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制度略论.doc_第1页
唐代科举制度略论.doc_第2页
唐代科举制度略论.doc_第3页
唐代科举制度略论.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年发表于大江周刊唐代科举制度略论 孙 龙 (曲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 曲阜 273165) 【摘要】 科举制度兴起于隋而兴盛于唐,相对于汉魏以来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有着十分鲜明的特点。同时,其做为唐朝的选官制度,对于唐朝的政治、文化、教育、社会风气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作用。 【关键词】 唐代科举;特点;利弊科举制度是一个长长的历史过程,其兴起于隋朝、兴盛于唐朝。作为一种选官制度,长期以来它对于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因此对其的考察也应该是历史的、客观的,不可予以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方方面面的原因使得唐朝成为了一个兴盛的大一统王朝,而科举制对于唐王朝到底起了一个怎么样的作用,历来是众说纷纭。基于此本文拟从唐朝科举制度的特点、积极作用和消极因素三方面对唐朝的科举制度加以论述。 一、唐朝科举制度的特点1、公平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科举考试的方式看,它趋向客观真实。二是从科举考试的对象和录取对象看它趋向平等。为了让考生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进行公平的考试,唐代科举考试竭力做到内容统一。同时对试卷的客观性予以加强,例如“帖经”考试:即任取一页经书,将全文遮盖,只露出一行,后来改为三行,并且再于中间遮住若干字,让考生填出剩余经文,以检测考生对经书的熟悉程度。“帖经”的考查方式迫使考生必须死记硬背,难免太过于极端,束缚了读书人的思维。但其主旨是尽力维护考试的公正性和可信度。科举的最直接目的便是选才。历代王朝为了让帝国长治久安,最大限度的巩固自身的统治,都想方设法的遴选高素质人才。唐代更是如此。“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科举是通过考试来分科选才,较之在门荫制度下,官宦权贵子弟凭借门第出身入仕这种赤裸裸的不平等来说,应该说是一种很大的进步,而且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2、灵活性 唐朝科举科目灵活多变以此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社会的需求。最为典型的是制举科,它是一种专为搜寻具有异于常人之才而设的一种科目。因为 “用科举之常法不足以得天下之才”,所以便根据需要随时由皇帝下诏设科取才。制举的科目五花八门,总计多达一百余种。如此这般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使得科举取士在定规之下又有很大的自由,易于发现更多的俊杰。唐中期以后进士科逐渐成为文人登仕的主要途径,其考试变化较为频繁。起初只有试策一门,后来演变成帖经、试杂文和时务策三场。帖经在前文中已做论述;时务策就相当于现在的行政应用文;杂文则以诗赋为主。众所周知,唐代是一个被笼罩在浓郁的诗歌氛围中的国度。诗是人抒发情怀的最佳载体,一个人的德与才能够尽显其中,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评价依据。这样一来,诗赋便成为了科举中颇为重要的一环,甚至后来发展为以诗赋取士。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在时代潮流变化之际,唐代科举能够比较自如地调整其内容和形式,以使它能够保持新鲜活力,完全不像明清时的科举:墨守成规、僵化呆板,把科举变成了禁锢文人思想的沉重枷锁。 3、系统性 系统性表现为其考试科目和考录程序已逐渐系统规范化。唐代科举的考试科目在不断地摸索中逐渐构成了完整的体系。有制科、常科、明经科、童子科、道举科等。此外,唐代科举的考录程序也已经系统化。唐代科举分为制科与常科两大类,常科考生有来自私学或自学的“乡贡”。“乡贡”首先要带上个人的档案材料先在籍贯地报名,参加县、州府两级的考试,合格者将送达尚书省;然后每年十月,合格者齐聚尚书省报到,交上自己的档案、有关证明材料和自己的代表作品;最后于第二年年初参加由尚书省主持的“省试”,通过者经复审核查后方可金榜题名。二、唐代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1)从政治上来看, 科举制度实施以后, 极大地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满足了封建统治者进一步加强封建专制政治的要求。 它取代了汉魏以来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使得选拔官吏的权力由地方豪门士族手中转换到了中央朝廷,大大加强了封建政权的统一。科举制的实施使得全国要想做官的人都要全力以赴地去按照科举各项考试科目的要求去做, 这样就极大地加强了思想的统一;而且考试各项程序的公平、公开, 刺激众多有识之士参与科举考试,朝廷从中网罗了大批中下层知识分子, 使得中央政府才人辈出的同时,使这些庶人有了参与政权的机会, 从而调和了阶级矛盾, 有利于政权的稳定。(2)从文化教育上来看,科举制度实施以后,促进了唐代文学的发展繁荣,成为了唐代教育的指挥棒和定海神针。唐代科考包括制科与常科两种, 我们讲对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是常科中的进士科。前文已述,做为科举考试中作重要的一项,进士科在唐高宗时演变为帖经、时务策和杂文三场考试制。在这三场考试中, 最重要的是杂文,而杂文便以诗赋为主。这便大大推动了唐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唐代科举制度在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成为了文化教育的有效指挥棒。唐朝主管学校工作的是国子监, 国子监统管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唐代的学校其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官吏: 律学、书学、算学为明经、明字、明算输送参加科举的考生, 培养的是专业性业务人才;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则为进士、明经两科输送参加科举的考生,培养的是统治人才。为统一思想,培养符合国家需要,能够维护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人才,各类学校都使用统一的教材学习儒家经典。而科举考试中的明法、明算、武举、医科举、童子举等科目的设置, 对于长期以来对青少年教育、科技教育、武道教育的疏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弥补, 从而促进了当时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科举考试成为了唐代教育的有效指挥棒。(3) 从社会风气来看, 营造了一种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唐代的科举制度使得众多中下层知识分子得到了入仕的途径,从而激励他们寒窗苦读,奋发进取,这就使得唐朝的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彰显出了极大的活力。三、唐代科举的消极影响尽管科举制度对于唐王朝的发展兴旺起到了种种积极的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封建制度的制约下,科举制度还是有着种种的弊端。 (1)科举制度使得读书人容易脱离实际、思想僵化,影响中国文化的发展。科举考试做为唐王朝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 同时也是其笼络和麻痹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当时科举考试的内容全部以四书、五经为主, 要想被录取就必须熟背这些经典,久而久之就在思想上对读书人予以了控制,从而为统治阶级培养出符合其统治利益的爪牙。同时,统治者利用科举考试向人民贯彻三纲五常的思想,加强其在思想上的统治, 使各族人民变成统治者的封建奴仆。另一方面, 知识分子为了做官,死读书、读死书,丝毫不讲创造发明,这一现象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2)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做为教育的指挥棒,科举考试考什么, 学校和社会也会随之跟着注重什么。之前已经论述,在唐代,学校成为了科举考试的生源提供地,那么科举制度本身的缺点与弊端, 也就必然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科举考试的内容被严格限制在儒家几部经典、诗赋中, 考试方法又注重死记硬背,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 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就形成了重视辞藻、背诵,轻视实用之学、自然科学的学风,学校里到处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丝毫没有追求义理的精神。这种学风扼杀了众多有着聪明才智的知识分子的创新精神,对于选拔和培育出有实际能力的人才造成了巨大的打击。科举考试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 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阶梯, 成为他们取得高官厚禄的最好门径。因此在知识分子眼中读书就是为了“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上学就是为了一举成名进而锦衣玉食。这种读书的目的与人生哲学, 支配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严重地腐蚀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总之, 尽管唐朝的科举制度有利有弊, 但从总体来看是利大于弊的。它通过较为公平的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门庶族进入政权,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豪门士族长期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同时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 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形成了高素质的文官队伍;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如在唐朝以诗赋取士, 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只是到了明清时期, 科举制发展成了八股取士, 从内容到形式都严重束缚了应考者, 对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但是终唐一代, 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参考文献】1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 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4 徐松.登科记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4.5 司马光.资治通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6 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7 李锦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