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对黄宾虹“书法入画”的探析.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对黄宾虹“书法入画”的探析.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对黄宾虹“书法入画”的探析.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对黄宾虹“书法入画”的探析.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对黄宾虹“书法入画”的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美术学专业论文)对黄宾虹“书法入画”的探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黄宾虹“书法入画 的探析 中国画专业 研究生刘究春指导教师季若霄 摘要被誉为“南黄( 宾虹) 北齐( 白石) ”之称的黄宾虹通过近一个世 纪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给中国画坛留下了丰富的美术作品和理论著作,可 以代表2 0 世纪中国画的成就。在中国画不断发展变革的今天,黄宾虹的绘画 理论依然对中国画的发展起着指导性意义。 由于书法和中国画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而“书法入画”是黄宾虹笔墨 观的理论精髓,所以他的“书法入画”尤其值得关注。本文通过对黄宾虹“书 法入画”在艺术实践和绘画理论两方面的探析,总结出在百家争鸣的当代中国 画坛,如何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书法入画 健康发展的创作道 路,既为作者也为今后的中国画学习者提供理论平台。 在正文部分,作者首先总结了黄宾虹在其艺术人生过程中“书法入画”理 论形成的生活基础和文化沉淀,再以“书法入画”为切入点,梳理了从元到明 清以来历史上“书法入画”代表性画家的创作思想和绘画特色,为更好地理解 基于传统学习才“破茧而出”的黄宾虹艺术主张奠定基础。除了对历史的继承, 作者着重探究了黄宾虹在前人的基础上对“书法入画”的拓展,阐明了他对“书 法入画”的独特见解,剖析了他“书法入画”代表性理论“五笔七墨的涵义, 从而从“艺”的层面上升到“道 ,对黄宾虹“书法入画”的笔墨精神进行了 解读。在对黄宾虹“书法入画”探析过程中,还阐述了黄宾虹所倡导的“书法 入画”对当代画坛的影响,分析了中国画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性地提 出倡导“书法入画”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并在对当代画家影响的一节中,以张 仃、龙瑞和季若霄等几位艺术家的作品赏析作为例证。最后落实到作者研究生 学习阶段的创作实践上,解析了受黄宾虹“书法入画”影响的部分代表作品, h i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创作观念。 在结论部分,作者就书画融合问题做以简单总结,并以倡导“书法入画” 良性发展的创作立场表达了自己对黄宾虹“书法入画”的理解; 关键词黄宾虹书法入画 艺术理论创作实践 i v a n a l y s iso fh u a n gb i n h o n g c a l li g r a p h y p i c t u r e s q u e t h ep r o f e s s i o no f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g r a d u a t e :l i ux i a n c h u n g u i d e :j ir u o x i a o a b s t r a c t :k n o w na s t h e s o u t h e r ny e l l o w ( b i n h o n g ) n o r t h e r nq l ( w h it e h e a d ) ,”s a i dh u a n gb i n h o n gt h r o u g hn e a r l y ac e n t u r yo ft h e o r e t i c a l r e s e a r c ha n dc r e a t i v ep r a c t i c e , a n dt o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f i g , 1 e a v l n ga w e a l t ho fa r tw o r k sa n dt h e o r e t i c a lw r i t i n g s , c a nr e p r e s e n tt h ez u t n c e n t u r y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成就c h a n g e si nt h ec o n t i n u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t o d a y ,g u a n gb i n h o n gt h et h e o r yo fp a i n t i n g 1 ss t l l 上 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p l a y s ag u i d i n gs i g n l 士r l c a n c e a st h ec h i n e s ec a l l i g r a p h ya n d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i sa u n l q u ec u l t u r a l e l e m e n t s , s oh u a n gb i n h o n g ”c a lli g r a p h yp i c t u r e s q u e “ t h e o r y o t d a r t i c u l a rc o n c e r n t h i s a r t i c l eb yh u a n gb i n h o n g “c a ll1 9 r a p h y p i c t u r e s q u e p a i n t i n g s i na r tp r a c t i c ea n dt h e o r yo fb o t ha n a 上y s l s , s u 咖e du p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i nt h et e l e v i s i o nn e w s , h o w t 。 d r o m o t eo nt h e b a s i so fn a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o u t o fa”c a l l l g r a p h y d i c t u r e s q u e ”h e a l t h yd e v e l o p m e n t , c r e a t i o n , b o t hf o rt h ea u t h o ra ls o f o r t h ef u t u r ea n dp r o v i d ea t h e o r e t i c a l p l a t f o r mf o rl e a r n e r so fc h i n e s e p a i n ti n g i nt h eb o d yp a r t ,t h ea u t h o rf i r s ts u m l n a r i z e sh u a n gb i n h o n gi n i t s a r t i s t i cl i f ec o u r s e ,”c a l l i g r a p h yp i c t u r e s q u e ”t h e o r yf o r m e dt h eb a s i s o f l i f ea n dc u l t u r e o f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a n d t h e nt o ”c a l l i g r a p h y v p i c t u r e s q u e ”a st h ee n t r yp o i n t ,c o m b i n gf r o mt h ey u a nt o t h em i n ga n d q i n gd y n a s t i e si nh i s t o r ys i n c et h e ”c a l l i g r a p h yp i c t u r e s q u e ,”t h e a r t i s t sc r e a t i v et h i n k i n ga n d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p a i n t i n gf e a t u r e s , i n o r d e rt ob e t t e ru n d e r s t a n dt h es t u d yw a sb a s e do n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h i s b r e a k t h r o u g h ”a n dl a yt h ef o u n d a t i o nf o rh u a n gb i n h o n ga r t sa d v o c a t e i na d d i t i o nt ot h ei n h e r i t a n c eo fh i s t o r y ,t h ea u t h o re x p l o r e sh u a n g b i n h o n g f o c u s e d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 i rp r e d e c e s s o r s ”c a l l i g r a p h y p i c t u r e s q u e ”e x p a n s l o n ,s e t t i n g o u th i s c a l l l g r a p h yp i c t u r e s q u e 一 一一1 矿 u n i q u ei n s i g h t , a n a l y s i s o f h i s ”c a l l i g r a p h yp i c t u r e s q u e ”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t h e o r y “f i v e s t r o k e7i n k6 m e a n i n g w h i c hf r o mt h e 6 a r t l e v e lu pt o “r o a d “a n dh u a n gb i n h o n g “c a l1i g r a p h yp i c t u r e s q u e i n t h es p i r i to ft h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p e na n di n k 。i nh u a n gb i n h o n g ”c a l l i g r a p h yp i c t u r e s q u e ,a na n a l y s i so ft h ep r o c e s s ,a l s od e s c r i b e d a sa d v o c a t e db yh u a n gb i n h o n g ”c a lli g r a p h yp i c t u r e s q u e ”i n f l u e n c eo n c o n t e m p o r a r yp a i n t i n g ,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a n a l y s i so ft h es t a t u sq u oa n d e x i s t i n gp r o b l e m s ,p u t sf o r w a r dt h ea d v o c a c y ”c a l l i g r a p h yp i c t u r e s q u e ,” w h i c hh a s t h e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a n dt h ei m p a c to nc o n t e m p o r a r y a r t i s t si nt h es e c t i o ni no r d e rt oz h a n gd i n g ,l o n gr u ia n ds e a s o n ,i f h e a v e na n d s e v e r a lo t h e ra r t i s t s a sa ne x a m p l eo fa p p r e c i a t i o n f i n a l l yi m p l e m e n t e di ns t a g e sb yt h ec r e a t i o no fg r a d u a t es t u d i e s i n p r a c t i c e ,t h e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s u b j e c th u a n gb i n h o n g ”c a l l i g r a p h y p i c t u r e s q u e ”e f f e c t so fs o m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o ft h ew o r k s ,a n do nt h i s b a s i s ,p u tf o r w a r dt h e i ro w nc r e a t i v ei d e a s i n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a u t h o ro fp a i n t i n g sd o n eb yas i m p l ei n t e g r a t i o n , s u m m a t i o n 。a n dt oa d v o c a t ef o r ”c a l l i g r a p h yp i c t u r e s q u e ,”t h es o u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c r e a t i o no ft h ep o s i t i o ne x p r e s s e dt h e i ro w nr i g h t h u a n gb i n h o n g ”c a lli g r a p h yp i c t u r e s q u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 k e yw o r d s :h u a n gb i n h o n g c a lli g r a p h yp i c t u r e s q u e a r t t h e o r y t h ec r e a t io no fp r a c t i c e v i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 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季若宵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 i 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 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 r 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 ) 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 0 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供 索:2 ) 为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 ;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有关网络上供阅读、浏览。 本人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 :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僦文储躲s 赫 字日期:沙f o 年r 月加日 i i 刷币答名豸 签字日期:2 唯夕12 。日 月l j 舌 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一位“早学晚熟”的画家,他积渐成雄的艺术追求给中 国画坛吹进了清新的空气。在众多的山水画家中,黄宾虹身体力行,从师古人 和师造化中得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他认为中国画的创新是传统文化在积累和传 承基础上一种动态性的演变,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遍及全国各地 的写生积累、衰年“变法”,开创了自己“黑、密、厚、重”、“浑厚华滋”的 审美境界。在他近一个世纪的理论和实践并举的艺术生涯中,我们可以清晰地 看到,他对中国画探索的脉络:五十岁之前重在师古人,七十岁之前重在师造 化,八十岁举办画展的时候是他师古人和师造化后形成自己风格的突破。在对 他众多的作品和著述的解读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书法”在他的绘画中所 占据的重要位置,“书法入画”的提倡虽然在我国的美术史上已经源远流长, 但是像黄宾虹那样把书法原理彻底地运用到他的绘画中,千百年来他还是第一 人。黄宾虹认为绘画中的笔法和书法中的笔法是相通的,他把书法笔法运用到 自己的绘画作品中,既符合传统用笔用墨的要旨,又灵动洒脱,显现出与众不 同的个人特色。“大抵作画当如作书,国画之用笔用墨皆从书法中来”、“欲 明画法,先究书法”等观念在他的画理中频频出现。黄宾虹在前人基础上对“书 法入画”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都进行了拓展,他最有代表性的“书法入画”理 论是“五笔七墨 ,尤其是如锥画沙的“平”,如折钗股的“圆”,如屋漏痕的 “留”,如高山坠石的“重”,“道形而上”的“变”的五种笔法,几乎完全从 书法的理念上规范中国画用笔。他的这种绘画实践和艺术理论不同程度地影响 了现在的艺术家。 中国画的语言除了一般绘画语言所具有的造型、构图、色彩等元素外,还 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本民族的独特的语言元素,那就是笔墨。纵览中国画的发 展史,我们可以看到笔墨体现在中国画创作中不仅仅是工具,还体现着一种精 神象征和审美符号。这恰恰也是书法的特征,唐代张彦远早在历代名画记 中就提过“书画用笔同矣 。从此艺术史上关于“书画同源”的这个理论范畴 一千多年来不断被引用和补充。走进二十世纪,中国绘画的发展呈现多变的、 多元化的格局,对于笔墨与中国画,对于书与画的关系,中国画坛也出现了各 种各样的争议,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李小山、吴冠中和张仃。当我们到了二 十一世纪,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量的增加,书法要不要入画又成为 当代中国画家关注的问题。我聆听了2 0 0 9 年由中国国家画院和四省文化厅 联合举办的“中国山水文化高峰论坛”,在这次论坛上仍持续着上个世纪的“笔 墨之争 。 在“书法入不入画,书法多少入画仍在探讨的今天,通过我对文献的阅 读和创作实践的亲身体验,对黄宾虹“书法入画进行探析,对中国画史上书 法入画的代表性画家进行梳理,以期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表达我自己对 书与画关系的理解,我相信这个课题会直贯穿在我以后的中国画创作的整个 过程中。 2 第一章从黄宾虹的艺术人生看其“书法入画”理论形成的生 活基础和文化沉淀 黄宾虹( 1 8 6 5 1 9 5 5 ) 黄宾虹1 8 6 5 年1 月2 7 日出生于浙江金华府县城,祖籍是安徽省歙县潭渡 村。黄家原来是个封建地主大家庭,诗书世家,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他 父亲黄定华一代已经逐渐没落了,黄定华是清太学生,十四岁弃儒从商,他像 大多数徽商一样,做生意之余,喜欢读书,且能书善画,最初的熏陶,让在七 个兄妹中年龄最长的黄宾虹和兄弟都喜欢上了画画。 在黄宾虹三岁的时候,他父亲就以饼饵点心为奖励,对他进行启蒙教育, 六七岁的时候已经接触绘画和画理。黄定华家藏了不少古画,有沈周、沈廷瑞 等人的,常拿出来和朋友一起观赏,黄宾虹在大人谈论画理的时候不仅听得认 真,而且记在心里,还有机会临摹家藏古画,从小对传统绘画和理论的学习, 使他能较早地理解前辈画家在艺术实践下形成的共识,而黄宾虹所接触的这些 文人画家大都强调线条骨骼,所以黄宾虹在他孩童时代已经埋下了他自己笔墨 观形成的种子,“书法入画”观念的形成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景仰以及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在六岁的时候遇到了第一位影响他一生的画家,年近半百的倪翁,受倪瓮 点化“素纸张壁,晨起默对,三日乃甫落墨”,让黄宾虹初步理解了意在笔先 的创作状态,更让黄宾虹受益终生的是他向倪翁求教画法,倪瓮传授给他“作 画当如作字法,笔笔宜分明,方不致为画匠”的理论,在他孩提时代他第一次 接触了画画的方法就是写字的方法的启蒙,从此书法通画法的实践和理论探索 就开始了。 黄宾虹十三岁时回歙县应考,在旧族那里看到查士标、髡残、渐江、董其 昌、石涛等人的真迹并得以临摹,再加上家乡山水的陶冶,使他对劲拔秀挺、 苍润厚重的画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大量的关于黄宾虹生平资料中可以得 知,他少年时代摹写古人画迹主要还有有王蒙、沈周等人的。黄宾虹虽然接受 了苏轼、米芾、董其昌一脉的文人画理念,但他也不被董其昌倡导的淡、柔、 远的“南宗趣味所囿,吸收了王蒙、沈周繁难的皴笔,并且由王蒙直追北宋 北方画派的雄峻和厚重。书法用笔的逐渐形成也建于文入画书写性线条的借 鉴、古代大家书法入画诸多的成功实践基础之上,还有就是他对金石文字的探 究。 黄宾虹对古文字的研究,上古鲸印的珍藏、摹刻、释读也贯穿着他的艺术 生涯。黄老关于玺印的渊源、摹印篆法和刀法等都作过探索。对篆刻的兴趣不 亚于绘画,而对金石文字研究的深入对他“书法入画”理论的成熟助了一臂之 力。他父亲家藏了汪启淑、邓石如、丁敬等的印集,还在他十一岁时就花了一 个月的时间,偷偷临刻了十多方邓石如的篆刻作品。在他四十二岁的时候,发 表了他第一篇关于印学的论文、他的藏印谱和考证玺印形制源流和文字的著作 也相继问世,对古玺印的搜集,n - - - 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就已经达到2 0 0 0 余钮, 他对金石文字的痴迷,从另一个方面加强了书法入画,他在滨虹草堂古印谱 叙中说:“画以肖形,字多异体,方圆奇正,可助挥毫”,金石文字既丰富了 书法也丰富了画法,书与画在此处再次会合。黄宾虹为了练习国画,还经常把 金石拓本放在案头上,这样可以随时拿来临摹,以便增进笔法。他的绘画笔法 来自书法,而书法中的苍厚老辣、刚健娴娜来自于篆籀和古玺印文字,且以治 印刀法入画法,创一种枯笔焦墨道劲的笔墨境界,镌刻产生的线条质量,在他 的作品中显现出惊世骇俗的力量。 4 黄宾虹二十一岁时往来于扬州、南京、芜湖、歙县等地游学。他在扬州从 陈崇光学习花卉,陈崇光一波三折的书法用笔,古雅的设色,作品中散发的超 逸之气吸引了黄宾虹。黄宾虹从小对绘画的热情,让他主动地寻找机会拜访俊 彦,求索画理。他到安庆拜访八十多岁的学者型画家郑珊,得到“实处易,虚 处难”的六字画诀,而这六字诀和书法上“知白守黑”又有异曲同工之妙,随 着黄宾虹绘画实践的加强和画学感悟的深入,这六字诀影响了他三十多年后的 绘画上的“虚实之变”。除了拜访俊彦,黄宾虹还遍览书画典籍,将心得常写 于书眉。1 8 9 0 年父亲经商失败,迁居歙县潭渡村,黄宾虹协助父亲制造徽墨 谋生。这段经历让他对制作高质量的墨有了了解,“知彼知己,才能百战百胜”, 黄宾虹对墨的性能了然于心,对他在绘画上墨法与笔法的开拓也起了客观上的 作用。 中年的黄宾虹所处的时代,是中国近现代史交替的变革时期,他感受了旧 时代文人士夫画家的思想,也感受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下的画家思 想,怎样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怎样走自己的创作道路,黄宾虹有自己独立的 见解,读书加强自己的内在修养,写生积累创作素材,临摹古人画借鉴优秀文 化遗产,勤于练笔,把自己所读、所看、所思、所想运用于实践,他此时的作 品基本上停留在研习古人画迹的这个范畴里,他的画笔是比较内敛的,书法用 笔的痕迹也不外乎前辈所提倡的书画相通的理论,虽然他所处时代在变革,但 是他并不急于标新立异,他此时潜心于传统笔墨,遍临诸家,为他艺术上的变 革做准备。在研习古人作品的过程中,他有意识地去避免清初“四王 僵弱的 习气,而吸取明人如吴门、新安、金陵诸画派的对笔墨的运用。这一时期他强 调线条,用笔的松动,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摹写的古人作品都和原作保持着一定 的距离而独独领略他自己认为有用的笔墨精神。比如他临仿倪云林的作品,并 不一味地用宿墨枯笔营造幽淡。临黄公望的作品也不仅仅追求笔墨简远、苍劲 高旷,而是在气势雄秀的基础上加上他自己锋出八面灵动的苔点。临渐江画稿, 是用中锋勾勒而不是侧笔折带皴等典型的渐江风格。这种既淡化古人的风格特 色又不刻意强调自己的个性的早期山水画,被书画界称为“自宾虹”时期。这 正体现了黄宾虹依靠苦修来成正果的人格魅力,也为他以后高品位的画风形成 储备了应有的知识和技术。黄宾虹由“白”及“黑 的画风的转变,大约是在 6 0 岁以后,客观上是他对游历和生活中常见的润泽淋漓之景的再现,主观上 是他对古人画理随着他艺术实践自然丽然的升华。“青城坐雨”“瞿塘夜游”让 他悟到月光下山色的光影变幻,体会到一“点皴”的一种自然理趣。黑、密、 厚、重”画学思想的确立和成熟就来自于他的渐修和顿悟,“黑宾虹”用他对 自然的真切感悟,加上成熟且独到的用笔逐渐取代了诸如清初“四王的僵硬 而毫无生气的旧有模式。在技法上,选择范宽、李唐等质实、刚性的用笔,用 宋人层层积染的方法使画面形成浑厚华滋的面貌。在他后期笔法上受到元代方 从义和明代程遂的影响,方从义绘画中的线条绵韧且具运动感,极具书法意味, 正符合黄宾虹引书入画的画学理念,用这种线条表现画面中一种生命的律动。 程遂的笔法顿挫逆行,墨色枯简中见华滋厚润,符合黄宾虹用笔用墨强健苍茫 的内在要求。 1 9 4 3 年,八十岁举办了个人画展,他融化了几十年来对古人与造化的理 解,渗透着对书与画自己的解读方式,展现出自己的风格。晚年的黄宾虹虽然 有段时间因为患白内障视力减退,但是依然没有停止作画、教学和著述。正是 他对其他画家的有取舍的借鉴和实践,黄宾虹晚年的绘画创作更加出神入化。 他一生勤勉,对书法用笔在自己画面中的运用贯穿始终。 黄宾虹经历了封建社会末期的清代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经历风雨飘 摇的民国时期,还经历了改天换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时代,他的一生用自 己的执著与耐心,弘扬着中国的传统文化,醉心于臻于化境的笔墨,进行着书 法入画的探索。综观黄宾虹的艺术人生,让我们不由肃然起敬。他一直在中国 传统文化里吸取营养,刻苦且持久。黄宾虹晚年对学者夏承焘说他“六七岁时, 即每晨习画两小时,迄今八十年不废”。黄宾虹的勤奋积累了他的创作实践经 验,也积累了他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他书法入画的创作方向才得以在前人的 基础上独辟蹊径。 6 第二章黄宾虹“书法入画 在历史上的继承性 ( 一) “书法入画”的源流 通过对黄宾虹艺术人生的了解,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黄宾虹是一个学者型的 画家,除了在山水画上的成就,在金石学、美术史学、诗学、文字学、古籍整 理、出版等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基于他深厚的学养和孜孜不倦对笔墨的探索, 他才创造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中国画坛上的奇迹。他曾经把学画历程用 成蛾的三眠三起作比喻,认为学习当代的人,是幼蚁食用蚕叶的时期,学习古 代的人,是成蝶前储备力量吐丝做茧的时期,最终落脚师法大自然才能成蛾飞 去,可见在黄宾虹的心里,师古人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环节,读古人万卷书,摹 古人万卷画,他的创作才有了强大的理论支撑,他对“书法入画”的理论研究 和创作实践,就是在我们本民族的文化立场寻找突破,既坚守着“中国画的底 线”又摆脱了“僵硬的抽象模式”。 黄宾虹在他八十七岁的时候还说过这样的话:“书学画学并于大道中驰驱。 书学为诗,画学为词,臻乎神妙皆不易,唯勤者能得之。 1 书法入画”的理 念的贯彻从他六岁接触“作画当如作字法”一直终其一生,书与画在我国历史 上是如何“并于大道中驰驱”,黄宾虹都在古人的论述和实践中继承了些什么? 这还要从他所延续的传统追本溯源。 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虽然各成体系,但是在中国艺术中却是孪生姊妹。书 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书写为表现工具而构成的艺术形式,汉字的形 像性,书写时线条和布局的美感以及渗透其中的人的思想感情都和绘画有异曲 同工之妙,人类文明之初的文字本身就是书画一体的,文字以图画的形式出现, 既可以说是原始的绘画又可以说是象形的文字。文字可以说是最早的书法,它 一出现就和绘画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书法 和绘画所需要的共同物质材料也决定了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渗 透。被称为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是书画基本工具,据资料记载天然墨、笔都始 于新石器时代,研墨的器具新石器时代也已经有了,纸的制作始于西汉,魏晋 南北朝时期纸已经广泛流传,隋唐时期有了宣纸。书画艺术随着笔墨纸砚的完 善也共同向前发展。 1 王伯敏,钱学文:黄宾虹画语录图释,西泠印社出版,1 9 9 3 年,第7 7 页 7 公元8 4 7 年,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中就旁征博引地提出了“书画 同源 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和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关系。在这之前, 绘画都是由经过训练的专业的画工来做的,书法则作为一种文字书写技能被文 人所独有,把绘画的地位提高到书法的地位,书与画的结合既是当时知识分子 的内心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从这一方面看,台湾李振明教授在“中国 山水文化高峰论坛”上所表达的关于书法入画被提倡的原因还是有一定道理 的,他认为文人是凭借自己所熟谙的与书写工具一致的笔墨纸砚来进行绘画, 不去强调绘画的专业训练,以得心应手的书法性来规范绘画的品格,借着书法 性的线条,出新意于传统笔墨法度之中的。尽管如此,书法从有人类文明以来 就成为时代文化的象征这是不容抹杀的,绘画从工笔白描到泼墨大写意的过 程,也应了书法篆、隶、真、行、草的发展过程,中国书法同绘画一起以独特 的艺术样式和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书法入画 不仅承 载着文人的情思,更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所以张彦远所提出 的“书画同源 、“书画同法”除了物质材料所表现的客观条件外,还有我国传 统的文化理念造成了我们对线和中锋用笔的追求。来自书法美学影响的战国帛 画,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敦煌壁画等等,画面上或稚拙、或优美、或厚重的 轮廓线条都讲究了用笔法则,宗炳、王微、以及谢赫等诸多对画理的论述,也 都把“用笔”提到重要的位置,绘画重“骨法用笔”、重“线、”重“勾勒”, 行笔讲究“中锋 ,这种对笔法的要求恰恰和书法的特性相吻合,用书法的笔 墨精神来规范绘画的笔墨创造出本民族独特的绘画风格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情。 ( 二) 黄宾虹之前的重要学者对“书法入画 理论的阐述 1 、元代赵孟叛 历史上“书法入画的倡导者给黄宾虹提供了精神食粮,我们先从元以后 梳理一下“书法入画”代表性画家,了解一下前人的思想和创作特色,以期进 一步探究黄宾虹笔墨观对前人的继承性。 被称为“元人冠冕的赵孟顼是强调书法入画的转折性人物。他自五岁起 学书,一生没有间断,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书、行书著称于世, 其书风道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 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董其昌曾经在书中记载赵文敏向钱舜举请教画画 的道理,什么才可以称之为士气,钱舜举就用书法中的隶体回答了他。隶体富 于变化的姿态和线条符台文人表情达意的需求,赵梦颁受了钱舜举的启发,也 正因为他书法、绘画兼工,所以有理有据地强调了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将书法 用笔进一步引进绘画之中,体现“书画本来同”的是他的秀石疏林图及其 著名的诗文:“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 画本采同。” 元赵盂瓶秀石疏林图 他的绘画主张维护r 文人画的人格趣味,摒弃了文人画的墨戏态度,重笔 墨,重师古和创新。使高逸的士夫气息与散逸的文人气息结合起来,“游观山 水”向“抒情山水”转化,造境与写意、诗意化与书法化在画面中融合在一起, 为“元四家”那种以诗意化、书法化来抒发隐逸之情的文人画的出现奠定了基 础。 2 、元代柯九思 元代柯九思诗、书、画三绝,书法早期秀逸,晚年沉郁,擅长行楷,绘画 领域尤善画竹,师法并发展了文同的画法,把书法融入画法之中“写干用篆法, 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 即颜真卿) 撇笔法”。书法入画使他的墨 竹刹具姿态,新竹繁茂。充满蓬勃朝气,老竹萧琉,挺拔中见秀逸,竹竿笔笔 见骨 3 、明代徐渭 明代徐渭是“书法入画”的另一杰出代表。徐渭的狂草气势磅礴,跌宕纵 横,他融书法中的健劲于画中,书与画相得益彰让他的大写意更有巧妙的变 化,比如他的墨荷、葡萄,水墨淋漓。笔法道劲。展现在他厕面上的书法用笔 的或徐或疾,或藏或露的丰富运动轨迹与 湿浓淡的墨韵榍结合,止小体现h j 书法上的即兴性和不可重复性,他用这种中同所特有的语言符号,书写出一张 张意趣横乍的水墨画,若没有深厚的书法功力根本做不到。书法入画不仅体现 在绘画的书法性用笔,还体现在和画面成为整体的落款上,在榴实图中水 墨渲染石榴外形,信笔点染破壳榴籽,枝条中锋行笔,运行过程笔断意连。题 跋的书法也一气啊成,连绵事e 草,气势贯通,仔细品味,堪称书法与绘画融合 的杰作。正如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所言:“今见青藤诸画,离奇超脱,苍幼 中姿媚跃出,与他书法奇绝略同。昔人谓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摩诘之画,画 中有诗;余谓青藤之书,书中有画,青藤之画,画中有书。”黄宾虹在画学 篇释略中曾经明确地赞扬徐渭用笔用墨,他认为徐青藤用笔的健挺用墨的 优势,三百年来没有什么人能超得过他。 篱 矿 麟 明榇渭榴实图 轧 a ? - o 明董其昌扇面作品 b 4 、明代董其昌 明代董其昌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以行草书造诣最高, 笔画圆劲秀逸,平淡古朴j 始终保持中锋行笔。他在书法史上提出了“晋人书 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的审美取向。作为“华亭派”的领军人物, 为了克服当时绘画中板结与粗简的时弊,追求以书法入画,把书法中的笔墨的 表现力融入绘画的皴、擦、点染之中,所以他的画作,柔中有一定骨力,墨色 层次丰富,古拙中含带清雅和秀气。他认为“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 之,树如屈铁,山似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善书必能善画,善画 必能善书,其实一事耳”。1 董其昌的画论提倡了文人意趣,对以后的艺术家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 5 、清代石涛 清初“四僧”八大、石涛、髡残、弘仁继承的传统仍属文人画,受徐渭影 响很大,在他们的艺术特色中,书法或多或少地结合到他们似与不似之间的形 象上,继续发展了这种笔墨技法。其中以石涛的言论最为丰富,关于书法与绘 画的关系散见于他的话语录中。他在一画章中这样写道:“人能以一画具 体而微,意明笔透。腕不虚则画非是,画非是则腕不灵。动之以旋,润之以转, 居之以旷。出如截,入如揭,能圆能方,能直能曲,能上能下,左右均齐,凸 凹突兀,断截横斜,如水之就深,如火之炎上,自然而不容毫发强也。”2 石涛 虽然主要从本体论的高度论述“一画”的内涵,但是体现在他行文里的是他对 书法入画理论的理解,提倡腕虚提而运笔灵活,出笔要有截断之势,收笔要有 揭举之提。从中国的佛学文化来看,石涛“一画论”依据华严经中的“一 法藏万法”,但具体到用笔上,我认为石涛的“一画”亦指“一书”,他从中国 传统文化的高度,把书法用笔在画面中的展现浓缩在“一画 中。他又在运 腕章中这样说:“腕若虚灵,则画能折变;笔如截揭,则形不痴蒙。腕受实, 则沉着透彻;腕受虚,则飞舞悠扬。腕受正,则中直藏锋;一画者,字画 下手之浅近功夫也。 3 在这一章里他明确了“一画”就是写字、画画的基本功, 1 参见画禅室随笔卷二 2 石涛著,周远斌点校篡注:苦瓜和尚画语录,山东画报出版社,2 0 0 7 年,第3 页 3 同上第2 5 页 1 1 对运腕的要求是用作书的方法来规范作画的。尤其石涛在兼字章十七中进一步 指出,“字与画者,其具两端,其功一体”。1 石涛在自己的画跋中也强调“书 与画天生自有一人执掌,一人之事,从何说起? 嚣2 “画法关通书法津,苍苍 莽莽率天真。不然试问张颠老,能处何观舞剑人? ”3 石涛的画语录影响了包括 黄宾虹在内的不少艺术家。黄宾虹在虹庐画谭中这样评价石涛:“清湘老 人所画山水,屡变屡奇。晚年自署耕心草堂之作,则粗枝大叶,多用拖泥 带水皴,实乃师法古人积墨、破墨之秘。从来书法之妙,自董北苑、僧巨然开 其先,米元章父子继之,至梅道人守而勿失。明代白石翁一生,全从苍润二字 用功。蓝田叔能苍而不能润,蓝不如沈以此。石涛全在墨法力争上游。 4 6 、清代朱耷 朱耷虽然没有留下像石涛一样的画语录,但是他对“书”与“画”两种艺 术表现也做过深入的思考。“我们能够寻找到画面上线条的完整运动轨迹,在 画法兼书法的关照下,各种极具书法意味的笔致随处可见,篆隶的凝练,行草 的灵动,楷书的敦实融于勾勒与皴擦中。”5 7 、清代黄慎 “扬州八怪”之一黄慎,擅草书,学习“二王”的书法,从章草中发展而 来,但是更得怀素的笔意,黄慎还善于用破毫秃笔,放纵但不失法度。他的绘 画早年多作工笔,中年以后师法徐渭,常以狂草入画,既重形似,又重神似, 有时寥寥数笔,便能行神兼备,他把在书法中的造诣发挥的淋漓尽致,所以画 面多书法中的飞白、干枯的笔迹,点画变化自如,笔姿放纵,气象雄浑。 以他的人物作品醉仙图为例,形象概括,用笔迅疾,衣纹符合草书笔 序,挥洒自如,墨色或浓或淡,笔锋正侧交错,线条顿挫且不失流畅,可以想 象黄慎作画时的精神和兴致,书与画的结合在他的作品中显现潇洒且不失形象 的神韵。 1 石涛著,周远斌点校篡注:苦瓜和尚画语录,山东画报出版社,2 0 0 7 年第6 3 页 2 同上第8 3 页 3 同上第1 0 1 页 4 同上第2 2 1 页 5 王彬,六法之外,上海书画出版社,2 0 0 6 年第1 0 1 页 1 2 清黄慎醇仙图 t 警! i 趱 8 、清代郑板桥 “扬州八怪”另一代表人物郑板桥的“六分半书”综合了草书、隶书、篆 书、楷书四体,并且加入了他画兰竹的笔意,题写过这样的话“吾之竹清俗雅 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 竹更要有疏密”。蒋士铨在题画兰中说“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 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郑板桥书法与画的交错,跌宕变化,俯 仰有情。 ( 三) 黄宾虹对前人“书法入画”的理解 黄宾虹通过对古人作品的大量临摹,对古典书籍画法画理的探索,对古人 “书法入画”的提倡进行了深刻地揣摩。他在学习古人时,先临摹用笔用墨最 佳的元代绘画,然后再临摹结构平稳,不至于走上邪门歪道的明人的作品,再 摹有古风的唐代作品,最后临摹笔墨之法已经非常完备的宋代作品,虽然黄宾 虹崇尚古人作品,但是他并不被古人作品所属,正如他所做过的比喻,临摹古 人画就是做蛹的时代,是为了化蝶而去做准备的。他认为赵孟糖所说的画石头 用干笔飞白法,画树木用篆籀的笔法是很有道理的。写字一旦上升到书法艺术 的角度就不单单是一种用于交际的工具,书法的线条就具有了足够的表现力, 线条的组织也成为了一种艺术语言。因为擅书的人就能很好地控制毛笔在运行 过程中产生的线条和力度,那么画面中出现的线条就会产生丰富的变化,我们 可以看到前面所列举的黄慎、徐渭等画家,除了作品形象本身的魅力外,我们 同时也会被画面意趣横生的线条所打动。黄宾虹深悟此理,他自己画树木小 枝就是用的小篆的笔法,这种笔法就是来源于赵孟烦、柯九思等古代艺术家的 实践经验。他还认为晋人的书法是把方折的笔画变得圆转,把隶书的用笔规范 进化成行书,这种圆转的行书笔画用到绘画中也变得灵活和方便。他还认为石 涛、髡残的书法用笔是用秃笔画出纤细的感觉,八大山人却是用尖笔写出秃势 的感觉,古人对毛笔的掌控不是因为笔的粗细大小,而是画家在运用笔的过程 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一种品格。粗犷的画,远远地看上去有工笔之妙,仔细端详 它的用笔用墨笔笔分明,虽然粗犷但是有章法这是上乘的画作。相反工笔作品, 远远看上去应该有粗笔的气势,仔细端详却不媚俗造作。从这个方面来讲,黄 宾虹认为好的作品粗犷中应该有章法可循,工细中应该去掉软弱的弊病。 1 9 4 4 年8 月黄宾虹在致傅雷的一封信函中进一步表达出了他对书法入画 的理解,他认为古时候的人书法写的好的一定也可以画好画,因为画法中的用 笔用墨和书法中的用笔用墨是相通的,他鉴赏宋、元、明时期的书法,例如赵 孟频、文征明,还有后来的王铎、石涛,他们的书法真品和赝品很容易分辨出 来,真迹在书写的过程中,即使用浓墨,下笔也会含有水分,这样才会润泽灵 活。王铎的书法,石涛的绘画作品,他们在下笔落墨时看上去会形成“墨猪”, 有时候还没有下笔,墨就已经低落到纸上。其实这是书法用笔,兴会淋漓的状 态,与工匠一笔一划的描摹是不一样的,而书与画的天趣也是在此。不明白其 中道理的以为连墨色都没有调好,似乎是不讲究笔墨,其实不是不讲究笔墨细 致匀和,只是不屑于描摹罢了。黄宾虹反对描摹且无生气的画法,提倡王铎、 石涛等人的书法用笔,反对讲究流动的线条而失去古拙的的面貌,用笔就容易 浮滑,为了避免这种病笔,还是需要从书法的层面来强调。黄宾虹为了把书法 用笔贯彻到底,提出在用笔方面,书法与绘画既然是同一个源流,就应该以金 石文字为最高层次的追求,在了解过黄宾虹的艺术人生中,我们可以知道,他 对金石文字的研究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镍币、古印、瓦当、陶器上的这些古 文字,形状朴拙,笔画斑驳苍厚,布局具有形式美感,丰富了书法用笔的表现 力,进而也丰富了绘画笔法的表现力。所以黄宾虹会对道光、咸丰以来的金石 书画家兴趣浓厚。黄宾虹虽然痴迷于古画的临摹,但是对美术史上的画家、画 1 4 派还是有他自己比较清醒的认识的,他认为唐寅、沈周沾染了南宋的一些习气 和倪瓒、黄公望的画风没有相合的迹象。从浙派的代表人物戴进一直到蓝瑛, 都带着江湖上的习气。石涛在用笔上没有去掉轻率浮躁有些快,+ 这却给扬州八 怪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同为三个高僧的石涛、髡残和渐江在笔墨上是各有各的 特点,石涛的作品给人狂放的感觉,髡残相对严整,渐江就比较清逸了。扬州 八怪本来想打破明清以来的柔靡风气,但是他们的学养和笔力都还不足。他认 为在用笔上用力不得法就是江湖习气,不知道怎么去用力就是市井习气,石涛 的苍润带给书画者很多启发,他用笔的率易也开了江湖习气的先河,渐江扬州 的画风用笔过于草率就带着江湖的影子,虞山、娄东画派发展到最后的柔靡之 风就比较市井了。就像前面提到过的黄宾虹进而推崇咸丰、同治年间的金石书 法入画的画家,金石之家对古代器物上的文字熟谙,通篆籀又能研习碑帖,是 最得书法要领的一个群体,画法得益于书法,又一次验证了黄宾虹对书法入画 的执著追求。黄宾虹在画学篇释义篇中说“唐画十三种,虽祖唐虞,崇尚 丹青,看重外美,张僧繇、展子虔,画与书法合,是重内美”1 ,他又在自题 江村图中写道:“清道咸金石学盛,籀篆分隶,椎拓碑碣精确,书画相通, 又驾前人而上,真内美也。”2 从黄宾虹的著述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他所崇尚的 “江山本如画,内美静中求”的美学理想同样也是和“书法入画”分不开的。 黄宾虹就是基于前辈画家对书与画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的深刻理解,加上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