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全唐文》唐代宗李豫诏敕考辨.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全唐文》唐代宗李豫诏敕考辨.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全唐文》唐代宗李豫诏敕考辨.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全唐文》唐代宗李豫诏敕考辨.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全唐文》唐代宗李豫诏敕考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全唐文》唐代宗李豫诏敕考辨.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大唐一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谓极具特色,其政治、经济、文学、艺术之繁 荣均达到时代之顶峰,其大唐气象为后代人民所敬仰。全唐文为迄今为止规 模最大的唐文总汇;由清代董诰等编,修成于嘉庆十九年,收唐五代作家3 0 0 0 余人,文1 8 4 0 0 余篇,共1 0 0 0 卷。其辑录文字之众,向为学界所推崇,是历代 学者研究唐五代文学和历史的重要资料,然因其所涉甚广,又成于众手,疏漏错 讹之处就在所难免,其中残缺衍导、重出误收等诸多疏误在文中均有出现,且所 录之文均未编年。帝王诏敕包括了皇帝颁布的政令、法规、文化制度及官职任免 等,展现了一朝一代的社会政治与生活风貌,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全唐文中亦辑录了十分详尽的唐代帝王诏敕,然其疏漏亦是如此。唐代宗, 名,李豫( 公元7 2 6 7 7 9 年) 是唐代的第八位皇帝( 去武则天以外) ,身处唐 室由盛转衰时期,他在位之时,上承盛唐之雄风,下开晚唐之余绪,历来学界对 其评述不一,其诏敕更鲜有研究,本文欲对清编全唐文唐代宗李豫诏敕进行 考辨,对清编全唐文卷四十六卷四十九( p 5 0 2 5 4 7 ) 所录代宗李豫文 1 3 5 篇,逐一编年考证,可编年的均指明作年,暂时无法编年的注明待考,以期 来者。对研究唐代宗李豫文,及代宗时期的历史、政治、文学、社会风俗,或有 所助益。 关键词:全唐文代宗考辨编年 1 1 ”e n t i i l 】ed o n o v a n 1 a n gd a i z o n gl iy hh a 0c h it e s t s d i s 恤g l l i s h 骼 a b s t r a c t :e n t i r ed o n o v a n n o w st o g e t h e ru n t i ln o wf o rs c a l e b i g g e s td o n o v 抽,a n ds oo na r r a n g e sb yq i n gd y n a s t yd o n gg a o , b u i l d si nt h eji a q i n g19y e a r s ,i nw h i c hr e c o r d st h e1 h g d i y n a s 够 k i n gi m p e r i a le d i c tc h i 刮r t i c l et ob ee x t r e m e l ye x h a j l l s t i v e ,h o w e v e r i t sf o r d s r e a l l yb r o a d l y ,a l s oc h e n g1 y u z h o n gt h eh a n d ,p l a c eo ft h e o v e r s i g h te r 】r o r i su n a v o i d a b l e ,i nw h i c hs p r e a d so u ti n c o m p l e t e l y l e a d s ,i sh e a v yr e c e i v e sb ym i s t a k ei nt h ea n i c l eh a st h ea p p e a r a j l c e , a l s or e c o r d st h ea r t i c l en o tt oa r r a n g et h ey e a r 。t h i sa r t i c l ew a n t st o e n t i r ed o n o v a n ”t a n gd a i z o n gl iy u z h a oc h it oc a r 叫o nt e s t s d i s t i n g u i s h e st e s t sd i s t i n g u i s h e s ,v o l u m e4 6 一一v 0 1 u m e4 9 ( p 5 0 2 - 5 4 7 ) r e c o r d sg e n e r a t i o no fz o n gl iy - ut o e n t i r ed o n o v a n 135 ,c a r r i e s o nt h et e x t u a l r e s e a r c ho n eb yo n e ,t os t u d i e st a n gd a l z o n gl iy u , a n dt h eg e n e r a t i o no fa n c e s t o rt i m eh i s t o r y ,p o l i t i c s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 t h es o c i a lc u s t o m ,o rh a v ea r eo f h e l p k e y w o r d s :”e n t i r ed o n o v a n ”e d i t d a i z o n g 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 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 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罩璐指导教师签名:螋 哟年6 黾lo 嵋年6af ob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骂岳黠 够年月d 日 引言 大唐一朝近三百年,历经二十位皇帝( 去武则天以外) 其经济、文学、艺 术、宗教之繁荣均达到时代之顶峰,大唐气象令后世企羡追思不已,为人们提供 了极其丰富的珍贵遗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谓极具特色。唐朝拥有的疆域最西 曾经到达咸海,最北曾经到达西伯利亚,国势之强大由此得见。唐代的帝王和其 他朝代的帝王一样,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作为代帝王,其纵观天下,审时度 势、指点江山,非常人所能比也,唐代皇帝的诏敕正是反映时代历史画面的第一 手资料。唐代宗李豫为唐朝第八位皇帝公元7 6 2 年至7 7 9 年在位,初名傲,是唐 玄宗李隆基嫡长孙,唐肃宗李亨长子。身处襁褓之时,即备受玄宗宠爱,玄宗亦 有“此儿福过其父 之语。年少时受到系统的教育,“玄宗诸孙百余,上( 代宗) 为嫡皇孙。宇量弘深,宽而能断。喜惧不形于色。仁孝温恭,动必由礼。幼而好 学,尤专礼、易,玄宗钟爱之。 ( 旧唐书卷十一代宗本纪p 2 6 7 ) 少 年时代历经开元盛世,因仁孝有礼在百孙中特别受到玄宗的赏识,开元二十八年 ( 7 4 0 年) ,年十五玄宗封其为广平王。天宝十五年( 7 5 6 年) ,安禄山叛军攻占 潼关,玄宗逃至马嵬驿,李豫护送其父肃宗李亨北上灵武即帝位。三十一岁为天 下兵马元帅,统领千军讨伐安、史叛乱,以兵马元帅名义收复洛阳、长安两京, 深得众望“百姓老幼夹道欢呼悲泣”官兵将士亦日“广平真华、夷之主”( 资治 通鉴卷二百二十p 7 0 3 5 ) 。乾元元年( 7 5 8 年) ,三十三岁被立为皇太子,宝应 元年( 7 6 2 年) ,三十七岁时父阜肃宗李亨晏驾,始行监国之令于肃宗灵柩前依 其遗诏即位,改名豫。次年,安史之乱平定,唐朝开始转为衰落,宦官专权之象 也逐渐展现出来,代宗即位后,念李辅国拥立之功,册封他为司空兼中书令,尊 称其为尚父,以至于群臣出入都要先见李辅国,其居功自傲,竟对代宗说“大 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分。”(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争权逐渐旁落朝政日益混乱。代宗晚年佞佛,大修佛寺,京畿良田多归佛寺,国 家财政经济每况愈下,“常于禁中饭僧百余人”更有甚者“有寇至则令僧讲仁 王经以禳之,寇去则厚加赏赐”(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四p 7 1 9 6 ) 国家政治 经济进一步恶化。大历十四年( 7 7 9 年) 唐代宗驾崩,在位1 8 年,享年5 3 岁, 葬于元陵( 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三十里的檀山) ,谥号睿文孝武皇帝,传位于唐德 宗李适。 唐代宗是唐代由盛转衰的一位帝王,他在位之时,上承盛唐之雄风,下开晚 唐余绪。历来对于这样一位身处转折之位的帝王评论不多,对其所作之文的考辩 更是少之又少。人们往往关注于盛唐的大国气象,感叹晚唐的离乱之气,而缺少 对中唐代宗朝的关注。史家对唐代宗评说不一,旧唐书的编撰者后晋人刘晌 认为唐代宗为“古之贤君,未能及此。”( 旧唐书卷十一p 3 1 6 ) 。北宋欧阳修 亦赞“代宗之时,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 ”( 新唐书卷六本 纪第六) 。当代学者对唐代宗的研究评述颇有分歧,有学者认为其有中兴唐室之 心,并付诸实践“唐代宗受命于危难之际,但他能驾驶复杂的局面,稳定了政局, 同时对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改币制,稳定货币;改赋税,探索赋税新路。 其在位期间,实现了财政收入的增长,解决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唐代宗统治 的1 8 年,是唐代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宝应至大历:唐代经济史上的重 要时期吴小凤思想战线2 0 0 2 年2 8 卷6 期) 。有人认为他懦弱无能,少治 国之能,受宦官所辖,无所作为( 仆固怀恩叛国与代宗治国徐志斌敦煌学 辑刊2 0 0 5 年第二期) 。关于这一点,在经历了干百年的历史变迁之后,我们已 无法回到过去一睹历史的真貌,但历史并不是给我们后人没有揭示谜底的方法, 它留下了文字,留下了千百年前帝王的文字,我们由此可窥一斑。唐代宗诏敕正 辑录在全唐文卷四十六卷四十九( p 5 0 2 5 4 7 ) 。 全唐文卷帙浩繁为唐五代散文总集,由清代董诰等编,修成于嘉庆十 九年( 1 8 1 4 ) ,收唐五代作家3 0 0 0 余人,文1 8 4 0 0 余篇,共1 0 0 0 卷。以清廷内 府所藏钞本唐文一百六十册为底本,并采辑文苑英华、唐文粹、古 文苑、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史子杂家等书及金石碑板而成。其总体编次 为:首诸帝,次后妃,次宗室诸王,次公主,次臣工,次释道,次闺秀:其十国 主附五代后;至于宦官、四裔各文无可类从,附编卷术。它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唐 五代文的成就,提供了大量的唐五代文学史料,其辑录文字之众,向为学界所推 崇,“有唐一代文苑之美,毕萃于兹,读唐文者叹观止矣”( 唐文拾遗序) 对于 唐五代文学和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其优点当代学者俱己总结指出( 黄永年、 贾宪保唐史史料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9 年1 2 月版;陶敏、李一飞隋 唐五代文学史料学中华书局,2 0 0 1 年1 1 月版) 。 然著此典籍工程浩大,加之出自众手,因此疏忽在所难免。如:录文不注出 处,辑录文章尚有不少遗漏,录文张冠李戴、作者传误、重出误收、文字讹误等。 对与这些疏漏,历来学者已有发现,并出版了研究论著。如:同治年间古文献学 家陆心源父子掇拾遗文成唐文拾遗7 2 卷、唐文续拾1 6 卷,出处逐一写明, 收文约2 5 0 0 余篇,作者近3 1 0 人,于光绪年间付梓。清代考据家劳格,深谙唐 事,亦撰有读全唐文札记、札记续补共1 3 0 条,近代唐史名家岑仲勉继撰 读全唐文札记3 1 0 条,为其纠谬、正误、质疑,共涉及文章近4 0 0 篇,作者 1 3 0 余人。 但这些论述,仅能补充纠正全唐文诸多疏漏之一,全唐文所录唐代 宗李豫诏敕,更是未曾纠误,对于研究唐代宗朝历史、政治、文化之文献资料缺 少重要的一笔。为此,笔者不揣浅陋,试以全唐文之唐代宗文为蓝本,对其 名下所收文章逐一编年考证,参阅相关典籍纠其错讹,以期对唐代宗时期文学、 历史、政治方面的研究尽微薄之力,或可为学者对身处唐代转折时期的唐代宗李 豫,提供参考资料。本人学识尚浅,恐有诸多疏漏之处,亦请学者不吝指教。 本论文对唐代宗李豫诏敕的考辩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清编 全唐文卷四十六卷四十九( p 5 0 2 5 4 7 ) 所录唐代宗李 豫诏敕做了编年。 全唐文共辑录唐代宗文1 3 5 篇,均未编年。笔者广泛查阅相关典籍,并 参考日本东洋文库颁行的工具书唐代诏敕目录,对文章进行多方考证,以多 种典籍编年为依据,参校出处仅为一处时,暂以此为准,有多出参校出处者,则 相互对照比较加以考证,尽可能言之有据,言之成理,避免冒然结论。以全唐 文卷四十六( p 5 0 4 上) 封卫伯玉城阳郡王制一文为例。我首先查阅了旧 书卷十一代宗本纪知,大历二年“六月壬寅,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封城阳 郡王。”此时虽已有确凿年月,然仅为孤证,又检册府元龟卷一百二十九所 载同。继检旧书卷一百十五,列传第六十五卫伯玉传载“广德元年冬, 吐蕃寇京师秉舆幸陕。以伯玉有干略,可当重寄,乃拜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充 荆南节度观察等使。寻加检校工部尚书,封城阳郡王。”两书订时相去甚远,继 而需继续考证,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一亦录“广德元年,代宗幸陕。以伯玉有 干略可方面大事乃拜荆南节度使。进封城阳郡王。 再检,旧书本纪卷十一 3 ( p 2 8 3 ) 记载,卫伯玉加检校工部尚书之时在永泰二年七月。诸书所记卫伯玉封 城阳郡王年为广德元年者,是为史家连记其历任官职赘述之笔。卫伯玉进封城阳 郡王当在任工部尚书之后,可证旧书卷十一( p 2 8 7 ) 、册府卷一百二十九 订时正确。故,考证得出本文当作于大历二年( 7 6 7 年) 六月。本次编年涉及的 1 3 5 篇文章,基本上采取了上述考证方法,尽量列出较为翔实的文献资料,以期 得出尽可能正确的结论。共计编年1 3 3 篇,其中两篇待考。 二、考辨出重出互见的文章。 全唐文工程浩大,同一篇文章在全文中重复出现的情况时有多见,涉及 代宗文者今俱以指出。比如:全唐文卷四十七减来年夏税诏( 卷四十七 p 5 1 8 上) 本文又见于全唐文卷四十八1 1 b ,p 5 3 1 ,题为减次年麦税敕, 本文为其前半部分。册府卷四百八十七2 2b ,所录即为此文。这篇文章在 全唐文卷四十七p 5 1 8 6 a 、全唐文卷四十八1 1 b 出现两次,是为重出。 又如:全唐文卷四十七( p 5 2 4 上) 条件内外遗缺诏一文实为全唐文 卷四十七( p 5 2 4 下) ,求言诏一文文末之节录,两文俱在全唐文卷四十 七( p 5 2 4 ) 上,是为重出。凡此种种,本文都一一在文章考辨过程中加以详述, 以免学者讹误。 三、厘正出误收的文章。 全唐文编写体例明确规定,确知为帝王代草诏敕者,归于代笔者名下, 但是实际录文中则常见同一诏敕既见于皇帝名下,又见于代笔臣僚名下。本文对 于全唐文唐代宗名下之文,实为大臣文章误归入帝王文章这一疏误均一一指 出,以备学者检核。比如:全唐文卷四十七( p 5 1 8 上) 有代宗令州府观察 等表荐县贤才诏一文,在考证中知,此文为一节录文章。大诏令卷八十四 ( p 4 8 2 ) ,录此诏全文,题为大历五年大赦。文苑英华卷四百三十三( 6 a ) , 录此诏全文,题为大历五年大赦天下制。全唐文卷四百十五卷,又作常衮 文,节录此文,据上述文献可知此文非代宗所作,当归入常衮文。又如:全唐 文卷四十七( p 5 1 6 上) ,有代宗给复京兆府诏一文,但文苑英华卷四 百三十四,录此诏全文,并明署作者为“常衮”。御选古文渊鉴亦明署归于常 衮文,当归常衮之文。复如全唐文卷四十七( p 5 1 9 下) 代宗命诸道入钱 备和诏一文,大诏令卷一百十一( p 5 8 0 ) ,录此诏全,明署作者为“常衮”, 4 不应录入全唐文之代宗文中,亦当归入常衮文,此类疏误均在文中加以指正。 四、勘正衍夺讹误。 笔者在进行考证的过程中,参阅多方典籍,将诸多文献录文与全唐文录 文不同之处进行对照,指明衍文缺文字数,并一一详录衍缺文字,以期对学者参 校此文时提供帮助。例如:在对全唐文卷四十七有代宗追忆齐王为承天皇 帝诏( p 5 1 5 下) 一文,大诏令卷二十六,亦录此诏全文,但与全唐文 不同,大诏令文首衍7 2 字,为“勒藩屏之谥,古无鸿名,先朝亲亲,则有殊 礼,自我立制,垂万代法嗣位,以长天睦在予崇德报功,固当升号,况时逢多难, 首建大册进昌言,以启圣聪告成命,以开皇运易名之仪,特异常典。大诏令 文尾缺1 8 字,为“改葬于顺陵,仍赋予奉天皇帝庙,同殿异室焉。 与此相同的 问题还有:全唐文卷四十六( p 5 1 5 上) 升侍中中书令入正二品门下中书侍 郎入正三品诏一文,大诏令亦录此诏,但文末与全唐文不同,衍4 3 字。 又如:全唐文卷四十七的代宗裁减丞尉诏( p 5 1 7 下) 一文,又见大诏 令与全唐文字句略有不同,补1 6 字。复如:全唐文卷四十七( p 5 1 8 上) 之代宗禁断织造淫巧诏一文,又见册府卷五百四( 3 3 b ) ,全唐文 白文首“王制命市纳贾亦宜禁断。”缺二十八字。全唐文卷四十六( p 5 1 4 上) 代宗之减租税诏一文,又见册府卷四百九十( 1 9 a ) 文末与全唐 文异。 笔者在进行全唐文唐代宗诏敕考辨的过程中,参阅了日本学者池田温 先生主编的唐代诏敕目录( 以下简称诏敕目录) 一书的编年及参校出处。 发现其有诸多疏误之处,在文中均亦指出,现一并列举如下: ( 一) 、补充唐代诏敕目录之参校出处。 此次考证全唐文中唐代宗诏敕文,共13 5 篇,补充诏敕目录录文 之参校出处2 4 篇,共3 1 条。比如:卷四十六( p 5 1 1 上) 求言诏一文,诏 敕目录仅列出此文的全唐文出处及册府元龟出处。笔者经仔细考证, 查阅书籍。寻得又一出处为大诏令卷一百五题为令台省详议封事诏,为 此文作年之考订,获得更为详尽的资料,为更多的学者提供方便。又如:全唐 文卷四十六( p 5 1 2 下) 答郭子仪让尚书令手诏此文,诏敕目录没录全 唐文出处,仅列出册府元龟及旧唐书录文出处,今在文中俱以指出其 气 余参校出处。又如:全唐文卷四十六( p 5 1 4 上) 答刘晏让官手诏一文,诏 敕目录中仅列出全唐文此文的出处,今补册府一条。全唐文卷四 十八( p 5 2 6 下) 答释良贲表进疏通经诏一文,诏敕有题目仅列出全唐文 出处,无参校出处,新增补出处宋高僧传卷五等。 ( 二) 、诏敕目录编年宽泛,经详细考证,得出更为详尽的编年。 例如:全唐文卷四十七褒穆赞诏( p 5 2 6 上) ,诏敕仅列出全 唐文之出处,今经多方考证,检出四条参校出处,为册府卷八百七十五、 旧书卷一百五十五、古今事文类聚( 古今事文类聚外集) 卷十五、山堂 肆考卷七十八,均录有此文,进而编年。册府卷八百七十五,录“穆赞为 济源主簿时,父宁任和州刺史。以刚直不屈于廉使,遂被诬奏贬泉州司尸参军。 赞奔赴阙庭号泣上诉诏使御史覆问宁,方得雪,诏日:令子申父之冤,宪臣奉 君之命,楚剑不冲于牛斗,秦台自洗于尘埃。m 由此数语知,穆赞之父穆宁被贬 为泉州司户参军时,赞奔走鸣冤。今检旧书卷一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五穆 宁子赞、质、员、赏传“明年( 大历五年) ,拜检校秘书少监,兼和州刺史,理 有菩政。居无何,官罢。代宁者以天宝版籍校见户,诬以逋亡多,坐贬泉州司户。 宁子赞,守阙三年告冤。诏遣御史按覆,而人户增倍,诏书召宁,除右谕德。宁 强毅,不能事权贵”。据此可知,穆赞为父鸣冤之事,当发生于大历五年,历经 三年。新书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八十八之穆宁载,“大历初,( 穆宁) 贬 泉州司户参军事。子质诉其枉,三年始得通。诏御史覆视。”知穆宁之冤果历三 年,方得以昭雪,此处虽述,为其喊冤者为其另一子穆质,然其事不变。故,依 此可知,穆赞为父喊冤始于大历五年,然其父三年才得昭雪,即大历八年代宗下 诏褒表之,由此得出本文当作于大历八年( 7 7 3 年) 。又如:全唐文卷四十八 ( p 5 3 0 ) 遣送六祖衣钵谕刺史杨城敕一文,诏敕目录仅有题目及全唐文 卷数,订为代宗年间作,经查证知,本文又见载于五灯会元卷一。依此编年 本文当作于永泰元年( 7 6 5 年) 五月。复如:全唐文卷四十八( p 5 3 0 下) 迎 大觉禅师敕一文,诏敕目录亦未订作时,仅有题目及全唐文卷数,经查证 此文又见载于宋高僧传卷九,当作于大历三年( 7 6 8 年) 二月。全唐文( p 5 3 5 上) 卷四十八戒坛敕亦同。 ( 三) 、纠正唐代诏敕目录所录文章参校出处之误。 6 例如:全唐文卷四十六( p 5 1 0 下) 遣刘晏宣慰诸道诏一文,诏敕所 录其中一条参校出处为“鉴2 2 3 7 1 4 6 ”即指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三卷p 7 1 4 6 页,有关于本文的编年考订文字。笔者翻阅原文,发现所指之处并无与本文相关 之文字,经多方查证,在第7 1 6 4 页找到与本文相关之内容,可知日本唐代诏 敕目录此参校项误将p 7 1 6 4 记为p 7 1 4 6 。诏敕目录在全唐文卷四十七 ( p 5 1 9 下) 命诸道入钱备和诏一文的,诏敕目录注此条为唐大诏令集 作时为“大历元年正月,今查阅原书,知唐大诏令集明署本文作时为“大 历九年正月”由此可知。诏敕目录将“九年”记为“元年 。又如:全唐文 卷四十九( p 5 4 4 上) 改元大历赦文一文,通鉴卷二百二十四p 7 1 9 2 有录 文。日本诏敕目录记为通鉴p 7 1 2 9 ,误。 凡例 1 、本文以全唐文所录唐代宗李豫文录文之顺序,逐一进行编年。 2 、编年考证部分,广征相关文献典籍,有多个出处者,一并列出,并注明 异同。凡可编年之文,考订其作于某年某月。实难断定之文,注明大概 年限,一时难以编年之文注明待考,以期来者。 3 、本次考证参考了日本学者池田温先生主编的唐代诏敕目录一书,特 此注明,在考证过程中亦发现此书诸多疏误,在文中一并指出。 4 、本文在考证过程中,凡征引的旧唐书、新唐书、册府元龟、唐 会要、资治通鉴、唐大诏令集诸书,依次分别简称为:旧书、 新书、册府、会要、通鉴及大诏令。 8 清编全唐文卷四十六卷四十九( p 5 0 2 5 4 7 ) 代宗皇帝 唐代宗,名豫( 公元7 2 6 7 7 9 年) 初名傲,唐肃宗李亨长子。开元十四年十月 十三日生。二十年八月二十一日封广平郡王。讳傲,至德二年十二月十五日进封 楚王,马嵬坡事变后,他随肃宗北上,任为兵马大元帅,统帅诸将收复两京。乾 元元年三月改封成王,五月十九日册为皇太子,十月五日改讳豫。起初,肃宗皇 后张良娣与宦官李辅国互相利用,后来却有嫌隙。张皇后欲杀李辅国,废掉太子 李豫立自己的儿子。宝应元年四月( 公元7 6 2 年) ,李辅国与程元振将张皇后 杀死,肃宗驾崩,李辅国于同月拥立他为帝,宝应元年四月二十一日即位改年号 为“宝应”。宝应二年七月七日加尊号“宝应元圣文武皇帝”。大历十四年五月 二十日崩于大明殿,其年十月己酉葬元陵( 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3 0 里的檀山) 。 在位十八年,年五十三,谥“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大历十四年传位于长 子李适,是为唐德宗。 ( 一) 清编全唐文卷四十六( p 5 0 2 1 5 ) 授奉节郡王适天下兵马元帅制( p 5 0 2 下) 【参校出处】本文又见载于唐大诏令集( 以下简称大诏令) 卷三十六( p 1 5 6 ) , 题为奉节郡王适天下兵马元帅制。旧唐书( 以下简称旧书) 卷十一代 宗本纪( p 2 6 8 ) 节录本文。 【残缺讹夺】全唐文与旧书所载内容相同,但个别字略有不同。全唐文 所载为:“门下,国之大事,戎寄为先存以至公,岂惭于内举。”旧 书卷十一代宗本纪( p 2 6 8 ) 所载为“甲戌,诏:国之大事,戎马为先 存乎至公,岂惭于内举。 【编年考证】大诏令卷三十六载此诏全文,术署时间为“宝应元年四月十一 日”。 检旧书卷十一代宗本纪( p 2 6 8 ) 载:宝应元年四月,“甲戌,诏” 云云,自“国之大事,戎马为先。”至“特进奉节郡王适”,即节录本文,记此 诏为“宝应元年四月”。又检新唐书( 以下简称颞书) 卷六代宗本纪 ( p 1 6 7 ) 亦载“宝应元年四月甲戌,奉节郡王适为天下兵马元帅。 与本文 要旨合。 但,唐会要( 以下简称会要) 卷一( p 9 ) 载“宝应元年五月,充天下兵马 元帅,进封鲁王,”旧书卷十二德宗本纪上( p 3 1 9 ) 亦载,“代宗即位之 年五月,以上( 德宗李适) 为天下兵马元帅,改封鲁王。”所记时间与大诏令 不同,为“宝应元年五月”。 资治通鉴( 以下简称通鉴) 卷二百二十二p 7 1 2 5 ,有:宝应元年四月“甲 戌,以皇子奉节郡王适为天下兵马元帅。 所记时间与大诏令相同。 今按:封鲁王是史家记事连记追述之笔,德宗李适封天下兵马元帅是宝应元年四 月。 此诏当依大诏令时间作于宝应元年( 7 6 2 年) 四月。 加李辅国司空兼中书令兵部尚书食实封制( p 5 0 2 下) 【参校出处】本文又见载于册府元龟( 以下简称册府) 卷六六五2 4 a 【编年考证】册府卷六六五2 4 a 记载:宝应元年五月壬午制日“ 云 云,即为本文。检会要卷九十( p 1 6 4 1 ) 有“李辅国,八百户,宝应元年三 月二日敕”与本文要旨合。通鉴卷二二二( p 7 1 2 6 ) 有:肃宗宝应元年五月“壬 午,以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册府亦订为是时之诏。 又,旧书卷十一代宗本纪( p 2 6 8 ) 亦记载,宝应元年“五月已卯朔,以李 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余如故。”所记即为此事。 按:宝应元年四月改元宝应,丁卵( 18 同) 肃宗崩,己卯( 2 0 目) 代宗即位。 “宝应 为代宗年号,通鉴将此事归为肃宗有误,应归于代宗。 此诏当作于宝应元年( 7 6 2 ) 五月。 终丧制( p 5 0 3 上) 【参校出处】本文又见载于大诏令卷七十六( p 4 3 0 ) ,题为代宗行在期服 诏,旧书卷十一代宗本纪( p 2 6 8 ) 。 【残缺讹夺】全唐文与大诏令所录文同,但个别字不同,现录如下:全 唐文“公卿固清,俾听朝务( 大诏令为暮) 据( 大诏令为便) 移谅音。窃( 大诏令为“切 ) 惟哀思( 大诏令为荒) ,其百 l o 寮并( 此处大诏令加一字“宜”) 以此释服。朕将继( 大诏令为“此”) 武丁之道,恭默( 大诏令为“守”) 再周。不忍权夺( 大诏令为释) 。 凡庶( 大诏令为厥) 在位宜悉哀怀。” 【编年考证】大诏令纪服篇中录此诏全文,而记年缺,旧书有宝应元年五 月,辛卯制日“”所录云云,即为本文,记为宝应元年五月,今从旧唐书 定时。 t 此诏当作于宝应元年( 7 6 2 ) 五月 加李光弼实封仍与一子官三品制( p 5 0 3 上) 【参校出处】本文又见载于册府卷一百三十一( 8 a ) ,大诏令卷六十三( p 3 4 9 ) 亦载此诏全文,题为赐李光弼实封一子一官制。 【残缺讹夺】全唐文与大诏令文同但个别字不同,现录如下:全唐文 “副元帅太尉兼侍中都知( 大诏令无此字) 河南、淮南淮西、山南东道诸( 大 诏令为诸道) 节度行营事上柱国临淮郡王李( 大诏令无此字) 光弼。 自出( 大诏令无此字) 征移镇,高牙罢设,重鼎斯( 大诏令为新) 调,尤知武库之宝( 大诏令为深) ,实在云台之右。俭议永( 大诏令 为允) 谐,旧章斯举。可加食( 大诏令无此字) 实封二百户。 【编年考证】册府卷一百三十一( 8 a ) 载,代宗宝应二年正月戊子制日“功 崇望重,加以服章,可加食实封二百户仍与一子官阶三品,余并如故。”即 为本文。大诏令卷六十三( p 3 4 9 ) 录此诏全文,文末未署作时。今姑从册 府所订之时。 本文作于宝应:二年( 7 6 3 ) 正月 授刘晏吏部尚书平章事制( p 5 0 3 下) 【参校出处】本文又见载于册府卷七十三( 4 b ) 。大诏令卷四十五( p 2 2 5 ) 节录此文。 【残缺讹夺】大诏令节录此文,但文末与全唐文不同。现录如下:全唐 文文末为“可司空兼中书令兵部尚书,食实封八百户。”大诏令文末为“可 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封城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勋 及度支等使并如故。” 【编年考证】大诏令卷四十五( p 2 2 5 ) 节录此文,自文首“构广厦者,审象 于宏材”至“宜膺选众之举,用成亮采之功”题为刘晏平章事制,末署“广 德元年五月 。册府卷七十三载:代宗宝应二年正月制日“”云云,即为 本文。新害卷六( p 1 6 8 ) 载“广德元年,正月癸未,京兆尹刘晏为吏部尚书、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此数语与本文要旨相投。通鉴卷二百二十二p 7 1 3 8 ,载, 广德元年春,正月“癸未,以国子祭酒刘晏,为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度支等使 如故。 所载与本文要旨合。 今检旧书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七十三( p 3 5 1 1 ) ,载“宝应二年,迁吏部 尚书、平章事,领度支盐铁转运租庸使。 由此可知,刘晏任吏部尚书当在宝应 二年。故,大诏令末属时间误。今按:宝应二年七月,改元“广德”。旧 书,系后晋刘晌所著,成书早于大诏令、册府。今当依旧书所订 之时。 本文当做于宝应二年( 公元7 6 3 年) 正月。 封卫伯玉城阳郡王制( p 5 0 4 上) 【参校出处】本文又见载于大诏令卷六十一,题为封魏伯玉阳成郡王制。 【编年考证】旧书卷十一代宗本纪( p 2 8 7 ) 载:大历二年“六月,戊戍, 山南剑南副元帅杜鸿渐自蜀入朝。壬寅,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封城阳郡王。”册府 卷一百二十九亦载“大历二年,六月,封荆南节度、江陵尹卫伯玉为城阳郡王。 大诏令卷六十一录此诏全文,但文末未署作时。 检旧书卷一百十五,列传第六十五卫伯玉传载“广德元年冬,吐蕃寇 京师秉舆幸陕。以伯玉有干略,可当重寄,乃拜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充荆南节 度观察等使。寻加检校工部尚书,封城阳郡王。”所记与本文要旨和。 再检,旧纪卷十一( p 2 8 3 ) 记载,卫伯玉加检校工部尚书之时在永泰二年七月。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一,录“广德元年,代宗幸陕。以伯玉有干略可方面大事 乃拜荆南节度使。进封城阳郡王。”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三亦有“广德元年, 代宗幸陕。以伯玉有干略可方面大事,乃拜荆南节度使,进封城阳郡王。”诸书 所记卫伯玉封城阳郡王年为广德元年者,是为史家连记其历任官职赘述之笔。 1 2 今按:卫伯玉进封城阳郡王当在任工部尚书之后,可证旧书卷十一( p 2 8 7 ) 、 册府卷百二十九订时正确。 故,本文当作于大历二年( 7 6 7 年) 六月。 增修学馆制( p 5 0 4 上) 【参校出处】本文又见载于册府卷五十( p 5 6 2 ) ,旧唐书卷二十四,志 第四( p 9 2 2 ) 。唐会要卷三十六( p 6 6 8 ) ,旧唐书卷十一本纪第十一 ( p 2 8 1 ) 两书节录本文。 【编年考订】旧书卷十一,本纪第十一p 2 8 1 有,“( 永泰) 二年正月乙酉, 制日:即节录本文。旧书卷二十四,志第四p 9 2 2 ,有“( 永泰) 二 年正月,国子祭酒萧昕上言:崇儒尚学,以正风教,乃王化之本也。其月二十 九日,敕日”云云,即为本文。册府卷五十,p 5 6 2 有“永泰二年正 月诏日”云云,即为本文。唐会要卷三十六,p 6 6 8 有“永泰二年正 月十四日,国子祭酒萧昕上言,请崇儒学,以整风教,其月二十九日,敕一 即节录本文,自“顷以戎狄方虞”至“各委本司条件闻奏”。 册府、唐会要、旧纪、旧志均明署本作时为永泰二年正月。会要、 旧志更将r 期具体为“永泰二年正月二十九”。又检,资治通鉴卷二百二 十四( p 7 1 8 8 ) ,载“永泰元年,祭酒萧听上言:学校不可遂废。大历元年春, 正月,乙酉,敕复补国子学生。”所记与本诏要旨合,将此事定于大历元年。 今按:永泰二年( 7 6 6 年) 十一月,改元大历,7 6 7 年即为大历二年。且, 检唐代的历一书,永泰二年正月乙酉果为二十九只,与会要、旧志所 记内容合。故,资治通鉴所记时间有误。当以册府、唐会要、旧纪、 旧志为准。 本文当作于永泰二年( 7 6 6 年) 正月。 赐刘希超自尽制( p 5 0 4 下) 【参校出处】本文又见载于大诏令卷一百二十六( p 6 8 1 ) ,题为刘希耀赐 自尽制。 【编年考订】大诏令录此诏全文,文末未署作时。检旧书,卷一百八十四 列传第一百三十四鱼朝恩、刘希暹、贾明观传,载“( 大历) 五年,朝恩 ( 鱼朝恩) 所呢武将刘希暹微有过,忤上讽之。诏罢朝恩观军容使加实封通前一 千户。”鱼朝恩始疑,然每朝谒恩顾如常,亦不以载为意会。寒食宴近臣,朝恩 入谒,先是每宴罢必出还营,是日,有诏留之,朝恩始惧,言颇悖慢,上亦以旧 恩不之责,是日,朝恩还第,自经而卒,刘希暹亦下狱赐死。 所录与本文要旨 合。 再检通鉴卷二百二十四( p 7 2 1 5 ) ,记有“大历五年,刘希超内场自疑, 有不逊语,王驾鹤以闻。九月,辛未,赐希超死。 所记与本文要旨合,并以明 署作时,今亦从之。 本文当作于大历五年( 7 7 0 年) 九月。 许巴南贼自新制( p 5 0 5 上) 【参校出处】本文又见载于大诏令卷八十五( p 4 8 4 ) ,题为大历七年大赦 一文、文苑英华卷四百三十三( 8 a ) ,题为大历七年大赦天下制一文、册 府卷八十八( 1 8 b ) ,载“七年五月乙未制日”云云一文,本文为诸书文末部分 之节录。册府卷一百六十四( 2 3 b ) ,有“大历七年五月制”即为本文。 【编年考订】诸书皆订本文作时为大历七年五月,今亦从之。 【残缺讹夺】本文为一节录文章,节录自大历七年颁布的大赦文。 故,本文当作于大历七年( 7 7 2 年) 五月。 淮南早求言制( p 5 0 5 下) 【参校出处】本文又见载于册府卷一百二( 2 0 b ) 。 【编年考证】册府卷一百二( 2 0 b ) 载,“大历七年十一月制日”云云,即为 本文,并己明署本文作于大历七年十一月,今亦从之。 本文当作与大历七年( 7 7 2 年) 十一月 加马磷实封制( p 5 0 5 下) 【参校出处】本文又见载于大诏令卷六十三( p 3 5 0 ) 。 【编年考证】大诏令卷六十三( p 3 5 0 ) ,载此诏全文,题为加马磷实封制, 文末未署时间。 【残缺讹夺】全唐文与大诏令全文有一处不同,全唐文为“抚和其人, 一乃心力。”大诏令为“抚和其人,爰得众力。”本文载,马磷的官职为“四 镇北庭行军、兼泾原等州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上柱国、扶风郡王马磷”钦定续通志卷九,载大历九年“夏四月,壬辰, 大赦。五月,丙寅,加马磷尚书左仆射知省事。 旧书卷十一本纪第十一 ( p 2 7 9 ) 载,永泰元年“八月乙亥,河南道副元帅、泾原节度使,马磷封扶风郡 王。 检旧书卷十一本纪第十一( p 3 0 5 ) ,载“( 大历九年五月) 丙寅,加马磷 尚书左仆射、知省事。磷讽将士进状求宰相,故有是授。” 又检旧书卷十一本纪第十一( p 3 l o ) ,有“( 大历十一年十二月) 庚寅, 泾原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知省事、扶风郡王马磷卒。”可知马磷加实封当 在其任诸官之后,卒之前,即在大历九年五月至大历十一年十二月期间。 本文作年不确,仅知当作于大历后期。 追封华阳公主制( p 5 0 5 下) 【参校出处】本文又见载于大诏令卷四十二( p 2 0 8 ) 。 【编年考证】旧书卷十一,本纪第十一( p 3 0 4 ) 有“( 大历九年,夏四月) 乙未,华阳公主薨。”与本文要旨和。旧书卷五十二,列传第二载“大历 九年( 华阳) 公主薨。”大诏令卷四十二,录此诏全文,题为追封华阳公主 制,末明署作时为大历九年四月。诸书订时一致,今亦从之。新唐书卷八十 三列传第八诸公主载“华阳公主,贞懿皇后所生。韶悟过人,帝爱之。” “大历七年,以病丐为道士,号琼华真人。病甚啮帝指伤薨追封。”所述即与本 文要旨合。另,大诏令卷四十一录文册华阳公主文或与此相关,现列出 研究者更为充分的参校出处。 本文当作与大历九年( 7 7 4 年) 四月。 追封玉虚公主制( p 5 0 6 上) 【参校出处】本文见载于大诏令卷四十二( p 2 0 8 ) 。 【参校出处】大诏令卷四十二( p 2 0 8 ) 录此诏全文,题为追封玉虚公主制, 文末未署时间。 检文献通考卷二百五十八“代宗十八女:永清公主适裴仿、齐国昭懿公主适 郭暧、灵仙公主、真定公主、玉清公主、太和公主、玉虚公主、西平公主、章宁 公主、华阳公主入道不嫁、嘉丰公主适高怡、普宁公主适吴士广、长林公主适沈 明贞、并早卒。 紧随其后,注文有云“贞元二年具册,德宗不御正殿,不设乐 遂为故事。据此条或可考证此文当作于贞元二年,非代宗时文。 此文当作于贞元二年( 7 8 6 年) 贬王缙括州刺史制( p 5 0 6 上) 【参校出处】本文又见载于旧书卷一百一十八列传第六十八( p 3 4 1 3 ) 、 大诏令卷五十七( p 3 0 3 ) 。 【编年考证】旧书卷一百一十八列传第六十八( p 3 4 1 3 ) ,载,“大历十二 年三庚辰,代宗命左金吾大将军吴凑收载、缙于政事堂,载、缙皆伏罪。又制日: 一云云,即为本文。旧书卷十一,本纪第十一( p 3 1 1 ) 载,大历十 二年,三月“辛巳,制:中书侍郎、平章事元载赐自尽,门下侍郎、平章事王缙 贬括州刺史。”与本文要旨相投。大诏令卷五十七( p 3 0 1 ) 录此诏全文,题为 王缙括州刺史制文末未署时间。检续通志卷九,有“( 大历十二年,三 月) 辛巳,元载有罪伏诛,贬王缙括州刺史。”新书卷六十二表第二亦有 此说。诸书订时一致,今亦从之。 此文当作于大历十二年( 7 7 7 年) 三月。 授杨绾中书侍郎常衮门下侍郎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制( p 5 0 6 下) 【参校出处】本文见载于大诏令卷四十五( p 2 2 5 ) ,题为杨绾常衮平章事 制、册府卷七十三( 5 b ) 【编年考订】大诏令卷四十五p 2 2 5 ,录此诏全文,末署时间为大历十二年四 月。册府卷七十三( 5 b ) 办载“大历十二年四月制日”云云,即为本文。旧 书卷十一,本纪第十一( p 3 1 1 ) ,有“( 大历十二年) 夏四月壬午,以朝议大 夫、守太常卿、兼修国史杨绾为中书侍郎,尚书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常衮为门 1 6 下侍郎,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所记与本文要旨合。诸书订时一致,今亦从之。 此诏当作于大历十二年( 7 7 7 年) 四月。 赠李进礼部尚书制( p 5 0 6 下) 【参校出处】本文又见载于册府卷一百七十二( 1 2 a ) 。 【编年考订】册府卷一百七十二( 1 2 a ) ,载“代宗宝应元年七月即位,优诏 东宫官僚,并与改转愿守本官者亦听。李进初为帝东征从事,又为皇太子元帅参 佐,后至兵部侍郎卒。帝甚悼之,制日,云云即为本文。已注明此文作 于宝应元年。日本唐代诏敕目录订此文作时为宝应元年八月,今姑从之。 此文当作于宝应元年( 7 6 2 年) 八月。 封辛京杲晋昌郡王制( p 5 0 7 上) 【参校出处】本文又见载于大诏令卷六十一( p 3 3 2 ) ,录此诏全文,题为封 辛果京晋昌郡王制。 【编年考订】大诏令卷六十一( p 3 3 2 ) ,录此诏全文,末未署时间。新书 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七十二( p 4 7 5 4 ) ,录“从弟京果,字京果。信安王秫节 度朔方,京果与弟曼以策干说,棉评咨加异。后从李光弼出井陉,督趣荡先驱, 战嘉山尤力,肃宗异之,召见日:黥、彭、关、张之流乎! 累迁鸿胪卿,召为 英武军使。代宗立,封庸国公,迁左金吾卫大将军,进晋昌郡王,历湖南观察使, 后为工部尚书致仕。”所述于本诏要旨合。旧书卷十,本纪第十一( p 2 9 7 ) , 有“( 大历五年五月) 癸未,以羽林大将军辛京杲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 今按,京杲封晋昌郡王之确切时间,不可考。由新书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 七十二( p 4 7 5 4 ) ,此段文字可知京杲封晋昌郡王之后,又任湖南观察使一职。 由旧书卷十一,本纪第十一( p 2 9 7 ) ,可知其任湖南观察使时为大历五年 五月,由此推之,京杲封晋昌郡王之时,当在大历五年五月之前。 故,此文当作于大历五年( 7 7 0 年) 五月之前,确时不可考。 答郭子仪进诏敕诏( p 5 0 7 上) 【参校出处】本文又见载于册府卷六百七十( p 8 0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