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新版)苏教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新版)苏教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新版)苏教版.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新版)苏教版.doc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新版)苏教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七 记承天寺夜游基本目标:1、掌握重要文言实词如“念、寝、步、寻、互”和文言虚词如“但、耳、遂、盖、也”等。2、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提升目标: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闲人”的含义,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默一默:给加点字注音。乐者( ) 寝( ) 藻荇( )( ) 少闲人( )二、读一读:1、教师情感范读文章,学生倾听,听清字音和句读,初步感知全文,进入文本意境。2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结合课文下注释,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后组内交流读法,然后在班上汇报。“念”、“盖”、“但”这三个字略拖长,读出古文的韵味。预设:1.对于易读破的句子,划好节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想一想:1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2.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相与步于中庭,水中藻荇交横,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精读课文,感受作者复杂的感情。揣摩下列句子,应该读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解衣欲睡(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预设:扣住心里变化的过程,有心理情感起伏,推广到学生作文摇曳生姿。(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闲人的理解重点突破(文章开头“解衣欲睡”也是闲的表现)4.深入文本赏析景物描写语句(1)找出文中描写月夜景色的句子,读一读,找一找,划一划。(2)作者用什么方法描写月色的?写出了月的什么特点?(提示:抓住关键词语,写作方法体味原文的精妙。)追问: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学生想像画面,思考。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设计目的:解决目标3.预设:从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情感的角度赏析句子四课堂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等)目标:对于教师有所疏漏之处的补充,更透彻理解文本,鼓励学生思考,激发阅读兴趣。预设: 区别小石潭记及本文的作者情感等留一点给学生背诵的时间。五、练一练(见学案)十七 记承天寺夜游 班级 : 姓名: 一、读一读1.划分节奏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月色入户_ ()欣然起行_()念无与乐者_ ()相与步于中庭_()水中藻荇交横_()庭下如积水空明_()盖竹柏影也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_ 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 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 _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_ _ 二、想一想1精读课文,感受作者复杂的感情。揣摩下列句子,应该读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藻荇”是指_,此句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景物 的特点。三、课堂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等) 四、练一练1苏轼对月亮情有独钟,常把月光写得富有人情味儿,请写出下列诗歌中写月亮的句子。李白静夜思_王维山居秋暝_ 张九龄望月怀远_苏轼水调歌头_2阅读文言短文游白水书付过,回答问题。游白水书付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选自东坡志林) 【注】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殆:大概,恐怕。少北:稍向北。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倒(do)行:顺来路往回去。 击汰(ti):击水。汰,水波。珠壁 :此指倒影在水中的月亮。二鼓:二更;古代击鼓报时。 余甘:即橄榄。苏轼58岁时又一次被放逐,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虚衔,安置在惠州(今广东惠州)。绍圣元年(1094)十月初,到达惠州;十二日即游白水山,写了这篇短文。漫笔记录,可见当地风光,也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貌。 1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解释加点的词语。 (1)循山而过 (2)顾影颓然 _ (3)殆可熟物 (4)书以付过 _ 2. 用现代汉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