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虚词,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1.分清虚实,学法指导,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替”、“给”,动词,“作出”、“制定”,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2、辨明用法,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A、少数沿用下来,学不可以已,B、有的完全消失,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3、通晓古今,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1)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投诸渤海之北,(2)虚词的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而已矣,4、注意特殊现象,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用法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使用频率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语法功能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虚词词性,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成句子的词。分为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人称代词如“吾”、“尔”、“汝(女)”;指示代词如“是”、“此”、“彼”、“兹”等。疑问代词如“何”、“奚”、“焉”等。,代词,例如: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副词能修饰动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例如:公【为我】献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王。请【以剑】舞。【以资政殿学士】行故燕王欲结【于君】。,介词,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所、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和它们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例如:“而”河水清且涟漪。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连词,用来连接各类实词、词组成分句的词。根据连词所表示的关系,可以分为联合连词、偏正连词。表联合关系又可分为并列连词、递进连词、选择连词、承接连词四类。表偏正关系的又分为让步转折连词、因果连词、假设连词、条件连词、目的连词等。,助词,古代汉语中的助词指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它一般分为结构助词(“之”),语气助词(“焉”“为”)、音节助词(“其”“之”“而”)两类。,叹词,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蟹六跪而二螯,假设:如果,假如,一、连词,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转折:但是,却,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顺承:就,接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并且,而且,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因果:因而,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修饰:地或不译,而,并列:又或不译,二、第二人称代词,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三、助词,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已而:不久,与“已”组合,罢了,(你,你的),而,【而已】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而后】才,方才。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更进一层的意思。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例: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德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弗得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一丝而累(积累),以至于寸儿妾食麦而已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转折,承接,并列,修饰,语气词,代词,练一练,一、代词表疑问,大王来何操豫州今欲何至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然则何时而乐耶?,何,作宾语:什么,哪里哪里,作谓语:为什么,是什么原因,作定语:什么,哪,二、副词表反问或感叹,徐公何能及君也妇啼一何苦开国何茫然至于誓天断发,泣下占襟,何其衰也,怎么(表反问)这么多么(表程度)多么,多么,怎么这样,三、代词与“如”、“若”、“奈”连用,表示“怎么样”,今日之事何如此为何若人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何,【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例:何以战?【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例: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A隐隐何甸甸,便会大道口B如太行、王屋何?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D豫州今欲何至?E作计何不量?F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G何不试之?H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I.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A语气助词,相当于“啊”;,H通“呵”,呵问。,G副词,怎么;,F代词,为什么;,E副词,怎么;,D代词,哪里,C代词,什么;,B怎么样,把怎么办;,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何”字。,为什么,是什么原因,一、第二人称代词,作定语,译“你的”,也作主语译“你”,不能做宾语。,家祭无忘告乃翁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乃,你的,二、连词、副词,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今其志乃反不能及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断其喉,尽其肉,乃去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才,于是,才,仅,表顺承,表逆转:却,竟,反而,表判断是就是,【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例:无乃尔是过与。,指出下列各句“乃”的意义(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2)至七月,乃扶病入觐()(3)羽复引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4)良乃入,具告沛公()(5)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6)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竟然,才,才,才,你的,是,一、代词,汝来省吾,只一岁,请归取其孥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你(们)的他(们)的它(们)的他(们)我自己这那其中的,其,其皆出于此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也其孰能讥之乎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二、副词,(推测)大概(希望)应当,一定还是(反问)难道、岂(强调)真的,其,三、连词,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择连词是还是,,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翻译,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音节助词,不译,1、秦王恐其破壁。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4、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6、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存者且偷生,死者常已矣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一、副词,暂且将近将要,且,河水清且直猗先生且喜且愕仓促以手搏之,且搏且却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二、连词表并列、递进、选择,况且,又,又又,一面一面,而且,表让步,尚且,且,表议论,不译,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三、助词,作用相当于“夫”,表示以下要发表议论,有时“且夫”连用,表示下文更进一步议论,且,【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且如】就像。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1、解释下列“且”字的意思(1)不出火且尽()(2)兽相食,人且恶之()(3)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4)而所杀伤匈奴亦不下万余人,且引且战()(5)且行千里,其人不知(),将,尚且,暂且,一面-一面,况且,一、代词,若入前为寿若毒之乎?更若役,复若赋,你你们你的,二、动词,曾不若孀妻弱子病未若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及,比得上及,至于像,似,若,三、连词,天若有情天亦老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如果或者和,4、助词,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的样子”【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例: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若何】怎么样。【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指出下列“若”的用法和意义(1)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再拜君赐()(2)开天辟地以来,随寿而死若寿夭而亡-()(3)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4)若是其甚与()(5)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连如果,连或,代你们,动像,动如,一、所+动词表的人(事、物、地方)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三、名词表处所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四、所以,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吾知所以拒子矣,用此,用来表原因的方法,二、为+所表被动行将为人所并,所,五、表概数,将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大概,【所谓】所说的。例: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所在】1.到处。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2.所在之处,处所。例: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应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判断。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为之,则难者亦易矣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2)以为,认为。例: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语曰:“孰为汝多知乎?”(3)判断词,是。例: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如今人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为,一、动词,二、介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给,替因为为了被,三、语气助词何为;奚为,夫子何命焉为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疑问反诘,不足为外人道也,表对象:向,对,为,解释下列句中的“为”字(1)贾家庄几为巡缴所陵迫死()(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3)如姬为公子泣()(4)为人谋而不忠乎?()(5)今为穷乏者得我而为之()(6)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被,替,对,给,因为,呢,2、指出“为”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是()A为天下兴利除害B如姬之欲为公子死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D既解貂覆生,为掩护,C,注释:C表被动,其余是介词替,一.助词,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硿硿焉,余故笑而不信也不于是余有叹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既富矣,又何加焉万钟于我何加焉,表疑问,表陈述,词尾,然;,表肯定,表感叹,啊,表反问,焉,1.疑问代词(副词),且焉置土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哪里怎么,3.兼词兼有介词“于”与代词“之”、“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剑溪之水出焉,在这里在那里从那里,2、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相当于“之”,二、代词,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焉,指出下列“焉”的意义(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2)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3)天下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4)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啊,于之,哪里,于之,1.动词,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皆以美于徐公,任用认为、以为,2.副词,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通“已”,3.复音虚词(是以/已是):因此,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4.介词,以刀劈狼首何以战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赵王岂以一璧之固欺秦也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秦亦不以城与秦,拿、用凭、靠和、跟在由于表时间(地点)界限把,以,5.连词,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赵亦盛设兵以待秦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四人拥火以入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因为用来以便并且就而,修饰,注意:“以”作连词时,不用于转折,以,6、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以,【以为】认为,把当作或看作。把作为或制成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例: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例: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1.介词,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利势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趁着,随着通过由于,2.动词,蒙故业,因遗策,沿袭,因,依靠,凭借,3.副词,相如因持璧却立秦军解(松懈),因大破之,于是、就,4.连词,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为因此,5、名词,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机会,因,一、介词,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战于长勺青取之于蓝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然后解而送之于官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业精于勤荒于嬉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莫若遣心腹自结于东,在方面在从到比对于给向被由于由于,因为与,于,二、复音虚词“于是”(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例: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1.动词,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胡虏易与耳日月逝矣,岁不我与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玉斗一双,欲与亚父蹇叔之子与师,结交亲附赞成援助对付等待当,敌如,比得上推举给予参加,读y,与,2.介词,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遂与勾践禽,跟,同替,为被,3.连词,吾与汝毕力平险与人刃我,宁自刃,和与其,4.副词,天下之君子,与谓之不祥,皆,都,5、通“欤”,语气词,可译为“吗”“吧”等。此时读y,求,无乃尔是过与,解释下列“与”的意义(1)与斗卮酒()(2)桓侯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3)颇与中国同俗()(4)何其爽与?()(5)不为者与不能者何异也(),给予,结交,同,欤呀,同,2、找出“与”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B、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C、相如闻,不肯与会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D,D为“给”其它为“同”,1.副词,就是却是立即,连词,无苗时采,则实而沉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中皆石穴罅,表假设,就;那么表转折,却;表已然,原来已经;原来是,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于是至则围王离,解释下列“则”的意义(1)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2)芙蕖则不然()(3)非死则徙耳()(4)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5)学而不思则罔()(6)书不云乎?好问则裕()(7)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8)孔子,千古之则(),于是,却,就是,已经,就,就,是,榜样,(一)、结构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2、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之,3、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4、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5、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夫晋,何厌之有?,音节助词:1、用在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之后,凑足音节,不译公将鼓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2、用在时间词后,表停顿,不译怅恨久之倾之,二.代词,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君将哀而生之乎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三.动词,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他(们)它(们)我(们)这这种,往、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他代词,到动词,取独,宾前标志,定后标志,苏回为郎,二人劫之其母就与之决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顷之,上行出中谓桥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代词,主谓之间,助词时间名词后,定语后置标志,助词的,代词,练一练,1、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2、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3、作师说以贻之。4、輮使之然也。5、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6、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7、虎兕(s)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8、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9、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10、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洁白,受物之汶汶污秽者乎1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12、余扃jing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13、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1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吾又何怨乎今之人生乎吾前,吾从而师之其志可以行乎天下,不亦说乎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1.介词相当于“于”,2.助词表语气,停顿(形容词词尾),疑问或反问,感叹,揣测,乎,找出“乎”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将闾乃仰天大呼天者三,曰:“天乎!吾无罪!”B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C欲安所归乎?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D为介词其余为语气词,1.句末语气助词,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何以能鼓乐也?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屈平疾王之不聪也,判断疑问或反诘呢感叹,呀陈述,2.句中语气助词,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停顿,连举停顿,也,指出下列“也”的用法意义(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2)金城千里,子孙万世之业也()(3)身死人首,为天下笑者,何也?()(4)斯诚后死者之羞也(),表判断,表陈述,表疑问,表感叹,常与“也”配合表判断,者,小练习1、写出下列“者”的用法意义(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3)此五者,制胜之道也()(4)轻辞古之夫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语助舒缓,语助判断,代总括,代-的原因,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1)代词,这样,例: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2)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但是”“然而”,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3)助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副词之后,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可译为“地”“着”“的样子”等,然,例:然,诚有百姓者,(4)副词,表示应对,常单独成句,可译作“对”“是”等,例:吴广以为然。乃行卜,(5)形容词,正确,对,例:“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6)动词,认为正确,然,(7)复音虚词,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啊”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啊”,1、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语气词,哉,推断文言虚词八法,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参考。,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开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3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通“呵”,“喝问”;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4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5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6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又人“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中的“相”,我们可以用成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一相同结构的成语来推断,这里“相”是虚指代词“他”,有的又称他为特殊作用的副词。,7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中的“也”,只需抓住该句是“判断句”这个标志,就能确定“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而“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的“也”虽也是助词,但不是判断,只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8句例推断法,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如“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的“焉”,我们就可以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例“微波入焉”“观人风者得焉”“从师而问焉”,得出此处的“焉”应该是代词,意思是“他”。文言词义推断的原则就是“文从字顺”“合情合理”。以上介绍的八种推断方法最好能综合运用,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常见复音虚词一览,1、比及:由两个同义介词并列构成的复合结构,做介词,意思是“等到时候”。例:比及三年,可使足矣。2、不然:由副词加复指上文的代词构成,做连词,表示否定前文所说,意思是“如果不如此”例如:不然,籍何以至此。3、不啻:由副词加动词构成.做状语,表示不限于某范围,意思是“不止”、“不仅”。例如:不啻增二十倍焉;做谓语,意思是“不及”、赶不上。例如:虽连城拱璧不啻也。,4、不亦,由副词加语气词构成,做副词,常构成“不亦乎”的句式,表示反问,意思是“岂不是吗”。例如:吾射不亦精乎。5、得无,由助动词加上动词构成,相当于一个副词,表示委婉反问。意思是“是不是”、莫不是。如:得无教我猎虫所也?意思是“难道能没有”、“怎么能没有”。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6、而后,由连词加动词构成,意思是“然后”,做连词,表示承接,意思是“如此”、“以后”。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7、而已,由连词加动词构成。意思是“就停止”。如:臣请三言而已矣;虚化为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急读则为“耳”,意思是“罢了”、“就是了”。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8、尔来,由代词加动词构成,意思是“从那以来”。如:尔来有二十有一年矣。9、否则,由否定副词加连词构成,意思是,否定的是上文所说的整个内容,相当于“不+前句”,所以,“否”实际上是个否定性假设分句;“则”是个连词,引出下句结果,意思是“如果不这样,就”,“否则”凝固成一个关联词,连接的两部分是正反并列关系。如:义则进,否则奉身而退。,10、何况,由副词加动词构成,意思是“怎么能”,做连词,用于后一分句,引出进一层的意思,与“而况”同。如: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11、何其,由疑问副词加动词构成,有疑问句中或感叹句中表性状至极,意思是“怎么这样”、“多么”如:泣下沾襟,何其衰也。12、何如、何若,由疑问代词加动词构成的偏下词组,表示询问,意思是“怎么办,怎么处置,怎么对付等”,也可倒置为“如何”、“若何”,表示强调。做状语,译为“怎么”。如:山节藻悦,何如其知也?做定语,译为“什么”、“什么样”。如:此为何若人也?做谓语,也写作“如之何”、“若之何”,意思是“怎么办”、“怎么样”。如:今日之事何如;寇深矣,若之何?做谓语带宾语,译为“比怎么样”、“哪赶上”如: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13、何所,是由“所”字结构作主语和疑问代词作谓语的判断句构成的倒装,表示询问。如:问女何所思?14、何为,“一干什么”、“用做什么”、“为什么”。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若何为生我家?15、何也、何者、何则、何欤,疑问代词加语气词构成,由判断句式“则何”发展而来,做判断谓语,询问原因,意思是“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如:独五人之徼徼,何也?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欤?,16、何以,由疑问代词加介词构成的介宾结构,是“以何”的倒置,表示疑问,以示强调。做状语,译为“凭什么”、“怎么”如:何以战;何以至是乎?做谓语,译为“怎么样”、“怎么办”,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吾欲辱之何以也?17、既而、已而、俄而、久而、始而、继而,由动词加连词构成,表示在前一个动作之后不久的动作18、可得,由两个助动词构成的复合结构,做状语,表示可能,意思是“可能”、“可以”。如:可得闻与?19、且夫,由连词加语气词构成,做连词,用于句首,表示进层,意思是“再说”。如:且夫天下非小弱也。,20、可以,由助动词和介词组成。做状语,相当于“可以”+“以(之)”,意思是“可以用(它)来”。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相当于能愿动词,表示可能或许可,意思是“可能”、“完全可以”如:可以无悔矣;与“可以”同类的结构还有“足以”、意思是“是用来”或“能够”如:火尚足以明。21、然而,由指示代词加连词构成,连分句,表示转折,意思是“虽然如此,却”、“可是”如: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22、若夫、若乃,由动词加指示代词构成的动宾结构,做连词,用于句首,表示另提,意思是“如果说到”、“像那”、“至于”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23、奈何,由疑问代词加动词构成的偏正结构“何奈”的倒置,表示询问,以示强调,意思是“怎么对付”。做状语,译为“怎么”、“为什么”。如: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做谓语,译为“怎么样”、“怎么办”、“怎么对付”如:市义奈何?做谓语,宾语要插入中间,构成“奈何”,译为“对(把、拿)怎么办”如:虞兮虞兮奈若何?做“无”的宾语,意思是“什么办法”、“对付的办法”。如: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24、然则,由指示代词加连词构成,连接分句。表示承接,用以推理,意思是“既然如此,那么”如:然则何时而乐也;表示转折,同“然而”,意思是“但是”,如:然则北通巫峡。,25、是故。由介词“故”加代词“是”构成的介宾结构“故是”的倒置,以示强调,用于后一分句前,引出结果,意思是“因此”、“所以”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由代词加副词构成,意思是“这乃是”、“这就是”如: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26、是以、是用,介宾结构“以是”、“用是”的倒置,以示强调,做连词,表示顺承,引出结果,意思是“因此”、“所以”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敢用是为怨望。27、孰若,由疑问代词加动词构成的偏正结构。表示比较,意思是“哪赶上”如:为两郎童,孰若为一郎童也表示选择,意思是“不如”、“哪如”如:与其坐而待毙,孰若起而拯之。,28、孰与。“与孰”的倒置,“孰”是疑问代词做充当谓语的主谓词组的主语“与”及其宾语做状语,意思是“与比谁怎么样”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由疑问代词加动词构成的状谓词组,义同“何如”,做谓语,表示反问,“怎么能”如:百姓是,君孰与不是?做连词,表示选择,意思是“不如”如:惟坐待亡,孰与伐之。由疑问代词加介词构成的介宾结构“与孰”的倒置,表示疑问,以示强调,意思是“跟谁”如:正气丹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法财务课件
- 资本论核心思想解读
- 快速制作行政人事汇报
- 血透长期留置导管的护理
- 《珀尔赛福涅》课件
- 输血的注意事项及护理
- 2025机械设备购销合同模板大全
- 2025司法考试合同法中合同无效与合同效力问题
- 2025融资居间合同范本含授权委托书,保密协议,融资确认函
-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总结
- 一种模块化无线供电书桌的设计获奖科研报告
- (正式版)JBT 106-2024 阀门的标志和涂装
-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工作制度
- 《学术诚信讲座》课件
- 手机行业售后管理制度
- 肇庆端州正西社区评估报告
- 朝天椒栽培技术课件
-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课后作业答案
- 斯蒂芬金英语介绍
- 秋天的雨 省赛获奖
- JJF 1015-2014计量器具型式评价通用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