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3 7 ,j7 0 宗室是古代皇帝家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代最高统治者均比较重视其教 育向题。宋代在吸取前代宗室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宗室 子弟的教育制度日趋完善。 本文共分四章,对宋代宗室子弟的教育制度进行考察研究。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宗室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并总结了其特点。 同时指出宋代宗室教育在整个古代宗室教育史中所具有的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通过对宋朝宗室子弟受教育的两个主要学校宫学和宗学的形 成、发展过程的梳理,归结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分析了两学在发展演变 中出现合并趋势的原因。另外,对宗室子弟学校的管理机构、教职官、宗学生等有 关情况作了详细介绍。 第三章,主要研究了宗室子弟的家庭教育,指出了皇家家教在教育的方式、目 的、内容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同于一般家庭教育的特点。 第四章,考察了宋代宗室子弟的教育效果,同时分析出宋廷在宗室子弟教育 上之所以取得正、反两方面效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宋代较为特殊的宗室政策造 、 成的。,一 本文刈术代宗室予弟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教育效果作了较系统的介绍说 明,尤其在学校教育中宫、宗学的发展演变、宗室子弟的家庭教育及宋代宗室子弟 的教育效果分析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a b s t r a c t i m p e r i a lk i n s m e ni s a n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t h ei m p e r i a lf a m i l y ,s o t h a tt h e i re d u c a t i o n a lp r o b l e m sd r a w st h ea t t e n t i o no ft h eg o v e r n o r so f a l ld y n a s t i e s e s p e c i a l l yi n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b a s e do ne x p e r i c e n c e so f f o r m e rd y n a s t i e s ,t h eg o v e r n o r st o o ks e r i a lm e a s u r e so n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 s y s t e mo fi m p e r i a lk i n s m e n ,t h u sm a d e i tm o r ea n dm o r ep e r f e c t t h i st h e s i s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c h a p t e r s i tf o c u s e so nt h er e s e a r c h a n ds t u d yo ft h ei m p e r i a lk i n s m e ne d u c a t i o n a ls y s t e m ( i k e s ) i ns o n g d y n a s t y c h a p t e ro n e :g i v e s ab r i e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ei k e so fa n c i e n tc h i n a ,i n c l u d i n g 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e v o l u t i o n t h e nc o n c l u d e si t sm a i n f e a t u r e s ,p o i n t i n go u tt h ef u n c t i o no fi k e si ns o n gd y n a s t y ( w h i c hi s c o m p a r e dw i t ht h ew h o l eh i s t o r yo fi k e s ) i n h e “t e dt h ep a s ta n d e n l i g h t e n st h ep r e s e n t c h a p t e rt w o :t h r o u g h o u t t h ec l a s s i f i n go ft h ef o r m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g o n gx u e ( s c h o o l si n s i d et h ep a l a c e ) a n dz o n gx u e ( i m p e r i a l k i n s m e n ss c h 0 0 1 ) ,w h i c ha r et h em a j o rt w ok i n d so fs o n gd y n a s t y s k i n s m e ms c h o o l s ,w ec o m et ot h ec o n c l u s i o no ft h e i rd i f f e r e n c e sa n dr e l a t i o n m e a n w h i l e a n a l y s i s e s t h er e a s o nf o rt h e i r m e r g i n gt e n d e n c y t h r o u g h o u tt h e i r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e v o l u t i o n b e s i d e s ,m a k i n gad e t a i l e d s t u d yo nt h em a n a g e m e n tb o a r d ,t e a c h i n gs t a f f ,a n dt h e s ek i n s m e n s t u d e n t si nt h ei m p e r i a ls c h o o l s c h a p t e rt h r e e :m a i n l yc o n c e n t r a t e so nt h ef a m i l ye d u c a t i o no fi m p e r i a lk i n s m e n b yc o m p a r i n gw i t hc o m m o nf a m i l ye d u c a t i o n ,p o i n t so u t t h ee m i n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i m p e r i a l f a i m l ye d u c a t i o n ,i nr e l a t i o nt o 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m e t h o d s ,g o a l ,c o n t e n t c h a p t e rf o u r :m a k e sf u r t h e r r e s e a r c ho nt h er e s u l to fi k e si n s o n gd y n a s t y i nt h ec a u s eo fa n a l y s i s i n go nw h y t h es o n gg o v e r n m e n t c a na c h i e v es u c hr e s u l t ( b o t hg o o da n db a d a s p e c t s ) ,b r i n g i n gt h en a t u r a l r e a s o r r m o s t l yr e s u l t f r o mt h es p e c i a lk i n s m a np o l i c yo fs o n gd y n a s t y 序言 关于宋代宗室子弟教育问题研究状况 建国以来,宋史学界在宋代宗室制度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对其 教育制度却缺乏专门系统的论述。 在姚瀛艇主编的宋代文化史、苗春德主编的宋代教育、王善军所著的宋 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周宝珠所著的宋代东京研究、李国钧、王炳照主编的 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第三卷) 等著作中均提到了有关宗室教育问题,但终因各书 侧重点不同,对此问题之论述均不够系统或仅点到为止。 至于论文,主要有宋日希先生的宋代的宗学( 宋史研究集第九辑) ,倪士毅 先生的赵宋宗室中之士大夫、( 杭州大学学报) 1 9 8 4 年增刊) 、宋代宗室士大 夫在学术和文艺上的成就( 陈乐素教授( 九十) 诞辰纪念文集) 、都木越先生的 宋代宗室的文化成就及其影响( 中国典籍与文化) 2 0 0 0 年第二期) 、葛庆华先生 的宋代宗室教育及应试问题散论( 巾州学刊7 1 9 9 9 年第一期) ,以及张希清先生 的宋代宗室应举制度述论( 第二届宋史学术研讨会沦文集台北1 9 9 6 3 ) 等文 章。但论述也不够全面,如宋先生宋代的宗学一文,相对来说,是对宋代宗室学 校教育论述比较完整的一篇文章,不过,在宗学与宫学的发展变化问题上的论述 显得不太清楚。倪先生的赵宋宗室中之士大夫侧重于宗室士大夫的政治、经济 等状 6 u i j 农述,j - 义! j l l l 卜嶙。o j 米代东市i :人火红。了:术和义匕l :的成就。都九生 之文也同样详_ _ j 。沦述宋代宗室在文化艺术上的成就及其影响,葛文虽在宗室教育 方面多有涉及,然过于简略,且并无提及宗室家教问题。张先生的文章则主要讨 论的是宗室子弟的:1 5 官考试制度。 总之,上述各著作或文章均在宗室教育不同侧面的研究上有所突破,为我们 进一步的探讨研究打下了基础,提供了便利。 小义n 吸收1 1 1 人f i j i 究我姒的j l i :i ;l ? ,刈术代东市广m 旧教仃m 题,l i 嘤址 般i i - 等地他的求帘r m 之救r 7 逃 t 研究( 东帑,严格来说,成也j 。! ! :! 帝以j o l 缘火 系的所有皇室宗亲子弟。限于篇幅,这里所讨沦的宗室教育问题仅限于一般的、 地位中等的宗室子弟,主要是在京及陪都之宗子,而不包括上层宗子如皇子、亲王 及下层散居各地州、县以至穷困如平民者) 。关于宋代宗室子弟教育问题主要包 括学校教订和家j 逛教仃两人力而,特别侧m 丁学校教仃,以及这两种教育最终取 得的教育效果。本文主要在学校教育中关于宗学和宫学的发展演变及家庭教育 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希望能为将来进行深入研究整个宋代宗室教育打下一 些基础。 第一章中国古代宗室教育制度的演变概述 一般所谓的“宗室教育”是指对于皇太子之外所有的皇室宗亲子弟所进行的 教育活动。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家天下”的传统观念,使历代均把皇 太子、皇子的教育问题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一般宗室子弟的教育则次之( 特别 在唐宋以前) 。朝廷对他们的教育多是附于皇太子、皇子教育之中。所以,对宗室 子弟进行专门的教育有一个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它是随着古代社会教育制度 的发展、完善而逐步确立、发展起来的。 一、中国古代宗室教育的发展演变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上,宗室教育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夏、商、周奴隶制社会时期: 在中国古代社会早期,受教育的权利为贵族子弟所享有、独占,所以夏商周奴 隶制社会中所出现的学校均是皇宗贵戚受教育的场所。 夏代彳了“席、序、校”,足奴隶书贵族及j t 予弟的学校,他们在此不仅要受到内 糌丰、广泛的q :h 删l i 练,州l l 还需经过卡”1 严格的符项考校。殷商的教育是“学 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具备学习资格。西周时期,古代学校教育开始由原始教 育向专门教育过渡。宫廷有贵胄小学,为贵族子弟学习之处,设在王宫附近。大 学也有两类,天子学习之所称为辟雍,诸候称泮宫,分别是周天子与其胄子、宗子 的学校。 r f 秋州煳,机。# 必惴,l l i i 川n 勺竹。胀游,人r 所波一、儿甲- 淌火殆堪。粲代二 c i 、:,蜓少顺及宗搬嫩| l | j i 敬仃。, 第二阶段:汉席封建社会前期: 汉代是中罔古代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繁盛时期,皇予、诸侯王的教育有了制度 上的保征。安帝时期,f j j 于主政的邓太后非常注匝宫廷教育,办起了专门的皇室 戚_ r 弗一弘校- ”邸学,n j i 初八印( 公j ci i 9 f i ) “人肝 f l i l ! 和带郝济:化、河1 1 _ j j 王子男女年五岁以上,四十余人,y x l j 氏近亲子孙,三十余人,并为开邸第,教学经 书,躬自监试。尚幼者,使置师保,朝夕人宫,抚循诏导,恩爱甚渥”( i ) 。当时,此贵 戚学校有七、八十人人学,规模尚不小,办学条件也优于一般学校。 北魏孝文帝时期,开设有皇宗学“皇子皇孙,可于闲静之所,别置学 馆,选忠信博闻之士为之师傅,以匠成之” 。 唐朝太祖武德元年( 公元6 1 8 年) ,诏“皇族子孙,及功臣子弟,于秘书外省,别 立小学” ,以教外戚和宗室子弟。唐太宗贞观十三年( 6 3 9 ) ,置崇贤馆于东宫,教 授诸王,属一种皇家塾学。到高宗显庆元年( 6 5 6 ) 三月,于崇贤馆内置学士,招生 徒,招生2 0 人,皆是皇宗国戚及东宫高级官员子孙,崇贤馆变成为一所贵胄学校。 上元二年( 6 7 5 ) 八月,因避太子李贤讳,改日崇文馆。 第三阶段:宋、元、明、清封建社会中后期: 宋代鉴于前代经验,在吸收前朝害族教育制基础上,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使宗室子弟的教育制度更趋完备。开始专门为宗室子弟设立了学校,且根据教育 对象的不同,分为诸王宫学、宗学等。虽然宗学在宋废置无常,但宋廷对宗室子弟 的教育一向较为重视,并开展较早。可以说,宋代不仅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中,而且 在中国古代宗室教育制度上,都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元代宗室贵族化倾向严重,等级森严。所以,贵族学校学生名额少,并且元代 教师与宋金诸朝相比地位低、数量少,致使元代皇室宗族的教育水平远不及宋金。 明代对宗室子弟的教育,也开展较早。由于明宗室分布在不同的布政司,故 各王府内的教育自成一体。明嘉靖九年,世宗批准,正式设置宗学,不过不是设于 京城,而是设置在各王府所在地。此时虽建宗学,但并不普遍,并且各王府内的子 弟教育体制比较松散。万历十四年,礼部修成宗藩要例,规定凡宗室藩衍府地, 都应设立宗学,宗室之子1 0 岁以上者俱入,至此宗学设置开始进入规范化时期。 万历1 8 年,宗室获准参加科举考试。但明天启后,宗室在接受教育和科举上,已 和儒学( 叫地方f :之i f 式。# 校) 学小尢多人艘婶,。从叫代宗学的设越及变化 上看,明代宗室在嘉靖以后,其地位逐渐降低,而到万历、天启年以后,宗室把自己 的出路也投向了科举。 明代宗学虽属官方所办学校,但却接受各王府的管理,所以,其宗学与匐期 相肆更简单化、体制较为松散。 1 清代满族皇窀,以显祖宣皇帝本支为宗室,其伯叔兄弟之支为觉罗,所以为宗 室子弟设有宗学和觉罗学。 清顺治九年( 1 6 5 2 ) 1 2 月,于每旗各设宗学,每学学官用学行兼优的满汉官各 一员为之,凡未封宗室之子,年1 0 岁以上者,俱人宗学。宗学生主要习满语,汉语 则不作要求。第二年,又开始按级别分别设学。亲王、世子各设在部,郡王多设在 官学,共有宗室八学。后来一段时间内,宗室教育即沿用此制。 雍正二年( 1 7 2 4 ) ,世宗下令建立集中而规范的宗学,准八旗每左、右两翼各立 一满学一汉学。王、贝勒、贝子、公、将军闲散之十八岁以下的子弟,除在家自读者 外,其在官学的子弟,随其志愿均入学,分别教授。同时还建立了较完备的管理制 度。 对于清显祖的旁支亲属则设有觉罗学:于每旗各立一衙门,在各衙门旁设立 觉罗学,i f i 王公派人管理。觉罗学与宗学基本相同,但其教学考试制度不如宗学 严格,出路也稍逊于宗学,这反映出封建教育的等级性。另外在盛京,也有为宗室 子弟开办的专门官学。不过,盛京把宗学与觉罗学合并为一,由宗学总管兼理觉 罗学。后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宗室子弟数裔_ ;i ;l 皮自然随之消亡。 二、中国古代宗室教育的特点 从i f i 例i 吁代宗室教育的发展过程来看,它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中i 纠j “宗室教育足随蓿整个i l i 代贵族教育制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 的。宗室教育最初i 由寓于整个贵族教育之中,逐步走向专门化、独立化。由于受 教育权长期被统治阶级贵族所享有,所以最初的教育场所便是为他们设立,宗室 子弟作为皇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自然包括在内。自夏朝,中国进入“家天下”社会 后,统治秆始终非常币视皇予( 包括太予) 的教育问题,而对一般宗室子弟的教育 j f :尢fj 、l p 独漩:的:校,所以j x 市橄r ;_ 也“址附j :帜个” 族严m 教仃之i i t 的。剑r 爪汝,l 川延所办的似旺校邸。7 :,u 土址把宗室j j 外戚一,f :引入。 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制度的逐渐完善,经过魏晋,隋唐直到宋代才有了专门为 宗室子弟创办的学校宗学。明、清时期的宗学,也同样是专门为宗 设,从其种利t 设:羁 、规格、管理等方面来看,显然多承袭于宋朝的宗学教 所 别 是f j f 代的宗学,更足深受术宗学体制的影响。所以,我们从巾同古代宗室教育的 4 瓣 发展演变过程可看出,宗室教育由依附于古代的贵族教育制度之中,逐步走向独 立化、专门化教育。 第二,中国古代宗室教育有着不可避免的悲剧性( 主要指中国古代封建社 会) 。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由于宗室与皇帝的血缘关系,历朝统治者对其多能提 供较优越的生活、学习条件,在科举、出官等制度上为他们铺设多种捷径,但这样 的结果往往反使他们丧失进取上进的动力。同时,由于宗室作为皇室近支子孙, 他们具有竞争帝位的血缘关系及号召力,所以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对他们颇有 戒心,一般均会对他们在参政方面予以限制。( 即使偶有例外,如唐朝,使其参政, 朝廷对其仍会给予种种约束) 这一方面可以使他们闲暇无事,有充足的条件和精 力按受教育,一方面又由于朝廷对宗室进行防范和管制。给予他们种种特权的同 时,却限制他们参政、二f 政,所以即使有的宗室子弟满腹经纶,也多无施展之处。 而且才气过高,也可能导致朝廷猜忌,所以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宗室子弟均是悠闲 享乐,不求上进。这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宗室教育的一个悲剧,其根本原因在 于封建君主专制主义,这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在宗室教育问题上的一个不可解 决的痼疾。 第二章宋代宗室子弟的学校教育 宋代鉴于唐朝特别是唐朝前期,宗室亲王掌兵权,导致统治阶级内部屡起内 乱的教训,对宗室采取了“以高爵厚禄,使之就闲”之策,即给予宗室成员以高官厚 禄,却不让他们掌握实权。宋统治者对宗室子弟虽是“优之以爵禄,而不责以事 权”。但为了王) : j 的长治久安,i j 王比较重视宗窄子弟的教育问题。“国朝教养宗 英,注意属籍,所以为深根i 跚木汁杆,伞矣、堪矣”。i i 所谓“宗j i ! 有籍,玉牒有名, 宗学有教”。蚴 宋代宗室子弟的教育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学校教育;二是起辅助作用的 家庭教育。 f | 1 于宗帘为j 扛帝族屈,异_ 丁一般家族,宋延除对) 没有专门的僻王i i ! 机关外,又 为j 改口:j i q f 。:校进i i 撖r 7 圳钟。这川j t 訾校j 句为l :i 市i :族厂m 所? j ij ,叫 确地把皇室和,f 比的学校教育分成两个不i 川的体系,以此体现皇室教育的特殊 性:。 宋代为宗室子弟设置的各类学校中最重要的是宫学和宗学,即一般宗室子弟 之教育场所。其发展大致可分为宫学发展时期;宫学、宗学并存时期;宗学发展时 期这样几个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阶段。从巾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发展趋势,即宫学 逐渐向宗学演变、发展,并最终合而为一。这种发展变化与当时整个学校教育制 度的发展变化是同步的。 一、两学兴废概况 1 宫学发展时期( 宋初至神宗初年) 北宋的皇族,可分为三大支派,分别指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秦悼王赵廷 美之后代,除太子和皇子于资善堂就读之外,其他亲王之子孙则各在其王宫设立 官学作为讲读之所。 宫学之设始于太宗时期,“至道元年,太宗将为皇侄等置师傅”,因“师傅”属于 东宫太子环卫官,亲王子孙比之应有所降格,“乃以教授为名”。真宗咸平初年, “始令诸王府记室、翊善、侍读等兼南北宅教授” 。所谓南北宅,即南宫北宅。“南 宫者,太祖、太宗诸王之子孙处之”称为睦亲宅。北宅者,“魏悼王子孙处之”凹称为 广亲宅,为秦悼王赵廷美子孙聚居之处。此真宗时南宫北宅学可视为宫学之始, 虽尚处于筹建阶段,其制未备,然已有大体雏型,宗子学校教育开始走向规范化、 制度化。 仁宗景佑年问,开始在各王宫正式设立宫学,“凡诸王属尊者,立小学于其宫, 其子孙,自八岁至十四岁皆入学,日诵二十字”。时仅有小学,嘉佑三年,又置诸王 宫教授,并立讲书课试之法。 英宗治平年问,宗室人员渐众,“自率府副率以上八百余人,其奉朝请者,四百 余人,而教学之宵,六员而已”。o 显然有必要增置教官。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宗室子 弟的教育,宋廷) :始增_ j j l l 教授躬额“凡帛族l i 三_ i 以l 二抒行三十人,置讲二b 四员; 年十五以上者三百九人,增置教授五员;年十四以下者,别置小学教授十二员,并 旧六员,为二十七员,以分教之”。此时,宫学发展比较快,不仅人数增多,规模也 增大。英宗h 十期对寓学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宫学开始分 为大、巾、小三个阶段,“宗予无幼长皆就学,差其年为大、中、小三品,各置师以教 一 之9 9 0 0 y 对每个学习阶段的学生、教官人数作出具体规定,同时立有宗室听读的赏 罚格式。 宋代宗室学制,一般是立大、t j 、z 学,而英宗时期,宫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教 育,很有其独特之处。另外,英宗时加强了大宗正司对宗子教育的监管职能。明 确规定宗司对教授官及宗学生均有监督、察访、训诫、处罚之责。这样,有关宫学 。 的制度一步步建立并完善起来。 2 胄学、宗学并存时期( 神宗熙宁年间至宁宗嘉定年间) 到神宗初年,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繁衍,宗室人数比宋初有了更大幅度的增加。 宋廷优养宗室的政策,令政府财政负担也大为增重。为减轻财政困难,熙宁二年 十一月,神宗下诏“( 宗室) 袒免以外,更不赐名授官,止许应举”。 废除了以前由政 府给予全部宗室厚俸优养的政策。这种对宗室袭封授官的抑裁措施,使得宗室亲 疏之别日益明显起来。反映在教育制度上,便是在开办宫学的同时,又有了宗学 的设置。“皇朝胄监之外,复立宗学”。o 两学之别在于入学宗子的等级、亲疏远近 不同。“国家始立宫学,所以训诸王之近属,继创宗庠,所以徕四方之宗亲”。o 虽二 者都是皇室贵族子弟学校,但二者之问亲疏界限严明,显示出皇族内部森严的等 级关系。 宗学之正式设立在神宗熙宁中,在宗室赵世雄建议下,创建宗学,接纳服属稍 远的宗室子弟入学,但不久停办。哲宗元佑六年,宗室令铄( 世雄子) 曾请复建宗 学,及完工后,又赐于蔡确家。 神哲时期,宗学虽设,然各种规章制度还不完善,仍处于时置时废的不稳定状 态。 宋徽宗时期,第三次兴学运动使宗学规模逐渐增大,达到一个极盛时期。史 称:“神宗基之,哲宗继之,而最备于崇观之时”。 此次兴学运动始于徽宗崇宁元年,巾心人物是蔡京,他上呈徽宗皇帝有关宗 学的处汉多被采纳。j x 学作这叫j 9 j 得利较人发服。崇ri q i r i = 月,增世教宵。 “蹙睦亲宅北宅、广亲宅大学、小学各一员,广亲:i e 宅、睦亲西宅、周王宫大学兼领 小学各二员。”o 五年,又改官学教授名称为某王宫宗子博士,地位在国子博士之 上。 徽宗建中靖国,己年复置后的宗学得到很快发展,到政和四年,宗学小学生就 一7 已达千人之多,分十斋教学。十二月,又专门颁布小学条制( 立三舍法) ,有关宗学 的规制逐渐完备起来。 至北宋末,金兵南下,攻陷汴京,两学遂废。 靖康之役后,宗室人数骤减,加上南宋初,朝廷长时间处于风雨飘零、仓惶失 措之中,种种内忧外患使得朝廷根本无法顾及宗予的教育问题。直到高宗绍兴年 间,随着政局趋稳,宗子教育才开始提到议事日程。绍兴四年,始置诸王宫大小学 教授二员。五年六月七日,在诸王宫大小学教授钱观复的建议下,复置宫学。此 次复置宫学,其条法依照政和学制中有关宗学法的规定,仍立有讲书、课试、规罚 之法。 宫学虽复,i j l f 宗室南下者少而且分散,并未有实质性运作。直到绍兴十四 年( 1 1 4 4 ) ,又“始建宗学于临安”, 并且是“南渡草创,为屋数楹,暂寓临安之睦亲 宅i p o 此时的宗学生定额也大为减少,“生员额百人:大学生五十人,小学生四十 人,职事各五人。置诸王宫大、小学教授一员,在学者皆南宫、北宅子孙”。 这仅是 限定的名额,实际在学人数当更少。入学宗子“并依州学例,日给饮食,内在京六 学宗子学制,有学规、斋规、并小学规,并系增损大学之制”。 南宋宗学至此才算略 具规模。 南宋朝廷偏安东南,典章制度,多属草创,学校也不例外。所以,此时学官虽 复,学制虽创,却几同虚设。可以说,南宋初两学均无多大发展。其中靖康之变 后,宗室子弟人数大减,是其主要原因。 高宗绍兴时期,宗学学舍“止有敝屋数间,萧然环堵,释菜无殿,讲说无堂,逼 近通衢,又无廊庑,师儒斋几,卑隘浅陋”。o 虽多次明令修复,但直到南宋后期,宗学似乎仍未能正式建成。宁宗嘉定七 年八月二十六f i ,在臣僚们的多次建议下,始于“临安府踏逐空闲地,建宗学,其学 雠入斋,牛吼以“人为额”。j 北术时的宗学枷比,j 规模较小,人数也大为减 少,崩定几小,晰i :”。# 三i i :新处j 戍,4 j :宗遂f 、f f f “收。产为宗学,洲j 地改创。儿 扯幅籍者,怿以i 载一试补,弗f 员如太学法,政教授为宗正,学置谕一员,隶宗正 寺”。 经宁宗改造后,宫学、宗学合而为一,凡隶玉牒无间亲疏,“宗室疏远者咸得 就学”。o 宗学开始接收大批远支宗室子弟入学。 宫学向宗学转化后,宗室子弟不再严格 x 另t j 近属、远亲等级关系,而共处于一 一r 一 学。这一演变现象也是当时整个教育制度的一种发展趋势,它表明,在宋代的学 校教育上,受教育者的等级差别正不断缩小。所以,宫学向宗学的转化,并不是偶 然的、孤立的现象,而是势由必至,其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当时时代的发展要求:门 阀制度已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宋朝确立的官僚政治制度,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它使 统治阶级内部宗室子弟的教育制度也朝着不拘门第这一方向前进,不再严格区分 亲疏、等级差别,而使二者合一,亲疏共处,一并进行教育。另外,在南宋时期,皇 帝子嗣不多,郡王、亲王等诸王宫明显减少,其他宗室多散居各地,就所在地入学 而在京宗子,也有一部分转入普通学校,于是进人两学的宗予人数减少,这也是两 学合并的主要原因。 3 宗学发展时期( 宁宗嘉定九年至南宋末) 此时南宋朝廷已渐至末期,宁宗嘉定九年合并两学后,宗学虽恢复并重新发 展,但其发展水平无论如何也不能与北宋相比。“学校之广,十倍于前,而养士尚 仍其旧,区宇宏大,弦诵寂寥”。o 所以,宗学虽扩大,学生人数却不多。度宗末年, 临安危急,宗学也就于无形巾停顿。实际上,合并后的宗学很快就随着南宋的灭 亡而解体。 可以说,整个南宋时期,宗学教育衰落,废多兴少,一直无大作为。和北宋相 比,其变化主要有三点:第一,规模更小,北宋时宗子分为六宅,宅各有学,学皆有 官。中兴后,只剩睦亲一宅,教授官也减少,仅各一员。第二,嘉定九年,改宫学为 宗学,对所有宗室学生均采用太学“三舍法”升补。第三,由于大量宗室子弟散居 各地,开始允许就所居之处入学。这也表明,南宋时期国势日衰,政府已无力承担 宗子的教育责任,宗子教育遂走向平民化、世俗化。 宫学和宗学,作为一般宗室子弟受教育的两个主要学校,大致经历了这几个 发展时期。除两学外,在北宋的陪都西京、南京,南宋的泉州、福州等地也设有类 似的宗予学校,为相叫t 川:的宗r 提1 j i 学校教_ 仃场归i 。 米初,宗室丁弟均聚腊。j :片洲f 。神宗熙= i 三问始许j 。9 “j :外,当时曾在宗室【瞳雄 建议下,“置两京敦宗院,六宫各建学) ) 0 3 0 徽宗崇宁元年( 1 1 0 2 ) “以宗室众多,京师 不能容,故令秦王位下子孙,出居西京,( 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 谓之西外;太祖 位下子孙,出居南京,谓之南外( 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后“及靖康之乱,遭金 人杀戮掳掠之余,能渡江n 个着,高宗亦遣州郡收拾,于是桦分置福、泉二州”。o 对 9 于这些居于外地的宗子,朝廷置外宗正司及敦宗院对其进行教育管理。在两京敦 宗院内均设宗学,以教导在外宗子。因宗子人数少,此宗学规模也就比较小,同样 分大、小学二级。 南宋时,分居在泉州与福州的宗子虽也设敦宗院教授,但是,并不差人而是 “止就州学教授兼领”。 总的说来,两外宗学在规模、管理等方面均比不上京师的宗学。 二、宗室子弟学校的管理部门 宗室是皇帝的近亲族属,所以宋廷特设有专门的机关对宗室子弟的学校教育 进行管理。 北宋初,宗室人数尚少,也无正式宗子学校的设立,对宗子的教育问题尚未十 分重视,宗正寺足唯一管理宗室事务的机构,但此时,宗正寺仅“司皇族之籍”,o 掌 管宗庙皇陵荐享之事,并无具体的教育管理权,只是有时其长官会对宗子进行督 导。 后来,由于宗室繁衍,人数增多,宗正寺难以统管繁多的事务。“国初,宗室尚 少,隶宗正寺”,仁宗景佑三年“以宗室众多,特置大宗正司”。 大宗正司设立后,掌 管“纠合族属而训之以德行、道艺”,“凡宗室服属远近之数及其赏罚规式,皆总 之”。宗室子弟的学习教育问题开始有了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平时,大宗正司 不仅负责对宗室子弟的教育,还要负责监察宗室子弟的文行才术,把其中有优劣 表现的学生上报朝廷以进行奖励或惩罚,同时督察宗子学校的教官,并制定宗子 学校的各项制度、赏罚条例等。神宗时,大宗正司有知及同知官各一人,丞二人, “掌宗室之教法政令,以行艺训道而敦睦之”,并“有记室一人典笺奏;讲书、教授十 有二人,分他讲教,兼领小学之班”。 对于分居在外宗子的教育问题,主要由两外宗正司管理。北宋微宗崇宁元 年,“义以宗空f f j i t ;外州,j :弭五( 馒西外宗j l i , f j ,侑京越南外宗正司矣”。 各置敦宗 院,管理在外宗室事。南宋中兴后,两外宗司重新复置,“各置教授以课其行艺”, 并择“宗室之贤者一人为知宗”。其丞、簿由本州通判职官兼任。对于外居的宗室 成员,有“文艺”“行实”而为众所共知的,允许外宗正官进行考察上报。总之,“其 纠合、枪i l l 、洲饬且火宗化刊”。o 两外司有些事务甫同,因相距不远,其长官还可 一1 0 一 “每年一次,往来商议”,o 以更好地管理在外宗子。, 大宗i e 司没立肟,宗室教育问题主要山宗州负责。不过,有时宗子学校的管 理权也会有所转移。如j e 宋徽宗崇宁后,开始将“诸宫学差宗正寺长、贰提举。” 政和学制中规定,宗学隶宗正寺,由“宗正卿总治宗子大小学之政令,而掌之少卿、 贰卿之职事”4 1 。南宋嘉定九年( 1 2 1 6 ) ,诸王宫学并归宗学后,重改隶宗正寺,宗正 寺长官“又预校试之事”,o 宗正寺又一次担负起管理宗子学校教育的职责。 宗学在行政上隶属于大宗正司,同一般的国家官学行政系统是分开的,但在 熙宁十年( 1 0 7 7 ) 宋廷颁布宗子试法后,开始允许宗子附国子监试或各路锁厅 试,国子监和礼部便开始在一定程度上与宗学的行政管理系统发生了联系。这 样,在北宋中期以后,宗子学校的行政隶属关系变成了双重性质,即学校本身归大 宗司管辖,而学生的请解和入仕,则归礼部和国子监管理。所以,这时宗学的管理 部门出现了多重性、交叉性的特点:即宗学除主管部门大宗正司外,同礼部、国子 监以至诸路漕司都有一定形式的行政关系。 三、宗室子弟学校教职人员的设置、选任及设置特点 宗子学校中的工作人员包括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官和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职 事官。其中教官有诸王宫教授、侍讲、都讲、讲书、伴读等,他们的职责主要是为宗 室子弟讲授功课。职事官则有学正、学录、斋长、斋谕等,他们主要协助学官管理 督导宗学生。在教官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诸王宫教授。因此,宋廷对教授的设 置、选任问题比较重视。下面将主要对宗学中教授的情况进行详细介绍。 1 教授的设置与选任 ( 1 ) 教授的设置: 教授的设她比较甲,太:杀至道元 f ,仃学尚未订:式修建时,即开始为垒侄等强 师傅,称为教授,“以孙虫宾允生侄、生孙教授此j 硫j r 宫教授设何之初电”。o 真 宗咸平元年,置南宅( 睦亲宅) 、北宅( 广亲宅) 教授,由诸王府官兼任。仁宗景佑三 年,诸王宫“讲书、教授十有二人,分位讲授,兼领小学之事。” 教授最初为兼职,因兼职不能专心于教育,于是随着两学发展,到英宗治平元 年,教授不再川兼7 旷以埘处供职,行所废阙”o 。、_ 寸,为了舢强刘宗帘子弟的教 仃,义j 髀j j i lr 教投的私额,j b 达i 卜【= 城,分他u l :授。这一措施n i 然:j j f l 姒丫宗审千 一i l 弟教学的师资力量,但随之带来了“宗室学官,员多俸薄”的问题,而且众学官“颇 纳诸宫赠遗”,以至于“浸隳职守”。针对这种情形,神宗元丰时,开始裁定学官,罢 省十员,只保留十三员。并加强他们的职责“宗室教授并兼大、小两学”。且“赂遗 者坐赃论”。o 崇宁时期,f 1 1 于宗学获得较大发展,于是“所在诸宫,置学添教授,逐宫各置 大、小_ 二学添置教授二员”。o 缘守罩垮j 改稼教嘏为彖王宫家孑绔蔓厉仍有,三员。 南宋高宗绍兴四年,两学还未正式恢复,即置有诸王宫大小学教授二员,五 年,又“差大学教授二人,小学教授二人”。缈孝宗隆兴间又省其一,宁宗嘉定九年, 改官学为宗学后,改教授为宗子博士,嘉定十四年又复置诸王宫大小学教授一员。 大体上,整个南宋时期,宋廷对教授的设置不力,教授人员不定,时缺时增,反 映了在此时期,i l f 于种种原因,宗学教育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 2 ) 教授的选任 宋代宗室学校教官的选任与南宋大为不同,北宋皇帝历来比较重视对宗室学 校教官的选择,南宋时不然。北宋时,臣僚多上言建议,希望慎重选择与宗室子弟 共处之人,尽量把有儒术者“擢佐藩邸”。o 两学教授的选任办法足,一般先经臣僚推荐,然后由吏部差注或螽为堂除。 他们多由有出身、有才学有德行之人充任。 宋初,选择教授尚无严格的资格资序限制,而是很看重其德行。真宗后,“常 遴择名德之士,以充其官”。 仁宗也认为,“教授,非止讲经,宜选履行端悫者”。o 当时的吴王寓教授吴充便因“方正清谨,名重一时o ”,成为朝廷所推崇表扬的模 范。实际上,重“德”这个标准要求,是与整个中国古代皇室教育以道德为主,学艺 辅之的特点棚适应的。另外,“才学”也是一重要方词。朱廷曾多次强调宫学教官 要“以经明行修之士充选”5 3 并“特诏近臣,并荐能者,使成童而上,讲诵经书,小学 之居,通达名数,朝夕劝蒋,日月计能”。o 仁宗娥佑 l ,孙约成为诸王寓教授的一个承要原因,就是其文词颇受丞相王 曾喜爱。总之,在两学初建之时,对教官的选拔还未形成严格系统的条法规定,只 是经官员推荐,进行测试合格即可。如真宗祥符二年,新东关县令李颂、武进县尉 时大雅,经| l f j 忙考核,经义皆通,被擢升为大理寺、卫尉寺丞,充任南宫北宅教职。 英宗以后,随着两学的发展,朝廷对教授的选任条件逐渐严格起来。治平四 一1 2 年,“诏今后诸宫院大、小学教授有缺,令n - t - 监与学士院、舍人院轮举”。母当时,大 学教授由京朝官充任,小学教授由选人充任。神宗熙宁元年五月九日,明确规定 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宜命两制举纯朴行谊,年五十以上者”。o 这里不仅提出了对 举主的限制,对教授的年龄也作出了限制。熙宁元年,小学教授也同大学教授一 样“亦轮京朝官”。 哲宗元佑三年,诸宫学教授阙,要“所举学官及可为师表,可备讲读科充。不 足则三省选差,仍取升朝官已上,有出身,年四十已上者”。 此时,在教授出身上也 有了限制,必须是中过十科的升朝官。而在仁宗时,尚有选人任诸王宫教授的情 况,并对他们有所优待“外任成资者,二年与京官;未成资,三年与幕职官,又二年 与京官”。元佑七年,另要求诸宫院教授,须“差宣德郎已上亲民资序人o 0 即朝 官官阶在第二十六阶,从八品以上亲民官担任,对品阶与资序都有所限定。 可见,北宋对教官的选拔条件一步步严格起来。这一方面表明朝廷对宗室子 弟教育的重视,一方面也表明宋廷对宗室教育问题控制的逐渐严密。 但到南宋时,宫学、宗学均未有较大进展。 高宗绍兴三年,知大宗正丞谢1 及曾言,教授“比年以来,选用寝轻,至或久阙正员。 簿( 原作薄) 书期会之吏,得以摄事”o 。可见,这时宋廷对教授任用的重视程度已 不如以前,这主要与南宋后,整个宗学一直发展不太顺利有关。 至于两外宗学教授,山地方州学教授兼任,他们的选任与地方上诸州教授事 体一同,“所有就任、磨勘及荐举等事”多“依诸州教授条例施行”。o 孝宗淳熙时期, 两外宗学教授人数仅一员,系选人担任,不许其改官。淳熙十六年八月,“许每岁 发改官状一纸,举宗教”。宁宗庆元六年十月,西南外宗司官,“岁举教授改官,许 逐司每任内互举一次”。o 他们一般以三年为一任,期满后可改任他官。与京师两 学所设置的教授相比,宋廷对两外教授的要求相对要宽简一些,其资格、资序等标 准也低些。 ( 3 ) 教授的奖惩制度 两学教授官各自分工负责,教导宗子,“各修职业,勤于教导”。o 如能尽心尽 职,“勤学宫邸。行义有闻”,o 朝廷即给予褒奖。 平时,教官只要能够做到“朝夕劝善,日月计能,居常谨修戒在中止”,使 宗学生“内有懿亲之表率,外有明师之切劂”9 便很快受到表彰。宗学生成绩的好 一】3 一 坏,是衡量教授官尽职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教官能使“宗子向善”譬其所教 学生有“文学超异者”,教官就会因“训导有功”o 而被褒擢。如徽宗大观元年,南外 敦宗院大学教授张癸戈,以“宗子释褐,教养有方,特转一官”。o 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但是如果教授所教宗学生不守学校规定,不遵教诲,教官则因疏于勉励,负有连带 责任。其“不能勉励,大宗正司察访以闻”。o 由宗正司负责将其失职行为上报朝 廷,进行裁决。神宗时,针对教官有“颇纳诸宫赠遗”之行为,还制定有处罚条例, “赂遗者坐赃论”。 熙宁八年十二月,职方员外郎张祥,宋璋两人就因“为诸王宫教 授,宗室令戚、令志等皆从受业,因荐就试受其家白金为谢”o ,而犯赃罪,事发后, 法寺以赃论,各受追两官勒停的处罚。徽宗重和元年,规定宗子学博士“应讲书, 不集众升堂者”,便加重处罚“增从杖八十科罪”。 如此惩处,可谓不轻,对于其他 不职之官确有不小的警示。 在宗子学校中建立这种较为完善的教授官奖惩制度,对于保证教学机制更好 地运转,督促教官勤于教导、学生努力向学,都是非常有利的。 有关其他教官如侍讲、都讲、讲书、伴读等情况,因资料及篇幅所限,此不再作 介绍。 2 职事官概况 职事官即宋代学校中协助教官管理宗学生的教务管理人员。宗学中所设的 职事官有学正、学录、斋长、斋谕等,他们多由学生担任,不过有时也会由朝廷命官 担当。 学正、学录主要负责有关教务、训导之事,纠察学生中不守规矩者,“一学规 矩,责在正、录举行”。 学正、学录或由学生担任,徽宗崇宁四年,改为朝廷差命官 担任。大观元年,除差命官正、录各一员外,又用宗子学生任正、录副之。这样可 以避免宗学生同宫僚属相互牵制带来的不便,以保证学规的彻底、公正执行。不 过,这种差命宵之制后来并没有具体施行,一般仍由宗学生担任正、录。这种选拔 。半:啦。 t 二l :作为坶州f ,坍助学。“逃行教学和竹媸。i :作的方式是当时学校管理制度 的一种主流。特别足当学校教官缺员时,他们的作i j 就更娩重要。 关于宗学学正、录的任用是“以尊卑序差,即行尊而不任事者,听以次选”。o 担 任正、录者均为较优秀的宗学生。如英宗治平时,十二岁的宗子令邦,因其非常有 才性,被任命为小学录,“以表率群儿”。 一1 4 两宋学校一般分斋建制,每斋没有斋长、斋渝来掌管本斋事,以为斋生表率。 他们按斋规监督、处罚违反规矩的斋生。还要月考斋生行、艺,并记录登记在籍。 斋长、谕例由宗子担任。 宗学仿太学之制,内部也设有医官二员“以为坐斋诸生缓急疗治之备”。 诸宫 院医宫宿直祗应,为宗子生提供服务。 另外。宗学内还有吏人若干名,管理内务杂事。如专知官,攒司等。 作为贵胄学校,巡防军兵也是不可缺少的。他们“充巡防看管,半年更替”平 时则“差二人充把门子”,移对学校人员出入进行较为严格的管理。 3 教、职官设置特点: 宋代宗子学校的教、职官设置,有这样一个特点:北宋时期,教官员额设置比 较多,较为齐整,职事官则人员较少;后来随着宗学的发展,教官人数逐渐减少,职 事官人数则逐渐增加。 英宗时代,宗学各项制度逐渐完备,学校教育也渐入正规。教授官开始增多, 共达2 7 员,与学生人数之比为1 比3 0 。教官人数是比较多的。神宗时,裁定学 官,只保留了1 3 员,教官人数已开始减少,这时的学生名额如仍按英宗时八百员 计( 因英、神之间年限较短) ,即师生之比为1 比6 2 ,与其前英宗时相比,教官明显 减员。 徽宗崇宁五年,诸王寓教授改为宗子博士,诸富博士共1 3 员,此时生额虽不 知具体数目,但从宗子学校在徽宗时得到较大发展的情况看,自然比神宗时期要 多,这样的话,师生人数比例相差更大,即教官相对人数更少。大观元年。宗学复 置,虽博士员缺,然朝廷以“一学规矩,责在正、录举行” 为由,仅增置了正、录各一 员。到政和四年,宗学中仅小学生就增至近干人,然并未再增置教授官。看来,朝 廷已开始逐渐减少在宗学c 1 1 对e 式教授官的任用,而是逐渐增加职事官员额。 南宋绍兴十四年,重建宗学于临安,生员额定百人,而诸王宫大、小学教授 仅存一员。教授官直至剩一人担任,而职事官却有五人。 在宗子学校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教官人数逐渐减少,职事官人数渐增的这 种特点,其原因主要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渝中漏水修补施工方案
- 公园器材修理方案范本
- 雄县地标性酒店施工方案
- 山西母婴护理员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农村屋面散热瓦施工方案
- 痛风性关节炎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 牛奶销售工作总结2025
- 地基处理施工方案对比表
- 湖北装配式装修施工方案
- 地产安装工程师年终工作总结
- 外科品管圈提高外科腹部手术后早期下床的执行率课件
- 消毒记录登记表14079
- 东芝电梯CV180故障诊断
- GB/T 31186.1-2014银行客户基本信息描述规范第1部分:描述模型
- 退伍军人职业规划课件
- 生物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课件
- 调查研究方法与调研报告写作讲义课件
- 卡西欧PROTREKPRW-6000使用手册
- 关于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的函(模板)
- 初中综合实践课程
- 大金D型水冷螺杆机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