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展示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题材纪录片在世界舞台的表现, 指出当前中国纪录片正面临着良好的国际发展机遇。文章就目前中国纪录片在美 国市场的综合表现进行介绍和分析,综述了在美期间访问调查的有关中国题材纪 录片在美国市场热销的势头以及完全中国产纪录片在美国主流市场近乎零占有的 现状。并以美国市场为例,从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中国纪录片向国际市场进军时 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本文以国际传播和国际市场营销的理论框架为基点,结合作者多年来纪录片 编导和纪录片栏目制片人的工作实践体会,论述了解决目前中国纪录片面向美国 市场与国际平台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采取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国纪录片美国纪录片市场国际平台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h a sb r i e f l ye l a b o r a t e dt h e 0 0y e a r s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s u b j e c t d o c u m e n t a r y sp e r f o r m a n c e s i nt h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t a g e ,p o i n t e d o u t t h e w o n d e r f u l o p p o r l u n i t y o f p r e s e n tp e r i o d f o rc h i n a s d o c u m e n t a r y t h e n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i n t r o d u c e da n d a n a l y z e d t h e p e r f o r m a n c e s o f c h i n a s d o c u m e n t a r yi nu s m a r k e t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 h o tt r e n do fc h i n e s es u b j e c t d o c u m e n t a r ya n dc h i n ap r o d u c e dd o c u m e n t a r y sa l m o s t0 m a r k e ts h a r e w i t ht h eu s m a r k e ta s a ne x a m p l e ,t h ep a p e rh a sd e e p l ya n a l y z e dt h e p r o b l e m st h a tc h i n a sd o c u m e n t a r yc o u l df a c ew h e ng o i n gt ot h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m a r k e t b a s e do n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if r a m e w o r ko f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n d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m a r k e t i n g ,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a u t h o r sy e a r so fd o c u m e n t a r y e d i t i n ga n dd i r e c t i n ge x p e r i e n c e sa sad o c u m e n t a r yp r o g r a mp r o d u c e r t h i s p a p e rh a sp r o v i d e ds o m ee f f e c t i v ea n de f f i c i e n tm e a s u r e sf o rc o p i n gw i t ht h e p r o b l e m st h a t c h i n a sd o c u m e n t a r ym a yf a c ew h e ng o i n gt ot h eus a n d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m a r k e t k e yw o r d s c h i n a sd o c u m e n t a r y ,a m e r i c a nd o c u m e n t a r ym a r k e t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p l a t f o r m 引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外国人对中国的兴趣 与日俱增。这些兴趣不仅在于了解中国的政治与经济,同时还延伸到了中国的文 化、自然、历史等内容,而纪录片以其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独特记录而成为满足 观众这种需求的最好方式。 应该说世界纪录片的目光几乎从未离开过中国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中国 的每一段历史进程都有着国际的普遍关注。而新世纪以来,改革开放的中国大地 上发生的一切更是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家的纪录片人的目光。以美国市场为例,美 国作为世界经济最发达国家,它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生活中与中国的关系日益增强, 美国观众对于了解中国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所以近年来美国包括三大电视 网在内的电视媒体都对中国题材纪录片给予了充分的播出空间。可以感知中国题 材的纪录片正面临着良好的国际发展机遇。 同时,从现实角度看,要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要让中国真正融入世界发 展的洪流,现阶段的中国也离不开对外的宣传,正是由于电视纪录片是这样一种 具有直观效应的跨文化传播手段,又因为它本身所具有的真实的表达特点和人文 关怀的思想特征,中国纪录片需要跨出国门,承担起这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的职 责。 显然,中国题材纪录片和中国纪录片在本文中是两个具有不同内涵的指向, 中国题材纪录片并不等同于就是中国制造的纪录片,前者指内容是关于中国题材 的纪录片,它们可以是我国拍摄的,也可以是外国记者在中国异地采访制作的; 而后者是完全意义上的中国纪录片,是专指由中国纪录片人自己拍摄制作的纪录 片。 令人值得关注的是,对2 0 0 4 年美国电视媒体的考查显示,中国题材纪录片和 中国纪录片,这两个原本我们以为几乎会被人看作等同概念,而不得不化力气加 以解释区分的东西,在美国市场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一方面是日益增长的 对中国题材纪录片的需求以及越来越多的电视机构开始转向中国题材纪录片的生 产;另一方面却是中国自己出品的纪录片在美国以及世界主流市场几乎没有播出 的声音和空间。 问题的产生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严峻的课题:那就是中国纪录片要争取美 国市场、走向国际平台,我们的问题与障碍在哪里? 我们解决的对策是什么? 而 在寻找出路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业界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分析和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我们中国纪录片长足的生存和发展应该说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 l 一一,一 第一章、中国纪录片在世界荧屏的地位:历史与现状 一、 国外拍摄中国题材纪录片历史扫描 纪录片登上世界舞台的历史,最早大约可以追溯到电影刚诞生的那几年。最 早的历史记载是在1 8 9 5 年1 2 月2 8 曰,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巴黎一家咖啡馆的地 下室里用改装过的摄影机放映了他们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婴儿 吃奶等影片,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日常生活的真实场景。这是最早的一批纪录 影片。 中国题材的纪录片,也在不久诞生了。1 8 9 6 年,卢米埃尔兄弟派出了数百名 摄影师奔赴世界各地拍片,其中一些摄影师就曾来华拍过纪录片,只是这些影片 的名称和内容现在已难以考证。 1 8 9 8 年,美国爱迪生电影公司的一名摄影师在周游世界过程中曾在香港和上 海拍过一些素材,后来被编入香港码头、上海街景等6 部短纪录片中。4 年 后,另一家美国电影公司根据其摄影师在北京、天津拍摄的素材编辑发行了北 京前门和天津街景两部短片。 1 9 0 8 年,在上海从事电影放映活动的意大利人劳罗也开始了拍片活动,他 拍摄了上海第一辆电车行驶、上海租界各处风景、强行剪辫等片,而在 北京拍摄的西太后光绪帝大出丧,则是纪录了清王朝的两位最高统治者的盛大 葬礼场面。 1 9 0 9 年,法国百代电影公司的摄影师到北京拍摄风光片,也拍摄了一些京剧 名角( 如杨小楼、何佩亭) 的演出片断。同年,美国人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 成立了亚细亚影戏公司,起初拍摄的大多是纪录片,如西太后、不幸儿等。 1 9 2 5 年,苏联导演史涅伊吉诺夫与一名摄影师随同开辟莫斯科一北京远程航 线的苏联飞机来到中国,在张家口、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拍摄了一些素材,被 编入纪录片伟大的飞行与中国的国内战争,此片后来更名为东方之光,作 为苏联在国外上映的第一部新闻纪录片在西欧诸国放映。 两年之后,另一位苏联导演雅可夫布里奥赫来中国拍摄了新闻纪录片上 海纪事,影片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上海的情形,1 9 2 8 年在苏联上映。 1 9 2 7 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率领一个包括北大学生在内的联合考察队开 始对中国的西北部进行了持续8 年之久的考察活动,过程中拍摄了大量的电影资 料,曾在北京放映。 1 9 2 0 年末期,另一位瑞典人,考古学家安特森用电影纪录了自己在中国北方 和西北部的见闻,影片对塞外的风土人情、文物考古、民居、服饰等都有所反映。 1 9 3 5 年,当年在燕京大学任教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用一台1 6 。毫米手摇 摄影机拍下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场面,今天已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1 9 3 6 年,斯诺在访问延安期间拍摄的一些素材,纪录了毛泽东、周恩来的形 象,红军步兵和骑兵的操练、检阅和野战演习,八一运动会的球赛及部队的文娱 生活,这些素材也成为了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继斯诺之后,美国摄影师哈利邓海姆也辗转来到陕北革命根据地,拍摄了 纪录片中国要给予反击。 1 9 3 8 年,又一位苏联纪录电影工作者罗曼卡尔曼来到中国拍摄了表现中国 人民抗日战争的纪录片中国在战斗中和在中国o 同年,荷兰纪录电影工作者尤里斯伊文思历尽艰险来到中国,他拍摄的四 万万人民曾在不少国家上映,对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起到了积极作用。 与此相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华拍摄的日本纪录片不仅被用作鼓动日本民 众和军队进行侵略战争的宣传手段,更成为日本政府推行军国主义的外交手段。 1 9 3 7 年8 月2 1 日,就在“七七事变”一个多月后,“大日本电影协会”在中国 成立了“满洲映画协会”,大肆制作宣扬伪满“国策”的影片。从1 9 3 7 年至1 9 4 5 年,该协会在中国拍摄了6 0 0 余部影片,其中半数为系列新闻纪录片,如新闻 周报、大东亚战争特报等。 从1 9 3 8 年到1 9 4 3 年,日军曾经对重庆进行过2 0 0 多次空袭,出动战机9 0 0 0 余架次,投掷炸弹两万多枚,炸死炸伤市民数万人这段被称为“重庆大轰炸” 的史实曾经被纪录在长达6 个小时的电影资料片中,摄制者包括日本航空队的随 军摄影师、德国驻华大使馆新闻记者以及原国民党中央新闻制片厂的摄影师。这 些资料片在二战后被美军缴获,后来几经辗转流入中国。2 0 0 1 年6 月4 日,根据 这些资料片剪辑而成的5 1 分钟的关于“重庆大轰炸”的纪录片在重庆试播,这是 国内第一部反映6 0 年前那场劫难的纪录片。 1 9 4 9 年9 月底,2 5 位苏联纪录电影工作者来到中国,他们分成两个摄影队, 在长达8 个月的时间里,拍摄了大量的素材。两部大型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 和解放了的中国于1 9 5 0 年7 月1 7 日全部制作完成,上映后产生了广泛的国 际影响,因此都获得了“斯大林奖”一等奖。这两部影片大概也是外国人在华拍 摄的最早的彩色纪录片。 1 9 5 5 年,法国纪录片导演克里斯马盖来到中国拍摄了北京的星期天, 享有法国“新浪潮之母”盛誉的女导演阿涅斯瓦尔达作为艺术顾问一同前来。 1 9 5 8 年,已经定居巴黎的著名纪录片大师伊文思再次来到中国,拍摄了纪录 片早春,反映了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江南农村景象。 到了6 0 年代,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和国际局势,几乎没有外国人来中国 l 一 拍摄纪录片。 1 9 7 1 年,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伊文思携同罗丽丹到中国花费5 年时间拍摄了由 1 2 部影片组成的大型系列纪录片集愚公移山,1 9 7 6 年3 月初,在巴黎的四家 艺术影院同时上映。也许是这些影片满足了西方人了解“封闭锁国”已久的中国 的需求,此片仅在法国的映期就长达6 个月,后来又在西德、比利时、巴西等国 播映,也受到广泛好评。1 9 8 0 年代中后期,他们花费同样多的时间在中国拍摄的 另一部纪录片风的故事更成为纪录电影史上的杰作。1 9 3 8 一1 9 8 8 年,伊文 思在中国拍摄纪录片的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1 9 7 2 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了纪录片中国。由于当时中国特殊 的政治气氛,这部影片让安东尼奥尼和他的电影在中国遭到全国性的批判。安东 尼奥尼的遭遇在那个时代很有代表性,正如一位加拿大纪录片研究者指出的那样: 这些影片与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冷淡,从来没有成功地与他们进行过密切的交流, 只是一些由观光客拍摄的旅行日记般的有关中国的印象而已。 二战结束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冷战局面主导着国际关系。超级大国之间划定 了不容“敌国”记者和游客涉足的势力范围。1 9 7 2 年,美国与中国恢复外交关系 的举动成了打破冷战僵局的信号。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北京之行吸引了成群的西方 记者扛着摄影机飞往中国,争相拍录下尼克松和毛泽东相互表达慷慨友谊的盛大 仪式。 1 9 8 0 年,美国大型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国获 得奥斯卡最佳长纪录片奖,它可以称得上是这类影片中最意味深长和最温暖人心 的一部。影片纪录了美国小提琴家兼指挥家艾萨克斯特恩通过旅行演出为中美 音乐界的合作而付出的努力。而若是在几年以前,双方都会认为这样的举动是具 有破坏作用的。 自7 0 年代末期开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拍摄纪录片。 1 9 7 9 年8 月,一支由日本人和中国人联合组成的摄影队踏上了沉寂千年的丝 绸古道。1 9 8 1 年5 月完成的丝绸之路播出后在国际上掀起了股“丝路热”。 此次合作拍摄的成功又引发诞生了后来的话说长江、黄河等系列纪录片。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类影片尽管总体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制作精良,但因受到 题材等因素的局限,无法展开对现实生活的人文关怀,所以使得这类影片更多地 停留在考古探幽和对古文化遗址的重新解读上。 这期间,以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为题材、在西方颇有影响的纪录片应该说是英 国导演菲尔阿格兰花费三年时间在云南拍摄的云之南和b b c 出资制作的龙 之心。1 从外国人来华拍摄纪录片的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世界纪录片的目光紧紧跟 l _ _ _ _ 一 二、美国电视媒体中的中国题材纪录片 l 、三个第一:对2 0 0 4 年美国主流电视媒体中中国题材纪录片的考察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c o l u m b i ab r o a d c a s t i n gs y s t e m ,c b s ) 特地从纽约 派出制作组拍摄5 月1 7 日晚在著名的琼斯音乐j t ( j o n s e h o u s e ) 举行的休斯顿交 响乐团“大师系列演出”的最后一场公演4 。在那里,来自中国的青年钢琴演奏家郎 朗以其高超的演奏技艺和独特的演奏风格征服了在场的三千多位观众,也让c b s 为自己又一次找对了选题而骄傲。随后c b s 著名的新闻王牌节目 6 0 分钟( “6 0 m i n s ”) 在6 月黄金时段安排播出了对中国优秀青年钢琴家郎朗的访谈专题节目 m u s i cb yl a n g l a n g ,这是这个节目开办以来仅有的一次对中国一个青年人的 长篇访问; 另外,美国公共电视网( p b s ) 一季度的播出版面上显示,在3 月2 5 日至3 月2 7 日连续三晚9 点到1 0 点3 0 分( 东岸时间) 的黄金时间,p b s 播出了一部讲 述华人移民故事的纪录片成为美国人:华人经验( b e c o m i n ga m e r i c a n :t h e c h i n e s ee x p e r i e n c e ) ,这是资深节目主持人b i l lm o y e r s 倾力打造的部三段式 纪录片,探索了华人移民的漫漫历程及其成为美国人过程中的不断挣扎。p b s 还同 时开启了一个与纪录片同名的附属网站5 ,网站内容除了提供影片导览之外,还包 1。,。、。一 括相关的历史资料,如1 8 8 2 年排华法案全文、当年中国移民被拘留于天使岛时所 作的诗词,以及移民纪事表,等等。p b s 以这样的篇幅来讲述中国人的故事,在它 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与此同时,2 0 0 4 年2 月开始,由美国两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获得者a 1 l e n m i l l e r 领衔制作、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下属的文艺频道参与拍摄的纪录片帕 尔曼在上海( p e r l m a ni ns h a n g h a i ) 也在美国公共电视网p b s 播出,收视面覆 盖纽约、华盛顿、洛杉矶、芝加哥等美国各大中城市,获得了广泛好评。a l l a nm i l l e r 先生堪称美国最负盛名的音乐家传记片、艺术纪录片独立制作人,在美国制作音 乐类纪录片方面具有至尊地位。他在1 9 7 9 年的时候就来到过中国,当年跟踪拍摄 了美国小提琴大师斯特恩先生的中国之行,制作了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 f r o mm a ot om o z a r t ) ,这部纪录片还获得了法国嘎纳电影节的特别奖,而他在 2 0 0 2 年的时候又以极大的兴趣与中国同行合作,在上海拍摄了纪录片帕尔曼在 上海( p e r l m a ni ns h a n g h a i ) 。这部纪录片记录了美国著名的小提琴家p e r l m a n 在沪上音乐之旅的全过程,在美国的播出版长度达6 0 分钟。“这是以上海为主 题和文化项目为背景,并由上海电视工作者参与制作的电视纪录片第一次在全美 大范围播出”。 三个事例创造了三个历史上的第一,看似巧合,但其中透露的动向是显而易 见的,那就是美国的一些全国性广播电视网纷纷给予中国题材越来越大的播出空 间,有关中国人和中国的故事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外国人的兴趣和关注。这也从另 一个层面显示出中国题材纪录片在海外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 2 、f o x 等其他美国电视媒体公司对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升温表现 电视纪录片以其深入挖掘与生动展现的特质,不仅成为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 独特纪录,而且具有人文色彩的特别魅力。美国电视媒体中自己出资拍摄制作纪 录片的机构有: a e ( a r t 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 艺术和娱乐) 、 a n i m a l ( ( a n i m a lp l a n e t 动物星球) 、 b r a v ( b r a v o 喝彩n b c 旗下) 、 d i s c o v e r y ( d i s c o v e r yc h a n n e l 探索频道) 、 n a t i o n a lg e o g r a p h i c ( n a t i o n a lg e o g r a p h i cc h a n n e l 国家地理频道) 、 h b o ( h o m eb o xo f f i c e 家庭办公) 、 n b c ( n a t i o nb r o a d c a s t i n gc o m p a n y 国家广播电视公司) 、 p b s ( p u b l i cb r o a d c a s t i n gs e r v i c e 公共电视网) 、 s p i k e ( s p i k et v 高峰电视) 等等。 、 纪录片往往又被认为是体现一个媒体集团历史和综合实力的样式,所以继三 大电视网之后异军突起,己成为美国第四家大的电视网的福克斯广播公司( f o x b r o a d c a s t i n gc o r p o r a t i o n ,f b c ) 也十分重视纪录片的制作与播映。f b c 成立于 2 0 世纪8 0 年代,在新闻、娱乐和广告快速崛起的同时,它不仅开设了专门播出纪 录片的国家地理频道( n a t i o n a ig e o g r a p h i cc h a n n e l ) ,而且它旗下的新西兰自 然历史公司( n a t i o n a lh i s t o r yn e wz e a l a n dl t d ) 已经进入中国,向中国纪录 片制作人介绍西方制作技术和编剧过程,并且与他们一起工作,然后将节目出售 给国际各个广播电视机构,包括美国的动物星球频道( a n i m a lp l a n e t ) 、学习频道 ( l e a r n i n gc h a n n e l ,t l c ) 、公共电视网( p b s ) 、日本广播协会( n i t k ) ,等等,他 们还为中国优秀的纪录片制作人保留工作室。 美国探索频道( d i s c o v e r yc h a n n e l ) 进入中国后,目前在国内已经有近3 0 个省市电视台播出他们的电视节目,频道节目的v c d 在中国也已经售出了1 0 0 多 万份。他们继2 0 0 2 年在中国推出了旨在鼓励和支持纪实片导演新人成长和发展的 “新锐导演计划”后,2 0 0 4 年探索频道亚洲电视网联合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再 次启动当年度的“新锐导演计划”。“这是探索频道首次在同一个国家连续两次举 办此项活动”。对此,探索频道国际电视网总裁d a w nm c c a l l 女士解释说,中国 有许多才华横溢的新人,他们有很多关于中国的精彩故事,想要和世界起分享。 更重要的是,世界也想聆听这些故事,对关于中国的节日怀有极其浓厚的兴趣7 。 探索频道首次“新锐导演计划”委托制作的造纸村的风波、绛州锣鼓、 老北京,新故事等六部影片在亚太地区播出后好评如潮,并在亚洲电视节评 选中荣获三项提名。据悉,2 0 0 4 年度的活动也将选出六位优胜者,由探索频道与 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共同提供拍摄所需的机器设备和其它财务支持,这些获奖作 品将在d i s c o v e r y 探索频道全球公映。5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现在也瞄上中国题材和中国纪录片制片人了。国家地理频 道源于有4 0 年制作经验和辉煌业绩的国家地理电视电影,它首先在欧洲成立,1 9 9 8 年在亚洲成功开播,而后业绩卓著、日新月异。时至今1 7 ,它2 4 小时收视户已突 破3 8 0 0 万,成为亚洲有线电视发展史上增长速度最快的频道之一。他们日前仍派 出了数位高层管理人员来巡视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市场,而早在2 0 0 3 年美国国家地 理频道就与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合作创立了一个“纪录片基金”,专门委托亚洲的 制作人每年制作1 2 部- d , 时的纪录片,他们认为中国具有无数可以发掘的纪录片 资源。国家地理频道期望今年能有中国制片人的提案入选并拍摄,该频道将为其 提供1 5 万美元左右的拍摄经费。 在人们的印象中,国家地理频道制作播出的节目题材总是一般人难以涉足的 自然历史、探索发现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当他们把视线转向中国后首选的几部纪 录片,内容却进一步涉及了香港的赛马、武当山的中国功夫、茶道等等。国家地 理频道常务副总裁史伯恩说,许多西方人对中国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但是近些年 来中国文化的传播激发了他们的浓厚兴趣,特别是像卧虎藏龙这样的电影, 上映就引起许多人对武术的好奇,因此,选择武当山的功夫题材可以既是既代表 了地区性文化又能吸引西方人的“眼球”。这也被认为是“只有亚洲人方能真实 叙述的亚洲故事”9 。 我们都知道,“美国绝大多数电视台是私营商业化的电视台,因而具有双重的 任务:不仅满足观众、为观众服务,还要吸引相当数量的观众,以便吸引广告商 购买电视时间,从而使电视机构的拥有者赚取利润。”所以美国电视台一般不会 为了某种外来意志而违背经济规律办事,它反映出来的节目取向应该是比较真实 的市场需求。 纵观这些拥有强大经济集团支撑的美国媒体和纪录片专业电视网络的新方 略、新动向,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中国纪录片题材在美国市场和国际平台正走上 了一条充满温暖阳光的道路。这是我们两代的纪录片人孜孜阱求的境地,从某种 程度上说,这也是我们中国政府外宣工作期待己久的局面。虽然我们清醒地意识 到,这种良机不是中国纪录片本身所能赢得的,也不是中国纪录片人在过去短短 的那些年里所能创造的,它是依靠了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依靠了中国强大的综 合国力,但是这种中国电视纪录片大发展的前景终究是真真实实地到来了。 三、中国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上的处境 中国题材纪录片有了这样的国际氛围和市场需求之后,我们的纪录片人是否 就能象战士扛着自己的武器一样,携着自己的作品长驱直入、所向披靡了呢? 调 查得到的情况恰恰完全相反。 在美国四大网为代表的商业广播电视中,我们找不到一条中国摄制的纪录片, 就连非盈利性的同时又是以播出纪录片为长的美国公共电视网( p b s ) ,在它过去 三年里也没有播出过一个完全是由中国纪录片人自己制作的节目。 我们回过头来看刚才举例的几个节目: 对中国优秀钢琴家朗朗的访谈专题节目 m u s i cb yl a n g l a n g 完全是( 6 0m i n s 栏目自己策划、出资投拍的节目,制作人员也由栏目内部的编辑记者承担; 讲述华人移民故事的纪录片成为美国人:华人经验( b e c o m i n ga m e r i c a n : t h ec h i n e s ee x p e r i e n c e ) 是美国资深节目主持人b i l lm o y e r s 所在的外围电视 制作公司的投入,这家公司就设在公共电视网( p b s ) 同一幢大楼里,他们经过多 年的努力之后,已经成为p b s 一个紧密依靠的合作伙伴。公司完成纪录片的制作 包装之后,分别推销给包括p b s 在内的这样其它电视网络和平台播出;、 而纪录片帕尔曼在上海( p e r l m a ni ns h a n g h a i ) 则是凭借了美国独立制 片人a 1 l a nm i l l e r 先生在美国音乐类纪录片制作方面的至尊地位,早在开拍之前 就从制片代理公司和电视播出机构那里拿到了他们预先支付的启动资金,当然同 时也签订了播出合约。这从电视台方面来说,签下合约意味着可能有一个好的收 视率回报和将来独家版权的利益,而对纪录片来说,更是有了播出平台和播出时 间的保障。 以上三种情况恰好是代表了美国纪录片市场购销的主要三大方式,那就是完 全自制自播、制播分离、投资委制。不管外在形式有多么不同,它们中有一点是 共同的,那就是制作和市场的紧密结合,互相依存。 再看我们中国编导的纪录片到哪里去了? 在美国,中国纪录片导演只能指望 在午夜时分的纽约中文电视台看到自己的节目,仅是“午夜”和“中文台”这两 个限定词:,它的播出面和影响力就可想而知了。更何况从资料表明,纽约中文电 视台至少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更注重中文电视剧的购买和播出,而从他们已 经同国内电视台签约购买的纪录片节目来看,基本都算不上是真正意义的纪录片 作品,更谈不上是优秀作品了。 就连办到我们家门口、完全是针对亚洲纪录片制作力量的国家地理频道选片 投资计划,从5 5 0 个提案中筛选出来并最终拍摄完成的纪录片,也没有一部采用 的是中国内地纪录片导演的提案,更没有中国导演掌镜有些还是典型的中国 题材并在中国本土拍摄。这令采访当时活动的报社文字记者都大惑不解:难道中 国纪录片拍摄水平与“国际标准”相差那么远? 这样的疑问实在是让当今的纪录片难堪。中国其实不无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 力的优秀纪录片作品,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有一系列的中国制作纪录 片崛起,并屡屡在国际获奖,以下一张表格”可以帮助我们回想起那些曾经是中国 电视熟悉的编导名字和让我们激动的纪录片作品。 年份中国纪录片获国际奖项情况 j 9 9 j 年藏北人家,编导:王海兵,获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大奖“,入围 法国f i p a 国际电影电视节: 沙与海,编导:康健宁、高国栋,获28 届亚洲广播电视联盟奖;重 编更名为生活,入展95 年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i 9 9 2 年十字街头,编导:汤炯铭,获第三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纪录短 片大奖; 1 9 9 3 年最后的山神,编导:孙曾田,获距洲广播电视联盟大奖; 两个孤儿的故事,编导:高国栋,获日本福冈亚洲电影电视节纪录大 奖; 人鬼人,编导:高国栋,获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纪录片“大 奖; 深山船家,编导:王海兵,获四j 1 l 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后入围 法国国际音像节; 茅岩河船夫,编导:宋继昌,获第5 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 短片大奖; j 9 9 4 年两位百岁老人和他们的饮食,编导:张讴,获亚广联“饮食与人”主 题节目评比第一名; 普吉和他的情人们,编导:范志平、郝跃骏,入围德国、瑞典、英国、 葡萄牙等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1 9 9 5 益回家,编导:王海兵,获9 5 年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入围法 国f i p a 国际影展; 1 9 9 6 盆八廓南街16 号,编导:段锦川,获法国真实电影节大奖; 远去的村庄,编导:王小平,获上海国际电视节大奖,法国第10 届 国际电视节获提名; 山洞里的村庄,编导:郝跃骏,获法国“1 9 9 6 f i p a 评委会特别提名、 入围挪威、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际电影节 1 9 9 7 益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编导孙曾田,获爱沙尼亚国际影视人类学电影 节大奖; 三节草,编导:粱碧波,获第2 0 届法国国际真实电影节特别奖、入围 阿姆斯特丹、爱沙尼亚、意大利电影节; 钉子户,编导:张元,获日本h bf 第3 届“今日亚洲“录像纪录片 大赛头奖 1 9 9 8 皇回到祖先的土地,编导:章妮华,获亚洲广播电视联盟奖信息类纪录片 大奖: d 1 9 9 9 盆好大一个家,编导:李大元,获第20 届东京电影电视节最高奖: 疯狂英语,编导:张元,获意大利米兰电影制作人电影节最佳影片; 老头,编导:杨荔钠,获日本山形电影节优秀奖、法国真实电影节评 委会奖; 海选:编导:胡劲草,获蒙特卡罗国际电视节银奖 2 0 0 0 定北京的风很大,编导:睢安奇,第5 0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正式 作品: 这个表格包含了中国纪录片在国际电影节和电视节两个不同内涵的纪录片活 动中的得奖情况,即便如此,2 0 年里仅有这几部作品的突出表现显然是不够的, 一方面国际市场有着进一步的需求,另一方面更多的中国电视人在经历了长久的 等待和考验后也渴望与世界对话,并尝试用自己的声音参与文化交流和国际竞争。 但为什么我们的纪录片就是不能一步跨向国际平台,沟通这种供需呢? 这个当中 到底是“一步之遥”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这一代纪录片人何幸其有,生逢其时,降临在一个中国纪录片可以走出国门 大展宏图的年代;而这一代纪录片人又何焦其心,面临机遇却没有前人的经验可 循。 著名纪录片编导、第十届上海电视节纪录片白玉兰奖的终评委梁碧波在对美 国传媒文化感慨之余,积极呼吁当前应对纪录片进入海外市场要有重要的突破口。 “一方面必须要熟悉西方影片运作程序和游戏规则,一方面不断提高中国纪录片 自身的创作水平,让更多受众接受与认同。”这不是几个专业人士的焦虑和痛苦, 我们更多地可以把它看作是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时期的一个瓶颈,走过去,前面 是个天。我们不得不开始认真思考我们的问题和对策。 第二章中国纪录片走向国际市场的障碍性因素 西方电视台每年会播出大量的纪录片,它所提供的市场份额应当说是客观的, 但我们同时必须正视的问题是,中美之间、东西方之间相互语言、文化、制作等 方面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纪录片在美国市场和国际平台的拓展。 一、语言与交流的障碍 语言障碍是一个基础的障碍,却常常是我们平时工作中遇到中外交流时最无 奈的一个障碍。 外语水平的局限阻碍了我国纪录片的对外传播和我国的创作制作人员与外国 同行专业层面上的直接交流。这其中包括了与国外电视媒体的交流、与国外纪录 片同行的交流、与国外电视节评选机构的交流等。而这些交流对于我国纪录片走 向国际市场意义重大,没有了这些必要的交流,优秀题材的中国电视节目就无法 为国外同行与观众所认识和传播,另外,即使是十分优秀的中国编导想要参与国 际合作,如果外语水平不高,到了国外后就无法顺利地与当地摄制团队一起展开 工作。虽然在这其中翻译能够起到一定的沟通作用,但是由于专业翻译的稀缺, 大多数翻译还做不到完全透彻地领会和贯彻表达编导的意图,这是相对于我国方 面来讲的。 同样的道理,如果有外国编导来到中国,合作参与拍摄,没有翻译大家也无 法很好地就同一题材进行合作。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纪录片进一步学 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水平、谋求自己加速发展。 目前我国的纪录片创作和制作队伍的人员知识结构较为复杂,包括新闻、中 文、广播电视等专业毕业生,也有戏曲、农业、工业、军事等学院的加盟者。这 其中重要的外语人才却相对匮乏,而既精通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同时又通晓 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纪实频道作为中国仅有的两个专业纪录片频道之一, 其人员结构基本上代表了我国纪录片创作制作人员结构的主要特征,以上海文广 新闻传媒集团纪实频道为例1 2 ,我们可以看到频道人员的专业结构以及其中外语类 人员与非外语专业人员的比例。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纪实频道人员的专业结构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纪实频道外语类人员图表 众多非英语专业出身的纪录片从业人员可能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当他具有 了相当的驾驭身边人物和故事的能力之后,想再跨出一步,或者去向世人讲述中 国的故事,或者让世界聆听他们非凡独特的讲述,他们首先惧怕的就是语言的交 流。 英国日常语言派的代表人物j 奥斯丁在他的代表作论言有所为中更是重 点提出了“言即是行”的中心论点,语言使用可以深化传播效果( 层次、作用) , 所以对英语专业人材的运用和对团队整体英语水准培养提高是我们亟待认识和实 施的个问题。 二、中美文化以及叙述方式上的差异 中国观念美国观念 耋丝! 兰丝:一般而言,中国和其他亚 尘丛圭望:相反,美国人通常表现 洲文化反映_ ,社会科学家称为“集体 出一种个人主义取向。他们更重视独 个人概念 立性。自我实现即使不是一种期望, j :义”的取向。这些文化比较注重群 但至少更衽易被人们接受。美国人更 体合竹:和个人谦虚。 重视不受外部制约的“自由”。 中园人的社会关系比美国人更加正 式,等级更分明。中国人似乎非常习 美国人则更侧重丁非j e 式和平等关 系。美国人通常和社会地位相同的人 社会关系惯于等级分明的结构,他们可基于自 己在结构中的位置和惯例确定自己 在一起最自在;他们不太重视社会等 级。 的行为方式。 与美国人相比,i :,国人更可能拥有少荧国人可能有许多“朋友”羽i 熟人, 友谊数终生挚交,他们彼此之间交情深这些朋友和熟人随着时问的推移而 厚,愿意相互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 变换,彼此之间承诺的义务有限。 在中国入2 闻,与他人的天系通常意 与此相反,美国人倾向于同避相互依 义务 赖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长删义务的 昧着彼此之间的义务。 局面。 任务取向 中嘲人删重于关系墩向。保持和谐的相比之h 美国人测重于任务取向。 天系比完成任务更煎要。 宠成j 作通:常比关系更照要。 关系嫩向 r 国人所受的教育通常是避免商接 相反,荚囤人通常愿意盥接嘶剥问 和谐 冲突、公开批评和具有争议的话题。题、提出批评、讨沦具有争议的问题, 1 0 他们希望在周隔的人中保持雨i 渚,给并坚特白已认为地“事实”的意! l ;! ;。 “事实” 别人留“面子”。 他们对“i 1 1 :子”并不在意。 法律、规章 在交往方面,中国人通常更信任人际 而荧国人一股认为书丽规则适用3 - 和条例的 每一个人,并目- 胄够产生公正、合理 关系,而不太信任书面规则和程序。 作用 的程序j 手i 决定。 l ,一 美国人通常对过去不太感兴趣,他们 i 时间观念中国人比较怀旧,也比较注重未米。 注重的是眼前的情况。 在中国的传统中,个人在社会中的地 指定身份列于大多数美国人,个人地位主要基 位很大程度一i - 基,二继承特征,例如年 于自己的成就,包括受教育程度和事 龄、性别和家庭,但这种情形正在发 获取身份业上的成功。 生变化。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不难看出中美观众观念、文化背景的不同,这无疑会导 致他们对纪录片感受方式的 巨大差异,由于国内观众与国外观众在长期以来,我国纪录片的制作模式只 是在我国内部交流,由于面对的主要是国内观众,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时 间、地理、方位、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交代,这在国内播放时观众尚可接受、理 解,但对于不了解中国社会历史的国际观众来说,则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他们往往因为不了解纪录片的背景知识而不知纪录片“所云”,从而无法真正体会 节目的真正内涵,甚至对某些内容产生误解,使得播放效果适得其反。需要指出 的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外语节目的制作人比我们做得好得多,比如说,他们在提 到“广东省”时,会自觉地加上“s o u t ho fc h i n a ”这样一个注释。而这对于对 中国大的地理概念都不是很明晰的外国人来说,这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他们了解 具体事物内容的基础和前提。 对于前面提到的国家地理频道没有中国制片人的提案入选并拍摄的事例,他 们的节目制作负责人给了我们一点解释,也许能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我们在认知 角度和讲述方式上的问题有多么不可原谅。他说“国家地理”纪录片尽管是严格 意义上的“非虚构影片”,但它需要的是动感的和戏剧性的叙事手法。除了去捕 捉从未表现过的故事,它还特别强调从新的视角去展现已知的故事。相比较而言, 中国纪录片制作者提交的选题和方案“过于学术化”,“娱乐性差”,对事物的 观察角度不够独特,因此没有入选。 三、技术制作手段的缺陷 技术指标在纪录片生产和营销中所占的重要比例也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话 题。 我国纪录片制作在声音、灯光、磁带、字幕等方面的现状还不能同国际一流 的播出要求相比,这又使得一部分题材优秀的中国纪录片失去了走上国际荧屏的 9 机会。 而把目光投向国外,无数优秀的纪录片让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在这方面的不 足,例如法国导演雅克贝汉( j a c q u e sp e r r i n ) 历时四年,横跨五大洲,用长 达4 6 0 公里的电影胶片所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迁徙的鸟,它在拍摄初期不仅强 调选择开机时间和自然场景的选择,也特别强调人员装备,为此他们动用了1 7 个 世界上最优秀的飞行员和一个科学考察队,平均每天有6 0 0 人在为了这项拍摄工 作而忙碌。导演要求拍摄做到如同生活在飞行的候鸟群中,与它们一同飞越大地 和海洋。于是我们果真看到它以高清晰的画面将候鸟迁徙途中无与伦比的风光展 现无遗,观众跟随着鸟在踱步觅食,随后在镜头的带领下离开了地面,一起飞了 起来。脚下或者是冰川大海,或者是巴黎市区。无比开阔的航拍景象让人如痴如 醉,配合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画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候鸟飞翔时的状态。迁徙 的鸟带给了我们久违的惊喜,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带给我们全新的视昕完美感受。 对于拍摄纪录片的理念,雅克贝汉回答说因为纪录片最为真实,他拍摄的 目的是想获取真实、获取自然最美好的瞬间。该片获得了2 0 0 3 年奥斯卡最佳纪录 片奖提名、法国电影凯萨奖最佳剪辑、最佳音乐等多项大奖。 还需指出的是有业内人士认为高清晰电视将会迅速普及。作为高清晰电视技 术擅长发挥优势效果的纪录片制作领域,应密切掌握国际上这项技术的发展情况。 “有数据表明,美国目前已经有4 5 0 多家电视台在播放高清晰电视,n b c 除新闻 节目以外8 0 的节目都用高清晰技术制作播出,他们在购买素材和节目时也一律 要求是高清晰的。近年来美国高清电视价格也在不断下降,1 亿多家庭中,现在已 经有7 0 0 万户家庭拥有高清晰电视机”。” 四、营销上缺乏专业的制片人和团队 我们来看前面列表中的得奖纪录片,他们代表了中国纪录片的最高水平,然 而即使是这样,他们中除了少数几部之外,绝大多数的销售情况是“叫好不叫座”。 不要说在国内市场上无法与电视剧相提并论,就是在已经形成销售氛围的国际市 场上,也因为中国销售零散的局面,很难形成国际市场的规模效应。 我们应当看到,美国探索频道形成以后,原来全球很多纪录片零散的状态结 束了。一个从制片人到商业的流通环节形成了,从而纪录片就可以围绕播出平台、 按照一定制片管理方式和流程进行批量化生产。这种状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心协运动会策划书
- 2025年大学物理力学力学实验报告写作培训试卷
- 大数据驱动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 2025工会知识竞赛题库及参考答案
- 支座垫石专项施工方案
- 2025年美容化妆人员考前冲刺练习题含答案详解(培优B卷)
- 2025自考专业(会计)考试彩蛋押题及答案详解一套
- 2024-2025学年度自考专业(护理)能力检测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达标题】
- 2025年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招聘事业编制专业技术人员(一)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轻巧夺冠)
- 2025年美容化妆人员自我提分评估(必刷)附答案详解
- 眼整形课件教学课件
- 公司法务知识培训会课件
- 2025-2026学年秋季第一学期学校德育工作安排表
- 2025年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题库及参考答案
- 医药行业KA经理工作汇报
- 浙教版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科学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测试卷
- 纤维素基包装生物力学性能-洞察及研究
- 2025年海南省财金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炭石墨负极材料项目合作计划书
- 工程施工队课件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