards conflict situation two kinds, accordingly, contingency can also be divided into the costs necessary type contingency and standards of contingency two conflicts. treat contingency, both must admit its necessity, rationality, also want to have criticism and careful manner. therefore,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right by the right view: right, right by the from everywhere. classics is relatively constant unchanged from rights to an extreme would plunge into the mire of absolute socialist become decayed rigid, inevitably leads to dogmatism; if see right of use and ignore this, from the inevitable, the power of deep headed for relativism, thoughts and behavior, lose oriented. key words: jing and quan; dong zhongshu; no grasping; circumstances theory classified number: b8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导 言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董仲舒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之一,也是历史上著名 的春秋公羊学派大师,在汉代曾被尊为“儒者宗”1,是当时儒学者的宗师。孔子、 董仲舒、朱熹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儒学的开创者,是传统儒学发展史上的三座里程碑。孔子 是儒学的开创者,董仲舒是汉代经学大师,朱熹是宋明理学大师。经学是汉代的新儒学, 理学是宋明时代的新儒学。经由这三位大师之手,儒学通过自身的积极调整发展适应了中 国古代各个历史阶段的时代要求,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主流,在汉代以及其后两 千多年的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直占居着社会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正是经由董仲舒之手,儒 学才得以由诸子一派而变成唯我独尊。董仲舒在使儒家由一家而融汇百家的过程中,起到 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因此,董仲舒是我国思想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也是继孔子 之后儒学思想发展史上第二位最重要的思想家。董仲舒的学说思想影响极为深刻和久远, 不仅在古代而且及于近现代。虽然在董仲舒的学说体系中有许多不符合当今时代节拍的内 容,但是我们也不应该放弃对其思想中符合现代化精神的合理成分的借鉴和吸收,如其 经权思想。 经权思想是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中最具辩证法色彩的有机部分。从经与权的基本含义上 来说,经与常相应,权与变相配。 “经”本意是指丝织物上纵向的线,亦称“道” ,今引申 为道德原则或道德准则,具有原则性、绝对性、普遍性的意义。 “权” ,原意指秤锤,古时 为了称东西的重量,秤锤要不断的移动,直至与被称物处于平衡状态为止。现引申为在践 履道德原则或准则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通权达变,灵活运用,不能墨守 成规、照搬照抄,具有灵活性、变通性、临时性的意义。在儒学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中,毫 无疑问对“经”是绝对坚守的,但他也相当看重“权” ,甚至有使“权”超越于“经”之 上的意向,如孔子曰: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 权。 ”2从中不难看出,孔子把“权”看作是人世间最难把握的方法,是现实道德实践的最 高境界。由此我们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说, “权”简直就是儒学“活的灵魂” 。应该说,在中 国社会,经与权不仅仅是一对纯粹的学术概念,并且它们早已成为融入我们族群日常生活 的气质风格和共同智慧,甚至成为了一种许多人所追求的至高的人生理想境界。当然,这 种对“经权”的过分膜拜和盲从并不总是起到积极作用,也存在造成难以预料和控制的负 面影响的潜在可能性。但是,不可否认,这是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伦理文化性格的一重 大现象和关节点。所以,通过经权思想的研究,可以对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伦理文化的 性格特点及优点、缺点窥其一斑。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其次,经权问题与现代伦理学中的“道德两难”问题有很大的相似性,虽然二者并不 完全等同。经权问题与“道德两难”问题相比,经权问题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更加宽泛。 一般道德规范在各种具体境遇中的应变都可涵盖于经权问题之内。因此, “道德两难”问 题或“道德冲突”问题也可以被包含于经权问题之内,换句话说, “道德两难”或“道德 冲突”问题是经权思想中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道德伦理问题。对经权问题的解答,尤其是 对其中道德两难问题的解决,是伦理学中最困解决的问题之一,并且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体 现着伦理学的本质。另外,经与权这对范畴还关涉到道德原则的层次性问题、道德行为选 择中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以及道德评价标准问题等伦理学中的主要问题。因此,从这一 问题入手,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问题以及伦理学的实 质。 儒学经权思想发端于孔子,发展于孟子、荀子,经由董仲舒之手,经权思想的理论 形态才得以初步完备。因而,理清董仲舒经权思想的历史形成轨迹及其内在理路,对我们 更好的认识传统伦理思想和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 精神家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经权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和伦理文化中的一大关节点,而“权”又是经权问题的核心 关键。中国历朝历代各家各派的思想家基本都有所涉及“权”的问题,所以也就引起了近 现代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这方面的主要资料线索可以参考以下两本书:一本是钱钟书 的管锥编中左传第三十则,成公十五年;另一本是韦政通的中国哲学辞典 “权” 字条。研究经权的学术文章资料特别多,涉及到诸子各家,如:万勇华: 庄子经权思想 探微兼与儒家经权观比较 ;吴付来: 儒墨经权论之比较 。当然,论述经权最完备、 最丰厚的还要数儒家,所以研究儒家经权思想的学术成果也最多,如:张路园: 浅析孔 子的经权观 ;马育良: 仁、义与孔孟的经权思想 ;马永庆: 孟子的权变伦理思想评析 ; 葛荣晋: 中国古代经权说的历史演变 ;吴付来: 试论儒学经权论的逻辑走向 ;韦政通: 朱熹论“经” 、 “权” ;吴舸: 儒学“经” “权”思想臆说 ;杨国荣: 儒家的经权学说 及其内蕴 ;马育良: 权:先儒的不同阐释 ;徐嘉: 论儒家“经权相济”的道德模式 ; 岳天雷、宋卫平: 程颐权说探略 ;岳天雷: 高拱权说探析 、 高拱的权变方法论及其 实践价值 ;林国良: 儒家权变观新论 ;赵丽端: 论先秦儒家经权思想 ;杨太辛: 荀 学的焦点:体常尽变 ;平飞: 守死善道与行权合道:儒家经权思想的伦理意蕴 ;杨泽 波: 孟子经权思想探微 ;唐明邦: 王夫之论“常”和“变” ;李伏清: 柳宗元“经权” 观发微 ;陈力祥: 从王船山之经权思想管窥传统道德悖论的解决 ;贾新奇: 试析朱熹 的权宜理论 ;徐晓宇: 孟子经权思想探微 ;徐向群: “行权反经” :论孟子思想的灵活 性 ;马荣良、李静: 略论孔子的“经”与“权”以其是否许人以仁为例 ;雷信来: 论中国古代儒家的权变思想 。另外,一些学者独辟蹊径,从其它领域和角度来研究经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权问题,得出了一些比较新颖的研究成果,如:陈国强: “经” “权”论与传统法律文化 ; 胡伟希: 从中西哲学比较到中观哲学 ;王公伟: “权”与中国哲学诠释传统 ;杨海文: 有一种人生智慧叫权变孟子经权之辨的生存哲学阐释 ;张舜清: 普遍主义抑或特 殊主义?对儒家伦理理论特性的再认识 ;詹东华、刘德旭: 时间悖论的和解有 关“通变”的一种理解 ;曾丽达: 论道德的情境性 ;汪怀君、汝绪华: 中国传统交往 伦理的理论模式 ;贾新奇: 论道德权变的特征与类型兼评对待道德权变问题的几种 态度和方法 、 论道德选择中的权变问题 ;余治平: 经权、常变的智慧中庸之道的 哲学根据 ;肖群忠: 中庸之道与情理精神 ;王文亮: 守经与行权的智慧兼论“保 守的国民性” 、 论先秦儒学经权互悖的思维方式 ;夏长华: 从儒家经权思想的角度透 视张居正柄政 ;原魁社: 恪守诚信时的“守经达权”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中西比较 的角度来研究经权问题,也获得的一些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郭昕: 境遇与经权的 不谋而合弗莱彻境遇伦理和孔孟经权学说之比思 ;李晔: 从经权问题看孔孟伦理思 想兼与萨特比较 ;刘婉华: 儒家经权观及其与西方权变观之比较 ;除此之外,还 有一些学者对经权思想的历史价值和现代启示作了专门研究,得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注意的 思想成果,如:谢裕安: 论儒家经权观的历史意义 ;任中强: 先秦儒家经权论的涵义 及历史价值 ;李晓维、廉永杰、周珊: 试论公羊学“经权”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申丽 娟: 现代视阈下对经权、常变思想的考察 。 现今学界的董仲舒研究成果可谓是蔚为大观,专门的研究学者也是灿若群星,董仲 舒研究之所以备受学界青睐,不仅由于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还因为董仲舒本人及其 思想庞杂多变,徐复观曾说董仲舒“是思想史上很难处理的一位大思想家。”3虽然近年 来,学术界涌现了大量关于董仲舒的研究成果,但较之另两位中国古代文化巨匠孔子、 朱熹,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涉及董仲舒经权思想的研究 成果更是少之又少,以此为题的论著和文章更是少得可怜,只有黄朴民先生的一篇标题 为试论董仲舒的“经权”“平衡”观的文章,而且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在论述经权思想 与董仲舒的政治平衡论和历史循环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深入的阐释说明董仲舒的经权 思想的内在理路和基本结构。关于董仲舒经权思想的研究成果,一部分散见于介绍董仲 舒的专著中的部分章节,例如, 余治平: 唯天为大:建基于信念本体的董仲舒哲学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第九篇帝国政治哲学与圣王行动指南,第四节经权、常变 的政治辩证法;匡亚明: 董仲舒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第五章“万世亡弊”和 “变而有常”的天道论,第二部分“变而有常”天道思想;周桂钿:董仲舒评传:独尊 儒术 奠定汉魂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第九章处世道理,第一部分经权之分;楼字 烈: 康有为学术著作选 春秋董氏学 (中华书局,1990)春秋微言大义第六下经权;周 桂钿:董学探微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年)第十一章常变论,第二部分经与权; 韦政通:董仲舒 (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6 年)第六章董仲舒的伦理思想,第三 节义、利与经、权。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在这些专著和文章中,大部分前辈学人对董仲舒的经权思想基本持积极肯定的态 度,例如,徐嘉:论儒家“经权相济”的道德模式 ( 学海2004 年第 03 期);肖群 忠:中庸之道与情理精神 ( 齐鲁学刊2004 年第 6 期) ;葛荣晋:中国古代经权说 的历史演变 ( 孔子研究1987 年第 02 期);吴舸:儒学“经”、“权”思想臆说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 年第 06 期); 李晓维,廉永杰,周珊:试论公羊学“经 权”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 03 期) ,但也有一 部分学者对此提出了反对的观点,例如,杨国荣:儒家的经权学说及其内蕴 ( 社会科 学1991 年第 12 期);黄朴民:试论董仲舒的“经权”“平衡”观 ( 烟台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 年第 03 期);余治平:经权、常变的智慧中庸之道的哲学 根据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 01 期) ;李伏清: 柳宗元“经权”观发微 ( 求索2008 年第 2 期) ;岳天雷: 高拱的权变方法论及其实践价值 ( 孔子研究2001 年第 3 期)。双方的观点都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成分和理论依据,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注 意。对于董仲舒经权思想的积极价值,我们要大胆地加以继承和弘扬;而对其消极负面 的影响,我们要进行严厉的批判,并采取有效地防范对策。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 导,充分利用经、史资料,采用语义研究法(对词语和概念进行语义上的界定)、实证研 究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董仲舒的经权伦理思想进行全面的研究。本文 在研究中注意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与逻辑研究相结合、整体把握和微观 研究交叉运用,希望能够对经权问题做出多视角、多层面的剖析和论证。 董仲舒的伦理思想虽然被不同程度的涉及,但其共同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在研究当中往往有主观情绪参合其中。习惯性的总是以批判的心态来研究董仲舒 的思想固然有失偏颇,但以无限景仰的心态去研究也同样会蒙蔽自己的眼睛。其次,对 董仲舒伦理思想的研究视角相对比较狭窄。大部分学者都是就思想论思想,即使与社会 有所互动,也仅限于政治经济层面,缺乏从中西方文化不同特点的层面进行比较研究。 另外,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左传第三十则中曾说过:“权乃吾国古伦理学中一要 义,今世考论者似未拈出。”4而董仲舒的经权伦理思想更是少有学人“拈出”。本文尝 试在“拈出”董仲舒经权伦理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视角,对经权 思想进行新的解读与重构,希望能为学界聊增新思。 本人学识有限,理论水平不高,对许多问题的分析研究还不够深入透彻,在许多方 面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所以,在对有些问题的阐述中有失当之处是在所难免的,恳请各 位学者专家批评指正。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一、董仲舒经权思想的立论基础 (一)董仲舒其人及其时代背景 董仲舒,生于公元前 179 年,卒于公元前 104 年,西汉广川(今河北枣强县广川)人。 董仲舒与胡毋生一起师从于公羊寿,而公羊寿则为子夏的五传弟子。董仲舒专治春秋 , 深究其“微言大义” ,是当时著名的公羊学大师,在汉景帝时便已经被任为春秋公羊 学博士。董仲舒是我国汉代新儒学的创立者、最著名的今文经学大师,是在中国思想史和 儒学发展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董仲舒揉合法家、道家、阴阳 五行家等多个学派的思想于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之中,由此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汉代新儒学。 董仲舒是一代儒者之宗师,班固曾说: “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 羊春秋 ,为儒者宗。 ”5班固甚至把董仲舒提高到与孟、荀并列的地位, “自孔子后,缀文 之士众矣,唯孟柯、荀况、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扬雄。此数公者,皆博物洽闻,其言 者有补于世。传曰:圣人不出,其间必有命世者号。 岂近是乎!”6可见,在班固的心中, 董仲舒简直就成了圣人。 汉书中记载了刘向父子对董仲舒的评价。刘向称:“董仲舒有 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加,管晏之属,伯者之佐,殆不及也。 ”7刘向之子刘歆以为:“仲 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 六经离析,下帷发奋,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 首。 ” 8由此可见, 刘向父子对董仲舒的评价是多么的高! 与董仲舒学说形成 “唯物与唯心” 、 “无神论与有神论”两条对立线路的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都评价他说: “仲舒之言道 德政治,可嘉美也!”9 秦朝采用法家学说,以严刑峻法为统治手段,从而造成了刑高于德、刑大于德的社会 价值认同。汉承秦制,西汉初期基本是以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为基本指导思想,朝廷从没有 考虑过道德的建构问题。政治的无为而治,导致学术领域出现了继先秦以来的第二次大繁 荣,黄老、法家、阴阳家、名家、五行家、儒家等各家相互并行,和平相处,从而呈现出 短暂的百家争鸣的局面。董仲舒的哲学体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董仲舒顺应时代 的发展要求,对百家思想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他举“三纲”之道,推阴阳之变,究“天人 之际” ,发“ 春秋之义” ,又以黄老、名法为补充,做精心的糅合和广泛的借鉴,从而 创立了一个庞大的神学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即两汉新儒学。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主要代表作品,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已经基本包含于其中。通 过研究春秋繁露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董仲舒的学说,虽然非常庞杂,但其精神 实质不离儒家,只不过其中吸收、借鉴了一些阴阳五行家、法家和道家的思想。董仲舒顺 应当时要求思想统一的时代潮流,向汉武帝上书天人三策:“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 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 辟之说火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10也就是“罢黯百家、独尊儒术” ,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之后,在汉武帝的支持下,于是真正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儒学也由此奠定了两千多年高 居庙堂的官方统治思想的地位。 董仲舒的学说是在春秋公羊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又有很多发展创新。董仲舒 对春秋公羊学的发展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他通过阴阳五行的理论形式构建他的天人合 一的理念,并将春秋和公羊传作为他的天的哲学的理论内容。董仲舒的哲学体系 就是“天”的哲学体系,要想理解董仲舒的思想就不能离开“天” ,也就是说, “天”是董 仲舒思想的逻辑出发点和理论基础。毫无例外,他阐释经权思想也是借天的权威说出, “是 故天以阴为权,以阳为经。 ”11董仲舒建构天的哲学的目的在于为儒家的王道政治寻找一 种合理性依据。孔子有意无意的规避“性与天道”之类终极问题,也许这正是先秦儒学的 薄弱环节。所以,在儒学本身之内就蕴含着在理论上继续完善的逻辑必然诉求。毫无疑问。 无论董仲舒的理论体系有多么的荒谬,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满足了这种诉求。正如冯友兰所 谓“此说吾人虽明知其为不真,在哲学史不失为一有系统的哲学也。 ”12可见,董仲舒并 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春秋经传,而是继承并扩大了公羊学派发掘春秋 “微言大义” 的治学思路,引入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思想,建构起了一套完整的具有董氏特色的“春 秋公羊学”理论体系。正是由于此,董仲舒完全不同于传经之儒,而更像是一位真正的思 想家。由此,儒学的面貌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并且董仲舒以阴阳五行阐释春秋的方式 深刻地影响了汉代其它学说的发展。因此可以说,董氏之学的影响远远超越了春秋公 羊学的领域,并对整个汉代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正是由于董仲舒把阴阳五行思想融入到儒学里,通过阴阳五行的运行建构形而上的天 道,满足了实现大一统的哲学终极依据的建构,并且将儒家古典人文情怀第一次落实到了 现实政治的操作层面,所以儒学才能定于一尊,被尊为官方哲学。并且,阴阳五行非但没 有改变儒学的基本内容,反而使其更容易被现实社会所接受。余英时先生在其著作士与 中国文化中说:“阴阳五行学说所提供的主要是一个宇宙的框架,儒、道、法虽都采用其 间架,基本上却并未改变他们关于文化、政治、社会的理论内容。 ”又说: “汉代儒学与阴 阳五行相混合确属事实。汉儒谈天人感应 、阴阳灾异,不可胜数。从严格的哲学观点 看,其大异于先秦儒学是毋庸讳言的。但从文化史或广义的思想史角度观察,这种情形恰 足以说明儒学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大传统,因为它和小传统或通俗文化合流了。以人类学家 的观察,大传统一旦落入下层民众之手,发生形式上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换言之,阴阳 五行对先秦儒学的歪曲仅限于它的超越哲学根据的一方面。至于其文化价值,如仁义礼智 信之类,则汉儒大体上没有改变先秦旧说。事实上,孝梯观念之深入中国文化正是由于汉 儒的长期宣扬。汉儒用阴阳五行的通俗观念取代了先秦儒家精微的哲学论证,但儒教的基 本教义或许因此才冲破了大传统的藩篱,成为一般人都可接受的道理。 ”13余先生所论极 是,通过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嫁接,儒学不仅没有丧失自我,反而焕发了新的生机,而另一 方面,阴阳五行思想正是由于融入到儒学里才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 成部分。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先秦儒家遭受到了近似毁灭性的打击,由此陷入了巨 大困境。然而“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没过多久,儒家幸运的碰上了董 仲舒和汉武帝共同完成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契机,借此千载难逢的绝好机 遇获得了重生和复兴的良好社会政治环境,从此儒家结束了坎坷起伏、倍遭冷落的命 运,一步跨进了中国封建社会舞台的正中央。当然有得必有失,重生复兴的机遇是以形 态和方式的嬗变为代价的,即从此以后,经学成了儒家的主要存在形式。但总的说来,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董仲舒无论是对儒家还是对中国封建社会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二)董仲舒经权思想的理论来源 董仲舒的经权思想主要有两大理论来源:首先,是先秦儒家的传统。作为一代“儒者 宗”的董仲舒,其经权思想无疑是本源于先秦儒家经权思想的,所以梳理先秦儒家的经权 思想史是深入研究董仲舒的经权思想的必要条件,也是必须的准备工作。下面我们重点 介绍先秦儒家的三位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的经权思想。其次,是法家商鞅的 思想。商鞅思想深深影响了董仲舒的经权思想,特别是塑造了董仲舒经权思想“多任于权 变”的理论特质。 1、孔子经权思想 毫无疑问,对于经,即道德原则的至上性和权威性,孔子是绝对坚守的。道德主体必 须绝对无条件地时时处处恪守仁道,无论怎样也不可违背这一最高道德原则, “君子无终 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14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虽然礼与仁有着很大 的区别,但二者作为普遍性的道德原则,都具有绝对必然性和至上性的相同意义, “非礼 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5由此看来,作为道德规范的礼是无条件服从的 绝对命令。子曰: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16当利与礼发生冲突时,礼是优先选择对象, 不允许有任何的彷徨犹豫和讨价还价。 “义,然后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