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安史之乱前后至晚唐落第诗人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安史之乱前后至晚唐落第诗人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安史之乱前后至晚唐落第诗人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安史之乱前后至晚唐落第诗人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安史之乱前后至晚唐落第诗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安史之乱前后至晚唐落第诗人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 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狮丽日期:岬,-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名:陋名: 日期: 5 中文摘要 科举在唐代得到了完善与重视,诗人的生活也与其密不可分。因为入仕之途 的狭窄,导致落第诗人的大量产生。落第虽然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仕进的受阻,但 对于唐诗的发展和繁荣却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从安史之乱这一唐代的 巨变开始着手,试图勾勒落第诗人在此时至晚唐的生活和创作。全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从安史之乱前后开始,描述盛唐由盛而衰背景下科举的发展, 诗人境遇的变迁及生活内容的转移,还有他们在此期间的诗歌 创作。 第二章,按照前一个时期同样的思路,先介绍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和科 举发展脉络,再深入探讨落第诗人的情怀、生活、和创作。 第三章,晚唐末世,社会状况和科举综述,而此时诗人落第后的情怀、 生活和创作的转变。 结束语,回顾整个安史之乱至晚唐时的落第诗人的发展变化,认为落第给诗 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他们的诗歌创作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从几 个方面影响了整个唐诗的发展:第一,别样体验,拓展诗艺;第二,直面人 生,反映时代;第三,天人交感,激发诗情。 关键词: 科举落第诗人情怀生活诗歌创作 2 a b s t r a c t a m o n gt h ep o e t so ft a n gd y n a s t y ,w h of a il e dt h e i m p e r i a le x a m sa r eo n eo f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o n e s m o s to f p o e t so ft a n gd y n a s t yh a dt h eu n s u c c e s s f u le x p e r i e n c e a n d t h i sk i n do fe x p e r i e n c eh a dg i v e nu n a v o i d a b l ei n f l u e n c et o t h ep o e t s w o r k sa n dl i v e s s ot h er e s e a r c ho fl u o d i ”p o e t s a n dt h e i rp o e t r yh a si t ss p e c i a lv a l u e t h et h e s i sc o n s i s t s 4p a r t sa sf o l l o w i n g : i n t r o d u c ti o ng i v e sab r ie fi ll u s t r a ti o no fp o e t sw h o f a il e dt h ei m p e r i a le x a m si nt a n gd y n a s t y ,b e g i n n i n gf r o m t h es o ci a la n dh is t o r ic a lb a c k g r o u n d ,a n dap r e s e n t a ti o n o ft h eo b j e c t i v e s ,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s c o p eo fm yr e s e a r c h t h e nd i s c u s s e st h er e a s o nf o rt h et h e s i ss t a r t sf r o m “a n s h iz h il u a n ”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s t u d i e st h ep o e t so ft h ee r aa r o u n d t h e “a ns h iz h il u a n ”。t h isc h a p t e ra l s oc o n s is t so ft w o m a i np a r s t h ef i r s to n ei sab r i e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e s o c i a la n dh i s t o r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 ,a n dt h ei m p e r i a l e x a m s d e v e l o p m e n ti nt h i se r a t h e nt h es t u d yo ft h e p o e t s w o r k i n go np o e t r ya n dt h e i r1i v e s f o re x a m p l e s : t h e i rp o l i t i c a ll i v e s :t h e i re c o n o m i c a l1 i v e s :t h e i r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w i t ht h eo t h e rp e o p l e :a n dt h e i r f e e l i n g ,f a m i l i e sa n ds oo n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a n d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a l s oc o n s i s t i nt h i sw a yt os t u d yt h ep o e t so fm i d d l et a n ga n dl a t et a n g d y n a s t y t h el a s tc h a p t e ri s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t od i s c u s st h e s p e c i a lv a l u eo f f a i l u r eo ft h ei m p e r i a le x a m sf o rt h e p r o s p e r i t yo fp o e t r y k e yw o r d s :a ns h iz h il u a n :i m p e r i a le x a m ;p o e t :p o e t r y 4 绪论 科举制度肇始于隋代,却在唐代真正成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最重要手段, 也因此在士人的生活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唐摭言卷九所云:“科第之设, 草泽望之起家,簪绂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所以终唐一世,士人前赴后继、九死不悔的参加一场又一场的考试,每年科举考 试时“四方秀艾,挟策负素,坌集京师。”1 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 白头” 唐代最重要的科举科目不过进士、明经和制科三类,这些是唐代高级官员入 仕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开元以后,科举已经渐渐走上正轨,随着人们对科举重要 性的认识,各种无关紧要的科目已经退出,士人的竞争集中到明经和进士两科。 就在这么两科之中,科举也仍然是有高下之分的。 清人王鸣盛在论进士在明经之上时说:“彼时明经及第者,不肯即就吏部举 选,往往舍去仍应进士举。”2 这虽然是因为唐科举比较自由之故,而明经与进士 两科的地位也可见一斑,这样竞争集中到进士科,入仕之途就更为狭窄。 制举与进士、明经等常科相对而言,考试的科目与时间都不是固定的,“其 为名目,随其人主l 临时所欲”3 与时局紧密关涉的科目就很明显具有两面性,既 容易针对时弊,又因为此而容易为当权者玩弄利用,比如天宝六载( 7 4 7 ) 的李 林甫,就曾将制举科玩弄于股掌之上,乃称“野无遗贤”,杜甫与元结都在这次 政治阴谋中落第了,这对杜甫打击很大,他在 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写道:“破 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 ”从这个时期开始,唐王朝 就已经没有了正视批评的勇气,这也正是它步向衰败的象征。 科举集中在这么有限的几科内,那么每年的乡贡有多少昵?“景云之前, 乡贡岁二三千人。”4 这只是乡贡人数,是已经过乡试之后选拔出来的人数,实际 参加科举之人远远多于此数,中举与参举人数比例相差之大可以想象。尤其是进 士举,“其应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所收百才有一”,5 有鉴于 1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 1 1 儒学上中华书局2 0 0 3 年7 月版 。r 清j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8 1 偏重进士立法之弊 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5 年1 2 月版 4 新唐书卷4 4 选举志上 r 唐j 杜佑通典卷1 5 选举 中华书局1 9 8 8 年1 2 月版 7 此,唐代科举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再加上各种不可预见的原因,诗人常常 饱尝着落第的痛苦。终唐一世,能够首战便告捷的幸运儿少之又少,大部分诗人 都有落第的经历,尤其是中晚唐之世,随着士人对科举的日益重视,考中的难度 也越来越大,落第人数在增加,落第时间在拉长,“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 误杀人”,他们在复杂的心情中创作了大量了跟落第有关的诗歌,经粗略统计, 全唐诗中约有6 0 0 首左右跟落第有关的诗歌,这部分诗作,虽然只占了唐诗 总数的约1 ,但诗人之后的生活状况、思想感情以及诗歌创作都跟这一变敌有 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部分落第诗,和其后那些边塞戎旅、山光水色、羁旅行愁、 儿女情长或嘲风弄月等,其中包含的字字血泪,折射出来的思想感情和社会价值 都不容忽视。 但是失意者在历史上是缺乏话语权的,在现存的唐人资料中,甚少关于落第 诗人的记录。唐代诗人,绝大部分都经历了一次乃至数次落第的痛苦,然后扬眉 高中;亦有一举或数举后失望于科举,远遁江湖;还有部分终身不第、坎壕咏怀 者。而只看 唐才子传对各位诗人的记录,卷二:“( 綦毋) 潜字孝通,荆南人。 开元十四年严迪榜进士及第。授宜寿尉,迁右拾遗,入集贤院待制,复授校书”; 卷四:“( 钱) 起字仲文,吴兴人天宝十年李巨卿榜及第释褐授校书郎”; “( 姚) 合,陕州人,宰相崇之曾孙也。以诗闻。元和十一年,李逢吉知贡举, 有夙好,因拔泥涂,郑解榜及第,历武功主簿,富平、万年尉”;“( 章) 孝标字 道正,钱塘人元和十四年,礼部侍郎庾承宣下进士及第,授校书郎。”以上都 是各个时期著名的落第诗人,而资料记载里对此只是轻轻带过,甚或只字不提, 似乎诗人的人生是从中举那一刻开始的。而其实那些落后境地里的挣扎,在穷困 不得志里对自己过去将来的反复咀嚼体味然后自鸣其不幸,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最 真切接触,都是这些诗人成长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之一,正如韩愈所说:“有不 得已而后言者,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1 而诗人一旦仕途得意之后( 这往往 是从中举开始的) ,他们就可能转向写一些流连光景、往来酬酢的闲适之作。高 适自二十岁起即积极谋求科举入仕,但“累荐贤良皆不就”2 ,直到年近五十才 制举中第。在长期的落第游历和躬耕中,高适创作了燕歌行这样深刻的作品。 到天宝八载中制举、尤其是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同时也是高适仕途通达之 1 韩愈送孟东野序) ,见 韩昌黎文集校注 卷4 上海古籍1 9 8 6 年1 2 月版 2 李颀答高三十五留别便呈于十一 ,全唐诗 卷1 3 3 8 时,高适几乎写完了他一生绝大部分作品。笔者探讨的落第诗人,不仅包括那些 终身不第者,更包括大量有过落第经历、并且这些经历给他们的人生和创作打下 深刻烙印的诗人,研究这部分落第诗人、和他们落第后的生活和创作情况,是有 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傅璇琮先生已注意掰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要全面研究唐代的科举制,全面 探讨唐代的文人生活,那么较及第者要多出好几倍的这部分的士人的命运和出 路,是应当加以研究的。但是这方面的材料还不是太多,限制了我们的认识。” 正如傅璇琮先生所说,由于材料的局限,目前对落第诗入的研究远远不够。 大部分历史学方面的文章都是将科举单独剥离出来研究的,将文与史结合起来, 并且关注到落第文人的,可谓少之又少。比如傅璇琮先生自己的唐代科举与文 学中,仅有部分章节的片段涉及到落第现象。此外王勋成的唐代铨选与文学 等也是都略有涉及。东北师范大学任爽先生的博士生黄云鹤学位论文唐宋落第 士人研究将唐和宋的落第士人整合在一起研究,时间跨度较大。但先贤的探索 无疑为唐代落第诗人研究做出了可贵的示范,积累下坚实的研究基础,循此前进, 必将有丰厚收获。 将安史之乱设置为本文研究分期的起点,基于一,外部环境的原因。从整 个社会的角度看,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的建设,都在唐朝 达到了一个顶点,而突然爆发的安史之乱,迅速把辉煌顶峰的盛唐神话无情粉碎,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一切变化是以变乱为标志 的。 另外就科举自身看,科举制度的发展,在开元年间也正好达到了一个较为 完善的状态,社会对科举的重视程度也达到了一个相对的顶点。将安史之乱为一 个分期,去研究乱前乱后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变乱给落第诗人带来的心理变化, 无疑具有文学的、历史的以及社会学的深远意义。分析乱前和乱后落第诗人的心 态和创作,兼有比较的意味 最后,因无法确定部分诗人落第时间,仅知其中第时间,还有的连中第时间 也不分明,还有的送人落第诗,无法确定诗歌写作时间和对方的落第时问,有的 诗就按作者生活的大致年代和后世公认的既定风格将其划入不同时期。 9 第一章安史之乱前后落第诗人 第一节社会环境及科举状况 这一时期研究约从开元二十四年( 7 3 6 ) 至代宗承泰元年( 7 6 5 ) 在唐帝国 建立之初,“士大夫以乱离之后,不乐仕进,官员不充。省符下诸州差人赴选, 州府及诏使多以牒补官”,即以空白告身就地任命官吏。此时国家新兴,急需 人才,除了前代过渡的人才和开国功臣外,国家还屡次下诏搜求( 仅贞观时期就 达十次之多) ,上书拜官的方式也出现了这时大多是根据政治形势的需要而授 予官职,没有出身资格的限制。 “唐人入仕之途甚多”2 指的基本上就是此时的状况。唐代选择官吏,主要 有科举、门荫人仕和流外人流三种途径,初盛唐时,科举在这三种途径中的地位 并不是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开元十七年国子监祭酒杨埸上谏限约明经进士疏 说:“自数年以来,省司定限,天下明经进士及第,每年不过百人臣窃见流 外人仕、诸色出身,每岁尚二千余人,方于明经进士,多十余倍。”3 此时的科举考试不仅没有形成制度化( 如考试时间、录取人数等都没有具体 的规定) ,而且在选举中的地位也并不重要,录取人数仅三百人左右,由此进入 高级官员行列的人极少,考试方式还是以对策为主。虽然当时已经从隋代继承了 科举制度,但科举的影响力还不远不够强大,再加上建立之初的科举制度也远不 是完善的,所以才形成“没齿而不登科者甚众,其事难,其路隘也如此;而杂色 之流,广通其路也”的局面。 这种情况到了高宗、武后时期开始有所改变,虽然以其他途径入仕者在数量 上远远大于科举,但这些途径都有弊端,比如所谓“流外人流”,当时被称为“杂 色”,在官场受到轻视,很少有人能做到中高级官员;以门荫入仕,虽然所授官 最初往往高于科举中式者,但因为有袭祖父辈余恩嫌疑,反倒可能很难一路升迁, 这种情况在中唐以后尤其明显。因此,对唐代的读书人来说,要正当并顺利地在 1 r 宋j 司马光资治通鉴 卷1 9 2 “贞观元年隋世选人”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5 月影印本 2 清j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国书店1 9 8 7 年版 清j 董浩等全唐文) 卷2 9 8 中华书) 蜀1 9 8 3 年捧印本 赵匡举选议,见通典) 卷1 7 仕途上有所发展,科举,特别是中进士,是最重要的途径。这种情况从高宗、武 后时开始,越来越明显,玄宗时进士科已蔚然成风: 开元天宝之中,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 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仕郡县, 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 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 陈寅格先生所谓:“科举之盛,肇于高宗之时,成于玄宗之代,而极于德宗 之世”2 是为的论。随着科举影响力的上升,诗文取士模式的确立,“主司褒贬, 实在诗赋”3 ,对文学、尤其是诗赋的重视程度也达n t 顶点。一代文宗张说被 擢为中书令后,及第的文学之士也逐渐增多。自开元九年( 7 2 1 ) 至二十一年( 7 3 3 ) , 王维、崔颢、祖咏、储光羲、崔国辅、綦毋潜、王昌龄、常建、贺兰进明、薛据、 刘长卿、元德秀等先后及第。虽然在及第的进士总数中不占很大比例,但短短十 几年内有这样多的诗人及第,堪称盛况。 这种情况到开元二十二、三年( 7 3 4 7 3 5 ) 孙逖掌贡举时达到顶点。孙逖文思 敏捷,词理典赡,张说尤重其才,故得“以文章之冠为考功员外郎”4 在他掌贡 举期间选拔了颜真卿、阎防、贾至、李硕、萧颖士、李颀、赵骅、柳芳等著名文 士。此时的大唐,政治清明,诗人辈出,真正体现了盛唐的气概风貌。 科举制度在唐代的发展某种程度上是与国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实力有内在 联系的,经过初唐的建设和准备,大唐在开元年间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 然而大唐的衰败不仅仅是从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的爆发开始的,事实上叛乱的发 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并且只持续t a 年就被剿灭,但煌煌大唐从开元年间就走 向了下坡路。开元后期由于唐玄宗的骄奢淫逸,国库空虚,“天子骄于佚乐而用 不知节,大抵用物之数,常过其所入,于是钱谷之臣,始事隽刻。”5 这样的局 面使得唐玄宗不得不考虑起用李林甫这样不学无术、然而却长于聚敛搜刮的“千 吏之士”,这从张九龄为代表的“文治”向“吏治”的转变,就正是大唐由盛转 衰的肇始。 。f 唐j 杜佑通典) 卷1 5 2 陈寅格元白诗笺证稿 第2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 3 赵匡举选议 ,见 通典 卷1 7 4 李华杨骑曹集序 ,见全唐文 卷3 1 5 新唐书食货志 卷5 l 开元2 4 年,李林甫正式接替张九龄成为宰相,甫一上台,即大肆培养党羽, 并对和自己道不相同的文学之士横加排挤阻挠,诗人的仕进之路遭遇了灭顶之 灾。史载:“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 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 腹有剑”1 李林甫给当时对参与政治充满勃勃热情的文学之士最荒谬的一次打 击就是在天宝六载: 上欲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李林甫恐草野之士时策斥言其 奸恶,建言:。举人多卑贱愚聩,恐有俚言污浊圣听”乃令郡县长官精加试练, 灼然超绝者,具名送省,委尚书覆试,御史中丞监之,取名实相副者闻奏既而 至者皆试以诗、赋、论,遂无一人及第者,林甫乃上表贺野无遗贤( 同上6 8 7 6 页) 从这次荒谬的政治骗局中可以看出,只此一个不学无术的佞臣即可阻挠堵塞 全天下才学之士的科举之路,这意味着曾经生气勃勃的盛唐已经盛世不再了,这 也是以科举的开明与否为标志的。 安史乱后,诗人的科举之路愈加狭窄起来,明经和进士科之间也出现了高下 之争。就明经、进士两科而论,明经科的历史比进士科要悠久得多,及第者在叙 阶时也要比进士科高一阶。但安史之乱以后,明经的地位开始下降。特别是天宝 十五载( 7 5 6 ) 三月,“以侍御史文叔清为宣谕使,许人纳钱授官及明经出身”。2 又文献通考卷三十五选举考八,“输财得官”条记:“至德二年七月,宣 谕使侍御史郑叔清奏:又准敕纳钱百千文与明经出身,如曾受业、粗通帖策、 修身谨行、乡曲所知者,量减二十千文;如先经举送、到省落第、灼然有凭、帖 策不甚寥落者,减五十千文。”天宝十五载( 7 5 6 ) 和至德二年( 7 5 7 ) 正是安史 乱中,为了招讨叛逆,军费巨大,入不敷出,因此暂时采取纳钱授明经的方式, 但朝廷的态度无疑等于宣布了明经的地位确实在进士之下。 科举制度在开元年间发展成熟,给应举的诗人带来了蓬勃的信心和希望,但 随着大唐帝国政治的衰朽,直至安史之乱的爆发,都给积极谋求入仕的诗人带来 了沉重打击。 如前所述,唐代初期诗人对科举没有过高的热情和期望,这是由于国家开明 r 宋j 司马光资治通鉴 卷2 1 5 ,第6 8 5 3 页 2 大唐传载 见四库笔记小说丛书西京杂记 ( 外二十一种) 第5 3 1 页 1 2 的政治风气和雄厚的经济实力给诗人们提供了深厚的自信和无限的可能,诗人都 有一股藐视科举的傲气在早期的科举制度没有得到诗人的足够重视,却也保持 了自身选拔的公正性,如前所述,开元年间及第的诗人有王维、崔颢、祖咏、储 光羲、崔国辅、綦毋潜、王昌龄、常建、贺兰迸明、薛据、刘长卿、元德秀等, 还有文学之士颜真卿、阎防、贾至、李硕、萧颖士、李颀、赵骅、柳芳等,这样 一个及第者榜单几乎和盛唐杰出文士名单不谋而合,这是整个王朝和他的文人共 同的黄金时代,唐代省试诗中最有名的两首诗都出现在这个时期。一首是开元十 三年( 7 2 5 ) 祖咏所作的终南山望余雪诗:“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 霁色,城中增暮寒。”另一首著名的诗是钱起在天宝一载( 7 5 1 ) 所作的湘灵鼓 瑟诗:“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 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蜂青。”俱是情景兼备、风神摇曳的经典之作。 此时的科举制度新生而健康,虽有弊端,仍不使入失望,所以人们对科举制 度的反抗也大多只是集中在部分细节问题上,开元王泠然曾慨叹道: 仆窃谓今之得举者,不以亲,则以势;不以贿,则以交;未必能呜鼓四科,而 裹粮三道其不得举者,无媒无党,有行有才,处卑位之问,仄陋之下,吞声饮 气,何足算哉1 1 这可以看作个别文人的牢骚与不满,事实上王自己应举并不艰难,其早在开 元初年即中举,并能在及第后理直气壮地向御史高昌宇兴问罪之师,恰恰是早期 科举制度乃至整个政治制度宽容的表现。 后来又出现了一次关于主考官之争,开元二十四年,李昂以省郎为考功时, 与举子之间发生了争执,朝廷认为是因李昂位卑言轻才导致这一争议局面的出 现,因此转交礼部掌科举,这一切都可以看作初生阶段科举制度的自我完善,是 一种善意的进步,没有更巨大尖锐的矛盾出现。 到了安史乱前一阶段,国家的现实已经让士人失望,科举也暴露出它混乱和 黑暗不堪的一面,天宝五载,杜甫再度到京城参考,次年即沦为李林甫政治骗局 的牺牲品,其后,诗人在长安沦落十载,过着“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2 的 生活。就是这第二次的落第打击和以后流落长安的穷困生活使诗人逐渐从理想的 1 r 五代j 王定保唐摭言 卷6 ,第1 2 3 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 0 0 3 年1 月版 2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全唐诗 卷2 1 6 ,第2 2 5 1 页中华书局1 9 6 0 年4 月版 狂热中冷却下来,开始重新审视他青少年时代起引以为豪的大唐,诗人变得冷静 悲悯,并且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风。傅绍良先生说:“杜甫文化心理与社会 政治的同步转折的特征表明,杜甫已不再是一个浮于社会表层的轻浮狂诞之人, 而是一个将感情和命运融入时代的充满了现实感和责任感的人。“经过这样的 打击,部分意志薄弱者率先走上了对抗国家的道路。如助安禄山为虐的高尚和严 庄二人,就是当时的落第士子。对于高尚和严庄这两个人,没有更多的记载,仅 知其都是落第的士人,可见到了开元后期和天宝年间,国家的朽坏已经让某些参 加科举的士人彻底失望,于是心胸狭隘、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的败类文 人就作了叛逆者的帮凶。 第二节这一时期的落第诗人 盛唐时期诗人对科举尚没有后来举子那么重视,当时开明的政治风气和雄 厚的经济实力给他们提供了非常的自信和无数的可能,有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记载 里有“折节读书”字样,这证明他们一开始都是在过一种快意放浪的生活,完全 没有后代诗人那样终日埋首坟典,一生只为一场功名。他们中举前一般都有一定 时间的漫游,漫游开阔了视野,使他们以一种奋发意气登上仕途,他们渴望做大 事业,不屑屑于小利,对功名有毫不掩饰的追求。社会交往方面,诗人也倾向于 结交权贵,盼望提携,但自有一种平交王侯的气概在。经济生活方面,因为时代 的富足,他们都没有很颓唐,但乱后有很困窘的情况出现。而隐逸方面,乱前诗 人倾向于以隐出世,即便弃世也是秉着一种安宁富足的心态;乱后诗人之隐则有 躲避成分。 一诗人的落第情怀 开元间诗人落第后写下的诗歌不多,时代的强盛,入仕之途的多样,还有高 昂的自信,使落第对他们的心灵没有造成太大影响。在此时的落第诗中,诗人常 常是将“明时”放在前头考虑的,如薛据 怀哉行: 明时无废人,广厦无弃材良工不我顾,有用宁自媒 怀策望君门,岁晏空迟回秦城多车马,日夕飞尘埃。 霍松林、傅绍良盛唐的文学的文化透视 第2 4 4 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 1 4 伐鼓千门启,呜珂双阙来我闻雷雨施,天泽罔不该 何意斯人徒,弃之如死灰主好臣必效,时禁权不开 俗流实骄矜,得志轻草莱文王赖多士,汉帝资群才 一言并拜相,片善成居台夫君何不遇,为泣黄金台 诗人首先就是肯定了“明时无废人,广厦无弃材”,在对时代这样积极的肯 定下,诗的调子是不会过于低沉沮丧的,所以诗人仍然期待有朝一日像历史上那 些名士得遇文王和汉帝那样的明主一样,可以旄展抱负。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常建落第长安) 诗人落第后的心情多少是有点低落的,有耻、有恐,有羞、有愧,但“家 园好在”,这样的“明时失路”,虽然有暂时的迷惑彷徨,也终将奋起。 就连杜甫在多年困顿科场后,也还是坚定地相信“圣朝无弃物”,( 客亭) 盛唐时人那种炽热的精神面貌,使得他们遭遇落第这样对士人最大不过的打击也 还能气字轩昂。 这种情况到了天宝年间就有了微妙的变化。天宝年间屡次落第并大量创作落 第诗者首推钱起,此时已是李林甫当政,加上唐玄宗的昏聩,给诗人的求举之路 蒙上了阴影,诗人落第后的情怀开始凄怆无助: 不遂青云望,愁看黄鸟飞梨花庹寒食,客子未春衣。 世事随时交,交情与我违。空馀主人柳,相见却依依( 下第题长安客舍) 不醉百花酒,伤心千里归独收和氏玉,还采旧山薇。 出处离心尽,荣枯会面稀预愁芳草色,一径入衡闱( 落第) 这一而再、再而三的落第,使诗人既愁且悲,不论春色还是美酒,都只能惹 他伤心,诗中看不到振奋的字眼,而冬夜题旅馆: 退飞忆林薮,乐业羡黎庶四海尽穷途,一枝无宿处严冬北风急, 中夜哀鸿去孤烛思何深,寒窗坐难曙劳歌待明发,惆怅盈百虑。 在一片肃杀的景色中,诗人独坐难眠,觉得人生已经绝望,四处尽穷途了。 同样在天宝间“数举不第,而年齿已迈的沈千运,将自己的失利归咎于命运: 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匿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 濮中言怀) 1 r 元j 辛文房著,傅璇琮校唐才子传校笺 卷2 ,第一册第4 2 6 页中华书局1 9 9 0 年版 此时的落第诗人眼中的圣朝,近乎一种讽刺,因为既然身处圣朝,那如何解 释自己被一而再、再而三的遗弃? 而诗人再也没有对自己坚定的信心,转而向所 谓的命运寻求解释。 二落第诗人的生活与创作 盛唐人天真高傲如李白,不甘心走科举这一条路,藐视科举。是风骨使然, 也是因为当时的入仕途径多、政治较开明的原因。盛唐的著名诗人都有着李白一 样的傲然风骨,若王之涣之“耻困场屋,遂交谒名公”,1 高适之“不拘小节,耻 预常科”,2 李白之“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3 等, 他们落第后均不以为意,或漫游,或隐逸,或干谒,或盼望制举机会,生活浪漫 而丰富,总之,在任何时候都期望以一种不平常的姿态登上政坛一鸣惊人。 出于对自己的广袤国土和强盛国力的热爱和自豪,那时候的文人倾向于在年 轻的时候出门游历,寻找建立功业的机会、开阔自己的眼界。诗人高适,“少性 落拓,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便远。”4 高适曾屡赴长安应试,开 元七年( 公元7 1 9 年) ,高适年方二十即赴长安,别韦参军描述了这次求举的 经过,他怀抱“屈指取公卿”的愿望赴举,却遭遇了“白壁皆言赐近臣,布衣不 得干明主”的现状,结果无功而返宋中,一边劳动,一边攻读,时或求丐取给。 约开元十五年,与好友梁洽南游荆襄。他们沿汉水而下,来往于武昌、江陵一带。 其后开元十八年( 公元7 3 0 年) 边境不宁,适约于次年即动身赴边,在边疆游历 了一段时间,但未得报国门径,又回宋中。正是边塞那段生活使诗人开阔了视野, 对国家的现实有了深刻的认识,开元二十六年当高适遇自边关回来的友人示其 燕歌行,触动高适当年赴边感怀,与之和燕歌行,遂成适之杰作。 之后几年,高适又北游相州( 今河南安阳) ,后又南下,寓居淇上( 今河南 汲县) ,时或参加农业劳动,直至天宝二年( 公元 4 3 年) 才离淇,经滑台涉黄 河回宋中。 当时的年轻诗人都有这样的壮游风气,在天宝三年( 公元7 4 4 年) 秋,商适 在梁宋遭遇了李白、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成就千古佳话。时李白藐视科举,正 1 唐才子传授笺 卷3 ,第一册第4 4 6 页 2f 唐j 殷瑶河岳英灵集卷上高适小传唐人选唐诗新编第1 5 2 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版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 唐才子传校笺卷2 ,第一册4 1 6 页 1 6 在壮游以博声名中,而杜甫也是处于人生的首次落第之后,但三位功名未沾的诗 人俱是豪兴不减,激扬文字。杜甫晚年遣怀诗云: 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名今陈留亚,剧则贝魏俱 邑中九万家,高株照通衙。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 白刃雠不义,黄金倾有无杀入红尘里,报答在斯须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恩,得我色敷腴 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芒砀云一去,雁骛空相呼 先帝正好武,囊海未凋枯猛将牧西域,长戟破林胡 百万攻一城,猷捷不云输组练弃如泥,尺土负百夫 拓境功未已,元和辞大炉乱离朋友尽,合沓岁月徂 吾衰将焉托,存殁再呜呼萧条益堪愧,独在天一隅 乘黄已去矣,凡马徒区区不复见颜鲍,系舟卧荆巫 临餐吐更食,常恐违抚孤 此后同游单父,访古纵兴,快意旅途,直至秋末,适与李、杜在宋中分手, 开始东游淮楚,于四年夏秋际到达襄贲( 今江苏涟水) ,不久又有西北之行,与 李白、杜甫又结伴同游齐鲁。秋后李、杜离去,适于齐鲁留连。当年秋东平大水, 提出开仓廪、罢田租,不被采应,作东平路中遇大水: 天灾自古有,昏垫弥今秋霖霪溢川原,濒洞涵田畴 指途适汶阳,挂席经芦洲永望齐鲁郊,白云何悠悠。 傍沿钷野泽,大水纵横流虫蛇拥独树,麋鹿奔行舟 稼穑随波澜,西成不可求室居相枕藉,蛙黾声啾啾。 仍怜穴蚁漂,益羡云禽游农夫无倚著,野老生殷忧 圣主当深仁,庙堂运良筹仓廪终尔给,田租应罢收 我心胡郁陶,征旅亦悲愁纵怀济时策,谁肯论吾谋 这时的高适是落第后开始的漫游,但诗中丝毫看不到为一举而戚戚,在边塞 和内地的漫游锻造了诗人成为一位胸怀天下的政治家。高适二十岁起即积极求 仕,“累荐贤良皆不就”,1 可见高适是不止一次落第,直到天宝八载( 公元7 4 9 ) , 举有道科,时已年近五十方得一第。但其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 一作 李顾答高三十五留别便呈于十一) 全唐诗 第1 3 5 1 页 王昌龄诗) : 自从别京华,我心乃萧索十年守章句,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 拂衣去燕赵,驱马帐不乐天长沧洲路, 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独行备艰险, 永顾拯刍荛,孰云干鼎镬皇情念淳古, 理道资任贤,安人在求瘼故交负灵奇, 隐轸经济具,纵横建安作才望忽先呜, 飘砜劳州县,迢递限言谑东驰眇贝丘, 淇水徒自流,浮云不堪托吾谋适可用, 不然买山田,一身与耕凿且欲同鹪鹩, 万事空寥落 慨然思卫霍 日暮邯郸郭 所见穷善恶 时俗何浮薄。 逸气抱謇谔 风期无宿诺 西顾弥虢略 天路岂寥廓 焉能志鸿鹄。 诗中回顾了自己求仕过程中的挫折,和四处游历的生活,虽悲伤一己之失意, 但仍有铮铮铁骨,豪气干云,自始至终没有放弃胸怀天下的理想,甚至可说正是 落第后的处境使得诗人能更近地接触到百姓的真实生活,更坚定了毕生以兼济天 下为己任,从而创作出深刻丰富的作品。这一点恰恰就是盛唐诗人有别于后代任 何时期的诗人最可贵的特征之一。 同样,与高适齐名的边塞诗人岑参也是在长期的漫游中成长起来的。岑参也 是抱着高昂的自信踏上求取功名之路的,但是并没有云霄坐致,据彭兰先生研究, 诗人开元二十九年( 公元7 4 1 ) 由长安出发,游历了邯郸、井陉、贝丘、冀州, 后由匡城经铁丘,滑州归颍阳1 ,在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 一从弃鱼钓,十载干明王无由谒天阶,却欲归沧浪。 仲秋至东郡,遂见天雨霜昨日梦故山,蕙草色已黄 平明辞铁丘,薄暮游大梁仲秋萧条景,拔刺飞鹅鹪 四郊阴气闭,万里无晶光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故人南燕吏,籍籍名更香。聊以玉壶赠,置之君子堂 诗中回顾了自己仕途的挫折,但是在边关苍凉的景色中,能感觉到诗人的心 情,只有豪壮,没有颓唐,也正是在这样的实践中,岑参迎来了他创作的第一个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2 9 1 - 2 9 2 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 9 8 3 年6 月版 高峰,并迅速的从一个不识人间甘苦的书生成长起来。 杜甫在开元十九年( 7 3 1 ) 开始游历,历时十年,在游览了江南许多地方之 后,开元二十三年,二十四岁的杜甫去洛阳参加了进士考试,这次进士试以落第 告终,但是此时的唐代,进士并不是唯一出路,而且此时的杜甫生活还不成问题, 所以并不怎么介意,“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他将自己的落第视为文章不 合时宜的缘故,丝毫没有损伤到年轻诗人蓬勃的信心,反而在次年就兴致高昂地 继续自己的漫游了,这次是齐赵一带,壮游中说:“放荡齐赵问,裘马颇清 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鞋,引臂落 鹫鹪。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一直过了八九年 快意放纵的生活,到开元二十九年( 7 4 1 ) ,杜甫三十岁,才回到洛阳。天宝三 年( 7 4 4 ) ,在洛阳结识了李白。二人相约同游梁宋( 今河南省开封、商丘一带) , 在这第三次漫游的时候又结伴了高适。在长期的漫游生活中,杜甫写下了著名的 望岳,此时落第后的青年杜甫何尝表现出一丝一毫的颓丧,这首诗里充满了 对前途的期许和自信,以及对自己的鞭策和激励,诗人仍然豪迈的相信“会当凌 绝顶,一览众山小”。第一次落第丝毫没有挫伤这位年轻的伟大诗人的自信心和 积极性,这种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所处的这个伟大的时代和这个国力强盛、喷薄 向上的国家的自豪感中的,身处在“稻米流脂粟米自”1 的全盛之世中,诗人完 全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够位登台甫,“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为国家建言 立事,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的崇 高理想,这种崇高热切的理想,完全可以把落第带来的暂时失意一扫而空。当时 的一批盛唐哺育出来的诗人,即便在漫游中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也从来没有 颓唐放弃,“丈夫须兼济,岂能乐一身”2 ,正因为胸怀天下,才不致在失意后 蜷缩一隅,执着于一己之得失哀伤,这使得他们成为伟大的诗人。 大唐盛极而衰,当时代呈现隐忧之时,落第诗人的漫游就不再具有这种豪迈 的意味了,刘长卿科举之路极不顺利,“泣连三献玉,疮惧再伤弓”( 落第, 赠杨侍御兼拜员外仍) ,累试未第,情怀已伤,他的落第诗中表现的是一种孤 苦无依的情感,天宝三年( 7 4 3 ) 左右,曾东游徐州、海州等地,但是目的已与 之前的诗人不可同日而语:“只为乏生计,尔来成远游。一身不家食,万事从人 1 杜甫忆昔二首) 全唐诗卷2 2 0 ,第2 3 2 4 页 。薛据古兴 全唐诗 卷2 5 3 ,第2 5 8 1 页 求。”( 睢阳赠李司仓) 这时的漫游,似乎只是为了生计的原因,其内在情 感当然就显得颇为凄苦。到了安史乱中,远游充满了危机,使落第诗人的人生蒙 上了凄厉的影子: “孤儿去慈亲,远客丧主人莫吟苦辛曲,此曲谁忍闻 可闻不可说,去去无期别行人念前程,不待参辰没 朝亦常苦饥,暮亦常苦饥飘飘万馀里,贫贱多是非 少年莫远游,远游多不归”1 1 这时的远游常常就意味着生离死别,旅途中忍饥挨饿,在乱世里颠沛流离, 可能一出门就再也无法活着回来,这样凄惶恐怖的旅途,使本已失意下第的诗人 勇气丧失殆尽。 归隐看起来是一种迷离政治的方式,但是在盛唐至中唐时期,隐逸是一种变 相的求仕之途。据( 1 f l 唐书隐逸传统计:传中共载隐士2 0 人,其中3 人是辞 官归隐,其他1 7 人中有1 3 人曾被皇帝召见。在这1 7 人中,4 人是出家的道士, 其他1 3 人就有7 人被赐官职。苟子正论云:“天下无隐士,无遗善。”所 谓的“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2 君王为了体现圣朝的珍惜人才,就必定要将 高山大泽搜求殆尽。 在盛唐开明的政治风气和强盛的经济实力下,皇帝尤其乐意表现求贤若渴, 朝廷曾多次下制举诏,君王大都奉行着礼敬隐士的政策,玄宗先天二年下搜扬 怀才隐逸等敕:岂征辟为事,未极于岩薮天下诸州,有怀才隐逸,所弛不 调,及失职冤人等事,并令诸道检察史博访,具以名闻 玄宗开元五年又下诏:有嘉遁幽栖,养高不仕者,州牧各以名闻肃宗乾元 元年下诏:犹虑岩穴之内尚有沉沦,宣令所在州县更加搜择,其怀才抱器,隐遁 丘园,以礼征送 在此时的文集中,这样的征召比比皆是,君王尊隐的实际动机在于“为政者 亦识隐士汝点山林,其作用每胜于趋跄廊庙。”4 所以盛唐时人可以以隐为仕,到 了唐代后期,尤其是晚唐时期,帝王内外交困,已没有心思再去做这种表面文章。 诗人落第后如果对科举考试没有更大的把握,隐逸入仕不失为一条名利双 盂云卿杂曲歌辞悲哉行 全唐诗 卷1 5 7 2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全唐诗 卷1 2 5 ,第1 2 4 3 页 3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 商务印书馆1 9 5 9 年版,下同 钱钟书r 名士”的变迁与隐士的真伪) ,见钱钟书论学文选 第二册3 7 4 页花城出版社1 9 9 0 年版 收、两全其美的捷径,如著名道士吴筠:“通经义,美文辞。举进士,不中,隐 居南阳倚帝山为道士”,“与有名士相娱乐,文辞传京师。玄宗遣使召见大同 殿,与语甚悦,敕待诏翰林筠每开陈,皆名教世务,以微言讽天子。”2 吴 筠的“每开陈,皆名教世务,以微言讽天子”完全是一种积极参与政治的姿态, “未肯甘陆沉”3 ,后又于天宝初荐同样汲汲于功名的李白于天子,这几的隐有 其昭然若揭的用世目的。高适在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中日:“幸逢明盛 多招隐,高山大泽征求尽此时亦得辞渔樵,青袍裹身荷圣朝。”适诗中的郑三 韦九和洛下诸公,也是为起而隐,为出而处。鲁迅先生说过:“登仕,是姨饭之 道,归隐,也是啖饭之道。假如无法啖饭,那就连隐也隐不成了”4 , 正道出了隐逸者的用世之心。 当时这一捷径已为人所共知,新唐书卢藏用传载:“藏用能属文,举进 士,不得调。与兄徵明偕隐终南、少室二山,学练气,为辟毅。始隐山中时, 有意当世,人目为随驾隐士。司马承祯尝召至阙下,将还山,藏用指终 南日:此中大有嘉处。承祯徐日: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5 卢藏用就是 因科举不利而转而投向终南捷径,虽然“题书满古壁,采药遍岩幽”,却念念不 忘经济忠义:“铿锵裒忠义,感激怀知己负剑登蓟门,孤游入燕市。浩歌去京 国,归守西山趾。幽居探元化,立言见千祀。埋没经济情,良园竞云已。”6 他的 所作所为,那种对功名赤裸裸的追求,随驾而隐,也是对仕途抱有极高参与欲望 的盛唐时人的共同气质,以致出现朝廷应接不暇的局面,唐大诏令集卷一。 六所载开元末期的处分高蹈不仕举人敕云:“卿等各因旌贲,来赴阙庭,诚 合尽收,以光是举,然孔门荷镶,唯数七人;商山采芝,空传四老。今之应辟, 其数颇多。”其中可以推测应该有落第后别寻入仕之途者。 当然隐逸者也不乏真正逃离仕途、回归自然者,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真隐士。 1 日唐书对他的记录只有寥寥几笔:“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 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与之唱和。不达而卒。” 孟浩然于开元十六年( 7 2 8 ) 来京应举,他的长安早春里说: 1 唐才子传校笺卷1 ,第一册1 4 9 页 新唐书 卷1 9 6 ,第5 6 0 4 页隐逸 3 吴筠题龚山人草堂,全唐诗卷8 5 3 ,第9 6 4 8 页 鲁迅隐士且介亭杂文二集 ,第7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3 年版 5 新唐书卷1 2 3 列传第4 8 6 卢藏用昔游旧) 全唐诗) 卷9 3 ,第l 0 0 2 页 开国维东井,城池起北辰成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 雪尽黄山树,冰开黑水津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 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何当桂枝擢,还及柳条新 诗中描写的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正象征了他对科举的期待和信心,结果却铩 羽而归。孟浩然在落第后滞留期间并未作落第诗,可能落第并未给他带来多大的 伤害,但是当最后离京赴洛之时他写下了留别王维: 寂寂竞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诗里有淡淡的落寞,却远远谈不上感伤绝望,他又在留别朋友的时候感慨道: “吾道昧所适,驱车还向东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即有归隐之意。盂 浩然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到二十四年张九龄在位期间的送丁大风进士赴举呈张 九龄中说:“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还是充满了仕途之想。到了开元二 十三年( 7 3 5 ) 正月,朝廷有征召机会,孟浩然却尽情与朋友饮酒,放弃了这次 千载难逢的机会,当有人提醒他:“君与韩公有期。”他呵斥道:“业已饮,遑 恤他! ”在他落第之后至开元二十八年( 7 4 0 ) 去世之间,除了曾入张九龄荆州 幕不到一年的时间,都在襄阳隐居,或出门漫游,作品甚多,尤其大量关于吴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