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学专业论文)地下空间权研究.pdf_第1页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地下空间权研究.pdf_第2页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地下空间权研究.pdf_第3页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地下空间权研究.pdf_第4页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地下空间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实践表明,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不 但可以缓解城市发展与土地稀缺之间的矛盾, 而且为城市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 展空间。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人们也兴起了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热潮。 但是由于缺乏有关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法律规范, 针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而产生 的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 得不到有效的规制。 因此, 探讨地下空间权的理论问题, 论述以法律调整地下空间权法律关系的合理性以及必要性, 对地下空间权的相关 立法既富有理论指导意义,又颇具有实践价值。 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作者选题的原因、目的和意义,然后概括了本 课题的相关研究现状,并重点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为研究的具体方向和研究范围 指明了道路,最后对作者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正文部分,由四个章 节组成。 首先在地下空间权的界定中, 对地下空间权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予以解释, 并分析说明了,地下空间权产生的理论和实践原因,同时对地下空间权的体系进 行了概述;而后在地下空间权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别对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相关 理论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上述理论问题的分析结束以后,作者便尝试把之前 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解决我国地下空间权的立法实践问题中,为完善我国的相关 立法工作提供作者的研究建议, 即地下空间权相关立法的完善这一部分所讨论的 内容; 本文的结论部分则总结了作者对地下空间权问题的核心观点和一些积极的 建议。 关键词:物 权,地下空间权,地下空间所有权,地下空间使用权,立 法 地下空间权研究 ii abstrct it has indicated that using underground space not only allevi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scarce of land, but also provide the opportunities for the urban modernization. but because of lacks the law about underground space, a series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which produces by the using on underground space cannot be adjusted effectively. therefore, it is significant and considerable on the value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bout the relevant legisl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rights to reach the theory of underground space rights and elaborated reasonable and necessity that it is to adjust the legal relations of underground space right by law. this article is constituted by three parts that are the introduction, the main text and the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part mainly introduced the reason, goal and significance about this topic, and then summarized situation about research on underground space rights at present, and selective analysis existence question, finally it is explanation about technique at research. so it is indicated the path for the concrete direction and the range of study on research. the textual material is composed of four chapters. in the first chapter of underground space rights limits, explained to the underground space rights basic concept and the characteristic, and explained that theory and practice reason about produces reason on the underground space rights, then summary the outline of the underground space powers logical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underground space rights, the second chapter underground space property rights and third chapter underground space using rights elaborate theories question about the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using rights detailed. in order to consummate our countries related legislation work, the author then attempts to solve underground space rights of legislative practice problem and provide authors suggestion that is the content on fourth chapter underground space rights of legislations consummation by the research results above theory question analysis conclusion after later. this article last part,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d the core viewpoint and some positive suggestions about underground space rights question. key words: real rights, underground space rights, property rights of underground space, underground-space-using rights, legislation 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 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 确方式标明。 本人授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以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 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承诺书) 作者签名: 日 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对土地的需求,而土地总是相对稀缺的,因此城市发展与 土地稀缺的矛盾总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化城市建设 的实践表明,有序、合理、综合、高效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不但可以 缓解城市发展与土地稀缺之间的矛盾,而且为城市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空 间。民主法治社会要求人们的行为必须有正当的权利基础,法律通过权利来规范 人们的行为。开发地下空间的行为,同样需要得到法律的授权,作为人们劳动成 果的地下空间理应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如何界定、以何种方式取得地下空间的 产权,解决矛盾纠纷,使地下空间这一资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到合理充分地利 用,就成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我国法律、法规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的有关规定,有 1996 年 10 月 29 日 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和 1997 年 10 月 27 日建设部颁布,并于 2001 年 11 月 2 日修订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 规定 ,还有一些城市制定的零散的、针对某一方面的行政规定。值得指出的是, 2007 年 10 月开始实行的物权法 ,在第一百三十六条中明确了可以在地下设 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规定,但是仅仅一个条文还不足满足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时 至今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形式已经不再局限于民防工程,城市地下综合体、 地下铁道、地下停车场等地下建筑设施的开发层出不穷。因此在地下空间开发利 用方面存在着许多新的法律问题需要解决。 其一,所有权主体不明确。目前的法律法规对地下空间所有权主体的界定不 明确,对地下工程所有权主体的界定也不明确。因此人们对地下空间权的认识也 各执一词,有些人认为应该按照“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归投资者所有,而 有些部门则认为建造这些配套地下建筑是履行法定义务,最终所有者是国家。 其二,对地下空间权的性质认识不明确。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空间为 客体的此种权利是否是独立的物权类型问题。 梁慧星教授及其负责的物权法研究 课题组认为: “空间权并不是物权法体系中一个新的物权种类,而只是对在一定 空间上所设定的各种物权的综合表述。 ”而王利明教授认为“空间利用权是一项 独立的权利, 应当成为物权法体系中的一个物权种类, 由物权法做出统一的规定, 而不应分割为不同的权利类型。 ”新颁布的物权法则将空间权包含在土地使 用权中。那么地下空间权在性质上到底是一种从属于土地的权利,还是一种独立 于土地的权利呢,理论及实务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地下空间权研究 2 其三,地下空间使用权的取得方式、费用以及权利登记问题规定不明。随着 实践的需要, 我国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尝试对地下空间使用权以出让的方式进行流 转,但由于缺乏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在其具体的取得方式和出让费用上,仍然 存在很多争议,并且由于缺乏对地下空间使用权的登记依据,相关权利得不到法 律的保障。 其四,缺乏对地下空间开发的统一规划管理。我国实行土地开发的规划管理 制度,但是现行法律仅仅局限于对地表土地的规划管理,而并没有将地下空间纳 入统一的土地规划管理当中。由此引发的无序竞争、过度开发现象会对整个城市 的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最后,欠缺有关地下建筑工程安全的法律法规。由于地下工程的特点,其工 程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整个大众群体的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是建筑管 理的基本法律依据, 但是地下建筑工程又不能完全使用地面建筑工程的相关管理 办法,因而必须制定适应地下空间开发要求的具体管理办法。 因此, 地下空间权理论研究以及相关立法的完善, 不但有利于明晰法律关系, 保护权利主体的合法权益,而且有利于实现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促进城市 的可持续发展。 虽然国外对地下空间权的理论以及立法研究相对成熟, 但并不意味着它们的 方法可以完全适用于我国的具体情况。在地下经济逐渐繁荣的今天,国内也有很 多地方正尝试着进行地下空间权的相关理论研究和立法实践, 这为完善我国地下 空间权立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作者以地下空间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学 者的专著或论文的查阅,分析比较不同法系、国家之间关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 相关法律制度和学说理论;采用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思维方法,指导论文的行文 思路,在篇章结构的安排上,首先对地下空间权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对地下空间权 的总体情况予以把握, 进而从中抽象出存在的法律问题, 再以理论以具体地分析, 最后提出作者的思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第一章 地下空间权的界定 地下空间权的概念,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法律问题研究的基础,因此,应当 首先明确地下空间权的概念。 1.1 地下空间权的概念和特征 我国大陆地区,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实务界已经普遍接受了地下空间使用权 的概念,例如,2003 年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主持的课题城市道路地下空间 资源管理研究 、2004 年上海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主持的课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 利用战略研究 、2004 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课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 应用核心技术和关键问题研究 、2005 年 6 月上海市召开了由上海市建设和交通 委员会主办的上海城市地下空间国际研讨会等等,在这些课题及会议中,广 泛使用的概念是“地下空间使用权” ,除此之外,在其他城市,地下空间使用权 的概念也被广泛接受。 但是从法理的角度上讲,地下空间使用权的概念之上还 存在一个上位概念, 而这个上位概念, 可以根据空间法的理论抽象为地下空间权。 1.1.1 地下空间权的概念 地下空间权是以地表下一定范围的三维空间为客体而成立的不动产财产权。 根据空间权的理论, 地下空间权可以分为地下空间所有权和地下空间使用权两种 物权性质的权利。 地下空间所有权是指对地表之下一定范围的三维空间所享有 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地下空间使用权则是以拥有在他人地表之下 的空间建筑物或其它构筑物为目的而使用该空间的权利, 地下空间使用权的目的 是为了利用地下设施。 1.1.2 地下空间权的特征 空间是指在所有方向上无限延伸的三维实体, 是为出现各种物理物体和事件 的顺序以及联系,提供的场所。罗马法上的物被限定为有体物,然而能够被人们 支配的物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发达社会的财产权要比原始社会的 财产权更为广泛, 并且一个社会中财产权的形成和发展与财产收益和成本之间比 刘春彦、宋希超,地下空间使用权性质及立法思考,同济大学学报,2007 年,第 3 期:第 118 页。 薄燕娜,论空间权,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1 年:第 4 页。 地下空间权研究 4 率的增长有关。 所以,社会经济越发展,财产权的权利客体的范围也越广泛。 罗马法所有权概念产生之初,并不具有支配性,不能作为所有权客体的物,到了 现代社会,人们凭借先进的技术,可以不断地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在地表下的一 定范围之内,建造地铁、地下街、地下商场等,使得地下空间具备了独立的经济 价值和可支配性;建造、占有和使用地下空间设施也以享有对地下空间的所有权 或使用权为前提。 地下空间能为人们带来价值,可以被人力所支配,并通过登记产生公示公信 的法律效力。所以地下空间权属于物权性权利,本质上是一种不动产财产权。虽 然地下空间不能用有体物概念解释,但是在虚拟经济取代实物经济的新经济时 代,传统物权法上的实物本位主义已经转向价值本位主义,价值形态的财产成为 个人财产的重要表现形式。 所以物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能够为拥有者创造多少价 值,而不在于是否可以永久地拥有该物或使用该物,追求价值和价值增值成为人 们行使权利的目的。 1.2 地下空间权产生的现实和理论基础 面对开发地下空间的实践需要,地下空间权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提出、研究 并为立法所认可,逐渐成为被人们所普遍遵守的法律规范。它的产生绝非偶然现 象,而有着来自现实和理论两个方面的原因。 1.2.1 地下空间权的现实基础 法是伴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现实的需要是法律发展的直接动力。 随着城市的发展,土地稀缺性的特征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为了解决城市的发展与 土地稀缺性的矛盾,集约利用土地成为各国普遍的做法。由于技术上的原因,以 往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方法仅限于向土地的上空寻求发展空间,19 世纪伦敦地铁 的出现,人类开始进入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时代。人们已经有能力向土地的纵 深方向开拓空间,因此开发地下空间成为城市发展的另一条途径。20 世纪以来, 人类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进入了新的时期,地下空间的利用形态不仅有地铁、 地下管线,还有共同沟(地下综合体)、地下商场、地下街、地下停车场、地下储 藏室、 地下人防工程以及大量军事设施等等。 这些利用形态主要是商业开发利用, 由此地下空间利用必然要求在民事立法或财产立法中有所体现。 理查德 a 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年:第 44 页。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1.2.2 地下空间权的理论基础 地下空间权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空间权和土地发展权理论。 1、空间权理论 在传统的土地法律理论和制度中,并不存在独立的空间权概念。罗马法中, 所有权的典型规范是“根据自然法,地面上的物品添附于地皮” ,或者说“建筑 物添附于地皮,一切被建筑在地皮上的物添附于地皮。 ”这是一项绝对的原则, 是罗马人思想中所有权实质所具有的。因此,罗马法中, “谁拥有土地便拥有土 地上下的无限空间” ,土地所有权的效力范围以地表为中心延伸至地表上下垂直 的空间,故土地所有权人对地表的支配力及于地表上下的空中及地中。土地私有 制国家继受了土地所有权“上达天宇、下及地心”的绝对土地所有权理念,土地 所有权人拥有地表就意味着拥有地表上下一定范围的空间。 作为财产权利客体的土地在物理属性上虽可区分为地表、 空中、 地下三部分, 但在物理形态、法律理论和社会观念中,却是三者结为一体而被土地所有权人所 有和利用,因此,把空间视为土地的当然组成部分是必要的。但是绝对土地所有 权理念易导致权利滥用,个人利益常与社会公共利益发生矛盾, 鉴于此,土地 私有制国家开始限制土地私有者对空间享有的绝对权利,以法律对之进行规制, 由此产生空间权概念。 所有权虽为个人拥有,但其行使事关社会公共利益,个人利益只有与社会公 共利益相一致,所有权才能够真正地享有。所有权社会化能够区分所有权的归属 和行使,调和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使得所有权由绝对性的支配权演变为 相对性的支配权,而相对土地所有权理念的确立及相关立法的制定,为土地的立 体开发利用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空间权制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土地发展权理论 地下空间权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来源于近来被我国学者所提到的土地发展权 概念。 土地发展权理论认为,所有权立足于土地地表,主要保护土地所有者的地 表所有权,而发展权则是基于土地利用的社会性、 广泛性,从提高土地使用性能角 度出发,不但包括地表,而且及于对土地上、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其范围大于土 地所有权。是一种与所有权具有相同效力和权能的物权,它特定于一定土地地表 及其上下某一范围的空间。它还可以与土地所有权相分离而单独使用和处分。依 据土地所有权人对土地利用的表现形式,可将土地发展权分为两类:即空间建筑 陈华彬,土地所有权理论发展之动向,梁慧星编,民商法论丛,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年:第 80 页。 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年:第 156 页。 地下空间权研究 6 权和土地开发权。其中,空间建筑权又可分为高空建筑权和地下建筑权。 1.3 地下空间权的体系 地下空间权的理论基础直接来源于空间权理论, 因此地下空间权的结构体系 与空间权的结构体系是一脉相承的。空间权理论认为,空间权体系的内容包括两 个方面:一是空间所有权,二是空间利用权,其中的空间利用权又可分为物权性 的空间利用权和债权性的空间利用权, 物权性的空间利用权包括空间地上权和空 间役权,债权性的空间利用权可以分为空间租赁权和空间借贷权。 我国学者梁 慧星研究员认为,空间权包括空间所有权和空间利用权,但他不承认空间权是一 种新型的、独立的物权。基于土地的私有制,空间可以分层归不同的主体所有, 但是在公有制条件下,空间一律属于国有,因此空间所有权实际上被土地所有权 吸收。对于空间所有权被土地所有权吸收的观点,以王利明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也 持肯定态度,但是在空间利用权概念上,双方的认识是存在分歧的。 根据王利明教授物权法草案建议稿中关于空间利用权的条款, 空间利用权是 被安排在用益物权中与土地使用权、地役权相平行的独立的一项物权权利。所以 虽然用语相同,但其实质涵义存在相当大的区别。 实际上,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以梁慧星研究员为代表的学者认为 空间权可以分散到土地使用权、地役权中,通过土地使用权和地役权来调整空间 关系;而以王利明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空间权是一种独立的权利,由于我国 的制度,虽然空间所有权被土地所有权吸收,但是作为用益物权的空间利用权应 当从土地使用权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新型的物权,同时也应当配合空间利用权 而创设空间役权。比较两种空间利用权概念,前者的外延显然比后者的广。 作者认为,前者的概念是不妥当的。因为,按其理论,这种权利不仅包括了 物权性质的权利,还包括了债权性质的权利,成为一种兜底的权利,因此是不精 确不恰当的。 但是王利明教授提出的空间役权概念,作者认为也是不妥当的。 正如有学者所言: “它缺乏独立存在的意义,因为它要解决的问题完全可以用地 役权和相邻关系来解决, 地役权和相邻关系不仅解决土地地表及建筑物之间的扩 张和限制问题, 还可以解决土地所有人和土地使用人之间因空间利用而发生的权 利扩张和限制问题,因此没有必要设立空间役权” 。 从物权法的安排来看, 胡兰玲,土地发展权论,河北法学,2002 年,第 20 卷:第 143146 页。 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年:第 125 页。 参见方新军,盖尤斯无体物概念的建构与分解,法学研究,2006 年,第 4 期:第 88、9395 页。 参见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法学院 2005 年 4 月 3 0 日至 5 月 1 日在四川成都联合举办的“物权法疑难问题研讨会”综述,引自 st.asp?unid=261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也并未采纳空间役权的理论。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王利明教授提出空间利用权概念更为准确。但是考虑到 现行物权法采取了用土地使用权调整空间关系的做法,为了与现行立法在用 语上保持一致, 作者没有完全参照空间权理论上的术语, 使用 “地下空间利用权” 的表述方式,而使用了地下空间使用权的表述方式。因此本文中地下空间权的体 系,由地下空间所有权和地下空间使用权两部分构成。 地下空间权研究 8 第二章 地下空间所有权 地下空间所有权是以与土地相分离的地表之下一定范围的三维空间为客体 的不动产财产权。在普遍采用相对土地所有权观念的大陆法系国家,地下空间所 有权的主体一般都是国家。虽然我国的法律制度也属于大陆法系,但所有制基础 不同,所有权主体相对单一,因此地下空间所有权实际上被土地所有权所吸收。 英美法系由于在法律结构上同大陆法系有所差异, 地下空间所有权的设计比大陆 法系复杂,在权利的归属问题上,不仅有国家所有权还存在私人所有权。 2.1 地下空间所有权的主体 在关于地下空间所有权归属的问题上, 大陆法系国家与英美法系国家之间有 很大的区别,甚至大陆法系内部,不同国家之间也存在不少差异。 在罗马法中,根据添附原理土地上下的空间乃是土地所有权的自然延伸,因 此存在着“谁拥有土地便拥有土地之无限上下空间”的绝对土地所有权观念,土 地所有权的效力范围以地表为中心延伸到地表上下的垂直空间。 因此传统罗马 法中是不存在地下空间所有权概念的。法国民法继承了罗马法的这种主张, 法 国民法典第 552 条规定 “土地所有权包括地上及地下的所有权” ,即其明证。 虽然后来因为工业发展的需要,航空法、矿山法及治安法等对绝对土地所有权进 行了限制,但是在法国民法中,空间所有权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所以在 营建拉德芳斯区的时候, 政府主要是通过征收私人土地所有权的方式来进行的 。 德国民法典在土地所有权问题上采取了相对土地所有权观念,因此所有人对 于他人在高空及地下所为的干涉,无任何利益,不得禁止。换句话讲,土地所有 权范围之外的空间为公共空间,属于国家。但是在立法上,德国的法律并没有对 私人土地所有权支配的空间范围进行具体的界分, 因此国家所有的这部分空间的 具体范围实践中界定地并不明确。日本也采用相对土地所有权的观念,空间所有 权归属于国家。相比德国而言,日本非常重视对于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因此国 家所有的地下空间的具体范围界定地比较清楚。 为了保证因公共利益而需要使用 地下深层空间的需求,日本制定了地下深层空间使用法 。它的适用区域仅限 于东京圈、名古屋圈和大阪圈这三大都市圈,并规定基建单位取得的地下深层空 间使用权所涉及的范围,它是地下深层空间中划出上下左右范围内的立方体区 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年:第 28、150 页。 陈一新,巴黎德方斯新区规划及 43 年发展历程,国外城市规划,2003 年,第 1 期:3846 页。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域,因此在适用该法律的地区中,土地所有人能自由使用的地下空间,是在被认 定为地下深层空间以上的空间。 我国大陆地区实行土地公有制,城市土地属于 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因此实际上地下空间所有权被土地所有权所 吸收。 英美法系中的空间权概念比大陆法系明确, 空间权更多的作为一种独立的财 产权利。根据对现有法律的分析,英美法系中,属于国家所有的地下空间,与大 陆法系相似。因为早期,罗马法上的绝对土地所有主义同样是英美法系土地所有 权观念的指导思想。引入相对土地所有主义后,土地所有权人支配的空间范围得 到了限制,所以私人土地所有权支配范围之外的空间则归属于国家。 但与大陆法系区别最明显的是,在土地所有权人支配范围之内的空间中,土 地所有人可以划分出一定的空间,成立空中权。最初是在 1927 年,伊利诺斯州对 铁道部门所有的空地上空、地下的空间权问题做出了规定,允许其地上、地下的 空间进行买卖、让渡和租赁。其后,1938 年在新泽西州制定相关空中权法律时, 对空中权的内容作了详细的规定,同时,扩大到铁路用地以外的土地上。如“与地 上空间相关联的财产、 权利以及利益,不论是否与地表接触,对该空间下面的土地 所有者以外的个人或者法人,可以进行设定,并将其视为与土地相关的财产、 权利 以及利益” 。1973 年,俄克拉荷马州制定俄克拉荷马州空间法 ,该法的制定被 认为是对此前判例与学说关于空间权法律问题基本立场的总结。 按照该州空间 法第 803 条的规定,空间是一种不动产,具有与不动产一样的性质,可以成为所 有、让渡、租赁、担保、继承的标的,第 804 条规定,空间与其他不动产一样适用 于成文法和普通法。 在美国不动产鉴定人协会出版的用语集中,对空中权作了以下的说明:“在一 块土地区域内的空间上,确定其上、下的范围,在被确定的该空间上,拥有综合性 的、妨害排除请求权、具有使用、支配的权利。这些权利,可以在他人所拥有的 土地上或者在其建筑物上进行建设、或者以保存现有相邻建筑用地,以及构造物 预定的日照、通风为目的,而取得。 ”通常情况下,空中权是根据土地所有权的阶 层上的分割而获得的权利,多数情况下被看作是一种所有权。因此,可以成为买 卖、租赁的对象,在买卖交易上不做期限的规定,建筑物即使灭失,也不能认为空 间因此而消灭。 综上所述,在大陆法系国家中,地下空间所有权主要是通过对私人土地所有 权限制而产生,因此地下空间所有权主要归属于国家,私人土地上的地下空间所 有权并没有从土地所有权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一项权利。而在英美法系中,由 于法律观念、结构和技术上的差异,地下空间权从土地所有权中分离出来,成为 平松弘光,日本地下深层空间利用的法律问题(陆庆胜) ,国外法学信息,2003 年,第 2 期:第 152 页。 官本仁,美国空间权制度,引进与咨询,2005 年,第 8 期:第 68 页。 地下空间权研究 10 一项与土地所有权平行的相对独立的权利。在权利的归属上,地下空间的所有权 既有国家所有的类型,也有私人所有的类型。 2.2 地下空间所有权的客体 地下空间的用语正式进入我国官方用语,是在 1997 年建设部发布的城市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中出现的。它要求各城市根据各自情况和条件,制 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相关规划,将地下空间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统一规 划、综合开发、依法管理,促进城市发展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后地下空间的 用语在各种相关课题及会议中被广泛使用。 2.1.1 地下空间的概念 1、地下空间的地理学含义 关于地下空间,它首先是一个地理学上的概念。在岩层或土层中天然形成或 经人工开发形成的空间称为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具有无限性与制约性的特点。据测算,在 30 米深度范围内,开发 的地下空间,就等于其上全部地面建筑的容积。但是地下空间的开发也受到如地 质情况、施工技术等条件的限制。 地下空间具有开发利用的层次性与不可逆性的特点。地下空间资源有浅层、 中层和深层之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总是从浅层开始,然后根据需要逐步向深层 发展。同时,地下空间的开发一旦实施,往往是不可逆的,一旦形成将不可能回 到原来的状态,由此将会影响附近地区的使用。 地下空间具有致密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地下空间是岩石圈空间的一部分,岩 石圈空间的主要特点与位于其上的水圈和大气圈不同, 它具有致密性和构造单元 的长期稳定性,因此,地下空间受地震的破坏作用要比地面建筑轻的多。 地下空间具有单一性环境特点。地下空间缺乏自然空间,只存在内部空间, 缺乏人与自然相互对话的机会,由此产生的内部环境也各有不同。地面环境中诸 因素在地下空间中影响不大,而地面环境中不太严重的问题,在地下空间中却严 重起来。 田波,叶如棠副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畅谈贯彻落实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 ,中国房地信息, 1998 年,第 136 期:第 14 页。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 2 页 李相然,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类型与特点,自然资源学报,1996 年,第 2 期:第 194195 页。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2、地下空间的法学含义 从法学的角度上看,地下空间隶属于法律关系的重要客体物之范畴。法学意 义上的物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支配的,在生产和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并 不是一切天然存在的物都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当物尚未被人类所认识和控 制或不能给人类带来利益,就不可能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作者认为法学意义上的地下空间其定义应为,受法律法规所调整的,具有资 源和资产属性的、 能为人力所支配控制的在岩层或土层中天然形成或经人工开发 形成的空间。法学意义上的地下空间具有以下属性: 首先,具有财产属性。地下空间是能给人类带来一定经济利益的物,具有可 使用性。地下空间的可使用性表明其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能成为交易的对 象和法律关系的客体。从这个意义而言,法学意义上的地下空间亦具有经济学意 义上的稀缺性、多用途性。 其次,可控制支配性。法学意义上的地下空间是为人力所支配的物,能为人 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能在其上设立权利,成为权利的客体。 再次,权益性。法学意义上的地下空间,给人类带来的利益,包括生态利益 和经济利益,是以权利为载体的利益的体现。非法学意义的地下空间对人的有用 性,并没有全部法律化为权益性。只有那些对人的生活和生产共同有益的东西才 能上升为国家的意志,成为法学意义上的权益性。故法学中的权益性不同于非法 学意义上的利益,是一种稳定的根本的利益。 最后,国家意志性。法在本质上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法律上的地下空间亦体 现较强的国家意志属性。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等意义上的地下空间能否成为 法学意义上的物, 最根本的标志在于其能否在体现国家意志的国家立法中得以规 定。 2.1.2 地下空间的范围 地下空间所有权是以地表之下一定范围的三维空间为客体的不动产财产权, 其客体是与土地相分离而独立作为权利客体的地下空间。因此,地下空间所有权 所支配的空间范围就是土地所有权在地表下所能支配范围之外的那部分空间。 根据日本地下深层空间使用法 ,地下深层空间是通常难以利用到的空间。 它的标准是,把通常建造地下室达不到的深度(地面 40 米以下)同通常设置建 周林彬,物权法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103 页。 理查德 a 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年:第 41 页。 陈华彬,现代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年:第 58 页。 高富平,从实物本位到价值本位,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 年,第 5 期:第 13 页。 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年:第 152 页。 地下空间权研究 12 筑物基础达不到的深度(支撑层上沿起算 10 米以下)作比较,哪个深就以其深 度作为该地区地下深层空间的基准( 地下深层空间使用法第 2 条) 。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区内地表以下的空间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网络。根据地 下工程的使用功能和地质环境条件,城市的地下空间可分为四个层次:从地表到 地下 3 米的表层,主要埋设一般的市政管线,包括给水、排水、燃气、电力、电 信等;地下 3 米到 15 米的浅层,主要是大直径的地下管线、地铁隧道、地下建 (构)筑物等;地下 15 米到 30 米的中层,主要有物流管道以及地下建(构)筑 物等;30 米以下的深层,主要建有一些特种工程。这里我们还要从建(构)筑 物基础工程的角度对地下空间的使用加以考虑。现在的地面建(构)筑物的基础 都是深入地下的,这些基础的形式和埋设深度也千差万别,它们的埋深从十几米 到七八十米,这些作为建(构)筑物组成部分的基础也大量的使用着地下空间 。 依据建筑技术的理论推导, 地表建筑物在地上空间的高度只有与地下桩位的 深度达至 1:1 的比例才能满足其基础工程稳固性的需要。举个例子:建造一幢 70 米的大厦必须打 70 米深度的桩才能满足造房的需要。 深圳目前的做法是以 地表建筑物最深基础桩位的深度确定土地使用权人对地下空间的使用。根据深 圳市城市地下空间使用条例 ,土地使用权人享有地表以下至建筑物最深基础平 面以上的地下空间使用权, 该最深基础平面的深度由主管部门在建设设计报建审 查时确定。 这些做法为立法中原则性地规定土地使用权人享有支配权的空间范围 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因此建筑物土地使用权人享有使用权的地下空间范围可界定为: 土地使用权 人对该宗地表以下至建筑物、 其他附着物的最深基础平面以上一定深度的地中享 有使用权。相应的,土地使用权支配范围之外的地下空间则属于国家。 2.3 地下空间所有权的内容 地下空间所有权的内容包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权利义务, 具体有以下几个 方面: 第一,独立支配特定的地下空间的权利。地下空间所有权人通过合法的手段 取得地下空间所有权的客体,某一特定的地下空间,并对之产生排他的使用、收 益的权利,任何第三人都不得加以干涉。因此地下空间所有权人应当按照规定办 理登记手续,领取地下空间权利证书,对记载的地下空间的支配范围行使占有、 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 平松弘光,日本地下深层空间利用的法律问题(陆庆胜) ,国外法学信息,2003 年,第 2 期:152153 页。 王郑、张建新,城市地下空间使用权研究,黑河学刊,2005年,第3期:第99100页。 薄燕娜,论空间权,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1 年:第 48 页。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第二,排除他人干涉的请求权。由于地下空间所有权属于物权权利,因此它 必须经过登记才能产生对抗第三人的权利, 登记以后就有权排除一切对其利用空 间的不法妨害及其它方式的侵害,如因此而受到的损失,地下空间所有权人有可 以向加害人提出赔偿请求的权利。 第三,合理的利用特定空间的义务。权利与义务不可分,没有绝对的权利, 也无绝对的义务。在强调地下空间所有权人权利的时候,所有权人也要履行相应 的义务。地下空间所有权人对地下空间所有权的利用不能侵犯他人的权利,否则 构成侵犯他人所有权的侵权行为。 由于空间从土地中分割开来, 形成独立的权利, 在一个立体的纵横范围中,权利关系变得比较复杂,地下空间所有权的设立,会 涉及到多方权利人的利益关系, 因此地下空间所有权人在行使地下空间所有权时 必须是善意的,并尽量照顾公共的利益。 2.4 地下空间所有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 地下空间所有权不是对土地所有权的分割, 两者都是具有物权性质的不动产 权利, 地下空间所有权与土地所有权是相互平行的权利, 后者不是前者的母权利, 两者分别以不同的物为其权利客体。 1、地下空间所有权与土地所有权的联系 地下空间所有权作为一项重要的不动产所有权, 具有与土地所有权相同的属 性: 首先,是自物权、绝对权、对世权。 地下空间所有权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按自己的意愿支配地下一定范 围的三维空间,享有对地下空间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积极权利和排除 他人侵害自己所支配空间的消极权利。 地下空间所有权人之外的一切人均负有不 得侵害、干涉和妨碍地下空间所有权行使的不作为的义务。 其次,具有排他性、优先性、物上请求性。 同一层次的地下空间不允许有两个内容完全相同的地下空间所有权的存在。 当地下空间所有权人以外的第三人占有地下空间或侵害地下空间所有权人的利 益时,地下空间所有权人可以采取自力或公力的救济方式排除其侵害。 2、地下空间所有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区别 地下空间权研究 14 首先,两者产生的客观物质条件不同。 土地所有权产生于古罗马农业、畜牧业时期。罗马法产生所有权概念后,土 地所有权成为土地所有者享有的对土地予以排他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在 生产力不发达的农业社会,由于受农、畜、牧业等简单生产活动的限制,人类生 产活动以地表为中心而局限于地表上下极为狭窄的平面空间。 因当时立体空间尚 无独立的利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没有产生地下空间所有权的必要。近现代工业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人们改造和利用土地的能力,扩 张了人类活动的空间,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不再局限于地表范围而是向地上、地下 空间延伸,地下空间所有权的概念得以产生。 其次,两者产生的理念不同。 在个人主义思想占绝对支配地位的罗马法时代,个人既是法律的出发点,也 是法律的归着点。因而,保护个人利益是所有权制度乃至私法制度的中心,而公 法仅为其附庸而已。 因此,在传统民法中,土地所有权具有完全支配性,其效 力范围“上达天宇,下至地心” 。此时,没有地下空间所有权概念产生的可能。 近现代,由于所有权神圣不可侵犯原则被滥用,个人利益的享有与社会利益的维 护发生冲突,主张“社会所有权”替代“个人所有权”的观点开始出现。个人与 社会相调和的土地所有权思想逐渐取代了个人土地所有权思想。 土地所有权因此 受到限制,土地被予以水平分割,地表上下的空中和地中与地表相分离,以地表 之下的三维空间为客体的地下空间所有权出现。 再次,两者的权利客体不同。 土地所有权的客体通常仅指由土壤、岩石及地上其他附着物组成的地表土 地;而地下空间所有权的客体是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三维空间。因此土地所有 权着眼于地表, 主要保护土地所有权人的地表所有权; 地下空间所有权从 “空间” 角度,着眼于地表之下一定范围的空间,保护地下空间所有权人对地表之下空间 的支配权。 综上所述,地下空间所有权应当是一个与土地所有权相区别的概念。空间从 土地的范畴独立出来,成为权利的客体,是顺应了由土地平面利用到立体利用的 法理发展方向。虽然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空间所有权表现的并不明显,空间权 的核心仅在于空间利用权, 现行物权法也采取用土地使用权调整空间关系的做 法,但是立法上的权宜,并不能说明空间所有权概念不存在。美国空间法、日本 地下深层空间使用法 ,都肯定了地下空间所有权的存在。因此地下空间所有 权的概念应当是存在的,我国也应当在立法上肯定地下空间所有权的存在,即援 郑玉波,民法总则,台湾,三民书局,1969 年:第 6 页。 刘宝玉,空间利用权的内涵界定与其在物权法上的规范模式选择,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 年,第 2 期: 第 68 页。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引土地法第八条“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的规定,明确地表以下土 地空间为国家所有;或援引矿产法 “地下资源属于国有”的规定,阐明地下空 间也属于一种资源。以此确定规划区内地表以下的土地空间的所有权为国家所 有。 地下空间权研究 16 第三章 地下空间使用权 3.1 地下空间使用权的性质 地下空间使用权是用益物权,具体而言是一种特殊的地上权。是在土地所有 权的范围内,对土地的一部分空间的分层利用。作者认为这种特殊的地上权从本 质上讲,应当属于区分地上权。 地下空间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空间权理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