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后汉书》李贤注商榷.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是以中华书局点校本( 1 9 6 5 年) 后汉书为语料,以后 汉书李贤注为研究对象。在内容上,笔者对庞大的语言材料进行理 解和分析,辨别和比较,总结和归纳了值得商榷的8 5 个字词,并分 门别类,着重挖掘了字词训释的某些疏失。在形式上,笔者采用了多 样的论证方法和训释手段。 本文结构简单,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部分。第一部分即为引 言,介绍了作者,注家,研究现状,研究价值,研究对象,研究任务, 研究方法以及材料取舍的标准。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是论文的核心 部分,它从误训同义复词,虚词误训为实义或实词误训为虚义,疏于 通假,误释破读,不明词义而致误。不明语境而致误,增字为训,误 释连绵词等八个方面对李贤注进行商榷。第三部分为结语部分,对本 论文进行总结。 关键词:后汉书,李贤注,商榷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i sb a s e do n ”b o o kh o u h u n s h u ”p u b l i s h e db yz h o n g h u a b o o k s h o p ( 1 9 6 5 ) ,w h i c h i sf o c u s e d o nl i x i a n sn o t e st o ”b o o k h o u h a n s h u , a n dd i s c u s s e si t so m i s s i o n sa n dp r o b l e m so hs o m ea n c i e n t e x p r e s s i o n s i nt h ea r e ao f c o n t e n t , t h ea u t h o ru n d e r s t o o da n da n a l y z e d , i d e n t i f i e da n dc o m p a r e dt h eh l l g em a t e r i a lo ft h el a n g u a g e ,a n dt h e n s u m m a r i z e d8 5q u e s t i o n a b l ew o r d sa n dp h r a s e s ,c a t e g o r i e dt h e ma n d f o c u s e do nt h em i n i n gm i s h a po fc e r t a i nw o r d s f o r m a l l ys p e a k i n g , iu s e av a r i e t yo f v e r i f i c a t i o nm e t h o d sa n d e x p l a n a t i o nm e a n s 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i ti sv e r ys i m p l e i n c l u d i n gt h r e ep a r t s :t h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 b e d ya n dt h ee n d ,t h ef i r s tp a r ti n t r o d u c e st h ea u t h o r , t h e a u t h o ro ft h ee x p l a n a t i o n ,t h es t a t u sq u oo ft h er e s e a r c h ,t h ev a l u eo ft h e r e s e a r c h , t h eo b j e c t i o no ft h er e s e a r c h , t h et a s ko ft h er e s e a r c h ,t h e m e t h o d so ft h er e s e a r c h ,t h es t a n d a r do ft h em a t e r i a l sc h o i c e t h e s e c o n dp a r ti st h em a i np m tj so ft h ec o r et h e s i s i tc o n s i s t so ft h e f o l l o w i n go fe i g h tp h a s e s :m i s t a k e n l ye x p l a i n i n gs y n o n y m o u sw o r d s , c o n t e n tw o r d sb e i n gm i s t a k e nf o rf u n c t i o no n e so rf u n c t i o nw o r d sb e i n g m i s t a k e nf o rc o n t e n to n e s ,n e g l e c t i n g q o n g j i a ( 通假) ,m i s t a k e n l y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n g p o d u ( 破读) ,l e a d i n g t oe r r o rb e i n gn n k n o w nf o fi t s m e a n i n g s ,l e a d i n gt oe r r o rb e i n gu n k n o w nf o ri t sc o n t e x t , a d d i n gt h e m e a n i n g t ot h ew o r d s ,m i s i n t e r p r e t i n g “l i a n m i a nw o r d s ( 联绵词) ,1 k t h i r dp a r to ft h i s p a p e ri s i t sc o n c l u s i o n , s i m p l ys u m m a r i z i n g t h e c o n t e n to f t h i st h e w s k e yw o r d s :”b o o kh o u h a u s h u ;l i x i a n sn o t e ;d i s c u s s i o n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合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月 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年月 日 日期:年月 日 后汉书李贤注商榷 1 引言 1 1 范晔与后汉书 范晔( 公元3 9 8 4 4 5 年) ,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人。他出生于 一个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 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 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著有古今善言。因此,范晔有很 深的家学渊源。 范晔少年时代就表现出过人的才华,宋书本传称赞他“少好 学,博涉经史,菩为文章”。在他那样的家庭环境下,养成了他孤 傲,自负,不拘小节的性格,“性精微而有思致”。他一生愤世嫉俗, 表现出了异端的性格,敢于“讥谤圣时,上议朝廷,下及藩辅”,他 担任过很多的官职,但一直都受到权贵们的打击和排挤。 范晔是南北朝时期造就出来的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深受儒家 思想的熏陶,却又轻视名教,不守礼制;在学术上,尤其在史学上才 华横溢、博通古今,但在政治上“识无远概”,良莠不分,在生活上 更是纵情声色,不拘小节。 元嘉中,他担任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元年,他因为得罪了 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他郁郁寡欢,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 志向,他计划写十纪、八十列传、十志,合为一百卷,但十志还没写 出,就被告发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而遭杀害。致使后汉书未 能全部完成,给中国古代史学留下永远的遗憾。 后汉书是南朝宋范晔撰写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自 东汉光武帝刘秀到汉献帝刘协1 9 5 年的历史,是我国继 汉书之后 的第二部断代史。在范晔以前,已经有不少人用纪传体编撰东汉一朝 的历史,但皆湮没不闻,而独范书能流传下来并成为。四史”之一, 就是因为他能撷取众家之长而去其他之短,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范 硕士学位论文 晔编写后汉书的时候离东汉灭亡的时间有2 1 2 年,其间的历史不 可避免地难以寻求,只能够依靠前人的记述。他主要利用了东观汉 记和魏晋以后1 2 家记载东汉历史的著述。另外,东汉明帝诏令班 固作世祖本纪以及其他功臣事传,这也可以作为范晔写作后汉 书的资料。【1 m o 】 后汉书在史学和文学都具有巨大的成就。其一:对后汉一朝 史事是比较按直笔而书,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他对史事无须避讳, 俱直书其事。其二:扩大列传门类,另立个人专传作为补充。后汉 书将人物性质相同的集中在一起,以类相从,使某一历史事件或某 一历史人物得到集中反映。其三:详简得宜,善于突出一篇的中心思 想。范晔的后汉书的每一篇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其实,以 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难免存在“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 前后屡出”( 史通二体) 之弊,但范晔慎重考订,严密组织,避 免了这样或那样的弊端。其四:他冲破封建等级。向往社会底层人物。 正如有人所说:“宰相多无述,而特表逸民,公卿不见采,而惟尊独 行。” 2 1 后代人都对其有着高度的评价,南宋学者王应瞵说:“史裁如范, 千古能有几人。”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说:“后汉书详简得宜,无复 出叠见之弊,”该书断限完整,结构也完整,又有较高的文学成就, 所以范晔曾自负地说:“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近代学者黄侃 亦是推崇备至,曾经如是说:“吾读范汉书,虽欲罢而不能也。”由此 可见,无论从文字上来说,还是从内容来说,后汉书都是一部很 好的史学名著。 1 2 李贤与李贤注 李贤( 公元6 5 3 6 8 4 年) ,唐朝章怀太子,后汉书注就是 他在从立为太子( 公元6 7 8 年) 到废为庶人( 公元6 8 4 年) 的六年间 所做的。唐高宗第六子,武后所生,因谥号“章怀”而得名。 后汉书李贤注商榷 后汉书问世后,南朝梁刘昭最先作注。他搜集各种后汉书 及相关材料补注范晔后汉书及司马彪续汉书,“昭又集后汉 同异,以注范史,世称博悉。”清人钱大听说:“昭本注范史纪传,又 取司马氏续汉志兼注之,以补蔚宗之阙,故于卷首特标注补,明非蔚 宗原文也。”后汉书原无志,现在所见“志”是刘昭将他作注的司 马彪的后汉书八篇志补入,刘注绝大部分已散佚,只有八篇志的 注传下,继续给范书作注的是唐朝章怀太子李贤等,他们对后汉书 的本纪和列传作了注,旧唐书章怀太子贤:“贤又召集当时学者 太子左庶子张大安、洗马刘讷言、洛州司户格希玄、学士许叔牙、成 玄一、史藏诸、周宝宁等,注范晔后汉书表上之,赐物三万段, 仍以其书付秘阁。”新唐书三宗诸子传:“贤又招集诸儒:左庶子 张大安、洗马刘讷言、洛州司户参军格希玄、学士许叔牙、成玄一、 史藏诸、周宝宁等,共注范晔后汉书。”其内容“着重训诂,跟刘 昭不同”。 h i p l o - n 所以,本课题后汉书李贤注商榷,当然是指李 贤等为后汉书的本纪和列传部分做的注,而不包括刘昭注。 后汉书注是范晔后汉书传到今天的最古的注,也是我国 古代著名史注之一。清代著名学者王先谦曾叹为后汉书作注之难: “不通训诂则文字之假借不明,不熟悉其典章,则掌故之沿革不备, 不能遍得其遗碑断刻之文词,则一人之历官行事固有不得其详者矣。” 【3 1 曲5 l 并说:毫不逊色于颜师古的汉书注。他尤其注意字词的训释, 可以帮助理解一些古代词语的含义,对后人读懂和理解后汉书做 出重要的贡献。 1 3 后汉书及注的研究现状 在“四史”的研究中,后汉书的研究可谓是很少的,关注力 度是很不够的,而对后汉书李贤注傲的研究可就更少。对于后 汉书李贤注,人们研究还很不够。还没引起充分的重视。现所能见 到的仅有:训诂方面,有顾义生的( 后汉书) 李贤注辨析;校勘方 硕士学位论文 面,有曹金华的( 后汉书) 及李贤注校勘拾遗,力之的( 史记) 、 ( 汉书) 、( 后汉书) 注札记、胡爱英的( 八家后汉书辑注) 辨疑 等;语法方面,有孙良明的李贤( 后汉书) 注的语法分析:综述 方面,有周晓瑜的李贤( 后汉书) 注评议。虽然各方面都有所涉 及,但还远远不够。 1 4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价值 在四史中,人们对史记和汉书研究较多,而对三国志 和后汉书就研究较少。三国志和后汉书均成书于魏晋时 期,是研究魏晋时期语言的重要语料。对他们进行语言研究,可以帮 助我们进一步弄清处于过渡时期的语言的实际情况。方一新、王云路 在六朝史书和汉语词汇研究一文中指出:“首先,唐以前古籍散 失严重,而五部史书以其正史的特殊地位得以基本完整地保存下来, 无论是从材料的真实性上看,还是从篇幅数量上看,在同时期的中土 文献中都是罕有其俦,值得充分重视。其次五部史书中收录了大量的 诏令、奏疏、信札、文章,保存了许多民谣传语,更有浅白的对话, 生动的叙事,其中不乏方俗口语词。利用这些门类齐全、风格多样的 材料,可以探寻汉魏六朝词汇特别是口语词汇的基本面貌和演变规 律,具有其他类别作品无法取代的研究价值。” 4 1 p 1 4 3 1 余让尧在宋 书词语札记一文中指出“通过这一时期的文献,考查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语言特点,研究这一时期的语言和先秦两汉、隋唐宋明语言之 间的同异,对我们进一步了解汉语发展的历史,无疑会有重大的意 义”。【5 7 9 】 而后汉书注是唐朝李贤等的著作,肯定反映出当时的语言面 貌,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就能更好地研究两者之问的语言差异。除 此之外,很少有作品对注的研究,因此,本文以后汉书( 中华书 局点校本,1 9 6 5 年) 为第一手材料,以后汉书李贤注为研究对 象。对其在训诂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尝试性研究和整理,是一件很 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不仅为整理后汉书注作些先期工作,而且 后汉书李贤注商榷 如果能从一千多年前的李贤注中提出一些值得商榷的富有建设性的 注释,那将也是很有意义的。不过,由于时间,精力,学识各方面 的限制,本文只选取后汉书李贤注的不足之处进行商榷,其它方 面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研究。 1 5 本课题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后汉书李贤注,本课题从后汉书的 语料入手,参照古文献材料,借鉴前辈学者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方法和 研究成果,继承传统训诂学、音韵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后汉书 李贤注进行分析、整理,着重探讨其训诂方面,对某些或由于时代的 变化,或词义的发展,或由于原来的疏忽而训释不当的词语进行商榷, 为全面研究后汉书略献薄力。因此,本课题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 对后汉书李贤注的有些注解进行商榷。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陆宗达、王宁的训诂方法和理论,这 些方法和理论为我们探讨后汉书李贤注的训诂方法和训诂实践提 供了方法和理论的指导,结合后汉书李贤注的特殊性,采用共时 考察和历时比较的方法,对于后汉书中的有些注解,或由于时代 的变化,或词义的发展,或由于原来的疏忽,李氏等释训得不是很精 当,笔者分门别类地从几个角度着手进行整理爬梳。首先采用比较研 究的方法,将后汉书李贤注跟后汉书原文比较,或从语言环 境,或从句法意义,或从句子结构等方面进行考察,如果有不协调或 不妥之处就验之有关文献资料。然后采用归纳分析方法,从文献中找 出了大量具体的材料,再对其进行归纳和分析,辅之以相关的证据, 在运用论据时,既采用内证,又采用外证和旁证。此外,我们还将采 用数据统计法等方法。 1 6 本课题语料的取舍择定 本课题是以1 9 6 5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后汉书为底本,对其中 的语料进行选择,整理,商榷,同时也涉及到经书、史书、子书和 说 文等字书。本课题是 后汉书李贤注商榷,所以,语料只选择李 硕士学位论文 贤为后汉书的本纪、列传所做的注,未曾选入刘昭的八志三十卷 注。还有,引用的例子不包括国名,人名,地名,神名,祭祀名,官 名等,只收入较为常见的普通词语。在对后汉书李贤注进行商榷 时候,如果某一个词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训释错误,按主要原因来 归纳。综合这些语料,我们对后汉书李贤注进行了较全面而细致 的探讨,发现并商榷了后汉书李贤注中的某些疏漏,作出了一些 新的疏证和尝试。希望能通过如此的研究,对后汉书李贤注的研 究有些裨益。 2 后汉书李贤注商榷 后汉书问世后,南朝梁刘昭最先为之作注,其注偏重事实的 补充而略于文字的训诂,后来基本散佚了。唐朝的章怀太子李贤等为 范书作注跟刘昭不周,而注重文字的训诂。学者们对李贤的注都给予 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对某些词语进行了精准的释训,可以帮助理解词 语的含义,给后人读后汉书带来了方便。王先谦说李贤注后汉 书不比颜师古注汉书差,此说绝非溢美之辞。可惜非一手所成, 不免有疏漏驳杂之处。本文对李贤注中一些不安的地方进行商榷,现 归纳如下,以就教于方家。李贤注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2 1 误训同义复词 高邮王氏父子在其著作中经常讲到“古人行文不避重复”、“古人 自有复语”,就是指的同义复词。同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 的词素构成,他们的意义基本上是一致的。或者可以说,同义复词即 同义字的重复,同义字在修辞中是镶嵌的增字用法的必要条件。而其 目的是在拉长音节,使语气更为充足,使语意更加充实。后汉书 中就有很多词语是由两个单音节组成的同义复词,但李贤未能注意到 同义连文而分别训释;或者将不是同义复词的词语训为同义。 2 1 1 将同义复词分别训释 李王邓来列传第五:“歙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日:o eooj * ”网晒嘲 后汉书李贤注商榷 李贤注:“质,正也。” 按:“质”宜训为“问”,“质责”即问责。责亦为问,质责同义 连用。逸周书大匡:“百官质方。”朱右曾集训校释:“质,问也。” 太玄玄数;“爰质所疑于神于灵。”范望注:“质,问也。”文选任 畴( 为萧扬州荐士表) :“质疑斯在。”李善注:“质,问也。”尝文选班 固( 幽通赋) :“恐魍魉之责景公。”李周翰注“责,问也。”在文献 中。“质责”经常连用一起,史记汲黯传:“黯数质责汤于上前。” 即问责汤于上前。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浮以书质责之日。” 即用书信质问他说。后汉书皇甫规列传:。卓放置酒欢会,坚寿 直前质让,责以大义,叩头流涕。”此亦为“质让”同义连用。 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第十二:“百姓怨嵩,谈者罐撵。”【q 删 李贤注:“赢,谤。” 按:。蔫”当训为“怨”,。怨嵩”同义连文。说文藉部: “嵩,痛怨也。” 7 1 i p 5 8 1 汉书五行志上:“作事不时,怨嵩动于 民,则有非言之物而言。”颜师古注:“赢,痛怨之言也。”柳宗元 贵州刺史邓君墓志铭:“人无怨赢以苦役。”蒋之翘注:“蒜, 怨也。”左传昭公八年:“怨豢动于民。”李维琦等注:“怨 蒜,怨恨。怨言。赢,与怨同义。8 】匝5 5 2 】 章帝八王传第四十五:“外令兄弟求其纤过,内使御者侦伺 得失。”r e b , 1 7 9 9 1 李贤注:“侦。候也。广雅日:侦,问也。” 按:。侦”宜- p t l 为“伺”。训“侦”为“候”,犹可说也,“侦”、 。伺”和“候”义相近也,但不可引 广雅谓其为“问”,此“候” 非“问候”之“候”。“侦伺”为同义词连用。 文选沈约( 齐故 安陆昭王碑文) :“侦谍不敢东窥。”李善注:“侦,伺也。”资 治通鉴后梁纪五:“使潘在迎侦察外事。”胡三省注:“侦,伺 也。”柳宗元唐故特进三司扬州大都督南府君睢阳庙碑并序:。口 穴中伺。”蒋之翘辑注:“侦,伺也。”循吏列传任延:“于 是徼外蛮夷夜郎等慕义保塞,延遂止罢侦候戍卒”李贤注:“侦, 7 硕士学位论文 伺也。” 吴盖陈臧列传第八:“但外围急,不得走耳。宜小挺缓,另 得逃亡,逃亡则一亭长足以禽矣。”【6 1 【p 6 9 5 l 虞傅盖臧列传第四十八:“贼得宽挺,必谓我怯,群恶争势, 其离可必。”【6 p 1 8 7 7 1 李贤皆注:“挺,解也。” 按:训“挺”为“解”,不妥,宜训为“宽”或“缓”。“解” 与“宽、缓”的语义有别,程度有异。“宽”、“缓”和“挺”同义 连用,故有“挺缓”和“宽挺”同义复语,丽且位置可以颠倒。吕 氏春秋仲夏:“挺重囚。”高诱注:“挺,缓也。”国语吴 语:“王安挺志。”韦昭注:“挺,宽也。”资治通鉴汉纪三 十五:“宜小挺缓。”胡三省注:“挺,宽也。”后汉书鲁恭 传:“仲夏挺重囚。”李贤注:“挺,犹宽也。” 李王邓来列传第五:“晨兴鸿邵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鱼稻 之饶,流衍它郡。” 6 l i p 5 州 李贤注:“衍,饶也。” 按:“衍”宜训为“散、布”,与“流”意思接近,“流衍它郡” 即扩展,散布到别的郡县。汉书司马相如传上:“离靡广衍。”颜 师古注:“衍,布也。”文选张衡东京赋) :“仁风衍而外流。” 薛综注:“衍,布也。”文选枚乘( 七发) :“衍溢漂疾。”李善注: “衍,散也。”如:后汉书杜笃传:“衍陈于起岐梁。”李贤注: “衍,布也。” 邓寇列传:“罪无申证,狱不讯鞠。”【6 1 【p 6 1 7 】 李贤注:“讯,问也。鞠,穷也。” 按:“鞠”通“鞫”,两者古音同属见纽觉部。书盘庚:“尔 为自鞠自苦。”孙星衍今古文注疏;“鞠,周鞫。”广雅释诂三王 念孙疏证:“鞠,鞫字异义同。”“鞫”为“问”义,与“讯”同义。 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鞠狱不实。”如淳日:“鞠者,以其 辞决罪也。”即审讯犯人。汉书车千秋传:“未闻九卿廷尉有所鞫 后汉书李贤注商榷 也。”颜师古注:“鞫,闯也。”玉篇革部:“鞫,问鞫也。”袁张 韩周列传:“及其理楚狱,未尝鞫人于臧罪,其仁心足以覃乎后昆。” “鞫”亦为“问”。可见,“讯鞠”即为同义复词,因此,- p l i “鞠”为 “穷”,不确。【9 】 钟离意列传;“建武十四年。会稽大疫,死者万数。意独身自 隐亲,经给医药,所部多蒙全济。” 6 l i p l 4 0 6 1 李贤注:“隐亲谓亲自隐恤之。” 按:“隐亲”前的。身自”为。亲自”之意,如果再将“隐亲” 训为“亲自隐恤”则语意重复,犯增字为训之忌,此其一也。“隐” 与“亲”意义一致,是同义复词,而李氏断然将其分开而释,此其二 也。广韵;“隐,痛也。”“亲,爱也。”“亲”与“隐”义近,并非 “亲自”之意。释名释亲:“亲,衬也,言相隐衬也。”清王先谦 释名疏证补释亲属第十一:“苏舆日:衬疑当作锟。”释文 引 说文:“亲,至也。”仓颉篇云:“亲,爱也,近也。”一切 经音义卷四:“锟,至也,近也。”“锟”与“亲”声义并近,与“隐” 意义基本一致。是同义复词。【1 0 l 全译书:“钟离意亲自因恤病人, 为他们寻医问药。”f l l 】匝1 1 2 0 】于文意契合。 循吏列传王涣:“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 6 l p 2 4 6 s 李贤注:“剽,劫夺也。” 按:李氏训“剽”为动词“劫夺”,恐非,宜训为形容词“轻”。 “剽轻”为同义复词,共同修饰中心词“少年”,意谓“多次交通那 些轻浮的游手好闲的少年。”如训为动词“劫夺”,则望文生训。汉 书陈汤传;“且其人剽悍。”颜师古注:“剽,轻。”文选曹植( 白 马篇) :“勇剽若豹螭。”李善注引方言日:“剽,轻。”广韵笑 韵:“剽,轻。”1 1 2 1 p 4 2 汉书地理志下:“已患其剽悍。一颜师古 注:“剽,轻也,急也。”“剽轻”经常连用在一起,如:后汉书千 乘贞王伉传:“并任侠通剽轻。”亦可颠倒之,如:资治通鉴晋纪 二十四:“晋人轻剽。”所以,“剽”乃“轻”义。为同义连用。 郑孔苟列传论:“察其定举措,立言策。” 6 1 1 9 2 2 9 1 l 硕士学位论文 李贤注:“措,置也。” 按:李氏注“措”为“置”,恐非。“举措”为“定”之宾语, 与“言策”相对为文,为名词“措施”。广韵暮韵:“措,举也。” f 1 2 1 宙1 4 9 1 礼记中庸:“故时措之宜也。”郑玄注:“时措,言得其时 而用也。”孔颖达疏:“措,犹用也。”意谓考察他制定举措,议定计 策。“举措”,玄应音义卷一引苍颉篇:“措,施也。” 2 1 2 将不是同义复词的词语训释为同义 。樊宏阴识列传:“文吏则去法律而学诋欺。” 6 1 1 1 , “2 6 】 李贤注:“诋亦欺也。” 按:“诋”训为“欺”,欠妥,宜训为“诬”。“欺”与“诬” 意义迥乎有别。玉篇云:“诋,都礼切,讦,居谒切,攻人之阴 私也。”汉书哀帝纪:“除任子令及诽谤诋欺法。”颜师古注: “诋,诬也。”汉书张汤传:“必舞文巧诋。”颜师古注:“诋, 诬也。”后汉书朱浮传:“因以峻文诋之。”李贤注:“诋, 诬也。” 光武帝纪第一下:“惟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吏人为隗 嚣所诖误者,又三辅遭难赤眉,有犯法不道者,自殊死以下,皆赦除 之。”1 6 1 0 4 s l 李贤注:“说文:诖亦误也。” 按:“诖”宜训为“欺”。“诖”诚有“误”义,但于此未为妥 当。隗嚣公孙述列传中记载;“嚣知帝审其诈,遂遣使称臣于公 孙述。”由“诈”可知,“诖”为“欺”或“欺诈”也。广雅释 诂二:“诖,欺。”汉书王莽传上:“即有所间非,则臣莽 当被诖上误朝之罪。”“诖上误朝”即“欺骗皇上,耽误朝廷”。 2 2 虚词误训为实义或实词误训为虚义 王引之经传释词自序云:“自汉以来,说经者宗尚雅训, 凡实义所在,既明箸之矣,而语词之例,则略而不究;或即以实义释 之,遂使其文扦格,而意亦不明。”0 3 1 p 1 1 王氏所说的“语词”就是虚 1 0 后汉书李贤注商榷 词。我们一般根据词语的语法功能和语汇意义来划分实词和虚词从 语法功能上来看,实词能够充当短语和句子的成分。虚词不能充当短 语和句子的成分;从语汇意义来看,实词表示某种实在的意义,虚词 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后汉书李贤注中偶有以实义来释虚词或有以 虚义来训释实词的情形。现略举一二。 2 2 1 虚词误训为实义 王刘张李彭卢列传第二:“光武日:顾得全身可矣。( 杜) 威日: 邯郸虽鄙,并力固守,尚旷日月,终不君臣相率但全身而已。”1 6 1 p 4 9 4 l 李贤注:“顾犹念也。 又冯衍列传:“顾尝好傲傥之策,时莫能听用其谋,喟然长叹, 自伤不遭。” 6 1 p 6 1 李贤注;“顾犹及也。” 按:上两处“顾”当训为“特也,但也”。“只,只不过”的意思。 前一例根据语境,意即只得保全性命可以了。“顾”与下文的。但” 相呼应。后一例“顾尝好傲傥之策”之“顾”,亦即为“但也。”经 传释词卷五:“顾,犹但也。”【1 3 j 【p 1 1 9 】读书杂志汉书第十二盖 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顾受将命。”王念孙按:。顾,犹特也。” 1 4 1 “凡 汉书中顾字在句首者,皆当训为特。”史记越世家:“彼非不 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顾有”即“但有”。史记刺客传: “吾每念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刘淇助词辨略卷四引此 语日:“顾,但也。”p s l p 2 0 1 1 词诠:“礼记祭统注云:顾,但 也。”t 1 6 1 位m 1 后汉书马援列传第十四:“卿非刺客,顾说客耳。” 言他不是刺客,只不过是说客罢了。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虽卧洛阳。庸得安枕乎? ”t 6 l p 1 2 1 羽 李贤注:“庸,用也。” 按:“庸”宜训为。岂”、“安”,为表疑问的副词。“庸得安 枕乎”即难道能安于枕席吗? 助字辨略卷一:。庸岂也,安也, 何也。”苟子宥坐:“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刘淇注: “庸安,重言也。”1 1 5 p 3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将庸何归? ” 硕士学位论文 东山邵氏日:“即覆说上文君死安归? ”刘淇按:“庸何,重言 也。杜注训庸为用恐非。”【1 5 l i p 3 】左传庄公十四年: “而谋召君者,庸非贰乎? ”李维琦等注:“庸,岂,难道。”1 8 1 1 p 7 9 】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庸犹何也,安也,讵也。庸何同意,故 亦称庸何。庸安同意,故亦称庸安。庸孰犹庸讵也。解者多训为用, 失之。” 1 3 l i p 7 6 】 文苑列传赵壹列传:“昔郦食其长揖汉王,今揖三公,何 遽怪哉? ”1 6 1 i p 2 6 3 2 】 李贤注:“左传日:岂不遽止。杜预注日:遗,畏惧。” 按:李注引杜预注训“岂不遽止”的“遽”为“畏惧”,不确。 “遽”宜训为“遂”或“就”。“遽”常常受“岂、何、奚”等词的 修饰,组成“岂遽”、“何遽”、“奚遽”等,表示反问,义为“难 道就”、“为什么就”。吕氏春秋察今:“其父虽善游,其子 岂遽善游哉? ”“岂遽”即难道就。墨子公孟:“虽子不得福, 吾言何遽不善? 而鬼神何遽不明? ”淮南子人间篇日:“此何 遽不能为福乎? ”史记郑世家日:“往何遗必辱? ”“何遽” 即为什么就。说苑臣术:“翟黄不说日:触何遽不为相乎? ” 意谓“我翟黄为什么就不能够当宰相呢? ”0 7 l i p 3 1 9 1 苟或列传:“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 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1 6 p 2 2 蚓 李贤注:“尚书日:虽尔身在外,乃心无不在王室。乃, 汝也。” 按:此文中“乃”非人称代词“汝”,当为连词“而”,李注误 以为代词。“而”是连词,用来连接分句或句子,表示递进或转折关 系,与前面的“虽”呼应。如苟子王霸:“将以为乐,乃得忧 焉。”很显然,“乃”于此表转折。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六:“乃, 犹而也。”【1 3 l 春秋宣公八年:“日中而克葬。”而在春秋定 公十五年:“日下昃,乃克葬。”在相同的语境里,同样的意思一 用“乃”,一用“而”。又仪礼燕礼:“大夫不拜乃饮。”郑 后汉书李贤注商榷 注:“乃,犹而也。”全译书:“将军虽然在外面防御祸难,但 内心却无时无刻不想着朝廷。”【1 1 1 啤9 3 1 1 因此“乃”应训为虚词“而”, 读来怡然理顺。 马援列传第十四:“若大姓侵小姓,黠羌欲旅距,此乃太守事 耳。”【6 l 【p 8 3 7 l 李贤注:“旅距,不从貌。”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旅距,聚众相拒耳。”【3 i p 蚓 按:李贤注失之笼统租略,王先谦注犹可商也。从词义上看,王训“距” 为“拒”,是,但“旅”义训释不够精准。尽管“聚众相拒”置于文中, 明白晓畅,但皆不如训“旅”为副词“俱( 起) ”。礼记乐记: “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郑玄注:“旅,犹俱也。俱进俱退, 言其齐一也。”国语越语上:“欲其旅进旅退也。”韦昭注:“旅。 俱也。”说文句读矿部:“旅,俱也。”因此,“黠羌欲旅距”意 即狡猾的羌部落想要起抗拒。“旅”为范围副词,从语法语义上看,都 无不契合。 2 2 2 实词误训为虚义 符融列传第五十八:“郭林宗始入京师,时人莫识,( 符) 融一见嗟服,因以介于李膺,由是知名。” 6 1 p 2 2 3 2 】 李贤注:“古人相见,必因绍介。介,因也,言因此人以相接见 也。” 按:注“古人相见,必因绍介”,甚确,然训“介”为“因”, 则不妥,宜训为“介绍”或“绍介”。首先于文意未安,且未知“以” 后省“之( 郭林宗) ”。如果训为“介绍”或“绍介”,则文从字顺。 其次,谢承书日:“融见林宗,便与之交。又绍介于膺,以为海 之明珠,为耀其光,鸟之风凰,羽仪未翔。膺与林宗相见,待以师友 之礼。遂振名天下。融之致也。”可知,“介”有“介绍”或“绍介” 之意。玉篇人部:“介,绍也。”汉书谷永传:“无 一日之雅,左右之介。”颜师古注:“介,绍也。”文选李康( 运 命论) :“其所以相亲也,不介而自亲。”李善注:“介,绍介也。” 硕士学位论文 这也与全译书相吻合:“郭林宗刚到京师的时候,当时没有一个 人了解他,只有符融一个人刚见到郭林宗就认为他是一个大贤人,因 而对他非常佩服,大加赞赏,并把郭林宗介绍给李膺,由于这件事, 符融才大大地出了名。”【1 7 l i p 2 8 5 5 】 2 3 疏于通假 王引之经传述闻序:“训诂之指,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 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 涣然冰释;如以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鞫为病也。”【l3 】因此,我 们在训释时,如有诘屈聱牙的地方,可以考察一下是否通假,是否真 正具备音同或音近的通假条件,再进一步考察它是否有文献资料作根 据,但不可随意为之或胡乱揣测。而后汉书李贤注则未能全部注 意到通假现象,现举例如下。 吴盖陈臧列传第八:“及汉至莫府,上兵簿,诸将人人多请 之。” 6 1 p 6 7 1 李贤注:“莫,大也。” 按:“莫”诚有“大”义,但于此未为确诂。“莫”通“幕”, 即幕府。“莫”“幕”古音同,同属明纽铎韵,故可相通。别雅 卷五:“莫府,幕府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上功莫府。” 司马贞索隐:“莫,当为幕,古字少耳。”汉书李广传:“莫 府省文书。”颜师古注:“莫府者,以军幕为义,古字通单用耳。” 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第十九:“此天所以谴告王者,欲令失 道之君,旷然觉悟,怀邪之臣,惺然自刻者也。” 6 1 i p l 0 1 1 l 李贤注:“刻犹责也。” 按:“刻”通“劾”,意即检举揭发罪状。“刻”溪纽职韵,“劾” 匣纽职韵,“刻”、“劾”职韵叠韵,声纽相近,故亦可通。说文力 部段玉裁注:“按劾字俗作亥刁。从刃,恐从刀,则混于刀部之刻 也。” 1 s l t p 7 0 1 1 广雅德韵:“劾,俗作亥刃。”朱骏声说文通 训定声:“劾,字亦误作钢。” 1 9 1 说文刀部:“从刀亥声, 后汉书李贤注商榷 勒。”【1 8 】陋”9 l “劾”“刻”盖形近而误也。汉书叙传:“刻 石。”萧该音义:“曹大家本作劾石。”文选幽通赋:“妣聆 呱而劾石兮。”李善注:“应劭日:刻其必灭。羊舌氏本或为劾。” “自劾”在后汉书中屡见。如显宗孝明帝纪第二:“三公免 冠自劾。”郭饭列传第二十一:“因自劾专命,帝美其策,不以 咎之。”所以,“刻”宜通“劾”。 文苑列传傅毅列传:“咨尔庶士,迨时斯勖。日月逾迈,岂 云旋复f 哀我经营,旅力靡及。”【6 】睇6 1 0 】 李贤注:“旅,陈也。言己欲经营仁义之道,然非陈力之所能及 也。” 班彪列传:“若然受之,宜亦勤恁旅力,以充厥道。”【6 1 3 捌 李贤注:“旅,陈也。” 按:李贤训“旅”为“陈”,不妥。“旅”通“膂”。“旅”、 “膂”同属来纽鱼韵,故可通假。书秦誓:“番番良士,旅力 既愆,我尚有之。”孙星衍疏:“旅,即膂省文。” 诗,j 、雅北 山:“旅力方刚。”朱熹诗集传:“旅,与膂同。”【2 0 l 大 雅桑柔:“靡有旅力。”朱熹诗集传:“旅,与膂同。”【2 0 l 资治通鉴梁纪十六:“旅力过人。”胡三省注:“旅,与膂 同。”三国志魏书典韦传:“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新 唐书哥舒翰传:“翰有奴曰左车,年十六,以旅力闻。”全译 书释后一句为;“若欣然接受,也应该努力于提高体力,以当此道。” 【1 7 】陋1 刀2 l 由此可知,。旅”为“膂”之通假,“膂力”为“体力”之意。 皇后纪第十上:“( 马) 后时年十岁,干理家事,勃制僮御,内 外谘禀,事同成人。,f 6 】时0 7 l 李贤注:“干,正也。” 按:李贤训。干”为“正”,不妥。“干”通“管”。干”、“管” 同属见纽元部,故可通假。易蛊:“干父之蛊。”高亨注:“干, 管也。”汉书楚元王传:“( 张) 猛复为太中大夫给事中。( 石) 显 干尚书事。”颜师古注:“干与管同,言管主其事。”但李贤在窦融 硕士学位论文 列传:“和帝即位,太后临朝,宪以侍中,内干机密,出宣诰命。” 中注:“干,主也,或日古管字”,则极为准确。 刘焉袁术吕布列传:“刘备日:不可。明公不见吕布事丁建阳、 董太师乎? 操颔之。” 6 p 2 4 5 2 l 李贤注:“杜预注左传日:颁,摇头也。” 按:“颔”应通“颔”,“点头”之意。“颔”、“颁”旁纽叠韵。集 韵感韵:“颔,说文页部:低头也。或作颔。”清朱骏声说 文通训定声隐部:“颔,假借为镇”。【1 9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逆于门者,颔之而已。”杨伯峻注:“颔,说文引作颁,云低 头也。即今点头。”陆德明经典释文:“颔,本又作镇”。 2 q 春 秋传e l - “迎于门,镇之而己。”徐锴繁传:“点头以应也。”宋苏轼 寄题清溪寺:“遗宫若有神,颔首然吾言。”即“点头认为我说的 话对”。明史方孝孺传:“成祖颔之。”“颔之”即“点头以示允诺 也。”由语境亦可知“颔”为“点头”,是认可,而非“摇头”。察诸 前文,吕布对刘备说:你是坐上客,我是阶下囚,绳子把我绑得太紧, 你也不给我说一句话吗? 曹操笑着说:绑老虎,不能不紧。于是下令 给他松绑。刘备就说:不行。您不记得吕布事奉丁原和董卓的情况吗? 曹操点头赞同他的意见。 马援列传:“豫随廖归国,考击物故。”【6 】睇5 5 l 李贤注:“物,无也:故,事也:谓死也。” 按:训“物故”为“死”,甚是,但训“物”为“无”,不妥。“物” 应通假“殉”,死。“物”、“殉”古音同属明纽物部。说文歹部: “劢,终也。”川螂5 1 清朱骏声说文通字定声履部;“物,假借为 殇。”读书杂志汉书第十:“前以降及物故。”王念孙按:“物,与 劢同。物故,犹言死亡。”“物故”也不宜单训,它是一个同义连用的 词,指“死亡”。 2 4 误释破读 破读就是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方法。随着 后汉书李贤注商榷 词义的引申或该词的被活用,产生了新的语法作用,为了表示差异, 语音发生某些变化,实际上是构成了一个新词。 2 2 1 1 p l 0 0 1 1 但是,李氏 在后汉书注中,未能注意到这种现象。 光武帝纪第一上:“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 6 1 1 p 9 1 李贤注:“数过于万,故以万为数。” 按:依李氏这么串说,“数”为名词“数目”或“数量”,读去声, 其实,“数”于此应该训为动词“计”、“计算”,读上声,“以万数” 即为。用万来计算”,言其多也。说文支部:“数,计也。”一切 经音义三:“数,计也。阅其数日数。”周礼地官廪人:“以 岁之上下数邦用,以诏谷用,以治年之丰饥。”郑玄注:“数,犹计也。” 后汉书贾逵列传:“是以麟风百数。”全译书:“因此麒麟凤凰 数以百计。”后汉书钟离意列传:“建武十四年,会稽大疫,死者 万数。”意为“死者数以万计”。还有:后汉书陈龟列传:“省息 经用,岁以亿计。”后汉书皇甫规列传:“悬师之费且百亿计。” 循吏列传王景:“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皆可为之证。 邓寇列传:“臣兄弟汗漩,无分可探,过以外戚,遭值明时。 话日月之末光,被云雨之渥泽,并统列位,光昭当世。”1 6 1 p 6 1 3 】 李贤注:“言无分寸可探。” 按:李氏训“无分可探”为“无分寸可揉”,是释“分”为“分 寸”。为平声,言其少,我们认为不妥,“分”宜训为“名分”、“职分”, 读如去声。管子幼官篇:“胜之急时分。”集校引张佩纶云: “时分,当作等分。等,等威;分,名分。”礼记礼运:“男有分, 女有归。”郑玄注:“分,犹职也。”根据语意,兄弟们汗溅,没有任 何功劳,本来应该没任何名分,但还能增邑,确实是因为是外戚的缘 故。 祭遵列传:“斯诚大汉厚下安人长久之德。所以累世十余,历 载数百。废而复兴,绝而复续者也。” 6 p 7 4 1 】 李贤注:“言数百者,谓以百数之。” 按:“数百”即为“几百”,“数”读如去声,而“以百数之”中 1 7 硕士学位论文 的“数”为上声,数词和动词意义截然不同。孟子梁惠王上:“数 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宋陆游暮春;“数间茅屋镜湖滨,万卷藏 书不救贫。”可知,“数”即为数词“几”,“数百”即为“几百”,清 楚明确,非谓“以百数之。”“累世十余,历载数百”,同义连文,意 为“经历了十多代,经历了几百年。” 2 5 不明词义而致误 词义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同时也是人们思维活动的成 果。英国语言学家里奇( g l e e c h ) 在他的语义学( s e m a n t i c s ) 对 “意义”作了详细的分析。他认为有理性意义( 概念意义( c o n c e p t u a l m e a n i n g ) ,指称意义( d e n o t a t i v em e a n i n 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城区支线管网改造提升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报告
- 2025菌类产品买卖合同
- 精神病医院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 城市燃气管道新建和更新改造项目建筑工程方案
- 中医基础考点试题及答案
- 急诊急救基础试题及答案
- 铜制连接件生产项目商业计划书
- 氨纶短纤维生产建设项目招商引资报告
- 假合同借款冲抵业务流程规范与合规性审查合同
- 离婚协议书中财产分割及债务清偿协议书模板
- 麦肯锡商业计划书模板
- 项目经理职业生涯规划
- 2023年广东生物高考第18题光合作用说题课件
- 除锈剂MSDS参考资料
- 6社会体育导论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评课稿
- 中考英语作文预测(范文20篇)
- 选煤厂原煤分级筛技术操作规程
- 方物电子教室q2用户手册
- 消防管道支架工程量计算表
- GB/T 700-2006碳素结构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