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论文)HW电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pdf_第1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HW电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pdf_第2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HW电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pdf_第3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HW电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pdf_第4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HW电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HW电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不确定性环境以及日趋严酷的竞争形式形势下找到有效的竞 争武器? 如何将庞大的网络资源转变为竞争优势? 怎样找到可持续的、稳健的发展道 路?这些重要的战略问题是现在 h w 电信公司领导者面对的最重要的战略决策问题。 企业管理者需要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坚持持续、稳定和务实的发展思路,合理制 定 h w电信公司的发展战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本文试图从战略层面上对 h w电信 公司的发展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本论文考察了电信行业和宏观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深入分析了 h w电 信公司面临的竞争形势,研究了 h w 电信公司的内部环境因素,对 h w 电信公司 面临的机遇和威胁,h w电信公司的优势及劣势,以及战略选择等问题进行了 专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从研究 h w 电信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开始,对政治、经济、人口等宏观环境因素 的分析中,明确了外部需求对企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用波特五力量竞争模型分 析了 h w 电信公司所处的严峻的竞争形势,明确了主要威胁,用外部因素分析矩阵得 到了主要外部因素分析的结论。通过分析 h w 电信公司的内部环境,找到了存在的主 要问题和内部优势,并使用内部因素分析矩阵得到了主要内部因素分析的结论。采 用 s w o t 矩阵和 b c g 矩阵进行了可选战略的分析,在确定了备选战略的情况下,采用 q s p m矩阵做出了战略选择。提出了合适的战略,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战略目标提出了 战略实施计划和措施。 。 关键词: 发展战略 固定电话 增值业务 市场渗透 ii abstract how to find out the effective weapon of competition in complex and uncertain environment? how to change the advantage of huge network to competition? how to find out a continuable and level- headed developing way? our administrators are faced these important strategic problem now. administrators have better hold on sober brain and persist in continuable, stable and effective developing thinking to establish reasonable developing strategy. basing on this intention, i try to discuss these developing problem upon strategic lay. this thesis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and the macro- society and macro- economy, makes an in- depth analysis of the competition situation which hw telecom is facing now, studies both the internal and the external factors of hw telecom, particularly researches into the special topics such a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s well as selection of strategies etc., which will be of certain theoretical value for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value for instruction. 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first. we find out 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factor of enterprise developing from external requirement through analyzing polity, economy and population. the port s competition model is used for analyzing the austere competitive situation and discover the main threaten. the efe is used to find the conclusion of external factors. the internal important problem and advantage are found through analyzing internal factors of hw company. the ife is adopted to make the conclusion of internal environment. based on all of these results, the swot and bcg are used to the analyzing of selecting strategy. the qspm is used for selecting suitable strategies from standby strategies. then the plans are given basing on these results. keywords: developing strategy fixed- line phone value- added services market penetration 1 1 绪论 1.1 战略管理概述 提起战略,人们自然想起这是军事家和企业家应该考虑的事情,其实,无论是 个人,还是企业,都会经常碰到有关战略方面的问题。一般地说,战略就是主要涉 及组织的远期发展方向和范围,在理想情况下,它应使资源与变化的环境,尤其是 它的市场、消费者或客户相匹配,以便达到所有者的预期希望 1 。战略的内涵包括: 使 命 ( m i s s i o n ) ; 远 景 ( v i s i o n ) ; 目标 ( o b j e c t i v e ) ; 行动 ( a c t i o n s / t a s k s ) : 控 制 ( c o n t r o l ) : 激励( r e w a r d s ) 。如: 从行业的高度来理解,中国电信业的使命应该是让 中国消费者真正享受到时时、处处、人人之间的通信服务和信息价值。中国电信业 的目标应该是创建世界一流的电信运营商,使中国电信业能具备国际竞争力,立足 世界电信业之林,并占据重要地位。 企业选择战略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权衡结果,它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所以说,企业制定完发展战略以后,管理就是必须的,因为企业的战略制定的成功 与否都取决于管理的结果 2 。企业战略管理是指企业战略的分析制定、评价选择以及 实施控制,使企业能够达到其战略目标的动态管理过程。它与经营管理的区别在于, 战略管理是宏观的、复杂的、非日常的,它牵涉到企业整个组织范围,将对企业产 生重大影响和变化, 同时它是以客观环境或期望为动力 3 。 而企业经营管理是微观的、 日常的,它是在企业小范围变化,并以资源为动力。战略管理模型图见图 1- 1。 图 1 - 1 战略管理模型图 2 从上面的战略管理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 战略管理包含四个要素, 即: 战略分析、 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战略评价。 在战略制定的过程中,企业的首要任务就是进行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在不了解 自己不了解市场环境的情况下制定的战略必定是盲目的 4 ,必将遭受失败,而有效的 内外部环境分析将为企业战略制定和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孙子曰“知己知彼,百 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无论是在战场还是 商场,这个精辟的论断历经历史的考验 5 。所谓知己就是进行内部分析,了解自己的 能力,知彼就是对外部环境尤其是对手的分析,现在的市场就是战场,我们的企业 也必须做到知己知彼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 而战略选择指战略的产生、评估、选择。结合内外部分析结果,企业可以按使 用 s w o t ( 优势、弱点、机会、威胁) 矩阵、s p a c e ( 战略地位与行动评价) 矩阵、b c g ( 波 士顿咨询集团) 矩阵、i e ( 内部、外部) 矩阵、大战略矩阵等五种矩阵分析方法得到可 选的战略,最后利用 q s p m ( 定量战略计划) 矩阵进行决策 6 。 战略选择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战略评估过程不仅要保证所选战略的适应性, 而且需要具有可行性和可接受性。战略选择本质上是一个对各种方案比较和权衡, 从而决定较满意方案的过程。战略选择并不是一个完全理性的过程和纯逻辑的行为, 它实际是一个管理测评问题,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它可能是不同利益集团讨价还价 的产物和不同观点的折中 7 。 如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各省公司发展小灵通业务就很 好地说明这一点。 在选择出合适战略后如何贯彻、实施将是首要任务。它包括: 管理战略变革; 计 划和分配资源; 组织结构和设计; 如何在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各层次间分配及使用现有 的资源; 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还需要获得哪些外部资源以及如何使用,是在各部门间 平均分配还是重点支持某些项目; 为了实现即定的战略目标,还需要对组织机构做哪 些调整; 这种调整对各部门和有关人员产生怎样的影响; 他们是支持还是反对这种变 革; 为了保证目标和任务的完成,管理人员需要掌握管理组织变革的技术和方法 8 。 最后作为战略管理的最后一步也是下一个循环的开始,战略评价对企业利害攸 关。及时的评价可以使管理者对潜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 战略评价是保证实现既定目 3 标的必要条件,用于战略评价的标准有 4条: 协调、优越、一致和可行 9 。战略评价 是为避免高额开支和不利影响,不要过于强调评价的作用,不要仅仅只对企业绩效 进行评估,必须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来评价。 因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不是本文重点,故本文将着重于进行战略分析和战略选 择。 1.2 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加强企业战略研究 和战略管理正在成为现代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国际趋势。因此,企业战 略研究和战略管理正引起众多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的高度重视 1 0 。特别是对于激烈 竞争的电信业来说,哪一家电信运营商发展方向选择得对,谁就赢得未来竞争的主 动权和优势,如果哪一家电信运营商发展方向逆势而行,谁就会发生企业困境,就 象 1 0 0年前,有人预言电话要替代电报,许多人不肯相信,结果事实充分证明,不 管你承认不承认,电话替代电报的大势不可逆转,早认识早主动,晚认识就会陷于 被动。 武汉通信业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同时在国家经济腾飞的利好宏观环境下,赶上 了中部崛起的良好机遇,在近几年取得了空前的发展。而湖北电信 h w分公司( 以下 简称 h w电信公司) 作为目前武汉通信业历史最悠久的企业,先后经历了数次拆分的 痛苦,数易其名,在突然产生并且强度迅速加剧的竞争环境中艰难前进。如何在新 的竞争形势下找到有效的竞争武器? 如何将庞大的网络资源转变为竞争优势? 怎样找 到可持续的、稳健的发展道路? 这些重要的战略问题是企业领导者面对的最重要的战略决策问题。经过改革开 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武汉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在中部崛起的有利政策下, 武汉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步伐在加快,消费者信息需求更加多元化、国际化, 通信领域的竞争层次随之提升 1 1 。面对复杂多变的不确定性环境以及日趋严酷的竞 争形式,企业管理者就必须要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坚持持续、稳定和务实的发展 思路,合理制定 h w 电信公司的发展战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本文试图从战略层面 4 上对 h w 电信公司的发展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根据电信业的不断发展,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分析,结合 h w 电信公司的战略目标,对 h w 电信公司进行发展战略分析,并做出了战略选择。 从研究 h w 电信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开始,对政治、经济、人口等宏观环境因素 的分析中,明确了外部需求对企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用波特五力量竞争模型分 析了 h w 电信公司所处的严峻的竞争形势,明确了与移动业务的异质竞争是主要的威 胁,并提出了以小灵通作为移动业务竞争手段的战略;用外部因素分析矩阵得到了 主要外部因素分析的结论。通过分析 h w 电信公司的内部环境,找到了在市场营销、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找到了武汉的网络资源优势和财务管理等方 面存在的内部优势,并使用内部因素分析矩阵得到了主要内部因素分析的结论。采 用 s w o t 矩阵和 b c g 矩阵进行了可选战略的分析,在确定了备选战略的情况下,采用 q s p m矩阵做出了战略选择。提出了市场渗透战略、相关多元化战略、成本领先和前 向一体化战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战略实施计划和措施。 5 2 hw电信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 2.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1 ) 我国现行电信行政管理体制、政策法规及影响 电信行政管理体制指我国电信行政管理组织的机构设置所处地位、职能权限划 分和活动方式的总和。2 0 0 0年 9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二 条规定: “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对全国电信业实施监督管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在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依照本条 例的规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电信业实施监督管理。 ” 。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指信 息产业部,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指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 1 2 。 2 0 0 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 安全的决定 ,2 0 0 0 年 9 月,国务院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 、 互 联网信息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 ,2 0 0 1 年国务院制定并颁布了外商投资电信企业 管理规定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信息产业部等四部局联合制定的电信业务经营许 可证管理办法 , 2 0 0 1年信息产业部颁发了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 、 电信 网间通话费结算办法等文件,并实行网间质量月报制度,使互联互通问题得到了 极大的改善。针对价格战不断升温以及电信资费违规行为的问题,监管机构先后出 台了关于加强依法治理电信市场的若干规定( 部 4 5 3号文件) 和关于进一步加 强电信资费监管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以此引导电信运营企业走向更为理性的竞 争。电信业开始进入到依法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1 3 。 总结世界各国政策监管发展演变的过程,背后原因在于电信业的发展阶段以及 竞争环境和市场结构的变化。“管制建立”主要是针对电信垄断经营者的高价低质、 损害消费者福利进行的管制,比如价格控制、服务质量要求、市场准入限制等方面。 其后,电信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的变化推动电信市场开始从垄断到竞争的变革,“放 松管制”主要针对管制的弊端和效果提出,并与市场化改革基本同步。 6 中国电信业同样经历了建立管制和管制改革的阶段。但我们长期面临三大特殊 国情:国有经济主导市场竞争,区域市场差异巨大,电信业发展、改革与开放同步 推进。这些因素使得中国的电信管制比其他国家速度更快力度更大,也更有自身的 特色。第一阶段是以 1 9 9 8 年组建信息产业部为标志,此后为了适应国情,建立了分 级管理的派出机构:各省区市通信管理局,其任务是引入竞争者并维护市场竞争; 第二阶段是 2 0 0 2 年后, 为适应新的市场格局变化, 我国电信管制快速进入调整阶段, 即管制改革和放松管制,这一时期主要任务是探索政府监管职能变化,将工作重心 由“打破垄断、引入竞争”逐步转移到“优化市场结构、提高管制效率”方面。2 0 0 1 年 1 2 月中国加入 w t o 组织,电信市场全球化的步伐骤然加速,外资准入开始成为市 场准入制度的重要内容 1 4 。 目前, 中国电信监管体制具有如下四大特征:采取“政监合一”的管理模式。一 级机构两级组织,突出中央政府集中垂直监管。网络集中监管,业务领域分别管理。 间接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党的十六大把政府职能定位集中概括为经济调节、 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此为指导,国家对电信业的经济管理职能应当 包括制订政策和实施监管两个方面。因此,长期而言电信监管体制应当转向“政监 分离”的管理模式。但反观已经成功建立 政监分离 管制模式的市场经济国家他们 在实施 政监分离 时的条件值得我们借鉴:法律制度健全,特别是政府依法行政的 传统已经确立;政府和企业完全分离,尤其是产权关联度很低,避免了利益的同源 性;广泛确立了私人财产权制度,使得监管信号能够引导市场竞争行为;公开透明、 广泛参与的公共决策程序,政策目标最大程度避免强势利益集团的干扰 1 5 ;如果以 上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则无法解决 政监分离 带来的目标冲突问题。就目前而言, 上述前提条件在我国还不完全具备。所以,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电信管制机构 仍将维持“政监合一”的监管模式。 五年以来,我国电信监管以政企分开、破除垄断、鼓励竞争、促进发展为工作 目标,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和适应发展要求的 监管机制,为维护国家、企业和用户的利益做了大量工作,为电信行业的未来发展 奠定了良好基础。电信监管政策对目前中国电信市场造成的影响如下: 7 ( 1 ) 我国互联互通环境大为改善。 ( 2 ) 我国电信服务质量显著提高。五年以来,我国电信监管机构始终坚持“以人 为本,和谐发展,提升服务质量,全方位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工作目标,不遗 余力地加强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工作。 ( 3 ) 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综合治理手段,不断加强电信市场监管,大 力推进网间互联互通,努力制止行业恶性价格战,坚决遏制竞争恶性事件。同时, 电信监管机构还积极倡导电信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行业新风,引导电信企业 强化“竞合”观念,开展理性竞争。 ( 4 ) 国内电信运营商,贯彻电信条例 ,围绕条例的原则和要求,树立理性竞 争的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坚持合法、规范的市场经营策略, 在依法经营的基础上,开展充分、有序的竞争。自觉遵守监管规定,规范竞争行为, 积极引导市场竞争超越简单的“价格战”,向着比服务与业务能力、比管理与效益 水平的更高层次发展。电信运营商将维护市场秩序置于与企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 不断加强与其他运营企业的联系与沟通,积极主动、扎实有效地推进互联互通工作, 建立健全日常联络、故障处理等规范,依法协调和处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保障网间互联互通。切实维护客户的合法权益,改善行业竞争环境。 ( 5 ) 加强资费管理方面,国内电信运营商严格履行资费报批流程,不断规范通信 市场价格。遵照“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不构成不正当竞争”、“所定资费不 低于成本”三大原则。 ( 6 ) 在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加强对新兴运营商的非对称管制,营造有效 竞争格局。监管机构认为有效竞争,是将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两者有效协调,既打 破垄断,引入竞争,又有必要的政府管制,防止过度竞争,以此达到消费者和运营 商多赢,求得社会效益最大化。在各国电信垄断被打破、相关电信业务市场有效竞 争形成之前,非对称管制都是各国电信管制最显著的特征。而我国电信法和反 垄断法尚未出台。电信市场仍处于完全不对称竞争状态,政府有必要从巩固电信 体制改革成果,尽快形成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出发,继续强化对电信市场的监 管,通过实行不对称管制政策,给新兴运营企业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中国网通、 8 铁通、联通、卫通是我国电信监管机构各项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我国电信监管 机构卓有成效工作的受益者 1 6 。如允许电信资费在国家定价的基础上向下浮动 1 0 % ; 在互联互通上,制定了强制性互联互通政策,明确了争端解决运行机制,并加大了 政府监管部门的干预和处罚力度。 ( 7 ) 普遍服务依靠主导运营商实现 。目前的普遍服务依然延续旧体制下形成的 依靠主导运营商交叉补贴支付普遍服务成本的模式,它与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不相 适应。 2 ) 入世后,我国在电信方面的主要承诺及其影响 从 2001 年年底正式加入 wto 时算起,中国入世已经迈过了五周年的门槛。中 国政府遵守当初的承诺,在这几年中逐步开放相关的行业。2004 年 12 月 11 日,中 国基础电信业务的闸门向外资打开,外资可以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国内及国 际基础电信业务领域建立合资企业,持股比例最高可达 25%,这一比例在 2007 年将 达到 49%,且不再有地域限制。此外,外资运营商还可以在中国 17 个城市中的中资 移动电话公司中参股,持股比例从现在的 35%提升至 49%。而根据信息产业部 2004 年 5 月最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所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 ,调整后 的基础电信业务包括固定电话的市话和长途、移动通信(包括 3g)、卫星通信、因特 网数据业务、国际通信基础设施业务等,涵盖八大项接近 30 个小项的业务领域 1 7 。 简而言之,目前国内运营商涉及的绝大部分业务,包括普通消费者日常使用的通信 服务都已经向外资开放。 中国政府兑现了五年前设定的承诺,而企业更看重市场现实的状况。在外资看 来,此次基础电信开放只是“象征性地开放” 。我国对涉足基础电信业的经营资质把 控非常严格,如外资只能通过合资在北京、上海、广州及三大城市之间开展基础电 信业务,这在实际的操作上存在难度。毕竟,电信运营具有全程全网的特点,单独 在一个城市或者几个城市开展电信业务的意义不大,而且成本高昂。在现有政策范 围内,外资要进来就必须挑选一家本土运营商作为合作伙伴,而 2004 年以来,我国 电信市场纷纷传出重组的消息,外资在合作伙伴的挑选上一时难以决断。外资逡巡 市场之外的另一个因素是进入中国市场所需的高额成本。如果外资想在中国市场占 9 据一定的份额,必须投入 10 亿美元从头开始建网。此外,国内当前的电信市场环境 也让国外运营商心存顾虑,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个充分竞争、管理有效的电信服务 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电信法迟迟不能出台,电信行业的监管方面也 没有形成有效的体制。 外资电信运营商面对着他们觊觎已久的中国市场,却只能在中国市场的门缝里 观望,甚至在基础电信市场开放,外资完全可以就基础电信业务提出申请的今天, 相关部门至今并未收到任何申请报告。可以看出,外资在短期内还将继续观望。 3 ) 武汉市政府的发展思路 从新世纪开始,武汉市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 的发展阶段。新世纪武汉发展遵循“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长远战略目标:争取经过 3 0 多年的持续奋斗,把武汉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城 市,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优化城市综合发展环境, 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中期战略目标:用新世纪初的 1 0 - 1 5年时间,把武汉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 重要发展极,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人民生活、社会文明等各个方面基本实现现 代化,努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系统,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 长远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近期战略目标:2 0 0 6 年2 0 1 0 年,经过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把武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教育基地、交通通信枢纽,中部地区的先进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中心,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真正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 重要战略支点,进而为建设国际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1 8 。 武汉政府对通信发展的举措:2 0 0 6 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年, 按照十一五 计划的要求,电子信息产业要依托“武汉中国光谷”,重点发展以软交换技术为 代表的下一代网络设备与终端、 以3 g 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设备与终端、 以光纤入户技术为代表的宽带接入设备、以高亮度半导体发光器件为代表的新型光 电器件。大力发展数字电视、i p 电视、信息家电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和激光加工设备。 加强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和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实施新型光纤 10 光缆、3 g系统、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等新型显示器件、汽车电子、集成电路、激光 成套设备等一批重大项目,巩固光纤光缆、激光产业规模及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的 优势地位,形成比较完备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链,使我市成为国内光通讯设备及器件、 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成为世界光纤光缆研发生产基地之一。 到 2 0 1 0 年,光纤光缆产量超过 1 5 0 0 万芯公里,手机产量超过 1 0 0 0 万部,显示器件 产量达到 1 0 0 0 万台。 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要以促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为目标,突出产业重 点,提升服务质量。改善电信基础服务,积极发展和规范电信增值服务。大力发展 电子商务,建立功能配套的安全论证体系、网上支付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进一步 发展电子政务,积极推进政府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建立共享的公 共信息资源库。积极发展信息咨询服务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入户工程。大力发展软 件产业,建立完善软件工程中心、测试中心和认证中心,鼓励软件企业推广 c m m和 p m m 认证。 武汉市政府明确提出发展下一代通信业的重点领域有三块:下一代移动通信 (3 g )系统和终端、下一代网络(n g n )软交换系统设备、下一代宽带光纤接入 (f t t h ) 产品。在下一代宽带光纤接入产品领域,东湖高新区先行一步。在 2 0 0 4 年率先在长 飞公寓建好 f t t h试验网,1 5 8户实现光纤到户:依托一根光纤,住户看数字电视、 上以太网等全部信息需求可满足。武汉市将支持烽火通信、长飞等企业,从本地市 场快速起步,竞争这个国内数百亿元市场。 武汉政府信息化建设:武汉十一五计划中明确提出推进数字武汉建设,提升信 息资源开发能力和服务能力,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平、建设水平和覆盖率, 加强数字化信息的应用、管理,形成以信息资源数字化为基础、宽带骨干网为支撑、 信息化应用系统为平台的现代信息网络。 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经济运行监控系统、 城市征信系统、人口基础信息系统,逐步建立多源、多尺度、多分辨率、多时态的 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和相关宏观经济信息、企业基础信息、人口信息等数据库, 推进信息资源共建和共享,提高信息资源数字化开发水平和服务水平。 11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地下信息管网综合规划和建设。加强宽带通信网、数 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数字电视和高清晰度数字电视 ( h d t v ) ,拓展网络交互电视( i p t v ) 等多媒体业务,实现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实施电 子信息系统的并网工程和资源共享,推进“三网融合”。提高网络质量,扩大宽带 骨干网覆盖率,加快光缆环网、有线宽带网络和基于 3 g 的移动宽带网络建设。推进 光纤入户工程,基本普及城镇宽带网,实现光纤进社区、百兆进楼栋、十兆进家庭。 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密码保障、网络信任、应急与灾备、网络保密技术检 查等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到 2 0 1 0年,有线电视网家庭接入率达到 9 0 % 以上,互联网 普及率达到 4 0 % 以上。 推进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健全公共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公共数据交换中心、 公共应用平台、互通网关和数据网关等系统。实施数字政府、数字家庭、数字社区、 数字城市圈和物流大通关、一卡通等信息化应用工程,不断改进网上便民服务。完 善“中国武汉”电子政务网,提高政务公开程度,基本实现政府行政许可项目“一 网式”办理。全面建设和完善武汉信息港,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宽带城域网的高速 互联,巩固武汉在全国重要的通信枢纽地位。 2 0 0 4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武汉市以政务网络平台和宽带交 换中心两项基础工程为起点,以电子政务建设为先导,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依 托 h w 电信公司建设了武汉政务网,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政务部门办事效率,强 调为市民服务、为企业服务和为提升改造老工业基地服务的“三服务”理念,促进 了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使武汉城市信息化水平迈上了一个 新的台阶。 目前,武汉政务宽带网络平台已延伸到市级 9 1 个局级单位、1 5 个区和开发区, 2 2 4 个乡镇、8 8 9 个社区,按“以需求定项目,以应用促建设”的思路,通过网上行 政审批系统的推动,全市 1 3 个区及 2 个开发区共计有 4 6 2 个区属委办局连上政务宽 带网络平台,一批市直部门的二级单位也连上该平台。共有 1 . 3 4 万台电脑连接在市 电子政务平台上。我市已形成市、区、街、社区四级网络,政务网延伸到了社会最 基层每一个社区。武汉宽带信息交换中心为全市不同营运商的信息互通起到了 12 重要的枢纽作用,实现了“同城信息,本地交换”,截止到 2 0 0 4年 1 0月底为止, 其流量为 1 8 万千兆字节。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网络接入问题,在光纤入户和驻地网 建设方面,针对我市信息网络管线建设现状,提出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 管理”思路和成立集约化管线公司的方案;在阳逻开发区进行信息网络管线“三统 一”试点,制定了新区管线规划;现正在着手制订驻地网及接入信息网络管线建设 (含光纤入户的)有关技术规定。 按照“应用、规范、整合、安全”的指导思想,武汉市将继续加快城市信息基 础设施建设,规范城市信息网络管线建设管理,进一步延伸和完善政务网络,强化 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完善政务门户网站建设,保障信息安全;要充分整合信息资 源,强化资源共享,大力推进基础信息和公用信息的互联互通,有效降低信息应用 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要在重点应用系统建设的基础上,促进信息化应用向纵深发 展。 2.1.2 经济环境分析 1 ) 中国整体经济环境 在经济方面我国通过改革开放 2 0 多年来的努力,综合国力加强,人民生活水平 有了较大的改善,市场经济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经济成绩不仅被中国人民所接受, 且被国际社会肯定,令人鼓舞,我国的经济正在以持续、稳定、健康的良好态势发 展。国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政策的不断改良,使国民的消费意识和消费水平都得到 很大的提高,这样利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为通信运营商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信息 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先导、主导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的认同和强化。 2 ) 武汉经济取得的成就 武汉十五期间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坚持以发展为主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 断加大工业强市、项目兴市力度,强化投资,促进消费,扩大出口,经济增长质量 明显提高,经济实力日益增强。2 0 0 5 年,全市生产总值 2 2 3 8 亿元,“十五”年均增 长 1 3 % ;全口径财政收入 3 8 9 亿元,“十五”年均增长 2 5 . 3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 0 5 5 亿元,“十五”年均增长 1 5 . 2 % ,五年累计完成 3 6 0 1 亿元。 13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坚持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 务业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钢铁、汽车、光电子等产业 在全国的优势地位进一步确立,汉正街等都市工业园创新发展 1 9 。2 0 0 5年,全市规 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7 3 0 亿元, “十五”年均增长 1 6 . 8 %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8 0 0 亿元, “十五”年均增长 1 8 . 9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 1 2 8 . 6亿元,“十五”年均增长 1 2 . 7 % 。 三 次 产 业 结 构 由 2 0 0 0 年 的 6 . 7 4 4 . 2 4 9 . 1 调 整 到 2 0 0 5 年 的 4 . 9 4 5 . 5 4 9 . 6 。 城市面貌显著变化。坚持规划先行,建管并重,优化城市布局,改善城市基础 设施,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功能。新建、改建、扩 建道路 1 1 2 3 公里,完成 3 9 7 公里长江、汉江堤防整险加固工程。建成白沙洲大桥、 军山长江大桥、轻轨一号线一期、“川气入汉”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顺利 推进两江四岸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成环城森林生态工程。2 0 0 5年,全市公路通车 里程 4 7 8 1 公里,比 2 0 0 0 年增长 2 9 . 4 %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 7 . 6 % ,城市人均公共绿 地面积 9 . 2 2 平方米。 农村建设进入新阶段。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紧紧抓住“特色、规模、品牌、 效益”四个环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设 6 2 . 5万亩优质农产品正规化基地和 8 5 个畜牧养殖小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初具规模。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免征 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积 极化解村级债务,农民负担大幅下降。更新改造 1 5 座大型排涝泵站,整险加固大中 型水库,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农村面貌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坚持以改革开放促发展,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民营经 济发展迅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各项配套改革协调推进。国有中小型 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依法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累计 1 3 2 1 项,占全部审批项目的 8 8 . 3 % 。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扩大,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制度和公共财政框架 初步确立。城市低保制度逐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初步建立。国内外资本聚集武汉 的趋势日益明显, 对外贸易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2 0 0 5 年, 实际利用外资 1 7 . 2 亿美元, 五年累计 8 0 . 3 亿美元;实现外贸出口 2 5 . 4 亿美元,五年累计 7 9 . 9 亿美元。 14 社会发展取得新进步。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积极运用公共财政,充分整合 社会资源,加大公共事业投入,全面推进社会进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 育、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电动汽车、水环境改善等 十大科技专项取得阶段性进展。薄弱学校治理和优质高中建设成效明显。成功抗击 “非典”等重大突发事件,覆盖全市城乡的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 基本建成。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初步建立,城市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 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通过实施“社区 建设 8 8 3行动计划”和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提高城乡 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2 0 0 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 0 8 4 9元,“十五” 年均增长 9 . 9 % ;农民人均纯收入 4 3 4 1元,“十五”年均增长 8 . 0 % ;城镇居民人均 住房建筑面积 2 5 . 5 平方米。“十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5 % 以下。 3 ) 武汉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建 设水平、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推进总体小康向更高水平、 更加全面、比较均衡的小康提升,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十 一五”时期具有特别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我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 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机遇。有利于提升我市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 中的战略地位,争取国家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的支持,加快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 全省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机遇。有利于进一步强化我市的腹地支撑,提 升武汉区域经济中心的集聚辐射功能,推动我市与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实现互利 共赢。 消费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机遇。有利于我市拓展市场空间,在全国统一市 15 场建设中进一步发挥得中独厚的优势,不断完善区域大市场体系,形成投资与消费 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的机遇。有利于我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村生 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快城镇体系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突破性地解 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十一五” 时期,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减少污染的基础上,我市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是: 经济总量与结构。全市生产总值 4200 亿元,年均增长 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 5000 美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14%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14.9%以上;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比“ 十五” 末提高 1.4 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比重提高 4.4 个百分点。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到 6 5 % 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5 % 以下;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6 0 万人;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 3 0 万人。 科技教育。r 计划生育率 9 8 . 9 4 % , 比上年提 高 0 . 0 6 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2 4 . 2 5 平方米 ,比上年末提高 0 . 3 3 16 平方米 ;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3 7 . 5 6 平方米,比上年末提高 1 . 7 5 平方米。年末, 每百户城区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电脑 4 1 . 6 0台、空调器 1 2 0 . 4 0台、移动电话 1 0 4 . 6 0 部。 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 8 3 . 9 台、 固定电话 7 0 . 8 部、 移动电话 4 4 . 6 部、影碟机 4 2 . 2 台。 2 0 0 4 年武汉全市总人口增长率控制在 0 . 6 以内,2 0 0 5 年2 0 0 8 年人口增长率 按 1 左右进行预测,2 0 0 8 年末户籍总人口将达到 8 1 7 . 8 1 万人 2 0 。详情见表 2 - 1 武 汉市户籍总人口现状及预测,见图 2 - 1 武汉 2 0 0 3 - 2 0 0 8 年人口增长趋势图。 表 2 - 1 武汉市户籍总人口现状及预测 人口(万人) 年份 城市人口 农村人口 总人口 人口增长率 2 0 0 3 4 7 4 . 9 7 3 0 6 . 2 1 7 8 1 . 1 8 1 . 7 0 % 2 0 0 4 4 8 0 . 6 7 3 0 5 . 2 3 7 8 5 . 9 0 0 . 6 0 % 2 0 0 5 4 8 6 . 4 4 3 0 7 . 3 2 7 9 3 . 7 6 1 . 0 0 % 2 0 0 6 4 9 2 . 2 7 3 0 9 . 4 2 8 0 1 . 7 0 1 . 0 0 % 2 0 0 7 4 9 8 . 1 8 3 1 1 . 5 3 8 0 9 . 7 1 1 . 0 0 % 2 0 0 8 5 0 4 . 1 6 3 1 3 . 6 5 8 1 7 . 8 1 1 . 0 0 % 0 1 0 0 2 0 0 3 0 0 4 0 0 5 0 0 6 0 0 7 0 0 8 0 0 9 0 0 2 0 0 3 2 0 0 4 2 0 0 5 2 0 0 6 2 0 0 7 2 0 0 8 年度 人口数( 万人) 城市人口 农村人口 总人口 图 2 - 1 武汉 2 0 0 3 - 2 0 0 8 年人口增长趋势图 17 5 ) 地理环境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位于中国腹地的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水交汇处, 是全国交通的重要枢纽和特大城市。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 汉水交汇处。东经 1 1 3 4 1 1 1 5 0 5 ,北纬 2 9 5 8 3 1 2 2 2 1 。东端在新 洲区柳河乡将军山,西端为蔡甸区成功乡窑湾村,南端在江夏区湖泗乡刘均堡村, 北端至黄陂区蔡店乡下段家田村。市区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成, 通称武汉三镇。周边与湖北省黄州、鄂州、大冶、咸宁、嘉鱼、洪湖、仙桃、汉川、 孝感、大悟、红安、麻城等 1 2 个市、县接壤,形似一只自西向东的彩蝶。在我国经 济地理圈层中,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与邻省的长沙、郑州、洛阳、南昌、九 江等大中城市相距 6 0 0公里左右,与京、津、沪、穗、渝、西安等特大城市均相距 在 1 2 0 0 公里左右。 截止 2004 年底,武汉市辖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蔡甸、 江夏、黄陂、新洲、东西湖、汉南 13 个区。武汉市国土面积 8467.11 平方公里,为 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4.6。武汉总属江汉平原,大部分地区在海拨 50 米以下,黄陂、 新洲北部属中低丘陵地区,为大别山的绵延部分。河流水系由北部丘陵向南发展, 注入长江。平原部分湖泊众多,地势低平,是很好的农耕地区。 武汉处于中国经济地理的核心位置。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少有的集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电信于一体的重要交通通信枢纽。武汉科技教育 事业发达。拥有 35 所高等院校,736 个科研设计单位,10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5 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武汉地处中国内陆市场腹地,是内陆最大的流通中心,武汉 商品市场集散功能强,具有极其广泛的辐射作用。武汉是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 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 ,武汉市将规划建设江南、江北两个核 心区,在核心区周围布局 10 个中心区片,在主城边缘布局 10 个综合组团。 (目前尚 处在规划中) 核心区主要集中体现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和中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职能, 重点布局以商业、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