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 前言第一课时认识多元苗族同胞 鉴赏经典文化艺术一.教学内容:(1)认识湖南苗族花鼓舞;(2)认识松桃苗族花鼓舞:(3)认识小尧苗族花鼓舞二.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认识不同的苗族人民及文化,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热情奔放豪情和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2)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各种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多彩的传统艺术内涵;(3)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苗族人民的舞蹈形式及情感的表达方式。三教学环节(一)湖南花鼓舞“花鼓舞”是湖南省凤凰、保靖、花垣等县苗族人民欢度农历“六月六”“八月八”“赶夏”“赶秋”等传统节日时,必有的自娱性舞蹈。这些作舞者的基本舞姿多来于各类生活动作的模拟,其中还加入一些武术成分,使舞蹈动作柔美而刚劲。表演样式多变,男女舞蹈动作有别,贴近生活,大致分为劳动生产动作、生活动作、武术动作和模仿动物动作四类。男子的鼓舞动作主要有“鸡公啄米”、“鳖鸳伸腿”、“肩荷担”等,女子的鼓舞动作有“美女梳头”、“穿衣整容”、“烧茶煮饭”、“铺床理被”等。其中,凤凰花鼓舞最为有名。两女或两男表演“双人鼓舞”时,同打一端鼓,要求两人的动作对称、鼓点一致;一男一女“双人舞”时,则是两人同打一端鼓,两人虽动作一致,但一人打鼓一人陪衬。花鼓舞的特点,是两位击鼓者在旋转、翻身或跳跃下表演多种对称性舞姿的同时,还能敲奏出和谐而统一的鼓乐。花鼓舞伴奏也有区别,分双敲边和音敲边两种,有的地方还会用锣或锑、大号、琐呐、二胡等乐器伴奏,演奏时气氛热烈,能将舞蹈推向高潮。 (二)松桃花鼓舞贵州省松桃县苗族的四面花鼓舞是苗族花鼓的鼓中之王 。热情奔放的苗族松桃花鼓舞,同时也是松桃苗族花鼓艺术的主要象征。他们时而敲击鼓面、时而并肩舞动,舞步对应、豪放不羁。场面恢弘热烈、气势博大、彩绸交织、色彩缤纷、激情澎湃。 据了解,松桃花鼓的足迹已经遍及了神州大地、蜚声世界。自1989年起,随着贵州省和国家的有关艺术团成功出访了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德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得到了中外观赏者的高度赞誉,被中外学者和游客称赞为“当代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三)小尧花鼓舞神秘的山庄小尧苗寨是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一个比较偏僻的村寨,但是这里的苗族舞蹈花鼓舞却是非常有名。男的吹芦笙,女的敲花鼓,互相穿梭,配上节奏不时跳跃,让人有些眼花缭乱花鼓舞的女式装扮很是绚丽,底色是蓝色,五彩的绣花是村民们自己动手绣制的传统图案,头上还有一个头饰“牌帕”,算是这舞蹈的一大特色吧。每当正月,村民们就跳起这个舞蹈,庆贺节日。而在苗家人“跳花场”的时候,村民们也会走出村寨,和附近的苗族同胞一起舞蹈。老人们说,“跳花场”是他们真正融入贵州的一个渠道。村里67岁的杨绍全老人介绍,大约在300年前,这个村寨的祖先从云南迁来,村里的三大姓是陶、邓、杨,大家都是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先后来到这里,并且建造了一个共同的家园。过去,村里人以狩猎为生,与当时周围的村寨来往很少。恰恰是苗家的“跳花场”,让小尧人走出大山。与其他苗族同胞一样,小尧的年轻人也借“跳花场”的机会,寻找意中人,通过与邻居们“以舞开亲”,增加了沟通与交流,逐渐在乌当扎下了根。舞蹈本是村民们自己的娱乐,但是政府的重视给了这个舞蹈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杨绍全老人是村里的文艺爱好者,有什么文艺的事情,年轻人都爱把这“老文艺”请出来。他也见证了花鼓舞这几十年发展的全过程,1986年,区里的文化工作者挖掘出这个传统舞蹈。自此,花鼓舞开始从大山里的小村子走出来,不但参加区里、市里的演出,还去北京、南京等地演出,最威风的一次还远赴新加坡一展风采。村里的小孩子们也从那时候开始更加热衷于这个舞蹈,邓开平便是那拨孩子中的佼佼者,小小年纪便在当时的舞蹈圈里有了点小名气,如今已靠自己村里的传统舞蹈走南闯北,以表演苗族舞蹈为生。花鼓舞原本是小尧人自己的娱乐,后来成了他们与邻居交流的“工具”,如今他们更是靠着这舞蹈开始闯世界。交流的范围不同了,舞蹈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与过去相比,男舞者的服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一般都是穿着苗族的简单服饰,而现在记者看到的却是黄色的服饰,上面还有红色的装饰,这是村里人自己的创意。邓开平解释:“我们女式服装已经很漂亮了,可是男式服装必须要有这样的改变。按照我演出的经验,服装不好看,确实不够吸引人。”而杨绍全老人却还是习惯玩一些老乐器,抱起一把只剩下一条弦的琵琶,拨弄起来:“这些东西还是比较珍贵的呢,前几年还有美国人专门来照过相”村里有“文艺大事”的时候,老人们都会出来坐镇,可真要走出山门,老人们却也相当尊重年轻人的意见,杨绍全老人说,“年轻人把这个舞蹈变得更好看了。”迁徙的舞蹈 小尧花鼓舞是小尧寨苗家人代代相传的传统舞蹈。小尧寨苗家人最爱跳这个被称为“绑抓哽”的花鼓舞。关于“绑抓哽”,这里的苗家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相传在远古时代,小尧苗家人的祖先在长途迁徙中跨过一条巨浪滔天的大江时,江中有位名叫阿勇的苗族青年为救同胞父老姐妹,跳入江中与恶鱼死斗,苦斗了三天三夜,杀死恶鱼,救出鱼腹中人。大家将恶鱼拖上岸,风干后取下鱼皮,砍下一节鱼尾,送给阿勇,阿勇将一小节鱼皮挂在门后,风吹过,鱼鼓鸣鸣作响。他又将鱼皮放在一棵干枯大空树上,飞鸟投石抛到鱼皮上也咚咚作响。阿勇大受启发,他砍来竹子,照鱼尾做成“哽”,就是芦笙,又拿出祭祀牛皮蒙在空树上,做成“绑抓”就是鼓。后来,每逢节日,他领头教人吹“哽”,击“绑抓”。 精彩的舞步“花鼓舞”刚形成的时候,主要是在苗族的祭祖活动中表演,经过不断演变,渐渐成为庆丰收或是在苗族的重要节庆活动上表演的舞蹈。鼓声和舞步声将我们从苗胞的追忆中拉回到这个欢乐的场坝。舞蹈中,男子吹芦笙,女子敲花鼓,在笙鼓的节奏中互相穿梭、跳跃,变换着队形,男子还做着高难度的造型,让一旁观看的人们连声叫好。“对于男子来说,最难的是舞蹈中的钻火圈、扛船、立高柱、站桩等造型,女子主要以胯部的扭动和上身的摆动为主要特点。舞步飞旋,女子们绚丽的服饰让舞蹈更加好看:天蓝色的衣裳上,心灵手巧女子绣上了五彩图案。一位妇女告诉我们,这些如同花朵、江水的花纹象征着苗族祖先居住的地方:红、绿色的波浪花纹代表江河,交错纹代表田埂,花点代表谷穗四小结 苗族的民间舞蹈主要有:芦笙舞、板凳舞和铜鼓舞几种类型。其中,芦笙舞是苗族中最普遍,最有代表性也最为苗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芦笙舞(苗语称“究给”)是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它流传广泛,普及各苗族地区。其中尤以贵州东南部、西北部和广西西部山区最为活跃。在那里,人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开始学吹芦笙和跳芦笙舞。凡是在演奏和舞技上出众的芦笙手和芦笙队,都深受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在过去,青年小伙子会不会吹芦笙,能不能跳芦笙舞甚至都成为姑娘们择偶的重要条件之一。芦笙舞有几种步法:二步、二步半、三步半法。跳法分两种形式:正跳和反跳。板凳舞是在男婚女嫁的大喜之日,客主欢聚一堂开怀畅饮后送客出门时起舞,以中青年妇女和儿童跳的居多,舞者人数不限,少即一二人亦可。板凳舞是一种无音乐,以击板凳的音响作伴奏的舞蹈。舞者每动一次,击一次凳。铜鼓舞是以鼓手有节奏地击鼓,由鼓点的节奏变化而引起舞蹈者的动作和队形变化的一种舞蹈。其特点动作按其形式有六七种。每种动作各有不同的舞步和节拍,风格不尽相同。名称有“赶斑鸠”、“迎客人”、“骑马送客”、“拳刀踩铜鼓”、“放鸭”、“欢乐”、“捉螃蟹”、“踩虾”、“众略雷(集体舞)”等等。铜鼓舞中的集体舞以一种固定的男女青年围成圆圈队形。其队形还有半圆形、一字形、纵形、交叉对跳、四方形等。舞步矫健有力,舞姿粗犷灵活,动作幅度大,情绪饱满。“铜鼓舞”跳至高潮时鼓手还常常伴以欢快的呐喊和激动的呼叫,波澜起伏的情绪和动人的场面,充分地体现了苗族人民豪放、朴实的民族性格,抒发了他们纯洁快乐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 乌当区民族风情汇编一.教学内容:乌当区民族风情汇编二.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苗族和布依族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多元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2)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苗族和布依族人民古老的的生活习俗和传统的艺术成就;(3)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苗族和布依族的舞蹈形式及情感的表达方式,为下一步的部以上各进校园做好铺垫。三教学环节乌当区民族风情汇编乌当区聚住着苗、彝、布依等少数民族,占全区总人口16.07%。乌当区少数民族具有小聚集、大杂居的特点,他们保留着数百年历史的民族服饰、风土人情。在乌当区素有“汉灯、苗舞、布依歌”之说,指的是新堡乡的汉族龙灯舞、新堡乡的布依族“三月三”歌会及永乐乡的苗族“四月八”跳场。每逢节日喜庆的日子,乌当区的少数民族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热闹异常。新场乡小尧村的花苗花鼓舞和下坝乡长堡村的印苗花棍舞,非常有特色和品位,多次代表乌当区参加贵阳市、贵州省乃至国际性的民族歌舞表演。 我们在这里主要介绍的是布依族和苗族的风情。 一、布依族风情 1、音乐:布依族的民间歌曲有古歌、酒歌、盘歌和民歌(明歌,用汉语唱)。古歌:内容丰富,有做客歌、开天辟地歌、数方向歌、姻亲歌、留媳歌、过年歌等。演唱人数不限,少则2人,多则10几人。古歌一般是在举行婚礼、建房、重大节日里,以对歌形式演唱。 酒歌:又称“酒礼歌”一般在酒席上唱,内容有安桌歌、筷子歌、散碗歌、开壶歌、赞酒席歌等。 盘歌:又称“猜歌”,以唱歌形式盘问对方,老年、中年、青年都唱,场合及针对性不同。 民歌:亦称明歌,都用汉语演唱。内容主要有古歌、盘花歌、短歌、山歌、情歌。 传统歌曲有“上方调”和“下方调”之分,两种曲调各具一格,各有特色。乌当区的曲调称“下方调”。 2、舞蹈 红灯舞:是乌当区布依族的传统舞蹈项目,主要集中在乌当区新场可龙村。每年农历正与月初四,人们开始扎灯,初九出灯,十六停止。由8个少女身穿红色服装,收持红灯表演。舞蹈以“后掌点步”点地和转、摆、扭、拧为动作特征。因扭而带来的红光晃动与左右甩灯的舞姿,显得活泼而有生气。用竹笛、二胡、芦笙、唢呐等乐器伴奏,舞步随着变节拍,是“同歌同舞”的唯一例证,很有研究、发掘的价值。 3、绘画 播娜摩簸画:这是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兴画种,名叫“播娜摩簸画”。“播娜摩”是布依语,汉语译为“云雾山”。这种画颇具民族特色和 地方特色。它是在簸箕上绘画出各种色彩鲜艳的山水、花草、人物、家禽、鸟兽、神话故事等图样,线条粗犷,造型夸张。1990年国庆节,贵州省首次少数民族农民画展上,新堡乡送展45件,获一等奖2件、二等奖2件、三等奖11件,30件获鼓励奖。1990年底,文化部外联局派人来贵阳,要求复制300件簸画,供国外各中国大使馆使用。1991年7月17日(“六月六”布依族歌节)时,新堡乡正式成立了“播娜摩簸画民族工艺品厂”,生产各种大小不同规格的精美簸画,供收藏者需求和出口。 杜寨画乡:杜寨村位于陇上河畔。这里人杰地灵,风景秀丽。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布依族,不论男女,从小都喜爱写字画画。改革开发后,书法和绘画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不少家庭辟有画室,墙壁上挂满国画、油画的临摹稿和速写画稿,杜寨布依族书画村逐渐为外界所注目。1989年,中央电视台和省、市电视台,先后播出杜寨画乡的新闻,从此声名远播海内外。1989年,在“贵州省民族民间农民书画作品展”中,杜寨村送展作品获三等奖。杜寨村的书画开始向高层次方向发展。1995年建立了永久性的杜寨绘画展览室,按时更换书画作品数百件,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原画乡。 4、丧葬习俗中的砍牛 砍牛,是布依族在祭奠和送葬的同时,都在作“砍牛”的各项准备工作。“转场”十在送葬之后进行。清(康熙)贵州通志蛮僚中载:“贵阳屠牛招亲,主不食肉,只食鱼虾”,也就是“砍牛”,这个习俗,沿袭至今,仍是布依族半丧事的一个隆重仪式。乌当区布依族居住的村寨,至今还流传有60节的砍牛经,已有区民委古籍整理办整理出布依族祭祀经一书。所砍的牛一般由丧家自备,个别地区由女婿买来。丧家在指定的地点竖起10厘米粗、4米长木制的“牛桩”,顶上挂五彩纸钱吊花。仪式由“摩公”主持,参加仪式的主要十死者的孝男孝眷,以及来吊丧的亲友,从中堂出发,由女婿提灯在前,“摩公”在后,孝男孝眷在“摩公”后,鱼贯而行,孝妇都穿节日盛装,有舅子撑伞遮头,紧跟着的十拿钱纸吊、引魂幡、亡伞等祭幛的人们。“摩公”唱颂祭祀经(又殡凡经等),围着牛桩转三圈,“摩公”唱毕,孝女们便用筛子盛着糯米饭团喂牛,并用布依族语喊:“爹(妈),吃饭喽!”最后说:“我爹(妈)吃不得啦!”。接着,“摩公”举着马刀对着牛,象征砍牛之状,随即把刀放在地上。然后,请师傅杀牛。牛死后,从牛身上连皮带肉,割下一块放在死者灵位前供祭,其余的由丧家用来款待亲友和寨邻,家属是不能吃的。 5、“三月三”歌会: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又叫“蚕桑会”),布依族都要祭祀土地神和山神,祈求一年四季,人畜平安。这一天,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要举办隆重的传统民族风情活动,其内容是:民歌对唱、民族舞蹈等,食“包谷花”、“糯米饭”。周围几十里的各族男女老幼都来观看,载歌载舞,热闹非常。 “三月三”歌会的来历与农业生产紧紧相连。根据布依族祖先的多年观察,农历三月初三,是地蚕相会(交配)的日子,不能动土,一动土就为地蚕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地蚕是农作物的一大害虫,让它们活动相聚会,繁衍后代,生产就会受到破坏。因此,虽是春耕大忙季节,布依族人民这一天也不下地,欢聚一起,尽情歌唱,用包谷花代替地蚕,大量吃掉。所以你走到哪一家都会有包谷花吃,人们认为这样将会大大减少地蚕,收成就会好。这种诗情画意的美好愿望,一直流传至今。 新堡乡的三月三歌会,由来已久。最初,是分散自由活动,自便自唱,出口成章。1981年由乡政府与区文化馆出面组织,搭起各台,各村各寨的歌手自愿报名,登台演唱。从1958年起又恢复原来的唱法,让大家自由选择。 他们的唱腔,总的分为高腔和低腔,或分为大曲调和小曲调。具体说来有四平腔,三滴水,土歌(秧万)等形式。从内容上分,第一是古歌,唱历史,主要是颂扬、赞美祖先的勤劳、勇敢。其次是酒歌,即欢迎歌、做客歌、赞新娘、起房歌等。第三、也就是最多的情歌和山歌。 6、“六月六”:六月六已是满栽满插了,是歌胜利的节日,是布依族最隆重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预告吉祥,祈祷丰收。乌当区偏坡布依族乡,每年都要举办隆重的传统民族风情活动,内容有民族比赛、踩高跷、赛马、丢花包等。这一天,人们成群结队,走亲访友。无论到谁家,都是上客,热情款待,而且谁家的客多,谁家就感到幸福和骄傲。这一天,周围几十里的各族男女老少,穿戴着节日盛装,汇集到偏坡,共同欢度佳节。二、苗族风情 1、服饰:乌当区东风洛湾石头寨的苗族,古称“花苗”。妇女盛装一青色或藏青布为主,头巾用白布挑花青布衬底缝合,系于发髻。衣为不开襟的“贯首衣”,领用白布条锁边,袖边挑有几何图形花纹。衣背上半部以青布挑上花纹图案缝合,衣脚挑花边。穿长裤、百褶裙,裙边系花围腰,裙长约到小腿肚下。围腰的正面,用精心挑刺的两幅边长约25厘米正方形图案,四周挑花边,下边缘用数串苡仁米缀底,精致夺目。后面围腰,用7至9条彩色布条挑花,谓之花围腰条带,条带上方缝合于腰带上,下方布条边缘缀以数串苡仁米。与正面围腰对称。后背饰小背扇,背扇挑花为印形几何图案,与背带接于背扇上两端,着装时系于后背。 男装较简,头包青布头帕,身着青或蓝布开襟长衫,束青布腰带,前后系花围腰,后背系花背扇。 羊昌、新场、百宜、下坝等地苗族妇女服饰,上装为传统横拼式“贯首衣”。青布料。用宽长同等两幅布片作袖,两幅宽长相等布片作前后襟,前襟短,后襟长。从前襟布片中部开领,用五厘米宽白布沿颈肩交叉于胸前作领。前后襟均素色,仅衣脚包边,边缘镶红或蓝、绿、黄、白绸,但衣袖挑绣花纹图案,左右对称。 2、家庭和姓氏:乌当区苗族家庭历来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后多年,如无子女,男方取得原配同意,可以取妾。解放后废除。 明、清时期,苗族主要以父系为中心的血缘关系,父子联名命名,父名在后,子名在前。明宏治十七年(1504),巡抚贵州都御史刘洪向朝廷上奏折说:所属土苗族类渐蕃,混处无别,乞以百家姓编为字号,赐之汉姓。兵部复奏:“华夏有定分,可随士俗称呼,定于姓氏,不必用百家姓。”苗族内部尚沿用传统父子联名制。康熙贵州通志称苗族“有族无姓”。苗族姓氏名称,从父子联名到通用汉姓汉名,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在朱昌的苍坡村(西苗寨),野鸭的二铺,东风的后所和石头寨的苗族支系,均以各自家族血缘关系,用父子联名命名,于汉姓汉名同时使用。如石头寨刘氏家族,父子联名苗语称:“尧接妹沙、保陆接妹沙,尧接念关、保陆接念关,尧接乔五、保陆接乔五,”。刘克昆,在谱系中称叫“尧小云”,刘克章在谱系中称叫“尧妹五”。称谓在一个支系内相同的不管有多远,有多少代,皆为本家族血缘亲,于其称谓不同者,就是同一汉姓或同一村寨,均为非血亲,相互均可通婚。 3、金钱棍舞:流传于乌当下坝谷金村苗族地区。早期的金钱棍舞是木制的后来改用竹子兵在两端嵌上铜钱,演练时金属碰撞发出响声,故名金钱棍。棍长1.2米1.5米不等。此舞蹈大都为数人或数十人集体表演和练习。主要技法有劈、扫、压、挑、戳、格、架等,撞击表演者的背、颈、肩肘、膝、胯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全套动作既有风趣,而变化多样,跳跃动作较多,姿态矫健威武。 4、滚山珠:这是从芦笙舞中分出的一种专门的舞,每逢跳芦笙舞时都要单独表演,它是芦笙舞中地躺动作的组合,技巧高,难度大;它是乌当区苗族中最盛行的一种舞蹈。根据表演者身高,画一个圆周,倒扣5个至10个一样大的瓷碗,在圆周线上倒扣的瓷碗上,放置相同数量、盛满清水的碗。表演者表演时,把头顶在圆心,脚在圆圈外,身体在头和脚的支撑下成为弓形悬空,手捧芦笙不停地吹奏,用两脚支撑身体,交替沿圆周翻滚旋转,身体不能碰碗,衣服不能沾水,乐声亦不能停。 5、米花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日,时稻谷扬花季节,乌当金华一带苗族的男女青年,身穿节日艳服,汇集倒跳花场,举行隆重的芦笙舞会,俗称“跳米花场”,娱乐终日。 6、“跳场”和“跳场碑” 跳场,是苗族人民纪念祖先,开展社交的一种活动。乌当区苗族跳场的历史悠久,具体始于何时,实难考查。主要的跳场场地有五个。这五个场地,只有一个是在正月十三、十四、十五跳,其余四个均是在二月十三、十四、十五日跳。有的场地一年一次,有的场地,则是三年或七年跳一次。七年跳一次的叫“大场”。这五个跳场场地,每次参加的人都在万数以上。苗族人民选择十三、十四、十五日这三天跳场,是具有其深刻道理的。根据东风石头寨的老人们回忆:清朝时,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何压迫,阶级仇民族恨,激起了各民族人民的无数次反抗斗争。苗族人民前仆后继,英勇斗争。清王朝不择手段,残酷屠杀,血腥镇压。1736能月至6月。清军血洗苗寨:“参加起义的1224个寨子,幸存的只有288个寨;起义群众被杀害的近三万人,加上在战斗过程中英勇抵抗,壮烈牺牲,或者宁死不屈投崖自尽,或是坚持完节,饿死在山林的群众,实不下数万人。”1743年的农历二月十三、十四、十五,是许多苗族英雄被俘后,押送到黑土坡,临死不屈,英勇就义的日子。 至于三年、七年的划分,在苗族居住地区有这样的传说:高寨场跳场的历史久远,古时候有一个头人,他家有钱财万贯。每年跳场时,凡是前来跳场的人,他都供给伙食。这头人生有一儿二女,一个女嫁到罗吏,一个女嫁到石头寨,两个女婿家也都很有钱。为了不年年跑到高寨来跳场,他们就在自己住的地方新辟跳场场地。后来,他们就在商定在三个地方轮流跳场,一年在一个地方,其他两个地方就不跳。于是就出现了有的地方三年跳一回,有的地方七年跳一回,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西苗八寨”(今金华乡苍坡林新寨),峰峦叠翠,树木茂密,跳场的历史久远。如在唐二小坡跳场场地(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即公元1847年),立了“各寨公议”的一块石碑,碑高108公分,宽65公分,厚16公分。碑文明白地宣称:“尚有不依从者,并将不遵之人,逐出境内。”维护跳场的正常秩序。对于有人乘人们集中“跳年场”,而为非作歹的,公众要积极追捕拿获,据其情节轻重,给予不同的处罚;对于受损失者,公众要给予适当补助;对于与贼同流合污者,通过调查核实,赶出村寨。这显示了部落联盟时期既是民主集中制,又是法制治寨的特点。它是乡规民约的一种,但比一般的乡规民约又具有更高的历史价值。这块石碑不仅记录了苗族跳场的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而且是一份研究苗族社会生活,苗族历史发展发珍贵的原始材料。 各寨公议 告白:为条陈旧规,以彰习俗事;盖缘此地曰:“跳年厂”。我等邻村厂藉此为踊跃之所。每岁正月十三、四、五等日,各寨男妇老幼人等云集于此,名之曰“跳年”。由来已久,不得紊乱。乃因近年均皆不遵旧模,延至十六、七以至二十日外,似无约肃(束)。今各寨共同谪(商)议,勒石垂碑,仍遵从前旧制,定期于正月十三、四、五等日止,比(彼)此齐集,至十六日不准留此地。倘有不遵依者,并将不遵之人举出,公同处罚。 一议被贼窃去耕牛者,追捕不获,公同酌量减半帮给。 一议被贼偷窃家财什物,在约之人追捕获贼,公同送究。 客留窝户,公同访实,逐出境内。 被恶徒砍伐树木,估割山青,拿获,传齐在约之人,罚银三两入公。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吉立第二部分 教学环节第一节 架鼓 持鼓棒 击鼓一、教学重点:架鼓姿势、持鼓姿势。二教学难点:击鼓方法三教学环节:1.架鼓。左肩挎鼓,鼓齐胯部,系鼓的红绳长短一定要得当,将鼓绳向左交叉扭住两圈,使太阳图案的鼓面朝正前方,牛头图案的鼓面朝正后方,左手成虎口张开,自然握稳鼓上方的鼓绳。2.持鼓棒。右手握拳式持稳鼓棒,握住红色一头,但不能握住红色一端的鼓棒头部,一般持鼓棒要成水平状态,尽量展开动作,使姿势自然、优美、大方。3.击鼓。用彩色一端的鼓棒击鼓,尽量靠近鼓中心,收放自如,干净利落,使鼓声集中响亮。四学生练习练习形式:老师指导、个人探究、小组合作、相互纠正。第二节 预备节一、教学重点:站立姿势、摆身动作。二教学难点:摆身动作。三教学环节:1.教师讲授:身体成立正式站好,眼睛正视前方,肩打开。将鼓放在腹部,太阳图案的鼓面朝上,左手稳稳抓紧鼓绳,右手握住鼓棒成水平姿势环绕放在鼓前。跟着节奏(四个八拍)将头、身、腰、腿几个身体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晋中市中医院维护操作产品选择考核
- 北京市人民医院维护并发症识别考核
- 农田包工合同
- 上海市人民医院消化道穿孔修补技术考核
- 公司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 采购战略合同
- 饭堂配送合同
- 技术服务费合同
- 创意策划合同
- 租约终止合同
-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 FZ/T 72025-2019西裤用针织面料
- 性健康教育课件
-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 《国际服务贸易》第三章-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 检验科 ISO 15189体系文件 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管理制度+采样手册+临检室+免疫室+生化室+PCR室+微生物与血库作业指导书+记录模板
- CAMDS操作方法及使用技巧
- 路灯施工劳动力、机械设备和材料投入计划
- 《“漫画”老师》下载(完美版)课件
- Q∕GDW 12158-2021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工作规范
- 战后日本经济-xx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