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隋文帝代周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隋文帝代周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隋文帝代周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隋文帝代周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隋文帝代周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本文是以隋文帝代周这一历史事件为研究对象, 主要是通过对北周中央集权 加强过程和关陇集团内部各种势力的分化与组合的考察与分析, 来研究隋文帝代 周成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因素, 也就是对整个北朝历史发展过程中汉人政权最终 取代胡人政权的必然性的分析, 找到历史从北朝到隋唐演变过程中的内在的历史 推动力。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分析隋文帝家族的崛起。通过对隋杨家 族郡望考察,基本可以判定隋杨家族出自山东寒族,而后隋杨从寒族到军功贵族 再到最后的士族化的过程,就是隋杨家族崛起的过程,家族的崛起为隋文帝代周 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胡汉政权分野过程中宇文氏政权的演变, 宇文氏政权中央集权 不断强化,有一个从“等夷”到家天下再到皇权的转变的过程,通过对这一过程 的考察,分析宇文氏政权不断强化的皇权正是其日后被取代的根本原因。到周宣 帝之时, 北周武帝在加强皇权的过程中所建立的众王拱卫皇权的政治格局遭到破 坏,政局混乱。而周宣帝又早殂,从而使杨坚得以外戚身份辅政。皇权的加强为 杨坚以外戚身份夺取政权提供了制度上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是关陇集团与周隋嬗变。 自西晋末永嘉之乱后, 北方胡族入主中原, 东晋南朝偏安江左,中国历史上出现长期分裂的局面。鲜卑人所建立之北魏政权 虽然曾一度统一北方,但是在汉化的过程中,却加速了政权的崩溃。在汉化过程 中凸显出来的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导致了六镇起义的爆发。其统治摇摇欲坠, 契胡尔朱荣乘时而起,控制北魏朝政。但尔朱荣倏起倏灭,代其兴者,山东则高 欢、关陇则宇文泰,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演变为北齐、北周的对立。 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的对立,其所依恃之核心力量俱为六镇鲜卑军贵。然高 欢领有六镇之大部且有富庶之山东地区,宇文泰虽然只分的六镇中的少数,所统 治之关陇地区亦相对落后, 东强西弱之形势甚为明显。 但是最后之胜利确是北周, 其后周隋嬗代,灭陈而统一南北,结束魏晋以来四百年之分裂局面,开启隋唐盛 世。究其根源便在于字文泰施行关中本位政策,形成关陇集团之坚强团体。 关陇集团的内部分化是北周政权覆灭的内在原因。 在宇文氏中央集权加强的 过程中,造成了关陇集团的内部分裂。关陇集团内部的分化与组合,最终导致杨 坚代周的成功。 总之,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可以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隋文代周的成功 是并不是一件易事, 他是整个北朝中央集权在胡化与汉化反复较量中逐步加强之 必然结果。他的成功是关陇集团内部权力的一种转移,是从胡人集团手中即以宇 文氏为代表的胡人势力的手中,转移到以隋杨为代表的汉人集团的手中,回归到 历史的主流之中。 关键词:隋文帝;外戚;关陇集团;中央集权 the research on emperor wen of sui dynasty replace bei zhou dynasty li haibo the ancient history of china directed by professor yue qianhou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event that sui emperor sui wendi replaced the zhou emperor , analysis by the course of the centralization power strengthened ,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various forces. in order to study the necessity and contingency factors of sui emperor sui wendi replaced the zhou emperor by analysis the eventually of chinese regime replace the barbarian regime , to study the motion which pushing northern dynasty to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we analysis the rise of the family of suiwendi .by analysis it ,we know that suiwendi was shangdong gentry . by war credit sui yang , from the cambrian to the aristocratic family of the gentry and final success. the process was the rise of the sui family . the part two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uwen regime. in the process of the way. the dividing between the chinese regime with barbarian regime , centralization of political power continued to strengthen. finaly, yuwen from the barbarian became to the king of the imperial .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process, i will analysis the root cause of that how the yangjian can replace the yuwen . in the zhouxuandi ruling times . as early as the zhouxuandi die, that yang jian relatives to colonial status. yangjian want to strengthen the capacity of relatives to seize power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possibility of the system. the third part is guanglong group and the power changer from yuwen to yang. since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after the chaos of the end of yongjia. barbarian tribe entered the central place , chinese history go into a long-term division. although xianbei who established the northern wei regime was once a unified north , the course is barbarian convert into chinesein this time ,some power opposed heone of them was erzhurong who control the northern wei court politics. when he dead ,china became two political power,one is wei ,the other is qi. they conflict with each other in long terms . the two political power all relies on strength of the military aristocracy of liuzheng , the final victory of the northern zhou dynasty . then sui dynasty unification of china. if we try to identify the root causes of it ,guanglong group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e division of guanglong group is the causes of the collapse of northern zhou dynasty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combination of the guanglong group created the yanjian replaced the zhou dynasty . overall,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adoption of that yangjian replaced the zhou dynasty is not easily. this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which barbarian compete with chinese. the strengthening of centralized power and so so .his success is a kind of intra-group transfer of guanglong group .the power transferred from barbarian to chinese . return to the mainstream of history. key words : sui emperor sui wendi replaced the zhou emperor ; guanglong group ; 隋文帝代周研究 38 承承 诺诺 书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 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 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 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李海波 2009 年 5 月 15 日 引言 1 引言 北周宣帝大象二年(580) 五月己酉(二十五) 日,宣帝宇文赟病死,长子宇文 衍(后改为阐)在位,年仅八岁,宣帝后(杨皇后) 父杨坚辅政。次年二月,杨坚篡 位建立隋朝。 杨坚自执掌政权至废周建隋,只历时九月余,其间平定了 “三方之乱” , 尽诛宇文氏宗室诸王,剪灭宇文氏家族的势力,建立了隋朝。前人论杨坚废周建 隋,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清人赵翼所说的: “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 以妇翁之亲,值宣帝早殂,结郑译等,矫诏入辅政,遂安坐而攘帝位。其时虽有 尉迟迥、宇文胄、石逊、席毗、王谦、司马消难等起兵匡复,隋文犹假周之国力, 不半载而殄灭之。 ” 认为隋文帝代周是极为容易之事。岑仲勉先生也说: “自其 受遗诏起计,不出一年,便移周祚,得国之易,未有如杨坚者。 ” 也是持这种观 点。此点我甚为怀疑,我们知道至隋文帝代周之时,北周尚是南北朝时期,此一 时期之时代特点是动乱与分离,自五胡乱华之后,北方是少数民族政权分立,能 够一统北方的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前有苻坚的前秦氐族政权,后有鲜卑的北魏政 权。北周最后统一了北方,也还是少数民族政权。未曾看到汉人政权在北方的主 导地位,而隋文帝代周的成功,却一举取得了汉人对北方的控制,并以此为基础 统一南方,实现了全国的一统。那么仅就北方而言,在进入北朝之后,隋文帝之 前没有汉人成功控制北方的前例。作为胡汉政权的历史分界点,隋文帝代周,必 不可能如上述的观点所说的较为轻易的就能够夺权成功,在其轻易的表面之下, 应该有历史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也就有必要对隋文帝代周的背后原因进行分析与 探究,这是选择隋文帝代周这一事件做为研究对象的初衷。通过对隋文帝代周这 一历史事件的考察, 我们注意到隋朝上接南北朝, 下起盛唐, 而从南北朝到隋唐, 是一个从分裂到统一,从门阀政治时代到中央集权制、官僚制的转变,故在研究 隋杨代周的过程中,考虑把隋杨代周的成功放到中央集权在南北朝、尤其是北朝 在汉化与胡化得激烈对抗中不断强化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研究,故在研究隋杨 代周之时,首先考虑到的就是分析中央集权在北周的强化过程中进行分析和研 究。同时,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陈寅恪先生的关陇集团的理论,以及陈先生的 三源说理论,还有阎步克先生在陈先生理论基础上作出的北朝历史的出口的理 论,这些都为隋杨代周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得理论基础。 本文就是通过对北周中央集权加强、皇权加强的分析,考察在这一理论 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卷 15,中华书局 1984。 岑仲勉隋唐史上册隋史第一节,中华书局 1982。 隋文帝代周研究 2 陇集团的内部分化,通过对关陇集团内部分化组合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找到隋杨代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从而加深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这是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关于对隋杨代周的研究, 最著名者就是上文的清赵翼和近人岑仲勉先生之观 点。而对隋杨代周事件本身所具有之意义涉及到得还比较少。杨翠微在论杨坚 代周建隋一文中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探讨了隋杨代周的原因。胡如雷先生在北 周的政局演变与隋杨代周 从北周政局的腐败中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 关系去探讨隋文代周。这些都有一定得意义,关于关陇集团的研究,从陈寅恪先 生提出这一理论观点。无论是赞同的、反对的等都已经有了不少的成果,而关于 周隋政局转变的研究主要有陈爽先生的北周、隋、唐初的士族政策与政治秩序 的变迁 , 他主要是士族中央化政策的制度化这个角度来研究。 牟发松先生在 旧 齐士人与周隋政权认为北周平齐后,周隋政权致力于“搜扬”旧齐十人,土要 是出于对旧齐地区的统治需要,关陇集团始终对山东七族甚为忌惮而予以压制。 刘驰在山东士族入关房支与关陇集团的合流及其复归研究山东士族与关陇集 团之分和。张伟国在关陇武将与周隋政权中对关陇武将与周隋政权之关系也 有较细致研究。这些研究都有很大的意义。 而本人在陈寅恪先生关陇集团的理论基础之上, 主要着意于从北周中央集权 发展中,通过对关陇集团的内部分化的研究,从隋文代周是胡族政权到汉人政权 转变的必然性的角度去研究隋文代周,以求对此一事件有更进一步之认识。 但因本人学识粗浅,无论行文思路、结构、用语、对某些史料之阐释,难免 有不当和失误之处。敬祈各位老师指正。 第一章 隋杨家族的崛起 3 第一章 隋杨家族的崛起 1.1 隋杨出自山东寒族 杨坚(541604) ,即隋文帝, 隋书帝纪第一 : “高祖文皇帝,姓杨氏, 讳坚,弘农郡华阴人也。汉太尉震八代孙铉,仕燕为北平太守。铉生元寿,后魏 代为武川镇司马,子孙因家焉。元寿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宁 远将军祯,祯生忠,忠即皇考也。皇考从周太祖起义关西,赐姓普六茹氏,位至 柱国、大司空、隋国公。薨,赠太保,谥曰桓。 ” 从此处可以看到的是杨坚自属 的郡望是弘农杨氏。弘农,郡名,西汉元鼎四年(前 113 年)置,辖境约相当今 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 流域。弘农杨氏尊杨震为始祖,从杨震到杨彪,弘农杨氏一门“四世太尉” ,与 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袁氏同为东汉最显赫的世家大族。 后汉书杨震传 赞曰: “杨氏载德,仍世柱国。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赐亦无讳,彪诚匪忒。脩 虽才子,渝我淳则。 ” 也可以说明弘农杨氏已经确定了世家大族的地位。杨坚自 属弘农杨氏, 北史隋本纪也记杨坚为“汉太尉震之十四世孙” 。但是将隋 书 、 北史所记杨坚谱系与其他史书作些比勘,就会发现许多的漏洞。在记载 杨氏源流比较详细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杨震孙杨馥,其“十世孙孕, 孕六世孙渠,渠生铉,燕北平郡守” 。据此,则隋书所记隋文帝杨坚六世祖 杨铉乃杨震的第十七代孙, 较之 隋书 所记八代扩大了一倍多, 令人难以置信。 另我们再看杨忠传, 周书杨忠传云: “杨忠,弘农华阴人也。小名奴奴。 高祖元寿,魏初,为武川镇司马,因家于神武树颓焉。祖烈,龙骧将军、太原郡 守。父祯,以军功除建远将军。属魏末丧乱,避地中山,结义徒以讨鲜于修礼, 遂死之。保定中,以忠勋,追赠柱国大将军,少保、兴城郡公。 ” 从此处可以看到周书虽然仍记杨氏原籍弘农华阴,但没有提到杨震,也 没有提及北燕北平太守杨铉,祖先只追到杨元寿,杨元寿以下少了太原太守杨惠 嘏。 隋书中杨元寿之孙杨烈,在周书中成了元寿之子,这就收了一代人, 考虑到这两部史书都是唐初人修撰,理应不该出现这样的纰漏。从而也是人对正 史中杨氏的谱系产生怀疑。从两个史料的对比上可以看到, 杨忠传更看重武 川镇将的身份而不是作为杨震后裔的弘农杨氏的郡望。 这和杨忠与杨坚背面称孤 隋书卷 1帝纪第一 。 后汉书卷 54杨震传 。 北史卷 11隋本纪 。 周书卷 19杨忠传 。 隋文帝代周研究 4 之后身份不同有很大的关系。从这则史料看,出于弘农杨氏的杨隋先祖自杨元寿 开始,一家数代均为武川镇中下级军官,其号如龙骧将军、建远将军,并曾出任 太原、平原郡守,应该说家世显赫。但是除了杨祯的事迹在史书中略详之外,其 他人都没有事迹可以考证。因此,杨氏先祖是否曾家居武川镇,其数代当太守、 当司马、当将军的官宦记录也颇值得怀疑。 但清代历史学家赵翼在其名著廿二史札记中说道: “魏之亡,则周、隋、 唐三代之祖皆出于武川。杨坚五世祖元寿,家于武川,元寿生惠嘏,惠嘏生 烈,烈生祯,祯生忠,忠生坚,是为隋文帝。区区一弹丸之地,出三代帝王, 周幅员尚小,隋、唐则大一统者,共三百余年,岂非王气所聚,硕大繁滋也哉。 ” 自赵翼提出这一论断之后,武川镇为周隋唐三代渊薮几乎成为定论。很多人也 认为杨坚一系出自武川,所引用的史料便是杨忠传中的一段话: “忠出武川, 过故宅,祭先人。 ” 但如此条史料所言,杨忠有故宅、祭先人、家世显赫的话, 那么他的妻子属于庶族就不好解释了。 隋书外戚传高祖外家吕氏传谓吕氏为齐人,其言略云: “高祖外家 吕氏,其族盖微,平齐之后,求访不知所在。至开皇初,济南郡上言有男子吕永 吉,自称姑字苦桃,为杨讳妻。勘验知是舅子,始追赠外祖双周为齐郡公,外祖 母姚氏为齐敬公夫人。诏并改葬,于齐州立庙,置守冢十家。 ” 我们知道婚宦失类是有条件的,一般都是士族破落了,要不就是假冒的。以 济南吕氏为外家,由此可以推知杨隋先祖那些司马、将军、太守的官衔,都是编 造的。所以陈寅恪先生称: “从文帝母系来看,疑杨家本系山东杨氏。” 这个推 断是有一定道理的。 另外,杨弘的传记也可以说明问题。据隋书河间王弘传 : “河间王弘, 字辟恶,高祖从祖弟也。祖爱敬,早卒。父元孙,少孤,随母郭氏养于舅族。及 武元皇帝与周太祖建义关中, 元孙时在鄴下, 惧为齐人所诛, 因假外家姓为郭氏。 元孙死,齐为周所并,弘始入关,与高祖相得。高祖哀之,为买田宅。 ” 杨坚能 认这门亲戚,说明两家关系很深。隋建立后,杨弘即成为隋文帝的股肱之臣,大 业六年(610)薨,又追封郇王。杨弘的家世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杨忠、杨坚及其先 祖并非门阀士族弘农杨氏,也并非武川镇将之裔,实为山东寒庶。 赵翼著王树民校正 廿二史札记 。 周书卷 19杨忠传 。 隋书卷 79外戚高祖外家吕氏传 。 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 隋书卷 43河间王弘传 。 第一章 隋杨家族的崛起 5 隋宰相杨素弘农杨氏的谱系可信度则高一些,杨素子杨玄感于大业九年 (613)举兵反隋入关时,弘农杨氏曾纷起响应,然而,杨素一家却从未与杨隋 皇室攀附亲缘,共认先祖,相反,隋文帝杨坚倒是认同非出自弘农杨氏的杨雄为 同族。 隋书观德王雄传 : “观德王雄,初名惠,高祖祖子也。父绍,仕周, 历八州刺史、倘城县公,赐姓叱吕引氏。 ” 而忠则赐姓普六茹氏,说明杨忠与杨 绍并非同宗,都是寒门杂姓。 1.2 隋杨从山东寒庶杂姓到军功贵族的转变 由上所论我们看到,隋文帝杨坚的郡望至少不是弘农杨氏,而是系属山东杨 氏,其祖上也不是出自六镇,更与武川镇无关,其发迹主要依靠杨忠的军功。另 外,隋文帝杨坚的岳父独孤信对杨氏的崛起也具有重要影响。 从杨忠传关于杨忠生平的记载中,我们看到杨忠于永安二年(529 年) 加入尔朱氏集团,开始追随武川镇将独孤信。在独孤信的提携下,随贺拔胜平定 南阳,因军功封县伯,拜都督。后北魏孝武帝因不堪新任大丞相高欢的欺压,弃 洛阳入关,投靠已控制关陇集团的武川军团新任统帅宇文泰,建立西魏。大统三 年(537 年)杨忠也随独孤信、贺拔胜入关, (关于此处有争论,因不是本文论 述之重点,故采用周书记载,不做详述。 )成为西魏统兵将领,随后参加了 西魏与东魏之间的历次大战,以卓越军功进入西魏北周政权的上层。而在建立和 巩固西魏政权的过程中, 宇文泰推行关陇本位政策并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关陇集 团,作为战功卓著的军功新贵,杨忠也使自己一跃从山东寒庶成为关陇集团的核 心成员。至此隋杨完成了从寒庶杂姓到关陇军功贵族的转变。 1.3 隋杨从军功贵族到士族化得转变 由于关陇本位政策的的推行,西魏北周之时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府兵八 柱国、十二大将军有门阀化得趋势,而杨隋家族的地位更显得十分突出,十二大 将军中有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八柱国中有其岳父独孤信。独孤信的第七女嫁 与杨忠之子杨坚,即隋文帝文献皇后。杨坚的弟弟杨瓒娶宇文泰之女顺阳公主, 另一个弟弟杨整娶宇文泰外甥尉迟刚之女。 杨忠之女昌乐长公主嫁给十二大将军 之一豆卢宁之子豆卢通;另一女襄国公主嫁柱国李弼之孙李长雅。杨坚的长女杨 丽华更嫁给周武帝的皇太子宇文赟,最后成为皇后;另一女广平公主适勋贵宇文 庆之子宇文静礼。 通过联姻, 山东寒庶杨氏在关陇集团中的贵族地位更加巩固了。 隋书卷 43观德王雄传 。 隋文帝代周研究 6 我们还可以发现,关陇集团内部也通过联姻结成了牢固的利益集团。如杨坚 的一位姐姐安成公主嫁给“当时盛族”的代北门阀窦荣定,而窦荣定的堂弟窦毅 又娶宇文泰第五女襄阳公主,襄阳公主所生第二女即唐高祖李渊妻,生唐太宗李 世民。隋文帝杨坚还有一位妹妹嫁给了陇西门阀李礼成。后来,杨坚为儿子娶媳 妇也都是门阀之家,长子杨勇娶北魏宗室元氏,次子杨广娶梁朝帝裔兰陵萧氏, 三子杨俊娶山东门阀崔氏,四子杨秀娶的是代北门阀长孙氏,五子杨谅娶的是豆 卢宁的孙女。关陇勋贵集团的婚姻关系反映了其明显的门阀化倾向。此时杨隋家 族再不会像当年杨忠那样娶贫寒的庶人吕苦桃为妻了。 而隋杨家族也正式完成了 家族的士族化。 1.4 隋文帝在宇文氏政权中的地位与影响 从隋文帝家族的郡望中我们看到,虽然隋杨家族出身寒庶,但是到其父杨忠 之时已经改换门庭。在家族的重要成员中,隋文帝的父亲杨忠是西魏十二大将军 之一,北周时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其岳父独孤信是西魏八柱国之一。而 独孤信的另一女儿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故杨坚又与明帝是连襟。杨坚凭借 家族的影响、父亲的地位和自己的才能,由成纪县公、大兴郡公而继承了随国公 的爵位。建德五年(576) ,杨坚为右三军总管,从北周武帝伐齐,破邺城,进位 柱国。又与宇文宪击灭了北齐最后的反抗势力任城王高湝,以功除定州总管。北 周宣帝宇文赟(559580)继位后不久,就将杨坚的长女定为皇后。北周天和二 年(567)七月,杨忠死,杨坚继袭隋国公,之后凭借同宇文氏集团的姻亲关系, 逐渐在北周政权中成为显赫的宗室外亲。而周宣帝立杨坚女为皇后,便有借重杨 氏的用意。北周宣帝一共有五个皇后。考察一下其它皇后的家族背景,我们可以 看到一些问题。 一是朱皇后。 “宣帝朱皇后名满月,吴人也。其家坐事,没入东宫后本非 良家女,又年长于帝十余岁,疏贱无宠。”这样一个“其家坐事”、“本非良家 子”的皇后,显然不可能成为宣帝在朝中的依靠。 二是陈皇后。“宣帝陈皇后,名月仪,自云颍川人,大将军山提第八女也 后父山提本高氏之隶。仕齐,官至特进、开府、东兖州刺史、谢阳王。高祖平齐, 拜大将军,封浙阳郡公。 大象元年,以后父超授上柱国,进封禹阝国公,除大宗伯。 ” 其父本仕于北齐,在北周的地位是依靠女儿的地位。难以为皇帝看重。 三是元皇后。“宣帝元皇后名乐尚,河南洛阳人也。开府晟之第二女。 后父晟,少以元氏宗室,拜开府。 大象元年(579) 七月,以后父进位上柱国,封翼国 第一章 隋杨家族的崛起 7 公。”这和陈皇后家族相当,更为离谱的是后父虽是元氏宗亲,遍查周书与 隋书,竟然都没有他的传记,可想而知,其地位何如。 四是尉迟皇后。 “宣帝尉迟皇后名炽繁,蜀国公迥之孙女。有美色,初适杞国 公亮子西阳公温,以宗妇例入朝,帝逼而幸之。及亮谋逆,帝诛温,进后入宫,拜为 长贵妃。”尉迟迥是北周的元勋重臣,尉迟皇后是累世勋贵之后,是宣帝皇后中 唯一可以与杨皇后在家族背景上相抗衡的皇后。 从以上各皇后简要的分析中 ,可以看到宣帝继位之初就立杨皇后的目的。 他把杨氏作为其倚重之势力。依靠杨坚的势力威慑朝廷上下,同时也牵制和限制 诸皇叔势力的发展。而杨坚也利用这个机会发展自己的势力,至此杨坚成为宣帝 朝有尊崇地位与巨大影响力的外戚,这为日后杨坚取代宇文政权埋下了伏笔。 周书卷 9 宣帝后各本传。 隋文帝代周研究 8 第二章: 胡汉政权分野 21 代周的契机 如上章所述,宣帝于大象二年(580) 三月,并立朱氏、陈氏、元氏、尉迟氏 为皇后,与杨皇后并列。这便有在倚重杨氏的基础上又用其他家族制衡杨坚的用 意, 在这新立的四位皇后中,尉迟皇后的家族背景和势力是可以和杨氏相抗衡的。 隋书高祖记云:“(宣帝)帝有四幸姬,并为皇后,诸家争宠,数相毁谮。” 宫闺内充满了明争暗斗,杨皇后曾惹怒宣帝,险有杀身之祸, “帝后昏暴滋甚,喜怒 乖度。尝谴后,欲加之罪,后进止详闲,辞色不挠,帝大怒,遂赐后死,逼令引诀。后 母独孤氏闻之,诣閤陈谢,叩头流血,然后得免。” 这实际上是对杨氏的警告。其 后宣帝以杨坚位望盖隆,颇以为记”,特别警惕杨坚,尝忿怒对皇后讲:“必 族灭尔家” 。宣帝还曾密告左右“若色动,即杀之”,后因杨坚“容色自若” 而免于险境。 杨坚的权位甚至整个家族可能随时不保, 因此向宣帝亲信近臣内史 上大夫郑译问保全之计. 郑译与杨坚有同学之旧,于是向宣帝建议外放杨坚镇守 寿阳,帝从之,下诏以隋国公杨坚为扬州总管。未起行而宣帝病逝,但是可以看到 宣帝并未托孤与外戚杨氏,也没有委任杨坚辅政重任。而宣帝的驾崩解除了杨坚 与家族的危机,也同时赢来了历史的机遇。答案的关键就是谁来辅政。 据周书宣帝纪载:“(大象二年) 五月己丑(初五) , 以上柱国、大前 疑、 隋国公杨坚为扬州总管。 甲午(初十) 夜,帝备法驾幸天兴宫。 乙未(十一日) , 帝不豫,还宫。诏隋国公入侍疾。丁未(二十三日) ,追赵、陈、越、代、滕 五王入朝。己酉(二十五日) , (宣帝) 大渐,御正下大夫刘昉与内史上大夫郑译 矫制,以隋国公坚受遗辅政。是日,帝崩于天德殿。” 由史料可以看到,宣帝从 发病到病逝,时间很短,只有15天的时间。其间还架幸天兴宫,巡幸频频,后突 然发病。据隋书 刘昉传: “及帝不悆,召方及之仪俱入卧内,属以后事。 帝瘖不复能言。 ” 病情已经十分严重,不能说话,是否尚神智清醒不可考。但可 知一切诏令已经委与刘昉等近臣是无疑的。 同卷: “又以(杨坚)后父之故,有重名于天下,遂与郑译谋,引高祖辅政。 高祖固让,不敢当。昉曰: 公若为,当速为之;如不为,昉自为也。 高祖乃从 周书卷 9宣帝杨皇后传 。 隋书卷 1高祖记 。 隋书卷 1高祖记 。 隋书高祖记 、 北史隋本纪所记相同。 隋书卷 38刘昉传 。 第二章 胡汉政权分野 9 之。 ” 又据隋书柳裘传云: “及帝不悆,留侍禁中,与刘昉、韦谟、皇甫绩 同谋,引高祖入总万机。高祖固让不许。裘进曰: 时不可再,机不可失,今事 已然,宜早定大计。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如更迁延,恐贻后悔。 高祖从之。 ” 从这两个史料看刘昉、郑译、柳裘、韦谟、皇甫绩等是最初支持杨坚辅政的人, 他们都是皇帝的近臣。 杨坚称帝之后,曾对皇太子杨勇谈及夺位的因由: “微刘昉、 郑译、卢贲、柳裘、皇甫绩等,则我不至此。然此等皆反覆子也。当周宣帝时, 以无赖得幸,及帝大渐,颜之仪等请以赵王辅政,此辈行诈,顾命于我。” 这可以 说是杨坚对篡夺宇文政权的表白。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近臣之间的意见也不是 完全一致,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就认为应由宇文氏皇族近亲辅政,他说:“主上升 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应重 寄。” 所谓“宗英”,是指以赵王宇文招为首的五位皇叔。颜之仪极力主张五王 回朝辅政。在这种意见分歧的情况下,杨坚的支持者便与杨坚矫诏辅政。入总万 机。 支持杨坚辅政的人家世如何?为何他们选择杨坚而不是宗亲呢? 1、前东宫僚属,汉人官僚。周书郑孝穆附子译传记载:“郑孝穆字 道和,荥阳开封人,魏将作大匠浑之十一世孙。祖敬叔,魏颍川、濮阳郡守,本 邑中正。父琼,范阳郡守,赠安东将军、青州刺史。孝穆幼而谨厚,以清约自居。 年未弱冠,涉猎经史。及魏孝武西迁,从入关,十六年,乃假孝穆散骑 常侍,持节策拜察为梁王。使还称旨,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 是年,太祖总戎东讨,除大丞相府右长史,封金乡县男,邑二百户。军次潼关, 命孝穆与左长史长孙俭、司马杨宽、尚书苏亮、谘议刘孟良等分掌众务。仍令孝 穆引接关东归附人士,并品藻才行而任用之。孝穆抚纳铨叙,咸得其宜。大将军 达奚武率众经略汉中,以孝穆为梁州刺史,以疾不之部。拜中书令,赐姓宇文 氏。译幼聪敏,涉猎群书,尤善音乐,有名于时。世宗诏令事辅城公。及高 祖即位。除都督,稍迁御正下大夫,颇被顾待。东宫建,以译为宫尹下大夫,特 被太子亲爱宣帝嗣位,授开府仪同大将军、内史中大夫,朝政机密,并 得参详。寻迁内史上大夫,进爵沛国公。上大夫之官,自译始也。及宣帝大 渐,御正下大夫刘昉乃与译谋,以随(隋)公受遗辅少主。 ” 从材料中可以看到 隋书卷 38柳裘传 。 资治通鉴卷 178隋记二 。 周书卷 40颜之仪传 。 周书卷 35郑孝穆传 。 隋文帝代周研究 10 郑译的父祖不是关陇集团的核心成员,他们是随魏孝武入关的汉人官员,公卿重 臣。 隋书刘昉传: “刘昉,博陵望都人也。父孟良,大司农。从魏武入关, 周太祖以为东梁州刺史。周武帝时,以功臣子入侍皇太子。及宣帝嗣位,以技佞 见狎,出入宫掖,宠冠一时。授大都督,迁小御正,与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并见亲 信。 ”由此可见刘昉的先世也是随魏孝武入关的官员。他同郑译一样,属于宣帝 近臣,但家族实力在关陇集团之下。其实当时宣帝身边的中枢官员各有所私,刘 昉、郑译等人与杨坚同为功臣子弟,少年同学,故引杨坚执政。而御正中大夫颜 之仪和宦官谋划引大将军宇文仲辅政,恐怕也未必是宣帝的意思。刘昉、郑译与 颜之仪和宦官的斗争,仍是外戚与宗室争权的重复。 周书宣帝杨皇后传记 载: “初,宣帝不豫,诏后父入禁中侍疾。及大渐,刘昉、郑译等因矫诏以后 父受遗辅政。后初虽不预谋,然以嗣主幼冲,恐权在他族,不利于己,闻昉、译 已行此诏,心甚悦之。 ”日后,杨坚也曾说过: “公主(即杨皇后)有大功于我。 ” 此大功可见于 隋书 天文下 : “宣帝崩, 杨后令其父隋公为大丞相, 总军国事。 ” 2、是关陇汉人豪族。 隋书卷38柳裘传云: “柳裘,字茂和,河东解 人,齐司空世隆之曾孙也。祖惔,梁尚书左仆射。父明,太子舍人、义兴太守。 裘少聪慧,弱冠有令名,在梁仕历尚书郎、驸马都尉。梁元帝为魏军所逼,遣裘 请和于魏。俄而江陵陷,遂入关中。 ”同卷皇甫绩传云: “皇甫绩,字功明, 安定朝那人也。祖穆,魏陇东太守。父道,周湖州刺史、雍州都督。绩三岁而孤, 为外祖韦孝宽所鞠养。于是精心好学,略涉经史。 ”由史料可以看出柳裘和 皇甫绩等不属于在北周势力很大的功勋贵族。和郑译、刘昉的地位相当。 从上文看出支持杨坚辅政的这些人, 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杨坚篡周的这些初谋 者位居中枢,参与机密,他们都是汉人官僚,中枢文官能够影响到政局是北周中 央集权加强的表现。可以说周宣帝的突然病逝,为杨坚解除了自己与家族被猜忌 的危机同时也给了历史机遇;而杨坚的汉人外戚身份,在关陇豪族包括汉人官僚 更希望建立一个汉人政权的愿望下,更容易得到他们的认同。当然也是在当时特 定的局面下杨坚能最大化的保证他们利益的前提下, 才共同促成了杨坚辅政的可 能性。并最后通过近臣矫诏的形式得以成功。 22 北周政局的演变 隋书卷 21天文下 。 第二章 胡汉政权分野 11 2.2.1 宇文护专政从“等夷”到“家天下”的局面的转变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病死于云阳行宫。各种政治力量乘机对自己 的地位进行调整,从而使西魏、北周的政治生活发生了一系列的动荡。这中情况 在宇文护的传记中可以看到 据周书晋荡公护传载: “晋荡公护字萨保,太祖之兄邵惠公颢少子也。 幼方正有志度, 特为德皇帝所爱, 异与诸兄。 太祖诸子并幼, 遂委护以家务, 内外不严而肃。太祖尝叹曰: 此儿志度类我。 从征侯莫陈悦,破之。 从太祖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战河桥,并有功。 ”可知宇文护是宇文泰的侄 子,又屡有战功,颇得宇文泰的喜爱。同卷: “太祖西巡至牵屯山,遇疾,驰驿 召护。护至泾州见太祖,而太祖疾已绵笃。谓护曰: 吾形容若此,必是不济。 诸子幼小,寇贼未宁,天下之事,属之于汝,宜勉力以成吾志。 护涕泣奉命。 行至云阳而太祖崩。护秘之,至长安乃发丧。时嗣子冲弱,强寇在近,人情不安。 护纲纪内外,抚循文武,于是众心乃定。先是,太祖常云我得胡力 。当时莫 晓其旨,至是,人以护字当之。 ” 可以看到在宇文泰死后,宇文护对宇文家族地 位起到了稳定的作用。 宇文觉继位,是为孝闵帝,赵贵,独孤信谋袭宇文护,结果失败, “党与皆 伏诛” 护于是拜大冢宰,从此: “威权日盛,谋臣宿将,争往附之,大小政事, 皆决于护。 ”他的权势发展到“势倾王室” 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宇文觉不甘心 做傀儡皇帝, “数将武士于后园讲习,为执缚之势。 ”与一部分朝臣谋诛宇文护, 事泄,被杀。护又迎立宇文毓,是为明帝,因明帝“帝性聪睿,有识量,护深惮 之。 ” 于是借机毒杀明帝。迎立了宇文邕,是为武帝。当其时也, “百官总己以 听于护” 。宇文泰所建立的左右十二军, “皆受护处分,反所征发,非护书不行。 护第屯兵禁卫,盛于宫阙。 ”他兵权在握, “事无巨细,皆先断后闻” 。由材料 的分析可以把宇文护的经历分成两个部分前期是在人情不安得时候, 稳定宇文家 族的地位。后期是蜕变为权臣。 从上文中可以看到宇文护是西魏安全稳定的过渡到北周的重要一环。 护做为 宇文家的第二代,在宇文泰的安排中是护卫宇文家族的最重要的力量,这从宇文 泰对他的赏识和着力培养中可以看出来, 宇文护年纪轻轻就已经具有丰富的阅历 周书卷 11晋荡公护传 。 周书卷 11晋荡公护传 。 周书卷 40王谊传 。 周书卷 11晋荡公护传 。 周书卷 11晋荡公护传 。 隋文帝代周研究 12 并战功卓著。深的宇文泰的信任并在离死之前将实权交付与他。由于宇文泰去世 时,嗣子尚幼,宇文护的重要职责就是护卫和巩固宇文家族的势力与地位,消除 其它家族和势力对宇文家族的威胁。宇文护在宇文泰死后,代表宇文氏家族与北 周的其他权臣家族展开了激烈的较量。最终确立了北周宇文氏家天下的政治格 局。 宇文泰时期,他虽然控制西魏政权,但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并没有真正得 禅代。宇文护执政后,先使魏恭帝封宇文觉为周公,这样就很明显地向禅代迈进 了一步。面对“诸子冲幼,群公怀等夷之志,天下有去就之心” 宇文护果断认为 “欲早使正位以定人心” 于是“太祖山陵毕,护以天命有归,遣人讽魏帝,遂 行禅代之事。 ” 宇文护之所以如此着急的行禅代之事, 是因为在宇文泰建立的与功臣共治天 下的格局中,宇文泰凭借着自己的威望,可以驾驭功臣勋贵。但在宇文泰死后, 宇文护虽握有实权,但是威望不著,难以驾驭这些功臣勋贵, 资治通鉴卷一 六六就讲得很清楚: “中山公护,名位素卑,虽为泰所属,而群公各图执政,莫 肯服从” 西魏皇室可能成为功臣取代宇文家族地位的工具。迅速的行禅代之事, 就是宇文护要将宇文氏家族所拥有的军事、政治权力,变成凌驾于各家族之上的 皇权,使得宇文氏家族不再和其他家族“等夷” 。而就当时整个北方形势而言,高 氏已篡东魏建立北齐,萧梁灭亡,陈朝建立。此时行禅代之事,建立北周政权也是 自然而然的事情。 改朝换代虽然完成,但“内则功臣放命,外则强寇临边”的形势并没有改变。 正如侯植向其从兄侯龙恩分析当时形势时说: “今主上(孝闵帝)春秋即富,安危 系于数公,共为唇齿尚忧不济,况以纤介之间,自相夷灭,植恐天下之人,因此 解体。 ” 宇文护“虽受顾命,而名位素下,群公各图执政,莫相率服”宇文护还 因此求教于于谨,谨在翌日的群公会议上慷慨陈词: “悉帝室倾危,人图问鼎。 丞相志在匡救,投袂荷戈,故得国祚中兴,群生遂性。今嗣子虽幼,而中山 公亲则犹子,兼受顾托军国之事理须归之” 。 一些曾与宇文泰“等夷”而对宇文 护独得辅弼之任颇怀不满的老臣,迫于于谨的威望,表示服从, “因是众议始定” 周书卷 11晋荡公护传 。 资治通鉴卷 166 梁敬帝太平元年条。 周书卷 11晋荡公护传 。 资治通鉴卷 166 梁敬帝太平元年十月条,第 5154 页。. 周书卷 29侯植传 。 第二章 胡汉政权分野 13 而于谨的这次表态与宇文泰对宇文护的期望是一致的。 当然后期宇文护的蜕 变不是他们所预料到得。而此次定议除了于谨的威望素著意外,还有更深层次的 力量牵制原因。 作为政治中心的长安, 此时其拱卫的力量主要有三家, 分别是于谨、 达奚武、 贺兰祥。贺兰祥是宇文泰的外甥,是宇文护的支持者。达奚武曾拥戴宇文泰收贺 拔岳移部,和宇文泰的交情不错,宇文护曾被宇文泰留在贺拔岳帐下,他和贺拔 岳部中的中级将领交往颇多。另外达奚武后来盗用库内“万钉金带” ,为人所告, 宇文护竟然“以武勋不彰其过因而赐之” 可见他们的关系也不错。宇文护同时 也十分注意取得宇文泰部下及亲信的支持和合作,除于谨外,还有大司徒李弼, “及晋公处分,专以委之,诏册文笔,皆昶所作也。及晋公护执政,委任如旧” 。 大司马贺兰祥, “军国之事,护皆与祥参谋” 。如此才有了周书宇文护传 所说的: “护纲纪内外,抚循文武,于是众心乃定” 。 宇文护掌握了北周的实权以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宇文氏皇室的地位和权力, 对权力上层做了一些调整。 主要是对李弼、于谨、赵贵、独孤信、侯莫陈崇与宇文护自己职位的调整。 从职位上看,地位提高的有四位,分别是李弼、赵贵、孤独信和宇文护自己。李 弼从太傅、大司徒变更为太师;赵贵从少保、大司马变更为太傅、大冢宰;独孤 信从大司马变更为太保、大总伯;宇文护从小司空变更为大司马。另外两人于谨 大司寇没变,侯莫陈崇从大司空变为大司马。但是要看到的是,这里的地位提高 有些是明升暗降。 赵贵虽为大冢宰, 但在这个位置上没有加上 “都督中外诸军事” , 也就没有实际的军权了。 宇文护调整高层人事的另一措施, 就是晋封了六个与自己同辈的大将军为柱 国,他们是宇文毓、达奚武、豆卢宁、李远、贺兰祥、尉迟迥。略分析之我们看 到,宇文毓是宇文泰的长子;贺兰祥和尉迟迥是宇文泰的外甥;达奚武是宇文泰 的亲信大将;李远是宇文泰的亲信,同时在宇文氏家族的立嗣问题上立过功劳; 豆卢宁是李弼的亲信,与李弼一同归降于宇文泰。这六个新封的柱国中,宇文毓 和尉迟迥根本不是原十二大将军,其他四位是由十二大将军提拔起来的。其中, 宇文毓虽然被晋封柱国,但旋即就转歧州诸军事、歧州刺史。宇文毓虽然是宇文 周书卷十五于谨传 。 周书卷 19达奚武传 。 周书卷 38李昶传 。 周书卷 20贺兰祥传 。 隋文帝代周研究 14 泰的长子,他没有被立嗣,而且他是长子,加之,他的岳父就是影响力很大的孤 独信,为了政局的稳定便不难理解这个行为了。而尉迟迥虽然以前不是十二大将 军,但这次不但被封了柱国,而且还统领长安的禁军,在稳定长安局势中起着不 可低估的作用。贺兰祥和达奚武的辖区覆盖长安,是巩固宇文氏家族统治的重要 力量。宇文护此举就是,就是将宇文氏的亲信并握有军事实权的将领封为柱国大 将军。在赢得这批军事实力派支持的同时,无形中降低了赵贵、独孤信等原柱国 的地位。宇文护要建立就是一个以宇文氏亲信为核心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