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 旅游资源的生成:以沈阳故宫为例 中文摘要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国内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现代旅游接待地及其旅游资源的生成过 程。重点以辽宁省沈阳市的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沈阳故宫为个案,从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切 入,进行社会学与旅游学的交叉研究。利用政府和旅游部门档案文件及田野调查资料,考察 分析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中,在旅游业的推动下,政府、旅游企业、学者和民间人士 各种力量交叉叠合对旅游接待地文化价值化的影响; 主要对沈阳故宫旅游景区的民俗传统变 迁和文化再造的过程进行细描,对其中的影响要素做相对系统的分析。尝试通过具体的个案 描述与研究,揭示旅游开发与民间文化传承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民俗传统在遭遇旅游带来 的市场经济、政府管理、异文化冲击的过程中,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变迁转型和机制。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进行了相关文献 的梳理,本文希望拓宽旅游研究中单一的经济研究模式,使旅游文化研究的薄弱现状有所改 进。第二部分,对个案地点沈阳故宫进行系统的描述,展示在旅游资源的生成过程中各方力 量的活动场域。第三部分介绍了沈阳故宫的满族文化特色,以及对北京故宫的对比研究。第 四部分描述了在现代旅游开发过程中满族文化价值化的特点和过程, 民族文化被重新置换和 整合。第五部分分别讨论了政府、旅游企业和学者等力量在旅游资源产生的过程中所起到的 作用,以及各方力量在这一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旅游资源,满族文化,满族文化价值化,旅游开发 4 gener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 case based on shenyang palace abstract: this thesis is a case studied on the modern scenic spot and its gener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based on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sociology,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well-known scenic spot called shenyang palace. thesis study examined how the combination of government, enterprises, individuals and scholars impact the local folklore resources and culture transit through tourism. data was collected from documents of government agencies, tourism administration, tourism companies and field notes. through the case study, this thesis trie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folklore heritance, exploring the mechanism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renewal of folklore under the impact of market economy, governmental administration, and different cultures generate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is thesi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part one introduces why i choose this topic and the writing purpose, and clarifies a lot of related thesis and works. part two gives a brief explanation of shenyang palace, which shows the place where all the relationships are. part three expounds the manchu characteristics of shenyang palace, and compared it to beijing forbidden city. part four describes how people make manchu culture realize its valuation in the market economy; a kind of new culture is replaced and combined. part five discusses all the forces (government, tourism companies and scholars), which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process of introducing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ir own respective functions. key words: tourism resources, manchu culture, manchu culture valuation, tourism development 2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 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 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 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有权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 定。 作者签名: 日期: 7 引 言 一、选题意义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国内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现代旅游接待地及其旅游资源的生成过 程。重点以辽宁省沈阳市的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沈阳故宫为个案,从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切 入,进行社会学与旅游学的交叉研究。利用政府和旅游部门档案文件及田野调查资料,考察 分析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中,在旅游业的推动下,政府、旅游企业、学者和民间人士 各种力量交叉叠合对旅游接待地文化价值化的影响; 主要对沈阳故宫旅游景区的民俗传统变 迁和文化再造的过程进行细描,对其中的影响要素做相对系统的分析。尝试通过具体的个案 描述与研究,揭示旅游开发与民间文化传承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民俗传统在遭遇旅游带来 的市场经济、政府管理、异文化冲击的过程中,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变迁转型和机制。 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和渗透深广的实践活动,尤其体现了全球化和地方化、民族化运 动之间的张力, 是研究当代全球化现象的一个较好的切入点。 旅游是一个全球化的综合载体, 它把多样性的文化置于全球性的大市场中,市场传播通行的经济规律和规则,以强大的力量 冲击多样性的文化生态;同时,旅游又是一个努力体现多样性、制造异质性的空间。这样两 个方向的影响使旅游地的文化变迁更加复杂。 关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和保护的研究,已有不少。但把这些研究放在一 个相对完整的旅游景区里,从旅游景区变迁的动态过程去分析,尚未受到重视。本文的研究 目的和意义在于:开展社会学与旅游学的交叉研究,运用田野作业方法对旅游景区进行实地 调查。国内关于旅游的研究,长期主要局限于从经济和管理角度进行,从文化角度进行旅游 研究的不多。本文希望拓宽旅游研究中单一的经济研究模式,使旅游文化研究的薄弱现状有 所改进。 二、文献综述 (一)社会学领域的相关研究 国外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和理论方法,在我国相关的介绍和借鉴显得更为少见 1。近 年,肖洪根对国外旅游社会学作了全面的介绍。他综合评述了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的其中理 论流派,并从理论体系的建构概括了其中的六大基本属性与范畴。他分析说,旅游社会学与 旅游人类学的研究相交叉和重叠。旅游社会学的研究特点是注重对旅游现象作共时性考察和 比较,突出旅游影响的宏观性以及旅游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旅游社会学主 要表现出跨学科、多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的研究以及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他指出, “与旅 游社会学研究关联最为密切的,是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部分” , “旅游社会学的核心任务是探 讨旅游与社会文化变迁(或旅游与现代化)的关系” 。反映了社会学者的现实感和使命感以 及旅游影响的普遍性和深刻性。 国外社会学家比较多地从政治学角度研究旅游。社会学家科恩(erik cohen)对东南亚 1 肖洪根, 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兼评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动态(上、下) , 旅游学刊 ,2001(4) , 2002(1) 8 地区的民族旅游研究同样注入了这一视角,他提出东南亚各国发展“民族旅游”面临的两难 处境:一方面,这些地区的民族旅游是以其独特的民族差异性和经济的落后性为吸引,但这 样做的结果是张扬民族文化个性会与国家的民族一体化政策不相一致 2。他还提出应特别关 注卷入“民族旅游”过程中的少数族群、旅游机构以及各级政府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3。在 此之前,这样的建议是较为少见的,这种研究视角和方法被后人经常借鉴,影响深远。 我国的社会学界对旅游的研究相比于人类学界还要少得多。 王宁在 1999 年第 6 期的 社 会学研究上发表了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 , “揭示从 社会学角度对旅游现象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 。但是除了前述肖洪根及张进福5等人 屈指可数的几篇介绍和评述,相关文章和著述很少见诸出版物。换句话说,我国的社会学者 很少介入对旅游的研究。王宁指出其原因是: “长久以来,社会学界有一种价值倾向,认为 社会学只应研究严肃的 、 有用的 、 重大的问题,诸如贫困、犯罪或社会发展等等。 像旅游这一类现象,则被认为太琐碎了、太肤浅了、太轻松了,不值得花费精力去研究 6。 ” 其实, “社会学研究旅游是从一个更为整体的(即社会整体性)和更为一般的和普遍的社会 关系和互动的角度来分析旅游,因而带有其独特的社会学视角和方法” 。 7社会学的整体研究 方法和角度在当前旅游研究中是缺乏的。 从已介绍的国外社会学的研究成果看,他们研究旅游的方法和视角是值得借鉴的,特别 是上述科恩提出的要对旅游开发过程中当地人、旅游部门与政府三者之间如何协商和互动进 行分析与研究。尽管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基本是政府主导型,在发展旅游的政策制定和宣传 上都表现了政府的态度,但却少有人对此进行切实的关注和研究。 (二)人类学领域的相关研究 在欧美国家,旅游业的出现更早,相关的研究也显得丰富而深入,在人类学领域取得了 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并形成了旅游人类学。国外旅游人类学从 1970 年至今历经 30 多年的 发展 8,现在已形成多种理论和方法。就目前看来,旅游人类学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关于旅游 与文化变迁的互动、 旅游开发造成的文化商品化与文化真实性问题的讨论、 民族旅游等研究, 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和实证经验对我国的民族旅游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西方旅游人类学较多关注的问题是旅游发展与文化变迁的关系。正如美国学者格雷本所 说: “西方人类学界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旅游业的发展在发展中国家所引起的社区经济、政 治、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层面上。 ”宗晓莲在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述评一文中也认为, 从目的地社会出发进行的研究最为多见。而其中又以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居 多,早期学者们对旅游带来的影响持否定态度,后期的研究中发现情况不是那么单一,发展 2 肖洪根, 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兼评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动态(上、下) , 旅游学刊 ,2001(4) , 2002(1) 3 杨慧等, 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4 王宁, 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 , 社会学研究 ,1999,6 5 张进福、肖洪根, 旅游社会学研究初探 , 旅游学刊 ,2000(1) 6 王宁, 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 , 社会学研究 ,1999,6 7 王宁, 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 , 社会学研究 ,1999,6 8 宗晓莲, 西方旅游人类学两大研究流派浅析 , 思想战线 ,2001(6) 9 旅游带来的影响利弊兼有,且不能完全归之于旅游开发 9。并于此,在瓦伦l史密斯主编 的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一书中有较多论述。这本书突破了单一角度评价旅 游影响的视野 10,如格林伍德通过西班牙“阿拉德”仪式在旅游中被商品化的现象考察,最 初认为商品化造成对文化的破坏,对此持批判态度,后来在继续观察中发现旅游业对地方文 化也有积极的影响 11。麦基恩在对印尼巴厘岛旅游的研究中,发现当地人因旅游而形成的多 重角色并不互相排斥,而由旅游带来的文化变化呈现一个复杂的发展态势 12。该书的其他作 者也随着旅游的发展重新调整了自己早期对旅游的单一否定态度。 影响研究中的文化商品化理论曾是西方旅游人类学界一段时间里讨论的热点,有的学者 在论文化的商品化中,比较极端的指出旅游商品化对文化的破坏,招致了其他旅游学者的批 评 13,而在后来比较长的观察中,人类学者也改变了自己早期一味贬抑文化商品化的看法。 与影响研究相关的还有对文化表演与舞台真实性等问题的探讨,这些论述在国外有大量的成 果,如布讷的旅游中的创造性和真实性 、萨拉莫的桑河天使旅馆的旅游真实性 、王宁 的对旅游真实性的再思考 、张晓萍的西方旅游人类学中的“舞台真实”理论等都对 旅游中出现的真实性问题作了充分的讨论,并形成了相关的“舞台真实”理论 14。 在国外旅游人类学热潮的影响下,我国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刚刚起步。1999 年在昆明召开 的“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国内学者开始从人类学角度与国外学者 一起讨论和研究旅游,但正如有人指出的, “除了个别论文有所涉及外,中国学者还较少对 旅游作明确的人类学研究一方面是旅游界的人类学积淀不足,另一方面则是人类学界对 旅游研究尚缺乏系统参与 15” 。其后,随着国外学术的不断被介绍和借鉴,我国学界进一 步开展了旅游人类学研究,从翻译和介绍国外的旅游人类学理论和研究现状,进入到结合本 土现象进行研究。杨慧通过云南民族地区的个案论述旅游具有的现代性与民族权利意识的关 系 16,又从人类学视角讨论了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17、旅游开发中的“族群”和文化复兴问 题 18;张晓萍也从国外旅游人类学对旅游工艺品的研究联系到我国的此类现象19,并对文化 旅游资源开发有了新的看法 20。其他人类学者对旅游的论述还有一些,但总体还是欠缺的, 与国外该领域的研究相比,有较大差距。 9 宗晓莲, 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述评 , 民族研究 ,2001(3) 10 申葆嘉, 国外旅游研究进展 , 旅游学刊 ,1996(2) 11 美瓦伦l.史密斯(v.smith)著,张晓萍、何昌邑等译校,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 (第二版) ,中译本, 185-201 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12 美瓦伦l.史密斯(v.smith)著,张晓萍、何昌邑等译校,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 (第二版) ,中译本, 185-201 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13 谢彦君, 旅游学研究:尚不可靠的理论基础 , 旅游学刊 ,2003(2) 14 张晓萍, 西方旅游人类学中的“舞台真实”理论 , 思想战线 ,2003(4) 15 徐新建, 人类学眼光:旅游与中国社会以一次旅游与人类学国际研讨会为个案的评述和分析 , 旅游学刊 ,2000 (2) 16 段颖、 杨慧, 权利边缘的曼春满旅游作为现代性与民族意识的个案研究 , 见杨慧等编 旅游、 人类学与中国社会 , 94115 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17 杨慧, 旅游发展与丽江古城命运的思考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1(1) 18 杨慧, 民族旅游与族群认同、传统文化复兴及重建云南民族旅游开发中的“族群”及其应用泛化的检讨 , 思想 战线 ,2003(1) 19 张晓萍, 从旅游人类学的视角透视云南旅游工艺品的开发 ,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1(5) 20 张晓萍,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类学透视 , 思想战线 ,2002(1) 10 我国人类学界近年来对旅游中的文化变迁现象给予了新的理论方法的观照,其一是借鉴 国外学述前沿成果,如文化再生产理论来研究我国现实问题。2001 年,翁乃群考察分析了丽 江旅游中东巴文化再生产现象,指出在旅游商品化过程中文化的异化问题;2002 年,宗晓莲 论述了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对旅游带来的文化变迁研究意义 21,更加全面地介绍和导入了 该理论。目前在我国,该理论不仅在旅游领域被运用和介绍,在其他文化领域也受到重视, 但在整个旅游领域研究的丰富性仍是不够的,文化旅游中对该理论的借鉴更为少见。 由上可见,国外旅游人类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被介绍近来不久 22,我国学者还少有结合 本土现状所做的研究,而且国外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与我国的存在较大差异,西方人类学 界主要关注旅游中的客源国西方发达国家与旅游目的地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之间 的不平等关系,其研究中看似合理的结论在我国各旅游接待地是否有普适性?本文试图能通 过自己的个案进行检验,考察旅游开发中文化商品化现象,探讨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的双赢 发展模式。 (三)旅游学领域的相关研究 旅游学者对旅游带来的影响研究由来已久,主要涵盖在对旅游环境的影响中,特别是对 景区的自然环境的影响,而较少注意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23。1992 年,申葆嘉较早地注意到旅 游对接待地的影响;1996 年,郑向敏论述了旅游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24;2000 年,李蕾蕾从传播学角度讨论了旅游带来的文化影响 25。他们三人基本代表了不同阶级的研 究进展, 即从一般的旅游影响研究, 到对民俗旅游的关注, 到引入某种理论分析旅游的影响, 呈不断发展的态势。影响研究中,少数学者结合了实地调查,如刘振礼和刘赵平先后对河北 野三坡景区分别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并且从地理位置不同造成的旅游热点与非热点进行了 参照分析 26;又有学者对旅游村的村民角色变化进行了调查27。 旅游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是近年的一个热点, 有人认为, 乡村旅游也包括了民俗旅游, “乡村旅游具有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 28其实二者也是交 叉重合的关系,但旅游学的研究着眼于旅游开发。 关于旅游的政治属性问题,很少在旅游学界引起关注;从政府对旅游的管理角度研究, 已经有一些成果。匡林的旅游业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研究一书,就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 政府主导型战略作了粗略的研究 29;梁修存、丁登山就区域旅游开发的政府行为问题进行了 讨论,从政府对旅游的决策、投资和管理三方面的行为作了分析,此外,李滨、王树林、赵 新峰等人对此也有论述。但是很明显,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跟我国各级政府在旅游中的 21 宗晓莲, 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对文化变迁研究的意义以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变迁研究为例 , 广西民族 学院学报 ,2002(2) 22 张晓萍, 西方旅游人类学中的“舞台真实”理论 , 思想战线 ,2003(4) 23 申葆嘉, 论旅游接待地的社会压力问题 , 旅游学刊 ,1992(3) 24 郑向敏, 旅游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 , 旅游学刊 ,1996(3) 25 李蕾蕾, 跨文化传播及其对旅游目的地地方文化认同的影响 , 深圳大学学报 ,2000(2) 26 刘振礼, 旅游接待地的社会影响及对策 , 旅游学刊 ,1992(3) 27 付保红, 曼春满村寨民族旅游中村民社会角色变化调查研究 ,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2(1) 28 李伟, 论乡村旅游的文化特征 , 思想战线 ,2002(6) 29 匡林, 旅游业企业主导型发展战略研究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11 实际作用不相一致,尚有很多可开拓的学术空间。 三、个案点选择和资料来源 本文以沈阳故宫这一具体旅游景区为个案。沈阳不仅是东北最大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处 于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位置,而且也是东北首批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 化名城的城市。沈阳故宫位于沈阳古城的中心,除北京故宫外,这里是中国仅存的一座古代 宫殿建筑群, 包括皇帝处理政务的殿和皇帝、 后妃居住的宫及其他多种类型的配套附属建筑, 建筑群自成体系,特色鲜明,保存完好。 后金 (清) 是明朝末年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融合体满族为主体创立的地方政权。 在其入主中原前, 已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的交往和相互影响。 沈阳故宫作为这个政权的宫殿, 既吸收中原王朝宫殿制度的理念,又把满族在政治体制和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方面的特色及 地方建筑风格等融入宫殿建筑的布局、造型和装饰之中,使这做宫殿在建筑艺术和使用制度 方面,既与中国内地有着明确的传承和融合关系,又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区别于中 外其他同类建筑。由于它的存在,使一些现代已经消逝的满族传统文化特色得以通过这些历 史建筑保存于世。因此,沈阳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珍贵而有特色的优秀范例,也是中国 古代汉族和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相互融合的罕见杰作。 选择该景区作为个案,还在于调查者从事田野调查的多方优势。其一是本人曾经在景区 附近居住多年,并于 2008 年 12 月由于沈阳故宫方城的改造而进行搬迁,目睹和亲身经历了 沈阳故宫从前的旧貌和经历改造开发的一系列过程。其二是本人在大学期间做过沈阳故宫的 讲解员和附近旅行社的兼职导游,利用身份关系较易接近信息提供人和被访谈人,为田野作 业提供了一些便利条件。 我从 2008 年 6 月至 2009 年 3 月先后走访了沈阳市发展改革委员会、沈阳市旅游局、沈 阳市沈河区皇城街道办事处、沈阳市沈河区档案馆、沈阳市沈河区旅游局、沈阳故宫博物院 和旅游公司等有关部门和企业,查阅和搜集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得到了沈河区旅游局杨科长 和沈阳故宫博物院市场营销部部长韩春艳女士的热情帮助。我收集到的资料主要分为: 1、田野调查中的访谈和观察资料。 2、地方文献。 3、地方政府的文件和旅游企业的广告宣传品。 4、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 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较少运用政府文件和访谈资料,而这正是本项研究的独特之处。 论文希望通过大量的地方文件及相关的访谈,相对全面地揭示故宫的文化变迁。在论文的具 体写作过程中,将相关文件与田野调查所得资料,以及文献研究相互印证,交叉使用,共同 构成本文的三条线索,贯穿整项研究。 四、相关概念的说明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定义有很多种。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和中国科学地理研究所的 定义是: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 12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 30 保继刚等人认为: “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与旅游目的地 的人工创造物 31。 ”概括这两种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旅游资源是指在旅游经济活动中,作为 旅游开发的对象,具有吸引力,能产生效益的物质与文化。 30 肖星, 旅游资源与开发 ,3 页,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31 保继刚等, 旅游地理学 ,52 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3 第一章 个案概况 一、沈阳故宫概况 沈阳是辽宁省省会,被誉为“共和国长子”,是东北地区第一大城市和我国最重要重 工业基地,素有“东方鲁尔”的美誉。沈阳地处东北辽河平原的中部,属北温带半湿润大 陆性气候。东有长白山余脉伸入境内,天柱山、棋盘山、辉山等景色宜人,是沈阳东 部著名的风景区。西部为辽阔的平原,市内地势平坦,浑河由东向西流经市区,与新 开河、南运河一道装点着城市。因此,沈阳依山傍水,四通八达,物产丰富,四季分 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32。 沈阳市作为清都城盛京的延续,是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沈阳故宫,又 称盛京皇宫,在清代尚有陪都宫殿、奉天宫殿等称谓。它始建于努尔哈赤时期的 1625 年,建成于皇太极时期的 1636 年,后经康熙、乾隆时期不断的改建、增建,形成了今 日共有宫殿亭台楼阁斋堂等建筑 100 余座、500 余间,占地面积达 6 万平方米的格局面 貌。这是清王朝亲手缔造的第一座大气庄严的帝王宫殿建筑群,其浓郁多姿的满族风 格和中国东北地方特色,使其成为满汉建筑艺术融合的尽善尽美的范例。今日的沈阳 故宫既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古迹和旅游胜地,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 沈阳故宫的建筑具有鲜明的满族民族和东北地域特色,以满族在政治制度、宗教 信仰和生活习俗的特点与传统宫殿建筑完美融合的风格为主,同时兼收并蓄蒙、藏、 汉等民族的建筑结构和装饰手法,形成了个性飞扬、魅力四射且自成体系的建筑风格。 沈阳故宫的东路建筑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建,其主体建筑大政殿与两侧呈八字形 排列的十王亭(包括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和右翼王 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构成一组视野开阔的庭院,其帐幄 式建筑造型及其布局,是满族人狩猎组织发展而来的清朝立国之本八旗制度在宫 殿建筑上生动而具体的再现,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所仅有。而作为沈阳故宫标志性建 筑的大政殿,以八角重檐攒尖式木结构的形式体现满族特有的“帐殿”;其殿身正面 红柱上的双龙盘柱翘首扬爪,雄浑有力;殿檐下兽面、蜂窝等别致的木装修,则反映 了藏传佛教的装饰手法大政殿的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 价值和科学价值。 32 资料来源: 14 (图一:沈阳故宫大政殿) 沈阳故宫中路建筑体现出皇太极所建的“盛京大内宫阙”与乾隆皇帝所建的东巡 行宫和谐并存的特点。中轴线上,有气势庄严的大清门、富丽堂皇的崇政殿、巍峨壮 丽的凤凰楼、神秘古朴的清宁宫及关雎宫、麟趾宫、永福宫等。其建筑多为硬山殿顶 五开间式,高临下的高台寝宫与相对平地建造的金銮殿,形成了沈阳故宫特有的“宫 高殿低”的现象,这是满族建筑特色的真实写照,与明清北京故宫“三大殿”建于高 台基之上而后宫居住区建于平地的“殿高宫低”相映成趣。而清宁宫等后妃的寝宫, 以口袋房、万字炕、落地烟囱以及索罗杆等外部特征,反映了满族传统的生活习俗和 宗教信仰,是民族文化与宫廷建筑文化完美融合的实物见证。 (图二:沈阳故宫崇政殿) 中路两侧的东西二所即是乾隆时期增建的皇帝行宫,包括供皇太后随帝东巡时接 受朝贺的颐和殿、起居之所介祉宫,皇帝东巡时办理政务的迪光殿,兼做书房和寝宫 的保极宫以及伴驾后妃使用的继思斋等。其清秀隽永的江南园林布局,精巧细致的装 饰手法,雍容华贵的宫廷陈设,都体现出典型的汉族文化艺术和皇家园林的色彩。 西路建于公元 1781 年至 1783 年,主要包括皇帝东巡驻跸盛京行宫时举行宴会和 赏戏的戏台、嘉荫堂以及收藏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的文溯阁等。整体风 15 格自然典雅,与皇家园林异曲同工,是沈阳故宫中极富独特文化气息与休闲韵味的建 筑单元组合。 此外,沈阳故宫还有一批较独特的建筑区域,这就是作为供奉清帝祖先和祭祀之 用的盛京太庙。其建筑屋顶全部为黄色琉璃瓦,与沈阳故宫其他建筑采用黄色琉璃瓦 加绿色剪边以及蓝、绿、红、白等多种色彩并用的形式完全不同,体现出皇家祭祀建 筑的特殊性 33。 2004 年 7 月 1 日,沈阳故宫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沈阳故 宫“代表清政权入主中原前皇宫建筑的最高艺术成就,是一例满族风格宫殿及其融合 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特点的帝王宫殿建筑杰作”。 沈阳在第一次成为都城后,即已开创了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综合性城市 功能的先河,而沈阳故宫就是那时所流下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具象符号。如果说, 城市是记忆的艺术,那么沈阳故宫就是维系着沈阳人的精神与物质世界存在的根。在 某种意义上,沈阳故宫若不复存在,人们就将失去了对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认同 感和归属感,而且,沈阳故宫这一历史文脉“点”的丧失是无法用新的形式予以重现 的,这就是沈阳故宫在历史文化名城沈阳的定位。 二、沈阳故宫的兴起及其特征 (一)沈阳故宫的兴起 旅游接待地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是现代社会提供各种物质条件 及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们产生了出游的动机共同促成的。王宁在论述旅游与现代性 的关系时说,旅游是对现代性生存条件好恶交织的反应和体现。旅游虽然在传统社会里久已 存在,但并不普遍;而在现代社会,旅游成为一种现代新民俗。现代化条件不仅使旅游的社 会发生成为可能,而且使旅游成为大众的必需。他进一步解释说,现代性带来出游条件的实 现,但“现代化过程所带来的副作用或负面效应,诸如自然的消失、环境污染、生活节 奏的加快、随技术分工而来的工作性质的程式化、大众社会中人情的淡漠以及矫饰和虚情假 意的盛行等等,使人们对之有所恨 ,因而旅游成了寻求一时解脱的方式” 。 34在现代 社会里,工业化程度越高,人的异化程度越厉害,传统社会里的许多文化特征和人的情感发 生了巨大变化,人变得越来越孤独和失落。人的信仰体系发生了重大更替或迷失,人的生存 意义被抽空了。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的生产生活模式使很多人长期处在一种单调、疲惫、压 抑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激烈的竞争,快速的生活节奏,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紧张、人情的淡 漠。在物质欲望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的欲求、感情的需要是空虚的。而且,从固守了悠久 历史的传统社会过度到现代变幻莫测的现实中来,人的不安定、不安全、混乱不堪、不知所 措的感觉时常侵袭着人的心理,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这些都造成人们选择外出旅游来逃 避现实,寻找另一种生活环境,以释放自己的压力和倦怠,回归精神家园。旅游成了现代人 33 韩福文、佟玉权, 辽宁历史文化与旅游 ,188-190 页,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34 王宁, 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 , 社会学研究 ,1999,6 16 生活的重要内容。而现代经济发展为游客提供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精力,也创造了旅游外 部条件,即交通服务、通讯设施等。于是,旅游成为现代社会人们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现代化的众多因素导致人们热衷于旅游。其一是现代化的急剧变化需要通过对过去生活 的体验,赋予现在一种坚固的、稳定的性质和暂时的展望。现代都市怀旧思潮风行,人们纷 纷到农村田园或是历史古迹去感受自然和传统。现代化创造了两个极端,一个是向前走的趋 势,即与往昔不同的工业化、城市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等力量以洪流一般的来势摧 毁着传统社会里的阻碍其发展的各种文化存在; 另一方面, 又唤醒人们对过去的追忆和珍爱, 对已经或者即将逝去的传统的留恋。现代城市社会中商业化气息浓重,人与人之间以利益关 系为重; 与之相对照, 传统农业社会的重人情轻利益的习俗风尚让人怀念。 在西方发达国家, 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转型,而在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时期,国家把 城市化、工业化程度当作现代化进程的衡量标准,因此,原生的文明构架下的许多文化形态 和方式面临渐渐远去和消逝的可能。在这种背景下,怀旧成为旅游的一个主要动机。在沈阳 故宫,雄伟宽广、连绵成片的宫殿建筑群以及象征独特的满族文化的饮食和服饰显示着逐渐 远去的农耕文明的厚重、朴实、自然、亲切给被工业化异化的人群以情感的慰藉,安静 闲适的宫廷生活制造了能够把人们暂时带回到昨天的生活中去的幻想,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 在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依然存在的舒适景象。 旅游还能补偿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多种缺失。在对人的生存状态极具束缚性的城市化、工 业化社会中,旅游是一种对人的常态需求的补偿,是受压抑的人性的宣泄渠道。瑞士学者 h.schmidhauser 在谈到旅游的社会时,曾提出旅游能“弥补日常工作和生活环境所带来的种 种匮缺。比如,社会匮缺或人际与友谊的匮缺;气候的匮缺;运动与行动的匮缺;接近自然、 欣赏美景、户外休闲的匮缺;经验、文化、发现的匮缺 35”等等。现代社会人们解除受压抑 的需求在旅游景区里可以得到满足和释放, 那里宁静的气氛、 热情的接待、 淳朴的民情风俗、 耳目一新的景观、倍受尊敬的礼仪等等,都可以补偿旅游者日常生活中所缺失的内容,消除 生理和心理紧张压力,恢复健康,带给旅游者轻松愉快的体验。 从现代人出游的动机来说,还有许多是与民俗文化相关的。比如,现代人强烈的知识追 求使探知他人世界、了解异地或异民族生活方式的认知欲望也在增加。旅游者对于特殊的民 族民俗和地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向往能体验异域风情,感受异国情调。在沈阳故宫,无论 是建筑还是装饰,都保存着浓郁的满族风情。奇异的服饰和装扮、古老的风俗、陌生的语言, 都让游客感到新鲜和好奇。当地的土特产和民族工艺品也成了旅游商品,受到游客喜欢。总 之,当农耕文明逐渐远离现代人的生活,现代化造成人的异化和生活环境的异化时,人们开 始强调回归自然,开始珍视和怀念传统的文化。 (二)沈阳故宫的特征 根据我在沈阳故宫景区的多次田野调查所获得的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和旅游开展的现状, 参照其他历史古迹(尤其是北京故宫)的景点材料和一般自然风光旅游的情形,旅游接待地 35 转引自谢彦君, 基础旅游学 ,110-111 页,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17 的特征逐渐明晰。旅游接待地,首先是实地的自然的文化展演和保存空间,它除了真实性这 一最大特点,其自身还具备一些条件,使其从一般建筑中脱颖而出,成为被开发的对象,它 们通常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资源独特丰富,文化具有多样性。一般来说,旅游最大的吸引就是特色文化,与上 述游客对文化奇异性的追求相对应,当地文化越是奇特,其资源价值就越高,独一无二的特 色文化最被游客青睐。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旅游接待地在开发中力图挖掘和创造 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据旅游学者发现, “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种类越多,对旅游者的吸引 力就越大” 。与全球背景下的城市化、现代化风格相比,沈阳故宫景区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与 历史性,它以满族文化为重要特色,在沈阳这一汉族人口聚居地区中文化个性鲜明。 2、标志鲜明。一般来说,任何景点都有自己的标志性景观,这是旅游开发的通常规则。 旅游景区的标志物, 或是形象鲜明的民族服饰和装扮, 或是风格突出、 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筑, 或是独一无二的民间歌舞,这些都直观地展现一个地方特色的可视标志。旅游最主要的活动 是“观览” ,这些标志物就是可直接诉诸视觉的景观,它的奇异性带来强烈的旅游吸引,也 最容易在游客的记忆里打上烙印。 3、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旅游学者发现,我国城市居民的出游率与旅游目的 地的距离远近呈正相关 36;为了在短期求得经济效益,旅游开发者往往选择离买方市场距离 近,有良好客源的地区进行开发。并且尽量利用已有的交通便利优势,以减少基础建设的投 资。沈阳故宫景区地处于沈阳市中心繁华商业街,旅游区位优势明显,客源市场比较稳定, 并且紧临韩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国家,来东三省旅游的国内外游客往往会慕名而来。 小 结 沈阳故宫旅游景区的诞生既因其有自身的特殊文化资源,又因其适宜的外部条件;它保 存着丰富的民族传统,具有旅游开发的可能性;在现代化形势下,又有了可开发的可行性和 必要性。概括地说,优越的东部地区条件、独特的文化资源、多彩的民族性格,是沈阳故宫 的生存条件。 36 吴必虎, 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 , 地理学报 ,1997(2) 18 第二章 沈阳故宫的满族文化特色 按照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应当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我 们理解,这种规定的基本含义应该是,这个项目应该是属于人类文化的某一个时期的某一种 类型,并且在同类型的文化遗存中,具有突出的历史意义、突出的艺术价值、突出的科技含 量,成为同类型遗存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者。具体到沈阳故宫,就是它应该代表中国宫殿 建筑中的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地域环境、特定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以下从历史、艺 术两个方面作以简要论述。 一、沈阳故宫的历史价值 沈阳故宫是满洲民族的历史见证。公元 15 世纪末至 16 世纪初,原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 的古老民族女真族,为了改变长期分裂动乱的状态和反抗明王朝的民族压迫,在其首领爱新 觉罗努尔哈赤的率领下,在 30 多年的时间里,采用武力兼并和政策招抚并用的策略,先 将处于今辽宁省东部山区的建洲女真各部落联合为一体,然后又兼并位于今吉林东南部和辽 宁北部的海西女真和更北方的东海女真一些部落,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势力,并于明万历四 十四年(1616) ,在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境内的赫图阿拉山城创立“后金”地方 政权。此后几年中,于“萨尔浒战役”中击败明朝前往征剿的二十几万大军,先后占领明朝 辽东汉人居住区的抚顺、铁岭、开原、沈阳、辽阳等多座城市,并把统治中心迁至辽阳。 1625 年,努尔哈赤为求得进一步发展,决定将都城迁至沈阳,现存的沈阳故宫即是在女 真族政权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从此开始兴建的。 但由于几百年来的世事变迁,赫图阿拉和辽阳的宫殿及都城遗址,都因为废置较早而无 从见到当年的完整面貌。能够真实、形象的记述这 历史过程,而且完好的延续到现在的遗 迹只有沈阳故宫这一处。虽然其建筑年代比前两处略晚,但却是清入关前几处宫殿的集大成 者。所以现在的沈阳故宫仍被称为“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 ,成为人们了解那段历史最 重要的实物见证。 二、沈阳故宫的满族艺术价值 (一)布局形式方面 沈阳故宫中路建筑群虽然大致分布依“前朝后寝”的制度,符合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基 本原则,但仔细分析却仍有与中原历代皇帝不同之处。比如,按建筑南北种轴线均衡分布是 汉族制建筑群的基本规则,沈阳故宫中路宫殿随符合这一原则,但却是乾隆年间改建以后的 结果。 其初期面貌是崇政殿前左右两侧的厢房建筑并不均衡, 其东为三间小平房和七间厢楼, 西为七间厢楼和九间厢楼,位于“金銮殿”前的“左辅右弼” ,建筑高低长短各不相同。其 形成的原因,是满族在山区居住时,由于可供建房的平地并不多,所以很难使建筑群落的平 面布局两侧完全对称,而他们刚刚进入平原地区时仍然对此习以为常。与此相同的例子是沈 阳故宫的“宫高殿低”现象,即崇政殿、大政殿等礼制建筑均位于平地,但帝后寝宫却建在 人工堆砌的近四米的高台上,与北京故宫太和殿等三大殿与寝宫区的对比恰好相反。这也是 源于满族在山区居住时部落首领居于高处的习俗而形成的一种建筑空间对比特色。 19 (二)建筑造型方面 在建筑造型方面,皇太极时期建造的各宫殿极其附属建筑,除了一般认为形成较晚的凤 凰楼外,无论是中宫清宁宫、正殿崇政殿,还是存放一般生活用品的库房,也不分平方还是 楼房,全部为硬山式屋面。这应当是满族在辽东最常见的传统住宅形式和建筑技术的发展水 平所决定的。从当时满族人的欣赏观念而言,这种方正、稳定、简单、坚实的式样,就是他 们最应该居住的房舍的造型。按照中原汉族建筑等级制度的观念,硬山式的屋面属于级别较 低的平民化普通样式,根本不是皇家宫殿主体建筑应该采用的样式。在宫殿的开间方面也是 如此,沈阳故宫建筑并未采用七间、九间面宽的宫殿常见开间,主要建筑均为五间,这种与 民宅基本一致的房屋体量,又与汉族宫殿中高敞宽大为威严雄伟的认识形成鲜明的对照,都 反映出当时包括皇室贵族在内的满族人在宫殿建造方面平实和质朴的审美意识。至于一向被 人们认为布局和造型都十分独到的大政殿和十王亭区域,则更是源于满族早期生活中常见的 帐幄形态,十分富于天真自然的意味。 (三)民族风俗方面 在满族风俗方面,沈阳故宫建筑则比较典型地适应了满族民族生活礼仪和信仰习俗的特 色。清宁宫的宫门不是开在正中,而是开在五间种的东侧第二间,使西侧四间连成通畅的空 间,俗称“口袋房”或“筒子房” ,这是与满族长期的居住习俗具有直接关系。首先,满族 先世居住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这个生活在中国东北寒冷地区的民族以地穴式建筑为早期形 式,后来逐渐过度到半地穴式建筑和地面建筑,但依然保留着古老时代的某些特点。室门开 于一侧的 “口袋房” 即属于此类。 因为地穴式建筑中最常见的就是由一个入口进入居住空间, 而其住室则因取暖或修建难度等方面的要求,多是位于一个直接与门相连的整体空间,成为 口小内大的口袋式。其次,满族住宅“正室”多被用作本家族举行集体祭祀的场所,清宁宫 作为皇宫的中宫,不仅供帝后居住,也具有萨满祭祀“神堂”的功能,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 至道光九年(1829)清帝最后一次东巡,陆续使用 200 余年。而口袋房的分隔方式,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5月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招聘工作人员(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培优b卷)
- 2025年东城区教育委员会所属事业单位第二批招聘(47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3年度执法资格考前冲刺练习试题附完整答案详解(必刷)
- 2025年上半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招聘工作人员笔试备考试题含答案详解(新)
- 2025法律硕士高频难、易错点题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年行政执法资格证考试题库及答案(共50题)
- 2024-2025学年度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模拟试题附参考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湖北省大冶市北师大版7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试黑钻押题及答案详解(有一套)
- 2025年高职单招考前冲刺测试卷附答案详解(培优B卷)
- 2024-2025学年度环卫垃圾处理工模拟题库含完整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水利监理人员安全培训课件
- 2025-2026学年岭美版(2024)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148)
- 培训学校前台工作
- 2025党风廉政建设知识题库(含参考答案)
- 第五课 网络的搭建说课稿-2025-2026学年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初中二年级(上册)教科版(云南)
- 东岸文化传媒劳务合同4篇
- 上甘岭战役课件
- GB/T 45951-2025科技馆常设展览实施通用流程
- 医院安全生产知识培训课件
- (2025)汽车驾驶员(技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理论必刷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