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摘摘 要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深化, 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转换和信息通 讯技术的飞速进步以及文化理念的持续变化,传统的单一就业模式被打 破,更为灵活、更富弹性的就业模式逐渐兴起,这使得我国劳动关系呈现 出多元化、复杂化的格局,出现了有别于传统就业模式下标准劳动关系的 非标准劳动关系。这种新兴劳动关系的对于满足了用人单位灵活用工、增 加就业岗位和工作机会、建立统一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提高劳动效率等 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现有的劳动法律制度对非标准劳动关 系的调整具有诸多不适应性,也没有明确非标准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因此 非标准劳动关系往往处于劳动法律及相关法律调整范围的边缘地带。法律 调整的滞后甚至缺失,阻碍了非标准劳动关系的发展,也导致了实践中大 量劳动者的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护的现象。所以我们必须完善现有法律调 整, 同时还要探索更适合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方法。 基于这个目的, 本文对非标准劳动关系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非标准劳动关系法律调 整建议。 本文分为三部分:非标准劳动关系概述、非标准劳动关系的种类和我 国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 第一部分是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概述,为后两部分的具体论述打下基 础。在这一部分中,首先是对非标准劳动关系的基础性研究,介绍了非标 准劳动关系的概念,总结了非标准劳动关系具有劳动关系从属性弱化、劳 动关系主体变化、劳动关系多重化和劳动关系短期化等法律特征。然后对 标准劳动关系的概念、构成、发展进行了介绍,并对标准劳动关系具有的 法律特征进行了总结,目的在于同非标准劳动关系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区 别,有利于完善非标准劳动关系法律调整。在对标准劳动关系法律特征总 结时,重点分析了劳动关系的从属性这一特征,它包括人格从属性、经济 从属性、组织从属性,同时它也是认定劳动关系的首要标准。通过标准劳 动关系与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比较,找出了标准劳动关系与非标准劳动关系 在劳动工时、劳动地点、劳动报酬、劳动规则、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等方 面存在着区别。最后对非标准劳动关系的产生及其挑战进行了阐释。非标 准劳动关系产生在经济全球化、高新科技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这样的 大背景下,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产业结构模式变化、用人单位对用工弹性化 2 的需要、劳动者对灵活就业的需要、政府为缓解失业压力的推动等。既然 非标准劳动关系产生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必然会对标准劳动关系法律调整 进行挑战。通过对标准劳动关系法律调整基本理念的分析,得出了在法律 适用、劳动关系主体、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着挑战。 第二部分是对非标准劳动关系种类的介绍。首先列举了 11 种非标准 劳动关系,并基于劳动标准、用人单位组织管理和经营方式和是否独立于 用人单位就业,把它们分成了三大类。然后对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几种非 标准劳动关系, 包括劳动者派遣关系、 非全日制用工关系、 多重劳动关系、 从属性减弱的劳动关系, 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介绍了它们的概念及其发展, 总结了它们的法律特征,分析了对它们的法律调整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最 后部分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法律建议。 第三部分是对我国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的建议。首先,提出了 我国非标准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主要从劳动关系主体和劳动行为上进行 认定。然后提出了我国非标准劳动关系调整应具有的理念,即要认识到非 标准劳动关系与标准劳动关系本质相同、维护非标准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 的基本权利等, 具有了这些基本理念, 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法律调整的方向。 最后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并根据第一、二部分中分析的问题和总结的特 征,在立法基本内容、劳动工时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我国非标准劳 动关系法律调整的建议。 关键关键词词:非标准劳动关系 标准劳动关系 调整理念 法律调整 1 abstract as the development and deepening of market economy,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y structure, the progres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hange of cultural concept, the traditional form of employment has been stricken by a new form of employment that is more flexible, this cause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complication of labour relation. so a new kind of labour relation which is called non-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appears. the non-standard relat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satisfaction of flexible employment of employers, the increase of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the fair competition of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the enhance of labour efficiency. however, the current labour law regulations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regulation of non-standard laobour relation, so the regulation of labour relation is always situated at the edge of the area which is regulated by labour law and other law related. the lack or even absence of legal regulation, which blocks the development of non-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cause that many labour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cannot be protected by law. so we have to improve the legal regulation,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have to do research on the new legal regulation which is suitable for non-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for this purpose, the paper t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non-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regulation of non-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the paper includes three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of non-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the category of non-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and the legal regulation of non-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of china.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non-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and it is the basis of the latter two chapters.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paper first do some basic research on the theory,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non-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and summarize the legal characteristics of non-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including the the weakening of affiliation, the diversity of legal subjects of labour relation, the multiplied of labour relation and the 2 trend of short-term labour relation. then the essay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conception,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and summarizes the legal characteristics of 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the aim of this part is to seek 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and non- 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which is helpful to give suggestions on legal regulation. when summarizing the legal characteristics of 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weakening of affiliation which includes personal affiliation, economic affili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affiliation and is the foremost standard to recognize labour relation. by comparing the 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and non- 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the paper finds out the differences exist in working-hour, working-place, the pay from work, the regulation of work and social security. at the end of this chapter, the paper explains the reason of the appearance of this non-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its development and the challenge. non- 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appears i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technology. the needs of flexible employment,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y structure and the pressure of unemployment are the cause of non- 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since the non- 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appear in new times background, it will challenge the legal regulation of 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by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legal regulation of 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the paper point out that the challenges exist in the application of law, legal subjects of labour rela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category non-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the paper first enumerate eleven kinds of non- 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and put them into three categories by the standard of labour,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employers and the independence of labourers. then the paper picks up four typical kinds, including labour dispatching, part-time worker, multiplied labour relation and weakening of affiliations labour relation, illustrate theirs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summarize theirs legal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sis 3 problems in the theirs legal regulation, which is helpful to give suggestions on legal regulation pertinently.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suggestion on legal regulation of non- standard labour relations.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judging standard of non-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is the recognition of labour subjects and labour behaviors. then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legal regulation of non- 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the sameness of the essence of 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and non- 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to protect the fundamental right of labourers in non- 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the concept above, the problems of legal regulation in the second chapter and the difference the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paper gives suggestions on the legal regulation of non-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at the end. keywords: non-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standard labour relation; concepts of regulation; legal regulation 1 目目 录录 前前 言言 . 1 一、非标准劳动关系概述一、非标准劳动关系概述 . 2 (一)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 2 1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概念 . 2 2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 . 2 (二)非标准劳动关系与标准劳动关系的区别 . 6 1标准劳动关系的概念 . 6 2标准劳动关系的构成 . 6 3标准劳动关系的发展 . 7 4标准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 . 9 5非标劳动关系与标准劳动关系的区别 . 11 (三)非标准劳动关系的产生及其挑战 . 12 1非标准劳动关系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 12 2标准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基本理念 . 16 3非标准劳动关系对标准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挑战 . 17 二、非标准劳动关系的种类二、非标准劳动关系的种类 . 20 (一)劳动者派遣劳动关系 . 20 (二)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关系 . 23 (三)多重劳动关系 . 24 (四)从属性弱化的劳动关系 . 26 三、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三、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 . 28 (一)非标准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 . 28 1劳动关系主体的认定 . 28 2劳动行为的认定 . 29 (二)我国非标准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理念 . 30 1认识到标准劳动关与非标准劳动关系本质相同 . 30 2维护非标准劳动关系就业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 31 3扩大非标准劳动关系的界定范围 . 31 4使非标准劳动关系法律调整具有弹性 . 32 5承认非标准劳动关系的积极作用 . 32 2 (三)对完善我国非标准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建议 . 33 1参考国际劳工组织立法基本内容 . 33 2以劳动基准作为规范非标准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规范 . 33 3针对不同类别和特征的非标准劳动关系进行分类调整 . 33 4规定灵活的工时制度 . 34 5设立劳动报酬底限 . 34 6建立非标准劳动关系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 . 34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36 1 前前 言言 劳动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它是人们在从事劳动过活动中所形成的, 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 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经济的高速 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企业制度的深化改革、劳动力跨地区、跨行 业的流动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我国的劳动关系发生了巨大深刻 的变化。标准劳动关系受到了机制灵活、富于弹性的就业形式的冲击,正 逐渐弱化,而更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非标准劳动关系得到全面发展。对 于非标准劳动关系,学界目前还没有较为一直的明确界定,且大部分研究 也往往是针对某一种具体形态的非标准劳动关系,对整体性的研究较少, 相关的法律规范也不完善。所以我们应该在理论上探讨和界定这种新型的 劳动关系,进而从立法上去规制它们。 本文通过对非标准劳动关系法律特征的分析和非标准劳动关系与标 准劳动关系的比较,找出了两者之间的区别,指出了非标准劳动关系对现 有标准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提出了挑战,并对这种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法律调 整提出了建议。 由于笔者才疏学浅, 文章恐有失当不足之处, 望各位老师、 同仁批评指正。 2 一一、非标准劳动关系概述、非标准劳动关系概述 (一)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概念和法律特征(一)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1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概念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概念 非标准劳动关系是与传统的标准劳动关系相区别而存在的, 台湾学者 通常称之为非典型劳动关系、与其类似的称谓还有非正规劳动关系、弹性 劳动关系、灵活劳动关系等。由于非标准劳动关系是对特殊形式的劳动关 系的概括,学者们往往是针对某一类具体的形式进行专门的研究,就整体 性而言的较少。对于这种非标准劳动关系,我国学界还没有一个比较明确 和一致的界定,司法实践中也未对非标准劳动关系进行明确解释。 有学者曾经指出:雇佣的柔软性,非标准雇佣的扩大,劳动力供需体 制的多样化是世界各国雇佣体系变化的共同现象。 1对于我国而言, 非标准 劳动关系是在灵活就业与制度转轨中长生出来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劳动关 系,何谓灵活就业本身在我国也存在着争议。有学者认为灵活就业就是指 劳动时间、工作场所、收入报酬等方面不固定的各种就业形式,也有学者 认为, 灵活就业就是城镇各种非规范从事有劳动报酬的劳动活动形式。 2我 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灵活多样就业形式问题研究课题组对灵活就业也做 出了界定:所谓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 利、劳动关系等几方面(至少是一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 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笔者认为这 一概念基本恰当,可以作为我们认识非标准劳动关系的基础。因为我们所 说的灵活用工和灵活就业就是非标准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对用人单位来 说就是灵活用工、对劳动者来说就是灵活就业,对于劳资双方来说就是非 标准劳动关系。也就是说基于灵活就业和灵活用工产生的劳动关系就是非 标准劳动关系。 2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 (1)劳动关系从属性减弱。标准劳动关系中的人格从属性、经济从 属性主要是通过组织从属性体现的。而非标准劳动关系中则出现了人格从 属性、经济从属性与组织从属性的分离,导致了从属性的弱化。与标准劳 动关系相比,非标准劳动关系由于适应了市场需求的灵活性和不稳定性而 1 日 马渡淳一郎:劳动市场法的改革,田思路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3 页。 2 杜兴洋、徐双敏:“国外政府促进灵活就业的主要方式”,学习周刊,2005 年第 5 期,第 19 页。 3 从劳动关系内部发生了变化,有原来的标准形态新兴的非标准形态转化。 如企业规章制度对劳动者约束和考量、企业对劳动者组织控制、企业对劳 动者劳动定额要求等具有相应的灵活性,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同时又是产品 生产或销售的承包人, 劳动者对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的特殊要求。 3这些都 体现了非标准劳动关系中的从属性出现了一种由强向弱的转变。 (2)劳动关系的主体发生了变化。首先从用人单位方面看,在我国, 劳动法上的标准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主要指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 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但在非标准劳动关系中,劳动派遣的机构、家 庭、特殊条件下的承包人、承租人等都可能直接或间接成为劳动关系的用 人方。所谓直接的用人方,是指直接与劳动者产生劳动关系的一方。所谓 间接的用人方,是指劳动者的相对方在劳动关系的构建中,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主体具有利益或劳务请求上的关联关系,具有权利义务上的连带性。 这些主体或成为共同的用人单位或负有用人单位的一部分义务。比如在经 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公司处于追求利益最大化和产品最强竞争力的考 虑,既要求扩张,又要求保证产品的质量,处于产业链条最高端的公司尤 其是品牌公司往往会将自己的生产规则、技术规格和经营管理模式等经验 转移给处于产业链低端的贴牌生产商或加盟企业、 连锁企业。 处于产业链、 服务链高端的企业对于它下面的企业的生产销售情况和各种规章制度的 遵守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后者必须服从前者的指挥和管理。实际这两者 都成为了劳动者的用人单位,成为了共同用人单位,此时劳动的主体用人 单位一方发生了变化。 其次从劳动者方面看,有时要同时面对多个用人单位,接受多个用人 单位的管理和指挥、遵守多种规章制度。劳动者只跟单一用人单位发生关 系的这种形式正在发生变化。比如在我国的隐性就业中,一个原国有企业 的下岗职工同时面对着原来的企业和新单位,与原单位只是形式上的劳动 关系而没有实际的内容,与新单位则是只有内容而无形式,这种情况也使 原本职工与国企之间的被控制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又比如在非全日制 和兼职就业中,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力在多个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分配,这 就劳动者好像对自己的劳动力就行了量上的分割,这种被“分割的劳动力” 可以被视为不同的“劳动者”,然后与这些用人单位分别发生劳动关系,而 3 杨燕绥:劳动与社会保障立法国际比较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12 页。 4 此劳动关系与原本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的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主体并 非完全相同。 (3)劳动关系中的工作场所多样化。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 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促使了劳动关系与工作场所的分 离,产生了工作场所的多样化。以商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兴起冲击了 适应第二产业生产规模的集体化的劳动模式,劳动方式从固定的集体劳动 向灵活松散的劳动发展。比如远程就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根本就不处在 同一办公区域内,劳动者与其他同时或者协作者也是同样的情况,他们之 间都是通过最新的高科技,如视频电话、网络会议服务中心、传真机、计 算机互联等在各自所在的不同的生产场所进行交流,完成不同的劳动。用 人单位发现劳动场所的灵活性更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更容易激发 劳动者劳动的潜能。正如在再造新文明一书中的一段精彩论述所说: 工厂是工业社会中心象征符号,它事实是第二次浪潮多数组织的模式。然 而我们所熟知的工厂,正逐渐成为历史陈迹。标准化、中央控制、最大化、 集中化及官僚化等原则,都是以工厂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的生产是依据 新原则产生的后工厂式生产,其生产设施场所越来越不像一间工厂,事实 上有越来越多的人是在家中、办公室、汽车、飞机上从事生产活动。4 根据来自英国一所大学的调查数据, 英国主要在家工作的人数从1981 年的 345920 人,占总人口就业的 1.5%,增加到 1998 年的 680612,占总 就业人口的2.5%, 大约增长了2倍。 而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劳动力 调查显示,2000 年春主要在家工作的家庭劳动者已经达到了 70 万人。在 德国已经有50万远程办公的工作人员。此外,还有35万人既在办公室办 公,也在家里办公。大部分专家预测,在未来 5 年内,将有接近 1/3 的职 员,可以在5天工作日里有2天在家办公。远程办公的工作人员工作效率 比固定工作岗位上工作的同时高近20%。他们更主动的同客户取得联系, 此外,有助于在上下班高峰期减轻交通拥挤的状况。5 (4)劳动关系与经营关系的重合。非标准劳动关系这一特征的典型 代表为自营就业。工作可能越来越像一种自营就业,个人根据需要可以随 时变化工作内容。曾经有专家预测:工作方式将会有更大的灵活性,将会 4 美 阿尔文 托夫勒、海蒂 托夫勒:再造新文明,白裕承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年版,第 93 页。 5 罗润东:当代就业问题透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73 页。 5 发生更迅速的变化,20年以后的劳动世界将千姿百态。 6它将是一个公共、 私营和自愿部门之间几乎没有固定界限的世界,我们将不再考虑属于某个 部门或者地方,大多数人都在工作,但只有少数人有职业,职业生涯以天 计算,整个工作生涯中,许多人在为不同类型的组织工作,更有许多人为 自己而部位别人工作。 (5)劳动关系与服务关系的重合。非标准劳动关系这一特征的典型 代表是独立就业。随着以商业和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不断扩大,原 有的工业产业结构中所产生的传统的简单、统一的就业形式已经不能满足 劳动关系双方主体的自身需求。只有灵活多样、富于弹性的就业模式,才 能适应新的产业结构的发展和满足市场的需求,才符合第三产业具有的服 务多样性和消费个性化的特点。此时劳动者并不单一与某特定的用人单位 形成劳动关系,而是根据自身的能力与相关单位建立技术、技能的服务关 系,接到工作后,完全独立的完成,报酬则以工作量为标准来计算。独立 就业的劳动者多为专业性和技术能力非常强的人员,如文字翻译、自由撰 稿人、广告设计师、美术编辑、财会审计、音乐创作者等等。目前这类以 独立就业代表的非标准劳动关系主要还是存在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以 美国为例,1998 年美国约 20.5%的独立就业者为管理人士,18.9%是精密 仪表制造、维修人员及手工艺人,18.5%为专业技术人员,17.3%是销售人 员。上述四类职业吸纳的独立就业总计达到75.2%。1999年美国地理就业 人数高达824.7万,占就业总人口的6.3%7 (6)劳动关系的多重化。非标准劳动关系这一特征的典型代表是兼 职就业。一个劳动者同时面对多个用人单位,且这几个用人单位均为实际 用人单位,接受他们的指令和监督。劳动者在不同的劳动关系中将自己的 劳动力非配使用,从而与多个用人单位繁盛了劳动关系,导致劳动者与每 一个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在形态在内容上发生了量的分割。 (7)劳动关系的短期化。非标准劳动关系的这一特征,体现了越老 越多的劳动者在一种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劳动,劳动关系的稳定性降低了, 灵活性增大了,劳动者经常处于一种更换用人单位或者失业的周期性过程 中,持续性的劳动关系将减少,短期化这种非标准的形式不断增加。 6范随、艾伦 汉森、戴维 普瑞斯著:文化中的劳动力市场:公共就业服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合 作司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2 页。 7袁铁铮、丁赛尔:“国外灵活就业形式”,中国劳动,2002 年第 1 期,第 27 页。 6 (二)(二)非标准劳动关系与标准劳动关系的区别非标准劳动关系与标准劳动关系的区别 1标准标准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的概念概念 劳动关系是建立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个要素相结合的劳动的基础 上,即必须以这样的劳动过程的实现为劳动关系的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别归属于不同主体,二者的动态结合过程所形成 的社会关系就是劳动关系。因此,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就是 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 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同其生产资料相结合 的社会关系。8 标准劳动关系是与非标准劳动关系相对的一个概念,对标 准劳动关系进行介绍,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它与非标准劳动关系的区 别,进而对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劳动关系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是和集体性、 组织性等特征联系在一起 的。传统的劳动关系强调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在生产场所、生产方式、组织 规则方面的控制, 从而形成了标准劳动关系。 标准劳动关系 (standard labour relation)是劳动者为用人单位全时、继续性并长期工作之劳动关系。 9标准 劳动关系表现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依照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以一 重劳动关系、八小时全日制劳动、遵守唯一用人单位的指挥,法律在调整 这种劳动关系时也建立了相应的最低工资标准和基本的社会保险等一系 列制度。10在这种劳动关系下,劳动者直接受雇于此唯一用人单位,在从 事劳动过程中,直接服从该用人单位的指挥,接受该用人单位的监督,用 人单位则要对劳动要素进行全过程的组织、管理。在从发布招聘信息、组 织招聘活动、人员素质测评、签订劳动合同、进行培训、安排工作岗位、 绩效考核、 支付劳动报酬、 津贴福利、 办理社会保险以及到接触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全权负责。我国的劳动法及相关法律就是以这种标准劳动关 系为基础之建立起来的。 2标准标准劳动关系的构成劳动关系的构成 (1)劳动关系主体,是指依照劳动法的规定享有权利与承担义务的 劳动关系的参加者,包括用人单位与劳动者。 劳动关系中所涉及的用人单位,是指依据劳动法律和劳动合同的规 8 王全兴:劳动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第 5、6 页。 9 judy fudge, “updating legal forms to reflect changing employment norms” u.b.c.l. review, vol. 33 (1999) , p.129. 10 杨燕绥:劳动法新论,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1 页。 7 定,使用劳动者并向其支付劳动报酬的主体。用人单位作为劳动法律关系 的主体应具有相应的主体资格。即应同时具有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 力。用人权利能力,是指用人单位能够享有用人权利和承担用人义务的法 律资格。用人行为能力,则是指用人单位依法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用人 权利和履行用人义务的能力。用人单位须同时具备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 为能力,才可作为劳动关系主体。 劳动关系所涉及的劳动者,是指依据劳动法律和劳动合同规定,在用 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体力或脑力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但并非所 有自然人并非都可享有劳动者身份,自然人要成为劳动者,必须具有法律 规定的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即同时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劳 动权利能力是指自然人能够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法律资格。劳 动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 义务的能力。只有同时具备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才能 成为劳动者,成为劳动关系的主体。 (2)劳动关系内容,是指劳动关系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 的义务。它是联结劳动关系主体与客体的纽带,也是劳动关系的核心和实 质。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 只能通过权利义务形式表现出来, 才成为劳动关系。 (3)劳动关系客体,是指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 的对象。劳动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必须共同指向同一对象,才能形成劳动 关系。因此,客体是构成劳动关系的基本要求,也是劳动关系赖以存续的 客观基础。劳动关系的客体,是劳动力,即蕴含在劳动者体内的、在劳动 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作为劳动力 所有者有偿地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用人单位则通过支配、使用劳动力 来创造社会财富。 3标准标准劳动关系的发展劳动关系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劳动力所有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地 位也在不断的变化,于是劳动关系也经历了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相适应 的历史演变。 在奴隶社会并没形成真正的劳动关系。大量的劳动是由奴隶承担的, 而奴隶的劳动并不形成受法律调整的劳动关系。奴隶只是奴隶主的私有财 产,因此奴隶所拥有的劳动力也是归奴隶主所有的,所以奴隶不是法律上 8 的权利义务主体,并不能作为一方当事人与奴隶主形成任何法律关系。使 用奴隶的劳动力只是奴隶主行使财产权利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支配关系 而非一种劳动关系。 进入到封建社会在欧洲中, 世纪时期劳动关系主要建立在人身权基础 之上,劳动义务产生于人身属性,导致对雇主的服徭义务。不过另一方面 也出现了针对雇主要求保护和照顾的权利,因此产生了相互的信赖关系。 11在这个时期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德国的劳动关系。国家的公法因素与 私法因素在几乎所有的法律中都互相混杂、 难以区分, “在财产占有人与其 雇工、主妇与其佣人之间的关系中,古老的一家之主立场总是反对自由 契约的法律改革。只有德国对罗马法的继受,才使公法与私法有了严格的 区分。它解除了领主对各等级的依靠并赋予其以绝对统治者的号令权,但 是在另一方面,它也从易北河贵族土地占有者对其农民的统治里消除了家 长专制的因素。”12这说明,以德国为代表的中世纪的劳动关系是一种身份 关系。 在同时期的中国封建社会里,由于商业经济受到官方的严重抑制,劳 动关系也还主要是一种身份关系。虽然在当时契约一词已经出现并得到使 用,但此契约并非与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同一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 为这种关系既不是完全因为出生而确定的身份关系,也不一定是因不变的 身份而决定的人身隶属,而是通过卖身契约或者常年的恩养等形态而形成 的主仆之分或者从属关系。 13这种卖身契约本质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契约, 因为它的形成并不是建立在平等主体之间的,且不一定是真实意思的表 示。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关系并不是劳动关系,而是基于卖身契这种法律 事实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身份关系。 进入到商品经济社会后, 大家意识到劳动关系中有特殊的身份要素在 内,同时除了个人要素之外,也含有高度的社会要素,也就是说劳动力的 所有权人劳动者提供劳动力,与物的所有权人将物出卖物是完全不同的, 因为劳动者跟劳动力是不可分的,劳动者跟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具有 从属性。“此种在债权要素外,尚包括身份要素的不对等人格之人的关系, 即所谓劳动契约关系,与一般雇佣关系迥然相异”。14 11 德 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年版,第 86 页。 12 由嵘、胡大展:外国法制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第 115 页。 13 王亚新、梁治平: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第 306 页。 14 黄越钦:劳动法新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6 页。 9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随着经济的复苏并高速发展,高新科技特别 是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应用,世界的经济运行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全 球化的趋势不断扩大。在中国,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多 种原因引起了产业结构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和就业方式 转变尤为明显。传统的标准的单一就业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灵活的 富有弹性的就业方式,新的就业方式是劳动关系有了新的发展,是劳动关 系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和非标准化的格局。 4标准标准劳动关系的劳动关系的法律法律特征特征 (1)劳动关系的主体具有确定性。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必然是 该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社会活动中,劳动者或用人单位,都扮演不同的 角色分别与各社会主体发生着各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当劳动者同用人 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关系, 就属于劳动关系, 属于 劳动法 和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还应当 具有排他性,即劳动者或者用人单位在同一时间,只能与一个用人单位或 劳动者签证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任何劳动者或用人单位不能与两个 及以上的用人单位或劳动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设施农种植管理办法
- 规范生物质管理办法
- 中华寿桃病虫管理办法
- 装修人员平台管理办法
- 《流动资金管理办法》
- 装修预算公司管理办法
- 中山公园摆摊管理办法
- 2025年环形磁体合作协议书
- 老虎潭水库管理办法
- 《医学装备管理办法》
- 海门市小升初历年数学试卷
- 2025-2030中国天然气汽车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与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 2025年辅警招聘考试试题库附完整答案(历年真题)
- 痔疮病人护理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5G毫米波设备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现代教育技术说课
-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学计划
- 产品经理绩效管理制度
- 2025年烟台市中考历史试卷真题(含答案)
- 2025四川产业振兴基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析集合
- 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病诊治及预防实践指南(2025版)解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