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理论专业论文)我国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法理分析.pdf_第1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我国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法理分析.pdf_第2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我国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法理分析.pdf_第3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我国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法理分析.pdf_第4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我国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法理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人权是人之所以为人应当具有的最基本权利,是个人参加社会活动的基础, 是个人享有政治权利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石。人权一直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追捧与 关注,追求人权保障也一直是各国政府与公民个人的不懈目标。但是,人权在具 有普适性的同时,也具有个性。人权的个性表现在多方面,不仅表现在不同国家 在不同阶段所追求的人权内容存在差异,也表现在人权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存在 差异,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本文所关注的是人权个性,研究的是人权个性在不同 社会群体上的差异。具体的讲就是犯罪嫌疑人的人权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本文通过价值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研究 我国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问题。首先,本文阐释了人权以及犯罪嫌疑人人权的 一般理论,其次,本文用价值分析方法分析了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法律价值。 再次,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在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制度设计上的不足。最后,本 文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对策。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人权与犯罪嫌疑人人权的一般理论。在阐述人权问题普 遍性的前提下,侧重阐述了人权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个性,说明了保障犯罪嫌 疑人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权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用价值分析方法分析了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法律价值,保障犯罪 嫌疑人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权是法律追求公平、维护社会秩序等法律价值的体现。 第三部分从我国现行制度出发,侧重分析我国目前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制度 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沉默权、无罪推定、律师帮助权等方面。 第四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主要包括改变诉讼观念、完善立法、沉默 权法定化。实现这种变革的途径就是利用即将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将已经成熟的 建议上升到法律层面。 关键词:犯罪嫌疑人 人权 无罪推定 沉默权 我国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法理分析 ii abstract human rights are the most basic rights for persons. human rights is the basis for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activities, it is also the basis of personal enjoyment of human rights in political areas and participation in national affairs. human rights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the peoples all the world, the pursuit of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human rights has its particular characters as it has the universal features in nature. human rights particular characters perform in many ways, not only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t different stages, but also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the personality of the human rights is theme of the article, the paper is about human rights in the personality of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on the difference. in this paper, protections of human rights of criminal suspects are studied by value analysis, historical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s, standardized method of analysis. first of all, the general theories about human rights and human rights of criminal suspects are interpreted, and secondly, legal value of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of criminal suspects is analyzed, and thirdly, the paper focused on the analysis of criminal suspects in chinas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system. finally, the paper gives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human rights of criminal suspects. in the first part, the general theories about human rights and human rights of criminal suspects are interpreted. this paper emphasizes human rights of different social group, and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on of criminal suspects. in the second part, legal value of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of criminal suspects is analyzed by value analysis. it is reflected that legal value in pursuing social fair and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the third part analyzes the inadequacy in protecting human rights of criminal suspects from current system in china including right to remain silent, the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and right to legal assistance. the forth part supposes the concept of litigation should be changed. legisl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the right to remain silent should be written to law. the way to achieve the goal is to change criminal procedure. key words: criminal suspects, human rights,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right to remain silent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导 言 人权,一个崇高的字眼,吸引着无数仰慕的目光。人权是无数思想家思考的 核心话题,也成为各国政府施政的目标,无数政客“贿赂”选民的永恒诱饵。但 是,人权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对人权的追求与争论从来没有休止。人权, 经过无数思想家的不懈探索,既取得了辉煌的思想沉淀,在实践中结成了丰硕成 果,也留下了很多的空白,值得今天的我们去探讨。在长期有关人权话题的探索 过程中,既形成了共性的领域,也存在更多值得关注的个性空间。这就是人权的 普适性与个性。本文探讨的就是人权的个性犯罪嫌疑人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 人权。 我国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法理分析 2 第一章 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概述 第一节 人权概述 一、人权的起源与发展 自从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中出现“人权”一词后,人权就成为 一个魅力无穷而又争论不休的概念。文艺复兴运动明确和普及了平等、自由、独 立的道德主张,强调了人的尊严和价值。作为文艺复兴的领导者和伟大的诗人, 但丁第一次提出了以人性和理性为核心内容的近代人权概念。 1后来,卢梭、洛克 等启蒙思想家以自然法学说和社会契约论为基础,提出了系统的自然权利学说。 自然权利学说认为:平等自由是人的自然本性,人们以其本性而生活。他们把他 们所认定的人之作为人都拥有的平等、自主、自私、自尊、自己之类的“本性” 宣布为权利,这些本性乃是自然,本性权利就是自然权利。这些权利是与生俱来 的,是由自然法这个终极的权威来规定和支持的,是不可剥夺的。既然本性是人 所共有的, 而且表现了人之作为人之基本规定, 那么本性的权利就是人所共有的, 所以自然权利或本性权利就是人权。 然而直到近代才形成系统的人权思想。近百年以来,人权逐渐从一种思想变 成一项原则并获得制度化的保障。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针对封建贵族的特权,创 立了“天赋人权”说,提出了追求自由、平等和幸福的口号。资产阶级革命的胜 利,使 “天赋人权”成为了现实,在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或宪法性文件 中,都彻底摒弃了封建社会压抑个性、排斥权利的桎梏,在政治、经济、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都确立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理念,把人权思想和人权理论法律 化和制度化。1776 年美国的独立宣言首先将“天赋人权”写进资产阶级革命 的政治纲领,它宣称: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造物主那里被赋予了某些不 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马克思称这个文件为人 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1789 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产生的制宪会议,通过了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 即人们通常所说的 人权宣言 , 则第一次将 “天赋人权” 写进了宪法性文件。它宣布“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 “一切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护人民天赋的和不可侵犯的权利;这些权利是: 自由、财产、安全以及反抗压迫。 ”这个宣言后来成了法国宪法的序言,第一次以 法律形式提出“人权”口号。此后,各国资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人权相续被写 进宪法,成为资产阶级民主制的重要内容和象征。 1 意大利但丁著: 论世界帝国 ,朱虹译,商务印书馆 1985 年版,第 76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进入 20 世纪以后, 人权概念在国际社会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两次世界 大战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空前的浩劫。所以二战以后,保护人权成为各国 人民的普遍呼声。1945 年,联合国成立, “促进国际合作,不分种族、性别、 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目标之尊重”被明确规定为 联合国的基本宗旨之一。1948 年,联大通过世界人权宣言 ,第一次系统地在 国际范围内提出人权的具体内容,并作为所有人民和国家努力实现的共同目标。 1966 年,联大通过了国际人权公约即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及其任择议定书 ,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世 界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同时突出地确认了民族自决权,自然资源和财富的主 权等人权内容。1986 年,联大通过发展权利宣言 ,确认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 夺的人权。1993 年,联合国世界人权大会通过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 ,根据 冷战后国际人权领域的形势,强调了人权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及各类人权的不 可分割性, 并提出了今后国际人权活动指导原则和行动纲领。 在二战后的 50 多年 里,联合国共通过了约 70 个有关人权的宣言、国际公约和议定书,其内容涉及社 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总体上看,尚不能说已经有了一个为世界所有国家公认的 完整的世界观,但从主流来看,国际人权形态的形成和发展,的确极大地丰富了 人权概念的内涵,显示了人类进步的必然趋势。 二、人权的界定 “权利是与人及人类社会同生共长的。 ” 2权利的存在是与人密切相关的,没 有人也就无所谓权利,权利以人的存在为前提,因此,我们讲的权利是人的权利。 “当权利获得普遍的、 超出个别国家范围的性质, 就会很自然被宣布为人权。 ” 3人 权是一种权利, “是权利的最一般的形式” 4,也是权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自 身特点的一种表现形式。 人的本质是人权产生的内在根据,人权是人的自然特征和 社会关系相结合的社会化形式。 对人权下定义是很苦难的一件事, 中国大百科全 书 这样描述人权: 人权是人以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享有和应当享有的权利。 该定义既揭示了自然法意义上的人权,也揭示了社会意义上的人权。 所谓人的自然属性,即人性。它包括三个基本的要素。首先,人性是指人的天 性。 人的生命不受肆意剥夺,人的人身安全不受伤害,人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的 思想自由不受禁锢,人的最低生活得到保障,人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等等,都是人的 天性和本能。其次,人性是指人的德性。人是一种有伦理道德追求的高级动物,这 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一个根本点。人生性就有“同情心” 、 “怜悯心”和“恻隐 心” ,并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 帮助的交往中逐渐养成以正义感为核心的一套伦 2 夏勇著: 人权概念的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 (修订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3 页。 3 朱兴文著: 权利冲突论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66 页。 4 马克思、恩格斯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228229 页。 我国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法理分析 4 理道德观念。当我们说人权的本来含义是一种“应有权利”时,它就已经包含有道 德的意蕴。当我们依人道主义原则救助弱势群体、依现代民主理念既要服从多数 又要保护少数时,人权的伦理性是显而易见的。再次,人性是指人的理性。理性是 个多义词,不同学者往往赋予它以不同的含义。但有两点是人们比较普遍认同的, 即理性认识能力和理智克制能力。 人通过理性, 可以认识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规律, 并据以改造世界。 同时,人还可以通过理智, 克制自己不去做那些不合情不合理的 事情,不去谋取那些不正当不合法的利益。人权的存在、发展及其实现,有其自身 的规律。自由不仅是人的天性,自由自觉的活动又是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力量 源泉。只有加快社会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人们才有可能享受更多的人权。但发展 经济与文化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人类幸福的手段。制度的好坏对人权的实际 享有起着重要的影响与制约作用,但这并非人们创造世界的终极目标,而只是人 类实现自身利益与社会正义的工具。你想享有人权,就不要去侵犯他人的人权, 你想受人尊重,就必须善于尊重别人,如此等等。 这些都是人们的理性所能把握的。 世界人权宣言等国际人权文书中提到的人的人格、尊严与价值,同人权源于 人的本性是完全相通的。如果一个人的生命、自由、安全、财产等最基本的人权 都得不到承认和保障,那么他(或她)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就将不称其为 “人” 。 在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中,人应当是最受尊敬和尊重的。人不应该被当做手段而是目 的;人世间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应当为人而存在。地球村的一切创造性活动,都 应当“以人为本” 。如果一个人的基本人权都得不到承认和保障,人将失去自己应 有的尊严。 所谓社会属性是指人是生活在各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人的利益与道 德,他们的思想与行为都不可能不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性质与特点的影响和制约。 这就是亚里斯多德所说的,人是一种“社会动物” 、 “政治动物” 。马克思主义也认 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 能独立的动物。 人权是一种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与道德 关系,是社会生活中受以正义为核心的一套伦理观念所支持与认可的一种人的利 益分配、 追求与享有。 从人权的本原问题上看,人的社会属性对人权的意义有两点: 一是社会关系是人权存在的一个前提条件,如果是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即人 不是生活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就不会存在人权与人权问题。 二是人权、 人 权制度和人权思想都受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 政治、 文化制度的影响与制约, 人权的内容及其实际能够享有的程度,是伴随着人类的物质文明、 制度文明与精神 文明的日益发展而不断进步和提高的。 但人权究竟应包括哪些具体权利呢?徐显明教授认为: “时至今日, 尽管人们 对人权究竟应包括那些具体权利并未达成普遍共识,但无论如何在人权一览表中 应予保护的权利和自由至少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生命权;自由权;人身安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全权;私有财产权;免受酷刑或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不 得因无力履行债务而被监禁;免于任意逮捕或监禁;公正审判权;免于歧视;法 律的平等保护权;隐私、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受任意干预;言论、出版、集会和 结社自由;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国籍权;选举和参与公共事务权;工作权; 获得适当的生活水准权;社会保障权;健康权;教育权;参加文化社会权;民族 自决权;发展权;环境权;和平和安全权。 ” 5 三、人权的形式 依据人权的存在形态不同,一般的人权理论认为人权有自然权利(natural rights) 、法律权利(legal rights)和实有权利(practical rights)之分。自 然权利又称为应有权利。是指人作为人应当享有的权利,它是人权的最高境界。 自然权利被法律所确认并予国家强制力以保障,就转化为法律权利。人权作为一 种法律权利,往往表现为公民权。公民权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公民的政治、 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权利。公民权虽然是人权的主要内容,但两者又不可等同, 因为人权除了公民权以外,还包括其他一些推定权利。就公民权而言,它是人权 的主要表现形态,宪法和法律将这部分基本人权制度化、法律化,使人权的内容 更具体、更明确,便于公民行使,从而使人权的保障更为有力。但人权并不限于 公民权,尤其是不限于法律权利,因为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并不意味着公民 只能享有这些权利,而仅意味着这些权利非常重要,除此以外的权利,只要法无 禁止,公民也可以行使。因而自然权利是一个比法律权利更广泛的概念。实有权 利是指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实际享有的权利。实有权利既与应有权利相对应,又与 法律权利相连接。自然权利(应有权利)只有转化为实有权利,人权才不是观念 而是一种现实。自然权利向实有权利的转化,往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法律规范 就是重要的中介形式之一,因此,自然权利往往首先转变为法定权利,通过法律 的确认,获得了法的强制性,从而为最终转化为实有权利提供了可能性。但法律 权利与实有权利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实有权利而言,法定权利仍然表现为 一种应然的状态。历史事实证明,记载在法律文本上的权利,绝不等同于人们在 现实生活中享有的权利,因此,实有权利才是人们奋斗的最终结果。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 一、犯罪嫌疑人的界定 在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曾一度被称为“被告人” ,但随着刑事诉讼中人权保 障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侦查阶段的被追诉人获得了“犯罪嫌疑人”的独立称 呼,如美国称为“嫌疑人” 、日本称为“被疑人” 、英国称为“被嫌疑人” 。 “我国 5 徐显明主编: 国际人权保障法 ,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 页。 我国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法理分析 6 1979 年刑事诉讼法将刑事诉讼阶段的被追诉人统称为 “被告人” , 但可喜的是 1996 年的刑事诉讼法对此做了修订,根据刑诉法的相关规定,在公诉案件中,以检察 机关制作正式的起诉书并向法院提起诉讼这一活动为中界线,从侦查机关立案侦 查到检察院提起公诉之前,被指控犯罪或被司法机关怀疑有犯罪行为的人,都称 为犯罪嫌疑人 。 ” 6 从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到法院做出生效判决前,这一阶段称 被追诉者为“被告人” 。 “将受追诉者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区分为犯罪嫌疑人或 被告人 ,从法律上排除了他的罪犯身份,赋予他诉讼主体身份,这是彻底 废止有罪推定、防止主观臆断所必须的,也是诉讼公正、文明、民主的标志。 ” 7同 时这种区分符合不告不理、控审分离等诉讼原理与原则,因为任何人要具有被告 人的身份,必须具备向人民法院提出的正式控告和起诉的条件。没有检察机关的 正式起诉,法院不会主动对任何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因而称被起诉前的被 追诉者为被告人,是不符合不告不理、控审分离的原则的。而且这种称谓上的区 分反映着案件证明程序和被追诉者法律地位的变化,整个刑事诉讼过程对案件事 实的认识要经历一个由模糊到清楚,由怀疑到肯定或否定的过程,因而从侦查到 起诉到审判阶段的递进,反应出对受追诉者犯罪行为的证明由弱到强变化,也标 志着受追诉者的诉讼地位的变化。在侦查阶段,被追诉者之所以受到拘留、逮捕、 羁押等强制措施,一方面是因为侦查部门掌握了一定的线索和证据,有证据怀疑 被追诉者犯有某一罪行,但另一方面,其所掌握的证据尚不足以达到对被追诉者 进行正式起诉的质和量。即便是现场抓获的现行犯,在未提起正式的控诉前,他 仍是犯罪嫌疑人,既然被追诉者在侦查阶段只是被怀疑实施犯罪,并不等同于罪 犯,因此,犯罪嫌疑人的最基本人权必须得到保障。这种称谓上的区分,使公诉 案件中正在被追诉者的法律地位更加明确和科学, 也体现了侦查程序的本质特征, 有利于维护被追诉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从侧面反映出我国法治观念的增强和人权 保障事业的进步。 二、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特征 既然人人都享有人权,即人权是人之为人所享有和应当享有的权利,那么犯 罪嫌疑人作为人也必然享有人权,对人权的保障也必然包含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权 保障。除基于法律的规定,为查处案件对犯罪嫌疑人的某些权利作必要限制外, 犯罪嫌疑人应当享有除此必要限制以外的人所享有的所有人权。那么犯罪嫌疑人 人权保障究竟具有什么特征呢? (一)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具有人格性 人格性即犯罪嫌疑人在诉讼过程中处于诉讼主体的地位, 而不是诉讼的客体。 “承认人格的主体性,就是承认人的尊严,即使是犯人,当然也应该承认其作为 6孙孝福、姚莉著: 刑事诉讼法学教程 ,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8 页。 7樊崇义主编: 刑事诉讼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8283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人的尊严(正是因为这样,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刑罚) ” 。 8况且在侦查阶段犯罪 嫌疑人只是被怀疑有犯罪行为,是否真正犯有罪行有待进一步认证,因而其“主 体性”比罪犯的主体性更为重要。 现代刑事诉讼中人是诉讼手段和目的的结合,刑事诉讼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 权免受不法侵害, 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当然是人权保障的应有之意。 “不是把 罪犯看成单纯的客体,即司法的奴隶,而是把罪犯提高到一个自由的、自我决定 的人的地位” 。 9对犯罪嫌疑人更应如此。同时, “刑事司法中的人本精神,也含有 这样的一种基本理念,就是将在刑事司法中尊重个人的自由、权利和人格尊严, 将人(特别是那些权利最易被抹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人相待,承认 并尊重其主体地位和诉讼权利,给予其作为人应有的礼遇,反对将其物化、客观 化和工具化。 ” 10犯罪嫌疑人在诉讼活动中的人格性(主体性) ,体现了诉讼活动中 公正、文明、民主和法治的观念,使诉讼成为理性的活动。 (二)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具有参与性 参与某一涉及自身利益的程序或过程,并通过自己的亲身活动来影响或改变 结果的状态,使其向着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这是人的一种本能的心理活动。在 刑事诉讼中,国家追诉机关拥有广泛的追诉手段与国家权力,犯罪嫌疑人处于被 动的弱者地位,双方天然不平等,犯罪嫌疑人的人权时刻有被侵犯的危险。如果 犯罪嫌疑人没有被赋予相应的诉讼权利,没有参与到自己的案件中,很可能导致 司法权力滥用,刑讯逼供,造成冤假错案。因此,必须赋予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 律师相应的诉讼权利,如调查取证权,律师与犯罪嫌疑人的会见权、通信权等等, 以确保犯罪嫌疑人在诉讼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参与性和活跃性,以弥补其 与追诉机关力量的天然不平等,更有利于事实真相的查明,因为如果诉讼各方在 一个法律适用过程中都能提出证据, 阐述并证明自己的主张, 真相就更可能产生, 法律也可得到正确的适用,从而产生好的结果。同时, “因为各方一旦能够参与到 程序过程中来,就更可能接受裁判结果;尽管他们可能对这一判决的内容并不同 意,但他们更可能遵从它。 ” 11如果一个人不能参与到对自己利益有着影响的结果 的形成过程,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公正感,会认为自己的人格尊严遭到了贬损,道 德主体地位遭受了忽略,自然也就不会尊重信任这一结果。 (三)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具有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本着保护人权和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目的,尽可能快速地实施诉 讼程序。刑事案件能够得到及时迅速地处理,也是刑事诉讼程序最基本的要求, 亦是正当程序理念下人权保障具体内容之一。 英国有句格言, 迟来的正义非正义, 8 日团腾重光: 刑事诉讼中的主体性理论 ,载法学译丛1998 年第 4 期,第 40 页。 9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八卷) ,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578579 页。 10 樊崇义等著: 刑事诉讼法修改专题研究报告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0 页。 11 m.d.bayles,“principles for legal procedure”, in law and philosophy 5 (1986)33-57 ,1986 by d.d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我国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法理分析 8 深刻揭示了诉讼拖延与迟缓将带来多么严重的消极后果。因为公民一旦被提起刑 事诉讼, 其社会地位及相关利益将处于不确定状态, 并伴随着对未来前途的担心、 忧虑、恐惧,心理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单位等各方面的压力,特别是 当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处于被羁押状态时,如果追诉过程被不适当 延长,犯罪嫌疑人的自我保护能力弱化,侵权现象就会增多。另外,如果对办案 期限不作规定或规定地不严格,犯罪嫌疑人长期处于未决羁押状态,赋予被告人 再多的诉讼权利也将失去意义。 如果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不遵守及时性原则, 那么人权保障制度在刑事侦查阶段将形同虚设。 (四)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具有公开性 “黑暗和隐秘是滋生邪恶或非正义的温床,而公开性则是法律获取正义的阳 光。 ” 12 在刑事诉讼中,国家追诉机关本身就远远强于犯罪嫌疑人,双方力量天然 不平等,如果一切诉讼活动又都在秘密状态下进行,极易发生侵犯犯罪嫌疑人人 权的现象。因此,必须将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置于世人的眼前,并加强对追诉 机关的监督和制约, 以增强人们它的信服感。 “刑事诉讼程序只要是在公开的状态 下进行,那么不管它的结果如何,人们也不会对它的公正性产生怀疑。 ” 13英国有 句法律格言: “正义不仅应该实现, 而且应以人们看得到的方式加以实现。 ” 14 “刑 事诉讼民主性的重要体现便是刑事诉讼具有透明度和公开性” , 15犯罪嫌疑人的人 权保障也不例外。公开性和透明度是犯罪嫌疑人人权能得到充分保障的标准和尺 度。当然,侦查阶段是特殊的诉讼阶段,司法机关为了查明案件事实,秘密活动 的诉讼方式必不可少,但这些秘密侦查方式不应以牺牲犯罪嫌疑人人权为代价, 侦查活动应具有一定的透明度,犯罪嫌疑人应拥有一定的诉讼权利,如委托辩护 律师权、辩护律师享有讯问在场权。 (五)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具有平等对抗性 由于犯罪嫌疑人和国家追诉机关力量天然不平等,因此,此处所讲的平等对 抗并不是说两者完全平等,因为国家追诉机关为查明案件事实,必须拥有广泛的 国家权力与追诉手段,它们之间不可能完全平等。强调他们之间平等对抗主要是 从以下三方面而言的:一是追诉手段的合理性,是指追诉机关在侦查阶段适用强 制措施或行使强制处分权等诉讼手段时必须适度, 如强制措施适用的比例性原则。 二是裁判方必须对侦查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如有些国家某些强制措施的适用 必须有法官签发令状。三是赋予犯罪嫌疑人相应的诉讼权利和防御手段,增强其 自我保护能力,保障其人权免收非法侵害。 12 李文健: 转型时期的诉讼法学及其价值论 ,载法学研究2006 年第 4 期,第 25 页。 13 孙孝福著: 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运行机制研究 ,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71 页。 14 美赫尔曼著: 法律与宗教 ,梁治平译,三联书店 1991 年版,第 4 页。 15 孙曙丽、陈正云: 论刑事诉讼法的价值取向 ,载检察理论研究2006 年第 5 期,第 35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三、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意义三、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人权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成为人们不懈追 求和奋斗的目标,也成为各国政府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因素。犯罪 嫌疑人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受其身份的影响虽然其某些权利受到了一定程度的 限制,但是受限制之外的其他权利仍然是客观存在的,仍然是需要保障的。具体 而言,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主要有以下两点意义: 第一,有助于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法治,是一个崇高的字眼,经过无数 仁人志士的不懈探索,具有了丰富的内容,成为时代进步的标志,成为衡量各国 政治文明的标尺,也成为现代各国首选的治国方式。法治与人治是相对的,是一 整套治国安邦方略的综合体。法治有其稳定的内在含义,无论是作为一种动态的 政治运作过程,还是作为一种理想的静态描述,人权都是法治的核心要义。宪法 作为治国根本大法,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特权的过 程中,以人权为口号,推翻封建贵族的统治,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革命胜 利之后,资产阶级用宪法确认了革命胜利的果实,从形式上确立了法治在社会生 活中的主导地位, 其目的就在于保障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特权过程中取得的人权。 后来,法治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当代中国,更是明确地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上升到宪法高度。犯罪嫌疑人的人权虽然受到部分的 限制,但是并不是说他们就不再享有任何人权。法治的进步,体现在社会的各个 方面,尤其是对特殊社会群体的权利保障方面。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权,有助于 推进我国的法治进程。 第二,有助于促进我国参与国际人权领域的交流与对话。重视和加强对犯罪 嫌疑人人权的保护,不仅是一个“依法治国”的问题,也是一个国际法的问题。 我国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问题,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也是某些国家 批评和指责我国人权状况的借口之一。我们国家在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 法之后,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具体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将此宪法规定落到实处。犯罪 嫌疑人的人权保障是我国法治建设的薄弱环节之一,为此我们必须在这方面寻求 突破,使其与国际社会接轨,促进我国在国际人权领域里的交流与对话。这样, 不仅有助于推进我国国内的人权建设,而且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 我国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法理分析 10 第二章 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法律价值 我国的历史及法律文化决定了我国是一个具有重犯罪打击,轻人权保障(尤 其是对被追诉人的人权保障)传统的国家,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修正了刑事诉 讼法的指导思想, 不再片面强调打击犯罪, 而是强调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结合, 其修改的初衷和价值定位体现了价值选择上的均衡原则,强化了诉讼的透明度与 对抗性,在具体制度和程序上加强了对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保障。但我国的刑 事诉讼模式根植于中国几千年专制法律传统之中,近代又深受世界法律文化,特 别是大陆法系文化的影响,致使我国的刑事诉讼模式具有职权主义的一般特点, 受传统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公民的诉讼观念、权利意识较弱,社会本位的价 值理论仍然主导着中国公民的思想, 人们憎恶犯罪, 有着强烈的惩罚犯罪的愿望, 在立法和司法实务中,重社会安全价值、轻自由价值,重实体、轻程序已成为习 惯性做法,导致在诉讼程序的设置上优先考虑控制犯罪,为了控制犯罪甚至可以 牺牲部分个人利益。并且“理论界、实务部门以及社会大众都习惯于从诉讼的最 终结果来判断公正的实现与否,这一思维方式导致司法人员在办案过程中以追求 最终的结果为惟一目的,程序只是成了走形式、做样子而已,也正是这一思维方 式,导致了约束、规制司法人员的程序规则被随意舍弃甚至践踏” , 16形成了我国 的刑事犯罪率低于世界发达国家,而侵犯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现象却频频发生的状 况,反映出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人权保障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司法实践中法律运用的 偏差。 刑事程序的法律价值是指刑事诉讼立法及其实施能够满足国家社会及其一般 成员的特定需要而对国家、社会及其一般成员所具有的效用和意义,刑事诉讼的 基本法律价值包括:秩序、公正、效益等诸项内容。刑事诉讼的法律价值是客观 存在的,但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社会现实来看,不同的主体对刑事诉讼的效用 和意义的认识和评价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差异,于是便形成了不同的刑事诉讼法 律价值观。对刑事诉讼法律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即刑事诉讼价值取向是刑事诉讼 中的人权保障尤其是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的制约因素,价值取向的差异直接 导致刑事诉讼人权保障模式的不同。在实现刑事诉讼的法律价值的过程中,实体 与程序、惩罚与保障、控制犯罪与过程正当的矛盾表现出的不同利益间的冲突客 观存在。因此,在立法和执法上改进和完善现有的人权保障制度,前提是必须确 立一种有利于法律价值实现的诉讼价值观。因而对存在着的不同价值表现出的利 益冲突进行分析选择是必不可少的。 审判前程序在刑事诉讼法中的地位极为重要, 是刑事追诉机构发现事实真相,收集有罪证据的关键阶段。侦查机构能否成功地 16 陈卫东: 再谈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关系 , 检察日报2000 年 9 月 1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将刑事案件予以侦破,检察机关能否在法庭上成功地说服法庭,将犯罪嫌疑人予 以判罪,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审判前追诉活动质量的高低和效果的好坏。审前程 序对查明案件真相,准确有效地惩治犯罪,维护社会安全和秩序具有至关重要的 作用。但审判前程序的追诉性质,造成了控辩双方天然不平等,侦检机构为查明 案件事实,拥有强大的国家权力与广泛的追诉手段,甚至可以对不符合条件的犯 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临时限制或剥夺其人身自由,面对强大的国家,弱小的 个人就处于消极、被动防御者的地位,犯罪嫌疑人的实体人权在刑事诉讼中处于 危机状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自由与安全所表现出的利益冲突在这一诉讼阶 段最为激烈。如何权衡冲突对立着的诉讼价值对于审前程序中犯罪嫌疑人的人权 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法律价值博弈 一、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 公正是法律的基本价值,是人类对法律的基本诉求,是人类选择法律作为社 会生活方式的根本原因,寄托了人们对法律的向往情怀。但是公正的含义又是众 说纷纭的。在人类追求公正的过程中,基于历史原因、阶级原因、人类认知程度 等方面的限制,历史上即使是伟大的思想家也仅仅揭示了公正某一方面的含义。 但是,总体上说,没有人会否认公正由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两大部分组成这一基 本观点。 那么具体到刑事诉讼法领域,什么是刑事诉讼的实体公正呢?从刑事诉讼法 的立法追求来说,刑事诉讼中所追求的实体公正应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案件事 实真相的发现和实体法的正确适用。发现真相是法律尤其是诉讼法的首要追求, 是法律裁决争议,化解争执的前提。发现真相也是国家正确适用实体法行使刑罚 权,有效打击犯罪的前提。发现实体真实,追求实体公正是刑事诉讼的一个重要 目标。 无论在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 都是非常强调案件真相的发现的。 比如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 102 条规定: “本规则将用于保证公正施行,消除 不合理的耗费和延误,促进证据法的发展壮大,以实现确定事实真相,公正处理 诉讼” 。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 244 条第 2 项规定: “为了调查事实真相,法院应当 依职权将证据调查延伸到所有的对于裁判具有意义的事实、 证据上” 。 日本刑事诉 讼法第 1 条也规定: “本法以在刑事案件上, 于维护公民福利与保障基本人权的同 时,明确案件的事实真相,准确而迅速地适用刑罚法令为目的” 。我国历史上没有 出现过独立的程序法,因而也没有遵守正当法律程序的传统。近代以来,受德国、 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影响,在诉讼目的上,更是以发现实体真实为诉讼之主要目 的,如台湾学者黄东熊教授认为,国家刑罚权行使之程序,必先正确地发现事实 之真相,然后再正确且迅速地适用刑罚法规。新中国建立后,从原苏联引进了刑 我国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法理分析 12 事诉讼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而原苏联学者提出, 诉讼理论也要受政治斗争的影响, 归根结底就是阶级利益,法院各诉讼程序就是为保护这种利益而存在的。在这种 理论的指导下,刑事诉讼法成了阶级专政的工具,成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工 具。1996 年修改刑事诉讼法,程序法的作用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其目的仍然 是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并没有取得与实体法同等的地位。由此可见,查明案件 真相,实现实体公正,在刑事诉讼领域,已经超越了各种法文化从而具有了非凡 的含义。因为任何一种刑事诉讼制度都不可能是在脱离案件事实的情况下做出最 终裁判的。 程序公正是指刑事诉讼过程的公正。其核心是指对诉讼参与人,特别是犯罪 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给予应有的尊重和保护,避免无辜的人受到追诉或定罪, 制约国家权力的滥用。 17追求案件事实真相当然重要, 但是刑事诉讼对公正的追求 并不到此嘎然止步,而是要继续深入地遵循程序公正,揭示程序公正在刑事诉讼 过程中的意义。这就是说,刑事诉讼并不是单纯地处理完刑事案件,在处理实体 问题的同时,必须注重程序的公正性问题。台湾学者黄东熊教授认为: “刑事诉讼 法所期求者,乃有实体面之正义与程序面之正义。实体面之正义,乃有进行刑事 诉讼为手段而实现,而程序面之正义,则在刑事诉讼之过程本身求实现。 ” 18实际 上,刑事诉讼活动不仅是一种以恢复过去发生的事实真相为目标的认识活动,而 且也包含着一种程序道德价值目标的选择和刑事诉讼程序实现过程公正,也就是 说刑事程序不但具有工具性意义,而且具有独立的意义。前者表现在公正的程序 比起不公正的程序来,能够产生更加公正的结果。马丁路德金曾经说,手段代 表了正在形成之中的理想和正在进行之中的目的,人们不可能通过邪恶的手段来 达到美好的目的,因为,手段是种子,目的是树。这句话说明了公正的结果只能 依靠公正的过程来实现,人们不可能通过不公正的程序来实现所谓公正的结果。 按西方学者传统的观点,判断法律程序公正与否有两项原则,即自然正义原则和 正当法律程序原则。一些英美学者从揭示传统上的“自然正义”和“正当法律程 序”理念的思想基础出发,对法律程序本身的公正性和正当性进行了较为充分的 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的程序正义理论。尽管关于程序正义的标准不尽相同,但其 共同点在于, 都认为法律程序是为保障一些独立于判决结果的程序价值而设计的, 法律程序自身的公正、公平、合理都被视为与程序所要产生的结果无关的独立价 值,只有这些独立价值得到保障,那些其利益会受到程序结果直接影响的人才能 受到基本的公正对待。而法律程序在作为实现公正结果的手段方面的价值,尽管 也同样重要,但与程序公正价值相比,只能处于第二位。 程序公正的独立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公正的程序是法治国家中的 17 尹辉菊: 中国古代程序公正缺失的原因 ,载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 1 期,第 85 页。 18 黄东熊著: 刑事诉讼法论 ,台湾三民书局 1987 年版,第 4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限制国家权力,保护公民权利,有效调节社会矛盾的 作用;有助于被追诉人真正拥有独立的诉讼主体地位,使其人格尊严和内在价值 得到尊重;保障裁判结果的正当性或合法性;有助于与裁判结果有直接关系的人 以及社会公众对裁判结论的接受。追求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是国家期望通过具体 刑事案件的诉讼活动直接达到的理想结果。日本法学家土本武司博士在刑事诉 讼法要义一书中论及刑事程序的理念时认为,实现程序公正和实体真实是刑事 诉讼的目的,刑事诉讼将“查明真相”和“程序正当”作为两大理念这一点,不 论过去还是现代,也不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同样的。 19既追求实体真实,又不损 害正当程序,这种十全十美的说法听起来动听,但做起来却很困难。在司法实践 中,两者的冲突与对立常常出现,在审前程序中,主要体现为保障犯罪嫌疑人的 权利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