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篇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的最初形态。这里所说的“古希腊”,既不是一个历史名词,也不是一个地理名词。从时间上说,古希腊哲学从公元前六世纪开始形成,一直到公元6世纪初,最后一个新柏拉图学校被归依了一神教的基督教的罗马皇帝所封闭,共延续了一千多年,中间经过了希腊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罗马共和国及帝国时期。从地域上说,它开始于小亚细亚的希腊殖民城市,繁荣于希腊本土,并移植到亚洲、非洲的广大地区。古希腊哲学史一个自称为海伦后代的小民族给予欧洲和全人类的精神宝藏。它追究宇宙来源,探索万物真实,并诘问人生目的,内容丰富,气象万千,为人类的理论思维开辟了道路,给以后西方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古希腊哲学是丰富多彩的哲学。它的各种流派,不同倾向、侧面、层次和色彩孕育着以后西方哲学的不同形式。然而,作为西方哲学最初的形态,它具有着某些一般的特点。第一,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古希腊哲学是奴隶主的世界观。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作为理论两者显然不同,以致对立,但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作为奴隶主的哲学家,他们的理论却都是企图为奴隶制度的合理性作辩护,为巩固奴隶制度服务的。他们认为,这种制度是合乎自然的制度,努力按着本性,天生就是俯首听命,从事于沉重的体力劳动。奴隶主则按照本性,天生就是发号施令,从事于政治、文化、军事活动。奴隶制是永远不可改变的,改变了奴隶制就是违反了自然,悖逆了宇宙秩序和人自身的本性。不但这样的阶级偏见会有意无意地给理论打上烙印,甚至某些社会观念和政治理想,也会影响着哲学理论的形成。象许多研究家曾经指出的,柏拉图单一的、自我等同的理念和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独立自足理想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弗兰西斯培根说,把圆周运动看做是完全、美满,是希腊人的种族成见(偶像)。这就超出了社会意识形态而成为种族群体成见了。第二,爱智慧、尚思辨、重探索是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哲学”这个概念,在希腊语中石philosophia,即“热爱”(philos)和“智慧”(sophia)的合成词,故其本义为“爱智慧”。在希腊哲人看来,求知是人的天性,作为爱智之人,就穷究宇宙来源,探索万物真实,诘问人生目的,在这种不断的探究和追问中获得知识,由此而获得自由,享受真正的幸福。所以,尽管在希腊哲学那里认识论还很不发达,但是“学以致知”却构成了哲学家们的最高理想,他们大多淡泊功利,沉醉于形而上学的追求,这种精神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哲学和哲学家,以至于构成了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三,探讨physis(自然、本性)是希腊哲学的基本内容。早期哲学家所思考的“自然” (physis)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总和的自然界,它的意义接近于现代西文中的“本性”(nature)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因此,亚里士多德后来明确把自然定义为“运动和变化的本原”。(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00b12)。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界相当于希腊人所说的“世界”或“宇宙”(cosmos),它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天地之间一切事物的总和,更重要的是指这些事物的秩序。希腊人很少有人与自然分离的观念,他们把自然看做“大宇宙”,人则是“小宇宙”,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最初的自然观来源于宗教神话,当人们不再满足于幻想式的方式二要求就自然而认识自然的时候,便开始了哲学的思考。希腊哲学的所有问题几乎都与自然有关。从伊奥尼亚派的本原学说开始,到新柏拉图主义的神秘太一说告终,整个希腊哲学,主要以对physis的探讨为主题。区别只在于,有的哲学家侧重于自然意义上的physis;有的哲学家侧重于本性意义上的physis;而在本性意义上,有的哲学家侧重于自然万物这个大宇宙的本性,有的哲学家侧重于人能否或如何言说与把握大宇宙的知识本性。第四,朴素直观的辩证性是希腊哲学自然观的基本性质。希腊人的自然观具有必然性、神圣性、有记性和整体性等基本特征,他们从经验观察出发,视自然为神圣的、自我涌现的、活生生的有机整体,试图以知识来说明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的统一性。希腊人为自己提出的一项任务就是“拯救现象”,亦即为现存的一切自然现象寻找在其背后其支撑作用的根据或理由,使它们的存在和生成得到合理的解释。由于希腊人最初尚未在本质与现象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因而多样性的统一和运动、变化与生成等等被看做是事物的基本特征。第五,探索精神是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当希腊人开始哲学思考的时候,他们主要关注因惊异而产生的种种哲学问题并由此而展开了深入的探索,并不关心或不太关心哲学体系的建构问题,虽然哲学之为哲学无论如何是有体系的。他们所关注的哲学问题相互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这些问题有: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的自然万物的统一性亦即一与多的问题,存在与非存在的问题,知识与意见的问题,本质与现象的问题,一般与个别的问题,以及运动与静止、可知与不可知、相对与绝对、有限与无限、灵魂与肉体等问题。第六,论断上的绝对主义是希腊哲学的基本形态。这里的绝对主义是相对于相对论和怀疑论而言的,意指绝对地肯定或绝对地否定。整个希腊哲学,虽然出现过克拉底鲁、普罗泰戈拉等人的相对主义和以毕洛为代表的怀疑主义,但基本的形态是绝对主义。由于希腊哲学的重心是physis,亦即为现象寻找根据,所以,它的论断主要是宇宙论或本体论上的,而不是认识论或伦理学上的。第七,哲学与自然科学、哲学与“神学”不分亦是希腊哲学的独特表现。在希腊哲学中,哲学与自然科学本为一体,哲学家也是科学家。在他们那里,自然儿科学知识不仅是阐明理论的素材,更是理论本身的有机构成部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古希腊时代还没有神学,但宗教神话却很流行。哲学家们正是在浓厚的宗教氛围中进行哲学思考的。虽然很多人力图摆脱宗教的束缚(有的也确实摆脱了),但最终并未与之彻底决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哲学家们心目中的神,大多数是思辨神、理性神。古希腊哲学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和晚期希腊哲学。第一章 早期自然哲学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大体相当于人们习称的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它是古代希腊哲学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整个西方哲学的发源地。由于各种原因,早期希腊哲学家们的著作已完全佚失,现在我们所引用的“残片”并不是他们本人著作的残存内容,而是近现代学者从古代其他思想家和著作家们的著述中搜索汇编而成的。具有权威性的、为多数研究者所公认和引证的早期希腊哲学史料来源主要有: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著作中的记述;2世纪普鲁塔克的道德论集,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的反杂学;3世纪希波里特的反驳,第欧尼根拉尔修的名哲言行录;5世纪斯脱鲍斯的文摘;辛普里丘的物理学等。上述著作中的有关论断和记载,在现代德国第尔斯编的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和英国基尔克与拉文合著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得到了较为全面的汇集,是这一时期直接材料的主要来源。早期希腊哲学思想具有以下显著特点:首先,早期希腊哲学在性质上是自然哲学。它在西方哲学史上之所以被习称为“自然哲学”,是因为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一开始就把自然(physis)这一不以外力生长、变化着的对象作为思考对象,而他们的作品的题名,大多都冠之以论自然,因此他们一般被习称为“自然哲学家”,他们的学说也被后世称为宇宙论或宇宙生成论。其次,早期希腊哲学研究的中心是“本原”(arche)问题。“本原”是自然哲学关注的焦点,它的本义是“太初”。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本原”的这两层意思分别被译作“基质”(urstoff德文)和“原则”(principle)。“本原”和“宇宙”这两个概念的联系在于,宇宙是本原(最初状态)分化演变的产物,本原(基质或原则)是在宇宙内部其作用、并赋予宇宙万物特定的秩序的原因。由于对万物的本原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便形成了有形本原与无形本原、一本原与多本原、动本原与静本原等等的分歧和对立,从而区分出不同的学派。从本原的数目是一还是多,是变化还是不变的角度看,早期自然哲学可以分为:1.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2.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3.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4.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再次,早期希腊哲学的方法主要是观察与想象基础之上的类比和宣称。虽然有的哲学家已经开始使用逻辑论证,但并不普遍,更不严格和精密。最后,早期希腊哲学产生于希腊本土以外的殖民地,其思想往往带有地域的特色,并且区分出不同的学派。在整个早期哲学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三个地区的三大学派,即位于东方小亚细亚的伊奥尼亚学派(包括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和阿那克萨戈拉)、位于西方的南意大利学派(包括毕达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学派和恩培多克勒)以及位于北方的阿布德拉学派(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第一节 伊奥尼亚派 伊奥尼亚地区是古希腊在地中海东部的殖民地。这里富庶繁荣,是东西文化的汇合处,由于工商业发达而兴起的自由风尚、冒险精神、求新观念和对知识的重视等,为哲学的诞生准备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因此,在伊奥尼亚地区产生了希腊哲学的第一个学派,即脱胎于神话母体,但又完全不同于传统宗教神话观念的米利都学派。一、米利都派 米利都派因产生于米利都城而得名。它的创始人是博学多才、被尊为“七贤”之一的泰勒斯(thales,盛年【“盛年”是希腊语akme的意译,原义为顶点、极盛期、成熟期等。米利都派哲学家的生卒年都不大可考,哲学史的惯例是举出他们的鼎盛年,一般是指可以从旁推算出来的每个人达到了四十岁的那一年】约在公元前585年),主要代表人物还有泰勒斯的学生和朋友阿那克西曼德(anaksimandros,盛年约在公元前570年)以及阿那克西美尼(anaksimenses,盛年约在公元前546年)。(一)泰勒斯泰勒斯是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从亚里士多德起,他一直被尊为整个西方哲学的始祖,即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据说他出身于上层社会,从事过政治活动以及对自然的观察研究工作。他到过埃及,并那里学到了几何学。由于他博学多才和富有成就的社会活动,得到了和梭伦一样的“圣人”(sophos)一样的尊称。 关于泰勒斯的哲学思想,我们今天知道的一切几乎都来自于亚里士多德。但亚里士多德似乎也没有直接见到泰勒斯的原作,因而常使用“据说”、“可能”、“也许”等审慎的字眼。根据他的记载,泰勒斯的哲学思想可归纳为两个命题。1.水是万物的本原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或始基,而大地则象一个圆筒或圆盘浮于水上,天上也是水,万物生于水而归于水,水是不变的本体。据亚里士多德解释,泰勒斯之所以把水看作是万物的本原,也许是因为它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滋养料,或者是因为外物的种子就其本性来说都是潮湿的,而水是潮湿的东西的本性的的来源。还有一种解释是认为泰勒斯可能是从古代神话中汲取了思想材料加以改造而得出这种自然哲学观的。如古希腊神话说,海洋之神奥克安诺创造了万物;古代埃及和巴比伦的神话也认为,泰初之世,一切皆水,水为原始的混沌状态,万物皆由水产生。2.万物都充满着神灵泰勒斯还认为万物都充满着神灵。这里要注意的是,他所说的“神灵”并不是指某种超自然的精神实体。希腊文“神”这个名词最初也可作形容词,意思是“神妙的”、“值得惊奇的”、“可贵的”;希腊文“灵魂”一词最初的含义也与现在并不一样,它是作为一种活动的原则、生命的原则,普遍存在于万物之中。所以泰勒斯说“万物都充满着神灵”不一定说明他是主张传统宗教的神的。不过,泰勒斯是把灵魂看作引起运动的某种东西,他和当时的希腊人一样,认为能动的东西都是有灵魂的东西,所以他还说过“磁石有灵魂,因为它吸动铁”。(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第5-6页)泰勒斯所留下的这两个命题,涉及了早期希腊哲学的两个重要问题,即万物的“本原”问题和自然之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或动力问题。以上观点无疑是朴素的。不过,它却给西方思想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革命变革。他反对迷信和神秘,坚持用自然本身去说明自然万物的生成和存在,第一次抛弃了世界的神秘创造,人事的神意安排的愚昧观念;他也不为现象的千变万化、五光十色所迷惑,而努力寻求在现象背后、作为基础的万物存在和生成的本原,从而庄严地宣告了理性的胜利,哲学的诞生。当然,也是这种哲学刚从神话中脱胎而出,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母体的烙印。(二)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曼德是米利都人,泰勒斯的学生。同泰勒斯一样,他是个天文学家,同时也是地理学家。据第欧尼根拉尔修记载,“他第一个发明日晷的指针,并且安装在斯巴达的日晷上来测定冬至和夏至、春分和秋分。他还制造了一个计时器。他第一个绘出了海陆的轮廓,制造了第一个地球仪”(g.s.科尔克和j.e.拉文: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第99页)。阿那克西曼德的哲学思想主要有以下方面:1.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阿那克西曼德看到了水本原说的局限性,比如,水本原可以解释事物的湿性,但却不能解释火的热性、土的干性、气的冷性;反之依然。他认为:“在火、气、水、土之中任何一种都不能生成万物。”(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3b 20)在他看来,生成万物的本原是“无定”。阿那克西曼德的,用的是apeiron。apeiron是一个中性形容词,意为缺乏界限,没有规定(peiras)的东西。因此,这个东西既在性质上没有规定,也在形状上没有规定。这个“无定”是唯一的、永恒的、能动的、内部包含着对立的实体。它在数量上合形状上是不固定的。它虽然也是一种有形体的质料,但却不是具有固定性质和形状的水、气。可以这样解释他的想法:世界的原初状态是各种事物与性质共生共处的状态,好像周易描述宇宙那种“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的混沌状态。假使最初由相反的东西,它们也会相互抵消、中和,因而必然呈现出无差别、无规定的状态;单个事物只有在脱离出这一整体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特定的性质,然后才会出现事物之间的对立。2.万物的生成是“无定”的分化,万物的消亡则是万物复归于“无定” 用这种“无定”作为本原,阿那克西曼德描述了事物的生成过程。辛普里丘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生成不是元素的变化,而是通过永恒的运动分离出对立面。伪普鲁塔克记载说:他说在世界的生成之初,某种能产生热和冷的东西,从永恒中分离出来,构成一个火球。它环绕着地球的气就树皮包裹着树干一样。当它被炸开,并进入一定的圆周中时,太阳、月亮和其它行星便生成了。关于动物和人类的生成,艾修斯记述着:阿那克西曼德说第一批生物生于潮湿,裹着一层荆棘皮。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来到干燥的地方,荆棘皮破裂后,它们在一个较短的时期中过着不同的生活。另据记载,他还认为生物生于被阳光蒸发的湿气,人原来很象另一种生物鱼。阿那克西曼德认为“生成”就是“无定”分化出万物的过程,“消亡”就是万物复归于“无定”的过程,生成与消亡共同构成世界的运动。3. “补偿原则”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一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另一些事物的消亡。他把这叫作“补偿原则”。这也意味着他第一次明确地表达了运动必然性和原因的观念。根据这个原则,从“无定”中分离出事物的生成过程是对“无定”的损害,因而要使一些事物回归“无定”作为补偿。这是“时间的安排”和“报应”,“根据必然性而发生”。(引自古希腊哲学,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4页)阿那克西曼德用损害和补偿的比喻第一次表达了古希腊人循环往复的因果观。(三)阿那克西美尼 阿那克西美尼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是米利都学派最后一位代表。其哲学思想主要有:1.“气”是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美尼和两位前辈一样,用一种有形体的质料作为本原来解释世界万物的存在和生成。不过,他认为这种质料既不是定形的水,也不是惚兮恍兮的“无定”,而是岁无定却可成为直观表象对象给以名称的气。没有史料说明他为什么要用气作为本原,但从他对气生万物过程的解释看,可能是由于气比水更富于变化,又没有定形,并且气呼吸与生命现象和灵魂紧密相关的,就更能有力地说明万物的形成,特别是生命现象的存在的缘故。2.气通过凝聚和疏散而形成不同的实体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凝聚和疏散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气疏散了就变成火,凝聚时就成为风,然后形成云。在凝聚就变成水,继之为土,最后变成石头。从这些生成其余一切的事物。 用气作本原,阿那克西美尼还描绘了宇宙天体的生成图景。“由于气的凝聚及疏散,生成了所有的事物。运动是永恒存在的。他说,当气凝聚时,首先生成的是大地。大地非常平坦因而它浮于气上;太阳、月亮及其它行星都以地球作为生成之源。他最后宣告,太阳是一块土,只是由于急速的运动,才获得了极大的热。”(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第151152页)3气是神据艾修斯和西塞罗等人记载,阿那克西美尼还认为气是神。关于气与神的关系,奥古斯丁写道:“他不否认神的存在,但是,他认为气并不是它们做成的,相反,它们倒是由气生成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第151152页)4灵魂就是气关于气与灵魂的关系,据艾修斯记载:“至于我们的灵魂,他认为是把我们结为一体并主宰我们的气。所以,气息(pneuma)和气包围着整个世界,气息和气在这里是同义词。”(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第158页)阿那克西美尼对自然哲学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他用凝聚和疏散这两种气的对立的运动形式,比阿那克西曼德用热和冷这两种物体的性质,深刻而概括了揭示世界万物生成的过程,开辟了用量的不同解释事物性质的差异的新途径。他认为灵魂就是气,是气息,气是生命赖以维持的本原,这就坚持了用有形体质料来贯通一切的原则,又能较好地说明生命这一更高层次的现象。(四)简评米利都学派三位哲人的观点有如上述。虽然他们的思想时朴素的和简单的,但是在他们近乎猜测的宣称中,却蕴含着根本性的思想变革,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抛弃了神创造世界的传统观念,坚持用自然本身的东西来说明自然万物的生成和存在,并且试图在五光十色的现象中寻求万物统一的本原,以期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从而宣告了哲学的诞生。与此同时,他们在对宇宙万物生成演化的阐释过程中也提出了许多关于矛盾、运动和变化等等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涉及了物体与灵魂、气与生命、灵魂与神等的关系问题。米利都学派的思想表明,希腊哲学在产生和形成时期带有明显的朴素辩证性:自然事物流转不已乃源于本原之化身万物,由于本原为一却可以化身为多,所以它必须具有流动性,而且在它之中就蕴含着运动变化的原因。然而,虽然本原问题是哲学问题,但是它却需要自然科学的支持,而当时的自然科学至多也就是处在萌芽状态,所以自然科学家们的论断只能建立在猜测和想象的基础之上。恩格斯指出:古希腊哲学把自然界看做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灭,是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第18页)不幸的是,就在阿那克西美尼死后30年左右,米利都城市被波斯军队攻破焚毁,米利都学派也随之绝响。但是,这种有生命力的哲学的精神和原则却不会灭亡,它在邻近的爱非斯(或以弗所)成的伟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那里得到了发扬光大。二、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出生在米利都以北的另一个商业城市爱非斯的一个贵族家庭。据说由于放逐了他的朋友赫尔谟多,导致他厌恶政治和社会生活,把王位让给了弟弟,自己隐居到山中,以草根等植物度日,最后因患水肿病而死,享年60岁。或许正是这种生活经历,形成了他反思内向的性格和隐晦的语言。据第欧尼根拉尔修记载,他写了一本论自然,内容分为“宇宙论”、“政治学”、“神学”三个部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只是从不同时代的著作家们的记载中摘录出来的、比较杂乱的130多条残篇。综观这些残断的记述可以看出,赫拉克利特虽然依旧在探讨世界的本原问题,但他更多地是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紧紧抓住现象世界川流不息这一共同而又明显的特征,把“流变”作为主线来贯穿于本原问题之中。正是由于他的起点较高,因而取得了米利都学派所不及的,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其时代的思想成就,受到了古今深刻的思想家们的一致重视,引起了他们的共鸣。(一)火本原说关于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明确确宣称:“世界秩序(一切皆相同的东西)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引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大学西方哲学史教研室编译,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1页)在这段话里,需要注意“本原”的两层意思:1.从外在形态看,火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是火转化而成。这种本原观比米利都派的思想更加复杂,它没有简单地把世界的本原归结某一种变化状态,而是在一与多、永恒与变化的关系中把握本原。赫拉克利特的意思似乎是这样的:世界的原初状态是火,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转化为火。因此,世界的归宿也是火。火与万物之间的循环转化被说成是火的运动:火转化成万物是火的消耗和熄灭,万物转化为火是火的充裕和燃烧。2.从内在本性来看,万物与火一样,有着同样永恒不变的原则。在赫拉克利特卡那里,更重要的是,火的运动是符合自身本性的运动,或者说,受一定的原则的支配。当火完成了向万物的转化,火的形态已经熄灭,取而代之的是气、水、土的形态。然而,出于火的本性的原则却是永恒不变的,仍然支配着气、水、土之间的转化。要之,万物向火复归的运抵虽然表现为气、水、土的形态,但却受曾经支配着火生成万物的同一原则的支配。在此意义上,气、水、土之间的转化也是火的运动。根据以上分析,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有两个方面: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它是世界的开端和归宿;内在的本原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它决定着世界运动的方向(生成或复归),控制着运动的节奏,支配着火与万物之间循环往复的转化。外在的本原可生可灭,变动不居;内在的本原是不变的同一原则,在各种形态(包括不是火的形态)的事物之中起作用。(二)逻各斯学说内在本原即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logos)1.逻各斯的含义:位于一切运动、变化和对立背后的规律,是一切事物中的理性“logos”在古希腊语种是一个源于动词“lego”(说)的普通名词,基本含义是言说、话语,据此而派生出道理、理由、理性、考虑、比例、规则等许多其他的含义。中文由于难以找到与之相应的概念,因而通常音译为“逻各斯”,有时亦以老子的“道”译之。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把逻各斯作为重要概念引入哲学,用它专门表示“说出的道理”,并且认为正确的道理表达了真实的原则。就逻各斯是人所认识的道理而言,它可被理解为“理性”、“理由”等;就逻各斯是世界的本原而言,它又可被理解为“原则”、“规律”、“道”等。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因此,宇宙的进程不是偶然的或任意的,而是依据“定则”的。在一切变化和矛盾中唯一常驻或保持不变的就是“逻各斯”。逻各斯就是位于一切运动、变化和对立背后的规律,是一切事物中的理性。2.逻各斯在“火”中是直接表现的,但在其他万物中则是内在的,要靠理性才能发现它。赫拉克利特并没有把逻各斯看做与火不同的本原,逻各斯与火石同一本原的内外两个方面。首先,逻各斯即上述引文里谈论的“世界秩序”,它表现为“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的火。其次,火的运动,即万物的生成与毁灭是可感的,但是支配可感运动的逻各斯却是不可感的。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自然喜欢隐藏自己。”这里的“自然”作“本性”解,意思是:事物运动的内在本性(逻各斯)是看不见。只有思想才能发现它:“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引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26页、25页)现在的问题是:逻各斯既然适用于一切事物的运动,赫拉克利特为什么把它归之于火,只把它与火的本性相联系呢?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他把一事物转化为另一事物的原因视为这一事物的多余和另一事物的不足。这个道理与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的“补偿原则”相同。在火、气、水、土诸现象中,只有火的性质(形状、亮度、温度等)的变化最剧烈、最明显,就是说,火的“不足和多余”的程度是直接可见的。事物转化的原因呈现于火的本性。他明确地说:“世界的构成是不足,焚烧是多余”;“火在升腾中判决和处罚万物”。(引自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7页)“判决和处罚”暗示着万物要偿还它们生成时对火的损害之意。根据以上解释,逻各斯就是因火的不足和多余而造成事物之间转化的原则。(三)生成辩证法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按照逻各斯的原则,一切事物都像火一样变动不居,处于永恒的生成变化状态。赫拉克利特说:“因为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条路。”“万物变成火,火变成万物;正如货换成黄金,黄金换成货物一样。”生成的意思是变成某物,赫拉克利特看到在事物的生成过程中充满着对立统一,对立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对立,对立的双方互相转化。他具体阐述了在事物生成过程中的如下几种关系。1.转化的关系:事物无时无刻不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只是我们感觉不到这种变化。当我们肯定一事物是如此这般时,它已变化成另外一个事物。“万物皆变,无物常驻,如同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引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3页)2.和谐的关系:对立的状态或相反的性质共存,产生出和谐。比如:不同的颜色绘出逼真的肖像,不同的音调造成动听的曲调,元音和辅音拼出完整的句子,琴弓和琴弦之间的张弛配合。3.同一的关系:对立面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比如:医生治病所用的恶的手段(割、烧等)和善的效果、圆周上的终点和起点、上行和下行的道路,都是同一的。4.相对的关系:对事物某一方面的取舍有不同的标准,事物的性质因评判标准的不同而不同,比如,海水相对于鱼是有益的,相对于人却是有害的;驴喜欢草料,人却珍重黄金;最美的猴子相对于人来说也是丑的。生成事物的中转化、和谐、同一和相对的关系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的一般表达形式是:“a既是自身,又不是自身。”赫拉克利特的一些格言采取了这种表达方式。比如“我们踏入又不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又不存在”,“不朽的有朽,有朽的不朽”,(同上书,23页、22页)“惟有智慧是一,它既不愿意又愿意被人称作宙斯”(引自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6页)。这种表达方式成为后来哲学家的一个重要话题。巴门尼德否认了它所表达的变化观,柏拉图认为它只适用于不可靠的感觉对象,亚里士多德则以形式逻辑的矛盾律否定了它的可能性,但后人却从中发掘出辩证法的源头。第二节 毕达哥拉斯派和以有形体的感性质料作为本原的伊奥尼亚派自然哲学家们的观点相反,在南意大利一带,流行着以无形体的质料作为本原的哲学思潮。这就是以现在仍沿用旧名的克罗托内城为活动中心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谓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是以毕达哥拉斯为创始人和首领的,集政治活动、宗教信仰和学术研究于一身的团体。作为一个团体,它在古希腊活动的范围很大,影响时间很长。在这里,我们只讲巴门尼德以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思想,不涉及这个学派以后的发展和其它观点。毕达哥拉斯(puthagoras,盛年约在公元前532年)出生于希腊东部爱琴海中靠近伊奥尼亚的萨摩斯岛上。早年,他曾就学于阿那克西曼德,熟悉了米利都学派的自然哲学。后来他离乡出游,到过埃及、巴比伦等东方古国,学到了那里的天文学和几何学知识,也受了灵魂不死观念的影响。约在公元前525年,步入中年的他(约45岁左右)才到了南意大利克罗托内城,招收门徒,组织社团,积极从事政治和学术活动。据说由于上层贵族密谋叛乱,他逃离该城,但被发觉追杀而死。他死后,他所创立的学派流传了数百年。一、数本原说毕达哥拉斯学派虽然也和米利都学派一样集中注意于宇宙万物的本原问题,但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和差异明显的倾向。他们不是从有形体的某种质料中去探求万物生成和存在的本原,而是对现存事物的一种共同属性数量进行抽象,并以这种不具形体的、抽象的量作为构成构成宇宙的质料、万物的模式。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是众多的、不变的。他们之所以以数作为万物的本原,其根据主要有二:(一)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毕达哥拉斯认为,数的规定性比物理属性更加普遍,一个事物可以缺乏某一种物理属性,但却不能没有数的规定性。“在数目中可以发现许多鱼存在事物以及自然过程中所产生的事物相似的特点,比在火、土或水中找到更多。”(引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18-19页)因此,适用于万物的本原不是具有某种物理属性的物质形态(水、气、火),而是数。毕达哥拉斯派理解的数学规定性,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数学比例关系,它决定了事物构造以及事物之间的和谐;还有一类是数学中的对立关系,如有限和无限,奇数和偶数,一和多,直线和曲线,正方形和长方形;另外,还包括用数字代表自然和社会属性的类比关系,如4代表正义,10代表完满;一些现实的对立关系,如右和左、阳和阴、静和动、明和暗、善和恶,也可用数学关系类比。(二).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位据文献记载,毕达哥拉斯派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一。从一产生出二,二是从属于一的不定的质料,一则是原因。从完满的一与不定的二中产生出各种数目;从数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面;从面产生出体;从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形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第欧尼根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第8卷第1章,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20页)亚里士多德曾批评这种观点混淆了抽象的数字单元和有体积的物理质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083 b10)这确是毕达哥拉斯的理论弱点。由点、线、面、体构造的几何图形没有物质属性,几何构造不能替代可感事物的自然运动。即便如此,毕达哥拉斯派对世界几何结构的思考的意义却不亚于伊奥尼亚派对世界生成过程的思考,两者分别代表了最早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看待世界的方式。毕达哥拉斯派从数本原说出发,力图用“数”的观点来解释其他一切现象。例如,他们用数量的比例关系来说明音乐,洞察到这些可以听见的差别是可以用数学来说明的,洞察到我们对于协调和不协调的听觉乃是一个数学的比较。他们也用“数”来构造天体。他们认为十这个数是完美的,并且体现了数目的全部本性,于是便说,在天空运行的东西有十个,但由于能看见的只有九个,便提出了第十个“对地”。不仅如此,他们还把一件、正义、婚姻、友爱、理性、充满等精神现象和数目联系起来进行类比说明。这种简单的比附和解释难免有些神秘莫测之感。但是他们力图用一种统一的、严格的系统去说明一切,力图探索宇宙万物的数学模式的精神是可贵的。黑格尔说得好:“我们必须承认这种思想的庄严一种有必然性的思想。”(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241页)二、灵魂观灵魂理论是毕达戈拉斯哲学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他们的灵魂观具有宗教和哲学的双重意义。毕达戈拉斯学派不仅把灵魂不朽、灵魂轮回等宗教观念引入哲学,而且在学派内部严格制定和遵循若干宗教禁忌。同时,他们也从哲学上对灵魂是什么和如何净化灵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对灵魂是什么的问题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尘埃,有的认为是和谐。毕达哥拉斯派的灵魂观的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一)灵魂不朽毕达哥拉斯把灵魂区分为感觉和理性两个部分,并认为灵魂的理性部分是不死的。灵魂既然是不死的,因此可以轮回转世。当人在世的时候,灵魂被束缚在身体里面,当人死后,灵魂就轮回转世,它可以转变为别的人,也可以转变为别种生物。毕达哥拉斯曾说,他的灵魂已经在其他人身上生活过207年。(二)净化灵魂的手段是音乐和哲学在毕达哥拉斯看来,为了不失去灵魂,或死后重新获得灵魂,人需要净化自己的灵魂。为了使灵魂净化,使死后灵魂脱离轮回之苦,得以超升,他们就定出了许多清规戒律,如不食肉,不食豆子,不朝太阳小便,不践踏剪下来的指甲或头发,房子里不许有燕子,不要用剑(铁)拨火,起床后要把被单扯平,毋使人看得出有人在上面睡过,等等。毕达哥拉斯认为,净化灵魂的目的是使其处于和谐状态。灵魂的和谐包括灵魂和肉体的和谐以及灵魂内部感觉的部分和理性的部分之间的和谐。由于音乐是对和谐音调的感觉,哲学是对和谐事物的思考,因此通过音乐的熏陶和哲学的思辨就可以达到灵魂的净化。但不论是音乐的和谐,还是事物之间的和谐,都是一种数的规定性,因此,哲学首要的对象是数。据拉尔修说,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使用“哲学”这个词的人。(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生平和学说,1卷12章)“哲学”(philosophy)即“爱智慧”(philo-sophia)之意。毕达哥拉斯所谓的智慧指对数的本性的把握。“灵魂转世说”成为毕达哥拉斯推断“万物皆为兄弟”的思想的基础。所有的生物一定是相互关联的,因为在过去的灵魂转世中它们的灵魂已经各自拥有了许多不同的身体。因此所有的人类都应该生活在一个和谐、友好的气氛中,妇女应和男子平等,奴隶应该被人道地对待,应该普遍推行素食主义。一个人现世生活的道德品质决定了灵魂在来世的生活中所居住的身体的性质,一个人也就因此受到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毕达哥拉斯的宗教神秘主义思想对后来的柏拉图哲学和基督教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和谐”观与数本原说一致,毕达戈拉斯学派特别强调和谐的观念,认为宇宙是天体的和谐。在希腊语中,“和谐”(harmonia)最初的意思是将不同的事物连接或调和在一起,用于音乐就是将不同的音调结合在一起成为音阶,在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则主要指一定的数的比率关系。“宇宙”(cosmos)的本来含义是“秩序”,后来逐渐从“秩序”转变为“世界秩序”或“有秩序的世界”即“宇宙”。(参见汪子嵩等著:希腊哲学史,第1卷,342-3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在他们看来,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和谐,或产生于和谐。美是和谐,友爱是和谐,音乐是和谐,天体是和谐,灵魂也是和谐。在强调和谐的同时,他们也研究了对立的问题。据亚里士多德记载,毕达戈拉斯学派列出了十对对立范畴,即有限与无限、奇数与偶数、单一与众多、右方与左方、阳性与阴性、静止与运动、直线与曲线、光明与黑暗、善良与邪恶、正方与长方。(参见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71页)然而,从文献记载上看,他们似乎还没有象后来的赫拉克利特那样,自觉地将对立与和谐联系在一起,认识到和谐是对立面的统一。虽然在和谐与对立的关系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和谐是以对立为前提的,但和谐高于对立和斗争。毕达哥拉斯学派特别强调和谐统一,把它作为其哲学的最终追求。他们本身也是这样实践的。他们用苦行来力求达到完美的做人境界。这种和谐论在社会领域有很大市场,代表人们在社会斗争中的一种态度,即中庸、调和思想,在古希腊和后来的古罗马有相当影响。毕达戈拉斯学派关于宇宙是天体的和谐的思想,与伊奥尼亚学派的宇宙生成论有很大的区别。在伊奥尼亚学派那里,本原的无定形性意味着宇宙诞生之初乃混沌一团,亚里士多德对这种脱胎于神话的宇宙观提出了质疑:“或者如神学家们所说,万物由黑夜生成,或者如自然哲学家所说,所有的事情是混合在一起的,这同样不可能。如没有现实的原因,运动从哪里来呢?”其实不只是运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可能性。与“无定形”和“混沌”观念相比,“秩序”与“规定性”的思想显然更有利于说明知识的可能性和确定性。毕达戈拉斯学派的哲学思想虽然有不少牵强附会甚至神秘荒诞的内容,但是其主要方面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他们提出了不同于伊奥尼亚学派的本原模式,试图用数量关系和几何结构来解释一切;他们第一次引入了和谐概念和宇宙概念,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秩序和关系而不是事物上;他们较为系统地探讨了灵魂问题,思考精神现象与其它现象的统一。所有这些,都和他们在数学、天文学、音韵学等领域的贡献一样,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毕达戈拉斯学派的思想对于后来哲学的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尽管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论体还没有摆脱开感性经验的限制,“这个数不是感性的,但也还不是思想”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219页),但是与米利都学派相比更加抽象并且更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更能体现自然万物的统一性,体现了与之不同的另一种哲学倾向,可以看作是米利都学派与爱利亚学派之间的中间环节,具有某种过渡的性质。第三节 爱利亚派 爱利亚派因意大利南部城市爱利亚而得名,流行于公元前6至5世纪之际,是早期希腊哲学中一个承先启后,开始转变哲学研究方向的流派。一方面,他们变本原的追溯为存在的探讨,为本体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他们首次使用了逻辑论证方法,为哲学思想的表述确定了基本的话语方式,最终演变为整个西方哲学主要的表达方式。这一排的中心思想时:世界本原是不变的一。这与主张本原是单一,但却是变化的伊奥尼亚派,以及主张本原是不变,但却是众多的毕达哥拉斯派都不相同。爱利亚派的创始人是克塞诺芬尼,但它的真正代表则是巴门尼德和他的学生芝诺。一、克塞诺芬尼克塞诺芬尼(xenophanes,盛年约在公元前570-540年)出生于小亚细亚的科洛封,据说25岁后便开始在希腊各地流浪,后来定居在爱利亚,也有材料表明他在90多岁时还过着流浪的生活,写过一些叙事诗、讽刺诗和哀歌,可能是一位游吟诗人。从现存的资料看,克塞诺芬尼的哲学思想主要有三方面:关于神、关于万物的生成和关于真理认识。对爱利亚派有直接影响的是他关于神的观点。克塞诺芬尼对于神话中流行的神人同形同性论进行了讽刺性的批判,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关于神的新见解。(一)神是唯一的克塞诺芬尼认为,作为世界主宰的神必须是绝对的。神不会因人、因地、因时而异,而凌驾于不同人种的特殊性与相对性之上。这样的神才有全人类都承认的普遍性,神的绝对性和普遍性也是神的惟一性。他说:“只有一个神,他在诸神和人类中间是最伟大的;他无论在形体或思想上都不像凡人。”(二)神是不动的克塞诺芬尼认为,神的力量是无形的思想,不随着世间事物的变动而变动,“神永远保持在同一个地方,根本不懂,一会儿在这里一会儿再那里动来动去对他是不相宜的” 。(三)神是全视、全知、全闻的在克塞诺芬尼看来,惟一的神不仅没有人的形体,而且没有任何形体,“神是全视、全知、全闻的”。“神毫不费力地以他的思想摆布着一切。”神是唯一的、不动的、主宰一切的,这是克塞诺芬尼思想的核心内容。正是这些内容,被他的学生巴门尼德接受和改造,从而创立了著名的存在论。 克塞诺芬尼的哲学是从神学到哲学的过渡,或者说是理性神学。他和神庙里的祭司或占卜者根本不同,也和一般的游吟诗人不同;他是用泰勒斯以来的哲学成果,对神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的。他的学说也和伊奥尼亚哲学及毕达哥拉斯学派不一样,不是传统的自然哲学,而是关于神的哲学理性神学。(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也讨论神,但主要还是从探讨自然的本原而得出数的哲学的。)理论本身的这种神学哲学的性质,决定了后来它对哲学和神学有相当的影呐。二、巴门尼德巴门尼德(parmenides,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是爱利亚人。他的哲学思想集中在他的哲理长诗论自然中。在论自然一开头,巴门尼德就以浪漫的神话色彩和优美的诗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企求女神指点迷津的生动画面。接着,他借女神之口,提出了两条研究的途径:一条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另一条是“存在者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必然存在”。显然,第一条是确信的途径,因为遵循真理;第二条则根本不可能,因为“非存在你不认识也说不出”。这就是说,认识必定有它的对象,必定有它的内容,必有所指;假如说我们可以认识非存在物(无),那就等于说我们的认识可以没有对象,可以没有内容,可以无所指;果真如此的话,认识也就不成其为认识了。既然我们不能认识非存在,我们又怎能说它是存在的呢?巴门尼德的逻辑是:因为非存在不可认识,所以非存在是不存在的。所以,第一条路被称为“真理之路”,第二条路则是“意见之路”。 希腊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以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为最高的理想,而自然哲学却难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它不仅局限于感性经验的领域,而且崇尚本原的无定形或流动性,这就使以普遍性和稳定性为基础的知识成为不可能。“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的区分实际上体现了巴门尼德对自然哲学的批判态度,其目的就是要把人们关注的目光从纷繁杂乱、变动不居的现象引向常住单一的本质,因为只有常住不变的东西才是真理性认识的对象。 巴门尼德在以“存在”为认识对象的“真理之路”上,集中讨论了存在的特性及其与思想的关系。概括而言,他的观点大致如下: (一) 存在是唯一的、连续的和不可分的 为什么呢?因为“存在” 无所不在,我们不能说此地的存在多一点,那里的存在少一点。整个宇宙就是存在,这是一个充实体,存在物与存在物之间紧密相连,完全无缺,没有空隙,因此是不可分的;如果是可分的,那它必定是被某种不是它自己的东西(非存在)所分,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除了存在物,并没有别的东西存在。(二)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也不灭对于这一点,巴门尼德提出了两方面的论证。首先,从来源上看,存在无生成。假如存在是生成的,只有两种可能,或生于存在,或生于非存在。但这两种可能情况都不成立。因为如果它生于存在,就预先假定了另一个存在的存在,违反了存在唯一的规定;如果它生于非存在,则更加荒谬,因为存在绝不可能由非存在生成。其次,从时间上看,存在亦无生成。所谓存在,既不是过去曾经存在过,也不是在将来才会存在,而是整个地现在存在着。如果存在是生成的,就只可能在过去或将来生成,但这是于理不通的。因为如果它在过去或将来生成,那它现在就会不存在。所以无中不能生有,“生成是子虚乌有,灭亡同样不可言名”,存在只能是永恒的。 (三)存在是不动的 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不动的,“被巨大的锁链捆着,无始亦无终”(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33页)。因为存在既没有虚空或空隙,所以就没有什么可以允许它运动的地方。同时,因为存在时“同一的,永远在同一个地方,居留在自身之内”,(同上)是一个整体,所以存在不可能有什么运动。(四)存在是完满的巴门尼德认为,存在象一个滚圆的球体,从中心到每一方面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因为不能再哪个地方大一点活小一点。同时因为“存在”是球形的,所以它不是无限的,它是有界限的,有一条最后的边界。(同上)(五)存在是思想的对象一方面,思想的对象只能是存在,不能是非存在。“作为述说、作为思想一定是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存在,而非存在是不存在的”,“如果没有思想表达于其中的存在的东西,你便不会找到思想”。 另一方面,存在也只能由思想把握,靠感觉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既不要屈从来自众人的经验习惯,也不要“以你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和舌头为准绳,而要用理智把有关的争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刑事侦查学考试题及答案
- 中国广电临汾市2025秋招行业解决方案岗位专业追问清单及参考回答
- 曲靖市中石油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机械与动力工程岗
- 安康市中储粮2025秋招笔试行测高频题库及答案
- 渭南市中储粮2025秋招信息技术岗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重庆木工考试题及答案
- 中国联通乐山市2025秋招笔试行测题库及答案市场与服务类
- 潮州市中石油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财务与审计岗
- 北京市中储粮2025秋招财务资产岗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岳阳市中储粮2025秋招面试典型题目及答案
- 2025垂直领域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化落地现状及潜力应用场景分析报告
- 农业植保员培训课件
- 大班徒步秋游活动方案
- 成人高考计算机毕业论文
- 呼吸内科发热宣教
- 山洪防御知识培训课件
- 小学生防霸凌课件教学
- 机场特种车管理制度
- 2025年农业灌溉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报告
- 项目应收款管理制度
- 瓦斯异常预警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