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韵语阳秋》的诗学观.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韵语阳秋》的诗学观.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韵语阳秋》的诗学观.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韵语阳秋》的诗学观.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韵语阳秋》的诗学观.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宋代诗话数量蔚为大观,韵语阳秋是其中较为著名的部,但目前学术界 对寒代诗话的研究还襁瓣薄弱,许多著名鲋诗话都还没有人涉及。相对于其他诗 话内容多为“舞耀谈”的特点,蘸语疆秋涉及诗学懿内容相对较多,理论性也 较强。固此,对翦语阳秋的诗学材料进行总结分析,考察该书躲论诗主张, 并进一步分析形成这些诗学观点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因素,对于熬个宋代诗论是一 个补充,对于默后的磁究者也提供了一个僻髂和参考。 全文分为弓l 言、正文、结语三部分。 正文分为三节。第一节是謦道功能论,主要扶文道关系帮诗歌功麓两个方面 进行分析,先是总结出韵语阳秋的以“道 为本思想,其屠论述了诗歌在政 治燕怀及道德规范方面的功能,并认为遮藏裂受到了理学和时代氛围的影响。第 二节主要论述诗歌创俸土辫要求,有三个方面:对翱历和学莽的重视、以创薪为 务和诗艺接巧瓷,这主要受到了江蚕诗学的影睫。第三节是从审美翡角度论述作 者的诗美追求,也包括三个方面:自然禽蓄、平淡隽永和韵格高远,这同样体现 了时代的审美趣尚。 结语是对论文的一个简单总结,也揭示下本文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骜谮阳欷i 诗学观 a b s 耄r a c 鼍 t h e r ea r em a n yp o 唧i ns o n gd y l l a s t ya n dy u ny uy a 咀gq i ui so n eo f 山em o s t f a m m l sb o o k s o w e v 端t h e 斟a d 酆i a s 羚s e a r c h 囊b o u t 怕s ep 钟n 了i 彀s o n gd y n a s l yi s 娟l lr e l 蕊v e 垮i n 胡嚣q 撼o 落o m eo f 氇0 8 e 蜘o k sa r e 渊ln o tc o n ee m e da t 翻c 嘲p 黼d w i mo t h e fp o 髓掣c h a r a e t 搴r 稚i c hi n v o l v e sm 蕊n l yg o s s i p + y t m 、m gq i ud i s c u s s e s m o r ea j b o m 删a n d 龇d i s s e n ;撕o nh a 尊as 仃o n gs e n s eo fm e o r y + s ot o 鲫m m a 五z c 龇 p o e m 州t i c i s mm 砷e r i a l ,t oe x p l o r et h e 3 u t l l o r sb a st o w a r d sp o e ma n dt o 如r 由e r a n 穰y z es o c i a lb a c k 黼u 甜a n di n d i v i d 黼l 矗赋。r 诹d c h n e sb e 曲缸m e mi sa 鳓p p l # 鞫髓l 镣p o 隧缓1 i d s mi ns 蠲g 黜l a s 辑m e 鞠耐谦。蹦s 西e c eo fw o 矗p v i 赫 c o n s u l t “o na n du s ef o f 雌砖r e n c ef o ff l o l l o w i n gr e s e a r c h e r s t h i sa n i c l ei sd i v i d e di m o 也r c ep a n s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 1 1 em a i nt c x ta n dc o n c l u s i o n 瓢e 溅t e x te s i s t so f 鼬- e es e s s i o n s 确霉螽辆ts e s s i o nd e a l s 诚也p o 撕c 内n c t i 熊,碱 c hi sa 觳鑫董y 忿d 舶m 囊e 嚣p e c 住o f 雾嚣删i e 蘸烈嚣j t 至o n s 鞠d 爹时e t i e 如n c t i o n s t h e nm a k e8 翱】m 阳a 翠o f 咖i s 掣a 曩瞰蹴i c 越也o u 翡t ,f o l l o w e db yt 圭l e 如n 嘶嘴o fp o e m sl m d 封鼬l i t i c a l 窑o v e m i n ga n de 专h n i cn o m s ,w 燃c hi st h ( ) u 出t o 挺 m a i m yi i l 王l u e n c e db yn e o * c o n f u c i u sa n ds o c i a la 舡n o s p h e r e t h es o n ds e s s i 衄d e a l s w i 幽盘e 辑q 妇嘲鞠t s 鞠p 商ee o m 弦妇咚w k e hi 琳l 喇e s 髓蛩e 筘瘿:c 8 辩站 h o 、v l e d g c ,i n n o 、锄i o na n dt e c h 商e i 8 醢,w | 打c hi s 蕊r 穗ei n 蟊嘏n o f 蟊a n 舒ip o 。m t h et l l i r ds e s s i o nd e a l sw j 也t h ep u r s u i to fp o 嘶cb e a u t yf f o mm e g l eo f 粥c i 融i o n o fb e a u t y ,怵c hi sm a d eu po f 妇e ep a n s :n a t u m l ,s i m p l ea n de l e g a 蝇e m b o d y i n g s o c i a l 趣,掣c 主a 髓锄o fb e a l l 童y 囊鸷e 群l o 拿u ei sas 瓣p l es u 街l 髓翠o f t h i sp a p 牲建删n l yi n v o l v 譬sf e s e a r c 囊v 蕾珏e o f n 狂sp a p e r t k e yw o r d s :y u ny uy 舭gq i u ;t h eo p i n o no f p o e mc r i t i c i s m 王芏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静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郫重声明:所呈交的擘位论变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争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羲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酌地方外,论文中不电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妁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蘸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馒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豹同事对本研究所做酌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礁酌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且扫 学位申请人( 学往论文作者) 荟名:一:三红一一一 2 0 酷串 月研日 芙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翔授权书 奉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扳子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奎 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馒胃学位论文的要幕,雾p 河南大学有救自国家 睡书馆、科研信急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表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住论文( 甑质文 采和电子史本) 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缡擎位论文( 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覆保密内睿的学饭论文在解奢詹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荦住论文作奢) 签名: 堡壹 一一一 2 0o 善年6 月f 目 学位论文指导救师签名:叠墨丛坌定 引言 诗话是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一种重要载体,宋代诗话作为古典诗话的发轫, 在诗话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相对于宋代其他文学样式,学术晃对诗话的 研究还较为薄弱,不少很重要的诗话都还没有人涉及。因此,选择宋代诗话作为 研究对象,可以对这方面研究有所补充。 韵语阳秋是宋代单本诗话中篇幅最大的一部,网库提要称誉为宋人诗 话之善本。作者葛立方,字常之,丹阳人,曾任中书舍人、吏部侍郎等职。韵语 阳秋是他的晚年之作,约成书于隆兴元年( 1 1 6 3 年) 葛氏由天官侍郎罢七年之时。 本书体分二十卷,其内容颇为广博,前四卷集中于诗歌艺术,后九卷集中于文化 追怀,中间七卷则多为诗句考证、用事、评史及士人行迹,其中有不少记载,可 与史乘参证,补缺订误,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虽然就诗学的理论性、体系性而 亩,韵语阳秋尚不够成熟和完备,并且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其论诗多注重于诗 法、用事和考证。但如其自序所云:“凡诗人句义当否,若论人物行事,高下是非, 辄私断臆处而归之正。显然,韵语阳秋论诗旨在求风雅之正,以事理为要, 亦有自己鲜明豹特色,并且书中也提出了很多颇有见地的文学主张,所以在文学 理论批评史上颇为重要。然而目前学术界对韵语阳秋诗学内容的研究尚停留 在表面,并来对其诗学理论进行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我选择韵语阳秋的诗学观作为研究对象。在这篇论 文中,我主要从诗道功能、诗歌创作及审美追求三方面入手,力求对韵语阳秋 体现出的诗学思想进行系统阐述,并将其还原至当时的学术文化大背景中,对其 诗学观点的成因深入探讨,以期通过这然了解整个宋代诗坛,同时也对宋代诗论 作一点补充。 第一节诗道功能论 诗道功能论是关于诗之为体( 本质) 与诗之为用( 作用) 的问题,这是诗学 史上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几乎从人类有诗之始,历代的诗论家就不断对之探 讨,宋代办是如此。在宋代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宋诗学对诗歌本质和功能的认识 既有对传统观念的继承,也有独具时代特色的见解和主张,这在宋代的诗论著作 中多有体现,韵语阳秋即为其中之一。韵语阳秋从文( 诗) 道关系的角度 来理解诗歌本质,认为诗是以道为本的。与之相应,从政治层面和道德层面对诗 歌的功能进行了阐释。 一、文道关系论 文道关系是贯穿宋代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宋代的许多文学家和理学家在 涉及文道关系时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以宋代中期为例:欧阳修倡导“道胜者 文不难而自至的道统论,苏轼以道为本,追求“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自然审 美境界,黄庭坚强调道义哲理对文艺的决定作用;周敦颐认为文道关系是文以载 道,二程则坚持道本文末的思想,甚至走向“作文害道”的偏执。此时期无论是 文学家还是理学家在对儒家传统文道观的接受和传承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道 轻文的思想倾向。在这样的时代风尚中,韵语阳秋论诗亦深受其影响,认为诗 以道为本。虽然这不同于与理学家的“道本文末”思想,但韵语阳秋中“道” 的精神实体却偏重于理学家所论之“道”。并且,从道本体论出发,韵语阳秋 在诗歌批评中持“先德行而后文艺 的评论标准。 1 、以道为本 韵语阳秋对于诗歌的本质没有作专门的或明确的论述,但是其中有些论 诗条目涉及到了这一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其在这方面的诗学主张。比如韵语阳 秋卷三中作者葛立方提出“若睹道者,出语自然超诣”之论: 东坡拈出陶渊明谈理之诗,前后有三:一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二日“笑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三曰“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皆 以为知道之言。盖搞章绘句,嘲弄风月,虽工亦何补。若睹道者,出语自然 超诣,非常人能蹈其轨辙也。山谷尝跋渊明诗卷云:“血气方刚时,读此诗 如嚼枯木。及绵历世事,如决定无所用智。”又尝论云:“谢康乐、庾义城 之诗,炉锤之功,不遗余力,然未能窥彭泽数仞之墙者,二子有意于俗人赞 毁其工拙,渊明直寄焉。 持是以论渊明诗,亦可以见其关键也。( 韵语阳 秋卷三) 葛立方认为谢康乐、庾义城二人作诗“炉锤之功,不遗余力”,尽管在诗歌创 作技巧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但“未能窥彭泽数仞之墙”,诗歌成就仍和陶渊明有巨 大差距,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二子有意于俗人赞毁其工拙 。谢、庾在意别人对其 诗歌创作“工”与“拙”的评价,在意“毁誉”故而不能达到“睹道忘物 的境 界,而陶渊明却能“直寄焉,故其诗“采菊东篱下”等三首皆为“知道( 睹道) ” 之言。显而易见,葛立方认为正是陶渊明能“睹道 ,能“落世纷深入理窟 ( 韵 语阳秋卷四) ,所以才成就了他诗歌创作的大成就。“若睹道者,出语自然超逸” 的论点将文艺美学的根本最终指向了宇宙万物的本体一道”,并认为只有在“睹 道”的前提下,才可以产生最上乘的作品,换言之,“道为诗文之根本。持此标 准,葛立方赞同窦蒙所著画拾遗对王维的评价:“王摩诘自谓:宿世谬词客, 前身真画师。故窦蒙所著画拾遗称之云:诗合国风公斡之能,画关山 水子华之圣。加以心融物外,道契玄微,则其用笔清润秀整,岂它人之可并哉? ( 韵语阳秋卷十四) 在葛氏看来,王维诗画创作的高超成就,原于他“心融 物外,道契玄微 ,即“达道”,王维因达此境界,故而出语“超逸”,取得了它人 不可“并”的创作成就。 显然,葛立方论诗将“道”置于本原的地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葛氏之论 虽然也有重道轻文的倾向,但是和宋初道学家石介等人对道的偏执以及宋中期理 学家如程颢、程颐片面的“作文害道”观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葛氏虽重视道的本 体地位,但并不否定诗文,更不否定诗文创作以及艺术追求。追踪溯源,“宋代前 期儒家论文道关系的理论,远承孔孟,近接韩愈,实则是唐代韩愈文道思想的承 续”,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宋代文道观的直接源头在韩愈。韩愈认为仁义道德 是文之根本,“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 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罾认为仁者之文自然发为光辉,但他对道的重视 是建立在文道并重的基点上的。宋初柳开、穆修及其后石介等人在对韩愈道统和 文统的继承上持偏激的重道轻文之论,宋中期欧阳修对之调和,提出“道胜者文 不难而自至”的道统论,之后苏、黄承之。同时期理学家周敦颐基本克服了石介 等人的偏激,开始理性地探讨文以载道的美学意义,但文道关系发展至二程时又 走上了尊道否文的偏执之路,其后朱熹修正了理学家过分追求性理和道德修养而 轻视文艺审美的理论缺陷,认为“文皆是从道中流出”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 便是道” 的文道一体论。从这一时期文道关系的传承及演变中可以看出,葛立方 的“若睹道者,出语自然超诣”之论基本上继承的是欧、苏一系具有中和之美的 文道观,但由于受同时期理学思想的影响,相比较于欧、苏等人更多了几分对道 德修为的追求。 2 、道之所指 就实质而言,“若睹道者,出语自然超诣”和孔子“有德者必有言”是相通的, 二者都对“道( 德) 极为推崇,将道和个性修养放在第一位,只是在众多儒学家 和文学家的传承和阐释中,“道( 德) ”的精神实体至宋代已经产生了一些偏重和 变化,它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特色。周公、孔孟传承的儒家之道,倡导仁义礼治 的经世致用思想,以期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人理想。孔孟以降, 范希春理性之维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第1 4 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 答李翱书,韩吕黎义集校注第三卷,第1 0 5 页,古典文学版社,1 9 5 7 年版 朱了语类,卷一百三十九,第3 3 0 5 页,( 朱) 黎靖德编,中华书局,1 9 9 4 年版 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第3 3 1 9 页 4 韩愈以儒家道统的传人自居,以振兴儒道为己任,他发挥礼记大学中的正 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之说,在强调儒家之道事功作用的同时,亦强调了 其治心的功效。宋代初期基本上仍是韩愈文道思想的承续;至宋代中期,理学兴 盛,儒家文艺美学思想开始出现分野。与传统儒学向外的、偏重伦理和事功不同, 理学家在内圣外王的理念中更注重内圣,认为道是“儒者的终极性的精神追求, 他们更强调个人人格修养和道德价值的实现”叫。生活在此时期的葛立方,受到了 理学较深的影响。具体到韵语阳秋的诗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葛氏所论之“道 更多倾向于诗句所涉人物的品性人格和道德修为方面。 比如,葛立方对有“道”之人极为推崇,除杜甫、陶渊明之外,苏轼是他推 崇的另一个典范,韵语阳秋多次论及苏轼之“道”: 白乐天号为知理者,而于仕宦升沈之际,悲喜辄系之观此数诗,是 未能忘情于仕宦者。东坡谪琼州有诗云:“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 亡。 要当如是尔。( 韵语阳秋- 卷十一) 东坡奉新别子由诗云:“何以解我忧,粗了一事大。 哭逐儿诗 云:“中年忝闻道,梦幻讲已详。”如此等句,虽宿禅老衲,不能屈也。 ( 韵语阳秋卷十二) 古今人赋棋诗多矣东坡白鹤观四言诗云:“小儿近道,剥啄信 指。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夫恣贪欲于指顾,争胜负于毫厘,业棋者之常 情,而坡乃置之膜外,亦可见其胸中俪然者矣( 韵语阳秋卷十七) 在葛立方看来,仕宦沉浮之时应像苏轼那样“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 亡”,指出苏轼心中实乃清静,故而忘情穷达、超然物外,寄道于妙然,认为其 情性修为,可比类禅林老宿。所以说,葛氏所推重的实际是苏轼情性的静穆、襟 怀的坦荡,是对其个性修为的彰扬。与此相对,葛立方对他所认为的品性修持不 够理想的人物进行了责难。例如卷十八“孟郊落第诗”一则中,作者指出孟郊 落第诗和登第诗风格迥异:落第时“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刃伤”;登科后则“春风 范希春理性之维宋代中期儒家文艺荚学思想研究,第3 0 页 5 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因而论日:“余谓郊偶不遂志,至于屡泣,非能 委顺者。年五十始得一第,而放荡无涯,哦诗夸咏,非能自持者。其不至远大, 宜哉。 葛立方以“委顺”、“自持”来衡评孟郊科考成败之际的心态,因而对孟郊 语多讥刺。再如论及文人士大夫的宦海之事,如宋之问谄事太平、安乐二公主( 韵 语阳秋卷七) ,潘岳望尘而拜( 韵语阳秋卷十一) ,陆希声假隐真仕为士林 不耻( 韵语阳秋卷八) ,大多从细微处辨析士人心态,贬斥士人品行和操守中 灰暗的一面。而最典型的莫如作者从“天理”和“人欲”角度来评述“李义山恋 洛中罩娘”和“欧阳詹为太原妓伤心而亡 之事: 洛中里娘亦名柳枝,李义山欲至其家久矣,以其兄逊山在焉,故不及昵。 义山有柳枝五首,其问怨句甚多,所谓“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如 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之类是也。呜呼,天伦同气之重,共聚于子女揉杂 之所,已为名教之罪人,而一不得其欲,又作为诗章,显形怨嚣,且自彰其 丑,遗臭无穷,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无大于此。如李商隐者,又何足道 哉! ( 韵语阳秋卷十九) 韩退之作欧阳詹哀词,言其事父母至孝。及观闽川名士传载, 詹溺太原之妓,未及迎归,而有京师之行。既愆期而妓疾革,将死,割髻付 女奴以授詹,詹一见大恸,亦卒。呜呼! 詹能义陈蕃之不从乱,而不能 割爱于一妇人;能荐韩愈之贤,而不能以贻亲忧为念,殆有所蔽而然也 ( 韵语阳秋卷十九) 葛氏认为李商隐之柳枝是“自彰其丑,遗臭无穷,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 无大于此”,语气极其严厉,贬黜之低下可谓已臻极至。论及欧阳詹一事则以“不 能割爱于妇人”、“不能以贻亲忧为念”的所谓“天理”为由,将欧阳詹和太原妓 这一对恋人为爱陨亡的情感轻轻抹去,显示出他对文人士子品德的极端重视。 虽然韵语阳秋所体现出的道的内涵偏重于理学家所理解的品性人格和道 德修为,但对于传统儒学范畴中的道亦有所体现。比如对赵家孤儿赵武之考,缘 于忠烈之事( 韵语阳秋卷七) ;对檀道济被枉杀的评述,有憾于国家栋梁被毁 ( 韵语阳秋卷八) ;荆轲失败之辨,宴为烈士侠客张目( 韵语阳秋卷九) 。 这些都寄托蔚作者的社会道德诉求和伦理思考,它与理学家概念中的“儒者的终 极性的精神追求”之道是不相同的,它的实质是重视道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及价 值实现。从这点出发,葛立方对具有儒家传统之道的杜甫及其诗作都推崇备至, 韵语阳秋中有大量对杜甫及杜诗的评赞,宋人蔡梦弼集录有牡工邦诗话 二卷,所采柬人诗话笔记论杜评杜文字4 条( 据今人张忠纲整理的杜甫诗话校 注五种所存) ,录韵语阳秋2 9 条,占全书总条目的四分之一,为宋人之最。 这壹观的数据表明了葛民对杜诗的高度重视。葛立方之所以给社甫极高的赞誉, 除了其诗歌上无人可及的成就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杜甫不仅具有符含 儒家传统规范的忠君爱国之心,而且具有志在大庇天下寒士的仁者情怀。关于这 点,已有论蒜详述,这里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韵语阳秋对“道”是极为重视的。从道本体论出发,葛立方认 为诗歌是与诗人的品格修为相统一的,这种文道观具体运用到对诗歌的批评鉴赏, 就表现为不重才情寨赋,藤重德行学养,蠢譬“先德行孺后文艺”的价值取向。 3 、德先艺后 在诗歌批评方面,韵语阳秋持“德先艺后”的评论标准: 杜子美诗喜用文选语,故宗武亦习之不置,所谓“熟精文选理, 体觅彰衣轻”外史捣扭栽,郑奕尝以史逸教其子,其兄日:“何 不教读论语,免学沈、谢嘲风弄月,污人行止。”郑兄之言,盖欲先德行 而后文艺,亦不为无理也。( 韵语阳秋- 卷三) 可见,先德行耐后文艺是鞯立方所赞同的晶评尺度。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六 也指出:“立方作韵语阳秋,论诗惟舣风旨,不计其词之工拙。”因此,在论 及诗歌的词句和格律时,葛立方关注的熏点是诗歌内容以及诗歌所涉及的人和事 是否符台伦理道德和理法规范,“凡诗人匈义当否,若论人物行事,高下是非,辄 详见车凯江两诗风盛行下的杜甫观( 韵语阳秋) 论杜述评,杜甫研究学刊,一九九七年第一船 私断臆处而归之正。若背理伤道者,皆为说以示劝戒。”( 韵语阳秋自序) 最 能体现葛氏这一评判标准的是他在李杜优劣问题上的态度: 杜甫、李白以诗齐名,韩退之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似未 易以优劣也。然杜诗思苦而语奇,李诗思疾而语豪。杜集中言李白诗处甚 多似讥其太俊快。李白论杜甫似讥其太愁肝肾也。杜牧云:“杜诗 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天外凤凰谁得髓,何人解合续弦胶。”则杜 甫诗,唐朝以来一人而已,岂白所能望耶。( 韵语阳秋卷一) 李杜优劣,这也是宋人的老话题。王安石编四家诗选,置杜甫第一、李白 第四;东坡论杜诗不容伪作;苏辙论李白不知义理之所在,皆持扬杜抑李之论。 上引材料从表面看葛氏是以构思迟速论李杜优劣,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原因。葛立 方贬李的理由同苏辙一样,皆认为李白不知义理之所在。韵语阳秋卷十详细 叙述了李白“于三纲五常之道数致意”处,肯定李白笃于朋友、父子、兄弟之义, 而批评他失君臣、夫妇之义,最后得出结论:“惜乎! 二失( 指失君臣、夫妇之义) 既彰,三美( 笃于朋友、父子、兄弟之义) 莫赎,此所以不能为醇儒也。”显然,葛 立方贬李的真正理由是李白不是“醇儒”。与此相对,韵语阳秋中对杜甫笃于 妻子、儿女、夫妇、友朋之义以及忠君仁爱之心却极力叙述肯定。所以说,在李 杜优劣问题上葛立方的品评标准是“德先艺后”。并且这种标准在韵语阳秋中 是贯穿始终的、是统一的,比如文中对杜甫、陶渊明、苏轼、黄庭坚等有道德之 人及其诗文都给予了极高的赞誉,而对屈原、谢灵运、李商隐等不符合葛立方道 德之标准的人则进行了批评。 其实,传统的文学批评就很重视对作家人品德行的考察,传统“三不朽”理 论即是立德为先,但鉴于历史上大量的人品与文品不相符的实际存在,则会对那 些人品虽有瑕疵但诗文艺术高超的作家网开一面,只有王通将魏晋六朝文人一概 否定。但是宋代理学流行,理学家以道为本,以伦理道德为道之本质,这影响于 诗学方面,就是在诗歌批评中重人品胜过重诗品,有道德价值胜过文学价值的倾 向。理学的影响加强了宋人对人品的关注和重视,宋人普遍认为“诗文字画,大 抵从胸臆中出,子美笃于忠义,深于经术,故其诗雄而正。李太白喜任侠,故其 诗豪而逸。退之文章侍从,故其诗文有廊庙气。退之诗正可与太白为敌,然二豪 不并立,当屈退之第三 ,因此诗人的品行修养就成为宋诗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而先道德后艺文也成为宋人诗论中常见的言论,如黄彻碧溪诗话所言:“吉 柏云: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邱山重。此贤者之难进易退,非其招不往 者也。又云: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先器识,后文艺,与浮躁炫 露者异矣。”。所以说,葛立方的“先道德而后艺文是宋人以人品论文品这一时 代风尚的反映,它体现了宋人诗歌批评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本质而言,“先道 德而后艺文”又是葛立方道本体论在诗歌批评领域的具体表现,它同样体现了宋 人关于文道关系理论的时代特色。 二、诗歌功能论 韵语阳秋对于诗歌功能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政治关怀和道德规 范。葛立方主张恢复诗歌的兴寄传统,发挥诗歌关注现实的政治功能。然而受当 时党争不断、诗祸频仍的政治现状以及儒家传统中温柔敦厚诗教观的共同影响, 葛立方又主张要戒讪谤,其实质是从道德规范的层面来阐发诗歌功能。 1 、主张兴寄政治关怀 葛立方生活的时期正是“宋调”确立、“江西派诗人真正主宰文坛、凝定诗风 的徽、钦、高三朝六十余年”在这一时期,北宋西昆体浮靡诗风刚为苏黄所取代, 又形成了统治整个南宋诗坛的江西诗派。江西派标榜师法古人,片面追求艺术技 巧,而轻视诗歌思想内容。时人评其创作是“去古益远,学者之蔽甚多,且因物 而索句,因语以命意,言之支离、体之戬戬、情之抑郁、理之乖悖”( 韵语阳秋徐 岁寒堂诗话,历代诗话续编,第4 5 9 页,丁福保辑,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 署溪诗话卷五,第8 7 页,汤新详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6 年版 许总宋诗史,第5 3 6 页,重庆j i j 版社,1 9 9 7 年版 9 林序) ,针对这种形式主义诗风,葛立方的韵语阳秋“振六义于古诗既亡之 后,发奥赜于灵均未睹之先”( 韵语阳秋徐林序) ,提倡继承诗经的现实主 义传统,主张诗歌要有“兴寄”: 自古工诗者,未尝无兴也。观物有感焉,则有兴。今之作诗者,以兴近 乎讪也,故不敢作,而诗之一义废矣! 老杜莴苣诗云:“两旬不甲拆,空 惜埋泥滓。野苋迷汝来,宗山实于此。”皆兴小人盛而掩抑君子也。至高适题 张处士菜园则云:“耕地桑柘间,地肥菜常熟。为问葵藿资,何如庙堂肉? ” 则近乎讪矣。作诗者苟知兴之与讪异,始可以言诗矣。( 韵语阳秋卷二) “兴为诗之六义之一,从诗经开始,比兴的运用成了古典诗歌特别是 民歌的重要特色和优良传统。本着发明教化讽谏之义,汉儒阐释诗经提出美 刺比兴之说,其中包蕴着对现实政治的深切关怀。比兴传统自汉代以后或隐或显, 这与时代的治乱相关。晚唐五代的乱世极大地冲击了先秦以来的儒家文化,而比 兴传统至此亦几乎响绝音沉,诗歌与现实社会日渐疏离。相沿至宋初,形式主义 诗歌充斥文坛。宋初统治者振兴文教,倡复儒学,一部分文人反对五代旧习,力 图改革文风,提倡诗文美刺比兴的社会功用,与北宋中叶的儒学复古运动相适应, 儒家教化讽谏诗论得以强化和流行,并且诗歌进一步由针砭时弊成为参议政治的 工具。然而北宋中叶,党争次第出现:庆历党争,熙宁党争,之后是元祜党人与 熙丰新党之争;同时,旧党内部也在党同伐异,以苏轼为首的蜀党、以程颐为首 的洛党、以刘挚、梁焘为首的朔党,诸党攻斗不己。此后党争接连不断,且愈演 愈烈,党争成为宋代政治的一大痼疾,并且对文人政治文化生活乃至精神生活带 来了很大影响。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中,我们再来分析诗之“兴”。诗歌的讽谏功能 出自比兴手法,“兴”本身具有“寄托遥深”的内在特征,这就给读者对这类诗歌 进行穿凿附会的理解提供了可能。另外,讽谏又极易情绪化为“讥诮”或讽刺, 而“兴”一旦越界为“讪”,便容易在政治斗争中演变为诗祸,其典型代表当为历 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m 和“车盖亭诗案”忆。鉴于此,许多文人出于全身避祸 苏轼反对f 安右新泫,元丰二年,御史中承李定、舒曹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 诗句,扭曲穿凿,人做文章。苏轼最后被诬陷“谤讪新政”和“文字毁谤君相”而逮赴台狱,史称“乌台诗 l o 的心理,作诗逐渐偏离社会生活和政治关怀,从而丢弃了比兴手法和诗经“兴观 群怨”的优良传统,致力于对艺术形式的探讨和追求。 在葛立方看来,这是因为有些作者“以兴近乎讪”,因此不敢运用,致使“诗 之一义废矣 。然而“自古工诗者,未尝无兴也。观物有感焉,则有兴”,比兴是诗 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不能废弃。所以要倡复这一传统,其前提即为“作诗者苟知 兴之与讪异,始可以言诗。“讪”,说文释为“谤”,诽谤、诋毁之义。而“兴”, 朱熹诗集传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运用比兴可以表达讽喻或讽 谏的意图,“兴”与“讪”两者内涵不同。显然,葛氏是倡比兴戒讪谤的,他因此 对一些有兴寄、含讽谕的诗很赞赏,并特别举了唐代元和诗人刘叉的两首诗进行 评论说明: 刘叉诗酷似玉川子,而传于世者二十七篇而已。冰柱、雪车二诗, 虽作语奇怪,然议论亦皆出于正也。冰柱诗云:“不为四时雨,徒于道路 成泥阻。不为九江浪,徒能汨没天之涯。”雪车诗谓“官家不知民馁寒, 尽驱牛车盈道载屑玉。载载欲何之? 秘藏深宫,以御炎酷。 如此等句,亦 有补于时,与玉川月蚀诗稍相类。( 韵语阳秋卷三) “玉川”即唐代诗人卢仝,其月蚀诗运用比兴的手法讽喻了宦官专权。与之 相类似,刘叉冰柱诗以冰川茫茫无路可归起兴,讽喻奸臣当道,阻塞言路和 贤路的黑暗现实。雪车诗则讽喻了统治者不顾穷人冻馁饥寒,只顾着运雪入宫, 以御炎酷的行径。两首诗皆有兴寄含讽谕,“虽作语奇怪,然议论亦皆出于正”, 所以是“有补于时的好诗。 两宋之际形式主义诗风弥漫,不仅诗歌创作流于对形式技巧的一味追逐,当 时许多诗话著作也逐渐偏重于对用事、造语以及出处的考证:“世之评诗者,徒揣 其句语之工拙,格律之高下,而屑屑于月露风云、花木虫鱼形状之间而已。”( 韵 案”。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有许多柏树,树上柄自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呜台。 元佑初。宣仁太后听政,起用旧党,排斥新党。四年( 1 0 8 9 ) 知汉阳军吴处厚指新党游安州车盖亭所作 诗中用唐一卜元年间郝处俊谏商宗传位于武后事影射高太后,诬为讪谤。旧党范祖禹、刘安世等上章乞正蔡确 罪,蔡确被流放岭南新州,死于贬所,史称“车盖亭诗案”。 语阳秋沈洵序) 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葛立方明确重申“六义 、主张兴寄的 观点是有其进步意义的。另外,葛氏的倡比兴戒讪谤主张也鲜明地体现了他的儒 家正统思想,他提倡运用“兴”来发挥诗歌美刺讽喻的政治功用,这与儒家传统 诗论“诗可以怨”是相统一的,“诗可以怨”要求诗歌对社会发挥讽喻怨刺的作用, 但有着一定的原则规范,即“怨而不怒,符合“中和之美”。换言之,即“温 柔敦厚”的诗旨观,葛立方的戒讪谤思想正是对这一审美原则的传承与体现。 温柔敦厚道德规范 韵语阳秋论诗持温柔敦厚的诗教观。温柔敦厚是儒家传统的文艺美学思 想,其最早的源头应溯及到孔子。礼记经解云:“孔子日:入其国,其教可 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 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对温柔敦厚,孔颖达的 解释是:“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 柔敦厚是诗教也。韫柔敦厚的诗教观要求创作主体应保持一种温润柔和的创作态 度,作品表现为婉转含蓄的美学风格。具体到韵语阳秋的诗论中,主要表现 为反对讥刺朝廷和君主、反对怨忿怒骂的道德规范。如卷八葛立方对谢灵运和屈 原的评论: 谢灵运在永嘉、临川,作山水诗甚多,往往皆佳句。然其人浮躁不羁, 亦何足道哉! 方景平天子践祚,灵运已扇摇异同,非毁执政矣。暨文帝召为 秘书监,自以名辈应参时政,而王昙首、王华等名位逾之,意既不平,多称 疾不朝,则无君之心已见于此时矣。后以游放无度,为有司所纠,朝廷遣使 收之,而灵运有“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之咏,竞不免东市之戮。而白 乐天乃谓“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 诗,选韵谐奇趣”何也? 武帝、文帝两朝遇之甚厚,内而卿监,外而二千石, 亦不为不逢矣,岂可谓与世不相遇乎? 少须之,安知不至黄散,而褊躁至是, 惜哉! 其作登石门诗云:“心契九秋千,目玩三春荑。居常以待终,处 顺故安群。”不知桃墟之泄,能处顺乎,五年之蜗,能待终鄂? 亦可疆心谱 招违袅,( 韵语阳鞔卷八) 余观渔父告屈艨毫语日: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升又云: “众人皆浊,何不测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酾。 此 与孔子和而不两之富倪异。使屈愿能瞬其说,安时处顿,显得丧于痰外,安 静苯在圣雾之域! 赫任不得志,强惠骟鼹,管葬江鱼之黢,如命者青如是乎l 故班固谓露才扬已,忿怼沉江。宴勰谓依彭成之遗贝4 者,狷狭之志也。扬雄 详遏不遇命也,何础沉身哉! 孟郊教:“三黜有愠色,即非贤哲摸。”孙部 云:“道廑固命也,何事葬江鱼。”皆贬之也。而张文潜独以谓“楚国茫茫 零醉人,融醒唯有一是均。哺糟更健慰流裕,注戈由来亦幂仁。挣 裁语 鞲 敢- 誊 聱) 显耐易见,葛立方是不认同白居易对谢受遮琳与世不相逞”、“壮恣郁不用”的评 语的。葛氏认为“武帝、文帝两朝遇之甚脬肿,然谢灵逛“浮躁不羁 、“褊躁至是 , 在一己得失嚣莉“意溉不平,多称疾不朝,剐无君之心基见予熊时囊”,数丽认为 瓣荧运箕a 靠夯禽是道蠛 。对于届器之琵,葛立方襞述了历代澍窟漂翡评债,绝 鼹赞成班固等人的意见黼反对张文潜( 来) 的意见的,认为屈原“仕不得志,狷急 搦牒,甘葬流鱼之腹,知命者肯如是乎蚪,遮种论调遣四库摊嚣也说:“议屈 原自沈( 沉) 为筇知命之类,皆未免偏驳。 卷十一对李塞嚣浮论,也表现出屈样的态度,“尝蕊蕊耩终粱父跨, 蓠畜钩叟运文王,又富漓徒遥高租,卒鑫殴己之不遘。有云:我敞攀龙冕骋主, 黼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关开电光,倏烁晦黧起风雨。阊阖九 门不可通,以颧扣关阍者怒。太白忤杨妃而去圉,所谓玉女起风雨者,乃怨 瑟靶子之通巍。萁禹又有飞兹雩| 二蓄,墨是弱事值去之舞,又蠢彩女玉女之 匈,潮怨之深炱。”诧麓言辞虽未若译瀣灵运、震原郡般激厉,蜒萄以看宙,葛氏 对李诗中的“怨怼”是不欣赏的。因为从瀛柔敦厚的诗教观出发,是不能讥刺或 者巍言朝廷豹过失的,诗人应含蓄隐晦嫩表现对于政治得失盼悫度,不能任由情 王3 感无节制地宣泄,而应具有温柔的中和之美,这实质上是用一种政治道德标准对 诗人进行规范和约束。 葛立方之所以坚持温柔敦厚的诗教观,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因素, 它体现了宋代普遍的诗论追求。首先,这与他的儒家正统思想有关: 余家自曾伯祖侍郎讳宫以甲科起家,至庆历中,曾大父通议杨真榜相继 及第,尔后世世有人。大父清孝公余中榜,先人文康公何昌言榜,某黄公度 榜,至小子郑木待问榜,连五世矣。当时尊长皆有诗以纪庆。予尝赠邺 诗云:“吾家五世十三人,竞撷丹枝撼月轮。庆历贤科开后裔,隆兴儒业继 前尘。泥金帖报家庭喜,烧尾筵张帝里春。从此传芳应未艾,桂香应已袭天 伦。”通议之子若孙若曾孙在桂籍者,于今已十有三人,故言之于前。长子 郛亦不废学业,故期之于后。其他宗从登科者甚多,各有诗纪庆,不暇录。 ( 韵语阳秋- 卷十八) 葛氏一家三代科举出身、奉儒守官,所以儒家思想在他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主要 的位置,因此特别重视忠、孝、仁义等道德理念。这从他的诸多论述中也可以看 出来,例如:缘于忠烈对赵武一事的考证( 卷七) ,对杜甫忠君欲谏之心切的论述 ( 卷八) ,对山谷、陈绎至孝的评赞( 卷十) ,尤其对李、杜二人在君臣、父子、夫 妇、兄弟、朋友之义的敦守上的优劣之评( 卷十等) ,更可见其正统的儒家道德价 值取向。正因为葛立方思想中的主导成分是儒家思想,他自然从儒家传统的文艺 美学思想出发,坚持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再加上宋代理学兴盛,理学重在使儒家 的仁义道德由外在的社会行为规范变为个人内心的道德自律,所以极重创作主体 的道德品格和心性涵养。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理学家主张诗要吟咏情性,但这情 性乃是规范化了的情,是符合道德规范的感情,所以理学家主张“为文要有温柔 敦厚之气”。葛立方受理学影响较深,因此论诗持这种诗教观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种具有温柔敦厚、具有“中和之美”的诗教观在宋代是有普遍性的,在宋 人的诗论中,随处可见类似的对“怨”的严格规范以及对温柔敦厚的提倡,比如: 杨时龟山集,卷十,四库伞书本 诗者,人之性情也,非强谏争于廷、怨愤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其 人忠信笃敬,抱道而居,与时枣逢,遗物悲喜,罔床而不察,并世而不闻, 情之所幂能堪,因发于呻吟调笑之声其发为讪谤侵凌,引领以承戈,披 襟而受矢,以快嘲之惯者,人皆以为诗之祸,是失诗之旨,非谱之过也。 诈诗幂知风雅之意,不可以作诗。诗尚谲诛,唯言之者无罪,阐之者忍 以戒,乃为有补;若涉于毁谤,闻者怒之,何补之有! 观东坡诗只是讥诮朝 廷,殊无温柔敦厚之气,以此人故得而罪之。若伯淳诗,闻者自然感动。圆 攀伯淳和温公诸人禊饮诗云:“泰须愁霹暮,天际乍轻阴”,又泛舟诗) ) 云:。只恐风花一片飞”,何其温厚也。 这种风气与宋代的政治现状相关。宋代党争不断,文字狱迭起,“整个宋代中期的 历史,执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部党争的历史 。文人嚣】生活在党争的夹缝中,为 避免党争与文字狱的株连,其为文作诗自然对直谏政事就讳莫如深。换言之,正 是由于社会政治中的诗祸频仍、文网森严很大程度上削弱和限制了诗歌外在的现 实干预功能,与之相对,诗歌内在的道德规范功能自然就井到了首位。周裕锴认 为“事实上,自乌台诗案之后,宋人普遍对诗的讽谏功能产生出一种幻灭感,诗 学开始由外在的政治关怀向内在的道德自省转移”创。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 温柔敦厚的诗教观既有维护传统儒家宗餮的意义,又有躲避文祸的瑗实需要,所 以就成了宋人普遍的审美追求,诗歌的道德规范功能于是得以提升。葛立方的戒 讪谤思想也正是对这时代特色的反映。 第二节诗歌创作论 诗歌创作是诗学研究的重要方面,韵语阳秋的论诗条目中有大量涉及诗歌 书手知载胸山杂姝屡,豫章毙先生文集卷二十六,f q 部从刊本 诗人夏稻卷,o “溢厚之气”基,第2 0 4 页,j 二海古籍出版挂,1 9 s 7 年敝 范希春理性之维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第3 3 礁 局讲锴束代诗学通论第4 2 负,上海古籍敞社,2 0 0 7 年版 创作的观点和看法。归类分析,主要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一是对创作主体生活 阅历和学养识见的重视;二是以创新为诗歌创作的主导思想,并且对创新的主要 途径“点化”之法极为推崇;三是对具体的诗歌创作技巧非常重视,文中有 很多关于诗艺技巧方面的论述和诗例,从中可以看出其诗歌创作主张。 一、阅历和学养 诗歌创作与创作主体外在的社会阅历和内在的学识修养密切相关,其阅历的 广狭与学养的深浅对诗歌艺术成就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诗学理论中, 二者是不能偏废的。虽然宋诗属于内省型诗歌,宋代诗人推崇“以才学为诗”,有 着“反求于内”的诗学倾向,但事实上在大多数诗人看来,外在阅历和内在学养 仍是相辅相成的。例如苏轼论诗歌创作既重视“阅世走人间”,又认为“腹有诗 书气自华”;即使是强调“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尔 的黄庭坚,也有“江 山为助笔纵横” 之论。当然,对于阅历和学养在诗歌创作中所处的主次地位,不 同的诗人是有着不同的认识和侧重的。就宋人而言,他们对外在阅历的认识“多 着眼于益道、养气、助诗方面,而非视之为诗歌创作的真正源泉” ,并且宋 人对对学养的强调是远胜于对阅历的重视的。 葛立方论诗也持相同的观点。首先,他认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是要有生活实 践作基础的,是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依据的:“老杜寄身于兵戈骚屑之中,感时对 物,则悲伤系之。如感时花溅泪是也。故作诗多用一自字。”( 韵语阳秋卷 一) 在葛立方看来,如果杜甫对安史之乱的动荡漂泊没有亲身感受和体验,是无 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情景交融的诗句的。正因为老杜有“寄身于兵戈骚屑之中” 的社会阅历,才很大程度上玉成了其诗作感慨深沉的艺术魅力。很显然,此处杜 甫所体验的是动乱的社会现状。同样,困顿的个人遭遇也是对诗歌创作有益的一 送参寥帅,苏轼诗集卷f 七,第9 0 5 页,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 和蕈传留别,苏轼诗集卷五,第2 2 l 负 论诗作文,山谷集别集卷六,四库伞书本 忆邢悖大,山谷内集诗注卷十,u q 部备要本 剧裕锴朱代诗学通论,第1 3 3 页 1 6 个方面。如卷十一所述: 柳子厚可谓一世穷人矣。永贞之初,得一礼部郭,席不暖秘斥去为永州 司马。在贬所历十一年,至完宗元和十年,例召至京师既至都,乃复不 得用,以柳州去。由永量京已四千里,自京徂柳又复六千,往返殆万里矣 呜呼,子厚之穷极矣! 当时同髓之士,程异为宰相,而梦得穿褥召周, 则子厚望归之心为如何? 然竞不生还,毕命于蛇虺瘴疠之区,可胜叹哉! 韩 退之有吉曰:“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词章,妊不能自 力以致必传子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得所愿于一对,以薮易此,孰得孰失? 韵语阳秋卷十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里的“穷”是指种政治处境,而不是指经济状况。柳子 厚“席不暖邸斥去为永州霹马”,十一年薏至都,复不缛雳,又贬至柳州,且“竟 不生还,毕命于蛇虺瘴疠之隧竹。故而葛氏认为“子厚之穷极矣”,“可谓一世穷人 矣 。然而如韩愈所言,正是由于政治生涯的困厄,才使得柳宗元在文学上取得卓 越的成就。香蜃| j ,假使柳宗元“斥不久,穷不极”则“其文学词章,必不能自力 以致必传于后”。葛立方是同意这种观点的。其实,这和欧阳修“非诗之能穷人, 殆穷者而后工也”的创作思想是相通的。政治遭遇的不幸使得诗人省可能更广泛 更深入地接触社会生活、体验现实人生,寄寓子诗歌龟i 作,就易于产生符台人情 物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诗“穷两后工 。遭逢 离乱和政治嘲厄之外,壮游山水也是对诗歌创作颇有影响的一种体验。韵语阳 秋卷,k 瓣司马迁及史记给予了宽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司马迁游江、淮、 汶、泗之境,铀金匮石室之书而作史记。上下数千年,殆如目睹,可谓孤拔。” 这种观点与苏辙的言论如出一辙:“r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 问豪俊交游,放其文巯荡,颇有奇气。鞑里重褫的是游历由川对诗文剖作的作 用,通过游览山水,诗人不仅开阔了视野拓宽了胸襟,而且可以吸纳山水的情趣 秘灵秀之气,所以为文为诗就自有超拔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