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ppt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ppt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ppt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ppt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1,绪论,学习要求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学科属性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概况。,2,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3.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3,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穴)在内的整体系统,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4,主导思想整体观念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生理基础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病理基础六淫,七情,饮食,劳逸诊治特点辨证论治,5,(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代:战国两汉时期标志:四部经典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6,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哲学思想:“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道:世界本原与生命起始儒: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兵:用兵之道,7,(2)医药知识的积累,殷商时期:酒及汤液用于治疗疾病西周时期:认识疾病,确立病名。记载38种如疸、痹、腹痛、聋等春秋时期:治疗技术发展(针、灸、药)战国时期:扁鹊丰富诊断技术,文贽用怒治忧五十二病方记载103病名、283方、247种药名。,8,(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直接观察法:采用解剖的方法观察。食道与肠道的长度比为1:35(现1:37)发现不同脏器及其位置,如肺、脾、肝、肾、女子胞的位置。“心主身之血脉”。整体观察法:分析类比推理的方法观察人体逐步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9,整体观察法以外测内:“有诸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内脏生理病理现象-反应于外外在生理病理现象-测知于内五脏分证-某些特定症状,归结为某脏的生理失常,治疗时,调理该脏就能治愈该病。,10,(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精气学说-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影响生命观阴阳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辩证法思想-推五行学说动和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促进了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建立。,11,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四部经典是确立的标志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著作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包括素问灵枢共18卷162篇论文。贡献:.强调整体观念(人自身,人与自然).古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建立以五脏为核心的有机整体.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12,难经-秦越人(扁鹊)81难难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补充著作贡献:.脉学发挥-创独取寸口脉的诊脉方法.命门说-左肾右命.无形三焦说后世“内难二经”并称。,13,伤寒杂病论成书年代及作者:东汉张机(字仲景)宋代林亿整理出版时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贡献:伤寒杂病论是辨证论治的奠基著作.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112方.金匮要略重在脏腑辨证262方.将理法方药一线贯通,开创辨证论治之先河.,14,神农本草经成书年代及作者:秦汉,原著佚名贡献: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上品无毒益气,中品疗疾,下品有毒祛邪。.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提出“七情”的配伍理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等,15,(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晋-王叔和撰脉经是第一部脉学专著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是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隋-巢元方撰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唐-孙思邈撰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16,2.宋金元时期,宋代-陈言(字无择)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首论三因理论,对病因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宋代-钱乙撰小儿药证直诀开脏腑辨证先河,对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作出了新的贡献。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17,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字守真),倡导火热论-“寒凉派”张从正(字子和)倡汗、吐、下攻邪法-“攻下派”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补土派”。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为“滋阴派”。,18,3.明清时期,明-张介宾(字景岳)撰类经和景岳全书,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主张补养肾阳和肾阴。明-赵献可(字养葵)撰医贯,认为“两肾之间为命门主持一身阳气。命门学说对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各科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明-吴有性(字又可),首倡戾气以别六淫,戾气多从口鼻而入。清-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清-吴瑭(字鞠通)创立三焦辨证清-王清任(字勋臣)发展了瘀血理论。,20,4.近代与现代,近代-曹炳章撰中国医学大成,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中西医学从论争汇通结合近代-张锡纯撰医学衷中参西录,为中西医汇通的专著。中医基础理论更加系统规范黄帝内经内经讲义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21,(三)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与前提.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保持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色。()将中医学纳入现代科学研究序列。()强化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研究。()注重中医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创建科学的假说和构建新的理论。,22,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基本概念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体现在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3,24,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1)生理上的整体性(2)病理上的整体性(3)诊治上的整体性,25,*五脏一体观,概念: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观点。结构:五藏,六腑,形体,官窍,在经络系统联络下,形成五个生理系统。功能: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气行血,肝疏气机,肺气宣降,脾气运化,肾气摄纳,诸脏赖于心神主宰,26,五脏五体五官网络图,27,*形神一体观,形体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精、气、血和津液。广义之神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狭义之神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包括情绪、思想、性格等心理活动。形与神相互依附,不可分离形为神之舍,神为形之象形神一体观,即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28,*形神一体观,精、气、神“三宝”之间的关系神-主宰-五志变化化驭气-动力-五脏功能化化调控精-基础-藏于五脏,29,(2)病理上的整体性,“有诸内,必形诸外”局部反映整体眼疾肝之精气失常五脏之精气失常,脏腑之间影响如肝气疏泄失常1.影响肝本身功能2.影响脾气运化3.影响肺气宣降4.影响心神、心血,30,(三)诊治上的整体性,诊断验舌由外察内的诊病方法测知脏腑精气的虚实(质)推断疾病的轻重缓急和逆顺转归面望面色测知脏腑精气的盛衰和病邪的所在,31,(三)诊治上的整体性,治疗强调整体层次上调整局部病变“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局部与整体1)口舌生疮,舌尖碎痛心火上炎治疗清心火,利小便2)久泻不愈肾阳虚灸百会下病上取3)形神一体调神可安体,治体可养神,32,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2)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33,(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自然环境分时间和空间时间年、季、月、日、时气候变化: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植物生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汗天寒则腠理闭尿地域环境:地势、水土、物产、风俗习惯,34,(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空间地域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南多湿热,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腠理多致密水土不服,35,(2)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气候剧变:超过人体适应能力,机能失常,不能适应气候变化季节病:春多风病、夏多暑病、秋多燥病、冬多寒病气候变化影响疾病关节炎时间变化影响疾病“旦慧、昼安、夕加、夜甚”,36,(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预防养生防病要顺应四时“法于四时”“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冬病夏治,夏病冬治”,37,(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治疗“因时制宜”“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冬病夏治”“夏病冬治”,38,(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子午流注时间针法-纳甲法和纳子法地域影响西北地势高寒凉干燥少用寒凉东南地势底温热湿润慎用辛热,39,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1)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大环境人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异小环境政治经济地位,对身心机能有重要影响,40,(2)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尝贵后贱”脱营“尝富后贫”失精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的急剧变化,导致人的精神情志不稳定,41,4.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医学模式医学对人的生命、健康、疾病的理论认识生物医学模式现代医学实验模式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天人一体观,42,(二)辨证论治,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病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疾病病因、病理、症状和体征、诊断要点、鉴别点疾病某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举例感冒、肺痈,43,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证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证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证候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时相性不同阶段的本质空间性不同类型的本质,44,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症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症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行为表现,如发热、呕吐、烦躁等。症或是医生发现的异常征象,如苔黄、脉数等症判断疾病、辨识证候的依据。症同一症状可见于不同疾病和证候。,45,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病、证、症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病与证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证与症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病与证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一种疾病由不同的证候组成,而同一证候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46,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辨证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在辨证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47,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病因审因论治用病因理论确立证候病因病因证候治则方药(穴位)如外感之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紧。如内伤消渴之肾阴亏虚尿频,腰酸,口干,舌红脉数。,48,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病位确定病证部位外感病外邪袭表表证由表入里。内伤病情志、饮食、劳逸直接伤及脏腑里证病变在里。如水肿风水腰以上肿,头面眼睑浮肿在表,宜发汗。石水腰以下肿,两腿为甚在里,脾肾失调宜利尿。,49,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病性确定疾病的虚实寒热“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有阴阳寒热之别,正气有阴阳变化之异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50,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病势辨明疾病的发展变化趋势及转归不同疾病有其一定的传变规律伤寒论六经辨证的传变规律温病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内伤病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脏腑传变规律精气血津液相互影响规律,51,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论治在辨证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证候是辨证的结果,也是立法的依据如风寒感冒证辛温解表法风热感冒证辛凉解表法,52,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随法选方方从法出方法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药物疗法内服和外用非药物疗法针灸和推拿药物方剂、药物、剂量、制法、服法。针灸穴位、刺法、刺激量、刺激时间,53,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概念: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不同,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同病异治病同证不同,治法不同证有时相性一病有多证证有空间性一证见多病如麻疹初期解表,中期清肺,后期滋阴感冒辛温解表,辛凉解表,辛润解表,益气解表,54,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概念: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异病同治证同病不同,治法相同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中气下陷证。治疗皆用补中益气法,55,4.辨证与辨病相结合,A.辨证与辨病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B.辨证是辨析证候以确立治法辨病是辨析疾病以确立疾病的诊断和治疗C.辨证论治是特点,同时也有辨病论治,如“常山截疟”“黄连治痢”肺痨、湿疹等D.辨病是疾病的全过程诊治,辨证是疾病的阶段性和类型性诊治,二者相辅相成E.临床上,运用辨病思维确诊疾病总体认识;再用辨证思维确诊证候当时的阶段性和类型性“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56,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学说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和防治原则。四、思维方法:宏观观察、整体研究、哲学思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