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中国古代花卉饮食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中国古代花卉饮食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中国古代花卉饮食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中国古代花卉饮食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中国古代花卉饮食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中国古代花卉饮食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中国花卉栽培有七千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花卉以其娇美的姿态、芬芳的 气味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被用于点缀庭院居室,颐养性情。除了观赏之外,花卉 还有一种重要的用途食用。 有人认为食用花卉是随着上个世纪末“崇尚绿色,回归自然”生活观念的出 现而兴起的一股饮食潮流。其实花卉饮食在中国古已有之,甚至可以说与人类历 史同步,因为人类对花卉的利用是一个由实用( 食用、药用) 到观赏的过程。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食用花卉情况的研究,介绍了花卉饮食产生、发展、成 熟、完善的过程,揭示了其在各个发展阶段的风格特点及形成的社会原因;详细 阐述了中国古代花卉食品( 粥、饭、羹、菜肴等) 和饮品( 花酒、花茶、花汤) 的产生、制作、及养生保健价值并分析了其科学性;最后探讨了研究中国古代花 卉饮食的现实意义。 通过认真的分析研究,本文认为:中国古代花卉饮食的产生、发展与人类的 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一系列特定的物质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古代花卉饮食的制作工艺有许多是可以找到科学依据并给出科学解释的,古 人对花卉养生保健作用的认识也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这些在我们今天开发新食 品、研制新工艺时都可以被很好的借鉴和吸纳。 关键词:中国古代;花卉饮食;发展;制作 t h es t u d yo ft h en o w e rd i e t a r yi na - n c i e n tc h i n a a b s t i 锄c t t 1 l eh i s t o r yo fp l a n t i n gn o w e r si sm o r ct h a ns e v e nt h o u s a n d sy e a r si nc h i n a f r o mo f0 1 d ,p e o p l ch a db e e nu s i n gn o w e r sf o rd e c o r a l i n ga p a n m e n t sa n de d i f yt h e j r t e f n p e 丌n a m e n t ,b e c a u s eo ft h eb e a u t i f h l 印p e a r a n c e 卸dm ea r o m a t j cs c e n t b e s i d e s v j e wa n da d m i r e ,t h e r ei sa ni m p o n a n tu s eo ff l o w e r s e a t i n g m a y b es o m n ew i l lt l l i n kt h a te a t i n gf l 州v e r si sat i d ew h i c hr i s e da l o n gw i t ht h e e m e 玛e n c eo ft h ec o n c e p t i o no f “a d v o c a t i n g 掣e e na n dr c t l l m i n gn a t u r e ”a tt h ee n d o f l a s tc e n t u r y i l lf a c t ,e a t i n gf l o w e f sh a db e e nj ne x j s t c n c ej na n c j e n tc h j n a ,t os o m e e x t e n t ,w ec a ns a yt l l a te a t i n gn o w e i si sg o i n g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u m a n m a k i n gu s eo fn o w e f sc e m et h m u g l lac o u r s ef | 0 mp r a c t i c a l i t yt ov i e wa n da d m i r e b ys t u d y i n gt h ec o m p l e x i o no fe a t i n gn o w e r si ne v e r yh j s t o r i c a lp h a s eo fc h i n a , t h ep a p e rj n t m d u c e st l l ee m e f g e n c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m a t u r i t ya n dp c c c t j o no ft l l e d i e t a r yo ff l o w e r s ;m a l ( e s0 u tt h ec h a 均c t e r j s t i co ft h ed i e t a r yo ff l o w e r sa n dt h e c a u s a t i o nw h i c hb r j n ge a t i n gf l o w e r s ;e x p 咖n d sd e t a i l e d l yt h ep m c e s sa n de 彤c a c yi n h e a l t hp m t e c t i o no fn o w c rf b o da n dd r i i l l 【,a tt h es 釉et i m e ,a n a l y s e st h es c j e n t j f i c e l e m e n t so ft h ed j e t a r yo ff l o w e r s a tl a s tt h e s i sd j s c u s s e st h ep r a c t i c a lv a l u eo f r e s e a r c h so nt h ed i e t a r yo fn o w e r si na n c i e n tc l l j n a ,w h i d lw m h e l pu st oe m p o l d e r n e wf o o d sa n df a c i l i t a t et h eh e a l t ho fh u m a n b yd o i n gs o m es e r i o u sa n a l y z i n 岛t h ee a s yc o n s i d e r st l l a tt h ed i e t a r yo ff l o w e r si n a n d e mc h i n ag o ta l o n gw i t ht h ep r o d u c t i o n 柚dl i v i n go fh u m 勰,w h i c hi st h eo u t c o m e o fas e r i e so fm a t e r j a la n dc u l t u r a le l e m e n t s ;s o m eo ft h et e c h n j c s 锄dt h ek n o w l e d g e o ft h ed i e t a r yo fn o w e r si n 柚c j e n tc h i n aa r cs c j e t j f i c 舢la b o v em e n t i o n e dc a nb e a b s o r b e da i l du s e df o rr c f e r c n c ei nd e v e l o p i n gn e w 蕾o o d sa n dn e w t e c o n o l o 西e st o d a y k e yw o r d s :a n c i e n tc h i n a ;t h ed j c t a r yo f 玎o w e r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p f o c e s s 郑重声明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 有剽窃、抄袭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侵权行为,否则,本人愿 意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特此郑重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南哥欠 二。o 占年万月f 1 日 1 1 选题意义 一引言 我国花卉栽培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几乎贯穿了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的全过 程。自古至今,花卉始终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改善了人类 的生存环境,美化了庭院居室,因此观赏性一直是其价值取向的主要方面。然而, 在漫长的驯化、培育花卉的过程中,人类对其利用实际上经历了一个从食用、药 用再到观赏的发展演变。花卉作为大自然的杰作,其婀娜的姿态、绚丽的色彩、 芬芳的气息更易赢得人类的喜爱,于是人们倾向于用花卉装点庭院居室、窗台几 案、修饰装容、寄托情思。中国文人的浪漫情怀和风骚雅致更是将对花卉的观赏、 寄意推到了极致,悠悠几千年,历久而不衰,以致人们大多时候看到娇艳芬芳的 花儿,往往只沉醉于其美妙的外观和芳香的气息,忘却了其原来是象五谷和果蔬 一样可以食用的。 食花的历史和人类历史同步。远古时代,植物的花朵应当同种子、果实、根、 茎一样,首先是被作为食物食用的,只是目前尚无从考证。明代陈诗教所编的花 里活一书中有“赤将子舆黄帝时人不食五谷,啖百草花”。的记载。吕氏春秋。 本味篇中有商初大臣伊尹把“寿木之华”、“具区之菁”列为“菜之美者”的记 载。 之后花卉饮食经历秦汉、魏晋时期的缓慢发展,到唐宋时达到兴盛,元明清 逐步成熟、完善。 花卉饮食是我国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件瑰宝,其制作技艺更是我国灿烂科技 文明中的一个亮点。随着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及对健康的 重视,研究花卉饮食的发展历史,整理花卉饮食的制作技艺,对我们了解古代的 饮食习俗、社会风尚,弘扬祖国饮食文化,发掘古代科技文明,运用现代科技加 以总结提高开发出新的食品种类,更好地利用花卉的营养保健功效为人类健康服 2 0 世纪7 0 年代浙江河姆渡遗址发掘出一块刻有盆栽植物花纹的陶块。见:河姆渡遗址考古队浙江河 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的主要收获 j 文物,1 9 8 0 ( 5 ) 1 一1 5 页 ( 明) 陈诗教花里活 z 卷上学海类编 z 第1 0 7 册,l 页 ( 战国) 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新校释 蛔卷1 4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7 4 5 7 4 6 页 务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中国古代花卉饮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具有学术意 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1 2 学术史回顾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园艺古籍、花卉谱录藏量相当丰富,因此学界 对古代花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园艺学、植物学、园艺古籍方面,其次是在文化和 社会习俗方面。 从园艺学、植物学方面研究古代花卉的成果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对花卉整体情况之研究。彭世奖的中国古代的鲜花变色和催延花期 法通过对中国古代花卉园艺古籍的考察,介绍了中国古代促使花卉变色的方法 以及催花、延缓花期的技术。郭风平等人的试论两宋观赏花木学主要成就及成 因从花木形态学、品种命名学、生理生态学、花木栽培学、花木育种学方面总 结了两宋花木学的主要成就:又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分析了两宋花木学成就 的成因。舒迎澜的宋代苏杭的园林与花卉栽培对宋代苏杭园林概貌、苏杭一 带花卉业及主要花卉栽培技术特点作了研究,总结了这一时期栽培花卉与营造园 林的经验。周肇基的中国嫁接技艺的起源和演进对中国嫁接技术的起源及其 演进历程作了深入分析和探讨,指出中国的嫁接技术起源于自然接木现象的启示, 插条繁殖技术的发展和自然界中半寄生植物种间关系的启示。毁0 用生的中国古 今植物远缘嫁接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介绍中国古今植物远缘嫁接记载和实例的 基础上,指出远缘嫁接在植物栽培生产上可以提高观赏价值、改进果实品质、提 高产量、增强抗逆性和适应性:在育种实践中可以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障碍, 培育出远缘嫁接杂种。 第二,对某类花卉之专门研究。舒迎澜先生在其专著古代花卉和自1 9 8 5 年以来先后发表的茉莉古今谈、莲的栽培史略、月季的起源与栽培史、中 国历史上的茶花类栽培、古代栀子及其栽培利用等一系列文章中,对各种花 彭世奖中国古代的鲜花变色和催延花期法 j 中国科技史料,1 9 9 0 ,4 ,2 0 2 4 页 郭风平等试论两宋观赏花木学主要成就及成因 j 农业考古,2 0 0 2 ,( 2 ) 2 8 4 2 8 9 页 舒迎澜宋代苏杭的园林与花卉栽培 j 古今农业,1 9 8 9 ,( 1 ) 6 2 6 9 页 周肇基,中国嫁接技艺的起源和演进 j 自然科学史研究,1 9 9 4 ,( 3 ) 2 6 4 2 7 2 页 刘用生中国古今植物远缘嫁接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j 自然科学史研究2 0 0 1 ( 4 ) 3 5 23 6 1 页 卉的起源、分布、发展概况和利用状况都作了详细介绍。卢小明兰花丛考一 文考辨了古籍中的“兰”与今天兰花的不同,并探讨了中国的栽兰历史。张宗子 牡丹观赏栽培始时考对牡丹用于观赏栽培的时间作了考察,对唐以前人们对 “牡丹”和“芍药”认识的不同作了论述。阎双喜中国牡丹史考考证了历史 上牡丹的盛衰、栽培中心的变迁,并阐述了其观赏价值和医用价值。其它对花卉 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还有张君义的漫话古代莲、周武忠的琼花史考、赵丰 的红花在古代中国的传播、栽培和应用、潘法连的铜陵牡丹历史述论等。 园艺古籍方面的研究主要有: 彭世奖略论中国古代农书,对中国古农书发展的历史进行分期,论述了中 国古代农书发生、发展、衰落的历程和规律。张宗子对 作伪于南 宋时期之质疑,运用丰富的史料、事例对南方草木状为南宋时期伪作的说法 进行了辩证。周肇基、魏露苓中国古代兰谱研究,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兰谱、 历代兰谱的植物学知识及栽培生理学成就,从植物学、栽培学等方面对中国古代 兰谱作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陈平平我国宋代的牡丹谱录及其科学成就,在 对宋代牡丹谱录综合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它们在研究我国栽培牡丹的起源、 发展,宋代的牡丹品种、育种途径、栽培技术、牡丹文化等方面的科学成就及其 历史和现实意义。周肇基中国古典园艺植物学名著 新探,从花镜 在中国农业植物学史上的地位、花镜的撰著目的、主题和研究方法、花镜 舒迎澜第莉古今谈 j 中国农史,1 9 8 5 ,( 1 ) 6 6 7 4 ;莲的栽培史略 j 中国农史,1 9 8 8 ( 1 ) 8 9 9 6 页:月季的起源与栽培史 j 中国农史,1 9 8 9 ,( 2 ) 6 4 7 0 页:中国历史上的茶花类栽培 j 中国农史 1 9 9 0 ,( 3 ) 7 7 8 4 页:古代栀子及其栽培利用( j 中国农史,1 9 9 2 ,( 3 ) 7 8 8 4 页 卢小明兰花丛考 j 农业考古,2 0 0 1 ,( 1 ) 2 7 6 2 7 8 页 张宗子牡丹观赏栽培始时考 j 农业考古,2 0 0 3 ,( 3 ) 2 2 6 2 2 9 页 阎双喜中国牡丹史考 j 农业考古,1 9 8 7 ,( 2 ) 9 2 1 0 0 页 张君义漫话古代莲 j ,农业考古,1 9 8 6 ,( 2 ) 2 5 6 2 6 6 页;周武忠琼花史考 j 自然科学史研究,1 9 8 7 ( 4 ) 1 0 4 页;赵丰红花在古代中国的传播、栽培和应用 j 中国农史,1 9 8 7 ,( 3 ) 6 l 一7 l 页潘洼连 铜陵牡丹历史述论 j ,古今农业,1 9 8 9 ,( 1 ) 7 0 一7 5 页 彭世奖略论中国古代农书 j 中国农史,1 9 9 3 ,( 2 ) 9 3 一1 0 0 页 张宗子对 作伪于南宋时期之质疑 j 中国科技史料,1 9 9 0 ,( 4 ) 8 1 8 7 贞 周肇幕、魏露苓中国古代兰谱研究 j 自然科学史研究,1 9 9 8 ,( 1 ) 6 9 8 1 页 陈平平我国宋代的牡丹谱录及其科学成就 j 自然科学史研究,1 9 9 8 ,( 3 ) 2 5 4 2 6 l 页 的农业植物学成就等方面对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观赏园艺植物学代表作清代 陈溟子的花镜作了探讨。舒迎澜 与其种艺篇,介绍了南宋 吴怿分门琐碎录的学术价值及其种艺篇中花卉的栽培技术。 从社会文化和习俗方面对中国古代花卉进行研究的主要有:何小颜先生的花 与中国文化,该书从大量诗词和古代花卉谱录入手,研究了花卉与中国文化的联 系,若干章节均涉及到花馔、花酒、花茶的发展与制作。;萧翠霞女士的南宋四 大家咏花诗研究通过对南宋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四位诗人咏花诗的研 究,揭示了南宋咏花诗里所表现的丰富多样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文化,对南宋时期 餐花的社会风尚也有一定程度的反映。 上述研究成果使我们对古代花卉的起源、栽培、艺花技术、花卉谱录、花卉 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然而,由于史料记载的零散,我国历史时期花卉的食用情 况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仅在一些花卉园艺史和花卉文化论著中有所提及。 专著见于:舒迎澜先生的古代花卉,在谈到花卉的利用时对其食用情况有所涉 及;。何小颜先生的花与中国文化,有部分章节讲述花酒、花馔、花茶 。论文 述及者,就笔者管见有:尚嘉坪先生的梅花与饮食,对古代食用梅花的情况有 所阐述。;叶静渊先生的我国明清时期的花卉栽培,谈到了明清时期的花卉食 用清况。;余孚先生的中国茶类演变概述( 续) ,对中国古代花茶发展演变状况 有所概括。专文全面系统论述中国古代花卉饮食情况的则尚为空白,因此对有关 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十分必要的。 1 3 研究范围 本文讨论的内容贯穿中国古代花卉饮食发展的全过程,囿于相关史料在各历 周肇基中国古典园艺植物学名著 新探 j 古今农业,1 9 9 0 ,( 1 ) 3 94 2 页 舒迎澜分门琐碎录与其种艺篇 j 中国农史,1 9 9 3 ,( 3 ) 何小颜花与中国文化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9 萧翠霞南宋四大家咏花涛研究 m 台北:文津出版杜,1 9 9 4 舒迎澜古代花卉 砌北京:农业出版社,1 9 9 3 何小颜花与中国文化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9 尚嘉坪梅花与饮食 j 文史杂志,1 9 9 8 ,( 5 ) 6 0 6 1 页 叶静渊我国明清时期的花卉栽培 j 农业考古,1 9 8 7 ( 2 ) 3 0 8 3 1 5 页 余孚中国茶类演变概述( 续) j 古今农业,1 9 9 9 ,( 4 ) 6 l 一6 5 页 4 史时期分布的不平衡,研究重点放在唐宋及唐宋以后。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花卉饮 食的发展和制作,其中制作包括食品和饮品的制作。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古代花 卉饮食应分为蔬食和药食两方面,本文所探讨问题仅限于蔬食方面,不包括药用。 1 4 论文结构及资料来源 本论文共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介绍中国古代花卉饮食的发展 状况,详述其在每一发展阶段的特点以及与当时社会背景( 制度、文化、风尚、 习俗) 之间的关系。第三、四部分介绍了传通统花卉饮食的制作方法及其食疗、 营养价值,并考证了一些花卉食品、饮品产生的时间。第五部分探讨了研究中国 古代花卉饮食的现实意义。第六部分是结语。 由于本文选题的特殊性,难史类文献中的相关记载较少,大部分史料见于花 卉谱录、笔记小说、诗词文集和一些类书中。因此本选题研究以前者为基本背景, 以后者为主要的资料来源。 二 中国古代花卉饮食的发展状况 人类最初对花卉的利用是出于实用性、功利性的目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食物来源充足以后,人们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花卉,才将它和其它植物( 尤其是 农作物) 区别开来,使其成为既具观赏性,又具实用性的一类特殊的植物性食物。 由于花卉在产量、充饥效果、贮藏等方面不及粮食作物实用,而观赏性又大大强 于其它植物,故其实用性退居次要地位,观赏性日渐得到加强。花卉食( 饮) 品 在我国古代饮食中虽一直未占居主要地位,但作为一类集色、香、味于一身的特 殊食物,当人们用审美眼光看待它的那一刻起,就被赋予了高雅、浪漫的情愫。 花卉饮食是中国传统文化大花园里的一枝奇葩,它从独特的角度反映了中国 饮食文化和花卉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岁时习俗。 作为一种特别的饮食形式,其历史源远流长,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进步 和完善。 2 1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是我国食用花卉的初步发展时期。虽然食花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 样久远,但史前的情况目前尚无从考证,见诸于文字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传说中 的五帝时期。明代陈诗教编写的花里活一书中有“赤将子舆黄帝时人不食五 谷,啖百草花”。的记载。姑且不议陈诗教的记载是源自古书还是出于神话故事, 但上古时代的人类曾以各种花卉、草木的花和果实为食物应当是值得相信和肯定 的,因为传说故事也有它产生的现实基础。另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商初 精通烹调技术的大臣伊尹曾在朝廷中以“庖中至昧”为比喻,向汤王申述自己的 政治主张。他在阐述中将当时天下的美味分别加以介绍,其中“菜之美者”是这 样说的:“菜之美者,昆仑之蓣,寿木之华:指姑之东,中容之国,有赤木、玄术 之味焉;余瞀之南,南极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树,其色若碧:阳华之芸,云梦 ( 制) 陈诗教花里活【z 】卷上学海类编【司第1 0 7 册1 页 6 之芹,具区之菁;浸渊之草,名日土英。”。这些描述虽然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 但把“寿木之华”、“具区之菁”归入“菜之美者”之列,则说明商代初期,在人 们的概念里花卉是属于菜蔬之列的,而且是比较名贵的蔬菜。由此看出商代花卉 的用途还是偏重于食用的。 战国时期,餐食兰花、菊花的情况也常见于诗人笔端。屈原楚辞中有: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是直接以菊花为食;“播江离与滋菊 兮,原春日以为糗芳”,。是把菊花与粮食掺在一起做成干粮食用;“蕙肴蒸兮兰藉, 奠桂酒兮椒浆”,。则是把蕙、兰蒸制成食物,用于祭祀神灵。“楚辞”最初是流行 于楚地的一种诗体,是楚地原始祭神歌舞的延续,上文用花卉食品祭祀神灵就是其 表证之一。既被用于祭祀神灵,供品当非寻常之物,由此,花卉食品在当时的珍 贵程度可见一斑。 2 2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由于烹饪器具简单,烹饪方法单一,对花卉的食用多局限于制酒、 制酱,甚或是直接食用。 这一时期食花已没有了太多先秦时的宗教与神话色彩,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 花卉食品养生和避恶功能的重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重阳节饮菊花酒。以重阳日 作为月令行为,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帝王进行田猎习武、歌舞野宴、祈祷 祭祀等活动逐渐演变而来的,至西汉时,皇宫里出现了九月九日饮菊花酒以祈长 寿的节日饮食现象。据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出宫后嫁给扶 风人段儒为妻,忆及在宫中时“九月九同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东汉时,这一习俗又因一个传说故事而被强化。续齐谐记记载,汝南人桓景 曾跟随一位能预知吉凶祸福的神异人士费长房游学多年,一日长房对他说:“九月 ( 战国) 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新技释【m 】卷1 4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7 4 5 7 4 6 页 ( 战国) 屈原著,梅桐生译注楚辞今译【m 】贵l 婀:贵州人民出版社2 0 0 0 7 页 ( 战国) 屈原著,梅桐生译注楚辞今译【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 0 0 0 1 0 1 页 ( 战国) 屈原著,梅桐生译注楚辞今译f 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 0 0 0 3 8 页 ( 汉) 刘歆西京杂记【m 】五朝小说大观【z 】第1 函第3 册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民国1 - 五年( 1 9 2 6 ) 3 页 7 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 此祸可除。”桓景如言,举家登山,傍晚回来见家罩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听说 后日:“此可代也。”。自此,民间九月九r 都要佩茱萸囊,登高饮菊花酒,以祓除 不祥。此俗自汉代延续至今而不衰。 除了重阳节饮用的菊花酒,汉代还有一种名贵花酒百末旨酒。汉书礼 乐志有“百末旨酒布兰生,泰尊柘浆析朝酲”旬。颜师古注日:“百末,百革 花之末也。旨,美也。以百草花末杂酒,故香且美也。”。将各种花卉之术掺入酒 中制成的美酒,味道自然美妙独特。 汉代还用芍药、兰花制作美味肴馔。枚乘的七发列举汉代“至昧”,其中 即有“熊蹯之膈,芍药之酱( 柔韧香软的焖熊掌,蘸着鲜香的芍药酱) ”、“兰英之 酒,酌以涤口( 用兰香酒来荡口,齿颊留香) ”。先秦、秦汉时期由于调味品较少, 酱是日常生活的必备调料,人们常用各种酱来增加食物的口感,如梅酱、肉酱、豆 酱等,芍药酱是各种酱中比较高档的。 此外,鲜花在汉代还被直接食用。格致镜原引洞冥记日:“汉昭帝游 柳池,中有紫色芙蓉大如斗,花叶甘,可食,芬气闻十里。”。又引宝椟记日: “宣帝时异国贡紫菊一茎,蔓延数亩,味甘,食之者不饥渴。”。当时人们认为花 卉不仅味道甘美,而且对身体还有一定的补益作用。 2 3魏晋南北朝时期 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注意到了一些花卉有益于身体健康。魏晋之际,随着道 教的兴起和对花卉补益作用认识的深入,花卉的养生保健价值进一步受到世人和 道家的重视。 三国时曹植的仙人篇里有“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之旬。另据太 ( 梁) 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m 】五朝小说大观【z 】第1 函第2 册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民国十五 年( 1 9 2 6 ) ( 汉) 班固汉书【m 】卷2 2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1 0 6 3 页 ( 汉) 班固汉书【m 】卷2 2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1 0 “页 ( 粱) 萧统编,( 唐) 李善注文选【z 】卷3 4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2 1 0 7 2 贞 ( 清) 陈元龙格致镜原【z 】卷7 2 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 9 8 7 7 页 ( 清) 陈元龙格致镜原【z 】卷7 3 扬州t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 9 8 7 2 页 ( 三国) 曹植仙人篇f a 】曹植集【m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 0 0 2 1 1 0 页 平广记记载,曹奂为陈留王时,有频斯国人来朝,壶中有神浆如凝脂,即桂浆 也,饮可令人长寿。可见,三国魏晋之际桂花酒是人们崇尚的保健饮品。这一时 期的花卉饮料还有用石榴花酿制的榴花酒,南朝梁元帝的赋得咏石榴诗可为 证明:“涂林未应发春暮转相催。燃灯疑夜火。连珠胜早梅。西域移根至,南方酿酒 来。叶翠如新剪,花红似故栽。还忆河阳县,映水珊瑚开。”。 木槿花朝开夕落,花朵娇艳,甜滑可食。今天我国一些地区的人们仍保留着 烹食新鲜木槿花和夏季收采鲜花晒干,贮藏至冬日食用的习惯。殊不知,其滥觞 可溯至三国两晋时期。艺文类聚引外国图日:“君子之国,多木槿之花, 人民食之,去琅耶三万里。”。晋顾微广州记又云:“平具县有华树似槿又似桑, 四时常有花,可食,甜滑无子,此薨木也。”。舞,一名木槿,其花即木槿花。 中国道教形成于东汉后期,魏晋时逐步成熟。道家讲求养生延年,热衷于探 求轻身不老的神方仙药,因此,有关这一时期的文献中有很多道士服食了某些能 够轻身延年的花卉果实而得以长生或升仙的故事。如神仙传记载,渔阳一个 名叫风纲的人,“常采百草花以水渍泥封之,自正月始尽九月末止,埋之百日,煎 丸”,因经常服食此药,风纲最终“得寿数百岁不老,后入地肺山中仙去”。神 农本草经列菊花为上品,认为菊花“久服利气血,轻身耐老,延年”。格致 镜原引名山记有“道士朱孺子吴末入玉笥山服菊花乘云升天”。神仙传 又载:“康风子服甘菊花、桐实,后得仙。”。对于菊花这一奇妙的养生功效,宋代 大诗人陆游曾赋诗称赞:“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名纪先秦书,功标列仙方。 纷纷零落中,见此数枝黄。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乃知渊明意,不为泛酒觞。 折嗅三叹息,岁晚弥芬芳。”9 其中“功标列仙方”即指上述诸道士服食菊花成仙 的事情。不谈这些传说故事的真实性与可信度,但可以肯定魏晋时期人们食花多 ( 宋) 李防太平广记【m 1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3 9 5 4 页 ( 唐) 欧阳询艺文类聚【m 】卷8 6 卜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9 1 4 8 0 页 ( 唐) 欧阳询艺文类聚【m 卜卷89 卜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9 1 5 4 4 页 ( 晋) 顾微广州记【m 】说郛【z 卷6 l 下四库垒书f z 】第8 7 9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 晋) 葛洪神仙传【m 】卷8 说库【z 】第2 册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民国四年( 1 9 1 5 ) , ( 清) 顾观光辑,杨鹏举校注神农本草经【m 】北京:学蔸出版社,2 0 0 2 年9 月第2 版2 8 页 ( 清) 陈元龙格致镜原【z 1 卷7 3 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 9 8 7 2 页 ( 晋) 葛洪神仙传( m 】卷8 说库【z 】第2 珊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民国四年( 1 9 1 5 ) ( 南束)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m 】第3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5 1 4 7 3 页 是出于追求长生和有益健康的目的。 2 4 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随着道教、佛教的兴盛,出现儒、释、道 并立的局面,社会风气日渐开放,文化、经济呈欣欣向荣的景象。花卉业因经济、 文化的繁荣而迅速发展,花卉饮食也随着花卉业的大发展和整个社会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品位的普遍提高而得以提升。供食用的花卉种类、花卉肴馔的种类和花 馔的用途都呈现出日趋丰富、多样化的态势。 花卉肴馔因其甘美芬芳的滋味和高雅、圣洁的象征意义,早在先秦时期就被 用于祭祀神灵。唐代,珍贵的花卉食品亦被帝王作为祭礼的供品。魏征的五郊 乐章雍和中有“芯茁兰羞,芬芬桂醑”之句,。描述的是皇帝与百官举行黄、 青、赤、白、黑五方上帝的大典时用兰花做成的佳肴和桂花酿制的美酒进行“迎 俎”的祭礼。郊庙歌辞武后大享吴天乐章又有“兰羞委荐,桂醑盈斟”之句。 9 这些记载表明兰花做的珍馐和桂花酿制的美酒是唐代祭祀典礼上是常备的供神 灵享用的美味、佳酿。 大唐盛世,社会风尚放达不羁,酒成为时人的新宠,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 百姓,莫不嗜好饮酒。但饮酒过多对身体有害,为了保健,唐人喜欢在酿酒的过 程中加入香药、花卉、果皮等物,以其补益作用来缓解酒对人体的伤害。因此, 唐人对药酒极为推崇,认为“高人酒味多和药”,只有世外高人才配饮用这样的酒。 诸如此类的原因使花酒在唐代社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在上流社会更是被广 泛饮用。格致镜原引叙文录记载,唐宪宗在宫中采风李花酿李花酒,取名 “换骨醪”,并以此酒赐大臣裴度。新唐书李绛列传记载有宰相李绛因直 言劝谏,被宪宗称赞为“真宰相”,又“遣使赐酴蘸酒”的事情。明王象晋的群 芳谱又记载:“唐时寒食宴宰相用酴蘸酒”、“召侍臣学士食樱桃,饮酴醒酒,盛 以琉璃盘,和以香酩”。 此外还有用桂花、米和曲酿成的美酒桂花醑,苏鹗 ( 庸) 魏征五郊乐章雍和【a 】全唐诗f z 】,卷3 1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9 4 3 8 页 ( 唐) 佚名郊庙歌辞武后大享吴天乐章【a 】全唐诗【z 】卷1 0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9 9 2 页 ( 清) 陈元龙格致镜原【z 】卷7 0 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杜1 9 8 7 9 页 ( 宋)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f m l 卷1 5 2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4 8 3 6 页 ( 明) 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m 】花谱2 清翻刻汲古阁本 1 0 杜阳杂编载:“上每赐御馔汤物,其酒有凝露浆、桂花醑。”云仙杂记凉 物记载,房寿六月招客,刳椰子为杯,捣莲花制碧芳酒。这种莲花制作的碧芳 酒,是夏季清凉消暑的理想饮料,深受唐代上流社会人士的青陕。然而,由于花 酒制作工艺和原料的特殊,唐代的花酒主要为宫廷御用或上层社会享用。 花卉食品在唐代还是庆贺岁时节日的传统食品。九月九日重阳节自汉代兴起 以来,为例朝所沿袭,至唐被定为三大节日之一。唐音癸签载:“遇逢诸节, 尤以晦日、上巳、重阳为重。后改晦日,立二月朔为中和节,并称三大节”。既 被定为李唐王朝的法定节日,重阳节自然受到上至君臣下至百姓的重视,庆祝活 动的隆重程度亦可想而知。新唐书文艺中记载,“( 中宗) 秋登慈恩浮图,献 菊花酒称寿”;。太平御览引唐代孙思邈齐人月令记载,“重阳之日,必以 糕、酒、登高、眺逸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 而还”。不但如此,文人学士还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里,作诗唱和,抒发感 怀。王维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诗云:“四海方无事,三秋大有 年。百生无此日,万寿愿齐天。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无穷菊花节,长奉柏 梁篇。”9 可见,重阳节的宫廷宴会上不光菊花这一时令花卉,殿春的芍药也在花 馔之列。唐郭震子夜四时歌秋歌有“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李颀九 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有“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随着人们对事物认识水平的提高,唐代重阳节与汉 代相比,逃避灾难的意识己日趋淡化,而饮酒赋诗,祈求长寿,寻求美好生活的 意味有所加强;同时,饮菊花酒也因文人的广泛参与,多了几分雅致情趣。 寒食节食杨花粥是唐代的另一节日食俗。唐代冯贽的云仙杂记洛阳岁节 载:“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杨花粥。”9 清明时节,正是杨花飘飞的时候, ( 唐) 苏鹗杜阳杂编【m 】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八年( 1 9 3 8 ) 1 3 页 ( 唐) 冯贽云仙杂记【m 】说库【z 】第5 册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民国四年( 1 9 1 5 ) 3 页 ( 明) 胡震亨唐音癸签【m 】卷2 7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2 8 4 页 ( 朱)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 1 卷2 0 2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5 7 鹞页 ( 求) 李防太平御览【z 】卷3 2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0 1 5 4 页 ( 唐) 王维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匕寿应制【a 】全唐诗i 习卷1 2 7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9 1 2 8 5 页 ( 唐) 郭震子夜四时歌秋歌【a 】全唐诗【z 】卷6 6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9 7 5 5 页 ( 唐) 李颀九月九日刘卜八东堂集【a 】全唐诗【z 】卷1 3 3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9 1 3 5 4 页 ( 唐) 冯贽云仙杂记 m 】说库【z 】第5 册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民国四年( 1 9 1 5 ) 3 页 用其煮粥正合时宜。花朝节食百花糕,则是唐代宫廷和官僚阶层的一种节日习俗。 百花糕是一种用各种花卉制作的糕点,据传是女皇武则天的发明:有一年花朝节, 武则天率宫女游园赏花,看着满园争奇斗艳的鲜花,她突发奇想,令宫女遍摘各 色鲜花,和米稻碎,蒸制成糕,名日“百花糕”,以后每年花朝之日,她都要把这 种甘香可口的糕点分赐群臣享用。 唐以来,中国崇花之风日盛。唐人于诸花之中最爱牡丹,刘禹锡赏牡丹 诗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荚蓉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白居易牡丹芳日:“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受唐代爱花之风 的影响,五代十国时期虽政权割据,社会动荡,爱花、惜花之风未曾稍减。据格 致镜原引复斋漫录记载,后蜀时礼部尚书李吴甚爱牡丹,“每将牡丹花数十 枝分遗朋友,以兴平酥同赠。日:俟花凋谢即以酥煎食之,勿弃裱艳。”。花之 风流贵重竟达如此地步。由此,我们也可窥知古人食花的缘由之一便是爱花到极 致,即使花儿枯萎零落了也不离不弃,花开则赏之,花落则食之,勿使有丝毫之 损废。 2 5 宋元时期 鉴于唐末农民起义的教训以及为避免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军阀割据局面的重 现,宋在立国之初就采取了“兴文教,抑武事”的政策,完善科举制度,厚待文人 士大夫。宋代凡有官职的官员,在经济上除了有充足的“公用钱之外,又有职田” 之利,还有冬春服装、祭祀经费及各种名目的赏赐。在这种复兴儒学、重整伦理 纲常的时代氛围中,宋代士大夫的人生价值取向亦从整体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由汉唐时代士大夫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转向对道德主体精神的弘扬。因此,宋代士 大夫文人有一种将生活、艺术与学术结合起来的休闲文化心理,宋人在创意中生 活,在生活中讲究创意,将生活作为艺术来玩昧。这种心理、这种生活创意是花 卉饮食得以大发展的精神条件。此外,两宋时期,随着佛教的中国化、世俗化, ( 唐) 刘禹锡著,陶敏陶红雨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m 】上册长沙:岳麓书社,2 0 0 3 4 4 4 页 ( 庸) 自居易,牡丹芳l a 】全唐诗i z 】卷4 2 7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9 4 7 1 4 页 ( 清) 陈元龙格致镜原【z 】卷7 1 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 9 8 7 2 页 郭学信时代迁易与求代士大夫的观念转变f j 】文史哲2 0 0 0 ,( 3 ) 6 6 页, 素菜品类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为花卉肴馔取得长足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技术 条件。宋代统治者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实行专利榷酒政策,鼓励多酿多销,“唯恐 人不饮酒”,这种盛行于官府和民间的饮酒之风又从经济层面直接推动了花酒制造 的新发展。总之,两宋的政治制度、时人的志趣、社会风习决定了花卉饮食在宋 代的繁荣和兴盛,也决定了花卉肴馔和饮料在这一时期的空前发展。 宋代花卉饮食的新发展首先表现在花卉饮食的制作开始出现于一些饮食谱录 中,其次表现在入馔花卉种类的增多和制作方法的丰富上。宋人林洪的山家清 供是一部重要的饮食谱录,书中首次专门收录了以梅花、菊花、栀子花、桂花、 松花等花卉为原料的十余种花卉食品,并详细介绍了“蜜渍梅花”、“汤绽梅”、“梅 粥”、“茶蘼粥”、“雪霞羹”、 “紫英菊”黄菊煎”、“金饭”、“梅花汤饼”、“广寒 糕”、“松黄饼”、“蘑h 煎”等十多种花卉肴馔的制作方法。从后来明清时期一些 食谱中的餐花记载看,山家清供中不少花卉菜肴的吃法一直延续到清代都没有 太大的变化,足见其对后世影响之深。 宋代,饮酒之风盛行不衰,“今祭祀、宴飨、馈遗,非酒不行。田亩种秫,三 之一供酿财曲蘖,又补充用”。世风的推动和宋代士人雅致的情怀使花酒深受上 流社会和文人雅士的青睐。这一时期流行的花酒主要有菊花酒、茶蘼酒、榴花酒、 棋楂花酒、碧简酒等。 饮茶风习自唐普遍兴起,宋代始盛。唐宋时期流行饮团茶,南宋末期随着散 茶的推广又出现了熏花茶。只是由于时人认为“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 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 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的”。缘故,花茶未能在社会上普遍生产、饮用,至元代 才逐渐发展起来。 宋代还流行一种用药物配制的饮料汤,汤在宋代是第三大饮料,其地位仅 次于酒和茶。宋代朱或的萍州可谈日:“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 药材甘香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 宋无名氏南窗 纪谈亦云:“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不知起于何时。然上自官府,下至间里, ( 宋) 周辉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m 】卷6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4 2 3 4 页+ ( 宋) 蔡襄茶录【m 】从书集成初编【z 】第1 4 8 0 册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 1 9 3 6 ) 1 页 ( 宋) 朱媛萍洲可谈【m 】说库【z 】第1 9 册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民国四年( 1 9 1 5 ) 8 页 莫之或废。”。宋代,汤的品类众多,有橘汤、暗香汤、天香汤、茉莉汤、柏叶汤、 橙汤等。其中的暗香汤( 梅花) 、天香汤( 桂花) 、茉莉汤( 茉莉花) 等均系用花 卉配置而成的汤品。 元代历史短暂,花卉饮食多沿袭前代,南宋时期出现的熏花茶在元代有了进 一步的发展;花汤依然是元代社会流行的一种饮料。花卉食品、饮料的加工制作 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多能鄙事、云林堂饮食制度集等元代的饮食专著 书中均有详细记载,本文第三、第四部分将详细论述。 2 6 明清时期 明清花卉饮食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入馔的花卉种类更为扩大,制 作方法也较前代精细,食品的花色、品种多样。尤其清代,花卉食( 饮) 品不但 多,而且如“王谢堂前燕”,越来越多的“飞入寻常百姓家”。清代潘荣陛帝京 岁时记胜中有很多民间食用花卉食品的记载。“( 六月) 盛暑饮食,最系清新, 是以公子调冰,佳人雪藕。茉莉花、福建兰,摘以熏茶;六月菊、白凤仙, 俱勘浸酒”;。“( 十月) 至于酒品之多,京师为最。药酒则史国公、状元 红、黄连液、莲花白、茵陈绿、橘豆青,保元固本、益寿延龄。外制则乡贩南路 烧酒,绍兴苦露、桂酒、橘洒”;。“( 十二月) ( 岁暮杂务) 高烧银 烛,畅饮松醪,坐以待旦,名日守岁,以兆延年”;。“( 皇都品汇) 至若饮食 佳品,五昧神尽在都门;聚兰斋之糖点,糕蒸桂蕊,”。又清代富察敦 崇的燕京岁时记记载北京的岁时餐饮:“三月榆初钱时,采而蒸之,合以糖面, 谓之榆钱毹。四月以玫瑰花为之者,谓之玫瑰饼。以藤萝花为之者,谓之藤萝饼。 皆应时之食物也”;( 端阳) 每届端阳以前,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馈贻,并 副以樱桃、桑椹、荸荠、桃、杏及五毒饼、玫瑰饼等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