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论哈贝马斯“危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论哈贝马斯“危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论哈贝马斯“危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论哈贝马斯“危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论哈贝马斯“危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晚期资本主义阶段。 与马克思所处的自由资本 主义社会相比,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 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不仅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不 变,还应当吸收和借鉴国外学者对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的合理判断。本文通过对西 方马克思主义著名学者哈贝马斯的危机理论进行研究分析, 以探求该理论对当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本文的主要内容、结论与创新点如下: 哈贝马斯运用系统和生活世界关系范式, 分析和批判了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 与困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危机理论。笔者认为,哈贝马斯危机理论可分为两个 层面:一是方法论层面;一是基本原理层面。在方法论层面上,哈贝马斯批判地 吸收了卢曼的系统论思想和舒茨的生活世界理论, 将这两个理论范式整合成为系 统和生活世界关系范式,以此来分析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状况,并产生了有效的 解释批判效果;在基本原理层面,哈贝马斯认为经济危机通过系统的“输入 输出”机制已转移到政治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但是被工具理性殖民化的生活世 界不能提供足够的动机来满足系统的要求, 从而导致了晚期资本主义呈现出经济 危机、合理性危机、合法性危机与动机危机全面爆发的态势。 哈贝马斯危机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 防范和规避市场内生与全球化带来的危机风险; 第二,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系;第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关 系。 本文的特点与创新点主要有三个, 一是从方法论和基本原理两个层面研究哈 贝马斯危机理论;二是揭示哈贝马斯危机理论的研究范式,即系统和生活世界的 关系范式; 三是运用系统和生活世界关系范式分析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 验。 关键词:哈贝马斯危机理论;系统和生活世界关系范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ii abstract capitalism has been in late capitalism so far. compared with laissez-faire capitalism, late capitalism changes a lot. in order to treat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in the new history condition, we should not only insist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 of marxism, but also absorb alien scholars rational opinions of crisis of late capitalism.this paper will seek the value of the theory fo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analysing for habermas theory of crisis, who is famous scholar in western marxism. the main content, conclusion and innovative points are as follows: habermas analysed and criticised that late capitalism had fall into crisis and dilemma with the paradigm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system and lifeworld. and he create a whole set of crisis theory. i think habermas crisis theory can be divide into two, that is , methodology and basic principle. on methodology, habermas accept luman system theory and shultz lifeworld concept, and then he integrate them into the paradigm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system and lifeworld. this paradigm can analyse crisis and dilemma in capitalism effectively. on basic principle, habermas thought economic crisis had diverted to political crisis or cultural crisis by virtue of system mechanism of input-output. however, lifeworld colonized by instrument rationality can not provide enough motivation to meet system. thus, capitalism economic crisis, rationality crisis, legitimation crisis and motivation crisis arised in late capitalism. habermas theory of crisis has theoretic values and revelations to develop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re are there revelations. first, avoid the risk of crisis from capitalism globalization; second, handle correctly the 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ird, handle correctly the 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there are three innovative points in this paper. first, researching habermas theory in two aspects of methodology and basic principle; second, proclaiming the research paradigm on habermas theory, that is the paradigm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system and lifeworld; third, analysing and researching the experience on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is paradigm. keywords: habermastheory of crisis ; the paradigm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system and lifeworld ;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1 第 1 章 导论 1.1 问题的缘起 资本主义制度从产生到现在也就几百年, 却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 主义阶段,现在已进入晚期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制度的合法性也随之经历了 获得和巩固阶段,现在已进入“丧失”阶段;资本主义危机也从最初的经济领域 发展到政治领域直到现在的全面危机爆发。马克思曾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 脚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到了现在资本则演变成了支撑“福利国家”的经济 来源。资本主义从一开始的“代表先进生产力” (相对于封建社会来说) “进化” 到当下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 史进程,从而为我们更加全面和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脉络,需要一代代马 克思主义者不懈地研究批判。 研究资本主义危机理论的学者不少。众所周知,真正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研究资本主义危机则开始于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从商品这一市场经济细胞 开始深入研究,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并且提出了“两个必然”和“两个 绝不会” 。马克思的危机理论背景是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对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 来说,虽然分析方法和基本原理依然是正确的,但是具体的论述就有了时代的局 限性。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不仅应当坚持 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和原理不变, 还应当吸取国外学者对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的合 理判断。 继承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 置身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之中,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状况有着深刻地认识。作为法兰克福学派 第二代掌门人的于尔根哈贝马斯在深入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思 想家的优秀成果,对晚期资本主义危机作出了鞭辟入里的论述。他一改法兰克福 学派从文化方面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传统, 而从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角度着手分析,发现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虽然还是从经济危机开始,但却发生 了转移。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干预已经使经济危机转移到了政治领域,政治 领域的合法性危机又可追溯到社会的动机方面, 而社会动机由于政治系统的干预 丧失了再生产的能力,于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陷入了全面危机。哈贝马斯的危机 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层缺陷和全面危机,验证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 必然灭亡” 的论断, 为我们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晚期资本主义出现全面危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样也会遭遇危机。马克 思在 哥达纲领批判 中指出, 共产主义社会 “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 因此它在各方面, 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 2 迹” 。1这里的“共产主义社会”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 ,和“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一样都处于生产力落后水平。因此,在逻辑上来说,目前不完善的 社会主义制度也可能会遇到危机。如何认识和看待这样的危机,以及避免和防止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出现危机, 是摆在我们社会主义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而 深刻的课题。 哈贝马斯危机理论从“危机”概念着手,运用“系统和生活世界关系”范式 分析并揭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最终提出“交往行动”这一解决之道,可谓 鞭辟入里。本文拟从哈贝马斯的研究范式入手,通过分析晚期资本主义的全面危 机理论,以探求该理论对我们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 1.2 相关研究现状及其问题 1.2.1 大陆学者的研究现状 1.对哈贝马斯危机理论进行转述或阐释,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哈贝马斯危机理论有四个部分,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概括和分析。陈学明的 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论“述评2;余灵灵的哈贝马斯传中合法 性危机一节3;杨俊一的意识形态与合法化危机现代性“主体认识论模 式”的终结中第二部分4;傅永军的哈贝马斯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理论述评 中也有对四重危机原理进行描述5,等等6。共同的遗憾之处是,没有依靠一条清 晰的主线来转述,只是遵循哈贝马斯原著的解读。当然也有所突破的,王晓升在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社会理论 以系统和生活世界相互关系的视角对 “危机理论” 进行了解读7,但是对分析视角的深度挖掘不够,于是研究的范围和意义也就仅 仅局限于哈贝马斯危机理论的研究之中。笔者认为,系统和生活世界相互关系的 视角可以提升为“系统和生活世界关系范式” ,这个研究范式不仅局限于分析哈 贝马斯危机理论,而且可以扩展至对当下现实的分析。 2.对哈贝马斯不同于马克思危机理论的原因分析。 哈贝马斯危机理论是在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进行的, 违背了马克思历史 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试图消除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性,走改良主义道路。季乃礼 认为,马克思把资本主义发生危机归因于经济,因此需要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掌握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2. 2 陈学明. 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论“述评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3 余灵灵. 哈贝马斯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86-107. 4杨俊一. 意识形态与合法化危机现代性“主体认识论模式”的终结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3). 5傅永军. 哈贝马斯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理论述评j.哲学研究,1999,(2). 6 参考书目中有许多著作对哈贝马斯的危机原理进阐述或转述,本文中列出的这四篇是基本代表了转述的 形式与风格。 7 王晓升.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社会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 国家机器以改变经济制度;哈贝马斯把资本主义危机归于社会文化危机,其结果 必然是从社会文化入手,而忽略了对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改造,是改良主义8。鲁 路认为, 马克思思想及早期批判的理论表述则是在资本原始积累的现实背景上作 出的;现在西方已进入福利国家时代, “社会似乎不再需要批判规范而是需要重 建规范,哈贝马斯的理论是对这样一种视角下的社会需要作出的理论应答。 ”9 3.对哈贝马斯“危机理论”进行优缺点分析。 陈学明在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论述评一书则全面述介了合法 化危机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值得吸收借鉴之处 6 个,和必须加以 剔除,批判的错误成分 8 个10。吸收借鉴之处分别是: (1)哈贝马斯较为全面、 正确地概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特征、新趋势; (2)哈贝马 斯对经济危机的分析, 不但肯定了在 “晚期资本主义” 社会中依然存在经济危机, 而且解释了这种危机的新的表现形式;(3) 他对合理性危机的分析, 揭露了在 “晚 期资本主义” 社会中行政管理系统制定和贯彻政策措施时所处的无法逃避的两难 境地,并论证了“晚期资本主义”不可能成为“有计划的资本主义” ; (4)他对 合法化危机的分析,展示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正日益失去广大人民群众支持 的事实,并论证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者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必然对立; (5)他对动因危机的分析,揭露了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思想文化呈全面 没落、贫乏、萧条、腐朽的趋势,并论证了“晚期资本主义”的统治已丧失了思 想文化的基础; (6)他把“晚期资本主义”危机作为全面危机、普遍危机加以论 述,对经济危机、政治系统、思想文化系统的危机做了综合分析。批判的错误成 分分别是: (1)把“晚期资本主义”同“自由资本主义”截然区别开来; (2)全 盘否定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3)用政治危机、文化危机淡化经济危 机; (4)离开了法的阶级性抽象地谈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与不合法; (5)片 面夸大思想文化、 意识形态的作用; (6) 以马克思 韦伯的社会学理论作为分析、 批判的根据; (7)为了“拯救”资本主义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 (8)充满着自相 矛盾, 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 11 处, 并认为, “哈贝马斯理论体系的这种自相矛盾、 漏洞百出绝不是偶然的。这是他(哈贝马斯)违背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理论,乃至马克思的关于资本主义的学说的必然结果。 ”11 傅永军在哈贝马斯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理论述评中认为, “危机理论”的 合理之处是(1)哈贝马斯的危机理论证明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一个全面 危机的社会; (2)哈贝马斯始终坚持用系统的观点考察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综合性 8 季乃礼. 哈贝马斯政治思想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17. 9 鲁路. 评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尝试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3). 10陈学明.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论“述评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158. 11陈学明. 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论“述评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208. 4 危机。提出哈贝马斯“危机理论”最致命的缺陷是:该“危机理论”是改良主义 主张的伴生物。12 李泊言在哈贝马斯危机理论初探中认为,有四处启迪作用: (1)关于当 代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变化; (2)资本主义内部仍然矛盾重重; (3)科技意识形 态已不能继续美化资本主义压抑人性的本质; (4)尽管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阶级 关系表面上一直没有发生激烈冲突,但“这并不意味着阶级对立的消亡” ;有三 处失误: (1)对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与“阶级斗争学说”的否定缺乏充 分根据; (2)对经济危机的看法有失偏颇; (3)关于社会革命的结论十分模糊, 只是宣称靠“合理交往”来重塑人们的正常关系,摆脱资本主义压抑性统治。13 以上几篇文章基本代表了国内学术界对哈贝马斯 “危机理论” 优缺点的分析。 但仅仅从表面上分析并不能真正使我们深刻认识“危机原理”的内在本质,以及 运用的范围。通过对“危机理论”的合理部分与不足之处的甄别,有待进一步探 寻“危机理论”是否只适用于分析晚期资本主义,可否被社会主义国家借鉴。 4.就哈贝马斯危机理论分析的现象给以一定的对策性建议。 于凤春在哈贝马斯对晚期资本主义的理论批判14中认为化解晚期资本主 义危机的出路是(1)改变社会的“舆论结构” ,达到“社会的合理化” ; (2)建 立理想的语言环境,达到“交往行为的合理性” ; (3)提高“道德理性” ,重建“生 活世界” ; (4)组织技术理性扩张,重建制度框架的合理性。杨俊一在意识形 态与合法化危机现代性“主体认识论模式”的终结中认为, “在世界范围 内工具理性停止僭越,交往理性迅速崛起” 。15 这两篇文章基本代表了国内学界化解危机的观点, 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 性是一致的。虽然有的学者认为交往理性有乌托邦的色彩,但作为一个理想尺度 来矫正工具理性泛滥产生的危机,还是十分有意义的。 1.2.2 国外及港台学者的研究现状 1.德国学者德特勒夫霍尔斯特著,章国锋译的哈贝马斯传 。该书观点认 为, “哈贝马斯相信,通过个人与共同体的再认同,潜在的危机因素将会被彻底 消除。这一主张显然与马克思的设想有共同之处:马克思 1843 年曾指出: 只有 当真正作为个体的人与抽象的国家公民重新融为一体人的解放才会完成。 ” 显然是要突出哈贝马斯思想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性质。 2.美国学者莱斯利a豪在哈贝马斯中从系统和社会互动的角度阐释 12傅永军. 哈贝马斯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理论述评j.哲学研究,1999,(2) 13李泊言. 哈贝马斯危机理论初探j.福建学刊,1994,(4) 14于凤春. 哈贝马斯对晚期资本主义的理论批判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2). 15杨俊一. 意识形态与合法化危机现代性“主体认识论模式”的终结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3). 5 了哈贝马斯危机理论,认为“系统的动力和社会的动力是错位的人们从社会 文化上提供的动力并不是系统维系运行和避免合法性成为问题所需要的动力” 。 16 3.加拿大学者约瑟夫希斯的哈贝马斯后期著作中的合法化危机将散见 于哈贝马斯的三篇著作中的合法化危机理论观点进行了梳理, 认为合法性问题源 于市场经济和民主之间的张力。社会秩序之所以运行良好,是因为 4.台湾学者王庆瑜写作有三篇关于哈贝马斯危机理论的文章,分别是: (1) 从哈伯玛斯的晚期资本主义 “四重危机理论” 看两岸的政经发展比较 (2) 哈 伯玛斯的晚期资本主义“四重危机理论”在中国大陆的检证 。 (3) 哈伯玛斯的 晚期资本主义“四重危机理论”在台的检证 。17 前三位国外学者研究哈贝马斯危机理论,侧重的是理论层面,就理论研究理 论,并且以不同于国内学者的研究角度或方法来分析论证危机理论。而台湾学者 则倾向于运用“危机理论”来解释自己所熟悉的政治社会现象。台湾学者给我们 提供了一个研究哈贝马斯“危机理论”的视角,但是他的具体观点却需要我们以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审视,同时也有必要来分析研究哈贝马斯“危 机理论”对中国大陆有哪些借鉴意义。 1.2.3 小结 1.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学者,主要侧重于“危机理论”的分析。国内学者主要 的贡献是将哈贝马斯危机理论引入国内学术界的研究视野; 国外学者力求通过其 他的视角或方法来阐释哈贝马斯的危机理论。 2.对哈贝马斯“危机理论”的评价有失偏颇之处。应当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 观点看待“危机理论” ,不能因为其有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倾向就全盘否定“危机 理论”的合理性。哈贝马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批判晚期资本主义的精神和不 拘泥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观点, 随着实践的发展开始对资本主义有了新的认 识,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的。 3.多数学者对“危机理论”背后隐藏的研究方法和启示重视不够。不少学者 就危机原理分析危机原理,更没有试图吸纳“危机理论”的研究范式,鉴戒哈贝 马斯“危机理论”来分析当代中国大陆的发展历程,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找出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这是大陆学界研究哈贝马斯的薄弱环 节,也是本课题研究的初衷所在。 16 美莱斯利a豪. 哈贝马斯m.北京:中华书局,2002:75. 17 台王庆瑜. 从哈伯玛斯的晚期资本主义“四重危机理论”看两岸的政经发展比较j.台湾:白沙人文 社会学报.,2003,(2). 哈伯玛斯的晚期资本主义“四重危机理论”在中国大陆的检证j.香港:德明学报,2003,(21). 哈伯玛斯的晚期资本主义“四重危机理论”在台的检证j.香港:社会理论学报,2001,(1). 6 1.3 本文的结构 研究哈贝马斯危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需要沿着一条合适的主线开展。本文 的思路就是从哈贝马斯危机理论的研究范式出发,对危机原理进行评析,进而探 讨危机理论的当代价值。文章总共四部分,结构如下: 第 1 章导论。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的相关研究作出文献综述。 第 2 章哈氏危机理论的研究范式: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关系。哈贝马斯危机理 论的研究范式是由两部分结合构成, 对哈贝马斯与系统论和生活世界概念的关系 分别作了介绍,然后对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关系进行区分,最后简要论证了系统和 生活世界的关系成为范式的可能。 第 3 章哈贝马斯危机理论的评析。 系统和生活世界关系范式是理解和评析哈 贝马斯危机理论的钥匙。本章以系统和生活世界关系范式为线索,分别对经济危 机原理、合理性危机原理、合法化危机原理及动机危机原理进行评析。并分析哈 贝马斯危机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第 4 章哈贝马斯危机理论的当代价值。 本章主要分析哈贝马斯危机理论的当 代意义及对当代中国主要有三个重要启示。第一,防范和规避市场内生与全球化 带来的危机风险;第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系;第三,正确处理 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关系。 7 第2章 哈氏危机理论的研究范式: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关系 2.1 哈贝马斯与系统理论 系统是由各要素组成的结构。在一个系统中,要素的遴选和排列都是严格按 照系统规则进行的,这使得系统可以清楚地与其周围环境分离开来。许多不同种 类的存在都可看作是系统,如语言、生物组织等。系统为了生存下来必须执行一 定的功能,这些功能主要是:对环境的适应,对内部结构的整合和组织,以及系 统获得目标的动力。而系统的各部分自身也可以被理解为(子)系统。 除了把语言、生物组织等看作是系统,我们也可以将社会作为系统来理解和 解释。在社会学中,系统理论(systems theory)把社会设想为一个系统(即一个 自律的、受规则支配的结构)来解释社会。系统理论认为,作为一个系统,社会 为了维持其自身的存在,必须通过具体的社会机构施展一系列高度抽象的功能。 而社会内部出现的问题和不稳定情况, 就可以理解为是社会环境或社会系统内部 出现的不连贯和张力对社会系统造成的压力所致。由此可见,系统理论既可以为 社会的发展提供解释,也可以为社会组织内部的危机倾向和不稳定性提供解释。 因此,系统理论就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解释社会变化的策略,尤其是对社会危机的 阐释。在系统理论看来,导致社会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来自环境对 社会系统的威胁;二是来自于社会系统内部的张力。而环境对社会系统的威胁既 有自然的,例如自然灾害对社会承受能力的打击;又有社会政治的,例如来自其 他社会系统的侵略。系统内部的张力失衡,往往由系统内部的一个要素引发,当 第一个要素受压失衡时,会传给系统内的其他要素,引起其它要素受压失衡,最 后导致整个系统失衡。因此,在社会系统中,经济子系统的危机可以演变成政治 子系统的危机,当危机无法解决时,社会就会瓦解。 哈贝马斯在合法化危机中论述的大多是危机倾向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内 部的一个子系统向另一个子系统的转移。可见,系统理论为哈贝马斯提供了提供 了一个强有力的解释策略。系统理论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处理人类行动的无意识 后果。系统理论倾向于把它的内部要素当做类似的或自动的东西看待,如现代官 僚制。官僚机构之所以能使大规模的协调成为可能,主要是因为将人们的行动简 化和图式化,并依据容易控制的规则将他们联系起来,而作为子系统官僚机构又 可以按照自己的逻辑自动运转。由此可见,系统理论为社会理论学家提供了一个 有效解释这些经验并能探究社会系统及其子系统的自动运转规律的模型。 但是,系统理论也有不足之处,在哈贝马斯看来,如果社会只是一个系统的 话,人类将没有任何自由,人们的行动也就变得没有意义。事实上,我们不能仅 8 仅将社会看作是系统,系统也无法完全侵蚀人们的自由。系统理论的主要缺陷在 于: 它不能解释普通人的生活体验和社会能力, 也就不能使社会得到充分的解释。 只有将系统理论置于以解释学为基础的社会理论的张力之中,也就是说,系统理 论必须由另一种理论来补充, 这种理论需要具有解释普通人的生活体验和社会能 力的功能。这就需要通过生活世界理论来解释人的行动的创造性和意义。 2.2 哈贝马斯与生活世界理论 生活世界(lifeworld)是社会的普通成员为了通过协商而顺利地进行日常生 活、与其他人互动并最终创建和维持社会关系而使用的技巧、能力和知识的储存 库。简单地讲,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背景,如,道德规范。这个词最初是由德国 现象学家埃德蒙德 胡塞尔造创的。 后来, 胡塞尔的学生艾尔弗雷德 舒茨把 “生 活世界”发展成为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哈贝马斯在早年的一些论文中从胡塞尔 和舒茨那里接受了“生活世界”这个概念,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哈贝马斯开始 才对系统理论感兴趣,并对“生活世界”这个概念做了重大的发展。18在对胡塞 尔的现象学理论、涂尔干和帕森斯的社会理论以及米德的思想进行批判吸收后, 哈贝马斯把“生活世界”设定为是由文化、社会、个人等三个结构要素组成,这 三个结构要素在交往行动中同时发挥作用。 对生活世界的研究不能忽视其中的任 何一个方面。19 我们可以看到, 哈贝马斯使用生活世界这个词语最初是为了强调普通人作为 社会行动者的能力。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补正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社会理论, 以及当时倾向于强调社会对个体具有强制权力的“偏见”20。因为,在哈贝马斯 看来,在某种程度上,社会必须由人的行动来创造和维持,没有考虑到这一点的 社会理论必定是有缺陷的。 在哈贝马斯 20 世纪 70 年代的词汇表中,生活世界成了一个核心术语。哈贝 马斯的 “生活世界” 概念已经开始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胡塞尔和舒茨的生活世界。 哈贝马斯理解的生活世界是个人行动的背景以及在这种背景上发生的交往行动。 生活世界作为每一个交往行动的参与者必须置身于此的背景, 提供了前人积累下 来的知识和意义的资源,这就如同解释学上所说的,人们在进行解释的时候就预 先存在着前见。这个前见制约或维系着人们的交往行动。在生活世界中,人们接 受了生活世界的解释系统,并遵循这个解释系统来讨论外在自然、内在自然和社 会。21然而从社会进化的角度看,生活世界自身也可能受到怀疑。因为它是不断 18 参见: 英安德鲁埃德加. 哈贝马斯:关键概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01-102. 19 参见:王晓升.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社会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4 -95. 20 这一偏见突出地体现在西奥多阿多尔诺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描述之中,他将其描述为“被全面管制的社 会” ,在这个社会中,我们的每一个行为甚至思想都服从于行政控制的社会。 21 参见:王晓升.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社会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1. 9 发展变化的,而且人们协商的关注范围和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一致意见的关注范 围,在同样程度上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哈贝马斯认为,社会进化可以采 取“生活世界合理化”的路径,于是生活世界的内容受到了越来越合理的质疑和 论证。 哈贝马斯认为, “由于不断地进化,社会变得越来越庞杂,生活世界的资源 被组织社会性互动的要求过度伸展到了断裂点上(负担过重) 。 ”22人们借用生活 世界的资源来维持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这种互动要求我们将世界观和价值观 普遍化,并把我们各自的行动带入某种协调状态。但是大规模的社会不仅要求两 个人之间的协调,还要求成千上万的人之间的协调。在哈贝马斯看来,如果仅仅 通过确立共同的意义和共同的解释,并使用生活世界的资源,并不足以实现上述 的协调;相反,还会遵从或多或少无意义的信号。因此,人们需要运用系统规则 来减轻生活世界的负担,为大规模的社会组织提供条件。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要 引入系统规则,使生活世界合理化以适应社会进化的庞杂程度。 事实上,从社会进化(或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生活世界所包含的文化、社 会和个人三种结构要素与文化再生产、 社会一体化和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趋于一 致的,而且构成了社会符号的意义层面,由此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更新。生活世 界的结构转变及其再生产的过程,表明生活世界愈来愈朝向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23在社会进化到相当高的程度时,生活世界得以再生产应该归功于促使“生活世 界合理化”的系统规则。但是, “生活世界合理化”不等于“生活世界殖民化” , “殖民化”是“合理化”的极端。例如,社会的运转需要有法律和道德两种规范, 在人类社会进化水平较低的时期,道德是维系社会运转的主要规范,当社会发展 到一定程度时,道德就不能够满足庞杂社会运转的需要,这时就需要引入法律。 然而,法律也不是万能的。法律规范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道德规范的作用, 当一个社会以“法”代“德”时,社会就会出现僵化、异化。因此,一个社会的 运转应该同时并协调运用法律和道德两种规范。 2.3 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关系如何? 在合法化危机中,哈贝马斯开始探究生活世界与系统之间的关系。在前 文中我们已经知道,系统主要是一种作为强制性的社会力量;生活世界并不只是 文化资源的存储库,还是一个复杂的互动过程的组成部分,通过它我们使用语言 来确立、维持和修复与他人的社会关系。 “系统”和“生活世界”是人类社会的 两个侧面。系统理论需要生活世界理论来补充,同时“生活世界”也需要系统规 22英安德鲁埃德加. 哈贝马斯:关键概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03. 23 参见:郑召利.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兼论与马克思学说的相互关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8. 10 则来使其合理化。因此,把握“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关系是有意义的。那么, 如何看待“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具体关系呢? 哈贝马斯认为, 现代西方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系统和生活世界的严重分 离。在这个分离的过程中,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系统的工具理性 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大发展而扩张 ,生活世界的交往理性随着传统社会的衰落而 萎缩。国内学者张博树在现代性与制度现代化一书中对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区 分用图表进行了归纳(见表 2-1) 。 表 2-1 系统与生活世界的区别 方法论前 提 考察 侧重点 发展 方向 进步 标尺 合理性区 别 社会功能 表征 解释 范围 系 统 外在的观 察者 行为 结果 复杂性的 增长 系统分化和 操舵能力的 增长 目的 合理性 物质 再生产 发展 动力学 生 活世 界 内在的 参与者 行为 取向 理性化 的提高 文化、社会 和个性分化 程度 交往 合理性 交往 再生产 发展 逻辑 (张博树: 现代性与制度现代化第 65 页) 从表中可以看出,就方法论而言, “系统”强调的是以外在观察者的角度去 理解和分析社会结构的复杂情况;而“生活世界”则强调以内在参与者的角度去 理解和分析社会的交往行动。就研究对象而言, “系统”具有一般社会科学所描 述的宏观结构的特征;而“生活世界”则从微观层面展开对个人自主性取向的社 会解释。从发展方向上看, “系统”的发展表现为复杂性的增长;而“生活世界” 的发展则表现为合理化程度的提高。从衡量二者进步的标尺上看, “系统”以分 化机制和控制能力的增长为标准, “而生活世界”则以文化、社会、个性的分化 程度为标准。从社会功能上看, “系统”的社会功能是使社会实现物质再生产上; 而“生活世界”的社会功能则是为社会成员提供交往再生产的背景。24从合理性 类别上看, “系统”体现的是目的合理性; “生活世界”体现的是交往合理性。从 解释范围上看, “系统”提供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学; “生活世界”提供了社会发展 的逻辑。 24 郑召利.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兼论与马克思学说的相互关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127. 11 总的来讲,如果没有系统整合,社会整合就会变得过于复杂而使行动个体无 法应付;相反,系统整合又必须以社会整合达到相应程度为条件。只有从系统和 生活世界的分离和整合上,才能厘清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如哈贝马斯所讲, “生活世界和系统这两个范式都很重要,问题在于如何把它们联系起来。 ”25哈 贝马斯做到了,这也是他超越前人之处。 2.4 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关系何以可能成为范式? 在哈贝马斯之前, 许多学者或者用 “系统” 理论范式来分析社会, 或者用 “生 活世界”理论范式研究社会。然而,单独以一种理论范式研究社会现象或问题必 然会陷入一种困境, 要么出现西奥多 阿多尔诺所得出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是 “被 全面管制的社会” ,要么出现拒绝一切系统整合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前者极 度消极,而后者非常激进,对于哈贝马斯来说,这些都不是当前福利国家能够接 受的解释策略。于是,哈贝马斯提出以“系统”和“生活世界”互动关系的视角 来分析当代晚期资本主义社会, 这就既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传统又抵制了 阿多尔诺的最消极成分;不但深刻地批判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更重 要地是找出了解决之道,即从批判走向了建构。 哈贝马斯把“系统”和“生活世界”这两个理论范式结合在一起运用,显然 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如:郑召利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兼论与马 克思学说的相互关联一书中提出“系统生活世界”的理论架构26;王晓升在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社会理论一书中提出“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关系角度”27, 等等。笔者认为,哈贝马斯将“系统”理论范式和“生活世界”理论范式结合起 来运用, 本身也就创造出一种新的范式, 即 “系统和生活世界关系范式” 。 “范式” 最早是由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在进行科 学研究时,反常事例的不断涌现,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导致“常规”理论解释性失 效,由此出现“危机” ,由于“危机”的不断涌现,科学研究者必须得放弃以前 的信念和方法,同时还需要用新的来代替以往的部分“规范” ,才能解释常规科 学的难题。这时就出现一种规范到另一种规范的过渡,也就是科学革命。28科学 革命就是“范式”发生转换。哈贝马斯将“系统”和“生活世界”结合起来使用, 通过它们的互动关系来分析现代社会的通病,的确解决了前人或用“系统”理论 范式或用“生活世界”理论范式无法合理解释的现象。因此, “系统和生活世界 的互动关系”可以作为范式来考察现代社会的病理症候。 25德哈贝马斯. 合法化危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7. 26 郑召利.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兼论与马克思学说的相互关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120 27 王晓升.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社会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92. 28美托马斯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2 第3章 哈贝马斯危机理论的评析 3.1 几个相关概念的分析 3.1.1 关于“危机”的概念分析 哈贝马斯在合法化危机一书中,开篇就解释“危机”一词。 “危机概念 在被当做科学术语使用之前是一个医学用语。 ”哈贝马斯首先从医学用语的角度 分析“危机”一词的内涵,他认为,在医学上仅从外在观察出来的客观过程而没 有病人的主观体会是不能称之为危机的。因此,危机涉及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客 观力量剥夺一个主体的某些正常控制能力的过程可以称之为危机, “这样也就赋 予了该过程一种规范意义:危机的克服意味着陷入危机的主体获得解放” 。29当 把危机的医学概念转向戏剧学概念时,就会更容易理解这一点。 陈学明在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论述评中,更是从“crisis” (危 机)入手,指出“在英语、德语等西方语言中,通用于社会科学、医学、美学诸 学科” ,并认为,中文中的“社会科学中的危机 、医学中的危象 、美学中 的转折点 ,按照英语、德语等西方语言,含义大致相同。 ”30 当今, “危机”一词频繁地被用于社会学科领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危机概 念。哈贝马斯通过驳斥两种颇为流行的危机概念,来阐释自己的危机概念。 一是系统论的危机概念。在系统理论看来, “当社会系统结构所能容许解决 问题的可能性低于该系统继续生存所必需的限度时,就会产生危机” 。31也就是 说,社会结构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条件,问题的恶化危及到了社会系统的存在底 线。哈贝马斯认为,这种危机的概念的缺陷有两处:一是此危机概念只看到了表 象,并没有考虑到造成系统容纳不下(解决问题的)控制能力的内在原因;二是 明确界定社会系统的界限和实际存在是个难题, 不能明确界定系统的界限也就无 法确定是否产生危机。 二是唯心论的危机概念。这种理论认为,社会控制能力的变化可以与单纯的 社会结构变化区分开来,也就是说,社会控制能力与社会结构没有关系。社会控 制能力在没有社会系统结构的情况下,可以根据系统成员的解释,使得系统成员 获得自我认同,进而彼此以为自己属于同一个群体,并通过集体认同来维护自我 认同。因此,这种理论认为传统断裂就是社会系统崩溃的一个标志。一旦后代在 传统结构中再也无法确认自己,社会便丧失凝聚力。哈贝马斯认为,这种危机概 念也有缺点,因为传统断裂并没有一个精准的标准,传统的中介和历史的连续性 的意识形式本身都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所以社会崩溃就很难确定,社会危机也 29 德哈贝马斯. 合法化危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 30 陈学明. 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论述评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3. 31 德哈贝马斯. 合法化危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 13 就很难确定。而且,危机具有客观性的,并不是社会成员说有危机就意味着社会 一定陷入危机。 可见,这两种危机概念都存在解释力不足的缺陷,在综合这两种危机概念优 势的基础上,哈贝马斯提出了自己的危机概念。他认为, “危机分析要求一个能 够把握住规范结构与控制问题之间关系的分析层面” 。32也就是说,要结合系统 和生活世界的两个领域来理解,以系统和生活世界关系为范式理解危机概念。可 以概括为,第一,社会系统结构所能容许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低于该系统继续生存 所必须的限度; 第二, 社会系统无法在某一可能性范围内解决其控制问题; 第三, 社会组织原则遭到破坏。社会组织原则可简单理解为,前两点的限度和可能性范 围。 3.1.2 关于“社会组织原则”的概念分析 哈贝马斯所说的社会组织原则, “是一些高度抽象的原则,是在巨大的进化 动力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标志着不同阶段上的新的发展水平。 ”33例如,原 始社会的组织原则是亲缘关系;传统社会形态的组织原则是政治阶级统治;自由 资本主义社会的组织原则是雇佣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 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组 织原则是政治化了的雇佣劳动关系。 哈贝马斯认为, 社会组织原则决定了一个社会在不失去其认同条件下的学习 能力,因此,控制问题如果在社会组织原则所允许的活动范围内得不到解决,就 会产生危机效应。34也就是说,社会组织原则是结合系统的控制能力和生活世界 的认同两方面来确定社会形态的,当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关系发生变化时,社会组 织原则就会发生变化,社会形态也随之发生变化。如:在亲缘关系为组织原则的 原始社会中,系统和生活世界混为一体,系统整合与社会整合没有分化,外在的 原因就可以打破社会的控制能力并摧毁家庭认同与社会认同。 在政治阶级统治为 组织原则的传统社会中,系统和生活世界发生功能分化,系统控制力的不断增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