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监测.ppt_第1页
地质环境监测.ppt_第2页
地质环境监测.ppt_第3页
地质环境监测.ppt_第4页
地质环境监测.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泥石流沟的识别泥石流:由洪水携带着泥沙、石块形成的特殊洪流,三、泥石流的监测,(一)泥石流沟的识别(1)沟谷内松散物质丰富:,三、泥石流的监测,(一)泥石流沟的识别(2)沟谷地形有利于汇集水源:三面环山、山坡陡峻、沟道较陡(3)沟谷内水源丰富:暴雨、溃坝水库、冰雪等(4)泥石流活动的遗迹:残积物、残痕、堆积物等调查泥石流的活动历史,三、泥石流的监测,(二)泥石流的监测内容形成条件监测1.固体物质来源监测监测物质在暴雨、洪流冲蚀等作用下的稳定状态2.气象水文监测降雨量及降雨历时、冰雪的融水量及融水历时水库的渗漏等,三、泥石流的监测,(二)泥石流的监测内容运动特征监测1.泥石流动态要素监测爆发时间、历时、过程、类型、流态和流速、泥位、流面宽度、爬高、阵流次数、流量等2.泥石流动力要素监测流体动压力、龙头冲击力、石块冲击力和泥石流地声频谱、振幅等泥石流流体特征监测流体稠度、重度等,(三)泥石流的监测方法1.物源监测沟谷滑坡、崩塌发育:可按滑坡、崩塌监测规定对于松散物质:设立侵蚀监测点,监测不同降雨条件下的冲刷侵蚀量2.降雨量监测暴雨型泥石流:设立以降雨量为主的气象站或自记式雨量观测点,三、泥石流的监测,3.泥位观测顺直的泥石流流通段选择典型断面进行测量,4.流速观测水面浮标测速法,雷达测速仪,(四)监测点布设及预警1.监测点布设原则(1)在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都应布设一定数量的监测点,三、泥石流的监测,1.监测点布设原则(2)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于滑坡、崩塌的,其变形破坏监测点网的布设按崩塌、滑坡监测布设的规定。固体物质来源于松散物质的,其稳定性监测点网的布设,应在侵蚀程度分区的基础上进行(3)以监测降雨为主的泥石流气象站,应布设在泥石流沟或流域内有代表性的地段或试验场,(四)监测点布设及预警2.监测频率正常情况:每15天一次,比较稳定的可每月一次监测在汛期、雨季、预报期:每天一次或数小时一次直至连续跟踪监测,三、泥石流的监测,(四)监测点布设及预警3.预警预报断面泥位观测法:警戒值预警信号监测断面泥位临界值警报信号,三、泥石流的监测,(四)监测点布设及预警3.预警预报传感法:利用传感器接受信息,进行预警或报警,三、泥石流的监测,接触式警报器(第一代),超声波泥位警报器(第二代),超声波泥位报警:泥石流泥位能直观地反映泥石流规模大小和可能危害程度的因素,利用回声测距的原理,测得泥石流流体表面高程。,地声警报器(第三代),泥石流发生时会发出地声(振动),地声信号的强度与泥石流规模成正比。利用泥石流地声的这些特点,可通过信号接收与转换,对泥石流实施报警。,泥石流次声报警原理:泥石流在形成和运动过程的声发射信号中有次声成份(其它为可闻声和地声)。这种次声成份速度约为340米/秒,远大于泥石流运动速度(通常为10米/秒左右),因而报警器能在泥石流到达前率先捕捉到它的次声信号,可提前30分钟至40分钟发出泥石流警报。,次声警报器(第四代),(五)泥石流流量、流速确定(六)泥石流发展趋势分析,三、泥石流的监测,(一)地面沉降的概念地面沉降:指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地表垂直下降的现象人为因素:抽取地下水(引起水位下降或水压下降)分布: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等危害:海水入侵、建筑物开裂倒塌、地下管道破坏等,四、地面沉降的监测,(二)地面沉降的监测方法1.地面沉降水准监测水准仪量测:,四、地面沉降的监测,(二)地面沉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