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农村社会问题,农村社会问题概述农村人口问题农村贫困问题失地农民问题,第一节农村社会问题概述,农村社会问题的含义农村社会问题的特点农村社会问题的类型,一、农村社会问题的含义,社会问题是社会关系或环境的失调,使相当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发生障碍,引起社会上众多人们的注意并需采取集体行动去解决的问题。农村社会问题就是发生在农村社区内的各种社会问题。,二、农村社会问题的特点,农村社会问题具有较明显的地域性农村社会问题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农村社会问题更多地涉及经济利益,三、农村社会问题的类型,历史性的问题因社会结构变迁、转型时期因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与冲突加剧所造成的某些社会问题农村外部环境的影响,外来文化的渗透或城乡社区之间的交叉感染所带来的一些问题,第二节农村人口问题,农村人口问题现状农村人口问题成因农村人口问题对策,1999年10月12日凌晨0时2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专程来到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看望成为地球村第60亿位居民的男婴的资料照片。,2005年12月20日,法国国家人口研究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人口数量12月19日突破65亿,预计将在2012年到2013年间突破70亿。从二战后的20亿到1999年的60亿,没有人能想到地球的人口能增长的如此疯狂。土地沙漠化、能源短缺、森林减少、大气污染、气候异常自然一次次敲响了警钟。越是贫穷的地方人口增长越快,发展问题,仍然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2005年1月6日,是中国13亿人口日。1月6日零时2分,中国第13亿个小公民诞生于北京妇产医院,至此,中国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已达13亿。,中国人口数量变化公元前221年估计2000万人公元2年(西汉元始二年5959万人220-265年(三国时期)767万人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4844万人1080年(北宋元丰三年)3330万人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6054万人1651年(清顺治八年)1063万人1775年(乾隆四十年)26456万人1840年(道光二十年)41281万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4877万人1957年65663万人,英国卫报:中国性别失衡可能加剧。中国20岁以下的男性比女性多3200万。农村的性别失衡将是最严重的。由于女性纷纷嫁入城市,农村地区受到的影响更大。她说:“在男女性别比例高的地区,尤其是中国中部,情况可能会变得更加糟糕。由于人口迁移,妇女迁入城市并在那里安家,农村地区性别比例失衡愈发明显。”,根据最近的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一、农村人口问题的现状,农村人口数量问题。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80%以上,中国的人口问题主要是农村人口问题。农村人口质量问题。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都令人堪忧。农村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农村人口的性别比已远远超出了正常水平。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造成严重的劳动力转移问题。,二、农村人口问题的成因,经济利益的导向。多生一个男孩就等于多生了一个生产要素传统人口社会思想的影响。“父母生之,续莫大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落后。农村社会养老仍停留在家庭养老的层面行政控制能力的减弱劳动就业不充分农民文化素质低,三、农村人口问题的对策,强化科学技术在农村生产中的作用,改变落后的是生产方式,诱导农民把人力资源投资的重点转向智力投资发展和完善农村社会化养老制度,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弱化“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念大力发展农村基层教育,加强对农民现代意识的开发,不断提高他们的精神素质强化行政控制,加强对农村人口的管理制定优生法,建立对晚婚夫妇的奖励制度广开门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第三节农村贫困问题,贫困及相关概念的澄清农村贫困的现状农村贫困的成因农村反贫困的对策,农妇的期待,农妇的担子,视角冲击,才仁巴毛,52岁,青海玉树州结隆乡杂年村人。一家5口人。家有18头(只)牛羊。其夫2000年因病离世,口粮主要靠政府救济。经济来源靠采挖虫草,去年有500元收入。二女儿巴青才仁,12岁,没读过书,三年前患胆囊炎病无钱医治。,刘引引,31岁,甘肃陇西县福星乡鹿村人。全家6口人,8亩地。去年大旱颗粒无收,其夫外出打工贴补家用。陇西县地处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丘陵地区,吃水靠雨水。家穷建不起水窖,她每天要到2里地以外的大山沟中挑水吃,挑一担水需要一个小时。,谢芳玲,37岁,宁夏固原县大湾乡马场村人。全家4口人,山坡地1.6亩。每年只有半年粮,丈夫外出打工。她是全家的支柱,病了无钱医治,丈夫无法外出,女儿停学在家。,正英此歪,39岁,四川布拖县补洛乡尾使沟村人。全家5口人,3亩土地,全年收玉米335公斤,只能维持全家人六个月,其它靠政府救济。母亲怀中的婴儿只有17天,但她每天只能靠玉米饭充饥。,甘肃永靖县是国家扶贫重点县,全县贫困面10%,个别乡镇的贫困面更是达到70%以上。记者近日在永靖县采访时发现,这个县部分公路两边,砌了9处、总长度2公里多的高墙,用来挡住农民破旧的房屋和院落,村庄看上去鲜亮整洁。而当地一些村民向记者反映,在这些墙体的后面,还有部分农户家里缺粮断水,生活极其贫困。,一、贫困及相关概念,贫困是这样一种生活境遇,人们因低收入而难以保障最低(或基本)生活水准并缺乏发展机会而导致被社会排斥。绝对贫困是缺乏维持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物质条件,无法达到某一地区或社会的最低生活标准的社会现象。相对贫困是针对社会平均生活水平而言的,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由于资源缺乏而勉强度日,不能享受当地社会的基本生活要求的现象。,贫困及相关概念,贫困户。农户中因主要劳动力老、弱、病、残而丧失或缺少劳动的能力,或因天灾人祸等意外事故短期无法弥补损失,家庭收入难于保障其基本生活和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农户。又称农村贫困户。贫困县。确定某县是否为贫困县,要根据其农村人均年纯收入是否低于政府规定的贫困标准。贫困地区。80年代初,政府为了成片地治理农村贫困问题,把一些因自然条件相近、贫困因素相互联系的县,分成不同区域为计划实政单位,叫贫困地区。,二、农村贫困的现状,为引起国际社会对贫困问题的重视,动员各国采取具体扶贫行动,宣传和促进全世界的消除贫困工作,1992年12月22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10月17日确定为“国际消除贫困日”。1995年3月,联合国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确定1996年为“国际消除贫困年”;同年12月,联大又将1997年至2006年确定为第一个“国际消除贫困十年”。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目前全球仍有10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8.52亿人处于饥饿状态,每年约500多万儿童因饥饿和营养不良而夭折。全世界有6亿人生活在危害健康和生命的环境中,11亿人无法得到安全饮用水,26亿人缺乏基本的卫生条件。另外,世界各地区发展出现严重不平衡态势。其中,亚洲在脱贫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而非洲大陆面临的贫穷、饥饿、疾病等问题依然严峻。全世界49个最不发达国家中有34个国家位于非洲。自1990年以来,全球极端贫困人口的数量减少了1.3亿,但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极端贫困人口却由2.27亿增加到3.13亿。,农村贫困的现状,目前还有261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人均年收入人民币668元以下,解决这部分人的问题难度很大;贫困人口绝对数量依然很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测算,如果按照低收入现行标准,即人均年收入低于882元(仅相当于全国农民平均收入水平的1/3),目前还有8517万人口也属贫困人口。若按联合国每人每天收入或消费不低于1个(购买力平价)美元(约折合2.5元人民币,即人均年收入约900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测算,中国贫困人口就增加到1亿人,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农村贫困的现状,1、贫困人口之演变,四个阶段:大幅度减少阶段(7885)2.5下降到1.25;每年减少1786万人稳定减少阶段(8693)1.25下降到0.8;每年减少640万扶贫攻坚阶段(9400)0.8下降到0.32新的贫困人口问题(04)668元以下的人口为2610万;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目前,低收入人口与贫困人口形成新的反贫困的对象:8517万,2、贫困地区之演变,广域性的贫困:78年之前的普遍性从1949年到1978年,农村经济没有大的发展,很多农民的生活水平和1957年相差无几。区域性的贫困:比较集中的18片:1986年,全国贫困县664个,其中430个贫困县分布在十八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向中西部地区缩进: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减少,贫困地区的分布逐渐集中到西南大石山区、西北黄土高原区、秦巴山区和青藏高寒山区。,3、农村贫困的表现,经济上的贫穷社会文化的贫乏思想观念的陈旧,4、现阶段的贫困特征,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农村贫困与城市贫困并存:2003年,中国城镇有近2248万人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区域贫困与阶层贫困并存在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中,东部地区为374万人,中部地区为931万人,本部地区为1305万人,绝对贫困人口占各地区农村人口的比重分别为1.0%、2.8%和5.7%;在低收入人口中,东部地区为837万人,中部地区为1744万人,西部地区为2396万人,低收入人口占各地区农村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2%、5.3%和10.5%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并存,三、农村贫困的成因,发展的基础条件欠缺观念的错误和落后,造成了对发展的误导或制约发展体制与机制不健全农村发展的社会环境整合程度低不同层次的发展极没有形成居民的发展权利未能得到实现,四、农村反贫困的对策,1、扶贫政策之演变,个别救济:1978年以前。制度化扶贫:1978年开始,体制扶贫;86年开始制度扶贫;口径随着价格指数进行不断调整:如2004年,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标准由上年的637元调整为668元,低收入人口的标准由上年的882元调整为924元。较小的瞄准对象:扶贫攻坚后期开发式扶贫,即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提高贫困地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侧重于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全面的含盖各个方面。,2、农村反贫困的对策,要“扶真贫,真扶贫”加大投入:既要增量,又要杜绝漏出搞好实用技术推广:良种良法等强化责任:弱势群体更需要关心调动社会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异地扶贫: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必须异地搬迁扶贫重在扶根本:扶志、扶智、扶质(辛秋水认为贫困不仅仅是物质资源的贫困,更是社会资源的贫困,即智力贫困、信息贫困、观念贫困、文化贫困,要想根治贫困,必须从贫困的主体“人”入手,走文化扶贫之路),3、农村反贫困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脱贫与发展的重要环境条件。土地制度创新:使用权、所有权的高度合一,以时间为保证;50年不变;尤其是山地。基层组织制度创新:村级组织是关键。运用“三力”强化村级领导人的形成机制。经济制度创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增加补偿主体。人才培养制度创新:一是人才的培养条件与环境建设;二是人才的选拔、培养与留用制度。,第三节失地农民问题,失地农民问题的概述失地农民问题的现状失地农民问题的成因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一、失地农民问题概述,1、失地农民的界定(1)关于“失地”的理解,(2)失地农民的界定,失地农民是一个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用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2、农民失地的政策背景,19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建立了和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土地使用模式:土地资源集中控制在政府手中,任何用地都得经过行政划拨。1986年土地管理法出台后,打破了这种方式,土地的资产特征得到了承认,土地的价值被发现。此后,三次大的“失地潮”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失地潮”(亦即“开发区热”)的过程中,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农民失地的政策背景,第一次“失地潮”始于1987年,到1992年达到高潮。第二次“失地潮”始于1998年,到2002年达到高潮。第三次“失地潮“始于2002年,到今天仍在延续。,据王春光研究,20世纪80年代、1992年前后和2003年前后,中国先后兴起了三波轰轰烈烈的圈地浪潮,全国各地数以千计的开发区、工业园,侵蚀了面积惊人的耕地。据资料显示,1987年至2001年,至少有2276万亩耕地由原来的集体所有变成了国家所有。2002年中国耕地面积净减少2529万亩,2003年中国耕地面积再次净减少3806万亩。人民日报披露:“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估计在4000万人左右,每年还要新增200多万人。”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0年至2030年的30年间占用耕地将超过5450万亩。一般每征用一亩耕地,就伴随着1.5个农民失业,这就意味着我国“失地农民群体”将从目前约4000万人剧增至2030年的1.1亿人。保守估计,这其中将有5000万以上的农民处于既失地又失业的状态,而从动态来看,这一数字最高可达8000万人。,场景:凌晨数百人“全副武装”乘车偷袭,简直就像鬼子进村扫荡,让人大开眼界!人们不禁要问:为何要对村民展开残忍袭击?村民又为何有家不回、住荒地窝棚里?原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河北国华定州电厂因建设灰场,于2003年向定州征用土地1748亩,共支付征地费用5929万元,均摊到每亩地约为3.39万,可农民真正能得到的补偿仅为1.5万左右。被征土地分属两乡13村,其中的12个村接受了补偿数额,而绳油村则坚持认为补偿较低,要看征地合同和补偿标准,但这一正当要求却一直未果。之后此事一直僵持。耕地被撂荒,村民索性在上面搭住起窝棚,工程则长期无法开工。,千百年来农民所依赖的只有田地。地是命根子,有地就有粮,有粮心中就不慌。在当今社会保障极不健全的情况下,即便种地获得不了多少收益,但它至少是农民最后的生存保障。但若是地没了,就真成了“无产者”了,一次性买断迫使农民吃喝必须从“自产自销”转变为消费购买。农村工业少、“造血”能力差极大地限制了其发展。文化低、竞争激烈、介入农民与城里人之间的尴尬身份,也使他们很难融入城市。卖地真正成了一锤子买卖,之后就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干等着坐吃山空。“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失地后很难获得“可持续”发展,生活水平往往比从前大大下降。,3、失地农民为什么成为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中产生和客观存在的,影响(或妨碍)社会生活和社会机能,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并期望予以解决,且需要社会力量解决的社会失调现象。失地农民失去了什么?失地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的问题。农民失地后不能获得相应的就业、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二、失地农民问题的现状,1、失地农民的数量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用土地转化为非农用地,全国每年至少有300万农民成为失地农民。中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每年约250万300万亩,如果按人均1亩地推算,那就意味着每年大约有250万到300万农民变成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的数量,1987年到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共3395万亩。这里讲的非农建设使用土地数量,是指依法使用的耕地,不包括违法占用的耕地。为了保护耕地,中央政府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为了保障这一战略的实施,中国对农地转非农使用实行严格的审批,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发展用地,采取了许多变通性办法,违法征占土地屡禁不止。据卫星遥感资料,违规用地数量一般占用地总量的2030%以上。现在累计的失地农民可能已达40005000万,已成为很庞大的社会群体,其中完全失去土地、没有工作的农民至少在1000万以上,占失地农民的20%。,失地农民的数量,2000年到2003年的30年间。我国占用的耕地将超过5450万亩,失地或部分失地的农民将超过7800万,这就意味着我国失地农民的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2、失地农民生活现状,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总体收入水平下降养老、医疗困难教育支出大,失地农民不堪重负失地农民心态的变化征地导致农民生活水平下降的现象相当普遍,3、失地农民的补偿问题,根据现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为该土地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6到10倍,如果支付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不能使需要安置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综合不得超过土地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按照该标准,农民的征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虽然各地区不同,一般以现金作为补偿的应该都在每亩1.5万3.5万元之间。,失地农民的补偿问题,如果征地成本价(征地价加上地方各级政府收取的各类费用)为100,被征地收益的分配大致为:农民5%到10%,村级组织占25%到30%,企业占40%到50%,各级地方政府占20%到30%;而从成本价到出让价之间所生成的土地资本巨额的增值收益,大部分被中间商或地方政府所获取。,(1)补偿标准的测算不够科学合理,征地补偿标准未包括土地的增殖部分没有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会导致地价的差异,(2)征地补偿费在各利益主体之间分配不公,土地收入永续性问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土地的级差地租问题没有得到明确体现土地对于农民的就业依靠没有得到考虑,有背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劳动权土地收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而出现递增的可能性没有得到体现,4、失地农民的安置就业问题,(1)失地农民的安置就业问题失地无业问题较为严重隐性失业现象极为普遍就业转失业比例过高,(2)影响失地农民实现就业的主要因素,建设征地过多过急原有就业渠道弱化现行征地安置方式单一农户资产萎缩严重自身就业能力较弱,(3)安置农民失地的过程中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机会广辟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失地农民的就业消除就业障碍,为失地农民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重视资产建设,缓解失地农民的就业压力,5、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和生存基础。在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保障农民就业生活、医疗、养老等保障体系之前,土地必将是“农民社会保障的载体”和农民“家庭最基本的经济基础”。因此,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进而成为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1)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原因分析,征地补偿标准过低、补偿方式单一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安置、就业安置、住户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障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安置方式。现有土地制度的缺陷和土地征用程序的不规范我国现有法律规定了我国农村的土地所有权是属于农村集体,而“农村集体所有”的涵义包括3个方面:村农民集体所有(1987年民法通则,第74条);乡(镇)农民集体所有(1987年民法通则,第74条);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所有(1988年土地管理法,第2条)。,(2)解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的路径,建立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失地农民失地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6、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1)农民、市民及失地农民市民化按照经济学的解释,农民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而市民则是指长期或固定生活在城(镇)里,以非农产业为劳动对象的居民或劳动者。从社会学的角度(按照李培林的总结),目前对农民的定义有三种说法:一种是从职业的角度进行定义(与经济学的角度相同);第二种将是否拥有城市户口作为农民的基本界定,第三种则从居住地来进行判断。农民应是指身份为农村户口,长期或固定居住在农村,以农业劳动为主要职业,日常生活方式表现为与农村社区相符的一类群体;市民则是指身份为城市户口,长期或固定居住在城市,不从事农业劳动,日常生活方式与城市社区相符的一类群体;,失地农民市民化是一个从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过程,可以从狭义与广义两方面来理解农民市民化。狭义的理解这个过程是失地农民获得城市居民目前所拥有的城市户口以及依附这个身份上的各种权利;广义的理解除了以上方面外,还包括失地农民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培养城市意识和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市民化应该是在以上四个方面同时进行的转化:身份由农村户口变为城市户口,职业由农转为非农,生活方式与农村社区相符变为与城市社区相符合,居住地则由原来的农村变成了城市。,由于农民市民化要完成以上四个方面的转化,因此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户口与职业则是失地农民走进城市的瓶颈,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则是失地农民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入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煤炭清洁利用产业政策与市场策略研究报告
- 健康教育专项知识培训会课件
- 高中复读费管理办法
- 江西省高级导游等级考试(导游综合知识)在线自测试题库及答案(2025年)
- 个案工作的基本技巧详解
- 记者站管理办法央视
- 综合办文件管理办法
- 超市资源位管理办法
- 企业燃气安全培训模板课件
- 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课件
- 2021综合能源管理平台技术白皮书
- 丹凤县棣花镇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监理规划
- HG-T 6038-2022 聚乙烯蜡微粉
-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内容和标准量化评分表
- 2024年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国际中文教育概论》课件 第三章 国际中文教育与跨文化教育
- 初中俄语七年级第一课课件
- pvc板材生产工艺流程图
- 新能源汽车功率电子基础 习题答案汇总(程夕明) 习题集1-6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