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遗失物制度之完善.pdf_第1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遗失物制度之完善.pdf_第2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遗失物制度之完善.pdf_第3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遗失物制度之完善.pdf_第4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遗失物制度之完善.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法 律律 硕硕 士士 专专 业业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论论我国我国遗遗失物制度之完善失物制度之完善 on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lost property system 作 者 姓 名: 姚振宇 指 导 教 师: 孙 鹏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1 内 容 摘 要 遗失物是指权利人的动产,因客观原因或非主观意志,导致动产遗失,并使 得权利人丧失占有之有主物。 遗失物拾得制度不仅涉及到法律与道德、公平与效 率之间的关系,同时涉及到物权与债权,悬赏广告与报酬请求权,归国家所有和 归拾得人所有等多重关系。 如何处理好遗失物制度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其他法 律制度之间的和谐共存,具有研究价值。 早在罗马法就涉及了拾得遗失物所有权归属以及相关问题。 当前国外立法大 多都规定了拾得人享有报酬请求权和费用请求权,并且在无人认领的情况下,由 拾得人取得遗失物所有权。我国物权法关于拾得遗失物相关问题,未规定拾 得遗失物报酬请求权,笔者认为这是一大缺憾。但是值得肯定的是, 物权法 关于遗失物制度首次确认了拾得人的费用请求权。 当前我国关于遗失物制度的立 法, 仍然存在着立法目的与社会道德之间的矛盾。 只有在立法中确认拾得人的报 酬请求权, 以及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才符合当前世界潮流,有利于保护物权, 有利于发扬民法的私法精神。 本文在第一个部分,对遗失物制度进行概括阐述。首先探究的是遗失物的构 成,得出遗失物的构成条件为:动产、有主物、无人占有、非基于遗失人本意丧 失占有。其次对拾得遗失物这一事实行为进行了分析,将其与先占、无因管理进 行对比,从而看出遗失物制度的不同之处。最后总结出遗失物制度的立法目的: 促进拾得人将遗失物返还失主是拾得遗失物制度的第一性目的, 合理确定无人认 领的遗失物的归属是拾得遗失物制度的第二性法律目的。 这两项目的贯穿全文的 始终。 第二部分比较我国法与外国法的遗失物制度。 先列举的是大陆法系遗失物制 度的立法现状,而后列举的是英美法系遗失物的立法现状。在研究我国遗失物制 度立法时, 采取的是历史比较研究, 总结了从西周至民国时期遗失物制度的立法, 最后列举我国当前遗失物制度的立法, 得出我国现行遗失物制度拾得人报酬和归 属方面的特殊性。 第三部分针对我国遗失物报酬请求权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分别从道 德、激励机制、权利义务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后,得出我国未规定遗失物报酬请求 2 权的弊端, 第四部分针对我国遗失物归属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从财产的利 用、激励拾得人、稳定社会经济、公民权利扩大、以及对先占制度的影响几个层 面进行分析,阐明了收归国有的诸多不利之处。 最后第五部分提出我国遗失物制度的构建方案。 尝试建立一种遗失物返还有 偿和拾得人有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制度。以图完善和补充我国遗失物制度。最 终实现“物归原主”和“物尽其用”的两大立法目的的相容统一。 关键词:遗失物;报酬;费用;遗失物归属 3 abstract lost property means movable property rights, chattel lost due to objective reasons or non-subjective will, so that the rights of people to lose possession of the thing. finders of lost property system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w and morality,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while related to property rights claims reward advertising and compensation claims, owned by the state and naturalization finders multiple relationships. how to deal with the lost property system of their own problems, and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other legal systems, have research value. lost property ownership attribution and related issues involved as early as in roman law. most of the current foreign legislation specifies finders enjoy the right to reward the right to request and expense request made by finders lost property ownership, and in the case of unclaimed. chinas property law about the lost property-related issues, not provided for the lost property remuneration right, i think this is a major shortcoming. for the first time, the law provides for the cost of the lost property claims, this is the great progress of chinas lost property system. lost property system in chinas legislation, there are still legislative purpose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ocial and moral. only recognized in the legislation the keepers compensation claims, as well as attached conditions to obtain the lost property ownership, consistent with the current trend of the world, is conducive to the protection of property rights, and conducive to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the civil law of private law.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part of the lost property system summarized elaborated. the first inquiry i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lost property the composition derived lost property: real estate, the main material, unoccupied, non-missing person purported loss of possession-based. secondly, the fact that the behavior of the lost property analysis and preemptive the gestio comparison, and thus be seen that the place of the lost property system is different.lost property system concluded legislative purpose: to promote picking up the lost property will be returned to their rightful owners is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 lost property system, reasonable assurance as to the ownership of the unclaimed lost property in the lost property system of secondary sexual legal purposes. the two projects through the full text of always. 4 lost property system compared with the second part of our law and foreign law. first of all, is a civil law system of legislative status quo lost property, and then cited the legislative status quo of the anglo-american legal systems of the lost property. taken in the study of chinas lost property system legislation is a historical comparative study summarizes the legislation from the western zhou zhimin country during the lost property system, and finally enumeration of the lost property system legislation finders remuneration and draw of the lost property system attribution particularity. the third part of a detailed analysis of our the lost property reward request right. analysis from three angles of moral incentives, rights and obligations, to come to our country is not the provisions the lost property reward request the right to the drawbacks. the fourth part of the problem for chinas lost property vested analyzed in detail. mainly from the use of the property, the incentive finders stable social and economic expansion of civil rights, as well as the analysis of the first accounting for the impact of the system on several levels, to clarify many of the disadvantages of nationalized. finally, the fifth part of the lost property system. try to establish a lost property in return paid finders conditionally obtaining lost property ownership system. to improve and supplement the lost property system in china. eventually returned to their owners, and the best use of the two legislative purpose compatible unified. key words: lost property;remuneration; cost; attribution 5 目 录 引引 言言1 一、一、拾得遗失物概述拾得遗失物概述2 (一)遗失物的构成要件2 (二)拾得遗失物的界定4 (三)遗失物制度立法目的解析5 二、遗失物制度的国内外立法二、遗失物制度的国内外立法6 (一)遗失物制度国外立法6 (二) 遗失物制度国内立法10 (三) 我国遗失物制度立法之弊端13 三、三、 关于我国遗失物报酬请求权问题的分析关于我国遗失物报酬请求权问题的分析15 (一) 未规定报酬请求权不利于弘扬传统美德16 (二) 未规定报酬请求权不利于激励拾得人履行义务16 (三) 未规定报酬请求权有违权利义务公平原则18 四、四、 关于我国遗失物归属问题的分析关于我国遗失物归属问题的分析19 (一)收归国有不利于财产的利用19 (二)收归国有不利于激励拾得人履行义务19 (三) 收归国有不利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20 (四)收归国有不利于先占制度的实施20 (五)收归国有不利于公民权利的扩大21 五、五、 我国遗失物制度的构建我国遗失物制度的构建21 (一)建立遗失物返还有偿制度22 (二) 确立拾得人附条件取得所有权制度24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26 致致 谢谢28 论我国遗失物制度之完善 1 引 言 随着人们财富不断的增长,人们丢失贵重物品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我们不 但要加强妥善保管物品的意识,还需要通过立法,来调规范拾得遗失物关系。最 早对遗失物制度进行规定的是罗马法。 “罗马法规定,拾得人无论过多久,都不 能取得遗失物所有权,同时在拾得人不履行返还义务时,遗失人可以起诉且不受 时间限制。拾得人只得返还原物,而不得以他物代偿或赔偿价金,这便是不取得 所有权主义” 1。纵观当代国外遗失物立法,大多确认了拾得人享有报酬请求权 和有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而我国民法通则第 79 条,以及物权法第 112 条,虽然都规定了拾得人的费用请求权,但未规定其享有报酬请求权。同时 还规定,遗失人未前往认领时,应当由国家享有所有权。那么我国的遗失物制度 立法是否应当借鉴国外成功的立法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国情,构建怎样的遗失物 制度才更为合适。本文将试图探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我国遗失物制度之 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 1 陈华彬: 民法典与民法物权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年版,第 177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一、 拾得遗失物概述 当前民法学界对遗失物的概念有着多种界定。王泽鉴先生提出: “遗失物乃, 不属任何人占有,而有主之物” 2。史尚宽先生提出: “所谓遗失物,是无人占有, 而非为无主之动产” 3。谢在全先生提出: “遗失物,系非为遗失人之意而失去占 有,且又无人占有之有主物” 4。高飞先生提出: “遗失物是指动产非基于遗失人 主观意志而脱离其占有,拾得人在拾得时无人占有的有主物” 5。 笔者认为遗失物是指权利人的动产,因客观原因或非主观意志,导致动产遗 失,并使得权利人丧失占有之有主物。 (一)遗失物的构成要件 1.须为动产 大陆法系以财产的自然性质为标准将财产划分为不动产与动产, 两者的物权 变动方式存在很大的不同。登记为不动产物权变动方式,而交付为动产的物权变 动方式。因此,只有动产才会遗失,因为在自然性质上不可能改变和移动不动产 位置且不动产以登记作为其物权变动方式,所以不动产并不会遗失。作为票据、 不记名的股票和银行信用卡等权利凭证, 因为其权利之载体在自然性质上具有动 产的属性,因此也有遗失的可能。失散的饲养动物能否成为遗失物,德国民法持 肯定态度。日本民法通说认为,家畜为准遗失物。台湾地区“民法”第 791 条规 定失散的饲养动物,其权利人的所有权不消灭。如果权利人只是暂时不能管理失 散的饲养动物,则不认为权利人已丧失对其的占有,失散的饲养动物则不属于遗 失物;但如若权利人放弃对失散的饲养动物进行追索,失散的饲养动物则可以成 为遗失物。例如,某人将其宠物狗遗失于某处,权利人积极的寻找该宠物狗,那 么权利人对宠物狗的管领是处于一时不能的状态,因此该宠物狗不构成遗失物, 从根本上不适用遗失物制度;如果权利人放弃对该宠物狗进行追索,则宠物狗成 为遗失物,适用遗失物制度。因此台湾地区“民法”对动物是否为遗失物,采取 2 王泽鉴: 民法物权 (第二册)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82 页。 3 史尚宽: 物权法论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20 页。 4 谢在全: 民法物权论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37 页。 5 高飞: “遗失物拾得制度研究” , 私法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版,第 18 页。 论我国遗失物制度之完善 3 了遗失人是否主动追索的判断标准。从我国民法通则第 79 条可以看出失散 的饲养动物和遗失物,是并列的两个概念,并且两者产生相同的法律效果。有学 者认为: “遗失物不能由法律禁止之物构成” 6。笔者不赞成该观点,因为即便该 物遗失了,同样也可能成为遗失物,只是最后的处理方法有所不同而已。例如军 人的枪支遗失,依照我国法律,拾得人有通知、保管、交还之义务,并且支付必 要费用的有权请求返还,只不过最终枪支的公告、招领、归属等问题应当依照有 关枪支管理法律执行而已,并非丢失的枪支就不是遗失物。 2.须为有主物 所有权具有观念性。权利人除非抛弃该财产,否则即便丧失对动产的占有, 所有权也仍然存在。因此遗失物的对象必须为有主物,而不是权利人抛弃而形成 的无主物。无主物是先占的对象。 3.须无人占有 即权利人丧失了对该物的占有,且拾得人在拾得时未被他人占有。社会一般 观念是判断是否丧失占有的标准,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查看权利人是否有可能继 续控制该物。只是暂时对物丧失占有,之后又能恢复占有的,则不构成遗失物。 例如财产偶落入他人之地, 权利人有权利取回, 不构成遗失物; 在自己的房屋内, 忘记处于何处的财产,同样也不构成遗失物,因为该财产仍处于权利人所管领的 范围。无人占有不受遗失人主观认识的影响,仅是一种客观状态;所以就算权利 人知道该物的位置,也能构成遗失物。 4.须丧失占有非出于遗失人的本意 只有权利人因客观原因使得物离开了控制范围,才可构成遗失物,而非是权 利人主观上放弃对其占有。权利人依其主观意志抛弃所有物,该物变为无主物, 而非遗失物。所以直接占有人抛弃该动产的,虽不是基于权利人本人的意愿,但 是对间接占有人或权利人而言就失去了占有。例如,质权人抛弃质物,对于出质 人来说,虽然违背其主观意愿,但是出质人仍然丧失了对质物的间接占有。 6 王泽鉴: 民法债编总论 (第一册) ,台湾,1994 年版,第 78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二)拾得遗失物的界定 拾得遗失物是指拾得人发现他人的遗失物,并且占有该物的事实行为。发现 是指知道该物所在的位置,占有是指拾得人对该物进行实际的控制,因此,拾得 由发现与占有两个行为构成。拾得并非需要对该物进行直接支配。按照一般社会 观念,如该物的拾得人,交给他人看管或发出公告,也属拾得范畴。 “拾得遗失 物在其性质上属于事实行为” 7。事实行为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因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拾得遗失物的行为与完全行为能力人没有差别。 拾得遗失物具有以下意义:其一,拾得遗失物之人将成为拾得人参与遗失物 法律关系;其二,拾得人与遗失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自拾得遗失物之时起成立。拾 得拾得遗失之物之后,就必须履行通知、保管、招领、返还之义务。若拾得人将 遗失物据为己有、拒不返还、或因为故意、重大过失造成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 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一旦拾得人拾得遗失物,拾得人与遗失人之间的 权利义务关系就将受到法律的调整。因为拾得遗失物在其性质上属于事实行为, 因而拾得人不能以意思表示不真实作为抗辩理由。 1.拾得遗失物与先占的区别 如前所述遗失物是有主物,有主物不存在先占的问题,其区别主要在于:遗 失物的所有权是归遗失人所有,拾得人通过拾得行为,仅仅只是占有遗失物,并 不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仅在无人认领的情况下,各国才做出归拾得人所有或归 国家所有这样的不同规定。但先占的对象是无主物;对无主物进行先占,是取得 物权的方式之一。 2.拾得遗失物与无因管理的区别 无因管理即无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为他人之利益,管理他人事务的行为。遗 失物的拾得人,按其对遗失物占有时的主观状态,可以分为善意拾得人与恶意拾 得人。善意拾得人在拾得遗失物后,实施的通知、保管、招领等行为,是在无法 定或约定义务的情况下,为遗失人管理其遗失物,满足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而 恶意拾得人,在拾得遗失物后,据为己有,拒不返还的行为,明显是侵犯了遗失 7谢在全: 民法物权论 (上)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40 页。 论我国遗失物制度之完善 5 人的利益,所以根本上不可能构成无因管理。因此,只有拾得人中的善意拾得人 的行为才构成无因管。拾得遗失物与无因管理在报酬与归属方面存在不同规定, 所以对于遗失物应优先适用遗失物制度的有关规定, 在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情 况下,对于善意拾得人可以补充适用有关无因管理的规定。 (三)遗失物制度立法目的解析 1.遗失物制度立法的第一性目的:物归原主 “从社会现实可以看到,遗失物的拾得人,虽然不是全部的拾得人,并非对 于遗失物无动于衷,而是有想将遗失物占为己有的自然欲望” 8。因此,在这样 的背景之下,法律有必要对遗失人的所有权进行保护,通过立法设立遗失物制度 符合情理与法理。当面对失去遗失人占有的遗失物时,我们应当以什么来作为基 本理念建立遗失物制度?从令财产恢复原状的理念来看, “遗失物制度最初的立 法目的在于,使遗失物重新恢复为遗失人占有的状态” 9。由此可见,遗失物制 度立法的第一性目的在于拾得人将遗失物返还遗失人,即物归原主。这就要求必 须立足于此项立法目的,来平衡遗失人与拾得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若偏离了 该项立法目的,将直接损害当事人的权利,造成社会的不公平。例如,有学者认 为应当为拾得人设置留置权, 在遗失人拒绝支付报酬时可以保障拾得人的报酬请 求权。但是在笔者看来,拾得人通常经过拍卖、变卖、折价等方式来实现自己的 留置权,对遗失物行使留置权将导致受让人取得所有权,这与遗失物制度的立法 目的向背离。因此笔者认为应在此设立同时履行抗辩权来代替留置权更为合适。 再例如, 物权法第 107 条规定,遗失物不能由第三人善意取得。我们应当看 到善意取得制度旨在保护财产交易流通安全,保障善意受让人的合法权益,维护 正常的财产流转秩序。而遗失物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物归原主,保护的是财产的 所有秩序,因而与善意取得的立法目的有所不同。所以我国物权法第 107 条 的规定还是有一定的法理依据的。 2.遗失物制度立法的第二性目的:物尽其用 8 黄少安、李振宁: “悬赏广告的法经济学分析” , 民商法学 ,2002 版,第 9 页。 9 余延满、马俊驹: 民法原论 ,法律出版社,2005 年版,103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社会生活中的财富来通常来自于人们的劳动或物质的稀缺,物构成社会财 富,其主要就是服务于社会和人,满足两者的需求。所以,物尽其用是物最基本 的经济属性。因而遗失物制度也必须遵循物尽其用这一经济原理。租赁制度、先 占制度、时效制度均以实现物尽其用为主旨。遗失物无人认领时归拾得人所有, 则正是物尽其用原则的体现。如果仅仅强调保护遗失人的权利,则将会造成遗失 物的浪费、搁置、并且增加保管的成本,遗失物的价值将越来越少。所以,当前 大多数国家的立法在保护遗失人所有权的同时, 若出现法定期限届满遗失物无人 认领的情况,则规定遗失物归拾得人所有。那么,遗失物无人认领时,其归属问 题就是物权的重新分配的问题,与道德无关,即遗失物归属问题已经超越了道德 范畴,是如何充分发挥物尽其用这一经济规律的问题。因此,在遗失物无人认领 时,为了消除财产的不确定状态,确定其归属是第二性立法目的,即物尽其用。 确认无人认领遗失物的归属问题,有利于避免争议,同时使物能更有效的发挥其 作用,减少浪费,提高物的使用效率。因此,在民事立法中,有必要确立无人认 领遗失物的归属,明确其法律关系。 需要进一步阐明的是,有人认为,遗失物制度保护的是遗失人的所有权,但 其实质是最后保护拾得人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这样的表达是不准确的。此种观点 本末倒置,将无人认领遗失物的归属问题看做是遗失物制度的核心。其实,应是 在尽其所能都无法实现物归原主这一立法目的的情况下,才不得不选择物尽其 用。 “从立法目的来看,保护权利人的所有权,是遗失物制度最重要的目的,只 有在这一目的难以达成时,才开始考虑拾得人取得遗失物之所有权” 10。 二、遗失物制度的国内外立法 (一)遗失物制度的国外立法 罗马法规定“拾得人拾得遗失物后,在返还遗失人之前,应当承担妥善保管 之责,同时遗失物不能由拾得人取得” 。返还遗失物后,构成照无因管理的,拾 得人享有费用请求权。日尔曼法则做出了相反的规定: “拾得人拾得遗失物后, 10 陈华彬: 物权法 ,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37 页。 论我国遗失物制度之完善 7 应当及时上报,或通知遗失人前来领取,将遗失物返还后,有权请求遗失人支付 报酬;若无人认领,则由国库、寺庙、拾得人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别取得遗失物之 权益” 。 现在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 在确立拾得人与遗失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时存在相 似之处。即规定了拾得人负有归还义务,否则将承担民事责任,乃至刑事责任。 还规定了遗失人负有支付费用与报酬的义务。 1. 大陆法系国家的相关规定 (1)德国立法 德国古代法与现代法对遗失物制度的规定不尽相同。德国古代法规定: “拾 得人与官署通过法定程序之后,如果无人为前往认领之事,则由国库、寺庙、拾 得人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别取得遗失物之收益” 。该法定程序包括:其一,拾得人 将遗失物上交;其二,官署发出公告招领;其三,遗失人未为认领。德国古代法 对德国现代法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德国民法典第 965 条规定: “拾得人拾得 遗失物后,必须履行向遗失人以及其他权利人通知的义务。但遗失物价值在 10 马克以下的除外” 。第 966 条规定, “拾得人拾得遗失物后,应承担妥善保管并返 还的义务, 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遗失物损毁、 灭失的, 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 第 907、971 条规定: “拾得人完全履行上述义务之后,拾得人有权要求遗失人支 付报酬。遗失物价值不满一千马克的,报酬遗失物价值的百分之五,超过一千马 克的,超过部分为百分之三,动物为其价值的百分之三。遗失人未支付报酬时, 拾得人有权留置该遗失物” 。第 973 条规定: “官署经公告招领 6 个月仍无人认领 的,遗失物则归拾得人所有” 。可见,德国民法典确认了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以 及有条件的取得遗失物所有权,对拾得人的利益进行了更好的保护。 (2)法国立法 法国民法典在很大程度上承袭的是罗马法, 但是其有关遗失物制度的立法规 定却与其有着很大的差异。“法国民法根据遗失物所在地将遗失物分为以下几类: 海上遗失物、江湖上遗失物、沿海遗失物以及陆地上遗失物。海上遗失物和江湖 上遗失物,全部由国家取得所有权;对海上遗失物,拾得人有权要求国库支付一 定的奖赏;沿海遗失物,国家取得三分之二的所有权,剩下的三分之一归拾得人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所有;陆地上遗失物,如果遗失人未在法定期限内前来认领,则遗失物全部归拾 得人的所有” 11。因而可知,法国的遗失物归属是部分取得所有权主义。 (3)日本立法 日本在其民法典中未对遗失物制度作出详尽的规定,而是单独制定了遗失 物法 。 遗失物法第二章相关条款规定, “拾得人拾得遗失物后,应当尽快将 遗失物返还遗失人或其他回复请求权人,或者上交警察署长。但依法律规定禁流 通的物品除外。若拾得遗失物的地点是在船车建筑物内,则看管人拾得的应尽快 交给占有人, 此时的拾得人是占有人; 若其他人拾得遗失物, 应尽快交给看管人, 看管人再交给占有人。若已上交给警察署长保存的遗失物,难以保存或者保存费 用过高时,警察署得将其依法拍卖” 。由此可见,对于在船车建筑物内拾得的遗 失物日本立法比较特殊,即其他人将遗失物交给看管人,看管人将遗失物交给占 有人之后,他们就已经完成了通知、返还义务,而不需要直接向遗失人履行上述 义务。此外, 遗失物法规定: “ (1)认领遗失物者,应当支付拾得人遗失物价 值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的报酬。但是,国库或其它公法人除外。 (2) 存在第 10 条第 2 款的情况时,认领遗失物者应分别向拾得人与占有人支付规定 报酬的二分之一” 。 因此, 该法赋予了拾得人报酬请求权。 最后该法还规定: “在 公告期满 6 个月无人认领时,遗失物归拾得人所有,拾得人取得所有权的,自取 得所有权之日起 2 个月内, 不前往警察署长或保管遗失物的法人处领取该遗失物 的,则失去对其的所有权” 。因此,日本立法同样赋予了拾得人可以有条件的取 得遗失物所有权。 (4)台湾地区立法 相比德国民法典,台湾地区“民法”对于遗失物制度的规定相对简单。关于 报酬请求权,台湾地区“民法”第 805 条规定, “ (1)拾得人拾得遗失物后,遗 失人于 6 个月内前来认领的,拾得人或警署或自治机关,应将遗失物返还,并可 以要求遗失人支付必要的费用。 (2)上述情形,拾得人可以向遗失人请求报酬, 其不超过遗失物价值的百分之三十。台湾地区“民法”同样也确定了拾得人的报 酬请求权,符合大多数国家的通行立法。该法第 807 条规定, “遗失人 6 个月内 11 黄佑昌: 民法诠释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 年版,第 166 页。 论我国遗失物制度之完善 9 未前往认领的,警署或自治机关应将遗失物交付拾得人,由拾得人取得遗失物之 所有权” 。由此可知,该法同样也规定了拾得人有条件的取得所有权。但是该法 最与众不同之处是, “将拾得人拾得遗失物后的行为分为:合法处置和非法处置。 两种不同的处置方式有着不同的性质,将产生不同的权利义务关系和法律后果” 12。 2.英美法系国家的相关规定 虽然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在法律传统与法律体制上相去甚远, 但是在遗失物 制度方面并不存在根本差异。遗失物在美国法律中被称为丢失物,此概念与大陆 法系对遗失物的界定几乎相同。 (1)英国立法 “大多数的时候,英国法律关心是的双方谁的权利更充分,而不是谁享有绝 对的权利” 13。拾得人拾得遗失物后,比一般人能够优先的占有遗失物。相关法 律规定, “捡拾到无人占有之物,且无法找到遗失人,捡拾者必须对该物进行公 告。在可以的情况下最好向警察署报告,如果占有人或所有人未前往认领,经过 28 日之后,该物归拾得人所有” 。 (2)美国立法 对于遗失物的归属,美国联邦法采罗马法所规定的不取得所有权主义。该法 规定: “拾得人拾得丢失物后不能取得丢失物的所有权,必须尽快将其返还遗失 人。遗失人并不会因丧失对丢失物占有而丧失其享有的所有权” 。虽然该法没有 赋予拾得人有条件取得所有权,但是同时也加强了对拾得人利益的保护。 “例如 在斐恩特诉警察署的判例。斐恩特作为一个小孩在家门口玩耍,偶然拾得一张没 有记载所有人的证券。他便将其交到了警察署,法定期限过后无人前来认领。斐 恩特要求警察署返还该证券。从判例来看:斐恩特有权取得该证券的所有权,即 若无人能证明该证券属于其所有,那么斐恩特就可以所有该证券。因此斐恩特有 权要求警察署返还该证券” 14。由此可见,拾得人可以合法占有遗失物,除遗失 人外,任何人不得干涉此合法占有。与联邦法不同的是,美国大多数州立法,对 12 贺石秀: “遗失物制度的立法完善” ,延边大学硕士论文 2007 年,第 23 页。 13 英詹姆斯, 法律原理 ,管贵森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 166 页。 14 罗俊明: 美国民商法与冲突法 ,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54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遗失物的归属采取的是拾得人有条件取得所有权。 纵观各国关于遗失物制度的立法经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其一,多数 国家立法都承认了拾得人享有报酬请求权, 这有利于促使拾得人积极履行返还义 务,以尽快达到物归原主的目的。其二,多数国家也都规定了拾得人有条件取得 遗失物所有权, 这有利于提高物的使用效率, 避免浪费, 以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 (二)遗失物制度的国内立法 1我国古代的有关规定 自西周以来直至民国,遗失物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蕴含 着古代中华法系自身的变迁发展以及近代对西方先进立法的学习借鉴。 通过对各 主要时代的遗失物制度立法进行分析,从而寻求对我国当代立法的有益经验。 (1)西周时期的立法 根据有关的历史资料记载,最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有关遗失物制度的规 定。周礼朝士记载:“凡得获货贿、人民、六畜者,委于朝,告于士,旬 而举之,大者公之,小者庶民私之”。其意为,当拾得他人的遗失物、奴隶、家 畜都应当报官,若遗失人没有前来认领,价值大的归公家,价值小的归拾得人。 周易下经震 有这样的记载: “亿丧贝, 跻于九陵, 勿逐, 七日得”, “震 行无眚”,“意无丧,有事”。是说,遗失人遗失了巨额金钱,赶往多个关口去 通报,被告知不用去寻找,七天之内就能取得。拾得人拾得之后向官府通报。经 查货币如数归还。可见西周时期就有关于遗失物制度的记载。 (2)秦汉时期的立法 秦汉时期关于遗失物制度的立法大多已灭失,无从考证,只能从后世的史书 中的记载来佐证。周礼有关于遗失物制度的记载:“若今(汉)时得遗物及放 失六畜,持诣乡亭县廷,大者公之,大物没入公家也。小者私之,小物自畀也”。 由此可以看出,秦汉时期的规定与西周类似,即若遗失人没有前来认领,价值大 的归公家,价值小的归拾得人。 (3)唐宋时期的立法 论我国遗失物制度之完善 11 唐代将遗失物称为阑遗物。唐律疏议杂律规定:“得阑遗之物者,谓 得宝、印、符、节及杂物之类即须送官,满五日不送者,各得亡失之罪。赃重 者,谓计赃重于亡失者,坐赃论,罪止徒三年,私物,坐赃论减二等,罪止 徒二年,其物各还官、主”。捕亡令也作出了规定:“诸得阑遗物,皆送随 近县。在市得者,送市司。其金吾各在两京巡察,得者,送金吾卫。所得之物, 皆悬于门外,有主识认者,检验记,责保还之。虽未有案记,但证据灼然可验者, 亦准此。其经三十日无主识认者,收掌,仍录物色目,牓村坊门。经一周年无人 认者,没官,录帐申省听处分。没入之后,物犹见在,主来识认,证据分明者, 还之”。因此,唐律规定在无人认领时应当归国家所有,同时唐律并没有任何关 于报酬请求权的规定。 宋代宋刑统收录了唐律疏议关于“阑遗物”的疏议。遗失物的规定 大多承袭至唐代法律,但是在杂律“地内得宿藏物得阑遗物”门又准用唐代 捕亡令、厩牧令、杂令的相关内容。因此,宋代关于遗失物制度的 规定,基本就是照搬唐律,在此不熬。 (4)明清时期的立法 明代大明律中的户律钱债门规定: “凡得遗失之物,限五日内送 官, 官物尽数还官, 私物招人识认, 于内一半给予得物人充赏, 一半给还失物人。 如三十日内无识认者,全给。五日限外,不送官者,官物坐赃论,私物减坐赃一 等。其物一半入官,一半给主,若无主全入官” 。因而,遗失人在公告期内认领 遗失物的,拾得人可获得二分之一的遗失物作为报酬;公告期满,遗失人未前来 认领的,则遗失物全部归拾得人所有。可见,明律在立法中赋予了拾得人的报酬 请求权,同时在遗失物无人认领时,拾得人可以取得其所有权。 清代关于遗失物制度的立法几乎完全照搬明律,在此不熬。 (5)清末民初时期的立法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效仿西方立法。清政府于 1908 年颁布了关于遗失 物制度的专门立法取缔遗失物简章 。该法律仅有 8 条规定: “1.拾得人拾得遗 失物有交予巡警之义务, 并由其公开招领。 2.招领期限 1 年, 若遗失物不易保存, 则由巡警拍卖,保存其价金。3.期限满而无人认领,遗失物由拾得人取之。4. 遗失人须支付拾得人遗失物价值的 5%至 20%之酬金。5.巡警拾得遗失物则无酬 金,只论功行赏。6.淫书淫画禁招领之。7.遗失物保管与招领之费用,由遗失人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承担,若无人认领,由拾得人承担。8.对拾物不交之人,除追缴返还之外,且不 予酬金” 。该法在我国遗失物制度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打破了几千年传 统的遗失物制度立法模式,引入了西方先进的立法经验。并且确立了拾得人的报 酬请求权以及有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1911 年的大清民律草案第 1033 条 规定: “拾得遗失物之人依专门之法令,取其所有权。 ”便继续沿用了上述取缔 遗失物简章的规定。 1925 年,民国北京政府民国民律草案第 820 规定则完全照搬大清民 律草案 。南京政府时期,则不再采用特别立法来规定遗失物制度,而是将其在 民法典中予以直接规定。其主要包括: “拾得人拾得遗失物应通知其所有人,或 招领揭示,或报告警署、自治机关。在六个月内所有人认领者,拾得人可请求该 物价值十分之三的报酬。如无人认领,拾得人即取得遗失物的所有权” 。该规定 一致被台湾地区“民法”沿用至今。 通过讨论西周以来直至民国几千年的的立法,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发源 于我国的中华法系,自古以来都有关于遗失物制度报酬以及归属问题的规定,这 与其后西方国家关于遗失物制度立法有着不谋而合之处,这可能不仅仅是巧合, 而是在其背后有着某种共通的法理,值得我国当代立法借鉴。 2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 民法通则未对遗失物制度进行详尽的规定。第 79 条第 2 款规定: “拾到 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 偿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的若干问题意见 (试行) 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补充,该意见第 94 条规定: “拾得物灭失、毁损, 拾得人没有故意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拾得人将拾得物据为己有,拒不返还而引 起诉讼的,按照侵权之诉处理” 。 3我国物权法的有关规定 物权法对遗失物制度的规定相对细致。第 109 条“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 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 。第 110 条 “有关部门收到遗失物,知道权利人的,应当及时通知其领取;不知道的,应当 及时发布招领公告” 。第 111 条“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 论我国遗失物制度之完善 13 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 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 112 条“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 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 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拾得人侵占遗失物的,无权请求保管遗失物 等支出的费用,也无权请求权利人按照承诺履行义务” 。第 113 条“遗失物自发 布招领公告之日起六个月内无人认领的,归国家所有” 。第 114 条“拾得漂流物、 发现埋藏物或者隐藏物的,参照拾得遗失物的有关规定。文物保护法等法律另有 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 由此可以看出,拾得人在拾得遗失物之后负有通知、保管、返还义务。并享 有费用请求权,但无报酬请求权。无法通知遗失人或遗失人不明的,拾得人应将 遗失物交由相关部门,经发出公告,在规定期间内无人认领的,则归国家所有。 梁慧星教授主编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学者建议稿第 158 条规定赋予了拾得 人报酬请求权, 同时该建议第160条规定了6个月内遗失人未前往认领遗失物的, 由拾得人取得遗失物所有权。但遗憾的是,最终确定的物权法中,取消了有 关报酬请求权和拾得人取得遗失物所有权的规定,同时物权法规定,遗失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