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我国现行逮捕证明标准研究优秀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现行逮捕证明标准研究 姓名:姚作海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法律 指导教师:王桂芳 2011-05-2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 要 逮捕证明标准问题在实践中是一个比较片面的问题,在理论界中对它的认识存 在很多分歧。研究逮捕证明标准问题,有利于法定逮捕条件在司法实践中得到落实, 减少错捕现象发生,使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全文除引言外,正文分为四部分,约三万余字。 第一部分是有关逮捕证明标准概述。从理论上阐述了证明标准概念以及实质内 涵,并在这个基础上分析了逮捕证明标准的内涵。 第二部分论述国外主要国家的逮捕证明标准。比较和考察了两大法系的逮捕证 明标准,并指出了他们之间的共同特征,比如强调主客观因素相结合、具有层次性 以及将“自由心证”思想融入客观证据之中等等。 第三部分论述我国现行逮捕证明标准。指出其所具有的客观性、层次性等优点 以及相关规定尚不明确、全面,证明标准模糊、缺乏比例性、法律规定与现实脱节 等不足。并分析了产生不足的原因:不仅因为其本身规定存在不足,还与办案人员 主观上对该标准的理解不统一,对逮捕功能产生了错误认识有关。 第四部分论述逮捕证明标准的完善。现行逮捕证明标准过于抽象和缺乏操作性, 使逮捕在适用中出现很多问题,比如逮捕适用率比较高、羁押时间长,甚至逮捕沦 为惩罚、威慑犯罪的工具。提出下列完善建议:建立一个多元化的逮捕证明标准体 系、设置主客观因素相结合的逮捕证明标准等等,包括将我国逮捕证明标准进一步 明确为“有查证属实的证据初步证明有犯罪事实”的主张,并阐述了确立“有查证 属实的证据初步证明有犯罪事实”的必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逮捕 逮捕条件 逮捕证明标准 查证属实 初步证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this thesis is chiefly discusses on the standard proof of detention, it is a one-sided understanding problem in practice and a lot of views on the standard proof of detention in th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studies on the standard proof of detent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implement the statutory detention conditions, reduction the phenomenon of wrong arrest and protection of the criminal suspects legitimate rights. in addition to this introduction,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re are about 30000 words. part one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the standard proof of detention. to begin with, the author introduction the concept of the standard of proof form theory, and then pout out its natures, and also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the standard proof of detention. the second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relevant standards in other countries. based on the standard proof of detention in the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and the continental law system, and pout out that the standards all combining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and also these all diversified. the third part mainly discusses our countrys standard proof of detention. points out the merits such as objectivity and hierarchy, and the demerits such as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are comprehensive, and standard proof of detention is vague and ambiguity, and disproportionateness. in judicial practice the standard proof of detention also detached from the statutory standard, the reasons is not only the arrested system itself has many demerits, but it also has much with subjectively of the investigators who could held irrational understanding on it and so held wrong views about function of arrest. in the fourth part, i will suggest perfect our standard proof of detention. its too abstract and general and lack of feasibility, make arrest reflect a lot of problems in practices, such as the measures of arrest has a high usage rate, a long time of arrested, even the measures of arrest has become punishment and deterrence crime tools. there are a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i lot of suggests such as further defined standard proof of detention, and set up a system of standard proof of detention that is diversified, and set up standard proof of detention that combining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among my suggests, it is very import to further defined our countrys standard of proof to arrest, it can be further defined as “have evidence which has been checked and found to be true to preliminary ascertainment of the suspects criminal facts.” keywords: arrest arrest conditions standard proof of detention be checked and found to be true preliminary evidence 独创性声明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引 言 逮捕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一 定时期内暂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给予羁押,并进行审查的一种强制措施 1。逮捕作为 最严厉的刑事强制措施,其适用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必须要有一个外在具体、明确 的证明标准来衡量侦查机关对犯罪嫌疑人实施逮捕措施是否符合法定逮捕条件,这 个外在的证明标准就是逮捕证明标准,也就是指侦查机关 2对犯罪嫌疑人实施逮捕措 施时,其所收集的用于证明犯罪嫌疑人符合法定的逮捕条件的证据所应该达到的证 明程度。侦查机关作为逮捕的证明主体在进行证明活动中必须要严格遵守逮捕证明 标准的要求履行自己的证明责任,这对正确发挥逮捕功能是非常重要的。设计一个 适当、符合我国现状的逮捕证明标准是必要的,它不仅关系到逮捕措施能否正确行 使,更是关系到我国刑事诉讼程序是否公正、科学。 本文着重分析逮捕证明标准问题,主要从逮捕证明标准的概述、国外主要国家 逮捕证明标准考察与比较、我国现行逮捕证明标准和我国现行逮捕证明标准完善的 思考等四个方面来阐述逮捕证明标准问题。在逮捕证明标准的概述部分,主要从理 论上阐述了证明标准概念以及属性,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逮捕证明标准的概念以及 特点。在国外主要国家逮捕证明标准考察与比较部分,将对国外主要国家的逮捕证 明标准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分析了两大法系有关逮捕证明标准的规定,指他们一些 共同点,同时也指出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优点,比如,在坚持客观性的基础上强调 要注意发挥司法人员的主观性;强调建立二元乃至多元的逮捕证明标准体系等等。 在我国现行逮捕证明标准部分,将阐述了我国现行逮捕证明标准的现状,指出它所 具有客观性、层次性和标准设置较高等优点,同时也指出我国逮捕证明标准的存在 的模糊性、缺乏可操作性、与现实相脱节、缺乏比例性和忽视司法人员的主观性等 不足,并进一步分析了逮捕证明标准在实践中之所以与法定标准相脱节的原因,不 1 董文才刑事诉讼法理论与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第 99 页 2 侦查机关主要是指公安机关,当然也包括检察机关自身的侦查部门以及其他法定的侦查机关,比如国家安全机 关、军队保卫部门、监狱和走私犯罪侦查机关。这些侦查机关在各自所参加的刑事诉讼活动中,分别拥有对相 应的犯罪案件的侦查权以及提起批准逮捕的诉讼请求权利。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仅因为其自身规定存在不足,还与办案人员主观上对该标准的理解不统一,对逮捕 功能产生了错误认识有关。在现行逮捕证明标准的完善的思考部分,将阐述完善我 国现行逮捕证明标准的必要性以及要坚持的原则,并对如何完善我国现行逮捕证明 标准提出自己的看法,包括:进一步明确我逮捕证明标准、构建多元化的逮捕证明 标准体系、建立主客观因素的逮捕证明标准,其中“在立法上有必要进一步明确我 国现行逮捕证明标准”是我在本文中的中心论点,这主要是考虑到我国现行逮捕证 明标准过于原则和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并从立法的角度阐述了确立“有查证属实 的证据初步证明有犯罪事实“的逮捕证明标准的必要性、意义。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1 逮捕证明标准概述 1.1 证明标准概述 1.1.1 证明标准概念 证明标准是刑事诉讼法和证据法中核心的制度,证明标准概念在中外的刑事诉 讼法中有很多种定义,我国有关学者一般是从证明责任的角度对证明标准进行定义 的,包括: (一)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又称为证明要求,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在诉讼 活动中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需要达到的程度 3。 (二)证明标准,又称证明要求、证 明任务,是指要求承担证明责任的人提供证据对案件事实加以证明所要求达到的程 度 4。 (三)证明标准,即法律关于负有证明责任的诉讼主体运用证据证明争议事实, 论证诉讼主张所须达到的程度方面的要求 5。 (四)证明标准,又称为证明程度、证明 要求,是刑事诉讼中证明主体运用证据证明案件待证事实所需达到的程度要求 6。 虽然对证明标准概念存在多种定义,但证明标准的实质内容是一样的,都是对 事实真相的追求。 犯罪实际上是过去发生的事实,可以说设计刑事诉讼制度的用意 都是为了揭示已经发生过的案件的真相,而发现案件事实真相的目的就是为了惩罚 犯罪以及保障无辜的人免受不当的追究,因此,我国刑事诉讼法的重要任务就是查 清犯罪事实、惩罚犯罪。为了实现惩罚犯罪、保障人权,在求证案件事实真相的过 程中刑事诉讼法对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要达到的程度提出了要求。刑事诉讼过程 事实上就是对案件事实真相的求证过程,而刑事证明标准就是这个求证过程中用来 证明案件事实真伪的标准,并且在证明案件事实的过程中证明标准对证据是有数量、 质上的要求。证据一方面要符合法定的要求,比如证据的来源必须是合法的,是通 过合法、正当手段和途径获取的,对于那些通过暴力取证等非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 根据非法证据排除原则是不可以作为证据的;另一方面在数量上对证据也有要求, 3 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165 页 4 樊崇义证据法法律出版社2003 年第 304 页 5 卞建林论诉讼证明的相对性中国法学2001 年第 2 期第 173 页 6 熊秋红对刑事证明标准的思考以刑事证明中的可能性和确定性为视角法商研究2003 年第 1 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当然不同的诉讼阶段对证据数量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侦查阶段中对犯罪嫌疑人实 施逮捕时,并不要求证据是充分、全面的,事实上只要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即可, 而在审判阶段中要求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案件事实,证据要达到确实、充分的程度。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刑事证明标准主要就是针对各个不同的诉讼阶段所对应的 刑事证明主体,要求这些刑事证明主体有何种程度的认识才能够认定案件事实是存 在的,或者达到可以证明某个特定犯罪案件。如果某一个诉讼阶段中对犯罪事实的 证明活动的结果达到了该诉讼阶段所要求的证明标准的话,可以认为对该犯罪事实 的证明程度在法律上是符合该诉讼阶段的证明标准所要求的。因此,刑事证明标准 可以认为是在各个不同的诉讼阶段中,作为承担证明责任的诉讼主体在证明案件事 实是否存在时所要达到的一定程度、标准。简单来说,证明标准就是用来判断的尺 度,它用来判断证明主体对案件事实的证明是否达到证明标准的要求。在整个刑事 诉讼过程中,每个不同的诉讼阶段的证明对象是不同,作为证明主体对不同证明对 象的证明要达到什么样的证明程度才算是达到了证明要求,证明任务才算是完成, 这就需要一个证明标准来作为判别的具体尺度,而不是由证明活动的本身来判断。 通过刑事证明标准这个具体的衡量尺度,为各个不同的诉讼阶段的诉讼主体对案件 事实的证明提供了具体的标准。 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实际上就是一个外在的证明标准,它是用来评价各个不同 的诉讼阶段的诉讼主体所提出来的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是否达到了法律所强调的 证明程度的具体要求。在整个刑事证明体系中,刑事证明标准可以说是一种具体的 衡量尺度,作为一种外在的评价依据的衡量尺度,它必须是在法律上明确规定的, 在司法实践中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特点。当然,刑事证明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 实际上是不断变化的,随着诉讼进展的深入,对不同阶段的证明要求会不同的,相 应的证明标准也是不同的,从整体上来说,证明标准随着诉讼的发展而趋于严格的。 1.1.2 证明标准属性 通过对证明标准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根本属性就 是证明标准本身所具有的等级性,这是因为刑事诉讼是有若干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联系的诉讼阶段组成的,诉讼阶段不同,则每个诉讼阶段的证明对象、诉讼任务、 诉讼行为也是不同,每个诉讼阶段的证明标准也因此是不同的,且对证明标准的要 求是随着诉讼阶段的发展而趋于严格的,即证明标准具有等级性。 刑事证明标准的等级性决定了刑事证明标准在实践中体现了多层次性的特点, 只有理解了证明标准的等级性,才能真正理解证明标准的实质内涵。证明标准的等 级性、层次性的特点在立法上体现为:第一,不同诉讼阶段中的诉讼主体对案件事 实认识的程度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作为过去发生的犯罪事实,肯定会遗留下一 些蛛丝马迹,通过侦查等手段是可以证实案件事实的,但对案件事实的认识和证实 是有一个过程的,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不可能一撮而成的。因此,各 个诉讼阶段的刑事证明标准不可能是一致的,它应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低标准 到高标准,最终渐进达到对犯罪案件定性的程度。第二,诉讼阶段的不同,使每个 诉讼阶段的证明主体、诉讼任务、诉讼行为不同。诉讼阶段是相对独立的,但又互 相联系的,每个诉讼阶段中的证明对象、证明主体以及证明任务均不同。因此,要 求对不同的诉讼阶段的证明活动所要求的证明标准是不同的。不同诉讼阶段的诉讼 任务不同,而每个诉讼阶段的诉讼任务实际上就是反映了人们对该诉讼阶段应当具 备的功能的期待,故证明标准也是与该诉讼阶的诉讼任务相应的。第三,不同诉讼 阶段中的证明对象具有复杂性,使刑事证明标准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体现出等级性。 刑事证明标准就是指证明主体运用证据证明待证的案件事实是否存在所要达到的程 度要求,这里的证明对象就是指那些需要通过证明才能求证的案件事实,即待证的 犯罪事实,包括犯罪的客体、犯罪的时间、地点等。证明对象在不同诉讼阶段要求 是不同,包括犯罪的客体、犯罪的时间、地点等的要求是有区别的。这种对刑事证 明对象要求的不同,必然要求证明标准具备一定的等级性,使每个等级的证明标准 符合该诉讼阶段的证明对象的要求。 刑事证明标准所具有的等级性、层次性,使对犯罪事实的求证是一个渐进的过 程,在不同的诉讼阶段中,针对不同的证明对象和证明任务,需要设置不同的证明 标准。另外,不同的刑事诉讼行为对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财产的影响程度是不同, 应当根据这些不同的影响程度,设置有一定比例的证明标准。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1.2 逮捕证明标准概述 1.2.1 逮捕证明标准概念 在不同的刑事诉讼阶段中,各个诉讼阶段的诉讼任务是不同的,相应的诉讼行 为所要求对应的的证明标准也是不同的,并且对证明标准的要求是随着诉讼诉讼的 发展而越来越严格。在侦查阶段中,其主要的任务就是收集犯罪证据,初步证明案 件事实,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保障诉讼顺利进行。对犯罪嫌疑人适用逮捕 措施是侦查机关可以采取的刑事强制措施之一,但逮捕作为最为严厉的刑事强制措 施,对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影响非常深远,其适用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必须要有 一个外在具体、明确的证明标准来衡量侦查机关对犯罪嫌疑人实施逮捕措施是否符 合法定的逮捕条件,这个外在的证明标准就是所谓的逮捕证明标准。因此,逮捕证 明标准的实质内涵就是指侦查机关作为逮捕证明的主体,在提出能够证明犯罪嫌疑 人符合法定的逮捕条件的诉讼请求时的证据所必须要达到的一定程度的证明要求, 即逮捕证明标准就是指侦查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采取逮捕措施时,必须要运用证据来 证明犯罪嫌疑人符合法定的逮捕条件时,其所使用的证据在质量和数量上必须要达 到一定的要求和标准。 “逮捕,作为刑事诉讼过程中最为苛刻的强制措施,其适用是 受到严格限制的,除了嫌疑人的确存在逮捕的必要外,还要求嫌疑人涉嫌犯罪的可 能性达到一定的程度。而这种判断则需要以证据为基础,来确定其是否达到了逮捕 的证据要求,这就是逮捕的证明标准” 7。 逮捕证明标准体现了证明标准所具有的等级性和层次性的特点,首先,逮捕证 明标准高于立案的证明标准,但低于起诉和审判阶段的证明标准。因为侦查阶段的 诉讼行为是根据侦查阶段的任务初步求证案件事实,查明犯罪嫌疑人,并采取一定 的强制措施。因此,侦查阶段的诉讼行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要求,需要设置与之 相应的证明标准,而且这些强制措施有明显的预防和暂时性的特点,使侦查阶段的 证明标准并不需要太高的标准。更何况,在侦查阶段中,对案件事实的认识处于初 步和感性认识的阶段,证据相对比较少,所以该阶段的证明标准不可能要求太高, 7 王琰逮捕证明标准中国刑事证据网2011 年 3 月访问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应该低于起诉和审判阶段的证明标准。其次,逮捕证明标准还应该高于取保候审、 监视居住、拘留这些其他强制措施的证明标准。逮捕是强制措施中最严厉的措施, 它比其他强制措施更加严厉,对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干预和影响也是最深远的。 适用逮捕的证明标准当然高于适用其他强制措施的证明标准,这不仅与不同的诉讼 阶段的任务相适应的,而且这也是符合人们对案件事实的渐进性认识的诉讼规律。 综上所述,逮捕证明标准作为刑事证明标准体系中的一个具体的证明标准,它 是衡量侦查人员在对犯罪嫌疑人实施逮捕措施时所持有的证据是否达到了可以证明 犯罪嫌疑人符合逮捕条件的一种尺度,通过逮捕证明标准这个衡量尺度,可以判别 逮捕活动是否恰当、合法,特别是逮捕措施是否是被正确适用。 1.2.2 逮捕证明标准特点 逮捕证明标准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设置一个外部的证明标准来作为判定根据, 用来衡量侦查阶段中的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符合逮捕的证明是否达到法定的证明 程度,它实际上就是运用证据来证明犯罪嫌疑人是否符合逮捕条件的过程。具体来 说,就是指侦查人员根据证据材料以及相关的事实来判别犯罪嫌疑人是否符合逮捕 条件以及有没有逮捕的必要逮捕而可以参照的证明标准。 逮捕证明标准在逮捕适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逮捕证明标准具有以下的 特征:第一,逮捕证明标准是侦查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适用逮捕措施时所必须运用的 证明标准,在刑事诉讼的侦查阶段中,证明的主体是侦查机关,适用证明标准的主 体同样也是侦查机关。逮捕作为侦查机关可以采用的强制措施之一,当侦查机关决 定对犯罪嫌疑人适用逮捕措施时必须坚持逮捕证明标准,只有这样侦查机关才可以 正确适用逮捕权,防止出现滥用逮捕权的现象。第二,逮捕证明标准也是侦查机关 提请批准逮捕的证明标准,作为逮捕的证明主体,在逮捕证明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 逮捕证明标准的要求,全面收集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犯罪事实的证据,并在所收 集的证据基础上加以充分的论证,如果侦查机关的证明活动最终能够达到逮捕证明 标准的要求时,即有证据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符合法定逮捕条件,此时在法律上就 可以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符合法定的逮捕证明标准的要求,这时可以卸除侦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查机关的的证明责任,获得检察机关的批准逮捕的决定。第三,逮捕证明标准也是 检察机关 8批准逮捕时的判别证明标准。检察机关在审查批准逮捕环节中也要严格依 照逮捕证明标准的要求来衡量侦查机关的证明活动,如果发现侦查机关的证明不符 合逮捕证明标准时,对侦查机关提出的逮捕请求诉讼主张可以作出包括不批准或者 驳回逮捕的决定。第四,逮捕证明标准必须是明文规定的,侦查机关对犯嫌疑人适 用逮捕的过程是侦查机关为形成犯罪嫌疑人符合法定的逮捕条件而应该被逮捕的内 心确信的过程,也是依照法定的逮捕证明标准的规定来衡量证据是否可以证明犯罪 嫌疑人构成法定逮捕条件的过程。 综上所述,逮捕证明标准在逮捕的适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能否在立 法上准确、恰当地定位逮捕证明标准以及能否被相关司法人员准确的理解和执行是 非常重要的。因此,设计一个适当的、符合现实需要的逮捕证明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它一方面是确保逮捕措施能够得到正确的适用,另一方面也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人 性化和科学化的体现。 8 检察机关审查批准逮捕,主要是审查公安机关以及其他法定的侦查机关所提出的批准逮捕的诉讼请求,当然也 包括审查检察院自身侦查部门直接受理的犯罪案件所提出的批准逮捕的诉讼请求。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2 国外主要国家逮捕证明标准的考察与比较 2.1 英美法系逮捕证明标准 2.1.1 英国逮捕证明标准 在英国,管理治安的法官是可以行使逮捕权的,对于那些需要采取逮捕措施的 案件只有事先取得治安法官签发的逮捕令状方可对犯罪嫌疑人实施逮捕措施。自英 国的1967 年刑事法颁布后,在立法层面上可逮捕和不可逮捕的分类取代了传统 的重罪和轻罪的分类。警察可以在没有逮捕令状的情况下逮捕任何即将实施或者有 合理根据怀疑其将要实施可逮捕犯罪的人。 1967 年刑事法还规定了任何人只要有 合理根据可以怀疑某人正在实施或者可能实施某个可逮捕犯罪的,都可以对其实施 逮捕,扭送司法机关。因此,英国的逮捕可分为有证逮捕和无证逮捕两种情况,这 是根据逮捕所需要的事实条件不同分的。有证逮捕是指在只有在获得治安法官签发 的逮捕令状后才能对犯罪嫌疑人实施逮捕措施,有证逮捕的事实条件远远高于无证 逮捕的事实条件。在司法实践中,无证逮捕已经成为惯用的方式了,这主要是考虑 到侦查人员在侦查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紧急情形比如为了更好地收集证据材料、 犯罪嫌疑人存在逃跑的可能性等等。 在1984 年警察与刑事证据法中就规定了警察可以行使逮捕权的情形:第一, 对于可捕罪,只要警察有“合理根据怀疑”犯罪已经发生,就可以对犯罪嫌疑人实 施逮捕措施。第二,对于可捕罪以外的一般、普通的犯罪,只要符合“一般逮捕条 件”也可以采取逮捕措施。所谓的“合理的根据怀疑”实际上是主客观相结合的逮 捕证明标准,它的主观性是指警察首先在主观上对犯罪嫌疑人是否存在犯罪事实产 生合理的怀疑,而在客观上要求警察产生这种合理怀疑是有根据的,它是建立在客 观存在的证据材料的基础上的。因此“合理根据怀疑”就是有证据为根据的怀疑, 并且要经过证明主体的警察进行主观上的判断,故具有主客观相结合的特点。英国 的逮捕证明标准可以归纳为“合理根据怀疑”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2.1.2 美国逮捕证明标准 美国刑法对逮捕的适用分为有证逮捕和无证逮捕。在司法实践中,有证逮捕必 须事先得到法官签发的逮捕证;无证逮捕的实施要求警察必须有“可能性原因”相 信被逮捕的人已经实施了某个犯罪行为,实际上大多数的逮捕通常都是实是无证逮 捕的。 “可能性原因”是指根据已经掌握的证据材料足以使一个正常的人可以相信该 犯罪嫌疑人可能有犯罪嫌疑。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美国的逮捕证明标准可以归纳为 “合 理根据” ,所谓“合理根据”是指在实施有证逮捕时警察有“合理根据”相信了发生 了犯罪事实,并且是该犯罪嫌疑人所为的犯罪。它实际上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可能性, 而不是警察主观的纯粹的猜测。 “合理根据”就是以客观的标准来判断,无论警察主 观上多么相信某个犯罪嫌疑人实施了某个犯罪行为,也不能仅仅据此说明该犯罪嫌 疑人构成了犯罪的理由;相反,即使警察不能在主观上确信某个犯罪嫌疑人实施了 犯罪,但如果客观上已经具备相当理由来说明该犯罪嫌疑人实施了犯罪,此时不能 因为警察的主观上的不确信就可以推断出相当理由不成立。 强调适用逮捕措施时必须具备“合理根据” ,这是为了防止在侦查过程中侦查人 员滥用逮捕权而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使公民人身自由的免受不正当的、无根据的 侵犯, 这样更加有利于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 “合理根据” 当然不是简单的怀疑猜测, 它是建立在一定的证据材料的基础上的可能性,虽然该证据材料还没有达到充足的 程度。因此,美国逮捕证明标准可以归纳为: “可能性原因”或者“可成立理由” 。 2.2 大陆法系逮捕证明标准 2.2.1 日本逮捕证明标准 逮捕措施在日本的刑事诉讼法中可分为普通逮捕、现行犯逮捕和紧急逮捕三类。 其中,普通逮捕实际上就是指通常一般的逮捕,相当于英美法系的有证逮捕,它要 求警察在对犯罪嫌疑人实施逮捕措施时要有逮捕证的,逮捕证是由法官签发的。实 施普通逮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警察在对犯罪嫌疑人实施逮捕时要“相当的 理由”可以怀疑该嫌疑人实施了一定犯罪行为。如果缺乏必要的条件,法官是不能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签发逮捕证的,在这里“相当理由”是指客观的理由,这是最重要的的条件。第二, 要存在有逮捕的必要。如果实施逮捕时仅仅具有“相当理由”是不够的,还要判断 有没有存在逮捕的必要,这时候要考虑到犯罪嫌疑人的年龄、犯罪动机、案件的轻 重、犯罪嫌疑人有没有行为能力以及犯罪嫌疑人本身有没有社会危害性等因素。如 果根据上述因素判断犯罪嫌疑人不存在逃跑或者销毁证据等行为时,应当驳回逮捕 的要求。只有两个条件相结合才能行使普通逮捕措施,法官才可以签发逮捕令,当 然如果很显然不存在逮捕的必要时,法官不受此规定的限制。 日本刑事诉讼法对紧急逮捕和现行犯逮捕实行与普通逮捕截然不同的逮捕证明 标准,也就相当于英美法系的无证逮捕,所谓现行犯逮捕,强调是对现行犯采取逮 捕措施,现行犯包括正在实施犯罪或者犯罪实行终了的人。另外,日本刑事诉讼法 明确规定了对于现行犯,任何人都可以对犯罪嫌疑人实施逮捕,即使没有逮捕证, 但是应该及时扭送到司法机关。所谓紧急逮捕,是指侦查人员必须有“充分理由” 可以怀疑犯罪嫌疑人犯有可能会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等刑罚的罪行。侦查人员对 于一些紧急性犯罪案件或者某些现行犯罪中对犯罪嫌疑人实施逮捕措施后必须向法 官申请逮捕的手续,如果法官审查办案人员提请逮捕犯罪嫌疑人时所提供证据材料 的过程中认为办案人员并没有充分理由可以怀疑犯罪行为就是犯罪嫌疑人所为时, 法官应当拒绝向办案人员签发逮捕证,办案人员必须无条件释放被逮捕犯罪嫌疑人。 日本的刑事诉讼法是从客观性的角度来设立逮捕证明标准的,对犯罪事实的证 明必须符合犯罪行为的法定构成要件的,而不是侦查人员的主观判断。因此,日本 的逮捕证明标准实际上就是普通逮捕的证明标准,即“有充分理由怀疑该逮捕对象 已经实施了犯罪行为” 9。 2.2.2 德国逮捕证明标准 逮捕与羁押在德国刑事诉讼法中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通常逮捕在先,羁押在 后,羁押实际上是逮捕的继续,表示了对犯罪嫌疑人采取逮捕措施后的状态。德国 9 王以真外国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103-104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刑事诉讼法对适用逮捕措施规定了有证逮捕以及暂时逮捕,有证逮捕是指必须要有 法官签发的逮捕令才可以对犯罪嫌疑人实施逮捕措施,并且要将该案件移送法官以 决定是否对犯罪嫌疑人采取羁押。而暂时逮捕类似于前文提到的英美法系中无证逮 捕,是指在一些紧急情况时,即使没有法官签发的逮捕命令,侦、检人员以及一般 普通人在有必要的时候,可以对自行决定对犯罪嫌疑人采取逮捕措施,但采取暂时 逮捕的条件远远高于采取无证逮捕的条件,根据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的相关规定 可知,暂时逮捕一般适用于现行犯或者那些准现行犯,该法还规定了任何人在遇到 有逃亡嫌疑的人或者存在身份不明的人时,都可以对其采取暂时逮捕。另外,当犯 罪嫌疑人在符合审判前的羁押条件时,但如果是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及时办理相关 手续的, 此时检察官可以决定是否要采取暂时逮捕。 那什么条件才符合羁押条件呢? 首先,怀疑犯罪嫌疑人有犯罪嫌疑的理由足以支撑该怀疑。其次,对犯罪嫌疑人采 取羁押措施要有一定的限制,必须和该犯罪嫌疑人所犯罪行的严重性相适应。第三, 有证据可以证明犯罪嫌疑人逃跑或者可能逃跑以及毁灭证据或者继续犯罪等情况。 德国的逮捕证明标准是一个客观性的证明标准,而且是一个要求程度比较高的 证明标准,这和德国宪法的相关规定有关,德国宪法对强制措施的适用有明确的限 制,通常将强制措施的范围限度在“最有必要情形下” 10。因此,对于最严厉的刑事 强制措施的逮捕来说,它的证明标准理所当然要设置在一个较高程度的,因为逮捕 相比其他强制措施来说对个人的人身自由的影响更深远,依据保障人权的理念,有 必要对逮捕措施的适用进一步进行限定。 从上述可知,德国逮捕证明标准是“逃亡嫌疑”以及“急迫的犯罪嫌疑” 。对于“逃 亡嫌疑” ,必须按照法律条文的明确规定,并结合具体案件的情况来判断,而不是仅 仅根据所涉嫌罪行的性质以及可能面临的刑罚的轻重来判断犯罪嫌疑人有逃亡的嫌 疑。 “急迫的犯罪嫌疑” ,是指侦查人员根据职业技能以及工作经验可以判断出,犯 罪嫌疑人正在或者可能实施犯罪,如果不对犯罪嫌疑人实施紧急逮捕,有可能会导 致更严重的后果的产生。 10 【德】克劳斯罗科信刑事诉讼法(第 21 版) 吴丽琪译法律出版社2003 年第 281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2.3 小结 在两大法系的刑事诉讼过程中,对不同的诉讼阶段比如侦查、起诉以及审判阶 段, 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英美两国根据保障人权的理念,对所要证明的证明对象 按照其罪行的轻重,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如果犯罪的性质是比较严重的,对必要 的证据的要求就比较高,反之也一样。因为对于所指控的犯罪的罪行轻重的如何认 定,通常会对被告人的权益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所指控的犯罪的罪行越严重,则 对于证明标准的要求就比较严格,这是为了避免出现错误的判刑使被告人合法权益 受到伤害。大陆法系中的国家往往对心证进行分级,如在德国,对证明的要求程度 的不同,分为严格证明和自由证明,其中对于一些程序性的问题通常可以自由证明, 例如逮捕。日本是根据事实分为实体法事实和程序法事实的不同,而分别采取不同 的证明标准,对于一些程序法事实如强制措施、回避等,一般适用比较低的证明标 准,而对于关系到对罪行的犯罪构成要件时,要求较高的证明标准。 两大法系对逮捕证明标准的设计中有很多独特之处。第一,两大法系在设置逮 捕证明标准时都强调要将证据的客观性和“自由心证”思想相结合,这在大陆法系 国家的“内心确定”的法官自由心证思想和英美法系的“排除合理怀疑”思想中都 体现了这一思想。第二,两大法系在设计逮捕证明标准时都考虑到逮捕证明标准应 该是一个多元化的证明体系而不是一个单一的证明体系。比如英美法系国家对民事 案件和刑事案件设置不同的逮捕证明标准,甚至就普通民事案件和特殊民事案件都 设置了不同的证明标准。这是考虑到在实践个案的情况是不同的,如果仅仅用一个 单一的证明体系可能无法应付如此复杂的案情,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的案件情节设 置不同的逮捕证明标准,使每种不同类型的案件都有相应的逮捕证明标准,这样更 有利于打击犯罪和保护人权。第三,两大法系在逮捕制度上将逮捕分为有证逮捕和 无证逮捕两种情况。有证逮捕要求必须有逮捕证才能对犯罪嫌疑人实施逮捕措施, 这是逮捕证明标准客观性的必然要求。无证逮捕主要是针对一些紧急犯罪案件或者 现行犯罪的犯罪嫌疑人而言的,在此类案件中可以赋予警察有自由裁量权,这是强 调发挥司法人员主观性的必然要求。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3 我国现行逮捕证明标准 3.1 我国逮捕证明标准的发展和代表性观点 3.1.1 我国逮捕证明标准的发展 随着人们对诉讼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逮捕的证明标准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 也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过去“主要犯罪事实已经查清”的逮捕证明标准 发展到现行“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逮捕证明标准。具体表现为:我国第一部 宪法中就强调了对犯罪嫌疑人实施逮捕措施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程序条件,比如宪法 就规定了“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批准, 不受逮捕” 。早在 60 年代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草案时,就有人 提议在刑事诉讼法中设立逮捕的证明标准,并建议将逮捕的证明标准设立为“主要 犯罪事实已经查清” ,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合理的提议,但刑事诉讼法的制定受 当时历史条件等原因限制一直没能完成。因此,提议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设立我国 逮捕证明标准的建议就束之高阁了。 第一次在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了逮捕证明标准是在 1979 年制定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同时在 1979 年制定的第二部逮捕拘留条列也体现了这 点。在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逮捕的证明标准主要是考虑到当时历史原因,始于七 十年代开始的文革大革命使我国的社会秩序混乱不堪,法律形同虚设,乱捕乱抓等 现象比比皆是。 针对这种胡捕乱抓的现象,我国 1979 年制定的刑事诉讼法明 确规定了对犯罪嫌疑人实施逮捕措施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证明标准要求进行,即规定 了“主要犯罪事实已经查清”的逮捕证明标准。 随后的 1980 年刑事诉讼法和 1979 年刑事诉讼法一样明确规定了“主要犯罪事实已经查清”的逮捕的证明标 准。但司法实践中逮捕的证明标准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实施,为什么没有贯彻刑 事诉讼法规定的逮捕证明标准呢?一方面与“主要犯罪事实已经查清”的逮捕证 明标准的证明标准要求过高有关,特别是针对一些重特大和情节复杂的案件来说要 求“主要犯罪事实已经查清”更是难实现。另一方面是和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有关,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因为当时文革刚结束不久,社会治安形势相当严重,各种刑事犯罪层出不穷,重大 的恶性犯罪居高不下等客观环境因素。面对如此局面,特别是面对那些重特大和情 节复杂的案件,公安机关为了加快破案的进程通常会采取“收容审查”措施,并将 “收容审查”作为一种紧急的刑事强制措施来使用,公安机关可以通过采取“收容 审查”措施来争取较长的办案时间,这样是有利于公安机关查清案件的主要犯罪事 实,完成“主要犯罪事实已经查清”的证明要求,但收容审查制度本身就是对公民 合法的人身自由权的挑战,收容审查制度在 1983 年开始的全国范围的严打活动中更 是被广泛使用,甚至取代了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拘留强制措施了。由于当时的历史 环境使得“主要犯罪事实已经查清”的逮捕证明标准在实践中更本没有得到贯彻。 至 1997 年刑事诉讼法将我国的逮捕证明标准从“主要犯罪事实已经查清” 修改为“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 ,相应的取消了“收容审查” ,对部分案件有条件 地延长拘留时间 11。随后六部委于 1998 年出台的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 的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作出了以下规定:第一,有证据证明发生了 犯罪事实。第二,有证据证明该犯罪事实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第三,证明犯罪嫌 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已经查证属实的, 包括 1999 年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证据 也有此规定。至此,在刑事诉讼法中形成了我国现行逮捕证明标准“有证据证明有 犯罪事实” 。 3.1.2 有关逮捕证明标准的代表性观点 在有关逮捕证明标准理论研究范围里,就我国究竟应该建立何种逮捕证明标准 的问题存在好多不同的说法。但如果从主客观性的角度来看,大致可以将我国理论 界中各种说法的观点分为: 第一,客观真实说的逮捕证明标准。该观点强调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必须 是客观真实地存在,以及案件事实同样也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忠于事实真相的,强 调“有” “犯罪事实”存在,并且是有“证据”可以证明“有犯罪事实” ,而且“犯 11 贺恒杨疑难罪案的审查逮捕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年第 20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罪事实”表达了一种事实存在的状态,是“证据”证明的结果。对案件事实的认定 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 ,绝对“忠于案件事实的本来面貌” 。无论侦查机关证明 犯罪嫌疑人符合逮捕条件的证明活动中,还是在检察机关的审查批准逮捕环节中, 持有该观点的人向来都反对在逮捕的证明活动或者审查批准逮捕活动中掺杂侦查人 员、检察检察人员和法官们个人的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装修基装合同范本
- 酒店土建改造合同范本
- 买房保价合同范本
- 无偿土地借用合同范本
- 2025年紧急护理科学科心肺复苏关键操作技能模拟考核答案及解析
- 用工合同范本300例
- 火化场租赁合同范本
- 2025杭州临安科投集团下属子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21人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客户意向金合同范本
- 2025山东青岛理工大学招聘4人备考练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 DL-T-5759-2017配电系统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高考冲刺资源提升练02 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及数目判断 (含答案解析)
- 成功学习方法助你事半功倍
- 河北盛都温泉假日酒店有限公司盛都地热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三原色-加色法原理》
- 山西省职校技能大赛(植物病虫害防治赛项)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i-u-ü》教学课件
- 《建筑法律知识》课件
- 2024年中国电信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印刷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制度、工作程序文件目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