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莽原是鲁迅主编过的一个刊物,莽原时期指的是从1 9 2 5 年莽原创 刊开始到1 9 2 7 年底莽原结束止。这段时期是鲁迅一生中的重要时期,他摆脱了 新青年后的“彷徨”心态,重新拿起文艺之笔,在语丝、莽原等刊物上 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他的小说创作近乎停滞,但杂文创作出现了一个高峰。不论在 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鲁迅的杂文都与新青年时期有很大的不同。他的杂文中出 现了大量的“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内容,同时出现了围绕“女师大事件”、 “三八”惨案等具体事件与对手进行的论战内容,不仅如此,鲁迅的杂文文体 形势更加多样,出现了许多新的杂文表现形式。 莽原时期鲁迅的译文也异常丰富,译介的总体倾向是很明晰的,他翻译了 许多外国作品中有“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特征的散文、杂文,尤其注意到了 厨川白村关于“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创作,这些对于鲁迅杂文风格的形成 有很大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鲁迅的杂文创作与译介活动之间,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动,他 对于译文内容的选择直接与其杂文的主题相关,而这些译文又反过来成为他的一个 思想资源,对他的杂文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在杂文中提倡的“文明批评”和“社 会批评”是受到厨川白村等作家的影响,但是鲁迅对这些译文的内容并非全盘接受, 而是进行了一种创造性的转化,揉进了许多中国经验。 硕士研究生张亚梅( 中国现当代文学) 指导教师孙郁研究员;魏韶华教授 关键词:鲁迅;莽原时期;杂文;译介 a b s t r a c t m a n gy u a nw a sak i n do fm a g a z i n el ux u nh a de d i t e d t h ep e r i o do fm a n gy u a n r e f e r st ot h ey e a rf r o m1 9 2 5t o1 9 2 7 i tw a s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p a r ti nt h el i f eo fl ux u n h eg o tr i do ft h eg l o o m ym o o d r e t o o ku pt h ep e no ft h ei i t e r a r ya n dd e v o t e dt o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c r e a t i o na f t e rt h eo s c i l l a t i n gd a y s i nt h a tt i m eh es c a r c e l yw r o t en o v e l s h o w e v e r , h ep u b l i s h e dm a s s i v ee s s a y sa n dt r a n s l a t i o n si nt h ep e r i o d i c a l so fl i t e r a t u r e i n h i se s s a y sa p p e a r e d ”t h ec r i t i c i s mo fc i v i l i z a t i o n ”a n d ”t h ec r i t i c i s mo fs o c i e t y “h e c o n t r o v e r t e dw i t hm a n yp e o p l et o w a r dt h ef e m a l e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e v e n ta n dt h e 3 t 1 8 ” m a s s a c r ea n ds oo n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h i st r a n s l a t i o n sw e r ea l s oe x c e p t i o n a l l ya b u n d a n t ;t h et e n d e n c yo f h i st r a n s l a t i o n sw a sm u c hd e f t n e d :o no n eh a n d ,h et r a n s l a t e dm a n ya r t i c l e sw h i c hh a d t h ec o n t e n to f ”t h ec r i t i c i s mo fc i v i l i z a t i o n ”a n d ”t h ec r i t i c i s mo fs o c i e t y ”o nt h eo n e h a n d ,h es t a r t e dt o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l i t e r a t u r ea n dr e v o l u t i o n w cm a y f i n di ta p p e a r e ds o m eb r i g h tc o l o ri nh i si d e a sf r o mh i sb o o k l i s t 硒w e l la st h ew o r k sh e e n c o u r a g e dt h ey o u t ht ot r a n s l a t e i n t h a tp e r i o d ,l ux u n se s s a y sa n dt r a n s l a t i o n si n t e r a c t e de a c ho t h e rm u c h t h e c o n t e n to fh i st r a n s l a t i o n sr e l a t e d d i r e c t l y t oh i se s s a y , w h i l et h et r a n s l a t i o n sh a d t r e m e n d o u si n f l u e n c et oh i se s s a yc r e a t i o n 。b u tl ux u nn e v e ra c c e p t e dt h e s et r a n s l a t i o n i d e a sd i r e c t l y t h em a n gy u a np e r i o d i c a lm a n i f e s t e dt h ei d e a so fl ux u ni nt h a ts t a g e l u x u n se s s a y sa n dt r a n s l a t i o n sc o n t a i n e dm u c h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h i si d e a s t h r o u g ht h e e s s a y sa n dt r a n s l a t i o n sp u b l i s h e di nt h em a n gy u a np e r i o d i c a la n dt h ey us ip e r i o d i c a l ,w e m a yc l e a nu pt h es p i r i t u a lt r e n do fl ux u n i ti so fv i t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t oe x p l o r et h ea r t i s t i c c r e a t i o no fi lx u n p o s t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z h a n gy a m e i ( c h i n e s em o d e r na n dc o n t e m p o r a r y i i t e r a t u r e l d i r e c t e db yr e s e a r c h e rs u n s u ny ua n dp r o f w e i w e is h a o h u a k e y w o r d s :l ux u n ;t h es t a g eo f m a n gy u a n ;e s s a y s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系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文中 依法引用他人的成果,均已做出明确标注或得到许可。论文内容未包含法律意义上 已属于他人的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已用于其他学位申请的论文或成 果。 本人如违反上述声明,愿意承担由此引发的一切责任和后果。 论文作者签名:移亚梅日期:p 。7 年l 明l 5 日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学位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学校。 学校享有以任何方式发表、复制、公开阅览、借阅以及申请专利等权利。本人离校 后发表或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 青岛大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于本声明。 不保密匹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4 ”) 论文作者签名:刁衄梅 导师签名:锄南笨 导师签名:彭经徊多再 日期:w 吖年l 胡“日 日期:叫年,2 月日 引言 引言 莽原是五四以后的一个文艺期刊,1 9 2 5 年4 月2 4 日创刊于北京,鲁迅主编, 初为周刊,附于京报发行,同年1 1 月2 7 日止,出至三十二期后,由于京报 停止副刊以外的小幅,便停刊了。1 9 2 6 年1 月1 0 日,莽原改为半月刊,由未名 社出版,单独运行,署“未名社编辑部”编,实际上仍由鲁迅编辑。1 9 2 6 年8 月, 鲁迅离开北京赴厦门,莽原由韦素园接编,“未名社出版部”印行,1 9 2 7 年1 2 月2 5 日出至第2 3 、2 4 期合刊号终刊,共出两卷四十八期,后来莽原半月刊改 名为未名半月刊。 莽原时期指的是从1 9 2 5 年莽原创刊开始到1 9 2 7 年底结束止( 因为论 述的需要,不排除在这段时间前后作必要的延伸) 。实际上莽原周刊和半月刊并 不是继承关系。莽原周刊的撰稿人以狂飙社作家群为主,主要为鲁迅、高长虹、 向培良、李霁野、荆有麟、韦从芜、韦素园、台静农、景宋、尚钺、李遇安、许钦 文、黄鹏基、戴敦智等,莽原半月刊主要撰稿人大部分是未名社的成员,以安徽 作家群为主:鲁迅、李霁野、韦素园、韦从芜、曹靖华、台静农、向培良、戴敦智、 高歌、杨丙辰等。 实际上,莽原半月刊与未名半月刊的联系比起与莽原周刊的联系更 为密切,之所以选择莽原周刊与莽原半月刊这一时期作为考查时段,并不 简单地因为刊物名称相同,而是这两个刊物恰好体现了鲁迅在1 9 2 0 年代中期的文学 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杂文创作和译介活动,且鲁迅在未名时期已经不是刊 物的主编,所以不再将未名考察在内。 在1 9 2 0 年代时期,不仅在莽原上投稿,也在语丝、晨报副刊等报刊 上投稿,但是为什么是“莽原时期”而非“语丝时期”或“晨报副刊时期” 呢? 原因在于莽原是鲁迅第一次真正主编的刊物。在东京时,鲁迅编辑的新 生杂志流产;1 9 1 1 年1 2 月,担任越铎日报名誉总编辑,两个月后,便与该 报脱离关系;在新青年和语丝中,他也只是参与主编,莽原杂志是鲁迅 文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更能够反映他在1 9 2 0 年代的精神走向。 莽原时期是鲁迅一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的鲁迅摆脱了新青年后 关于这一点,未名社成员李霁野曾经撰文否认过莽原社是未名社的前身这种说法,他在记 “朱名社”中提到“一九二六年一月,我们出版了莽原半月刊。此前鲁迅先生编过一种莽 原周刊,在京报上附出,我们只以个人名义投过稿,和其他投稿人高长虹等并没有什么 社团关系。所以莽原社是未名社前身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见1 9 5 6 年1 0 月出版的回忆鲁迅先 生1 3 页) 。莽原社主要成员是高长虹,向培良、荆有麟和章衣萍等,他们注重杂文创作,莽 原周刊主要是他们在努力;而未名社成员是韦素园、韦从芜、李霁野、台静农和曹靖华,是 一个致力于翻译的社团,他们是莽原半月刊的主要撰稿人。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彷徨”心态,思想上出现了亮色,重新拿起文艺之笔,进行杂文创作。他的杂 文出现了与新青年时期不同的特点,同时出现了“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 的内容,这些特点的出现表明了鲁迅在莽原时期的杂文创作由自发状态进入到 自觉状态。同时鲁迅在莽原时期还进行了大量的译介活动,他不仅自己翻译厨 川白村、有岛武郎等的作品,而且鼓励未名社青年人进行译介活动。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考察鲁迅在莽原时期的文学活动、莽原时期鲁迅杂文 的特点以及莽原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鲁迅的杂文在1 9 2 0 年代中期出现了“文 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内容,这一特点直接影响了其杂文的内容和风格。莽原 时期的杂文与新青年时期的随感录相比,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形式、风 格上都出现了很大的不同,这些特点又是伴随着他的译介活动出现的。在译介过程 中,鲁迅更多地选择了一些批评的文章,杂文、散文居多,而小说和诗歌很少。莽 原是鲁迅杂文创作和翻译作品发表的阵地,也是他在1 9 2 0 年代对中国文学、革命 与社会思考的集中体现。而在鲁迅的杂文创作中,莽原是新青年时期过后, 杂文从自发到自觉地进行创作的一个集中体现,开创了一个重要的杂文创作时代。 同时,鲁迅也充分地利用这份杂志,营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话语空间。 从鲁迅杂文产生之日起,对于这种文体的争论和研究一直没有停止。对于鲁迅 的翻译研究,比较其鲁迅的小说、散文和思想研究要薄弱许多,但近年来也有研究 者注意到了鲁迅的翻译,研究文章丰富了许多圆。但是同时联系到鲁迅的杂文创作和 译介活动,注意n - - 者关系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孙郁在他的论文译介之魂中提 到了“我以为鲁迅精神活动里,还有几个领域的工作是互动的:学术研究与创作, 也是一种交织;美术介绍与杂文写作,似乎也有彼此的暗示与渗透” 1 1 。近年来, 期刊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众多民国期刊被发掘出来,形成一股研究热潮,新青 年、小说月报、创造、语丝、现代等均有人作为研究课题,但莽原 这份刊物还没有人专门研究,许多细致的工作尚待完成。作为主编或参与编辑过许 多期刊的鲁迅,也有人很多研究者注意到。除了早年学者们作了大量的史料性的扎 实的工作以外,在鲁迅与期刊杂志的关系这一方面,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鲁迅的 编辑者身份和培养人才方面。在这一点上,周海波老师将鲁迅的创作纳入到传媒的 视野中进行研究,给了本文很大的启发。 关注现实社会,是鲁迅研究的旨归。鲁迅研究应该将历史意识与当代精神相 结合。用历史发展和现实的眼光去探究,可以发现与开掘历史的当下价值。本文的 关于鲁迅杂文的研究述评,可以参看北京出版社2 0 0 3 年3 月出版,季羡林主编的2 0 世纪中 国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在鲁迅研究中散文研究述评部分中,梳理了从1 9 1 9 年傅斯年论 及鲁迅杂文开始以后八十多年鲁迅杂文研究的历史。 见( ( 1 9 8 1 2 0 0 5 年鲁迅翻译研究述略,李春林、邓丽,鲁迅研究月刊2 0 0 6 年第5 期,基 本囊括了关于鲁迅的翻译研究。 2 引言 选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期望对于鲁迅在莽原时期的杂文的特点进行分析, 并且通过细读他的杂文和译文,开掘出鲁迅在这一特定时期的精神走向,从而将莽 原对于鲁迅和现代文学的意义呈现出来,这对于鲁迅研究和现代文学期刊研究不 无微观探究的意义。 3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鲁迅与莽原 新青年时期过后,鲁迅的杂文创作比较少,直到1 9 2 4 年底,情况才有了变 化,因为在这年1 1 月,有了语丝,翌年四月,又创办了莽原。鲁迅的两个杂 文创作的高峰,都与期刊有关。可以说鲁迅一生的创作中,没有那种文体可以像杂 文这样与期刊有着如此深厚的联系,期刊为他的杂文创作提供了战友和阵地。在1 9 2 0 年代的北京,莽原和语丝的出现对于鲁迅杂文创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同时 这个时期的杂文创作也影响了他的译介倾向。他选择翻译的作品有统一的倾向,而 这些译介作品又为鲁迅的创作提供了启发,莽原时期鲁迅形成了一个创作和翻译、 编辑与创作的互动期。 1 1 莽原时期的舆论氛围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期刊杂志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五四以后, 期刊杂志的兴办成为文人参与文学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文学期刊以其无所不包的 内容、个性突出的风格赢得了数量固定的接受群体,制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中国现代的期刊杂志的大量兴办要追溯到五四时期。五四运动由一场学生运动 发展到一场重大的思想革命,它把现代性带到了古老的中国,这种文化上的胜利带 给人们的冲击物质和制度要有力得多。这场运动带来的民众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 思想转变,使得传统伦理原则被粉碎,偶像和权威遭到了冲击,白话文形成了一种 流行的写作方式,同时新文学在文坛占据了统治地位。 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新闻及公共舆论事业进步很快。五四后的报刊杂志无论在制 作技术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有了巨大的改进。这类出版物数量的增长更是史无前例。 其受众数目也在激增,政府和公众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新闻出版。“在五四 事件发生以后的半年内,中国约有四百种白话文的新刊物出现”i z j 。虽然这些刊 物大多昙花一现,但它们表达出了五四运动的精神。这些期刊将年轻的知识分子介 绍给大众,也培养了一批新文学的读者,使“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从 此以后,争取个人解放、宣扬民主和独立思考的持续性影响一直存在。 与文坛的纷争不休相比,政治的斗争更为激烈,军阀混战、党派之争,使整个 北京的政治文化环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混乱景象。五四运动过后,一直到1 9 2 8 年 奉系易帜,民国在形式上实现一统之前,政治上动荡纷扰,所以北洋军阀统治下的 五四时期,思想文化反而能够大放异彩,知识分子得到了一定意义上的学术自由。 在五四运动过后,新知识分子一直在向着两条道路发展:一方面是新思想出版 物的增加和伴随而来的新观念的流行;另一方面则是各种社会团体和社会服务的建 4 第一章鲁迅与莽原 立与扩张,这一切都为日后中国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五四过后,新青年于1 9 2 0 年南下上海,新青年的同人们解散,知识分子 失去了发言的阵地。1 9 2 0 - 1 9 2 1 年的北京比较沉寂,但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得知识分 子已经意识到了传媒的力量。一份刊物,不仅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发表文章的空间, 还可以以刊物为中心,形成一个志同道合的集团;更重要的是期刊杂志的出现,可 以满足这些知识分子构建舆论空间、表达独立思想的要求,所以,创办属于自己的 刊物也就成为现代知识分子干预社会的最佳途径。 在2 0 年代,各种报刊杂志仍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涌现,出现了一个文化周刊现 象。从1 9 2 1 1 9 2 7 年,共出现了2 0 多种文化周刊,继承了新青年的思想文化传 统,营造了知识分子的公共空间。这些刊物的大量出现,改变了文坛的风向,为中 国现代文学的创作、出版和传播,提供了一个平台。报纸和期刊杂志的大量出现和 迅速传播,也成为文学界和思想界的一种大背景,每个知识分子都无一例外地受到 影响。 北京的舆论氛围更是浓厚,高长虹在走到出版界1 9 2 5 年北京出版界形势 执掌图中说到了“北京不但有专致于思想的工作者,即章士钊做一总长,也要来 办一刊物,发挥他个人的主张。这是在别处所看不到的”【3 】。二十年代的北京,鲁 迅、周作人、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弄潮者在寻找新路时逐渐分化,新文学阵营形成 两翼:一是以鲁迅、周作人等为代表的语丝派,一是以胡适、陈源等为代表的现代 评论派,两派文人开始在各自的阵地语丝、莽原、现代评论上口诛笔伐, 论战争鸣。 语丝、现代评论、莽原等刊物有其自身的特点,同人杂志取代了社团 会刊成为出版界的主流,除了在编辑原则上充分展示团体意志外,另一方面就是政 治性背景的逐渐淡化。内部捐款或集资成为同人刊物解决问题的首要办法,这使得 期刊大都远离政党形态因素,独立性加强了。虽然刊物必须投放到市场中,需要发 行量和购买者,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看重这些市场的因素,不刊登商业广告, 不以追求发行量为目标,这也一度成为新文学期刊区别于后来的商业期刊的独特之 处。 1 2 鲁迅与莽原杂志的成立 谈到莽原杂志的成立,就不得不提到同时期另外一种与鲁迅关系的杂志 语丝。语丝比莽原创刊要早,鲁迅同样在语丝上发表了大量的 杂文作品。但是,鲁迅却在语丝出版不过半年之后,1 1 1 j 1 9 2 5 年4 ) 弓2 4 h 又主编了 莽原,这成为鲁迅编辑史上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5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周作人为语丝拟定的发刊词中说到“我们几个人发起这个周刊,并没 有什么野心和奢望。我们只觉得现在的中国的生活太是枯燥,思想晃太是沉闷,感 到一种不愉快,想说几句话,所以创刊这张小报,做自由发表的地方。我们并不期 望这于中国的生活或思想上会有什么影响,不过姑且发表自己所说的话,聊以消遣 罢了”【4 】。 这个发刊词部分地表达了当时的文人对于期刊的一个共同的想法,那就是 “想说几句话”,鲁迅也不例外,但是鲁迅与周作人不同的地方在与他恰恰“期望这 于中国的生活或思想上会有什么影响”,他不仅仅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更重要的是“破 坏”旧文明、旧思想。 新青年分化后,鲁迅和许多新文学知识分子都失去了发言的阵地,1 9 2 1 年 下半年开始到1 9 2 4 年,鲁迅的文章都发表在晨报副刊上,但“抽稿风波”后, 晨报副刊上也不能投稿了。荆有麟曾经谈到过因为孙伏园辞职而导致的失去阵 地的无奈:“常写文章的人,忽然没有合适的发表地方,也有些不舒服。因为当时的 北京,杂志是意外的少,努力评论,是胡适之先生发表政论的机关杂志,刚出版 的现代评论,又是有政府靠山的宣传机关。至于报章,虽然已经有了副刊,但顺 天时报副刊,是为日本人而说话,邵飘萍的京报副刊,是专捧女戏子,黄报副 刊,就是专登啊呀呀,我要死了的发源地。闹得当时原在晨报副刊上发表 作品的人,简直没有插足的地方了”翻。 同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鲁迅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园地作为发言之地,对中国这 个“漆黑的染缸”进行破坏,这是鲁迅积极支持孙伏园创办语丝的重要原因。 但是鲁迅认为自己被称为“语丝派主将”是“不虞之誉”【6 】,他并不是语丝派的 主编,虽然他对于语丝稿件的编排等具体问题,还是会发表意见,但北京时期 的语丝的实际上由周作入主持。鲁迅在1 9 2 5 年2 月1 7 日致李霁野的信中写道:“语 丝是他们新潮社里的几个人编辑的。我曾经介绍过两三回文稿,都至今没有消息, 所以我不想寄给他们了,f 7 】。鲁迅对斯诺所作鲁迅评传所提的意见中也指出:“莽 原和语丝我只编莽原;语丝是周作人编的”恻。 “ 语丝上刊登的文章,以简短的感想和批评为主,但也兼采文艺创作和一般 思想的介绍与研究。鲁迅在从1 9 2 4 年至1 j 1 9 2 7 年的语丝上发表了八十多篇文章, 多为杂文、散文诗、也有译文、序跋等。他曾经指出语丝的特点:“任意而谈, 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侣应该 1 9 2 4 年下半年,从欧洲留学回来的刘勉己取代蒲伯英担任了晨报代理总编辑。他对孙伏 园所编的副刊极为不满意,决定要进行“改革”。鲁迅创作了一首我的失恋给晨报副刊, 有学者考证,讽刺的对象不是一般写无聊的失恋诗的“诗人”,而是1 9 2 2 年从欧洲回来的徐志 摩。同为欧美留学生的刘勉己看出了鲁迅讽刺诗的所指,抽去那篇孙伏园已经编发的稿子,引 起孙伏园的不满,这直接导致了孙伏园离开晨报副刊,并成为他创办语丝的一个催生剂。 6 第一章鲁迅与莽原 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 - n 觉得有些危急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 其辞”【9 】。 其实在未有莽原创刊动议之前,鲁迅在1 9 2 5 年3 月3 1 日致许广平的信中表达 了这样的思想:“北京的印刷品现在虽然比先前多,但好的却少。猛进很勇,而 论一时的政象的文字太多。现代评论的作者固然多是名人,看去却显得灰色。语 丝虽总想有反抗精神,而时时有疲劳的颜色,大约因为看得中国的内情太清楚, 所以不免有些失望之故罢。由此可知见事太明,做事即失其勇,庄子所谓察见渊 鱼者不祥,盖不独谓将为众所忌,且于自己的前进亦有碍也。我现在还要找寻生力 军,加多破坏论者”1 1 0 。由此可见要在沉闷和遍处“灰色”的旧都北京创办一种比 语丝和现代评论更具生命与勇气、也更具“破坏”力的杂志,是鲁迅早已 酝酿于心的想法。这也是鲁迅一方面在语丝上发表文章,另一方面又另外主编 莽原的一个重要原因。 鲁迅书信和文章中曾经大量提到过莽原,莽原寄寓了鲁迅在1 9 2 0 年代的 文学理想。他在坚持“对于根深蒂固的所谓旧文明,施行袭击,令其动摇”的同时, 寻求着“有反抗和攻击的笔的人们”【1 1 】,吸引、组织、培育青年们投入到这一意义 深远的斗争中来。可以说,鲁迅在1 9 2 0 年代中期着重抓住了舆论阵地的建设和“新 的青年战士底养成”两件大事,莽原的创办是完成这两个任务的一项具体措施。 筹办莽原的缘起,荆有麟在鲁迅回忆断片最后一节( 莽原) 时代中, 写道京报刚出版不久的几种附刊中,有一种戏剧周刊,是“专捧女戏子的”, “因思想关系,我们很反对”,于是邵飘萍就很痛快地决定将其停刊,让荆有麟去找 鲁迅,再办一种新的周刊,附在京报出版。荆有麟去找过鲁迅,鲁迅也同意了。 在荆有麟的回忆中,鲁迅当时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们还应该扩大起来。你看,现代评论有多猖狂,现在固然有语丝, 但语丝的态度还太暗,不能满足青年人要求,稿子是岂明他们看的,我又 不大管,徐旭生先生的( 猛进,倒很好,单枪匹马在战斗,我们为他作声援罢, 你去同飘萍商议条件,我就写信约人写文章u 列 鲁迅的这段话包含了丰富的含义,一是语丝行使主编职责的是周作人:二 是鲁迅对于语丝有肯定也有不满,因为其“态度还太暗”;三是鲁迅开始看中富 有活力和战斗力的猛进,想要创办一份不同的刊物为之声援,并且直接出任主编 之职了。 1 9 2 5 年4 月2 0 b 出版的京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广告:“思想界的一个重要消 息:如何改造青年的思想? 请自本星期五起快读鲁迅先生主撰的? ? 周刊,详 情明日宣布。本社特白。”【1 3 】第二天,京报又刊登了- - n 由鲁迅亲拟的( 莽原) 出 7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版预告: 本报原有本报原有之图画周刊( 第五种) ,现在团体解散,不能继续出 版,故另刊一种,是为莽原。闻其内容大概是思想及文艺之类,文字则或撰 述,或翻译,或稗贩,或窃取,来日之事,无从预知但总期率性而言,凭心立 论,忠于现实,望彼将来云。由鲁迅先生编辑,于本周星期五出版。以后每星 期五随京报附送一张,即为京报第五种周刊【1 4 j 这则出版预告实际上类似于莽原的发刊词,鲁迅曾在4 月2 2 日给许广平 的信中指出京报原来登的广告“夸大可笑”,因为其中有“改造青年的思想”这 样虚张声势的话。但是鲁迅自拟的预告中的“率性而言,凭心而论”与语丝 发刊词中的“自由思想,独立判断”一脉相承。语丝没有能够贯彻“冲破一 点中国的思想界的混浊的空气”这个宗旨,鲁迅是对之不满的,这是鲁迅要另外创 办莽原的重要原因。 莽原创刊后,鲁迅极力避免莽原成为一个纯文学刊物。在华盖集题 记中,他提到了创办莽原的目的:“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 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因此曾编印莽原周刊,作为发言之地, 可惜来说话的竞很少” t s l 。他希望的是“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稿子不断增 多,“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成为一种社会的风气,在青年们中间引起一种批评 的,也就是破坏的声音。 虽然鲁迅也在莽原以外的其他刊物上发表文章,但是他的关于“文明批评” 和“社会批评”的希望,在莽原上是寄予最深的。编辑身份和撰稿人身份的一 致,赋予了编者更大的发挥空间,编者可以把自己的思想和主张直接灌注到刊物中 去,使刊物的主旨更加明晰。他一共在莽原周刊和半月刊上发表文章5 7 篇,在 莽原周刊第1 期上发表了春末闲谈,莽原半月刊第1 期上发表论“费厄 泼赖”应该缓行,这两篇文章战斗性很强,都是对于中国文明的批评,寄予了鲁迅 对于莽原的期望,希望刊物中多出现这样的批评文明,发挥战斗作用。 在鲁迅的提倡和领导下,莽原青年们也发表了很多杂文。高长虹的杂文风格 近似鲁迅,能以多种笔法作文,棉袍里的世界在颇为散漫的结构中,以嘲讽的笔 调指出社会和人性的弊端;招勉之的杂文文笔诙谐;许寿裳以学者的渊博,揭露和 批判国民性弱点;许广平的杂文更具学生的锐气,抨击着国民;黄鹏基在刺的文 学中更直白地表明了对文学的态度:“我以为中国现代的作品,应该是一丛荆棘。 因为在一片沙漠里,僮憬的花都会慢慢的消灭的,社会生出荆棘来,他的叶是有刺 的,他的茎是有刺的,以至于他的根也是有刺的。怎样抓住他的病的深处,就 很利害地刺他一下。沙漠里遍生了荆棘,中国人就会过人的生活了! ,【1 6 j 这种姿 其中莽原周刊上发表1 6 篇杂文,2 篇译文;莽原半月刊上发表3 9 篇文章,1 6 篇译文 8 第一章鲁迅与莽原 态在当时的文坛显出了勃勃的生气。莽原周刊中的杂文丰富了杂文园地,为中国 杂文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鲁迅曾经说过:“现在的各种小周刊,虽然量少力微, 却是小集团或单身的短兵战,在黑暗中,时见匕首的闪光,使同类者知道也还有谁 还在袭击古老坚固的堡垒,较之看见浩大而灰色的军容,或者反可以会心一笑。在 现在,我倒只希望这类的小刊物增加,只要所向的目标小异大同,将来就自然而然 的成了联合战线,效力或者也不见得小”【l 。只是后来的半月刊中,几个青年都是 翻译大于创作,没有能够在杂文方面继续鲁迅的期望,但是他们却在翻译方面做出 了成绩,成为莽原的另一个贡献。 9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莽原时期鲁迅杂文的特点 鲁迅的杂文创作始于新青年上的“随感录”,“随感录”是新青年的一 个栏目的题目,作者并非鲁迅一人,还有陈独秀、钱玄同、周作人等。这个栏目的 作者们都有着反传统的立场,和对于进化论、科学、民主、个性解放的热忱。19 3 3 年,鲁迅编了自选集,在为这本t l 选集所写的自序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 战线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街,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 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随便谈谈。有了小触感,就写一些短文,夸大 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得到比较齐整的材料,则还是做短篇小 说,只因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所谓记述虽然比先前好一些,思想也似乎比较无拘束。 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 似。 这些正是鲁迅在五四过后的状况和心境。鲁迅所谓的“随便谈谈”的文字,指的就是杂文,在 1 9 1 8 和1 9 1 9 两年,鲁迅写了4 0 篇杂文,除刊于每周评论的一篇随感录、刊于新潮的 对于( 新潮) 一部分的意见以及刊于国民公报的寸铁和自言自语之外,其余 的3 1 篇都发表在新青年上1 。虽然鲁迅在这个时期的杂文创作还处于尝试阶段,但他找到了 一种适合于自己的文体方式。只是在鲁迅涉足报刊支撑的舆论空间时,还不能够完全流露出自 己的创作个性,他对于新文化运动,还保持着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他把自己在“五四”时期的 创作定位为“听将令”,并不愿意将自己卷入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位置。 这两年的杂文创作中,鲁迅显示出毫不含糊的新旧文化绝对两分和坚决反传统的思想立场。 但这些主题与同时期别的作家的作品相比,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同是反封建、反对旧道德和旧 文化,但是他的杂文尚没有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有影响力,最终并未能及时地在社会上引起 太大的响动。1 9 2 5 年1 1 月,当鲁迅将这些文章中的大部分收集成册时,他提到“我在新青年 的随感录中做些短评,还在这前一年,因为所评论的多是小问题,所以无可道,原因也大 都忘却了。但就现在的文字看起来,除几条泛论之外,有的是对于扶乩,静坐,打拳而发的; 有的是对于所谓保存国粹,而发的;有的是对于那时旧官僚的以经验自豪而发的;有的是对于上 海时报的讽刺画而发的。记得当时的新青年是正在四面受敌之中,我所对付的不过一 小部分;其他大事,则本志具在,无须我多言”“9 ( 。这些文字表明了多年以后,鲁迅重新看待 自己在最初写作的杂文,也感到了自己杂文的局限。但另一方面,鲁迅感到由于“现状和那时并 没有大两样”,这也是这是鲁迅在经历了几年的创作停歇期之后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杂文创作的 动因所在。 其中2 7 篇列在新青年“随感录”专栏中,两篇我之节烈观和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列为一般论文,另有渡河与引路和拳术与拳匪两篇列入“通信”栏 1 0 第二章莽原时期鲁迅杂文的特点 2 1 杂文内容更关注现实 在莽原时期,鲁迅通过杂文对所批评的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痼疾进行了 深入的开掘和剖析,他最重要的思想还是体现在对于旧道德、旧伦理、旧思想的批 判上,这一点与新青年时期的随感录是一脉相承的。同时,鲁迅按照明确 的文体意识创作的杂文日益增多,发表在莽原上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春末闲谈以及发表在语丝上的论睁了眼看、论雷峰塔的倒掉等,几 乎篇篇都是杂文的经典之作。莽原时期的杂文在中国现代杂文史上具有特别重要 的意义,与新青年时期的“随感录”等短评式杂文相比,鲁迅对杂文的艺术形 式和艺术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其杂文又出现了与新青年时期不同的艺术 特色。 从内容上讲,首先,鲁迅在新青年时期的杂文侧重于剖析新旧文化的对立 关系,反对封建思想,提倡个性解放,并且多为泛论,决不轻易涉足社会上的热点 事件和热点现象;而到了莽原时期,他的杂文比新青年时的随感录要 更加切近和关注现实,出现了“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内容。 1 9 2 0 年代中期,鲁迅出现了一个杂文创作的高峰。从1 9 2 4 年语丝创办到1 9 2 7 年,鲁迅在各种刊物上共发表近百篇杂文,并且这些杂文中在鲁迅的杂文创作中比 较有名的就有多篇,如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忽然想到、春末闲谈、灯下漫 笔、导师、杂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这些文章出现了与他以前 的杂文不同的特点,“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这两个词汇也开始出现。1 9 2 5 年4 月8 日给许广平的信中提到:“中国现今文坛( ? ) 的状况,实在不佳,但究竟做诗 及小说者尚有人。最缺少的是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我之以莽原起哄, 大半也就为得想引出些新的这样的批评者来,虽在割去敝舌之后,也还有人说话, 继续撕去旧社会的假面。可惜现在所收的稿子,也还是小说多。”例 鲁迅有感于中国文坛的缺少两种批评文字,他编印莽原的目的就是为了提 倡“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以莽原为代表的一系列刊物,也成为鲁迅发表 这类文字的主要阵地。而鲁迅提倡“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目的是“撕去旧 社会的假面”,让国人更加清楚地认识中国的社会。莽原需要的不是诗和小说, 而是对于社会的毫无忌惮的批评,对于鲁迅来说,社会文明批评家也许更适合他此 时的身份。他的批评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要害,对于某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进行批评,其最终的立足点在与对社会思想和文明的干预。 “文明批评”是对于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国病态的文明状态的批判,因为这种文 明中包含了太多的奴性、虚伪和粉饰,鲁迅纵观历史,纵向深入地对国民精神和制 度文明的批判。以灯下漫笔为例,本文以作者在银行换银元和钞票的事件为思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考的起点,看到了隐藏在生活深处的弊端,并因此对中国传统的文明作了深入地、 整体性的思考和批判:“所谓中国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1 2 1 这里的“中国文明者”, 当然是历代剥削阶级的文明;而“中国者卵,指的是历代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鲁迅 的这一振聋发聩的论断,想象地揭露了历代剥削阶级社会文明的“吃人”本质。除 此之外,最重要的不是对于历史的批评,鲁迅的价值在于发现了这些文明的弊端还 在当代延伸;剥削阶级的精神、制度文明,已经传到了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那种 对于国民的“专横”,向外人的“柔媚”,就是“差等的遗风”,“中国固有的精神文 明,其实并未为共和二字埋没”l 2 z 。 “社会批评”是对于病态的社会现象的攻击,立足于当前,横向展开的对种种 时弊的攻击,涉及到中国社会的文化、思想、心理等各个方面。比如,当孙中山逝 世,反动政治派别趁机对这位伟人诬陷时,鲁迅却以战士和苍蝇的比喻说明了二者 的特点。“所谓战士者,是指中山先生和民国元年前后殉国而反受奴才们讥笑糟蹋的 先烈;苍蝇则当然是指奴才们”【矧。“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 蝇也终竞不过是苍蝇”【矧。鲁迅就社会上的时事做了无情的揭露和一针见血的评价, 这种批评的效果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会给人们警醒。 “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目的就是要对现实中有碍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种 种弊端,痛加针砭,促成新生事物成长。而这些现实中的弊端又同几千年来的历史 造成对人们的精神压抑有关,这就继承了鲁迅在新青年时期的国民劣根性主题。 或者也可以说,鲁迅在新青年时期的杂文中,对于国民劣根性问题只是持批判 的态度,但是在莽原时期,他更强调的是“做”,对这一些有着几千年历史痕迹 的劣根性应该怎样去除? 鲁迅自己,也提倡别的青年们,而是通过写作的方式介入 到意识形态领域中来,取得话语的权力,在他看来,掌握这种话语权,发出自己的 声音,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一个途径。“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实际上是从文 化和现实两个层面上对中国的文明进行反思,这实际上是通过一种批评的方式对于 中国文明的一种建设。 。 其次,莽原时期鲁迅杂文出现了与新派知识分子之间的论战,大量的论战内 容以杂文的形式呈现在刊物中,社会上的热点成为他杂文创作中的重要题材。内容 多是反对新派知识分子,而这些斗争又都集中在几件小事情上,主要围绕“青年必 读书”、“女师大事件”、“五卅事件”等事件展开。 1 9 2 4 年1 1 月语丝的创刊和1 9 2 5 年4 月莽原的创刊,更促使鲁迅的杂 文创作进入一个多产时期。这两份刊物成为鲁迅在这个阶段发表文章的主要阵地, 也是他提倡“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重要阵地。除了因为这两个刊物之外, 鲁迅大量创作杂文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从1 9 2 5 年5 月到1 9 2 7 年1 月这一年半多 第二章莽原时期鲁迅杂文的特点 的时间里,卷入了一场与“女师大事件”和“三一八”惨案相伴随的论战。1 9 2 5 年5 月1 2 日的一段杂文忽然想到( 七) 和一篇鲁迅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代 拟的“呈文”,使鲁迅围绕“女师大事件”开始了近一年的论战。这场论战尚未结 束,又接连发生了“三- - j k ”惨案和“五卅惨案”,这都刺激着鲁迅用更尖锐的杂 文来继续论战,回应文坛上来自一切对手的笔墨官司。总的来说,鲁迅在1 9 2 5 年5 月后的一年半多时间的杂文写作,从整体风格发生了明显的改观。 突然出现的“女师大事件”,使鲁迅卷入了这样一场纷争中,这在某种意义上中 断了他原来的某些思路,让他投入了更加琐碎具体的斗争中。但是这并不是偶然的, 因为从鲁迅提倡的批评意识开始,他已经开始关注时事,他杂文中的话题有了许多 鲜活的社会斗争的内容,“女师大风潮”不过是这一倾向的更加具体化。 在莽原时期,鲁迅关注的目标比新青年时期切实、切近的多了。在华 盖集题记中,鲁迅提到了收入华盖集的文章的特点:“在一年的尽头的深夜 中,整理了这一年所写的杂感,竟比收在热风里的整四年中所写的还要多。意 见大部分还是那样,而态度却没有那么质直了,措辞也时常弯弯曲曲,议论又往往 执滞在几件小事情上,很足以贻笑于大方之家。然而那又有什么法子呢。我今年偏 遇到这些小事情,而偏有执滞于小事情的脾气”瞵j 。鲁迅在“女师大事件”中,曾 以一系列杂文圆,揭露了教育总长章士钊的种种卑劣行径。在“三一八”惨案后 2 0 天他就写了6 篇杂文 ,篇篇控诉段祺瑞及其执政府屠杀爱国学生的“残虐险狠”, 揭露其把中国变成“非人间”的封建专制,更以一系列杂文,对段政府的御用文人, 现代评论派的陈西滢,做了无情的揭露,费了大量的笔墨。华盖集中的忽然 想到第十、十一和补白,都写于“五卅”之后,是声援“五卅”反帝运动的思 想指导文字。其实鲁迅对“女师大事件”和“五卅运动”事件关注的实质并不在于 这件事本身,而是希望通过对于这些事的关注,给当时思想界带来一种破坏的力量。 以鲁迅和现代评论派的笔战为例,在莽原时期的论战中,无论是同林语堂、 梁实秋,或者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还是指向“第三种人”的锋芒,就对个人 的毫不留情而言,似乎都不及他对陈西滢以及“现代评论派”那么严厉和决断。这 1 9 2 5 年5 月,鲁迅先后两次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代拟“呈文”,要求北洋政府教育部撤换 女师大校长杨荫榆,第一份“呈文”,予 9 2 5 年5 月1 2 日由女师大学生递交教育部。 见坚壁清野主义、寡妇主义、华盖集中的答k s 君、十四年的“读经”、“公理” 的把戏、这回是“岁数”的把戏 见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纪念刘和珍君、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影响因素剖析与实证研究
- VaR方法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应用与探索:理论、实践与展望
- 中国玻璃盖板制造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鹿养殖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 2025年纯碱项目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中国可水洗空气净化器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中国医药保健吸附剂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2024-2030)
- 人事考勤的管理制度
- 考勤休假管理制度的好处
- 心绞痛遗传易感性-洞察及研究
- 电网工程设备材料信息参考价2025年第一季度
- EHS法律法规清单与合规性评价结果记录表
- 团员组织关系转接介绍信(样表)
- 保理的概念、类型与范围
- 保护坝壳自行配置的第一反滤层
- WebRTC音视频实时互动技术:原理、实战与源码分析
- GB/T 6913-2023锅炉用水和冷却水分析方法磷酸盐的测定
- 降低住院病人口服给药错误风险 持续质量改进
- 消防部队驾驶员行车安全
- GA 884-2018公安单警装备催泪喷射器
- 闸门启闭机系统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