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等教育学:小学教育专业必要的学科基础2004年l2月总第33卷第l2期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础教育版)journalofsh,mghnormaluniversity(philosopysocialsciences&elementaryeducation)dec.2004vo1.33,no.12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634(2004)12一o099一(05)初等教育学:小学教育专业必要的学科基础阮成武(皖西学院教育系,安徽六安237012)摘要:长久以来形成的僵化,封闭的普通教育学体系和范式应当jl,z-要的分化,确立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初等教育学研究和课程建设,应当发掘初等教育的特定内涵,特殊属性和特有价值,实现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价值整合,形成具有学理深度和回归人文科学属性的学术品格,为小学教育专业奠定必要的学科基础.关键词:初等教育学;小学教育专业;学科基础;学术品格;价值整合历史是这样的机缘巧合.1904年,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奏定学制章程(癸卯学制)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小学教师培养开始走上了制度化轨道.一百年后的2003年,为小学教育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小学教育专业,被正式列入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这种学制安排和学历层次升格,反映了小学教师培养由制度化进入专业化的新纪元.然而,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绝不只是培养目标,学制规格,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教育学意义上的.换言之,把小学教师从业标准和水平从中专,专科提高到本科层次,不仅仅要形成这一专业的教育基础,还需要一系列配套的制度设计与安排,从而奠定和形成这一专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个人基础和学科基础.本文认为,随着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与之适应的教育科学应进行必要的分化,加强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和课程建设,使之成为小学教育专业不可或缺的学科基础.一,学科基础缺失:我国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内在障碍小学教育专业的建立和发展亦即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是由小学教育(初等教育)的性质以及教育科学的发展水平所共同决定的.在这一进程中,一方面是小学教师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经由初等,中等向高等教育水平提升;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与小学儿童相关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教育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越来越构成小学教育专业具有独特性和专门性的学科基础.没有这一学科基础的支撑,就无所谓小学教育专业,也就没有小学教育专业存在的价值和必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双重驱动下,近年来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的学历升格速度超过了预先人们的估计.但这种升格像是一个生长过快的儿童,个头高挑却营养和发育不良.透过多家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计划和培养模式,不收稿日期:20040909作者简介:阮成武(1964一),男,安徽六安人,皖西学院教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教师学,初等教育研究.第12期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础教育版)难发现两种迥异的取向:一种是学科专业化取向,即大量度扩展和加深学科专业知识,甚至设立冠之以小学教育的中文,数学等专业方向,以培养学科方面的专家和带头人.一些原本培养中学教师的院系,也纷纷办起小学教育专业,认为我们能够培养中学教师,培养小学教师岂在话下?有学者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是模仿高师其他培养中学教师的本科专业,并没有体现本专业自身的特点.ll第二种是教育专业化取向,即认为高中生所学习的文理学科知识和大学的通识教育,加上适量的学科专业知识,当一个小学教师已足够应对.小学教育专业的重心应当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因而开设了大量的教育专业课程.但仔细分析,这些课程及其内容基本都是普通教育学的体系分解和内容扩展.有的甚至是将培养教育学科教学和研究人才的教育系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以及教材照搬过来.这两种取向实质上只是存在量的差别,而不构成质的区别.它们虽然在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的课程比例和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别,但都缺乏小学教育专业自身质的规定性和独特性,即这些课程和培养模式共同的问题,是缺乏小学教育专业特有的学科基础支撑.我们认为,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关键,一方面是通过教育机构和学历层次的提升,提高学术地位,达到与中学教师相当的学科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是对小学教育办学和教学规律进行一种学理的把握,形成和确立小学教育专业独特的学科基础,以此增强本专业自身的专业性.这是小学教育专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1.初等教育特殊性质和任务的客观需要长期以来,人们局限于制度化教育的框架,把初等教育理解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进而把初等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卷入应试和升学竞争的旋涡中去.我国有学者从生命的立场阐述了小学教育的特殊价值,epd,学教育应当是为生命发展奠基.小学教育的任务主要不再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掌握,而是必须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100变化所必需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重要的任务,奠定一生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生命是丰富多彩的,生命是有尊严,有活力的,是自由的;生命是属于个人的,是富有个性的.因此,为生命发展奠基的小学教育,必须促进生命全面,和谐,自由,创造性地成长.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生命的潜能是无限的,教育要创造条件,去激活,展示生命的灵动与飞扬,促进每个儿童创造性地,富有个性地发展.初等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这种崭新的意义,价值和使命,必然对小学教师及其培养提出不同于以往的新要求,新期待.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对自己的想像,在基础教育的早期阶段即基本形成.在此阶段,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要克服的障碍贫困,困难的社会环境,身体残疾愈是繁重,对教师的要求就愈多.教师为有效对付这一切,只能展示极为多样的教学才能以及表现出的不仅是权威,而且也是情感同化,耐心和谦虚等的人为品质.如果一个儿童或者成年人遇到的第一位教师是位未经充分培训并且缺乏积极性的教师,那么他们未来进行学习的基础本身就缺乏坚固性.l3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应当从小学教育的特殊价值出发,重视对儿童生命及其成长的理解,尊重与人文关怀,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小学教师良好的教育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这与中学教师更加强调知识学养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很不相同的.2.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实要求综观各种职业的专业化进程,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和标准,是作为一种专业必须具有高深而独特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它往往是由一套特有的词汇,传播手段和操作程序所构成的一个封闭系统,即所谓围内的知识._4而且,从业者只有具备这种围内的知识,才能为社会大众所接纳和相信,获得社会的授权和委托,成为专业判断和裁决的权威,才能确保和增强该职业的不可替代性.通常,历史上和现实中有一点文化的人就可以当教师,尤其是可以当一个小学教师,就是由于小学教师职业最容易被替代,职业的不可替代性阮成武:初等教育学:小学教育专业必要的学科基础低.这正是因为,小学教师职业及其培养缺乏一种独特的,专门性的学问作为学科基础.从世界各国的教师教育实践看,教师专业化的学科基础具有双重性,形成一种复合结构.随着教师专业化的不断进展,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的培养越来越走向整合,即实现高等教育化.但在高等教育体系平台上,小学教师又往往与中学教师分专业进行培养,即小学教师的培养更加突出文理知识综合性和多学科教学的胜任能力,而中学教师则采用分学科培养的模式;小学教师的培养更加重视教育方面的专业训练,而中学教师则更加视学科专业的训练.正如皮亚杰所揭示的:事实许可我们主张:儿童愈小,对他们进行教学就愈难,而对幼儿的教学未来的后果就愈有影响.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相比,其专业性亦即不可替代性在于对儿童心理结构和发展水平的适应和对知识的心理学化.-6而这本身已经发展成为-fj系统的,特殊的学问教育科学,并且只有通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才能获得.3.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自身需要从高等教育的视角看,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小学教育专业的设置,一方面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对小学教师职业提出的迫切要求;同时,小学教育专业又总是要立足于一定的学科发展,即一定的学科基础.虽然我国历经百年的中师在培养小学教师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比较而言,这些经验往往集中在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基本功)和实践能力方面,缺乏系统,坚实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缺乏的正是系统,完善教育科学理论作为学科基础.虽然,这种技术熟练型小学教师受到广泛欢迎,适应现实的小学教育实践需要,但却难以成为以实践反思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专家型和创新型小学教师.而这正是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尤其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小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和挑战.如果没有坚实的学科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就难以立足高等教育之林,获得应有的学科和专业地位.二,学科基础支撑:初等教育学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基本取向应当说,小学教育作为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其与培养中学教师的其他本科专业有着本科层次和教师专业这两个方面的共同性和共通性.而小学教育专业所以要单独设置,一方面因为这一专业具有小学教师职业上的特殊性,同时也因为它的学科基础不完全等同于前者.虽然教师教育共同的学科基础是教育科学,而且以中小学教育为研究对象的普通教育学应当建立在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评价学等共同基础之上.但不可忽视的是,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在进入本科及其以上层次阶段,便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学科基础,这就是初等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就我国的实际而言,初等教育学应当成为教育学的一个次级学科,再以这一学科的研究和建设为基础,形成和建构初等教育学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只有学科支撑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初等教育学课程和教材建设,才使小学教育(初等教育)专业更加坚挺和牢固.1.特定对象回顾我国百年师范教育历程,可以理出这样几个发展的段落.师范教育从诞生起,教育学科课程开始是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摹本的,建立由目的而手段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法体系,以课堂,教师和书本为中心,重视知识的教授和道德的训育.因而,初等教育和被教育者儿童的特质由此而被淹没了.1919年以后,杜威教育思想和实践的传人,儿童的生长与发展,生活经验和活动等倍受重视.于是,师范学校的教育学课程更加凸显儿童的地位以及初等教育的特殊性.如庄泽宣1932年出版的教育概论就按学制阶段把初等教育与幼稚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相平列,作为专门的一章.解放以后,对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全盘引进和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又将小学教育导人书本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凯洛夫教育学是作为一本研究青年一代教育教学和教养的一般规律的普通教育学.它把教育分为婴儿教育,学龄前教育和学龄101第l2期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础教育版)期教育,重视以教育科学的一般规律为基础并以此提出教学所应遵循的原则.l8在此之下,培养小学教师的教育学教材及有些章节虽然也往往冠之以小学.但不难发现,这些内容无外乎是普通教育学的骨架和内容,小学教育及其特殊性进一步被遮蔽和忽略了.此后,虽然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就小学教育的重要性,特殊性作了强调,并提出制定小学教育法的设想.但此后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再一次使小学教育的功能趋于萎缩,代之而起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等强势话语和硬性指标.小学教育只是重视双基的教学和训练,成为制度化教育的基础,被卷入应试教育的旋涡.当前,随着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小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和功能需要进行重新定位,即确立小学教育的独特性主要在基础性,全民性,义务性和公共性.小学教育的独特价值在于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生活基础.l9小学教育专业的设置以及初等教育学的学科支撑,就是要改变小学教育(初等教育)作为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和升学应试的附庸,把小学教育(初等教育)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为此,初等教育学应当从普通教育学的桎梏中挣脱出来,建立自己独立的概念体系,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以凸显小学教育(初等教育)的特定内涵,特殊属性和特有价值.在此基础上形成本专业特有的围内的知识,增强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2.学术品格诚然,20世纪初至今,国人当中极少有从学科建构角度出发撰写教育学着作的,相反,大量充斥的是用作教材的各种版本的教育学.1们新中国建立以来,师范大学教育系主要承担着为中师和师专培养教育学科教师的使命,并由此而与小学教育(初等教育)尤其是各科教材教法方面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但在小学教育(初等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往往被教育基本原理所替代,而缺少对小学教育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即便有一些着作也往往只是一种教材式的.而且,在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上,也是以学校教育或教102育学专业来涵盖对中小学教育的研究.1992年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等单位研究并得到权威部门认可的国家标准gb/t1374592学科分类与代码,首此将普通教育学分化为初等教育学与中等教育学等方向和领域,作为教育学类研究生专业目录的基本依据.但至1997年,普通教育学及其分支的二级学科初等教育学,中等教育学被取消,代之而起的是在普通教育学基础上横向分支学科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等.因此,初等教育学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小学教师培养由一种术的范畴上升为一种系统化,专门化的学术范畴.换言之,初等教育学实现由普通教育学的分化,不是简单的范围窄化和教材重编,而是以小学教育(初等教育)为特定对象的科学研究,并形成了具有相对独立体系和价值的学术和理论.其主要标志包括:拥有以初等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刊物;成立以初等教育为专业活动和研究领域的学术社团;设置以初等教育为专业方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以培养初等教育的研究和教育专家;出版一系列以初等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着.这种学术品格的形成,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科支撑的重要实体和保障.当前,着眼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现实需要,初等教育学应当积极开展以下一些领域的理论研究:初等教育学原理,初等教育思想史,初等教育制度研究,初等教育管理,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初等教育教师研究等等.13.价值整合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和小学教师素质的培养,人们普遍重视一种专业化的价值取向和发展道路.这无疑是正确和必要的.因为,只有提高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能素质,促进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提升小学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小学教育专业才能获得社会的真正认可.但小学教育和小学儿童发展的特殊性,对小学教师另一方面的期待和要求,是一种人性化取向和发展道路.这是由于长期以来普通教育学对于教学过程规律的揭示以及所提出的教学原则,方法,都是以阮成武:初等教育学:小学教育专业必要的学科基础客观性,本质性,中立性和普适性为目标追求的.同样,初等教育研究以及要求小学教师参与研究,也往往是一种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的取向和范式.似乎只有这样,教育学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科学,成熟的学问,才能登上大雅之堂.然而,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现象学,解释学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冲击和推动下,一种区别于传统的实证主义,科学主义的人文科学教育学开始勃兴.人文科学教育学以日常生活经验为研究起点,重视对教育生活世界中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的描写和解释,是一种祛魅的教育学.为此,初等教育学应当改变传统上科学主义和技术理性的研究范式和取向,确立生命关怀和人性化的价值维度,体现对儿童生命成长的理解,尊重和关怀,回归儿童和教育的生活世界,形成一种人文科学的学科属性.这种人文科学的学科特性,要求初等教育学在学科和课程建设上,注重对生活体验(孩子们的现实和生活世界)保持一种现象学的敏感性,具备一种解释能力,以对生活世界的现象作出解释性理解,其最终目的是理解与孩子共处情境之中的教育意义;同时,在研究中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形成一个人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机智.而这正是现有的普通教育学(或冠以小学教育学)所普遍缺乏,不能替代和涵盖的.初等教育意义,价值和使命的重新定位,要求初等教育学注重培育小学教师的生命情怀和人文品质,成为小学儿童生命成长和童年幸福的关怀者和缔造者.正如叶澜教授指出的:在小学阶段,尤其需要高水平的教师,需要尊重,关爱学生,善于发现孩子的差异和潜能,愿意付出自己的宝贵时间和精力,用自己善良的心灵,聪慧的才智和教育的艺术与孩子们一起创造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和有意义的学校生活的好教师.-】而人文科学属性初等教育学的建立,将为小学教师生命情怀和人文品质的陶冶和提升提供必要的学术营养和基础.参考文献:1刘德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文科方向)的案例比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5).2冯建军,朱小蔓.小学教育:为生命发展奠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3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4曾荣光.教学专业与教师专业化一个社会学的阐释j.香港中文大学教育,1984,(12).5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傅统先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6阮成武.整合与分化:中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2,(1o).781o郑金洲,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9朱小蔓.认识小学儿童认识小学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3,(8).11殷忠民,刘立德,阮成武.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j.课程?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交车火灾应急预案(3篇)
- 2025年软件水平技术员试题及答案深度分析
- 行政管理实际案例试题及答案
- 风险识别对公司战略修订的支持作用试题及答案
- 遗嘱与继承法的规定试题及答案
- 网络管理员考试多样化试题及答案
- 软件设计师考试灵活应变能力的提升与实践试题及答案
- 2025二级VB考试要点试题分析
- 软硬件协同设计试题及答案
- 《2025续签劳动合同 范文》
- 婴幼儿食品领域:贝因美企业组织结构及部门职责
-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省赛一等奖
- 人工智能的诞生简述课件
- 子宫破裂的护理查房
-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理论知识要点
- 出货检验报告
- 科研成果研制任务书
- 完整版:美制螺纹尺寸对照表(牙数、牙高、螺距、小径、中径外径、钻孔)
- 市政道路综合整治工程施工部署方案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第3章-晶体结构与晶体中的缺陷
- 桥梁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图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